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8:2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黑龙江省安达市万宝山镇中学 邵晓辉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这样说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具体步骤却渉略较少。反思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应该扎扎实实地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默读与朗读并重,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阅读同时包括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只是理解为无声默读,导致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废止,提倡阅览与朗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例如东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 忘食”的精辟论述。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而“有会意”则是阅读者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学生在进行课文速读时,有时不必逐字理解每个文字的符号代码,而是利用与自己直观感受密切相关的预见、推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课文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推测、期待的外部表现,可以活跃读者的直观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 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样一个令人陶醉的意境。还有,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写作文的方法和思路。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对这种古代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没有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是主观地定性为“死记硬背”,弃臵一旁,臵之不理。要适应课改需要,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

二、深入思考,对比揣摩。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探讨、揣摩、对比的过程。这是语感提高的源头活水。只有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作出了合理的分析,才会有对语言有深切的体会。才会品味出其中的韵律之美,哲理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实际生活中,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都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再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 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所蕴涵的情感丰富真挚却各不相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意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才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深切的感受。

三、亲身体验,观察积累。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假如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品味。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而初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天的期盼、春天到来时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勤春早的回味,这些都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和体验的基础。

四、读写并重,提升语感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能说会到”,可见会说,语感自然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引领,去要求,让学生能说、会说。

一、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方法,二、确定表达的具体的内容和中心。

三、合理安排表达的顺序和详略。

四、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切实把文字与语言联系起来,把对语言的感知与对文字的领悟融合在一起,是语感技能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都立足于片段训练,先说后写;课内说课外写;或者课内限时写。这样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节奏,又提高了语感技能。

五、坚持听说读写,日久养成习惯。

习惯是教育成就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地学习,良好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的。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过程,是言语形象的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而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拟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将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言感知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合理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内外,可以浏览可以诵读,可以揣摩探讨可以凝神静思,最后形成自己对语感独特而敏锐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解和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分低能”。

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低很会“说”?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1.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2.训练学生朗读背诵来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村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对朗读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朗读示范。学生以教师为模仿标本,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近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

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样式增加阅读量。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扩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让我们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这情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些,但要避免机械背诵,让创造性有所拓展,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3.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把握语感

课堂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主要手段,所以教读课文、领悟教材、写作训练等方面都要注重语感的培养。

课文教读中训练语感的分析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揣摸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摸之后才能提出来他寒酸而又不屑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写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是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两脚”说明行动很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此外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写作的训练运用是语文的着眼点。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4.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要在生活中领悟和诵读积累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语文的语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还能开阔神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育语感教学这片肥沃的荒原中辛勤耕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宣兆群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有人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

“语文课标准”明确指出: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把语感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现实中,笔者发现“语感培养”的观念并未深入师心,不少语文教师懒得读,不会读,读不出文章的韵味。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

一是“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高境界”的东西,它要求指导老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

二是“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可操作的难度比较大。

三是关于“语感培养”的考查、评价机制不明确。

四是农村中学师资整体水平堪忧,教学设备、手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以上几点原因,让笔者感到“语感的培养”举步维艰或是蜻蜒点水。这一薄弱的环节也势必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感的问题极需探索和研究。

关于农村语文教学中设备、手段等客观的“硬件”问题,作为平凡的师者难以考虑,只想从语文教学一线积极探索一些“语感培养”的“软件”问题。

一、认识语感

前辈们关于语感有许多论述,这里列举有代表性的五例:

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王尚文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主客观的言语对象是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内)的一种深刻的直觉。”

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本质。”

以上阐述分别从语用学、教学论、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来描述、概括、探讨语感。提法迥异,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感性中粘附理性的悟性,或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瞬间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完全可以解释“语感”现象。“语感”即语言感受,是从感知开始,整个过程包括感受、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而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是这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反复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那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语感呢?

二、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读,多种形式的读,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和提升。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的,按一定法规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所理解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把学生已有的二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那么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注意“意象积累”

每一语言文字符号,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义。古人讲究“气”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包含的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气要以文字为托,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浮物大。”(答李翊)道出气与文字的关系。因此在课文中阅读理解文字的气即就能抓住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语感,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意象积累,如“乡愁、恬静、痛恨、悲愤”等,会促使学生现象力的萌发,形成丰富的语感触角。要丰富意象的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农村中学的课外书籍相对较少,那么就要求老师多勤奋,充分利用好每一册有益的课外书,在少中求精、求深。另外多观察农村的万物万事,多思、多联想,都会很有益处。

(三)抓牢诵读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一般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形成语感能力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这种形成语感的方法,古今都有赞赏。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求气,达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叶圣陶先生也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朱光潜先生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骨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骨上留下痕迹。”从而培养了语感能力。

初中学段功课内容相对高中来说简单、肤浅,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多,接受事物也较为敏锐,最适宜训练朗读。农村朗读的环境虽说较差,但只要重视一样培养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教师拿出专门朗读训练课或每遇美文都努力关注语感的培养,学生都会大有收获。当然,师资水平问题还需老师自身不断努力。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感研究述评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焦点,这就是关于语感的研究。就目前来看,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和语感地位及语感培养这三个方面,而以语感培养的研究为重点。本文即对近几年来的语感研究作一初步的考察和评价。

一、关于语感性质

科学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集中的反映在对概念的定义上。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1)]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2)]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3)]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了界说,虽然不尽相同,有些还显粗疏、模糊,但基本内核则趋于一致,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与以上诸说不同的还有认为语感“是一种操作者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4)]、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5)]等。笔者以为,二者对语感的界定都失之过窄:语感应包括书面语感和口语语感,不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没有语感,这是一:“审美”不能脱离言语认知而孤立存在,亦即是说,在“审美”的同时,言语认知也在进行,“审美”应是指语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这是二;并不是所有言语都有“隐含意义”,这是三。

与语感概念的界定有密切联系的是对语感的某些特性的认识。综合论者诸说,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其对言语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整体性是说其在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言语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敏捷性则是指其对言语的理解和差别的迅疾、瞬时。

在认定语感属直觉思维的前提下,上述认识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但目前对语感特性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是认为语感不具有直觉思维的个性品质——敏捷,敏捷是语感培养的目标而不是语感的特质[(6)];二是认为语感具有准确性或深刻性[(7)]。之所以会有上述两种认识,与对作为直觉思维的语感未能全面认识有关。

几乎是所有论者都没有论及语感的不确定性。所谓语感的不确定性,是指语感的对言语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语感的个体内部发展的阶段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对同一言语对象的体味、领悟的差异性即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敏捷,是指感知、感悟的迅疾——省略思维的中间环节而言,至于这感知、感悟是否与言语内涵同一,则是另一回事;所谓准确性或深刻性,则是指良好的语感而言,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语感所具有的共性。笔者认为,漠视、忽视语感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语感研究乃至语感培养的片面性。

这里,有必要提及与语感有关的几个概念。目前,相对于语感,有语文直觉、语文悟性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关概念,其界定都与直觉、与语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语感、语文直觉、语文悟性三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里,笔者提及此,是想说明,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则是同一的,似乎有必要保持概念提法的统一。

综合上述,笔者倾向于这样认识“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言语认知能力和言语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用心爱心专心 1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者:刘迪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01期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本次研究提出了语文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和语言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和语言训练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

    语感作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语感作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面对作文教学耗时耗力而又不见成效的现实,本人从高一开始力争还作文以真实面目,回归本真,激活作文,三年来,收获和感触颇丰,试总结如下。 一、善于开源把握......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

    古诗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古诗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两市镇三完小 张丽娟 语感著名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