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案例及其撰写(精)
教育案例及其撰写
一、教育案例的定义
1、案例,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
2、案例培训,是指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比较,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案例培训是从特殊到一般概括的培训形式,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案例培训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激发新教师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能培养新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学会全面认识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增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或专业发展,因此,案例培训在校本培训中是一种针对性强、收效显著的培训形式。
3、教育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
“问题性”----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
“典型性”----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
“故事性”-----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
“教育教学”----是说案例表现学校的中心工作; “实例”-----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理性分析”-----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
二、教育案例的分类
从研究内容分:
1、德育案例(反映德育工作);
2、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工作);
3、教育管理案例(反映教育管理工作)。
从表现形式分:
1、综合式教育案例(相对完整的过程的展示与分析);
2、片断式教育案例(教育教学片断的展示与分析);
三、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要素:“背景”“故事”“评析”。“背景”为故事的叙述进行必要的铺垫;
“故事”则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是对故事进行理性分析。
“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
三种结构:
1、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
2、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例;
叙边议的教育案例。
3、边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
一是研究性质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
二是研究领域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
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
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本质的区别:
1.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者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2.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而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
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的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后面的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的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是,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
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的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
五、教育案例的写作
1、巧选实例
(1)实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
(2)实例需要具有故事性,故事生动使得案例具有可读性。
(3)实例需要具有问题性,真问题的解决使得案例具有教育意义。
(4)实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得案例具有普遍意义。
2、理性分析:
实例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既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解释“为什么”。
高度:哲学的和理论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
深度:实践的和意外的分析(不是蜻蜓点水)。
宽度:全面的和完整的分析(不是挂一漏万)。
准确度:材料的和规律的分析(不是离题万里)。
3、认真写作:
(1)关注细节描述。案例往往叙述的是一个实例的片断,矛盾冲突的表现需要细节加以突出。
(2)关注理性分析。对于典型实例的分析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高度来认识,不要“穿靴戴帽”“贴标签”。
(3)关注谋篇布局。案例写作也需要注意构思精巧,精巧的构思能够让案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特别是开头要引人入胜。
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1、短小精悍
教育案例一般以短小精悍为特征,案例的主要读者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因此又长又大的案例一般教师往往一下子难以读完,也就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兴趣。
2、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主要取决于实例的选择和叙述,实例生动典型,叙述生动形象,整个案例就会引人入胜。
3、富有启发
教育案例的生命在于启发意义。实例生动也只是好玩,甚至让人感动;但是,教育案例不是文艺作品,教育案例需要启迪教育工作者。附件1:
优秀的教育案例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附件2
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
1、教育叙事
(1)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
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事件。
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可读性: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
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
•必须基于真实教学实践,不能虚构。
•必须蕴涵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学问题”或意外的”教学冲突”。
•必须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必须具有典型性,蕴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启迪作用。
•要有问题性,应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
•心理描写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1)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校本研究内容分有: 培训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 学校教育案例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校本管理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 区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案例问题事件:反映主题所含各种问题的事件。筛选原始材料;
描述情景与细节,对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问题解决的效果。
不仅要说明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诠释与研究: 多角度的分析; 受到的启示;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
诠释与研究是在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可有感而发,它能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
背景的撰写
交代故事发生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的背景: “公开课”还是“家常课”
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
是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生,等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首先,描写你遇到的难题;
其次,介绍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 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教与学产生重要作用的背景。第四,分析教学内容:
知识点
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
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能力、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凸显主题。
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
在撰写案例事件时,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内容要真实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是真实情景,不虚构,不杜撰,不夸张,不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 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
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
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写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
取舍要恰当
情景介绍要主次分明,恰当取舍。
尽量写好主要事件,精简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 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引发其他教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叙述要客观
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
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为是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
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教学案例文本的表达形式 条列式文本
“条列式案例”表达规范,易于写作,其结构主要根据教学案例基本要素的顺序展开,其文本形式为:
导言 背 景 案例 主题 事件和故事描述 特定问题(案例问题)
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自我反思)结 束 语
隐含问题式文本
包括了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但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些要素。这种表达方式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为强烈的矛盾冲突,但写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例: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 案例素材+点评+案例问题
几乎所有适宜的案例素材都可以采用,但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浓缩性特征,并提出可供思考和讨论的案例问题。
案例素材可以是: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围绕主题剪裁的片段)、教学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甚至可以是上述素材的综合。
这种案例,既可以是对若干事件、若干人物的多角度描述,也可以仅描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
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①了解教学背景;
②观察教学过程;
③课后访谈调查;
④资料整理分析;
⑤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
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
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
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
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
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3.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教育案例包含教学叙事
案例和叙事的共同点:
都是对典型教育教学事件的观察、记录和反思; 都具有叙事和分析的成分;
都需要有事件的主题、背景、情节和对事件的理性反思。
两者的主要区别
案例的结构必须包括:
事件背景+事件描述+事件分析+案例启示
事件分析:直接对事件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
案例启示:在基于事件本身又超越实践本身的基础上,作一些普遍意义上的理性反思; 当然事件分析与启示部分融合在一起写也可以。案例的反思一定要全面深刻,更强调理性。
叙事结构只需要:
“事件(故事)背景+事件描述+扼要的理性反思”。叙事的反思可以更感性一些,甚至抒情化一些。
两者的侧重点:
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
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理性反思可以在文中直接表达,往往是即时而发,三言两语,可谓点睛之笔,也可在文末单独成段阐述,也可夹杂在行间,不需长篇大论。
案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理性的反思,案例只是基础和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才是重点,它除了对事件本身的直接评点外,还需要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更生活化,案例更研究化。
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
案例研究可以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主题的几个事件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中可以同时串联几个事件,然后进行同一主题的分析探究。
案例写作形式可以:
事件1+分析+事件2+分析+综合分析;也事件1+事件2+分析。
叙事强调事件的完整性;
案例可以是事件中的某个片段,强调局部的完整。
教育叙事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的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强调情节的生动、矛盾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渲染,需要些文学功底的。
案例中对事件的记录可以生动描述,也可以采用白描手法,甚至用说明的形式,对教学片段的案例分析,采用教学实录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附件3
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
一、教育叙事的阐释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现代汉语词典》),就是陈述人物、动物以及宇宙空间各种生物身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其中,主要是叙述人类生活中一切活动和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而叙事是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经验组成有意义的事件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们介绍经验、交流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而,叙事可以为人们、为自己提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叙事很快就成为一种写作方式,与议论、抒情相并列;特别是受到文学作品的青睐,成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的最为常用的方法,文艺理论将叙事的学问概括成为“叙事学”,专门研究文艺创作中叙事的规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陈述的是具体的、情境性的、活灵活现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师的教育叙事不是为了检验某种教育理念,也不是为了建构某种教育理论,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为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叙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日志、周记、随笔、书信、博文、微型传记、访谈记录等,这些形式均可用来表现教育叙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教育叙事,因为,它们需要具备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也是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它不直接告诉教育“为什么”,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怎么做”,而是给读者讲一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这个教育故事中了解、体验、感受、顿悟教育“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实质却都是教育故事。“让读者有所感”是教育叙事的表达特征。
二、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归纳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形成互动而获得解释性理解。教育叙事强调这样几点:一是讲述者就是研究者,而不是局外人;二是研究者身临其境,而不是旁观者;三是研究的过程是互动的,而不是单项的和静止的;四是其中的教育理解是归纳出来的,而不是演绎出来的。
1.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与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研究并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是教师的亲历亲为,“真实的故事”中有教师的体验、理解和创新。当前,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并被运用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研究之中,已经成为教师理解教育并向别人讲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在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想、对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一是实践研究。教师的工作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反思也就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研究和问题解决放在鲜活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事实上,教师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与教育叙事交织在一起,教师每天的那些关注教育故事、强调教师体验、重视意义感受的生活、工作、学习常常就是教育叙事研究。二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对,是通过归纳揭示教育故事的实质,解释教育故事背后的真实,探寻教育故事的意义,从而激发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自己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三是故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故事为对象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是故事,而不是事情;这样的故事既是已经发生的,又是生动感人的;因此,教育叙事应该讲究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应该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手段,使所叙之事生动感人。四是解说研究。教育叙事是由解说者对师生教育故事进行描述,目的是使人明白某种道理或者受到某种感染。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事”,是“故事”,是具有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的“故事”;而教育故事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得当、教育风格是否鲜明、教育方法是否有效。二是研究学生。研究教育对象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德性养成规律以及心理、性格健康发展的规律。三是研究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教和学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许多教育故事总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育叙事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研究,包括师生教育对话的研究等。
4.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求有事可“叙”,还要有事善“叙”。因此,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教育科研应该从问题出发,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教育叙事研究也一样。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观念问题、理论问题、机制问题、策略问题、方法问题、评价问题等。其次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方向,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必要的。是研究教师或学生,还是研究课堂或课外,总之需要选择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对象。第三是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研究现场,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就可以发现真实的教育故事,亲身感受教育意义,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第四是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研究者在现场收集资料、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的过程,也是促使研究走向深入的过程。叙事研究需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课堂,在运动场,在实验室,在图书馆,在社区服务站,等等,使研究者获得各种感受。第五是撰写研究报告。在归纳分析收集的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总结。
三、教育叙事的写作
优秀的教育叙事应该具备真实性、体验性和故事性等特点。
1.题材鲜活、有趣,具有真实性。选择叙事题材是撰写教育叙事的第一步,是撰写教育叙事的基础。首先,所选题材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其次,所选题材必须是有趣的,而不是平淡的。一次激烈的冲突,一个意外的发现,一次轰动的演讲,一个感人的瞬间,一次突然的转变,一个深刻的回忆,等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能够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教育叙事的题材。
教育叙事示例1:《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
早在教学之前,学生们大多已经预习过“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的知识了,因为这部分知识真的很有趣。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一个个问题,诸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他们举起的小手,都快伸到我鼻子下面了。这时,我发现一个平时很爱动的学生一反常态,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低着头,双手放在课桌里,身体一动不动。以我的经验,他,肯定有问题!
我一直盯着他,突然收住较高的声调。本来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学生举着手,眼睛顺着我注视的方向,都向他行“注目礼”。他也发现课堂上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抬起头,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愣住了。
“干什么呢?”我问。
“没干什么。”他一边回答,一边迅速把双手向抽屉里一伸,把身子靠向课桌。原本轻松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些紧张了。学生们都盯着我,想看我怎么“处理”他。
“把手里的东西拿出来,我想看看。”我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不太想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来处理琐事。他把双手伸出来。我一看,他的左手里趴着一个小磁铁。
我本来想说:“请你把它放到讲台上。”但一转念,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太过平常了,对他本人、对其他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没有帮助。其实这也是一个生成的问题,为什么不运用这个生成的资源呢?
我面向全班,抛出了一个炸弹似的问题:“如果我请他把磁铁放到讲台上,他要进行哪些运动?”这下炸了锅,学生们哈哈大笑,边笑边自己做动作,看看从起立到行走再转身,要做哪些动作。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他想到讲台上来,只要不转身,上半身是平移。回去转身的时候是旋转。我的情绪也随着学生们的讨论“热”了起来,顺着他们的回答,说:“那就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吧!”课堂转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下课后,学生们还沉浸在刚刚的插曲中,耳边还能听到学生不断用“平移”、“旋转”造句,他们已经把这两个概念熟练地运用到了他们的活动中。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1日第6版,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程震文)
2.情节曲折、跌宕,具有生动性。所谓情节,就是指故事的变化和经过,通常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者说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情节不难,有生动的情节不易。情节要生动,就需要情节曲折,就需要情节具有矛盾冲突。冲突越宏大、越激烈、越深刻、越不可调和,与这种矛盾冲突相关的故事也就越可读、越动听、越感人。
教育叙事示例2:《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得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得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说,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blog.wjsx.com/u/4016/4153.html。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 吕舜昌)
3.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主题”就是教育叙事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叙事所包含的内容的核心。教育叙事所叙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教育观点等,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案例或者是教育论文;也就是说,教育叙事要求叙事者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然后把这些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教育叙事之中,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教育叙事领会了其中的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示例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确地解读学生犯错误的心理,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么错误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
去年初秋,台风来访,打落了许多小树枝。大爷就把它们扫在了一起,堆在了沙坑旁边。
中午吃过饭,我在操场上巡视。突然有个小姑娘来报告,说有人在玩棍棒。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几个小家伙手里各抓一根树枝,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闹呢。我径直走过去,其中一个学生发现了我,连忙扔掉树枝,迅速地逃跑了。剩下的几个正要逃跑,就被我叫住了。几个孩子苦着脸,磨磨蹭蹭地挪过来,嘴里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我摆摆手,打断了他们,亲切地说:“你们看,地上好多树枝啊,我们一起把这些树枝清理干净,放回沙坑旁边,好吗?”几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但还是赶紧卖力地去捡树枝了。我惊喜地发现,刚才那个溜之大吉的学生也悄悄地回来了,加入了清扫的队伍。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地面就被打扫干净了。
洗过手后,我重新把小家伙们召集到我的身边。他们乖乖地站成了一排,等着我训话。我注视着他们,严厉地说:“你们刚才犯了错误,知道吗?”“知道。”他们点点头。“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而不应该抵赖,更不能逃跑,对吗?”“对!”这次,他们重重地点点头。我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于是,语气一转,说:“你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刚才犯的错误。我很欣赏你们,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孩子们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后害羞地笑了。我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一定包含着他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
犯错误是难免的,学生犯错误就更正常了。可是实践中,我们常认为学生不该犯错、不能犯错,根本就没有把错误视为教育的资源。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更不能逃之夭夭;才能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才能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我们对待学生就可能会温柔许多,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冯毅)
4.语言亲切、感人,具有流畅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往往给人第一印象。教育叙事是否生动,是否吸引人,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平淡无奇,或者艰深晦涩,或者疙疙瘩瘩,教育叙事就会面目可憎。从语法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正确和准确,需要文从字顺,流利通畅;从修辞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生动形象,需要艺术表达,让人回味;从叙述的角度看,教育叙事需要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把自己放在所叙之事中间,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见”、“我当时想”、“我后来估计”、“我以为”……这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教育叙事示例4《遭遇学生短信“搔扰”之后》
静谧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备着课。突然,身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打开一看,陌生的号码,信息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唐僧。
会是谁?老朋友?不会的,无缘无故不会发这样的短信。该不会是发错了吧?发条信息问一下吧。
“没发错,唐僧就是你。”短信很快就回过来了。
没发错?会不会是学生?我的脑海里马上冒出这样的念头,学校以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或发短信搔扰老师;老师反打过去质问,又在班上调查,结果还是没有找出那个学生。然而搔扰信息却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愈发多了起来。最终他不得不换了手机号码。
可我从做班主任以来,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开学的第一天,肯定要把自己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告诉学生,这一届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
不再理会这样的无聊信息保持沉默吧,肯定不行!这样他可能还会发来类似的信息。反打过去或在班上调查,最终也许还是会不了了之,甚至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反作用。
“谢谢你,八戒。”我思索了一会儿,发了过去。
“我不是八戒,我是孙悟空!”信息很快回了过来。我一看乐了,虽然是有些调皮,可还是挺可爱的。
“不管是八戒,还是悟空,都是唐僧的徒弟呀。我觉得你这个样子,还不像是我的徒弟。如果你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去帮你的。”
手机的铃声没有再响起。我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没有底。
两天过去了,没有出现那个陌生的号码。
第三天,又出现了。
“我能告诉你,我是谁吗?”
“还是不说的好吧,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给我起唐僧这个名字。”
“因为你放晚学老是会拖堂处理班级事务,而且有时拖的时间还很长。”
“好,老师不想再做唐僧了。明天我就改了这个坏习惯。”
“那我以后再也不叫你唐僧了。”
第二天,我在班上宣布,以后班级每日总结放在次日的午间进行。
陌生号码的短信一直没再出现了。
今天,突然又收到了那个陌生号码的短信: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愿您天天开心、工作顺利、奖金多多。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初级中学孙刚。发表于《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一是研究性质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二是研究领域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本质的区别:
1.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者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
2.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而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的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后面的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的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是,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的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附件 4 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什么(虞大明)
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是时候反思了——我们的教学缺什么?是时候自省了——我们自身还缺什么?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为跟进,去斩除前行路上的荆棘。
【现象一】爆笑的男孩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结论】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现象二】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对策】请老师们在课堂中加强引领,要敢于批评指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和健康的“课堂舆论”。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不良的氛围或苗头,要及时制止,及时“拨乱反正”,以免“星星之火,肆意燎原”。
【现象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堂上,悲情的音乐在流淌。我俯身想看看孩子到底在用笔向英雄船长诉说什么心里话。孰知,那个看似专注的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刚才他放了一个屁,很臭的。”我瞪了他一眼,落荒而逃!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个孩子——因为他说得很轻,“润物无声”——但却震撼了我的心灵!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专注,缺少规矩,缺少克制,缺少分明的是非观。【对策】无可救药,希望这种现象是极个别!(这是气话)。其实还是有药可救的。救他的“药”,应当是班级平时的正确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学风,让这种“极个别”无处藏身。老师甚至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世故”,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这也是懂事的表现。
【现象四】场面像“刚遭了灾”
对于老师的提问,我们的孩子总是不太感兴趣。表现在:反应迟钝;举手者寥寥;双眼黯淡无光;说话声音缺少掷地有声;经常埋着头,场面像刚遭了灾,而且是瘟疫。【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功底,缺少会奔涌的热血,缺少会澎湃的心灵,缺少激情!
【对策】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相信,长此以往,总会融化坚冰;用教师的眼光,为孩子寻找精神的食粮,拓展阅读,补充阅读,鼓励孩子博览群书,用扎实的训练和积累去厚实孩子的文化功底。
【现象五】唱戏与看戏
公开课上,少数孩子唱戏,多数孩子看戏。不是执教者不懂得要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机会,而是,他们在一番热切地等待之后,小手总不能“如林”。因此,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少数“救兵”。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参与的积极性,缺少责任感。
【策略】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实在没法,可以考虑抽签发言,强制执行——说着说着,也就习惯了;练着练着也就“炉火纯青”了。
【现象六】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
某学生被老师指名发言,该生说话语无伦次,翻来覆去,用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意思,该生居然用了几十秒还未说清。而且,该生一直低着头,似乎在默哀!老师无奈,老师的额头有细密的汗珠渗出……该生终于说完,老师摸了摸该生的脑袋说:“没关系的,以后记得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谁都知道,那是老师在掩饰他的“慌张”和“心痛”——公开课啊,时间如金啊,如果都像你那样,我咋整啊!【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言语的能力;缺少“落落大方”,缺少自信。
【对策】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引领、鼓励孩子说一番流畅、通顺、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千万不要忽视“口语交际”“说话训练”课。老师经常要说这样的话:“谁的回答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我就佩服谁!”试试看吧!【现象七】可悲的瞎编乱造
曾经做过一项小调查:请五年级的150位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批改时,有7个孩子的作文惊人地雷同——这7个孩子都安排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发高烧,不断呻吟。7位母亲听见呻吟,决定背孩子上医院。7个孩子都很会进行环境渲染——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7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安排他们的母亲在背他们上医院的途中摔上一跤,当然,只是膝盖磕破点皮。7位母亲全然不顾这些,把孩子送进医院,忙挂号,忙咨询,忙付钱,忙取药,忙端水,忙喂药,一宿没睡。第二天早晨,7个孩子都发现他们的母亲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人也比昨天瘦了一圈。于是,7个孩子都扑进母亲的怀抱,哽咽着说:“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更令人费解的是,7户家庭的父亲在干嘛,只字未提……
【结论】我们的孩子缺少鲜活的生活体验与积累,缺少会发现的眼睛。纯粹的瞎编乱造,才会诞生如此雷同的可悲的作文。
【对策】在常规教学中,要重视作文教学。让孩子认识到作文其实就是“我以我笔写我心”,作文是“真实事件的描绘,真实情感的喷涌”。当然,光做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死读书,只会将自己关在教室里、书房里,是无论如何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多引领孩子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活动,走进自然,从而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丰富、充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少数现象,但确是不得不关注的“不和谐音”。说白了,那句“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我的印象中,×××老师的学生能说会道,思路活跃;×××老师的学生说话时很有气势;×××老师的学生朗读水平很不错……个中原委,不言而喻,肯定跟老师本身的优秀有关!因此,每个老师要“经营”好自己的那桶水——浅了,用学习来补足;浊了,用学习来澄清。
附件 5
教材二次呈现,营造思辨空间
——《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教学案例(虞大明)某次研讨会邀请我去执教公开课,于是我找来多本教材,准备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的创造——虽然我执教过的公开课已有百余节次,而且被老师们公认的经典设计也不下20余篇,如:《第一场雪》、《庐山云雾》、《白杨》、《詹天佑》、《景阳冈》、《小镇的早晨》等等。但是,我不想也不喜欢只吃这些老本——我始终坚信:只是躺在已经成为历史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结局只能是承受淘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翻开《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我就深深地被《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所感动了。因为读罢这篇文章,我已经泪眼婆娑了。这是一篇值得精心阅读的经典,也是一篇需要用心去读的故事。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在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但是那个神秘的送花人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女孩天天揣摩送花人的身份,连她的母亲也为她的想象推波助澜——
是不是我曾经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不会有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
就这样,女孩无比欣悦地生活着、遐想着、幸福着。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我想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无非说明了小女孩懂得助人,懂得关爱,而那个被她帮助过的人就用匿名送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激。这样的事例还是数不胜数的,不足为奇。
正当我也在推测究竟是谁匿名送花的时候,文章的结尾非常含蓄地传递了信息: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样的结尾,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结尾似凄婉的秋风——吹皱我的心湖,像轻柔的绵针——拨动我的心弦。它刻画的是最最深厚的母爱,但是又不仅仅是母爱。多么震撼人心的结尾!我震撼在别样的母爱中,更震撼于这般的情感表达之中。
课堂是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广阔而复杂的。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源于何处?是情感的倾泻。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个体,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个举动都会在他们心灵的池水中击起层层涟漪。我想,能够打动我的,经过我的努力,也必定能够打动我的学生,那些纯真的童心。
因此,那次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教学过程随笔】
(一)后悔,一时冲动
精心地对课堂教学作了预设之后,我激情满怀地走进课堂试教……可是……也许是孩子们接触了太多的赞颂母爱的文章,比如:《麻雀》、《嘱咐》……“公式化”的情感让他们觉得不足为奇,而这种西方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反到有些不可思议。母亲的良苦用心就像一个稍纵即逝的波纹并没有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更大的涟漪。当我的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个个满脸惊讶——为什么母亲要匿名给自己的孩子送花?为什么母亲不告诉孩子花是她送的,而且还要为孩子的想像推波助澜?然后,孩子们便投入到争论、说理之中。虽然,孩子们也领悟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母爱,但是,整个课堂并没有出现我所期盼的真情流淌,泣声连连。就连朗读,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很诧异,诧异我的学生居然能如此理性地谈论和交流,仿佛在交流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也尝试着进行反思,但,始终找不到失败的理由。于是,我有些后悔,后悔我的冲动——我想得太简单了,有些课文,确实能感动老师,因为老师是成人,但不一定都能感动孩子。
因此,萌发了改换执教内容的想法。打去电话,对方说,最好别换了,因为通知早已印发出去了。
所以,就更加认为当时选课文的时候,不该那么冲动。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办法吗?师傅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张化万),还是求教师傅吧!
师傅说,学生不感动的原因很简单:学期初,课本就发到孩子们手里了。孩子们肯定早就不止一次地接触过这篇文章了,这就会大大降低感动的程度。一个再感人的故事,读得多了,也就不怎么感人了。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感动过他了。如果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文本,一定被打动的。师傅还说:不要只是一味地去追求学生有没有流泪,学生没有流泪,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被感动,如果学生没有被感动,他们怎么能那么自主地提出问题来呢?如果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地投入学习,这就是被感动的具体表现。
有道理。但我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始终觉得,肯定有办法实现我当初的那种感动加冲动的理想。
(二)成功,源于机会 离正式上课大约两周的时间,邀请方打来电话,说是他们那儿没有《一束白色的栀子花》这篇课文,希望我能将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由他们印发给学生。我当然满口答应。
放下电话,我喜不自禁。我想,这是我实现当初理想的最佳机会。我得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于是,我便想到了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在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文章的结尾,结尾则在课堂中即时呈现。而其它的设计,基本不变。
前半节课的预设大致是这样的:
①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为“我”的想像“推波助澜”的句子。②朗读训练,读出疑问、猜测的语气。③发散思维:学着母亲的样子,用上“是不是…..会不会……”为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呢。④理解感悟: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但是,我却收获了一种真切的感觉。这种真切的感觉是什么?(交流——课件出示“我实在无法知道……值得别人关心与爱。”——齐读)
这样设计,有利于将所有焦点都集中指向“是谁送了栀子花”的疑问上,而“母亲”只是“我”幸福的憧憬里的一个旁观者,是阅读感知中无关紧要的“配角”,学生在初读时并没有在意这位母亲,而是兴趣浓厚参与到“我”的揣测中去。并且,结合课文中的“是不是……会不会……”的句式,模仿表述,如此,教学中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的水平。
应该说,学生的参与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孩子们始终在积极揣摩: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而且,没有一个学生推测是母亲送的。他们饶有趣味,各抒己见:会不会是楼上的阿姨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助那位阿姨照看小孩;是不是那个邮递员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帮邮递员叔叔分发报刊杂志;会不会是老师送的?因为小女孩经常用她的实际行动,为班级争得荣誉……虽然这些仅仅是孩子无端的猜测,但是,孩子都把他们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好人佳事提取出来,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得到了熏陶与发展。
在后半段教学中,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揣摩中,老师发现了,你们都跟课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是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孩子。这束白色的栀子花究竟是谁送的,你们想知道吗?”孩子们急于想知道究竟谁的猜测正确,于是异口同声地高喊:“想——”我轻轻点击课件,《鲁冰花》的悠扬乐曲声响起,大屏幕上,课文的结尾随着我的朗读,逐字展现。
我发觉,朗读的时候,我的声音哽咽了;我发现,课堂上,先前的那种激烈热闹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凝重。隔着泪眼,我看到了一张张神情严肃的脸,一双双热泪盈眶的眼。
我问孩子们:读了文章的结尾,你们一定知道了栀子花是谁送的了,你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孩子们的问题还是跟试教时提出的差不多,但明显不同的是,表述的时候,孩子们多了一份感动——真真切切的感动。
孩子们一定是感悟的文中母亲的与众不同的爱了,要不然,当我让孩子们替那位女孩向母亲说几句话的时候,孩子们怎么会如此包含深情:
妈妈,你放心地含笑九泉吧!我会记住您的教诲的,做一个因为关爱他人而享受幸福的人;妈妈,您安息吧,我会在心中永远珍藏您送给我的栀子花的!妈妈,您用栀子花告诉我,要事事为他人着想,我永远爱您!……
【课后体会与反思】
反思——个性地建构教材 当然,公开课获得了好评。
课后的好长时间,我还一直沉浸在感动和激动之中,不能自拔。仿佛整个人经历了一场洗礼——灵魂的洗礼。
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之中,我养成了及时反思、随时反思的习惯,我的那本《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就是这样写成的。
课后的好几天,我一直都在反思。应该说,这堂课除了二次呈现教材之外,别无其它新意:在呈现文本时,在朗读训练时,配上情感内涵一致的乐曲,力求以情促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句式训练,达成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等等,我总觉得,这些都是一个成熟的教师所应该注重的和可以把握的。
因此,我把反思聚焦到了教材的二次呈现上。如果结尾不是延后呈现的,学生还会有那么高的热情,为小女孩的想像推波助澜吗?如果未曾进行“推波助澜”,当孩子们知道栀子花是母亲送的时候,会那般的感动吗?答案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我始终认为,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碰撞、恍然大悟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才会刻骨铭心。
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设计,却很少有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们已经事先接触了文本,就不能按此实行了。
因此,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建议教材的编写者们,不妨给课文留点空白。如此,肯定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本文提及的《一束白色的栀子花》,如果结尾只是在教师的教学参考中呈现,是否就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机会?再如:某些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的数据,像我国发射多少颗卫星等,如果用括号代替,肯定会一举多得——不必担心课文会落伍,因为这些数据是动态的;在预习时让学生去查询,则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
但是,这仅仅是建议,纵然这样的建议被采纳,还需很长的时间去落实。那么,这段时间,教师该干嘛?是苦苦等待?是翘首期盼?都不行。“新课标”鼓励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二度开发者,因此,惟有针对现行教材,大胆地去处理,个性地去建构,才是我们该做的。当然,处理、建构教材的手法很多,我就结合教学实际略谈一些吧。
其一,增选教材。老师们不妨从教材之外,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二次或多次呈现的尝试。因为,增选的教材,学生事先并不曾接触,教师则可以有意对文本进行处理,留出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发散、推理预设空间和机会。
其二,创设空白。有些课文虽没有留白,但我们可以创设空白。如:有一篇《手帕》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沈峰在上学路上,把自己的手帕送给一位摔破手的老奶奶包扎伤口。来到学校后,正值检查带手帕的情况,沈峰拿不出手帕但没有说明理由。下午,老师、同学们因为那位老奶奶找到学校,送还手帕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便纷纷称赞沈峰。学习《手帕》这篇课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层面来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乐于助人。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在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时,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由教师提出一个象征性的问题:学了《手帕》这篇课文,你觉得沈峰是怎样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虽然,孩子们的“表白”也会令人欣慰,但绝对不会令人感动和激动,因为,这样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言说”的层面,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自然,也就称不上真正有效了。但是,如果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留白,教学就是另外一番景像了:课文的主人公是沈峰,大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既然不认识,咱们就把他改换一下,那么,你们认为,咱们班里哪位同学的名字补进去最合适?为什么?如此,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对照本班同学的实际,通过分析、比较,达成问题解决,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其三,审视教材。常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教材所描绘的肯定是对的,教材是完美的,毋庸质疑的。这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教材惟一”论,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教材,从而获取契机。如《小镇的早晨》的第一段:
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段话有问题吗?(有:现在,大多城市早已禁鸣喇叭了,显然第一句话有问题)怎么改呢?(谁改得好,就将谁的句子替换到课文中)从教学实际看,这样训练点,学生是最感兴趣的,个中原委,不言而喻。
第二篇:如何撰写教育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案例
一、为什么要讲教育案例的写作? 规范教育案例的写作
进一步拓宽我们的工作思路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你们班级要做哪些工作。(可以是列表的方式)
班主任工作总结 :以教育案例的方式呈现
二、如何写好教育案例 ①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教育的情境故事,它通过相对完整的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生哪些转变,从而揭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
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另外,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撰写一个具体的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论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②教育案例的元素。
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主题: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写案例时,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要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动笔前就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也就是说你的故事要有悬念,听了原因还要知道结果。
情节: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案例不应是没有矛盾的白开水。案例总是涉及某种类型的一个问题,你越是能够强化这一点,越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或增加思想冲突,你就越能使读者投身于案例之中,从而开展讨论和交锋。举例。
点评(反思)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过程和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③写好案例的关键
情境的选择
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内心的揭示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真实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绝妙之处,好的案例应该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思考的独到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练去领悟和掌握。
第三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案例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二)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本学期,我们提倡撰写教育叙事性研究案例,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我们注意到,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填写教师培训时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2、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3、能够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在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时,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深描即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位学科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
至于这些教育故事究竟能够给出何种教育意义,一方面取决于教育个案或教育故事本身的“情节”(或称之为“结构”),一个有情节的教育个案或故事本身就散发出它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取决于故事的阅读者和倾听者的理解。阅读者和倾听者如何理解教育个案的教育意义,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对教育个案、教育故事的理解还给阅读者和倾听者,是对阅读者和倾听者的信任。这样说也意味着,对教育故事或教育个案进行过度的解释、分析,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不尊重。
开展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教师们养成了敏锐的洞察能力,良好的笔耕习惯,时时处处把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好张拥军校长所说的: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最大的改变是,老师的眼里、心里都是学生了。这其实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第四篇:教育案例及撰写要求
教育案例及撰写
一、什么是案例与教育案例
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景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衡量好案例的标准
一个好的案例,最重要的是能促使自己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和帮助阅读案例的人从中学有所获。因此要做到以下“五性”:
1.真实性。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做某些调整,但不能虚构。
2.时代性。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发生的问题,能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共鸣”。
3.典型性。所叙述的教育事件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说服力。4.独特性。案例的内容和表述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述。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挖掘并提炼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触及教育者心灵。
5.可读性。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应是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围绕主题、引人入胜。
三、教育案例的构成要素
案例的写作没有统一的格式,但从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案例,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标题: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标题的确定方式:一是反映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的主题晰离出来。
2.引言:就是开场白,主要描述一下事件大致的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3.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4.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这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定位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等。
5.细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描写清楚。
6.结果:某种措施下的即时效果,包括幼儿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困惑、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7.评析: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以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启示。
四、教育案例的评价标准
(一)案例事实
1.典型性。事例典型,主题鲜明,有明确含义,能说明某一个问题。2.故事性。情节完整,故事生动,有戏剧冲突,能引人入胜。
3.新颖性。思想新、故事新、观点新、角度新,有个性特点,有独到见解,有时代精神。
4.客观性。叙述事实客观,真实可信。
5.启发性。能引起大家对某些问题关注,并进行深入思考。6.科学性。案例有深度,能反映教育理念、教育规律。
(二)案例分析
1、事理结合。能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观点与事实结合紧密。
2、认识深刻。能透过事实案例分析本质。
3、思想先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正确的儿童观、学前教育观。)
4、普遍适用。提出的措施能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三)写作水平
1、表达准确。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没有歧义。
2、叙述简洁。文字精炼,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善于取舍。
3、文笔流畅。语言平实,易于理解,能正确使用语法、修辞和逻辑。
第五篇: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育偶发事件和有意义的、典型的教育教学事例处理过程、方法和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有人也把教育教学案例称作教育叙事。
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着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
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育教学案研究就是教师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分析、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叙事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教育教学案例应该包含的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叙述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语言要言简意赅。
2.主题
每篇案例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一篇好的案例至少应该反映以下内容中的一个内容: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说明教师角色是如何转变;
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或者是对某个偶发的教育教学事件处理得当与否的反思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就行了,不要面面俱到。要特别注意提示,通过人物行为来反映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因为人物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教育的方法、策略,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如:某种教育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如何;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怎样等。正面的结果可以向人们传授经验;负面的结果可以给人们以启示或警戒。
5.评析
评析是点评与分析的简称,是在记
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案例是对内容的具体形象的描述的话,那么评析就可谓是对内容的概括与升华。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其他专家或专业引领人员点评、深化。
三、教育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案例
文体表述方式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写作思维方式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写作内容都是事先设想好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简要说明。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作时间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四、案例研究常见的四种类型
第一类,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这一类案例的特点是: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第二类,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这类案例有时是按照一定专题开发的,如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探究式学习专题、小学语言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故也将这一类案例称
为专题式案例。这一类案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其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类,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例如,师生运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案例,或运用数学课本中的一节进行教学的案例都属于综合式案例。
第四类,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这种案例基本上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开发的。其主要特点有三: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主。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个人的自主探究与小组的合作研究结合起
来。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参观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社会人士。这种课堂大、教师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案例的开发,对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