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

时间:2019-05-15 08: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兵团二中 苏婷婷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

二、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

五、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谈小学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中的计算就好比人类语言一样,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地被运用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最重,但是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因为相对于其它的诸如“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等内容来说,计算一般不会被纳入“难题”之列。每次出现计算错误时,孩子及家长总是容易将其错误原因简单地归究为:马虎、粗心、不仔细,有时甚至老师也容易将计算错误简单化而不深究。但其实不然,在计算的错误成因中,除了马虎、粗心外,其实还是有许多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这些错误成因,并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将对计算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 错误成因简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学生们的计算错误成因归究为以下六个方面:

1、对于计算法则、规律及运算顺序的理解不够深入

相对“解决问题”之类的题目而言,计算中的算理一般在初始教学时被重点强调外,在后来的计算作业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有时学生的计算错误恰恰不是因为马虎,而是因为对计算法则、计算规律及运算顺序不熟练造成的。比如在学习完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后,再出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时,学生往往容易做成先加减后乘除,而在习题内容中,为了验证学生对此类题目的掌握程度,又会频繁地出现两种运算顺序都能算通的结果,学生就很容易上当。

2、对于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整合与选择不够合理

新课程改革以后,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的想像与发挥的空间,但是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面对多种多样的算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进行整合与选择,反而在计算时由于受到多种算法的干扰,而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二册的教学中出现了20以内数的减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破十减”、“想加做减”、“连续减”、“点数法”、“划一划、圈一圈”等多种方法,如果在进行算法多样化学习的同时,不能及时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整合,还停留在“点数法”、“划一划、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计算方法上的话,那么在以后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就是遇到极大的障碍,会出现更多的计算错误。

3、对于题目的审题不够仔细、感知不够准确

这是一个大面积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被大家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改正起来极其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直观、笼统、模糊,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在抄写数字、符号时,速度很快便下笔,造成抄写的错误,比如0和6、4和、+和-,那么结果错误便是必然的了。

4、对于自控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不够理想

这跟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段的注意品质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缺乏思维的持续性与深刻性,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如果是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那么必然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产生影响,使计算的错误率上升。对于小学生的计算作业,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经常有家长这样跟孩子说:“快点做,做完了给你去玩。”指导思想固然不错,先做作业后玩,但是如果孩子心里只挂念着做完了才能玩或看电视的话,那么完成作业时的心态必然是焦虑和烦燥的,结果也势必不能让大家满意。

5、对于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排斥不够果断

在计算作业中产生负效应的思维定势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各个阶段的知识点之间形成的定势作用,另一种是单次作业中上下题之间产生的定势作用。比如在单次的作业中,一排题目前面与后面都是加法,中间突然隔着一道减法,或者是填空时,前面的题目都是求减数的,突然出现了一道求被减数的,这时,受上下题定势作用的影响就比较大,较容易出现定势错误。

6、对于计算类的题目不够重视

虽然计算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是除了简便计算以外,其余的计算类型一般都不容易受到重视,学生对待计算类题目的态度也不如其它的题型。在一年级的回家口算作业调查中,家长每次检查的占到24%,家长偶尔检查的占到22%,家长要求孩子检查的占到54%,可见学生自己自觉检查的人几乎没有,都是一写完就把本子合上了,或者推给父母检查,甚至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检查完在错题旁边打了个×,而第二天作业上交时,错误答案与×仍然留在本子上。而且,一年级的家长代替孩子检查作业或要求孩子自己检查,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一种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而并非是重视计算所致。

——对策初探

针对上述这些计算错误的成因,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率,我采取了以下这些对策:

1、明确计算意义

通过说一说,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计算,扭转学生的麻痹心理,让他们了解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计算作业,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2、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对于计算来说至关重要。计算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变的方法,如游戏、儿歌、比赛、奖励等。例如在进行人民币换算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编了“大化小,加0好;小化大,把0拿”的顺口溜,化难为易;在计算教学中,穿插了多种多样的比赛方法,小组比,同桌比,同类比等等,让枯燥的计算教学能够充满乐趣,让学生爱上计算。

3、审题检查统抓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提醒,在两步计算教学中,采用划一划的方法来明确计算的先后顺序,在可以简算的题目中,要求学生必须简算,以提高正确率。重视检查,特别是自我检查的能力,进入小学中高段以后,家长对孩子计算的检查肯定远比不上小学低段,这时,若没有自我检查、自我发现的能力,那么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大大下降,而且长期依赖家长会造成自信心的严重不足,对学习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独立检查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卢勤(知心姐姐)说过,习惯一旦形成21天就会成为自然,那么就让大家一起努力让自我检查、自我发现成为一种习惯吧。

4、重视基础训练 为了巩固计算教学,在每节课中都可以安排五分钟口算,听算,合理利用口算训练本,与家长配合,在完成口算训练本的同时进行自我挑战,在同一天的两排或三排作业中分别计时,在不断的训练中反复提高。

5、重视首次感知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第一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在计算中也不例外。因此,对于计算教学,我特别重视首次的新课感知教学。或许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有些简单的计算在入学前早就已经掌握,但是在新课教学中重点强调,不但是对算理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算法最优化,便学生的计算不但有质,而且有量,得到更快的提高。

6、开展错题会诊

分阶段开展错题会诊,以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找出计算中的典型错题,小组汇总或班级交流,通过转换角色,扮演医生或啄木鸟的角色,将错误找出来,并进行错误分类,在错题会诊游戏中寻找快乐,锻炼提高。

7、设计对比训练

在学生所出现的计算错误中,有很多情况都是由于思维定势的负效应造成的,知识的迁移有时也会对后面的计算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设计对比训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迁移所造成的弊端,在避免负效应的情况下使利益最大化。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设计:30-20÷5和(30-20)÷5等;为了让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区别,可以设计:30+50和30+5等;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可以学生一起来计算:75+38+25,2137-88-137等类似题,让一部分学生按照顺序计算,另一部分学生用简便方便进行计算,从时间与正误上来体会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科学性,从而加深印象,提高认识,运用于实践。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

二、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

五、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谈小学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中的计算就好比人类语言一样,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地被运用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最重,但是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因为相对于其它的诸如“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等内容来说,计算一般不会被纳入“难题”之列。每次出现计算错误时,孩子及家长总是容易将其错误原因简单地归究为:马虎、粗心、不仔细,有时甚至老师也容易将计算错误简单化而不深究。但其实不然,在计算的错误成因中,除了马虎、粗心外,其实还是有许多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这些错误成因,并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将对计算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

—— 错误成因简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学生们的计算错误成因归究为以下六个方面:

1、对于计算法则、规律及运算顺序的理解不够深入

相对“解决问题”之类的题目而言,计算中的算理一般在初始教学时被重点强调外,在后来的计算作业中,很容易被忽视,但有时学生的计算错误恰恰不是因为马虎,而是因为对计算法则、计算规律及运算顺序不熟练造成的。比如在学习完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后,再出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时,学生往往容易做成先加减后乘除,而在习题内容中,为了验证学生对此类题目的掌握程度,又会频繁地出现两种运算顺序都能算通的结果,学生就很容易上当。

2、对于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整合与选择不够合理

新课程改革以后,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的想像与发挥的空间,但是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面对多种多样的算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进行整合与选择,反而在计算时由于受到多种算法的干扰,而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比如在二册的教学中出现了20以内数的减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破十减”、“想加做减”、“连续减”、“点数法”、“划一划、圈一圈”等多种方法,如果在进行算法多样化学习的同时,不能及时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整合,还停留在“点数法”、“划一划、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计算方法上的话,那么在以后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就是遇到极大的障碍,会出现更多的计算错误。

3、对于题目的审题不够仔细、感知不够准确

这是一个大面积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被大家认识到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改正起来极其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直观、笼统、模糊,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在抄写数字、符号时,速度很快便下笔,造成抄写的错误,比如0和6、4和、+和-,那么结果错误便是必然的了。

4、对于自控能力及对周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不够理想 这跟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段的注意品质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缺乏思维的持续性与深刻性,受情绪影响比较大。如果是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那么必然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产生影响,使计算的错误率上升。对于小学生的计算作业,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经常有家长这样跟孩子说:“快点做,做完了给你去玩。”指导思想固然不错,先做作业后玩,但是如果孩子心里只挂念着做完了才能玩或看电视的话,那么完成作业时的心态必然是焦虑和烦燥的,结果也势必不能让大家满意。

5、对于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排斥不够果断

在计算作业中产生负效应的思维定势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各个阶段的知识点之间形成的定势作用,另一种是单次作业中上下题之间产生的定势作用。比如在单次的作业中,一排题目前面与后面都是加法,中间突然隔着一道减法,或者是填空时,前面的题目都是求减数的,突然出现了一道求被减数的,这时,受上下题定势作用的影响就比较大,较容易出现定势错误。

6、对于计算类的题目不够重视

虽然计算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是除了简便计算以外,其余的计算类型一般都不容易受到重视,学生对待计算类题目的态度也不如其它的题型。在一年级的回家口算作业调查中,家长每次检查的占到24%,家长偶尔检查的占到22%,家长要求孩子检查的占到54%,可见学生自己自觉检查的人几乎没有,都是一写完就把本子合上了,或者推给父母检查,甚至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检查完在错题旁边打了个×,而第二天作业上交时,错误答案与×仍然留在本子上。而且,一年级的家长代替孩子检查作业或要求孩子自己检查,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一种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而并非是重视计算所致。

——对策初探

针对上述这些计算错误的成因,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率,我采取了以下这些对策:

1、明确计算意义

通过说一说,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计算,扭转学生的麻痹心理,让他们了解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计算作业,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2、培养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对于计算来说至关重要。计算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是相对枯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多变的方法,如游戏、儿歌、比赛、奖励等。例如在进行人民币换算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编了“大化小,加0好;小化大,把0拿”的顺口溜,化难为易;在计算教学中,穿插了多种多样的比赛方法,小组比,同桌比,同类比等等,让枯燥的计算教学能够充满乐趣,让学生爱上计算。

3、审题检查统抓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提醒,在两步计算教学中,采用划一划的方法来明确计算的先后顺序,在可以简算的题目中,要求学生必须简算,以提高正确率。重视检查,特别是自我检查的能力,进入小学中高段以后,家长对孩子计算的检查肯定远比不上小学低段,这时,若没有自我检查、自我发现的能力,那么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大大下降,而且长期依赖家长会造成自信心的严重不足,对学习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独立检查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卢勤(知心姐姐)说过,习惯一旦形成21天就会成为自然,那么就让大家一起努力让自我检查、自我发现成为一种习惯吧。

4、重视基础训练

为了巩固计算教学,在每节课中都可以安排五分钟口算,听算,合理利用口算训练本,与家长配合,在完成口算训练本的同时进行自我挑战,在同一天的两排或三排作业中分别计时,在不断的训练中反复提高。

5、重视首次感知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第一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在计算中也不例外。因此,对于计算教学,我特别重视首次的新课感知教学。或许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有些简单的计算在入学前早就已经掌握,但是在新课教学中重点强调,不但是对算理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能够更好地掌握算法最优化,便学生的计算不但有质,而且有量,得到更快的提高。

6、开展错题会诊

分阶段开展错题会诊,以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找出计算中的典型错题,小组汇总或班级交流,通过转换角色,扮演医生或啄木鸟的角色,将错误找出来,并进行错误分类,在错题会诊游戏中寻找快乐,锻炼提高。

7、设计对比训练

在学生所出现的计算错误中,有很多情况都是由于思维定势的负效应造成的,知识的迁移有时也会对后面的计算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设计对比训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迁移所造成的弊端,在避免负效应的情况下使利益最大化。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设计:30-20÷5和(30-20)÷5等;为了让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区别,可以设计:30+50和30+5等;为了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可以学生一起来计算:75+38+25,2137-88-137等类似题,让一部分学生按照顺序计算,另一部分学生用简便方便进行计算,从时间与正误上来体会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科学性,从而加深印象,提高认识,运用于实践。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6月份教研综述

本学期网络教研的主题是围绕计算教学展开的。通过连续四个月的讨论,我们针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代数、几何知识中的计算问题,交流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各种解决策略。以下就在广大老师回复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和提炼。一、四则运算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

本学期,一年级继续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二年级继续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这些内容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它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数学发展。

〈一〉加、减法

1、存在问题。

老师们的讨论集中在“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20以内的加减法是今后学习“百以内、千以内”加法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脱口而出。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2)准确率低。

2、对策。

(1)编制儿歌,在趣味中学技巧。如:

退位减,我会算

十几减去9,就是几加1,十几减去8,就是几加2,十几减去7,就是几加3,十几减去6,就是几加4,十几减去5,就是几加5,by:zhanwen(2007-3-14 17:24:00)(2)“说”计算过程。堂上练习的题量先不要贪多,且学生不能只汇报计算结果,而要将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出来。只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计算过程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确保他们掌握了计算方法。此时再加大题量和加快速度,逐步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3)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可以有破10法和想加算减法,这是必须进行训练的技巧。此外,学生可能还有一些特别的想法,只要是正确的、能快速计算的,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

在学生的计算过程的多样化中,学生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如:13-9,他是这样想的:先用13-3=10,再用10-6=4。其实这是后面所学运用了减法的性质,觉得这种方法也是比较好!为后面学习的简算埋下伏笔。

by:tangsuxia(2007-3-21 10:40:00)

(4)视算与听算相结合。

教材中给出的口算题都是可以看到题目的,如果总是视算,学生有了依赖性,对提高计算速度不利。因此老师们提出还要加强“听算”,即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在本子上写结果,这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能有效提高计算速度。

〈二〉乘、除法

本学期二年级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

1、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老师们提出的困惑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算理不清晰,竖式中出现错误

对于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学生算理掌握了,但是还是有5%的学生在计算时出错,要么是忘了加进位点,要么是在将两步结果相加时变成相乘,各位老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介绍一下,谢谢!

by:原芹(2007-4-11 11:43:00)

(2)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回答不准确。如“将24颗糖果每5颗放在一个盘子中,能放几个盘子,还剩几颗糖果。”正确的做法是24÷5=4(个)„„4(颗),有的学生就会写成24÷5=4(颗)„„4(颗)或24÷5=4(个)„„4(个)

(3)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不正确。

学生能掌握混合运算的的顺序知道在有加、减又有乘法时要先算乘再算加、减法。但是在计算时习惯于把第一步先计算的结果写在最前,这样对乘加的计算是不影响的,或者第刚好第一步先算的题都会对(如第一、第二题),但减乘的题就会出现错误(第三、第四题)。by:fanxuebing(2007-3-27 10:51:00)

2、对策:

(1)分步理解算理。

比如14×12,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4×2,再用竖式算14×10,最后把两次计算的结果加起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把以上的三个算式用一个式子简单地表示出来?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用课件的形式把它们整合的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之后,学生才真正明白了:“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的原理。

by:李国华(2007-4-18 9:20:00)

(2)加强估算提高准确性。

估算也可以看作一种有根据的猜测,而猜测往往是我们探索一个问题的开始。估算并不是在教材中要求我们估算时才用到,即使在需要精确结果的计算中,估算也会起一定的监控检验作用。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作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组合,当然,为了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须的。由此可见,估算、口算、笔算、验算应该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计算实践体验到各种计算形式的密不可分,并逐渐融入自己的计算习惯中。

by:zhuxiaolu(2007-4-16 14:44:00)

(3)通过读算式强化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授混合运算时我认为还需要强调读法,这不单只可以让学生明确计算的步骤,还可以为以后的文字题打好基础。

如:(29+25)÷9 读作29加25的和除以9,商是多少。32 + 4 X 5 读作32加4乘5的积,和是多少。

by:fanxuebing(2007-3-27 10:51:00)

(4)计算前先在算式中划横线,确定运算顺序。

孩子们在判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时就让他们在先算的部分画横线,这个方法很有利于孩子们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by:linlin(2007-3-20 22:01:00)(5)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数量关系,突破有余数除法中的单位名称错误问题。学生把单位写错的原因有二。一是对结果中的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不理解;二是受过去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习惯影响,将商和余数都用同一个单位去写。而针对第一种原因,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用小圆片或小棒摆一摆,将书上静态的题目变为动态的操作过程。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而针对第二种原因,我们可设计一些类似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首先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看出单位名称有错的,再说说应该怎样订正。通过一组专项判断题强化学生在此问题上的印象,了解有余数除法单位名称的书写特点。

二、代数计算知识中的教学困惑与解决策略。

〈一〉困惑。北师大版第八册的“认识方程”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解方程的方法学生难以掌握。

新教材关于解方程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教学的,学生对等式两边同加同减的原理和过程都显出较难理解,一些中下生更加错漏百出,正确求解的难度较大。

2、所学解法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步。在对方程的各种解法没有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教材就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出现列出方程而求不出方程的解的情况。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可能会列出像以上两种方程,学生就不会解了。例如:爸爸今年31岁,比儿子的4倍还多3岁,儿子今年多少岁?有学生列出 31-4x=3这样的方程,很明显是正确的。但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不会解此方程,这时该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一定要强加学生列出4x+3=31这个方程来解决??????

by:孟斌(2007-6-18 13:02:00)

方程有不同的类型:(1)X—8=16(2)8+2X=16(3)2X—8×0.5=16(4)X+2X=15。教学时,如果先教完各种类型的方程的解法,再教用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学生会易于接受。但这本教材把解各种类型的方程和运用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都混在一起教,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的,不是漏这个,就是忽略那个,什么都没掌握好。

by:梁曼影(2007-6-18 16:05:00)

3、知识点跨度过大,学生难以适应。

对于只有一个未知量的应用题,书上完全没有例题示范,就直接过渡到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应用题的教学,跨度太大,难度也太大,弄得老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无所适从。

by:梁曼影(2007-6-18 16:05:00)

4、学生的代数思想尚未形成,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中较难找到等量关系。找等量关系是难点,因为学生以前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不用找等量关系,而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而且多数是分步列式解答。现在要找等量关系(不明白什么是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学生由于初次接触,掌握并不好。

by:孟斌(2007-6-20 11:41:00)

〈二〉解决对策。

以上问题是许多四年级老师的共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许多老师将过去旧版本教材中的“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补充内容教给学生,并利用这些关系去解方程,从而降低难度以便于学生的掌握。这种办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新版教材之所以将解方程的教学思路从过去利用公式改为利用等式的性质,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中校衔接。因此教材中所要求的方法也是必须掌握的,否则会影响到学生代数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位谷老师提出了五条建议,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首先老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教材,体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我个人觉得本单元出现的方程应重点体现“简易”两个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对简易的体现是未知数为正的形式。并没有出现未知数为负的情况。特别是在单元内容中的解简易方程中列举的方程是:3x+2=5 2x-x=3。基于此,我觉得我们老师是不是人为的提高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简易方程。(最好是陈老师能给我们一点提示)

二、我们应该让学生用哪种知识体系来解简易方程:学生和老师可能都认为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好理解。我个人觉得北师版的方法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从开始接受等式的性质,以免到了初中后学生混淆。一生中接两种思维方式,可以更好的过渡。如果我们现在让学生去学两种知识体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放低一点难度,让学生把基本的掌握好。一时的困难不代表永远的困难!

三、解方程的策略探讨:目标变形法与循序渐进法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反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对解方程的目标进行变形。最终都要把方程写成x=a形式。如x+5=8.6方程的特点是右边除了x外还多加了5,所以左边减去5,但右边同时也要减去5。3x=9方程左边与目标相比多乘了3所以要除以3,但利用等式的性质右边也要除以3。反复训练后再让学生比较3x+5=14与方程3x=9的左边有什么不同,怎么才能变到后面这个方程。让学生慢慢理解解方程的目标是要把含未知数的项放在一边,不含的放在另一边。

四、18-2x=6这个方程特点是含未知数的项是负,让学生明确此时的关键是要消去这一项。此时如果两边加上2x左边剩下18,右边变成6+2x,从而转化成了上述方程。多练习几次我认为中上生是可以接受的。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相等关系,会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关的数量。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非常重要。

1、认真审题,找出题目当中可以列方程的相等关系;

2、能合理设未知数(一般情况下开始学时用直接设未知数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加减中设小数用加法去表示大数,倍数中设一倍量用乘法去表示大数;

3、列方程;

4、解方程;

5、检查、写答。按步骤让成思考习惯后慢慢会提高解题能力。

by:谷瑶斌(2007-6-20 20:24:00)

三、几何教学中的计算问题与解决策略。〈一〉存在问题。五、六年级的几何知识已经进入立体图形阶段,由于对学生空间观念有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深,老师们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但归结起来无非以下两种:

1、圆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的准确度较低。与圆有关的公式中都要用到圆周率,而圆周率是个三位数,计算起来很容易出错。

2、生活中几何知识的运用不够合理。学生对各种计算公式可以熟练地回顾起来,但遇到实际问题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就是无从下手,并盲目运用公式计算,由于表面积计算复杂,错误的现象更多。总之就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空间观念不强,分析和处理事情的能力疲乏,对计算稍复杂的就粗心大意,错误情况诸多。如05学年毕业考试题:把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圆柱体底面周长是10厘米,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不会处理这样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周长的关系,或底面周长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或圆柱体的侧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又如06学年初一新生入学后测试数学试题:有一辆车厢为长方体形状的货车(车厢顶盖封死),长4.5米,宽3米,高3.5米,要装载若干个正方体形状的纸箱,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5米。这辆货车车厢最多可以装多少个纸箱?学生解答:(3.5╳4.5╳3)÷(1.5╳1.5╳1.5)=14(个),正确的是应该:(3╳4.5╳3)÷(1.5╳1.5╳1.5)=12(个)。

by:姜绍林

〈二〉 对策。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有经验的老师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效果确实明显。

1、适当的记忆有利于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并对学生中学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我们教师都注重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可对学生记忆的训练就显得非常薄弱,许多学生每次计算2л、3л、4л、5л、6л、7л、8л、9л和一些常见的数都要重新铺开本子计算一次。因而对高年级的老师来说,加强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数的记忆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们将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数分分类,以便学生快速记忆,且记得准确牢固。

1、小数与分数的互化:0.1=()0.2=()0.3=()0.4=()0.5=()0.6=()0.7=()0.8=()0.9=();0.25=()0.75=()

2、计算圆周长时要用到的一些数: л=()、2л=()、3л=()、4л=()、5л=()、6л=(0、7л=()、8л=()、9л=()

3、计算圆面积要用到的一些数:1——20的平方

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在计算上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又使学生的记忆得到了训练

by:thl-2004(2007-5-17 21:10:00)

2、画草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我也认为学习立体图形时画草图这一方法比较好. 特别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遇到诸如做一个玻璃鱼缸需要多少玻璃或在油桶四周和上面粉刷油漆这种只求五个面的面积的题目,要求学生画好草图标好有关数据后便在上面的这个面上或在下面这个面上注明一个“无”字.这样就能提醒自己这道题应该求哪几个面了。

by:田娇玲(2007-5-26 22:22:00)

3、设计题组,专项突破。许多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比较零散,由于每道题的功能都有所不同,反而不能有效地突破某个难点。而设计题组则通过从不同角度提出的若干道小题,形成一组问题,从而能达到强化的作用。如在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总复习”一课中,李梦蝶老师设计了五组题,分别解决了概念异同、求几个面、锥柱体关系、等积变换、不等积变换这五个问题。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年级、计算的不同领域,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但通过网络中集思广益,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们将这些智慧的结晶付诸于实践,必将体会到它们对提高我区小学计算教学质量的切实意义。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设法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2.铺设台阶,引导探索。教学中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层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让学生尝到探索之乐、成功之乐。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时,首先要建立起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条件,即给他们一些铺垫性的容易解出来的问题。然后预先告诉学生,老师将要给你们一些难题(而实际上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题)。事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增强,从而产生了再想解题的愿望时,教师再给他们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这种做法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会起到极好的作用。3.抓好测试,善于训练。学生对学习成绩是很敏感的,分数对情绪的刺激亦是很大的。特别是差生,他们因各种原因每次考试成绩普遍低,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较深,为此,我对训练和测试大胆进行改革。训练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性格

和学习的基础等诸方面因素,将学生分成A、B、C、D四个程度组;A组独立练,B组指导练,C组讨论练,D组扶着练,并辅以激励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测试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发挥测试的反馈功能作用。4.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些学生不愿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等着老师“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开展了“四环一步”(预习——上课——整理——作业)的学习法讲座,让他们学会怎样预习、怎样上课、怎样整理知识、怎样做作业,知道只有忠实完成这四个环节中的每一环节,才能跃过章、段这一大步,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才能使思维活动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学好数学。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论什么时候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总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状况是教师导学、导思的依据,教师要通过观察、对话、作业分析、与家长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分析课堂反馈信息,了解阻碍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初步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引进新知识要简洁、明了,要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揭示矛盾,从中提出新的课题。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提出新课题。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不陌生。利用卡通书字典的价钱来引入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时,就是1角,就在角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时,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位上加1,就多了一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就能轻松地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找钱的情景。

二、培养能力要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基本计算训练,因为任何一个较复杂的计

算,都是若干个简单的基本计算综合起来的,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一般地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能力也有所不同。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出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协作,动手操作“割”、“补”、“拼”、“摆”,自行探索,发现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

四、要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从旁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与发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在教学中,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他们向老师提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经。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4条边,为什么

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有一位学生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提出了一个颇为生动新颖的例子,他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它有长和宽,没有高,我把这长方形剪下来,这时它就有了高,所以它是长方体了。”通过质疑问题,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总之,数学课堂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师要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1、在教学方法上多加探索

2、该讲清楚的内容要讲的通俗易懂,要用最简单的词汇进行讲解。

3、备课的内容应要全面的、系统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去准备。备课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我们讲课时,准备充分,教学计划完善,尽然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

4、教师的外表要整洁大方。平易近人,语言生动,精神抖擞,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

装打扮。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能够精神有力,讲课生动有序,就能感染学生,与教师一起抖起精神,洗耳恭听。相反,讲课准备不充分,内容单一,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情绪低落,不想听你讲课,就会出现厌学、不愿学等现象。除此,教师为了上好课,显得自己又风趣,便在课堂上胡言乱语,将一些不着边的话,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用语。

5、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小学生是在具体的事物当中进行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示范教学和电化教学,同时,要注意示范教学的内容要和课题吻合。

6、利用启蒙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小问题,开拓学生的智能。教师在利用此教学方法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层面,制定所要提问的问题等级,为后进生也提供答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精神等到解放,对学习知识从满信心。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我自认为能够成功的上好小学数学课。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本因素,占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是实质性因素。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是通过具体的内容、方法来实现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品行、个性修养、业务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等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每一节课教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内容。不要用教师的眼光去看待数学知识,否则会造成没什么可讲的现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例如:“平面”这一概念,教材只有半页内容,好象没什么可讲的,但对学生来讲,是由平面思维到空间想象的一大飞跃,所以很有必要仔细地给学生讲清楚。二,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任何知识都有其形成发展过程。数学教学就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的建立、发展的过程。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问题的探索和深化过程,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来说,最常见的困难是:一个问题、一个发现、一个结论------很少以创始人当初所用的形式出现,他们已经被浓缩了,隐去了曲折、繁杂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整理加工的严密、抽象、提炼的过程与结论。因而,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揭开数学这一严谨、抽象的面纱,将发现过程中活生生的数学“返朴归真”的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经历探索过程的磨砺,汲取更多的思维营养。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问题的发现、规律的被揭示等过程,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在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应重视其形成过程的充分暴露,以揭示其深邃的思想基础。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在教学时教师须站在方法论的高度才能挖掘出课本中字里行间蕴藏的“奇珍异宝”。需要教师“精心提炼、着意渗透、反复孕育、经常应用、小步推进、分层达到”去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四,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方法不是数学家的灵感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实际背景和深刻的哲理根据的,是体现于生活中的自然法则。知识是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学生的思维不会自然的发生。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如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意境。使学生新的需要和原有的数学水平方法认知冲突。教师选择问题时要有适当的难度,应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太容易了,学生就会乏味。太难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无法思考。伸手就可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总觉得乏味,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才觉

得格外香甜可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加上确有成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发展。五,精编例题、习题

例题、习题的选编,一方面要符合大纲精神,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潮流。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到处可见一批设计优美、构思巧妙的新颖题型。如生活应用题,开放探索型,阅读理解型等。数学题浩如烟海,令人眼花缭乱。虽然数学教材在例题、习题上都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为教学提供方便。但他只具有普遍性,并非适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特殊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选编例题、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选题时考虑:这道题起了什么作用?①在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②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怎样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③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④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等等。通过典型题的“解剖麻雀”,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解题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习题的选编要兼顾各个分支数学间的纵向渗透与横向联系,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开放性习题,探索性习题等。分析、理解、充分提取已有的知识焦点。启迪思维,发展智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概括性品质

六,注意分析与总结

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相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许多三角方面的题目都是把角、函数名、结构形式统一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选择怎样的三角公式也是成败的关键。最后,题目总结。解题不是目的,我们是通过教会学生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教学中的不足的,以便改进和提高。因此,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的总结,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模仿 着题目套类型,巩固所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题目类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教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 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 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就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授课与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日本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形式,实行“适应个性的教学”。德国也提倡分组教学,并注意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 同“优生”之间的交往明显多于同其它学生、尤其是同差生的交往。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也在探索怎样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验,根据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情况,把一个班级的学 生分成几个层次组,教师对不同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都区别对待。也有实验采取分组结对方法,即两张课桌四人为一组,四人又结成两对,优差搭配,以好带差。教师把任务下达到每组、每对,向学生提出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通过这种形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 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 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 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 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 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就形不成真正 意义上的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为此,教师要爱学生、爱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 感媒介;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 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三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 设必要的精神心理条件。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 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五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善于学习。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 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 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 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首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利用游戏。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出对于初中学生培养和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挑战,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初中......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的编排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共5篇)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常市特殊教育学校 樊照彬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数学课的课堂设计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已提出改变传统语法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传授,淡化语法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