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

时间:2019-05-15 08: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一篇: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2.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3.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

5.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9.()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A.学习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10.()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A.学习需要

B.学习准备

C.学习目标

D.学习期待 1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1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3.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A.25%

B.50%

C.7 5%

D.100% 15.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A.兴趣

B.认知内驱力

C.求知欲

D.成功感

16.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17.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A.利他主义

B.以国家为重

C.大公无私

D.无私奉献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阿特金森

C.维纳

D.维果斯基

22.一般说来,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23.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4.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

()。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25.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

A.素质教育

B.创设问题情境

C.以学生为主

D.熟悉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动机一般具有哪些功能()。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整功能

2.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等。A.学习的兴趣

B.爱好

C.努力

D.学习的信念. 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A.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B.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D.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9.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加涅

E.维纳

10.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E.运气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归因理论是从________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4.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________。

5.从动机的生理基础上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________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______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是________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13.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________。14.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________。15.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

2.自我效能感

3.学习期待

4.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五、简答题

1.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中应用的评分艺术。

3.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4.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

六、论述题

1.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2.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定义。

2.A

【解析】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3.B 【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D 【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

5.A

【解析】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可知。6.B 【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

7.A

【解析】各方面内驱力随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8.A

【解析】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9.C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10.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期待。

11.C 【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12.C 【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13.D 【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14.B 【解析】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或过高的任务。

15.B 【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

16.C 【解析】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17.A

【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8.B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19.B 【解析】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0.D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1.D 【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2.C 【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23.B 【解析】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24.C 【解析】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25.B 【解析】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ABD 【解析】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3.AD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4.ABC 【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

5.BDE 【解析】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6.ACE【解析】本题是对动机的综合考查。

7.BDE 【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8.ABCDE 【解析】见大纲中相关内容。

9.BCD 【解析】应当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代表的流派。

10.ABD 【解析】从内在性维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是自身内在因素。

三、填空题

1.结果

2.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3.替代性强化

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5.中等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

7.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

8.需要

9.认知 创造

10.避免失败的动机

11.自我中心论

12.行为

人本

13.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14.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

15.学习的诱因

四、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3.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4.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3)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答案要点】

(1)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能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总体上讲,适当的成功和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2)评分或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动机起强化作用。因此,教师的评分在客观、公正、全面、合理的同时,还应掌握评分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否则,就会丧失信心哆产生失败感;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3.【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4.【答案要点】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Et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Et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答案要点】

(1)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力求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

(3)成绩愿望。所谓愿望就是指学生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心理期待。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学习动机

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关注

案例:刘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她在学习上很努力,每次老师宣布成绩后他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其他同学好。她常常和其他同学比,总想超过他们。如果哪次别人比她考得好,她心里就会不舒服。当她比别人考得好时,她就会非常兴奋。李刚和刘月不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对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他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也会自己找一些书籍来阅读。尤其是对于数学,他经常找一些深奥的题目去做,在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班主任李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或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赶超别人。的确,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个班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成绩就看得十分重要,每次考试后都唯恐自己输给了别人。但是,李老师也发现一些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开始对分数斤斤计较,有时候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考试前也总担心自己失败。

分析与对策: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称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教师又问:“那么,我们冬天在室内说话,为什么没有哈气呢?”学生一般答不上来,从而构成了问题。这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以教师设问方式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又如,在讲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加法题,如“两个5是几?”“三个5是几?”“10个5是几?”等,然后提出“100个5是几?”“1000个5是几?”等。这时,学生可能试图写出一百个或一千个“5”的连加算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列式会很长,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有没有简便算法呢?学生一般找不到。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简便算法是有的,它叫乘法运算。从现在开始,就来学习这种简便运算。”这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以作业方式来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以上所举的实例,都是讲在教学开始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其实,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又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提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且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所谓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有人认为,外界的等级评定,会抑制学生参加竞争的欲望,经常选择一些不太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而且即使获得成功,由于任务太简单,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乐趣,成功的体验少。另一方面,认为过分强调外界的评定,也会抑制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有人提出来没有必要进行等级评定。哈特(W.Harter)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他让四组学生猜谜,共给予四个等级的谜语。前两组的学生被告知这是游戏,不计分;另两组被试被告知猜谜的结果要进行评定,而且与学业成绩有关。结果,前者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的谜语,即选择问题的难度水平恰当,而后者选择的谜语都比较简单,成功之后没有快乐的表情,相反显得较为焦虑。这说明,在有评定的竞争条件下,学生选择的任务都较简单。后来,哈特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研究。对前一组的学生的作文给予实质性的评定;对后一组学生的作文只给予等级评定,却不指出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前者状态下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感兴趣,愿意写作文,获得成功时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后者状态下的学生即使成功了,也难以归因于兴趣或努力,只是觉得教师给分高或题目太容易写了。虽然等级评定有其弊端,但完全废除它也是不实际的,因此,关键在于恰当地评定等级。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即按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个别矫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在开学时,学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时,发现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

可以看出,顺应性评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效果最好;特殊评语虽有激励作用,但由于未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所以效果不如顺应性评语;而无评语的成绩则明显低于前两者。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发现,评定是必要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定。通过评定等级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大小,即评定的分数或等级并非表明个体的能力而是其进步快慢的指标。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良好的结果。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一)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rlook)曾于1925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为四个等组,各组内的能力相当,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控制组单独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他三个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都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让他们静听其他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然后探讨不同的奖惩后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从练习的平均成绩来看,三个实验组的成绩都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控制组未受到任何信息作用。静听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它与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所以对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训斥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一直不断地上升。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二)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但班都拉(1982)认为,如果任务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或自我价值感,则外在奖励不会影响内部动机。外部强化物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内部动机,这取决于个体的感受与看法。摩根(Morgan1984)认为个体如何看待奖励非常重要,当个体把奖励视为目标,而任务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内部动机就会受损;而当奖励被看作是提供有关成功或自我效能的信息时,内部动机则会提高。

布洛菲(Brophy,1983,1986)总结了有关表扬的文献,提出了怎样使表扬具有最佳效果的建议。他认为有效的表扬应具备下列关键特征:①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②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③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④表扬应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⑤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

但事实上,有效地进行表扬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有大量的表扬没有针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而经常给予了那些不值得表扬的行为,或者当学生有进步、值得表扬时,却未能得到表扬。有时,在竞争情境中,某些学生似乎永远得不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另外,表扬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即是否为学生所期望、所看重,这都影响着表扬的效用。因此,如何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表扬应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同时,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而言,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置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我们在成就目标理论中谈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掌握目标、表现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支配。至于个体具体选择哪一种成就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内隐能力观念,另一方面就取决于外在的课堂环境。

(一)课堂目标结构

有关课堂环境对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始自多伊奇(M.Deutsch,1949)提出的目标结构理论,它是在勒温(Lewin,1942)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竞争型目标结构(competitive goal structure)中,团体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只有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降低了某一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境中,个体重视取胜、成功有时更甚于公平、诚实,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在合作型目标结构(cooperative goal structure)中,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团体中某一人达不到目标,则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境中,个体会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也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积极的。在个体化目标结构(individualistic goal structure)中,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在这种情境中,个体寻求对自己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大量研究表明,三种课堂结构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二)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能够完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指向“怎样”完成目前的学习。所获得的成绩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同别人进行相互比较后才变得可以解释,从中鉴别出自己能力的高低(Nicholls,1979)。竞争情境的最大特点是能力归因,学生认为获胜的机会与个人的能力直接相关。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竞争能力时,就会积极活动,争取成功。当认为自己无竞争能力时,自尊就会受到威胁,因而会逃避竞争情境。

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而社会标准充分地提供了关于一个人的能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最有能力、最自信的学生的学生动机得到了激发,而能力较低的学生明显感到,将会在竞争中失败,他们通常回避这种情境。一般来说,他们所采取的回避竞争和社会比较的方式是,选择极为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中等难度的学习(即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是最恰当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提高更快。

埃姆斯(Ames,1983)研究了竞争对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突出了个体对能力的感知。竞争获胜者夸大他们的能力,认为自己比竞争对手更聪明,更优越;而竞争失败者则认为自己天生无能。也就是说,能力的自我感知很容易随着成功的出现而被夸大,随着失败的出现而被贬低。

(三)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合作情境涉及到为共同目标而工作,因此,在合作情境中常常出现帮助行为。帮助既是援助他人,也是承担合作学习中的工作,帮助和合作是不可分的。研究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在合作情境中,每个成员都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

当要求儿童在合作性集体中学习时,即使儿童之间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儿童也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强调了“我们共同”的感受。尤其在能力的自我感知上,合作情境下学生注意力的中心放在个体特征之外的集体成就上。

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集体目标或集体成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不仅仅是自我的因素。在成功与失败的集体结果下,即使是成就相近的个体,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具有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成功的集体与在失败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

(四)个体化课堂结构激发以掌握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个体化结构很少注重外部标准,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由于个体化结构强调的是完成学习活动本身,即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不注重他人是否完成任务,因此它强调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完成任务,获得自我的进步和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产生很强的自豪感;失败则会产生内疚感,但也不会认为自己无能,而是通过增加努力或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来争取下次的成功。

由于个体化情境强调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注重自己与自己比较,不在意别人的学习如何。因此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成功。他们对自己表现出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生即使在遇到失败时,也不会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会降低自我评价,而是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坚持认为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总之,三种课堂结构都能在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Slavin,1995),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不过,他认为,要使得合作学习有效,必须将小组奖励与个人责任相结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奖励。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作出贡献。当每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都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否则,极有可能产生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

(五)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并且,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

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本章第二节,我们已介绍了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一)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当学生成功时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个体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如果认为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则学生的情感反应是感激而不是自豪。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不努力或无能,则会感到自责、内疚或羞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2)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的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也就是说,成功者预期着以后的成功,失败者预期着以后的失败。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作是自己能力差,那么个体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相反,若将成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3)所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即如果自己努力学习,确实有能力取得成功,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努力也不能成功,则他们很容易放弃,尽管有些任务是他们以前成功地完成过的。研究表明,后一类学生很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4)自我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性。如果不断地成功,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着较高的自我效能,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二)积极归因训练

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对差生进行归因训练时,往往是使学生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同时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如维纳归因模式所述,努力这一内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减少的。因此,只要相信努力会带来成功,那么人们就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功。

德韦克(1973)曾对一些数学成绩差又缺乏自信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解答一些数学题。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而当他们失败时,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努力还不够。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不仅形成了努力归因,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成绩。再如,香克(D.Schunk,1984)的研究表明,在归因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因素;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无助感中解脱出来,从而坚持努力去取得成就。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第四篇:2014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学习动机(范文)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属于()。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答案】C。解析:考查自我强化的定义。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答案】C。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3.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B。解析:奥苏伯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4.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答案】A。解析:由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可知。

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答案】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6.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答案】B。解析:A项是与社会地位相关联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C项也是外部动机;D项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也是一种外部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

1.韦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答案】ABD。解析:从内在性维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是自身内在因素。2.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A.选择功能 B.激发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和维持功能

【答案】BCD。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根据定义动机应该有激发、指向、调节与维持功能。

3.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自我强化

【答案】BCD。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4.下列属于正强化的是()。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答案】ABCD。解析:这四种行为皆是正强化的表现。5.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答案】A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三、填空题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_________。【答案】主观判断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_______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是_________ 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答案】行为、人本

3.班杜拉认为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_________和 _________。【答案】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4.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_____。

【答案】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_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答案】替代性

6.简单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复杂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适中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_________。

【答案】高、低、中等

四、简答题

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6)注意个别差异。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五、论述题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答案要点】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辽宁教师招聘网:ln.zgjsks.com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答:

(一)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归因指导。

1.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需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此外,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二,设置合适的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这种目标确立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通过为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第四,训练归因。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

书本上: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1)教学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兴趣的激发。

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3)反馈与评定。教师要做好学习评定并且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给予;

(4)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适当的奖励与惩罚也可以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

(5)利用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合作型目标结构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要使合作学习有效,必须将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相结合。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

(6)做好归因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载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八章 学习动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学习《教育心理学》后心得体会——从学习动机谈起

    浅谈学习《教育心理学》后心得体会 ——从学习动机谈起 安徽三联学院 李海洋 我在大学本科时读的是师范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那是作为一名学生,已经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

    心理学第06章 学习动机 题库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第七章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激发 一、填空题: 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 内部动力 )2、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指标主要是学生对待学习的( 注意状态......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归纳整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

    教育心理学(学习)

    学习 1、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属于学习。学生学习体操属于连锁学习。 2、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归纳为“蔬菜”属于概念学习。 3、学习了“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核心内容纲要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