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渔父》(苏教版必修5)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渔父》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_____”。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实词含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三)虚词用法
1、屈原既放
2、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
4、自令放为
5、渔父莞尔而笑
(四)课内外名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4、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7、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9、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训练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司法官员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
第二篇:必修5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5文言文复习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 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教学方法】
1.自行复习课文;
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 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归去来兮辞》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归去来兮辞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二)古今异义词 1.于时**未静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问征夫以前路 ..5.既窈窕以寻壑 ..
(三)多义词 1.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2.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3.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辞
归去来兮辞 .辞不赴命(《陈情表》).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四)词类活用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乐夫天命复奚疑!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布置作业】
自读《滕王阁序》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滕王阁序》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滕王阁序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二)古今异义词 1.穷且益坚 .2.盛筵难再 .3.孟学士之词宗 ..4.千里逢迎 ..5.阮籍猖狂 ..6.所赖君子见机 ..
(三)多义词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 .则智者尽其谋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2.穷 穷岛屿之萦回 .日暮穷途 .穷且益坚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3.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四)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目吴会于云间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4.宾主尽东南之美 .5.腾蛟起凤 .6.窜梁鸿于海曲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纤歌凝而白云遏。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布置作业】
自读《逍遥游》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三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逍遥游》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逍遥游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御六气之辩 8.汤之问棘也是已 ..
(二)古今异义词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蟪蛄不知春秋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7.虽然,犹有未树也 ..8.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三)多义词 1.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晚有儿息(《陈情表》).3.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四)词类活用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2.彼且奚适也? 3.之二虫又何知!【布置作业】
自读《陈情表》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四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陈情表》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陈情表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二)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则告诉不许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三)多义词 1.以
但以刘日薄西山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谨拜表以闻 .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四)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则刘病日笃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谨拜表以闻 .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6.猥以微贱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愿陛下矜悯愚诚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教学反思】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但没有兴趣,而且还很畏惧。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耐心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怕文言文的根源在于文言文的内容年代久远,生字词多,词义难辨,句式复杂,大多篇目要求背诵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文言文每课的复习基本包含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复习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篇:2011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
2、夙遭闵凶 ..
3、慈父见背 .
4、舅夺母志 .
5、祖母刘愍臣孤弱 .
6、终鲜兄弟 .
7、门衰祚薄 .
8、晚有儿息 .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10、茕茕孑立 ..
11、形影相吊 .
12、而刘夙婴疾病 .
13、拜臣郎中 .
14、除臣洗马 .
15、猥以微贱 .
16、当侍东宫 ..
17、臣具以表闻 .
18、责臣逋慢 .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21、且臣少仕伪朝 .
22、历职郎署 .
23、不矜名节 .
24、过蒙拔擢 ..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
26、臣之辛苦 ..
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
第四篇:语文:高二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2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第五篇: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 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教学方法】
1.自行复习课文;
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 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寡人之于国也》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二)古今异义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弃甲曳兵而走 .3.请以战喻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王无罪岁 ..
(三)多义词 1.直
直不百步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2.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 .4.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师说》).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 .5.王无罪岁 .6.然而不王者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非我也,岁也。【布置作业】
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赤壁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劝学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
(二)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三)多义词 1.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2.假
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狼》).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四)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布置作业】
自读《劝学》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三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过秦论》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过秦论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合从缔交 .3.赢粮而景从 .4.锄櫌棘矜 .
(二)古今异义词 1.宽厚而爱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流血漂橹 .
(三)多义词 1.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四)词类活用 1.追亡逐北 .2.却匈奴七百余里 .3.约从离衡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会盟而谋弱秦 .8.以愚黔首 .9.履至尊而制六合 .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2.天下云集响应 ..13.赢粮而景从 .14.内立法度 .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布置作业】
自读《师说》并完成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四课时
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师说》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师说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今之众人 ..3.小学而大遗 ..4.吾从而师之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年十七,好古文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三)多义词 1.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吾师道也 .4.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5.小学而大遗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不拘于时,学于余。【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教学反思】
文言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平时读文言文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差,进而导致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够。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强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也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复习中,我反复要求学生将文言文多读几遍,然后再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这样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逐步提高的。在文言文的复习中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学。自学前教师应归纳一些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如:组词法、补充法、引用注释法、猜测法、查阅工具书等。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教师就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照文章进行口头翻译,有疑难的地方作上记号,自学结束后,再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生的疑难之处,最后教师对个别难点进行疏导,这样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比较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考试答题中也就获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