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

时间:2019-05-15 08: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

第一篇: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

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

1. 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答: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2. 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即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3. 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答:所谓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世界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并加以推行,其理论根据就在于从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出发。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但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单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不能导致社会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一切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的生产力与非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教育产业是所有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即基础性、全局性产业。由于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作用,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未来人,这就表现了教育对各行各业的先导作用。

(2)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总量在激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迅速递减,教育周期却不能因此而缩短。由于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由此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4.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答: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

(1)量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2)质的方面——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度的方向——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5. 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答题要点:答:第一,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第三,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学生的服务意识。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6. 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该如何指导,组织学生学习? 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也要随之相适应。首先,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其次,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教师必须做好前期的组织工作,明确团队成员的各自任务、责任,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在后期对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再次,倡导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7.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必要性和可能性。答题要点: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基本上属于脑力劳动,但它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不强。;(2)教师职业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但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3)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入职和解职标准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要求不高,控制不严。因此,教师职业距离专业标准相差很远,有必要向专业化方向努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可能性:

(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

(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3)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8. 试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答题要点:

教师应该具备的当代学生观有:(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理念;

(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民主的价值。

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

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4、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5、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6、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7、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8、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9、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6)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

10、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①个人的自由权。②有限政府。

(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民主。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①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②妥协精神。③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1、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

(7)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篇: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E)。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D.教育方针E.教育手段

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B C D E)。

A.学会反思B.学会认知C.学会做事D.学会共同生活E.学会生存

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B C D)等方面。

A.教育目的B.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教学设备E.教学组织形式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5.我国学生要学会(A B D)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得变化。

A.合作学习B.自主学习C.创造性学习D.研究性学习E.接受性学习

6.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A B D E)。

A.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B.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C.解决问题的能力D.人际交往智力E.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7.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A B C)。

A.教学B.综合实践活动C.咨询与指导D.家庭教育E.社区教育

8.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B D E)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书本中心D.社会中心E.活动中心

9.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B D E)。

A.无歧视原则B.保护儿童原则C.儿童利益最佳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10.下列内容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B C D E)。

A.系统性B.多样性C.群众性D.补偿性E.开放性

11.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A B D E)。

A.追求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B.追求教育的多样化C.追求教育的标准化

D.追求教育的国际化E.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2.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A C D E)。

A.生存的权利 B.婚姻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 D.受教育的权利 E.安全的权利

13.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A B C)。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终身教育E.高等教育

14.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A B C D)。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作业E.考核

15.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A B C)。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掌握学科结构原则

D.发现学习原则E.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16.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AB)。

A.人口数量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E.法律制度

17.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A B C D E)。

A.先导性B.感染性 C.权威性 D.终身性 E.针对性

18.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B C D E)。

A.培养目标B.教学科目C.学科开设顺序

D.各门学科教学时数E.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9.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A C D)。

A.直观性原则B.前景教育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平行影响原则

20.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B C E)。

A.教育即生活B.社会即学校 C.生活即教育 D.学校即教育 E.教学做合一

21.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A B C E)。

A.学习指导B.职业生涯指导 C.心理咨询与指导D.社会交往指导E.休闲指导

2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A C D E)。

A.清楚(明了)B.识记C.联合D.系统E.方法

23.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

24.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A C D)。

A.增强学生实践能力B.健全学生的体魄C.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D.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E.增长学生的知识

25.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有:(A B D)。

A.教师专业精神B.教师专业知识 C.教师职业道德 D.教师专业能力 E.教师专业态度

26.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A C D)的产业。

A.基础性B.教育性C.先导性 D.全局性 E.可持续性

27.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B C D E)等规律。

A.稳定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E.个别差异性

二、填空题

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箱》与《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

2.实现“两基”是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习”,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

6.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教育的基本矛盾。教育中的两在基本矛盾是教育与展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

7.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两个基本特性。

8.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

9.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很多重要思想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

11.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一个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一个可能的发展水平,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是最近发展区。

1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13.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或者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4.传统的老师职业是传授知识,信息时代的老师职业是教人学会学习。

15.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即“以

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16.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讨论教育问题的教学专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2.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教育观念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社会成员头脑中的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行为的教育主张、教育观点和教育评价标准等。

4.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5.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系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6.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黑市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7.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9.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10.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四、简答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4)教育者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5)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终身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性和教育的组织。

3.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有哪些?

(1)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艰深、晦涩、陈旧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2)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成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3)放弃以往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尺度的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5.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

6.简述教育的本质特征。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社会活动。

7.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简述教学任务。

(1)培养学生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简述当代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理念;(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8.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

(1)教育观念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于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9.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0.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2)由传统的“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3)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

1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3)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4)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论述题再加上实例

1.如何发挥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制约:(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制约;(2)教育的自身状况;(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

2.对学会学习的思想内涵的认识?

(1)学会认知:“认知”不仅是书本上、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社会规范;要学会认识,掌握求知手段;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探求热情、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求知”是一个

不断反复、不断“完成”的过程。

(2)学会做事: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者的综合能力;不仅获取智力技能,还要获取社会行为技能等;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基础,培养应变能力和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关心、分享、合作,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学会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途径是参与社会活动,在磨合中找到认同、共识,获得体验。

(4)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它超越了单纯的首先、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3.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1)问题性;(2)开放性;(3)综合性;(4)社会性;(5)实践性;(6)主体性。

4.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谈谈教育者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1)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5.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

原因:(1)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2)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

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6.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论述什么是“尊重的教育理念”如何贯彻这种新型学生观?

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就是把人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贯彻:(1)尊重教育规律。教育必须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2)尊重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要用心去了解对方;师生间建立平等、自由、关心、鼓励、帮助的关系;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独特个性的人;意识到自我尊重的价值。

7.从教师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1)教师专业精神:①教育信念;②教育态度和动机;③自主发展。

(2)教师专业知识:①普通文化知识;②专业学科知识;③一般教学法知识;④学科教学法知识;⑤个人实践知识。

(3)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8.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论述题题库

《政治学原理》论述题题库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

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政治色彩浓厚。

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第一,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第二,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第三,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第四,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第一,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

第二,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第三,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第三,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第一,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第二,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三,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第四,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第一,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第二,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第三,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第四,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第五,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容。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答: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第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第二,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第三,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的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四,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第一,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第二,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第三,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第四,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试述民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近代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人权和个人自由权利思想、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权力制衡和“有限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个人独立和宽容精神为传统的民主思想注入了新的成分,从而使民主观念发生了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如下:

(一)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在古代希腊,民主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体现为“全体人民的统治”,即“自治”。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所有城邦事务都由公民大会来决定,政府不过是一种由非职业官员所组成的“业余政府”。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政治事务的日益复杂,使现代人不得不修改这种传统的民主观念。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和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民主观念谋求变革的一种体现。在由他们所阐发的现代民主观念中,“民主方法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换言之,现代民主并非人民的“管理”和“统治”,而是一种保证由比较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意愿的“精英”人物(政治领袖)来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根据这种观念,民主与专制的区别并不在于“多数统治”还是“少数统治”,而在于“少数”是否通过选举竞争而产生并受到多数的制约;人民的作用也并不在于亲自去管理社会事务、做出政治决定,而在于通过投票等多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者或政治统治者。所以,民主的标志就是公民可以和平地任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用和解雇他们的“老板”。

(二)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民主”。

雅典人不仅用投票和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军队的首领和法官的人选;甚至用同样的方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雅典民主的极端化使民主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被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而大受贬斥。古希腊民主实践以及后来的某些极权政治为现代人提供的深刻教训在于:要防止民主异化为暴政,仅靠公民在广泛的范围内享有参与集体活动的自由即“政治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其享有充分的、不可干涉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即“个人自由”或“消极自由”。基于上述认识,自由主义理论家们,如洛克、密尔、托克维尔、波普等人,将“公民自由”的概念引入民主政治的范畴之中,阐明了一种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理论,使民主的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依据自由的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可供选择的最为优良的、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同时,还必须为它设置必要的防范措施;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公共权力的无限性,为了削弱这种无限权威,就必须给公共权力规定一个明确和固定的界限,并为私人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民主必须被限定在“公共领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自由为限度;民主必须被限定在作为公共准则的法律的范围之内,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三)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即“人民”通过亲自参加“人民大会”,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决策或管理活动,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很少;

二是政府的职能必须十分简单,而且政治程序操作起来无须专门的知识和训练。显然,对于无论在地域,还是在人口,抑或在社会事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远非古希腊城邦所能相比的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已不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可以为人们所能接受的修正办法就只能是实行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了。所谓“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就是人民通过选举,选择代表行使国家统治权力。今天,在政治制度设计中,国家统治权力被分解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个主要部分,人民权力主要体现为选择专业化的代表和官员,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实施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古希腊人没有“个人权利”观念,也不具备宽容精神,其民主趋向于形成种“整体化的社会”,这种社会一旦对某一个体的反对意见或某种“不和谐音”失去兴趣和耐心,就可能通过社会强制的方式施加惩罚。

一些引起人们嫉羡的人物往往会由于其思想和行为的与众不同而被公民投票处以放逐,乃至极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即是典型的例子。有鉴于此,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大力倡导个人主义的同时,将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宽容精神输入到民主观念中,并使其在制度上得以体现。根据这种观念,社会生活没有终极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就公共事务发表并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又不具备强迫他人服从己见的权利;在彼此独立的见解中,尽可能地寻求一致,保持最大限度的宽容;在事务的同时,给少数人提供一个变成多数的机会。这种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由执政党与在野党构成的现代政党制度。

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是经济市场化。

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二是文化世俗化。

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三是政治文明化。

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

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象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第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功能与作用。

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党的基本功能。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试述政府的特性。

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第一,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第二,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第三,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第四,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第五,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试述政治权力的特性。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

第二,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第三,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第四,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第五,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第六,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第一,暴力方式。第二,压力方式。第三,命令方式。第四,规范方式。第五,说服方式。第六,奖酬方式。第七,处罚方式。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第一,家庭。

第二,学校。

第三,大众传播工具。

第四,社会政治组织。

第五,政治符号。

第六,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第二,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第三,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第四,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第二,自由原则。第三,理性原则。第四,平等原则。第五,宽容原则。第六,同意原则。第七,宪政主义原则。

第五篇:现代教育原理作业一

现代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书本中心 D.社会中心 E.活动中心

满分:2 分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针 E.教育手段

满分:2 分

3.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A.清楚(明了)B.识记 C.联合 D.系统 E.方法

满分:2 分

4.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育近代化”的开始。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它标志着“中国教)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满分:2 分

5.下列内容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A.系统性 B.多样性 C.群众性 D.补偿性 E.开放性

满分:2 分

6.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前景教育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平行影响原则

满分:2 分

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尔》 D.《教育论》

满分:2 分

8.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A.文艺教育式 B.社会式

C.学校式 D.生计教育式 E.家庭式

满分:2 分

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A.人口数量

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E.法律制度

满分:2 分

10.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A.生存的权利 B.婚姻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受教育的权利 E.安全的权利

满分:2 分

二、名词解释(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1.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三、简答题(共 4 道试题,共 40 分。)1.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答答:学制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2.简述学生的时代特点。

答:

一、主体意识增强。这里的主体性主要指三个方面: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信息化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显现了全球化特征。全球化不仅使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文化也越来越出现趋同的显现。

四、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3.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学观中,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语言文化和沟通的创造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完成下列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基础学力的核心,是学生适应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二、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4.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答:

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

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

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这也是其主体性的表现。

6、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哥们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

四|论述题

.老师被起绰号“茶煲” 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这个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有:我国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综合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事业,无私奉献。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和奉献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中体现,这一高尚境界产生于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教育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能为这一事业做出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选择。(2)对学生,真诚热爱。教育是爱的事业,从古至今,无数教师、教育家取得成功的事例表明,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3)对同志,固结协作。教育是一项集体事业,需要教师群体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从教师的劳动方式看,一般是以个体方式分别独立进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活动等都是如此。但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却是教师集体工作的结果。总之,处理好教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教师是以整个人格在教育学生,接受学生最严格的监督,必须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在品德行为上做学生的表率。教师面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要成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模范,发扬教育职业的传统美德。

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看,该教师并不热爱、关心学生。同时并没有以身作则。

第二、我国宪法规定少年儿童具有的合法权利有:1生存权利2受教育权利3受尊重权利4安全权利。从依法施教的理念看,教师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受尊重权利和安全的权利。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

现代教育原理作业一

一、多项选择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

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2.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AB)。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文化 E.法律制度 3.人口增长率会影响到以下哪些教育因素(CDE)。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发展规模 D.教育结构 E.教育质量 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E.人口质量 5.受教育权利是受(B)制约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时代 D.社会历史形态 E.社会文化 6.教育内容受如下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BCDE)。

A.人口数量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C.社会政治经济性质 D.社会文化本体 E.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7.教育产业作为其他非育人产业共同需要的上位产业、前提产业,决定了其在社会大系统中具有(ABC)的产业地位。

A.基础性 B.全局性 C.先导性 D.迟效性 E.可持续性

8.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多元的目标,其内容包括(ABCDE)。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E.教师素质现代化

9..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ABCDE)等各方面。

A.教育目的 B.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E.教学组织形式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C)。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11.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CE)。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1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CE)。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13.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例,说明了(B)。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4.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5.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是(CDE)。

A.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B.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E.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16.赞科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ABE)。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掌握学科结构原则 D.发现学习原则 E.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17.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BCE)等规律。

A.稳定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E.个别差异性

二,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

答: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内法论”和“外铄论”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内法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本身,人的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完全由机体自身的成熟机制所决定。“外铄论”一般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根据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学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自身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首先,人的需要是指机体因缺乏某种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稀缺状态或摄取状态。其次,社会的要求和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需要形成的条件。再次,需要作为一种欲求状态,只是一种潜在的内驱力。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1.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一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二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

答: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语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因此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为教育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投入充足的人、财、物,使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固有内涵。

教育先行的思想和命题的明确提出始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各国明智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甚至被作为国策加以推行,这有其坚实的理论根据,那就是教育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20实际5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已由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资源、资本竞争演变成当今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聚焦于一点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有限发展是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它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将波及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进步等各个方面。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四、作品题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在谈到人力资源时说:“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舒尔茨根据其人力资本学说,对美国历年高等教育费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结果是,美国1929年到1957年教育投资在增加国民收入中作出贡献的比率是33%。由此出发,请谈谈你对教育所担负的经济功能的看法。要点:(1)从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以及辩证法的观点看,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到关重要的,因此对人的教育投入就是对将来经济增长的最好投入。(2)有人说:“教育是生产力”,这一点都过分,因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人的素质,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高低。(3)教育投入与成效的周期是漫长的持续的。(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水平的高低,即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完全控制着经济水平的高低。

现代教育原理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教材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区分了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以定的世界观,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

2.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社会科学。3.教育科学

4.教育思想

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5.教育规律

6.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我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负有法律责任,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负有法律责任,促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因此,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强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是不收学费的教育,它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

六、三”制、“

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7.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观念的否定。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0 分。)1.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0 分。)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报告。其中对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肯定了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我的理解是学校教育是帮助学生构建终身教育人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这就对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第一线的教学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并且作出明确的回答。

一,学校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在14岁前就基本形成,学校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和重点。一个人从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大环

境合适,一辈子都不大会改变。

二,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不能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个目标。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并且成为生存的基本技能,恐怕比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内容有用得多。

三,学校教育要给学生可持续学习的空间。如果终身学习是一条河流,那么学校教育不应该是这条河流上的一道挡坝,而应该是梭通河道的挖泥船。给学生一湾有自生能力的活水,更要给学生思想奔涌的空间和时间。

四,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内容。封闭的教育模式要改变,封闭的教育内容更要调整。现代社会的变幻如此之快,封闭无疑是不可能的。学校教育从理念,方法和内容上必须要有大改革。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答: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自身所蕴涵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前能的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即排除外在强迫,主动设计与实现的发展,前提是自由,核心是主动;四是和谐发展,即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致力于各种素质的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五是充分的发展,即个体在社会给予的空间条件下,达到自身前能的最大发展; 六是可持续发展,即个人的显示发展既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又不会对其未来发展和潜能造成损害。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形态,它只能以思想理论所具有的功能去启迪和要求人们产生它所要求的行为。它与教育政策、政府指令、规章制度不同,它不具有政策、指令和法规所具有的强迫教育者这样、只能这样的约束力。素质教育必须是在人民思想上真正接受它的时候,才能将七落实到实践中,实现言行统一。

下载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教育原理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简答和论述题整理

    简答题: 1. 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5篇

    论述题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阐述我国目前阶段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管理学原理简答论述题汇总

    [论述]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大全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 论述题 1. 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

    现代教育原理教案(推荐5篇)

    《现代教育原理》教案 第一章 教育概说 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教育(定义) 2.教育是什么(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产生的教育,广泛的说,凡是有......

    现代教育原理05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2.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

    原理材料和论述题复习10.12

    材料和论述题 1.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

    7自考自学管理学原理论述题

    答:(1)激励的方式: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4)工作内容丰富化;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2)有效激励的要求: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