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8: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其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品质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先进型和客观科学性。它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不因历史的演变而过时,也不因条件环境的变化而迂腐,它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是世间任何理论所不具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代品质 在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科学内涵

(一)“时代”的含义

“时代”一词的最一般含义是反映事物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的政治概念,基本含义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逆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2]他还说,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恩格斯也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3]

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时代的人是划分和把握,有三大要素:其一,时代划分的整体性。“时代”不是指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包括所有国家、地区在内的整个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阶段,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期”。其二,时代划分的综合性。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是一个多侧面、多维度的综合体,划分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进程的尺度,必须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抓住其中最本质的东西和最具全球战略地位的问题。其三,时代划分的阶级性。列宁强调,时代的判断和划分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这个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的发展方向,时代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4]

时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时代是一个客观实在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和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样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它,违 1 背它,必然会偏离时代发展的轨迹,偏离客观世界;认识它,顺应它,就能把握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二)“品质”的含义

品质就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5]这个定义可以在作三方面的理解:(1)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本质,这种本质使自己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从而形成自己与其它事物不同的质的规定性。(2)事物的本质、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的表现是各种具体现象、各种形式和方式,各种具体的自然和社会形态。(3)品质表现在各个领域和时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想意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品质问题是哲学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品质是衡量自然界、思想意识和人类社会发展本质的一个综合性的认识标准。它除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综合,对人的认识综合外,还是对理论、思想意识等方面本质的综合认识的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最先进、最正确、最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人类社会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产生的。除了它本身内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之外,还表现在他的形成和它体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格方面也是世界理论史上最优秀的理论,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品质区别了它与以往时代理论的不同特点,极其鲜明地显示出这一理论永葆青春的强大活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体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就是它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格魅力、思想作风、理论风格、精神风范等的高度凝炼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的品质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先进型和客观科学性。它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不因历史的演变而过时,也不因条件环境的变化而迂腐,它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是世间任何理论所不具有的。不少理论思想、观点,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退出了世界思想舞台,有的烟消云散,有的被世人遗忘,而唯独马克思主义以他的理论品质不断开拓胜利前进的道路,生机勃勃。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质,时代性作风的体现。它的魅力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迁,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不断生机勃勃地开拓胜利前进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时代品质。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说过:“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里不仅强调了实践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改变”即发展变革的重要性。既然要发展变革,就必然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这就决定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最本质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认识和界定时代性质的基本方法,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一个时代的界定,都是在具体、深入地研究了该历史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从来不把主观愿望当做现实。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荐冲突中去解释。”[7]恩格斯也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8]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应该把基本理论放到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他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检验理论的正确途径应当是把它放到具体时代背景下的实践中去。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既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概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由实践来验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研究当今时代的性质,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又要在它的指导下研究现时代世界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既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又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他们所生活的年代得出的个别结论。

2、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体现了强烈的革命进取精神。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终归会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这种进取性不仅表现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取代,而且表现在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演化和发展上。这在资本主义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送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10]“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下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1]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又:“我们看到,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变革,不断革命的;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劳动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劳动。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的生产力,因为它以前就加强过劳动的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 3 的停息,老是在它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12]这就是说,这种进取精神是一切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阶级都具有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也是存在的。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革命进取精神还有另一方面的更为重要的内涵;即对时代问题的研究,绝非对世界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服务,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鼓舞革命者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3、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品质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

为无产阶级制订革命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时代是一个大历史时期,在其发展中,作为时代基本内涵的各种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和形势都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大的时代可能出现不同的运动,无产阶级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制订和调整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恩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13]“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首先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14]列宁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剧变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无疑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在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条件的产物,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反映和折射。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生形态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继形成和提出,这些新生形态都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都是新的时代特征的产物。正是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使马克思主义原来一些反映特定时代、针对特定情况的原理、观点,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必须改变它、修正它和发展它。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新发展,生动活泼地创造着和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发展

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 4 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品质,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情况的本本主义。”[15]毛泽东还讲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科学的革命来学习。”[16]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深刻体现。

然而由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僵化观念和体制的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性遭受严重制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所以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长达20年“左”的错误这样的曲折,原因固然有众多方面,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乎全局的原因,就是脱离已经变化了的时代特点和各国的具体实际,抽象地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严重地扭曲、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从而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企图超越现实条件加快社会主义过渡进程,导致一系列急于求成的建设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严重的教训启示人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面向新的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呈现出的新特点。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丰富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以至向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二是世界性战争失去了全面爆发的客观条件,和平与发展逐步代替战争与革命而成为时代的主潮流,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三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内在危机的反省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某种程度的借鉴,实施了若干改革与调整措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许多不同的特点;四是5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解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如此种种根本性全局性的新变化,如果固守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具体结论,则很难作出清晰的梳理和正确的判断,以致陷入迷惘和困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敢于直面新时代,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以寻求社会主义新的生路。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的答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7]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创新和发展,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本质要求。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着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是邓小平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纭芜杂的国际事务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由此精辟地指出:当代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给中国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宝贵时间,而且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空间。考虑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从中透析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梳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并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断总结人民群众把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透地研究“国情”。自然,它所产生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就在既适应时代特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起点和层面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的诠释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一些局部地区战争频仍,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加剧。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概括已经过时?这是在21世纪社会主义进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国际格局的总体判断,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思想。假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已经过时,那末作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时代价值。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的复杂变化进行了精辟分析,作出了科学判断,深刻指出:“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江泽民1999年11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一重要论述,完全符合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现状和21世纪世界变化的趋势。正是在 6 新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此,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以及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事业布局的论述,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它在发展观和社会建设这两个方面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在时代、实践和形势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未来的准确把握和科学预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新特点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瑛,李运祥.马克思主义品质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4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4]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5]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1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59.[1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1-112.[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33.[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南友锋

陕西省商州区中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工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又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对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影响尤其巨大。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政府统治之下。清王朝已经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内忧外患、国势垂危,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被工业强国两度打败后,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清政府派赴国外的一些外交人员和学者。“近代中国人透过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初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并从中知道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主义,最早是从巴黎公社开始的。”①(P9)1870年,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委派崇厚赴法谢罪。张德彝作为崇厚的随员,目睹了巴黎公社的具体状况,写成了游记《三述奇》。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为中国人接触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早的信息。介绍巴黎公社的还有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教会新报》等,但影响最广的是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此书出版于1873年,较客观地介绍了巴黎公社,使中国人知道了国际工人运动。此时洋务派正掀起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其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它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一个刊物,它最早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尼党”、“康密尼人”。1898年夏,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成为第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和学说的著作,“可以看作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

①(P15)

此书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昂格斯都被大家认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1899年,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登载了《大同学》,首次提到《资本论》这一书名。此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补充基督教救世教义而进行介绍,虽有一些缺陷,但毕竟较早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作了简介。它使人们开始了解到马克思是“百工领袖”,讲求安民新学,且是“主于资本者也”。

甲午中日战争,大清王朝竟然被向来不受其重视的小小岛国日本打败。山河破碎、创巨

② 1 痛深,“四万万人齐下泪”,康有为、梁启超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不幸的是,这场挽救中国危亡的运动却被慈禧太后扼杀了。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从1902年9月到1906年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章。梁启超认为:“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这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启蒙作用。日本和中国虽然都经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跨入了强国之列,中国人很想探寻日本崛起的秘密所在。进入20世纪,留学日本形成一股热潮。大批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是亚洲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这些留日学生与避难日本的革命党人又同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研究和翻译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这样中国从日本转口输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的一条主要渠道。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也特别兴盛,定期出版的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出一本新书,翻译者有数家。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输入新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也在输入之列。幸德秋水著的《广长舌》和《社会主义神髓》,村井知至著的《社会主义》,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西川光次郎著的《社会党》等专著,都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马克思主义较早就产生了关系。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就探讨过社会主义。1903年,他在旅居日本期间曾经与幸德秋水交往过,就实行社会主义交换过意见。1905年,他访问过第二国际常设执行机构,并要求加入第二国际。此年,他建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把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孙中山认为:“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③(P207)

他还对江亢虎的社会党给予支持。在孙中山的影响下,马君武、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胡汉民、戴季陶、冯自由等人纷纷投入到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中。朱执信在其撰写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记载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毛泽东也承认:“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④。在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在中文书刊中就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而流行起来了。⑤

(P6)

1907年,在东京和巴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形成了两个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它们东西呼应,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1912年,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连载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是国内最早译载恩格斯的一部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状况:⑴、十月革命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比较 复杂。最早是出访欧洲的一些外交官和学者,后来是一些留学国外的新型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国内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总数较少。⑵、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比较多。最早主要是通过英法两国,后来主要是通过日本。少数中国人踏足欧土感受过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译书来了解马克思主义。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程度是肤浅的、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是曲解的;没有联系广大群众、结合中国的实际。这些翻译者,受其能力水平的限制,难免会出现这些问题。“一小部分西方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受到了各种来自西方学说的影响,并且这些在西方似乎是不同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呈现为同一时代理论的各种变异形态。”⑥

(P1)

⑷、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是缺乏成功的实践国家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建立起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壮大,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十月革命

⑦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片断介绍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P56)

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大地上逐渐传播开来,扎根并长成参天大树。

注:

① 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 张铨亚.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N].光明日报,1987—9—16.

③ 张勇,蔡乐苏.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 http:// ⑤ 郭欣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⑥ [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⑦ 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和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用这一历程去解读中国共产党历史,能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进程,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000年文明,并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承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始,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才获得的。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不久,便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已有初步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但是,党的中央领导人对于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因而未能有效抵御异常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对党的进攻。这是党在大革命后期遭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但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革命胜利的航向。因为尽管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领悟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真谛的毛泽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却有着上千年中国农民战争历史传统的深刻烙印。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重要成果。

那个时期的“左”倾领导人,虽然将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但对于包括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传统持否定态度;同时对于共产国际基于上述工业文明的革命理念发出的对中国革命的指示盲目迷信,反对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顽固坚持城市中心论。如果说大革命失败之初的城市武装暴动,还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人民的积极意义;那么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依靠广大农民燃起的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时,他们还强行实施全国中

心城市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路线方针,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与当时“左”倾领导人不同,毛泽东谙熟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农民的革命要求,不仅能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现实社会关系,而且能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之后,转战闽西赣南,创建了党领导的最大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有近6年历史的中央苏区,对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这个时期是党所受艰难困苦最长的一段时间,因而也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进行极其艰苦探索的一段时间。(2)这个时期对于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有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提出的反对“本本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孕育着飞跃。(3)党在这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无疑犯了许多“左”的错误,毛泽东受过排挤打击,但其间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最初雏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的国家政权形态。它磨砺和造就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如果要论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实际是从这里开始。党在这个时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治军经验,而且为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开创了新的途径,初步地形成党的三大优良作风,锻炼了党的执政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付出了巨大代价。“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全国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以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系列会议,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至抗日战争后期的1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个飞跃过程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和宏观方面而论,经历了理论的四次提升。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这个科学概念乃势之必然。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基本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两个提法是等值的。或者说,后者是“学名”,前者是“小名”。形成这样的明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

二是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个相反的道路,就是共产党要利用城市不能完全统制乡村,而广大的人力物力又在乡村;国家疆域大,有回旋余地这样一些有利条件,组织人民“进行长期的广大的战争,去反对占领城市的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孤立城市,从长期战争中逐渐生长自己的力量,变化敌我形势,再

配合之以世界的变动,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复城市”。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这条道路的基本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这“三大法宝”的提出使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具有完整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认识走向成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三是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核心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如何对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提到党的面前。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错呈现的极端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和斗争本领,促进了中国革命理论的提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构建的和后来继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为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最重要的理论建构。

四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之大全。在抗日战争中,党在政治上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担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同时,在思想路线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通过整风学习,批判指导思想的“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全党对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心悦诚服,对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理论创造赞佩有加。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将继续证明,毛泽东代表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党在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以这个思想体系武装起来的党,必将给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党的七大决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我们党自创立以来第一次将经过艰辛而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这四次理论提升,是一个同心圆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愈益丰富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党不仅为中华民族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打败外国侵略者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取得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伟大的实践成果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的发表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突出出来,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徘徊局面。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澄清了姓“社”姓“资”的是非,找到了“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又日益显现出来,不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无法进行下去。1997年以党的15大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解开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扣子。

这样,三次思想大解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的新内容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最具独创性的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的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国情基础。强调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核心层次把社会主义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构建了邓小平理论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有了可靠保证。

这三大理论的提出及其深刻的阐明,都是前人所未曾作到的,体现了鲜明的独创性,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也是从事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基础。邓小平理论集中地阐明了从“革命与战争”到“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性跨越,论述了发展科学技

术与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发展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与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更大的参照系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进一步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外交战略指导方针。从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我们看来,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应该具备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前提要素,历史课题的重大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以来,国际共运中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个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它已经由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实践作出了回答;一个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对这个重大课题的回答;

二是核心要素,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邓小平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百年内外的种种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三是形式要素,概念观点的系统性。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思想观点,又创新了许多。如:先富、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观点,既涉及生产力层次上的问题,又涉及生产关系层次上的问题,还涉及上层建筑层次上的问题。而且,这些概念和思想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概念和思想观点的系统性。

四是时效要素,实践验证上的正确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各行业取得的全面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五是价值要素,具有立场上的人民性。邓小平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蓝图。

这五个基本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客观标准。按照这样的客观标准来衡量,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是不难获得共识的。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这“四新”归于“一新”,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的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加丰富的创造力!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韩无忌

20110337

成型1102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100多年,而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尚不足百年。

翻开中国近代史,身为炎黄子孙不禁扼腕叹息。中国从世界领先的行列颓然跌落,从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屈辱的、饱受蹂躏的阶段。回首那段尘封的岁月,我们可以看见,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顽强抗争的历史。从公车上书的首次尝试,到辛亥革命的破而后立,纵使历经磨难,英勇的中华儿女从未放弃。那段黑色的时光终将过去,华夏的黎明必将来临,马克思主义就是照亮神州大地的第一抹曙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这句话也正式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辉煌的历程。中国,彼时就如一个铁的牢笼,虽已有人觉醒,但或绝望,或抗争却苦无打破牢笼的方法。愚弱的国民在终日的沉睡等待覆灭的降临,那已不是个体的灭亡,若国民不觉醒,中国,就要亡了!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先进觉醒分子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之前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新兴的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一个维护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崭新的社会。这场成功的革命也成为了沟通东西方革命的桥梁。那是的中国正处于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正处于苦闷与彷徨的时候,十月革命确实使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正如李大钊所言,十月革命是一场庶民的胜利,十月革命所开始的,“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革命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黑夜中的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路”。十月革命就如一场春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场春雨的滋润下萌芽了!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公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不得不提的是,参加中共一大的13人平均年龄不过26.5岁,正年富力强,中国能有如此之青年,可谓民族幸甚,中国幸甚!转瞬间,中国共产党以度过80余春秋,当初的13人,现已壮大为9000万人的队伍,而中国共产党也正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昭示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传播与发扬途径,对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此前数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和共产国际的盲目干涉,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一味的模仿、套用苏俄的那一套已经被事实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穷则变,变则通。中国革命者以丰富的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实事求是,在摸索中前进,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领导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步伐而推进,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启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生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正确剖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科学把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进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不间断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同盟军,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形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以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武装夺取政权;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还远未结束,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将来的主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行使个人权利,履行个人义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等观点,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资本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革命先辈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代大学生要把追求个人理想和追求社会理想结合,把追求共同理想和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现在做起,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下载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时代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理论为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谈谈邓小平理论为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发展的根本理论原则,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

    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试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浅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浅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楚建平学号 *** 摘要:党的十五大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意......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邓小平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是什么? 马克思......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