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影视感想[5篇]

时间:2019-05-15 08: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江北去》影视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江北去》影视感想》。

第一篇:《湘江北去》影视感想

《湘江北去》观后感

大片之所以称为大片,是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性,我不擅长分析影视的审美艺术,所以我只能说说震撼性,尤其是我观看这些影片过程中的感觉以及它们使我引起的思考。我斗胆来说说《湘江北去》。很多同学都说这是一部红色影片,但我在看这部电影过程中除了感受到它与革命的链接,我更多的是被人物角色所感染,事后我躺在床上想了好几次,我终于想出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它----励志。

《湘江北去》既是宣传中国革命的红色影片又是一部励志影视。电影以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前期为背景,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目的在现代而言,一方面追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宣传革命精神,缅怀先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以结合,激励和启迪当代年轻人为国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20世纪十年初的中国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西方国家分块占领划分势力范围,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称为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经济命脉也被外国掌握。一个朝代或是一个国家,无论统治者们所进行的战争正义与否,根本上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大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流离失所,生命得不到保障。影片一开头就以毛泽东在学校当教员为首幕,通过学生若贤的遭遇,用间接手段表现中国人的性命被无情的践踏。一条生命只值10块大洋!毛泽东义愤填膺,他渴望中国人民中国孩子能够了解知道中国的现状,他希望通过作为一个好的教员,通过自己有限的知识鼓舞、激励中国人民为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他不畏强暴、无所畏惧,尽管当时严禁反帝教育,尽管办报宣传革命鼓舞斗志遭打压制打击。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有理想有热血有行动。他们相约留学法国,所以冒着张敬尧盘点抓捕的危险,集体前往北京筹款,即使后来因此未能与母亲告别。坦白说,看到这,我流了泪,不为别的,就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儿子,千千万万个母亲而哭。当时的我们,真的很难无助,没有条件没有环境,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中遗憾这种痛。我想了很多,很多如果,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被侵略,如果当时中国独立发达,如果当时中国人民安逸幸福,如果……这一切就不会是那样子,不会有杀戮与战争,不会有悲伤和死亡。这只是当时情况的一个缩影,中国还有不可计数的人们在受苦受难,但当时没有主权就没有发言权也不会有地位,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先辈不顾一切的要挽救民族危亡的原因。毛泽东有信仰有追求有远略。李大钊一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与现状,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中国。他遇事沉着冷静,应对事情有条有理又有力,鲁莽冲动的彭璜正好与毛泽东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毛泽东与众不同的气魄。他对知识如痴如醉的追求,对伟人陈独秀李大钊的崇高敬仰,他为人处事的行为与方式,都为他日后成为中国革命领袖及其所需品质与修为暗埋伏笔。

如果从讨论情感上来说,深入我脑海的不可能是毛泽东、杨开慧之间纯真的爱情,说实话,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爱情没啥好感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影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杨开慧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我对杨开慧的印象。我印象里的杨开慧是一朵铿锵玫瑰啊,是不屈不挠的坚毅形象的啊,怎么会是软绵绵的呢?而且在周冬雨身上我丝毫感觉不到革命者的气息。难道说我不懂欣赏这种含蓄,隐而不露的人物?也是吧。恰恰相反的是,我对杨昌济、毛泽东师生之间温馨朴素的师生情感触颇深,毛泽东尊敬爱戴杨昌济,在重大事情上必找老师商量,遵从老师的指导;杨昌济关心教诲毛泽东,支持毛泽东作出的决定,在毛泽东迷惘的时候为他打气、指引,生活上待他如子。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人世间的温情是那样的给人安慰,让人相信世界还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被尊敬被爱戴,我真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让我想到自身,想到那些为我耗时费力的老师,我喜欢他们但我却从来没有说过,情感表达的滞后性让我在离开老师后很怀念他们。另外还有湖南第一师范、周南女中同学之间深厚的友情,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中志同道合的革命情谊等等都很不错。我从这些情感表现中得到放松、安慰,在适度情绪状态中认识历史,得到教育,激励。

从人物性格特点来说,毛泽东的激情热血都不在话下了,前面说了许多有关毛泽东的,这里就说说其他人的。先说那个挺漂亮挺富裕的陶斯咏小姐吧。我想表达我对他的感觉,可我文字有限,使用的这些词语让我自己也觉得不能准确的描述她当时给我的感觉。她这个人物刚出场的时候,我盯着她的脸看了好久,她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用去年流行的话来说是“淡定”,特别的淡定,不紊不乱的感觉。她善良,请自己的父亲支付学生家长性命的赔款却骗毛泽东说是矿上赔的;她重情重义,拿出自己攒了十几年的积蓄给朋友,在办报抨击军阀是与朋友同一战线;她有原则有信仰,得知毛泽东要走苏俄道路与自己所选的道路相异是,坚决离开。我一直记得她走时对毛泽东说的话:“润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我们依然是朋友。”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感动,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志同道合才能做朋友,我很同意她交友的方式,道路追求不同依然是可以做朋友的,我和很多朋友用我们的友情证明这个观点。陶斯咏,作为一名女性,确切的说是一名先进的知识女性,在当时中国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反转的情况下,她本身就是证明在拯救国家救助人民中女性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她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与新时代敢于表现敢于斗争刚强坚毅于一身,是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女角色。再来谈谈辜鸿铭吧。受当时蔡元培学术、教育兼容影响的结果,辜鸿铭进入北京大学教学,出场时以一个及其诙谐幽默的形象出现。我关注他是因为他是个博才多学的怪人,用时髦的词来形容他就是“奇葩”。看一下他的人生啊,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生于东洋,学于西洋,婚于南洋。掌握12中语言,用外语反串训人不打岔,厉害!放到现在也是个奇人的。用第二个词来形容他,我个人认为“矛盾”一词再适合不过。他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但还是冥顽不化,比如死都不剪辫子;比如反对革命,称革命人士为暴匪;再比如明明不喜欢革命人士却愿意割手摁血印救人。这些跟现在称之为圆滑啊八面玲珑啊是完全不同的,他做事跟随自己的性格。这样一个怪人,有点可爱的味道,那也是中国人的自豪的。我做了一个假设,假如辜鸿铭完全西化或完全抵触,那会怎样?我想了想,如果这样,辜鸿铭这个名字就不会传播那么远那么久了。那个萧子升,看时她们呼叫起来是因为这个演员比较好看,我承认他还行,但我记住的是他留洋回来后与毛泽东脱离的画面。他倔强执着,而且这份执着是对于他的信仰,我理解。至于那个冲动鲁莽的彭璜和一生气就摔杯的陈独秀,我不太赞同他们行为处事方式,但无论怎么讲这都体现出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物其实都有平常人性情的一面,这些不好的发泄情绪的方式无损他们形象,反而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电影不是为了看而拍,看而看,而是要回顾过去的光荣革命历史,即使那光荣夹杂着些许悲痛与辛酸电影之所以要看,是因为它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激励指导意义。新一代既可以通过电影了解本国历史又可以为自身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做榜样。

第二篇:湘江北去影评

“湘江北去”影评

今天来到大礼堂参加了“湘江北去”电影的首映礼,并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前老师就讲过,这部电影讲的是毛泽东、肖子升和彭煌等年轻人怀抱救国理想,踏上不同的救国道路的故事,虽然以毛主席的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很多,但这一部所记录的毛主席的时间与众不同,他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青年毛泽东与何叔衡、蔡和森等革命密友之间的友谊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与众不同的就是展现了更贴近我们年轻人更关注,更喜欢看的流金岁月的年代里年轻的毛润之和杨开慧的革命爱情,以及1919.5.4大学生运动,鲜活的一代革命领导人怎么建党、怎么捍卫祖国,大义凌然,面对外强的。

从看完电影到现在,老实说,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年轻毛润之的影子,和片中一段段朴实却着实难忘的画面。从斯咏以矿上的名义给若贤家洋钱,到被善于洞察的毛润之一眼看穿是斯咏用自己家的钱来帮助的若贤。从毛润之对老师杨溢之的爱敬和内心无限的心疼恤怜,到他和杨开慧的淡雅浪漫的悠远爱情。从毛润之憨厚执着的找寻各种机会与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等领袖接近交流学习,到张敬尧开始畏惧这个叫毛泽东的年轻人。

一段一段的片段,平实却深入人心,令人久久不忘。或许就是因为影片没有用个人英雄主义的手法,过分渲染主席的“英雄”事迹,而是通过一段段真实的过程,自然而然的讲述了一个革命建党的过程,才使得影片显得这样真实而令我的内心无法抗拒。我觉得这部《湘江北去》和以往爱国说教类的影片大不相同,它是通过真诚的、朴实的人们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前行的曲折过程来表现主题的,影片没有去过分夸大某一个人或是某一种困难,而是很自然的把各种困难和在困难中的乐观精神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显得真实、朴素,让人信服。影片包含的感情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珍贵友谊,师生情谊,每一种感情也都描绘得那样真诚自然,这种没有夸大的真诚自然,在内心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威慑。久久不忘。除此之外,还有爱情,令人意想不到的爱情。在以往主旋律的影片中,但凡涉及到伟人的个人感情问题时,一般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此片则难得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去展现毛泽东与杨开慧那纯真美好的爱情。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影片,是一部看后会让我忍不住细细回味的影片。

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条件不是不艰苦,时局不是不动荡,人身不是不危险,而影片也并未回避这些客观事实,在片中也有相应的呈现,但它并没有去着重放大及渲染这些元素,而是尽可能地去挖掘和展现其中积极的那一面。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彭璜„„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其是前者,在我们常规印象中,他是慈祥睿智的稳重长者,是令我们仰之弥高的一代伟人,而在此片中,他走下神坛,会和朋友们一起裸身天浴,会为陈独秀拉黄包车,会教李大钊跳操„„颇具一定的颠覆性,而这个众多知名学者口中的“二十八画生”的北漂经历及个人奋斗史更是让人观之有一定的共鸣感。在这里当然不得不说一下由保剑锋饰演的毛泽东形象,这次保剑锋对毛主席的塑造,我想应该是成功的,很成功。作为影迷,至少我觉得很满意。特别满意。年轻时候的毛润之的朴实、执着,年轻人的活泼和血气方刚,同时年轻活泼中又不失一种未来做领袖的沉稳,这火候挺难把握的我觉得,但保剑锋拿捏得相当好。举手投足,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让人忘了他是保剑锋。

从看到若贤戴孝那痛心的感觉,到对自己老师病痛的内心心疼。各种内心感情的把握,很到位。让人看后真的内心荡漾,能感受到当时那么样一种场景下,毛润之的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纠结。他的表演真的是,太融合了。

此外片中还有香港老戏骨李子雄,以及演技派奚美娟。影片的制片人陆小惠表示,作为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湘江北去》与同类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打破往日红色电影的固有模式,将展现伟人及革命前辈那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影片青春励志,能迎合当下青年观众的观影心理。

整个影片主题正如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而给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对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青涩恋情的表现上,不同于一般青春偶像剧爱的死去活来,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之上,相扶相携的人生志向,诗书传情的人生共鸣。电影中的杨开慧给我感觉好像很喜欢写小纸条,几首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古诗表现,代替了传统青春偶像剧的爱情表现形式,含蓄而有韵味,浓烈却不溢于言表。“谋女郎”周冬雨清新的气质以及导演有如神来之笔的两次大门前的守候。等来了毛泽东将这段经典的爱情故事精彩地表现了出来。

“今年飞雪时,可否到吾家”这一句让我印象最深刻!最后,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受到青年们的好评,更会加深毛主席在我们心中那可爱的一面,在这建党90周年之际,到处是红歌红色电影,我觉得只有这部电影能真正留存在同学的记忆里,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任皓

第三篇:观看《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湘江北去》,影片讲述时间是1918年,当时中华大地正饱经磨难,战后连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艰难的传播。但是毛泽东、蔡和森、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了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努力不断地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在毛泽东等同志的艰辛努力下,共产党革命小组成立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举起反抗的大旗,不再受压迫不再受军阀列强的欺凌。

从这部影片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共产党成立是多么不容易,是多少有志热血青年的鲜血与付出。当时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带着彷徨与苦闷、探索与追求以及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定,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他们见到了新思想的传播者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很快,他们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们每天都精神饱满、充满活力,为学习新思想、传播新思想、寻找新中国的出路而不断奋斗着。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都是一群普通的青年学生,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心中装着受苦受难的黎明百姓,装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他们最能体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要把他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他们要打倒那些黑暗残忍的剥削势力,还所有人一个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这群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沿着湘江北上,最终走上了革命救国这条艰难的道路。再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有力地论

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点亮革命之火的必然性。

革命前辈们对真理和信仰的不懈和执着无不感动、震撼着我们,这些精神现在仍是当代青年需要努力学习的。是的,他们在战斗着。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大气,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头顶着最蓝的天空,脚下踩着前辈们战斗过的热土,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是我们依然怀揣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富国强民的伟大理想。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我们要担负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自强自立,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富强祖国需要先进的文化技术,我们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也是学生不变的责任。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第五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下载《湘江北去》影视感想[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江北去》影视感想[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江北去观后感

    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0级一班占云利2010112012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只是毛泽东在十三岁......

    《湘江北去》 观后感

    《湘江北去》 观后感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党的阳光下 —— 《湘江北去》观后感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心还停留在那刹那间的震撼中,“国亡了,我们哪里还有生命……” 1918,1919…… 这些是历史长河中最值得记忆的数字,是......

    湘江北去后感

    思想汇报 今天,我们党校培训,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它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很多道理和了解了很多关于党的诞生与发展,理解了我......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那些90后,让人顶礼膜拜 回首那个时世纪的90后,那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奋力搏击惊涛骇浪的弄潮儿,我总会感到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用范伟的口吻说:“都是90后,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