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时间:2019-05-15 08:4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第一篇: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不仅儿童,其实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富有德育功能和哲理故事的渗透、引导,可以影响人的德性和促使人们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

我从课堂中摘取几朵浪花来感受德育故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种种乐趣吧!

一、用德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材读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时出现与现实生活和社??变化脱节的情况。而且从写作的内容来看,枯燥而“说教”的成分依然不可避免。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取单纯的“道德教化”,学生势必不喜欢,效果也不会很佳。因此,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富含哲理的德育故事,既可感动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在教育学生感恩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的最新的真实故事:胡洁是我班乖巧的女孩,父母离异,去年爷爷因肺癌去世。父亲因酗酒打人与家人决裂而长期流浪在外。只有年迈的奶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2017年6月,奶奶突感身体不舒服,被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所需高昂的医疗费压得这个贫困的家庭踹不过气来。十一岁胡洁的一篇作文《救救奶奶》在学校热传,其中一句“把我卖了吧,换钱给奶奶治病。”催人泪下,且深深地刺痛着大家的心。故事讲完后,我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胡洁很懂事,明白事理,有感恩之心。”有人说:“胡洁热爱自己的奶奶,是孝敬老人的表现。”这时我趁机说:“同学们说得很对,胡洁的做法体现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孝敬老人呢?”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完全不同于空泛的说教与灌输。

二、用德育故事打动人心,再让孩子们付诸于行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对于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若一味硬性灌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倒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厌学。面对一些在现实中很难践行的大道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一些德育故事,甚至借助现代媒体演示,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从故事中领悟所蕴涵的观点或道理,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或者提振精神、激发斗志的目的。

针对学生学习不够努力的现象,跟学生讲学习动机,不但让六年级学生云里雾里,教师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简而言之,“学习动机”指的就是推动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又称“学习动力”,新课开始时,教师便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本校王善蓉老师的女儿王琳溪自小立下了宏伟目标,与2016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入校时,当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大一新鲜人”的迷茫中时,她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说:“我从大一时就决定要出国留学,所以大学四年从来没有逃过课。”除了在校努力用功外,王琳溪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锻炼能力。正是由于及早确立了目标,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视频展示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王琳溪努力学习的动机有哪些?(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

通过这个励志故事,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对学习动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生活中,学生一定能正确认识和自觉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德育故事的魅力所在。

三、借德育故事总结新课,升华学习主题

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起伏跌宕的“高潮”,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终曲”,让课堂教学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美。为此,除了运用一些充满韵味的名言警句或“记者采访”的手法外,还可以运用耐人寻味的德育故事,酿造学习的韵味,达到“绕梁三日”、发人深省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见诸行动。如此结尾,使课堂效果余味无穷,投射着德育和情感的内化功能,升华了教学主题。

四、巧引德育故事,筑牢人生信仰

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都有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电视节目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优秀事迹给予我们许多感动和力量。

我就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诸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节目中感人至深的励志人物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这些典型人物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奋发向上,执着有为,顽强拼搏,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熠熠生辉。

五、连载德育故事,整合教学资源

用故事连载的形式整合分散的教学内容,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特别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核心目标。也就是用一个典型故事(事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这种“一例到底”的教学手法,既显得故事真实可信,又使教学内容富有立体感。

在引导学生学习六年级为了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意识,我以班上学生黄鸿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所遇到的一系列遭遇,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四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有机地“串联”起来,达到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强化学生法治精神的立体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德”与“法”的鲜活教育。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适时、适当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德育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深刻、更持久。同时,还可以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诚信、遵纪守法、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作者简介:邓汉秀(1975.11-)女,汉族,四川泸县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为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努力创设温馨氛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总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轻松学到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

第二篇:让联想飞进音乐课堂

让联想飞进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敦义小学

张凤鸣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将新课标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实践等能力,将丰富的课堂教学渗透到新教材教法中,形成“创设生动活泼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音乐”。

案例描述:

上课了,我快步走向音乐教室,“赛拜努!”我热情的用蒙古语和孩子们问好,孩子们非常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今天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们来到我们音乐教室想和大家交个朋友,瞧!是什么少数民族呢?”这时大屏幕上放起了蒙古族的录像片。

“蒙古族!”只听一个小男生回答道。

“真能干,那你是如何知道的呢?我反问道:

“从衣服上就可能看出,还有大草原,他们在骑马!”生答:“是的,蒙族的小朋友喜欢在草原上摔跤,赛马,挤牛奶。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蒙族小朋友放牧时唱的歌曲好吗?”在《赛马》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的跟着我学做骑马的动作。

“瞧,蒙族小朋友在大草原上玩的多开心呀,听!他们还高兴的唱起歌儿来了呢!”师说道。

“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跑,羊儿叫,这里风光好.........。”播放器中传来了美妙的歌声,这时孩子们也小声跟着哼了起来。

“我们蒙古族的小朋友非常热爱他们的家园,他们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你们听后觉得他们是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的呢?

“热情”“高兴”“还有自豪”多个小朋友举手说道。

“是的,大草原仿佛就是蒙族小朋友的家,所以他们唱起来总是笑眯眯的,声音也很整齐,就像从蓝蓝的天空飘来的,下面我们就跟着钢琴来学唱这首蒙族歌曲《草原上》。

师笑着说道:“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跑,羊儿叫,这里风光好┄┄”学生们用自豪的声音学唱了起来。“汉族的小朋友唱的可真好听,我们蒙族小朋友接下来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有信心吗?”这时教师拿着一只身穿蒙族服装的木偶玩具说道。

“有!”只听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叫道,我正准备进入教学的歌曲表演环节时,只见一个小男孩急切的高举他那双小手,我不由的叫了他起来。

“老师,我们汉族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歌曲,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我能改一改吗?”对于一位三年级的学生说出这句话使我非常惊喜。

“当然可以呀,那你怎样改呢?”我问道:

“蓝天高,开汽车,哼着新儿歌,敦义乡,我的家,这里风光好”只听这位学生流利的把歌词改了改,甚至还自己编唱,流畅的节奏从他口唱了出来,孩子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设计让三年级的小朋友改歌词,编曲。没想到他们的想像力却如此丰富,民族意识也非常的强。最终我没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上完这课,我无形中听着这小男孩的一句发言,顺着歌词编改,自己编小曲的方向生动有趣的完成了这节音乐课,在这节课上我感受到了课堂活泼,充满活力的氛围。当我送走三年级的孩子们之后,我却久久不想离开教室,脑海里不断涌现出这堂课的情形,孩子脱口出来的几句话让我明白音乐老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音乐课堂上给予孩子们一片想像发挥的空间。接着是上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我要打破传统“教”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编自唱的创新能力,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2012.9

读书心得

张凤鸣

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小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2、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及时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次在玩音乐游戏“寻宝”时,我们刚讲解完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他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们像发现宝贝似的请他上台“寻宝”。游戏开始了我们手里捏着一把汗,睁大眼睛看着他,没想到他是那样自如、敏捷,随着学生拍击节奏强弱的变化调整方向,节奏声强,他大步向着目标前进,节奏声弱,他立刻调整方向……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物”,他甜美地笑了,我们激动地迎上去,握住他的小手赞许地说:“你真了不起,真是个出色的寻宝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变了,上课专心了,发言积极了,音乐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上次参与的快乐,正是下次参与的动力,如此循序渐进,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教学故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故事

共和中心学校王翠英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但在讨论课上,有的教师“干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出现冷场的情况。其实能否展开讨论与课堂设问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要精心设计。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拿贴近他们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并展开讨论。

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大诱惑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对网络等的痴迷,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成熟”、“吸烟”和“发展”三个词语,然后问“这三者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请你们畅所欲言。大家会讨论起来,有人会说:“吸烟代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会被别人所认可”。有人会说:“一些名人、作家都是一边吸烟一边工作,只有吸烟他们才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吸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有人会说:“别人都抽烟,自己不抽烟,不成熟”有人会说:“吸烟是一种享受,能提精神„„”

听到大家的看法不一,可以出示一个调查表让学生进行深思:

一份流行病调查表明,如果不对中国吸烟人口进行控制,5000万儿童将死于因吸烟导致的各种疾病,这个数字是加拿大人口的2倍,瑞典人口的6倍!而近日进行的“全球青少年与烟草调查”中,中国问卷项目组结果显示,24%的中学生已尝试过第一口烟,其中6%的学生吸烟经历始于7岁。

看完这个调查表后,你是否还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吸烟是否是良好的文明形象?你认为塑造良好文明形象应怎样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总结:“青少年吸烟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素质的长远大计。塑造文明形象,拒绝第一支烟!”

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重视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善加指点,一定会有诗意的教学境界。

第四篇: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班级的孩子有来自于农村的也有来自乡镇和林业局的,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我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的村子。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对居住镇里和林业局的孩子,告诉他们社区就是我居住的乡镇和林业局。这些孩子头脑中呈现的是镇医院、健身器材区、超市、宾馆等。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我的邻里乡亲》《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生活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成长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衣,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部妈妈奖励的学习机,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通过这样温馨回顾,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三、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观察课间同学们在楼道里、活动时的表现、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公共场所的素养,课堂上大家把收集到的各种现象互相交流。但有时学生的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四、要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服务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带入课堂,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在教学祖国宝岛台湾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利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在思念、盼望、惆怅等多种无法言表的感情交织下拉开了本课的教学序幕。这种导入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迫切地想了解台湾的更多知识。在学习台湾的地理位置时我将其制作成微课展示得学生,台湾的美丽与富饶、台湾文化两个知识点中我将农远资源中相关的视频如美丽的台湾、富饶的台湾、台湾故宫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学习热情高涨,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总之,让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创设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小学校)

第五篇: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熊咏霞 临江乡龙潭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 “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我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分享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再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把家里这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起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从而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总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下载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课堂更生动顺口溜教学

    让课堂更生动:顺口溜教学 我们都非常喜欢说顺口溜,因为它非常好玩,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绕进去,然后说了很好笑的话。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它来逗小孩子开心。比较专业的主持......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常进行中的现实......

    品德与社会教学小故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小故事 贴近生活,凸现品德教育的魅力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柱濮小学:李春莲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

    让德育与课堂共生根

    让德育与课堂共生根 【摘要】2016年4月,《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德育课程一体化”走入了学校的眼帘。“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教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课例 (11---12)第二学期 《放飞和平鸽》 德育渗透目标:知道和平的重要,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愿意为和平做贡献。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教案

    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课例 德育渗透目标:学会让学生交真正的朋友,知道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理解、互相关爱的基础上的,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 教学目标: ⒈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教案

    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课例 德育渗透目标:在城市中,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休闲文化,对接触较多的运动类和文化类的休闲活动的操作方法基本掌握,他们能从中获得......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大全)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新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人为本。但理想的课程标准及教材要转化为现实,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更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