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原理期末复习1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精神状态与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其次,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再次,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
二、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三、家庭环境因素。影响教育的家庭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家庭的人际氛围等。
四、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存在离开社会的教育,也不存在离开教育的社会。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背景中进行的,无不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打上社会时代背景的印记。影响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等。
简述当代学生观。
随着教育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的认识也理解也随之改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依法施教的理念;自我教育的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促进教师专业化得发展;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
这个是美院老师划得重点(就是传说中的出卷老师之一,说有三套卷子,和我们北院是相同的考题),然后他们班委的总结。可能也不是很具体,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注:因为这门课老师在划重点的时候划得真的很不重点,这是她说的会考的,有的很模糊,所以我觉得大家自己看书理解会比我整理好一点,红色的是重点。题型有判断20*1分共20分、单选10*1分共10分、多选9*2分共18分、名词解析4*4分共16分、简答题和
论述题共36分,)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定义:广义: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型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两大类。狭义: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传播技术和系统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论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视觉教育阶段
2、视听教育阶段
3、视听传播阶段
4、教育技术阶段
1972年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2、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现代教育技术的四大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视听教学理论
三、传播理论 传播:是一种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达到信息共享。
教育传播: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系统科学
爱德加.戴尔提出了视听教学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中最重要的是电视和电影,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很大。(传播理论中最有名的)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的五大要素:传者、信息、媒介、受着、效果
教育传播的特点:教育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 第二章
媒体:也称为媒介,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承载信息、传播(或交流)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多媒体:由单媒体复合而成,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多种物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和手段即媒体的简单组合。二是指能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
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作为承载教育信息的工具,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迅速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利用电子技术等现地技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传播媒体。如广播、电影等相应的组合系统,如多媒体综合教室等这些媒体被引入教学领域,被称为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媒体的分类:P40 教学媒体的共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教学媒体的个性: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此处要看书P42表2-1会问的问题如那个媒体的参与性最强)
教学媒体的发展过程:
一、口语语言媒体阶段
二、文字媒体阶段
三、印刷媒体阶段
四、电子媒体阶段
五、数字媒体阶段(P43-49自己看看它们的优点)教学媒体的著名观点:
1、麦克卢汉的媒体观,“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强调“媒介即是信息”,用独特的见解区分了冷媒体和热媒体,成为了教学媒体功能的经典学说。
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等(P49-53)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要求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编制的传播效果原理:
1、共同经验原理
2、抽象层次原理
3、重复作用原理
4、信息来源原理
5、最小代价律原理
教学媒体利用的ASSURE理论:P61-66(自己看书吧,不好总结,也可以说能力不够)
重点
一、分析学习者特征,我们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分析:
1、一般特征,是指他们的年龄、年级、工作类别、职务类别、文化程度、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
2、起始点能力,在准备一个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教学者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实际上都已经做了两个假定;其一是假定了在所要教学的领域里,学习者还不了解、不掌握什么,这就是教学要交教的内容;其二,是假定学习者都掌握了,熟悉了哪些东西,他们正是学习者能够听懂教学内容的基础。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一组心理特征,能够决定一个人在学习环境中的知觉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和对环境的反应等。
二、陈述教学目标:所谓目标因该包含行为、条件、和程度三个层次的含义,再加上行为的主体,也就是学习者,一共四个要素。我们称之为“目标的ABCD”A、听众 B、行为 C、行为条件 D、行为的标准
不同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些什么(如果“要注意些什么”是指注意缺点的话就再说吧!自己看书P67-72几乎全部都要记,所以太多了我就不列在这里了,重点是看看,优缺点和教学应用方法,)
多媒体学习:是指学习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信息的学习。(特别注意)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
1、双通道假设:双通道假设就是指人们进行认识加工时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都有相应的信息加工通道。
2、容量有限假定: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每个信息加工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也是有限的。
3、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呈现的材料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多媒体设计的两种观点:
1、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重点是这个)
2、一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 核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人类认识能力”。多媒体设计的原则:(要求是可以解析各大原则,能表达出具体内容)P79-82
1、多媒体认知理论原则:网络课程中词语和画面组成的呈现将比只有语词呈现的学习效果好,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在网络课程中最好是图文结合,特别是要描述那些复杂的关系或某些事物复杂的原理是,当文字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习者学习时将减少认知资源消耗,比较容易形成文字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2、空间接近原则: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文字与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3、时间接近原则:对应的文字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4、一致性原则:是指与教学的一致性,它要求剔除无关的文本、画面和声音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
5、通道原则:(好长自己去看吧)
6、冗余原则
7、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所关注的是教学设计对个体的效果。影响多媒体学习设计的因素:
1、学习者特征,学习者的许多特征影响了多媒体学习的效果,如(1)、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2)、学习者的视觉空间能力(3)、学习者的学习能力(4)、年龄{第一点我觉得还是看书比较好,因为这点是特别要注意的,它涉及到了问答题,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设计,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的,内容太多了P83-84}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的定义: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1、技术层面: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2、教育层面,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征: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过程个性化;教学活动合作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管理自动化;教学环境虚拟化。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发展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在书上的P97-98(内容比较多,看书理解理解就好了吧!)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
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2、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重点)
3、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4、个性化教学模式
5、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
6、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具体内容自己看是吧,重点看P102-106)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是运用系统方法,在综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过程与方法。
特征:请看书上P122表3.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呈现在以下方面:
1、主要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2、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1)递归的、线性的(2)强调问题与情境的设计(3)侧重学生学;
3、教学设计目标则是侧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学习目标的制订中学生可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订中;
5、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课程整合: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和策略:
层次:
1、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见P143表3.9)
2、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写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见P143表3.10)
3、全方位课程整合,分为三个层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见P144表3.11)
策略:
1、从技术角度进行课程整合2、从学习方式角度进行课程整合3、从课程文化角度进行课程整合4、从学习者特征角度进行课程整合5、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课程整合 第四章
多媒体教学课件定义:也被称为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指根据教学的意义与教学目的要求,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与超文本结构组织并展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并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存储与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他又被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缩写CAI)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分类:
1、按组织方式分类:固定型结构、生成型结构、智能型结构。
2、按内容与作用分类(主要掌握)分为课堂演示型;个别化交互型;操练复习型;资料工具型;教学游戏型;(各种类型的意思自己看书P165-166)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工具介绍:(了解)看书上的P166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多媒体课件整体设计原则:
1、符合教学对象,即以特定的读者为对象。
2、符合教学大纲,即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3、符合教学原则,即编制的内容应该是完整的、严谨规范的。
4、符合人的网状思维模式,即交互性要强。
二、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原则:
1、一致性原则,是指一个课件的屏幕界面让用户使用之后应该有整体上的协调一致感。
2、适应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三、多媒体课件颜色搭配原则:
1、文字颜色少量原则
2、背景色简洁高雅原则
3、颜色情感一致原则
4、色彩含义统一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过程:
1、确定选题
2、脚本创作(重点)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描述多媒体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等。
制作脚本:将根据课件的文字脚本描述课件系统结构和教学 功能设计,并为课件制作的之间蓝本。(由教学设计者操作)
3、素材的准备,(1)有声音素材(一班运用的格式,WAV格式MIDI格式和MP3格式等)(2)静止图片(一般格式:BMP、JPG、GIF、TIF等)(3)视频图像(一般格式:AVI、MPE、MOV、Dat等)(4)动画(GIF、SWF)
4、课件制作
5、课件测试与修改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案例的分析(问答题)(从设计制作和评价有关)自己看书P177-196 第五章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义: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1、处理技术数字化
2、呈现多媒体化
3、传输网络化
4、资源建设可操作化
5、教学过程智能化 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原则:
1、准确性、精简性、应用合适的语法原则:重点是或与非,(见书上P202的详解)
最常用的文件处理工具有:wps文字处理器、Adobe Photoshop,简称PS、声音处理器:windows系统本身提供的录音机、Goldwave、cool Edit、cake WALK等、动画处理工具:3DSMax、AutoCAD、cool 3D等
可以再网上下载的文件格式有: 文本:TXT、DOC、PDF、CAJ 图片:JPEG、GIF、PNG、SVG 音频:WAV、MP3、WMA、RA、MID、APE 动画:GIF、SWF 视频:AVI、MPEG、MOV、RM、ASF、WMV、MKV、FLV、F4V 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的下载技巧:自己看书P205-217 第六章
这章要了解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
剩下的章节都自己看看书,我觉得书是最重要的自己看着办哦……
老师说2、3、4、5、6、7、8章都有可能出问答题,但具体的题目没有告诉我们。
第三篇:传感器原理及实用技术期末复习1
3.简要说明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
电容式传感器能将被测量转换为传感器电容变化,传感器有动静两个极板,极板间的电容为C=ε0εrA/δ0
式中:
ε0真空介电常数8.854×10-12F/mεr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δ0两极板间的距离A极板的有效面积
当动极板运动或几班见的介质变化就会引起传感器电容值的变化,从而构成变极距式,变面积式和变介质型的电容式传感器。
4.简述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主要用途。
电涡流式传感器就是基于涡流效应工作的。电涡流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频率响应快、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能进行非接触测量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测量位移、振动、厚度、转速、表面温度等参数,以及用于无损探伤或作为接近开关,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传感器。
6.简述光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光敏电阻是一种基于光电导效应(内光电效应)工作的元件,即在光的照射下,半导体电导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光照时使半导体中载流子浓度增加,从而增大了导电性,电阻值减小。照射光线愈强,电阻值下降愈多,光照停止,自由电子与空穴逐渐复合,电阻又恢复原值。
7.什么叫零点残余电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当衔铁处于差动电感的中间位置时,无论怎样调节衔铁的位置,均无法使测量转换电路输出为零,总有一个很小的输出电压,这种微小误差电压称为零点残余电压。产生零点残余电压的具体原因有:① 差动电感两个线圈的电气参数、几何尺寸或磁路参数不完全对称;② 存在寄生参数,如线圈间的寄生电容及线圈、引线与外壳间的分布电容;③ 电源电压含有高次谐波;④ 磁路的磁化曲线存在非线性。
8.简述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金属或半导体薄片两端通控制电流,并在薄片的垂直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为 的磁场,那么,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势(称为霍尔电势电压),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霍尔电势的大小正比于控制电流和磁感应强度,称为霍尔元件的灵敏度,它与元件材料的性质与几何尺寸有关。
9.什么叫纵向应变效应?什么叫横向应变效应?
应变片在受到外力变形时,其截面积变化引起的电阻变化,称为横向效应。应变片在收到外力变形时,其长度变化引起的电阻变化,称为纵向效应。也就是说,导体在长度上发生变化时,截面积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应变效应包含纵向效应和横向效应。
10.简述利用面型CCD摄像传感器实现二位图像识别的基本原理。
物体成像聚焦在CCD图像传感器上,视频处理器对输出信号进行存储和数据处理,整个过程由微机控制完成,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可推导出被测物体尺寸计算公式:
式中:n为物体成像覆盖的光敏像素数;p为像素间距;M为成像倍率。微机可对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精确的到被测物体的尺寸。任何能够用光学成像的零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实现不接触的在线自动检测的目的。
11.变压器电桥电路和带相敏检波电桥电路哪个能更好的起到测量转换电路?为什么?
采用相敏整流电路,得到的输出信号既能反映位移的大小,又能反映位移的方向;而变压器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随位移方向不同而反相1800,由于桥路电源是交流电,若在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接上普通仪表时,无法判别输出的极性和衔铁位移的方向。此外,当衔铁处于差动电感的中间位置时,还存在零点残余电压。所以相敏整流的电桥电路能更好地起到测量转换作用。
12.常见的压电材料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常见的压电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压电晶体、压电陶瓷与高分子压电材料。石英晶体还具有机械强度高、绝缘性能好、动态响应快、线性范围宽、迟滞小等优点。但石英晶体压电系数较小,灵敏度较低,且价格较贵。
压电陶瓷是人工制造的多晶体压电材料。与石英晶体相比,压电陶瓷的压电系数很高,制造成本很低。因此,在实际中使用的压电传感器,大都采用压电陶瓷材料。
第四篇:传感器原理期末复习
传感器原理期末复习
名词
1.迟滞
2.分辨率
3.重复性
4.间接测量
5.不等精度测量分辨力
6.静态误差
7.重复性
8.直接测量
9.等精度测量
10.电容式传感器
11.线性度
12.静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13.动态特性是
14.传感器的三个组成环节
简答
1.请写出金属电阻应变效应的全微分方程,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2.什么是横向效应
3.形成零点残余电压的原因及减小其影响的方法是什么
4.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5.什么是霍尔效应
6.光电倍增管如何起放大作用
7.热电偶中间定律?
8.传感器特性技术指标包括几个方面
9.迟滞是指什么
10.光电式传感器的原理
11.什么是逆压电效应
12.产生机械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计算
1.已知材料A与材料C的热电动势为13.967mv,材料B与材料C的热电动势为8.345mv,用参考电极定律求材料A与B的热电动势
2.变面积型圆柱(单组式)电容式传感器,两极板互盖长度为1mm,可动极筒外径9.8mm,定极筒内径10mm,极筒间介质为空气ε=8.25*1012F/m,求C?
实例
利用传感器来测量某物体转动角度,请把你的实验思想和步骤写下来(画图说明)
第五篇:2003春期末综合练习《现代教育原理》
三、概念辨析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流派;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2、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3、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受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答题要点:(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
价值取向的传播者;(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4)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5)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2.答题要点:(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阶段和组织。总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必将极大地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关系,因此改变学校的专属性和封闭性也就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3.答题要点:(1)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2)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3)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进行教
育;(4)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1.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
论述;论述题也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不符合上述要求者,视具体情况扣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者均可得分。)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受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小学教学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一定要和科学实践结合起来。赵文忠作为一名生物课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生物课教学和生产实际、科技发明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他和他的学生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3.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中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十分强烈、思维异常活跃的年龄,教师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这种
好奇心,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不能简单地轻视或打击。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发明思路,赵文忠总是“积极鼓励”,反对“消极否定”,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1.教育优先发展:两个内涵: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3.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其功能具体如下:
(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
(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当个体已有水平与外部环境要求之间出现矛盾,使个体内部产生需要;当个体意识到这种需要并且客观条件允许时,需要转化为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个体制定目标,采取行动,最终满足需要,同时获得发展。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从而推动个体身心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现代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1.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要点: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
(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要点: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六、实例分析(16
分)
答题思路:上面案例可以看
出,新课程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首先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小博士工程中,学生要完成课题采用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高等。
(2)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通过探究获得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做课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分类整理、得出结论、研究成果汇报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活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3)在课题研究中,有些同学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带动、增加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4)在上面的学习方式中包含着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定课题、自己制定课题完成的时间、自己安排研究进度、研究方式等,最终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学习能力。(5)上述课题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1.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和谐发展。2.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的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2)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它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4)影响着教学
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其涵义包括:
(1)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即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即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3)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即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3.现有课程结构
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设置过多且缺乏整合。而新课程的课程
结构打破了学科本位,以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
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2.结合实例,谈
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
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
(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三、概念辨析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2、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师范教育是指按照教师的规范、标准培养训练教师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教育则是统合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概念的新概念。
3、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答题要点:(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整个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2.答题要点:(1)提高教师职业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2)延长教师培养年限,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3)严格教师的入职
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4)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规范。
3.答题要点:(1)主体意识增强;(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1.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2.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答题注意事项:论述题不能仅仅回答要点,必须要有“论”的内容,也就是要展开论述;论述题也不能仅仅回答理论问题,必须有结合实际的内容。不符合上述要求者,视具体情况扣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者均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