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风情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镇风情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镇风情教案》。

第一篇:古镇风情教案

古镇风情教案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节课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古镇场景线描写生、色彩写生各一幅;古镇照片及名画家作品若干幅。

(2)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②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出示教师课前所作的古镇写生范画,线描及色彩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基本正确地表现出古镇的艺术形象的。

(2)发展阶段

①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视频资料片及表现性美术作品,提示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②欣赏作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作品进行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后拓展

提示学生注意所能见到的写生古镇的美术作品,哪些属于线描淡彩方面的创作,欣赏、分析作品。

二、教学评价建议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看学生是否基本了解了美术古镇写生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教案设计

课题:古镇风情(第1课时)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新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名画家线描淡彩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各当地的古镇特点,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开拓艺术视野。

2、通过欣赏和观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老的民居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

会生活及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重点

1、古镇体现了民族风情,分析它们的不同点,用线在对其写生上面的正确运用。

2、找出线描淡彩写生与古镇建筑在艺术效果上的契合点,巧妙的结合并运用到绘画当中来。

教学难点:

1、领略古镇的风情,了解其文化背景与艺术特点,走进古镇,活现艺术魅力。

2、如何调动学生对古镇艺术欣赏的动力,根据对象快速的表现主题。

3、欣赏讨论作品;艺术表现手段、特征;

五、教师准备教具:古填照片数张,名画家线描速写若干幅,学生优秀范画7张

学生准备学具:名画家作品资料若干幅。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在没有现代高楼和繁华街道的情况下,那些古老的居民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2、讲授新课: 选择在校外开始进行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游览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外具有美感特征的现代建筑,比较一下古镇和它们之间的差异,老师进行必要的观察提示。

3、回到教室中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翻开课本,根据教材先对这些古镇作简单的分析。例如①:丽江古城(云南)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例如②:乌镇(浙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4、教师出示课前写生线描,色彩范画;出示照片及其线描写生、色彩写生教师范画,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4、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真实场景资料片及优秀学生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5、欣赏作品请学生回答:

(1)你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2)说明作品中真实地再现出哪些具体的个别对象?

6、研究与讨论:

(1)这些绘画作品形象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每一幅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征?

7、小结:师生共同用讨论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对古镇和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传达出创作者对所表现的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是美术作品基本手段和方法 课题:古镇风情(第2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一、教学实施建议: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 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2)学生准备教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教师出示课前所作的线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古镇建筑场景的艺术形象的。

②启发学生欣赏时注意找出在范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哪些地方真实地表现了古镇的本来面貌,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2)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室墙上粘贴古镇的照片和范画作品, 由学生自由选择对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淡彩的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3)展示与讲评

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课后拓展:课外注意搜集美术作品图片,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述并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二、教学评价建议:

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反映出再现生创作方法和特征。

教案设计

一、基本理念: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依据《美标》注意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二、设计思想: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把学生在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 ,教学才更富吸引力。本课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镇景观的写生实践,初步体验用美术作品再现生活真实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理解。

2、学生能够用线描淡彩的表现手法来较好的表现古镇的古朴与单纯,大大提高学生对线与色的造型表现力。

3、通过欣赏分析古镇风情的艺术特征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线条进行写生活动。线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淡彩具有简洁、清新、高雅的特点。通过线描淡彩的写生方式画 古镇,能够大大提高你对线与色的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

1、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2、把握材料的特性,正确恰当的运用线条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1、把握写生的步骤,(①用钢笔画出近景的物体;②塑造中、远景的景物;③完成线描写生稿;④用水彩逐步上色)

2、古镇的结构和透视的表现。

五、教师准备教具:

1、作为练习,线描速写优秀范图数7张

2、作为资料的小幅图片20张,图画书籍20本

3、学生准备学具: 铅笔、钢笔、水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水彩纸、速写本或者图画纸等

4、练习作业16开速写一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古镇写生线描让学生对应照片指出是在什么地方和角度画的,什么地方做了取舍。

2、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教师是怎样表现校园古镇生活场景艺术形象的。

3、练习活动,先讲解这些材料的性能,线描淡彩大多是用彩、彩色墨水等透明颜色,要根据对象的色彩冷暖变化,黑白灰的不同快速的表现主题。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线描或黑白画写生练习,进一步体验再现生活真实的美术创作方法。

5、展示与讲评

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与体会,作业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6、课堂小结

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纳入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新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实际其它写生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为下节课的学习设下了伏笔。

第二篇:《古镇风情》教案

课题 作者及单位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 课业类别(学习领域)《古镇风情》 教科书 《美术》八年级上册 广西美术出版社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美术教育

吴雪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通过对名画家线描淡彩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写生和创作,在体会到他们不同的创作规律的同时,增强学生表现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进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意识。

知识目标:通过对古镇的了解,初步体验用美术作品绘画古镇。

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古镇和掌握淡彩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并绘画古镇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一课时

绘画课

课题情境 老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及课本相关资料,淡彩

造型表现(物质设备)

作品范画。

学生:

工具:铅笔,钢笔,水

彩颜料,毛笔,水彩笔等

材料:水彩纸,速写本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线描淡彩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线描技法的着色运笔。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讨论法,欣赏法,讲解法、实践法。

1、创境导入

2.出示课题

3、欣赏与观察

教法提

4、尝试与探究

5、实践练习

6、学生作品展示

7、教学总结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繁华的城市里生活的同时,你们有

创没有想过那些古老的居民他们是生活在哪里呢?

二)展开情境 2.多媒体播放古镇风光的视频。

(三)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欣赏范画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他们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面貌不同? 分组讨论: 引出课题:《古镇风情》

设情境

(二)探索求知,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写生的线描,色彩范画。(让学生去欣赏,去观察)

三)活动作业

(1)你对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有什么样的视觉感受?(2)这些绘画作品包含着什么表现手段?

(四)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以线描淡彩的方法为古镇画一幅画。(教师作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1、展示学生绘画的作品,同学自评、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2、教师小结。

第三篇:古镇风情民俗、庙会策划

古镇风情民俗、庙会策划

民俗、民风在街巷中的表演展示

春节民俗:朱仙镇的节日习俗由来已久,其中汉族群众主要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即为“春节”,俗叫“过年”。是朱仙镇人民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进入腊月,即有节日气氛,家家户户开始筹备衣食用品。如今本镇流传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买毡帽”、“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去杀鸭; 二十九去买酒; 年三十,贴门旗儿”等俗语。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镇,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其它节日有:

1、正月十五,俗称“小年下”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2、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

3、清明节:旧时俗称“鬼节”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

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或“五月端午”端午节吃粽子;

5、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有中秋佳节之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7、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简称“十月一”也称“鬼节”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这样做,虽然反映也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一种缅怀之情。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俗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的说法。

9、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祭灶:腊月二十三为祭灶,家家购买祭灶糖。(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古庙会民俗

明末清初朱仙镇百业兴旺,各行各业均敬有神,大小庙宇百余座,一年之中月月都有庙会。夏历正月初七火神庙会(因为火神居住在高台之上,所以,在豫东地区,人们也将朝拜火神阏伯俗称为“朝台”。朝拜火神的时间,一年之中有三次。第一次是正月初七,传说这一天是火神的生日。实际上,人们正月初一就开始往火神台聚集,直到二月二日方散,会期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大的朝拜活动。庙会期间,群众纷纷涌向火神台,或带着各种社火来这里表演,以娱悦火神。第二次是农历四月四日,这是一个祭商星的日子,会期10天。第三次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传说这一天是火神阏伯死的日子,会期10天。像这样隆重,系统的祭祀活动在中国神话信仰民俗中是罕见的)。正月十四岳飞庙会,二月十八泰山庙会:(黄飞虎是

东岳泰山,传说的“泰山爷”。古人为纪念他,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泰山庙会。每年逢这天,成千上万的庙祝、方丈和广大香客,从四面八方涌来。赶庙会,放鞭炮,经铃沉钟,香烟缭绕,纸灰飘空,阴森古刹,肃然起敬,神佛百态,活灵活现,满地跪拜。人民期求泰山老爷赐份平安)。三月十五西泰山庙会:(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祷之则灵。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四月十八老奶庙会,四月二十三郎神庙会;四月二十三日还有豫省各班社云集,名伶荟萃,戏曲艺术交流会。戏曲界通过此次聚会,将诸多戏曲班社和艺人连结在一起,除通过交流提高演出技艺外,而还要达到艺人们团结争生存的目的;五月初五瘟神庙会,六月初六土地庙会,七月二十三灶爷庙会,七月十五柴王庙会,八月八鲁班庙会,九月初九关帝庙会、葛仙庙会等等。每逢庙会大戏少则一台,多则数台,加上说书、唱道歌、坠子的、走绳卖艺、跑马上刀山的„„可谓百艺荟萃,繁华热闹。尤以岳飞庙会、郎神庙会别致。

朱仙镇项目部马超

第四篇:欧洲风情--教案

音乐课《欧洲风情——桑塔露琪亚》教学案例

教 材 分 析:

1、《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根据威尼斯船

歌的风格而改编的,《桑塔.露琪亚》两段歌词将美丽的夏夜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2、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子,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船歌:这种歌曲或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

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教 学 目 标: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词,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2、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3、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4、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学

生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创造、审美体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了解意大利的文化,艺术,用有感情的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

难 点:唱准变化音。

课 前 准 备:

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船歌的素材

2、教学器材:电子琴、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礼仪

2、导入新课(导语: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先来听一段音乐 《乌苏里船歌》,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看看,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多媒体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

二、新课学习《桑塔.露琪亚》

1.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观赏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佛罗论撒(通过影像资料)

2.听范唱两遍(请学生讲解歌曲结构,明确歌曲的调号和拍号)

学唱歌曲:a: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b:请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歌曲的曲谱或旋律;

c:老师带领学生来练习曲中的变化音(这是难点);

d:完整演唱第一段,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

3、请学生讨论(如威尼斯的交通工具贡多拉,佛罗论撒的歌剧院,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

4、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演唱音色、情绪等)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5、实践活动:按照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请两位以上的学生演唱个别段落,来展示

他们设计的演唱方案。

6、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再创造。

体会划船动作,并分组练习

三、欣赏意大利的音乐艺术。

(1)、请学生观看帕瓦罗第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民歌)

(2)、让学生讨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声音特点:

(帕瓦罗第-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明亮,有穿透力),(多明戈-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卡雷拉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流畅抒情)。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船歌,我们接触到了欧洲的一些船歌,并感受

到了它们所具有的维尼斯船歌的风格和特点。

威尼斯船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浪漫抒情,节拍以八三拍子,八六拍子为主,节奏富有摇动感。

船歌的音乐体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但由于民族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以后我们会接触到。祝贺我们大家度过了愉快而又充实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咱们下节课再见。

五、板书设计

标题《桑塔露琪亚》

拍号:3/8

强弱弱

船歌体裁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欣赏、演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学生能初步了解欧洲不同国家的人文背景、音乐风格特征。但仅从一首作品来了解一个国家似乎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音乐能积极进行深入的探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第五篇:西南风情音乐教案

[设计思路]:《西南风情》这一单元民族音乐文化可谓琳琅满目,本人设想分几个板块进行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抓住民歌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从民歌中感受西南民族风情。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特“民族化”的民歌,还在此基础上与创作的新民歌牵线搭桥,让本课在选材上有一个亮点,让本课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3、通过尝试用丰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教学重点]: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难点]: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蝉之歌》、《什么水面打跟头》、演唱《爱我中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

1、侗族大歌《蝉之歌》

(1)[听一听]:欣赏《蝉之歌》

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

②无指挥

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侗族大歌的特色。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悟音乐离不开聆听,只有多听才能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美感。本环节通过完整欣赏全曲,让学生在了解侗族大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民族风情。另外,增加“音响特点的分析”正好可为下面的问题“《蝉之歌》属于侗族大歌的哪一类?”作铺垫。(2)[讲一讲]:侗族大歌

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设计意图]:插入题外话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 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设计意图]:简介侗族大歌的分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哪一类?不作进一步的拓展。

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

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弹舌二声部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侗族大歌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融入到侗族的民族风情中。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两句俗语来结束此次的侗族民歌之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饭养身,歌养心。”

2、壮族民歌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么少数民族民歌除了合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形式这条主线,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壮族。(1)欣赏《什么水面打跟头》

A、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知道这是西南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若学生“民族”答不上来,也可先问下一问,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唱歌的主角叫刘三姐,再引入到壮族)

生:对唱

壮族

师:对唱是壮族民歌最重要的一种演唱形式。B、师:同学们可知唱歌的女主角是谁? 生:答

C、简介歌仙刘三姐

相传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三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至今,广西柳州、桂林、阳朔等地仍有她的遗址和遗迹,宜山、阳朔、贵县、苍梧等地还将其事迹列入县志。

D、简介壮族歌圩

壮族人民爱唱歌,童年开始学唱歌曲,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他们不仅在家里唱、平时唱,而且还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

八、中元节、中秋节及嫁娶、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依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对唱是主要活动方式)。“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2)、创编活动:

利用《什么水面打跟头》填词对唱(因先前学生只欣赏了一遍,故教师可把旋律再教唱几遍)学生作品:什么布头剪不断哎(瀑布)

什么开花节节高哎(芝麻)

什么鱼儿不会死哎(木鱼)

„„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体验对歌的乐趣。

结语:我们同样也以一句壮族俗语来结束此次的壮族民歌之行:“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设计意图]:与“侗族之行”呼应,条理显得较清晰。

3、《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一首学唱歌曲,但却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本节课加入这个内容,重点并不是学唱,而是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新民歌就融入了西南民歌音调,由此来拉近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距离感。)A、师:同学们可能对这些民歌不是很熟悉,但现今一些流行在歌坛的新民歌有好多融入了西南民族音调,还记得上课前播放的歌曲吗?她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1)范唱并思考:歌曲表达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怎样的共同心声?音乐情绪如何?

生:答

(2)直接跟伴奏演唱(学生都很熟悉,用钢琴纠正“咳啰„„”这一句)(3)欣赏宋祖英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说说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4)音乐活动:(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段:生唱师和

第二段:前半段 师唱生和,后半段,即高潮处“爱我中华”生唱,下一句老师接唱,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开始一起唱。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合作,体现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把课堂气氛达到顶点。B、探索之旅:

(1)师:说《爱我中华》具有西南民族风格,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请同学轻声跟琴唱谱(重点唱第一部分),找出歌谱中出现最多的三个音。(2)西南民族音调特点:1 3 5三音组为骨干音 C、音乐活动:

(1)老师哼唱4小段旋律,让学生判断哪些具有西南民族音调特点?(旋律见教科书)

(2)让学生说说或唱唱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具有西南民族风格的民歌。(若学生答不上来,可换种方式,老师唱旋律片段,让学生说出歌名。如:《小背篓》、《辣妹子》、《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4、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侗族大歌、壮族对歌及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共性音调特色,更何况民歌也只是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更多精彩。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去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我们趁着歌兴,一起去赶歌圩。

播放《赶歌圩》视频(师生一起和)

[设计意图]:趁着歌兴赶歌圩,正好可让学生融入民族风情中,也较符合本节课的主题。

下载古镇风情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镇风情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节日风情--教案

    第六课、世界节日文化风情 时间:2015/6/18 地点:五(10)班 授课人:蒋泉海 教学内容:课本P40—47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

    《3. 异域风情》教案

    《异域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的人类文化遗产。 4......

    音乐课云南风情教案

    音乐课《云南风情》教案 授课人:宋晨光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地理知识,搜集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资料或图片,在班上交流,与同学一起分享; 2、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讨论、师生表演等......

    《古镇风景写生》教案

    《古镇风景写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各当地的古镇特点,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开拓艺术视野。 2、通过欣赏和观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老的民居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

    《西南风情》教案(精选五篇)

    苏教版 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西南风情》 连云港灌云县初级中学戴素芹 设计思路:以对西南几个民族的节日、乐器、风俗民情的了解为线索,欣赏和演唱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

    西南风情教案(含5篇)

    西南风情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李莎莎 教学设计思路: 《西南风情》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是在有限的一两节课内,不可能把西南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

    音乐欣赏《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

    音乐欣赏《亚细亚民间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聆听与体验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清津浦船歌》、《我们跳喃旺》、《海鸥》、《苏丽珂》等歌曲。 2、......

    草原风情教案[推荐五篇]

    原创:《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