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

时间:2019-05-15 08:1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2.材料归纳法。3.小组活动法。4.讲述法、讲解法。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 领袖**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来学习,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问: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学生观看川藏公路图片)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民主改革西藏前实行封 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农奴主买卖、或赠送给别人,他们的后代仍是农奴);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如鄂仑春族)。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下跨越了几个社会历史阶段。(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1961年改革完成,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展示“蒙牛”产品的商标)提问:这是哪个企业产品的商标?蒙牛乳业集团在哪个省? 蒙牛乳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2004年12月3日,蒙牛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花2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个蒙牛澳亚示范牧场。这个牧场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集于一体,简直就是个“牧场联合国”。目的就是要使中国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快速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年经验技术的接轨!这是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大事。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开放的步伐,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提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提问: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战争和地区冲突都是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苏联时期对车臣民族政策有偏差,导致今天车臣要从俄中分裂出去,不断制造暗杀、绑架事件、甚至发动战争。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3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2)看图识别:依照服饰或图片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

(3)整理资料:搜索资料,列表说明我国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域。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赞颂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2)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3)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应该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难点

处理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节日、食物等名称 2.学生准备:地图、彩笔;图片

四、教学过程:

我国自秦始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我国繁荣昌盛。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讲一讲

1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2民族关系与国家安全、稳定繁荣的关系。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一讲

1介绍每个自治区成立经过及民族特点。2补充成立自治区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繁荣。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1、人类的始祖:

2、目前世界上的三大人种:

3、种族形成的原因:自然环境

4、人类早期出现的社会组织:

5、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亲戚关系以母系计算,女子受到人们的尊敬。

6、反映女子的权利大于男子权利的神话故事是:

7、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利超过女子,亲戚关系以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8、反映男子的权利大于女子权利的神话故事是:

9、现在为什么还有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传统观念)。

10、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教材87页):工具十分简陋,生活非常艰苦。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1、古埃及文明是孕育的成果

2、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

3、金字塔的作用:

4、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成果。

5、6、法典由的功绩。

7、古印度文明是孕育的成果。

8、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9、婆罗门的职责和义务:

10、刹帝利的职责和义务: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

11、吠舍的职责和义务:

12、首陀罗的职责和义务:

13、种姓制度产生的影响:许多人的反对和批评。

14、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大多(释迦摩尼)

主张:众生平等

教义的核心: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任务:教导人们如何消除人的欲望而避免苦的因果。

传入中国在汉朝,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地区。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1、西方文明的摇篮:

2、全希腊的学校:

3、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是在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

4、5、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6、男性成年公民,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则无权享受这种民主(局限性)但它毕竟在生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积极影响)。

7、罗马共和国:

8、布匿战争:

9、但它也使罗马的贪婪和占有欲恶性膨胀,人们开始把财富和奢侈品享受视为神圣。

10、罗马帝国

时间:公元前27年建立者:屋大维

第19课“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2、大化改新

时间:646年元旦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用调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最终使日本迈进了封疆文明的发展时代。性质: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朝,唐朝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3、伊斯兰教

创始人:默罕默德经典:《古兰经》

4、三洲的5、派遣的使者叫和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1、西欧的封建制度的核心:

2、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

3、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

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5、产生的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创始人:耶稣

教义核心:基督是救世主的意思,宣扬对人们的博爱

地位:在当时人们备感绝望的混乱时代赢得了人心,成为一种被广泛信奉的宗教,丕平填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6、7、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8、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在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1、拜占廷帝国的建立

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灭亡→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公元前27年)

→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帝国建立(拜占廷帝国)

2、拜占廷帝国强盛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并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拜占廷帝国的经济发展基础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形成了许多发达的商业中心。

3、拜占廷帝国衰落的4、拜占廷帝国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拜占廷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故步自封 ★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 ★缺乏创新,创造力渐失 ★土耳其人的进攻

5、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第23课文明的冲撞和交融

1、古代历史中文明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2、古代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

3、暴力冲撞的典型事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

4、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5、竺(印度)郑和下西洋

6、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哪种方式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为什么?(教材120页)

7、说一说古代文明交往方式的类型及其区别?哪种方式发展更有利?

类型: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 区别:和平交往多以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方式展开,而暴力冲撞多以战争、武力征服、殖民扩张等形式进行。和平交往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而暴力冲撞会带来伤亡,痛苦,仇恨和物质上的巨大损失等。因此和平往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1、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公元前4000年代末

象形文字埃及人创造

2、文学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伊利亚特》赞美了希腊人的力量和勇敢 《奥德赛》赞美了希腊人的聪明和智慧。

3、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

4、素有,代表作是

5、索福克利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6、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7的一部民间故事集,成书于的反映了中古时代中近东国家的社会状况。

8、艺术

希腊的帕台农神庙 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忌讳(huì)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忌讳:忌怕而隐避。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二、导入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生追求自然美、人性美、文体美、文字美。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体现天人合一

3、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山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第二课时

四、探究课文

(一)、赏读“山野对歌”,体会“人物美”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1、“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2、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3、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4、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写出了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的性格特征

5、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

——以人衬景,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人美)——以人衬景

(二)、赏读“山路漫歌”体味“环境美”

1、那些赶马女孩,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3、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大家赏析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①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4、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环境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5、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只为了写歌会,还为了赞美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地方。

山野漫歌——自由歌唱,发于性情,自然成趣(景美)——以景衬人(天人合一)

(三)、赏读“村寨传歌”

1、“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几百人)时间长(唱和相续,一天三天才散场);

盛装(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的清洁索利,头上和手上到处是银光闪闪)

总体:场面雄伟,气势壮观

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村寨传歌 ——民歌的展览,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美)——点面结合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云南歌会中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和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六、布置作业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七、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二、导人:从潮汕人的端午习俗说起,引入对端午的认知,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端午风俗 → 家乡鸭蛋 → 端午鸭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略写的是前五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除此之外,还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儿时玩“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为什么作者会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呢? ——文章写到端午的风俗中有“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而高邮的鸭蛋又是最为出名的。所以,由端午的风俗写到高邮的鸭蛋就水到渠成了。风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1、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教师点拨: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质细而油多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2、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试找出其中的语句体会浓浓的爱乡之情。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名声、特点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2、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了端午的鸭蛋,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挑——装——吃——玩鸭蛋

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1.“平淡而有味”例: ①“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例:

①“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文白夹杂”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让人忍俊不禁,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③“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六、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七、小结本文讲述了作者家乡端午的鸭蛋,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怀念之情。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饽饽(bo1)秫秸(shu2jie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其余的参考练习册P55)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二、导人:从旧社会小贩行走于小巷叫卖货物的情景引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找出承接性句子)——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思路十分清晰。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第二课时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所写叫卖的文化内涵有哪些?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其三,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 .

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①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②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③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点拨:从描写中读者聆听到了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以及体会到浓郁的当地民俗风情。

五、研读课文:你认为作者究竟为什么会怀念过去的吆喝声?

(一):童年的记忆: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与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事? A: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1、烤白薯只要一个制钱,便宜能买的起。

2、冬天很冷,烤白薯既能暖手又能吃。

3、烤白薯味道又香又甜,很诱人。

小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寒冷的冬天里,也算是一种慰藉。

B: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大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追问:这是不好的记忆,作者为什么还要那么详细地去描述它?

——小时候恐惧,是因为小孩胆小,长大后回忆起来便带有了诗意的浪漫。C:我对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追问:我的想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想法天真,富有童真童趣。

(二):人生百态:你觉得哪些吆喝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果子。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觉得这个小贩在欺骗顾客吗? ——不会,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小贩很幽默、很聪明。B:“喝了蜜的大柿子” 追问:妙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柿子大口大口低喝下蜂蜜,肯定很甜,特别有情趣。C:“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追问:这个乞丐怎么样?

——把词编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原来乞讨也需要本领。

(三):淳朴的民俗:设身处地想想生活有哪些吆喝声,你有何感觉? ——声音拉得特别长,像唱京剧一样。

小结:没错,其实在作者眼里,它便是一种艺术,称它为声乐。其实,这一声声吆喝,也是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

点拨: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

小结:原来吆喝声中承载着作者童年的记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的人生百态,还有那淳朴的民俗,难怪作者会怀念。

2、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

课外延伸:中国著名民俗例举: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 小结:由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附板书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六、总结

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作者的愉悦和怀想,体味到旧北京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城吆喝的喜爱与欣赏、怀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9.春 酒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煨炖(wei1)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乡愁是一支悠扬的短笛,时常在游子的梦中响起。思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它既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伤;既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期盼,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慨叹。乡愁有“毒”,有时一滴家乡的酒就可以使游子“致命”。

三、把握主旨,整体感知

1、这是什么体裁?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没有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写了几个生活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片段,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我们从中可以学到有关散文写作章法方面的知识。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过春节 喝春酒 喝会酒 酿春酒。

四、学习课文

一壶春酒,珍藏一生。在岁月的轮回里品味其醇香,积淀下来的不仅有淳朴和谐的民风民俗,还有对童年,母亲,家乡浓浓的情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体现这种情感的细节描写,细细品味人物,体会情感。我——天真活泼可爱

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点拨: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母亲——慈爱、淳朴善良、好客、勤劳、无私、做事有分寸 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做事有分寸——“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点拨:“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乡亲——热情厚道、淳朴、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①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最好体现。

②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五、拓展训练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④“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六、总结:本文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课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重点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理清的写作思路。

教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

引入

我们都爱唱歌,因为心情场所不同唱歌的内容也不同,让我们随着沈从文去欣赏云南的歌吧。介绍作者。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自学指导

认真朗读课文,画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解决,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流

研讨

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质疑

答疑

.区别多音字:

2.易读错字:

专项

训练

.本文作者

,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

2.注拼音写汉字。

酬和

气氛

糯米

即物起兴

dūn距

jìhuì

xī微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唱歌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呢?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流

研讨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质疑

答疑

探究:三种歌会的描绘侧重点是什么?结合三个场面,说云南歌会有什么特点?

专项

训练

课后练习一

综合

练习

朗读课文

课堂

小节

学生谈收获

布置

作业

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云南的歌会

一、山野对歌

二、山路漫歌

淳朴自然

场面宏大

三、村寨传歌

附记

课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重点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难点

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教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

引入

由云南优美风光图片导入

展示

目标

小黑板展示学习目标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2、3段,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工笔描绘出云南歌手清新明快的特点。

质疑

答疑

课后二题

专项

训练

读2、3段,体会人物描写方法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看看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深刻。

交流

研讨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质疑

答疑

专项

训练

课后三题

综合 练习

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或场景。

课堂

小结

学生谈收获(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布置

作业

搜集民歌民谣并体会民俗文化。

板书

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宏观

微观

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一、创设情境

云南是个山俊水美的地方,云南人的生活也像是美妙动听的音乐。大家用歌唱倾诉爱情、用歌唱激起劳动的热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云南的人们是怎样“用歌传情”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二、展示目标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的写作思路。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在课本上划出来,看谁找到又快又好。(5分钟后看谁掌握的更好。)

(二)词语展台

(3名学生板书。)教师从字的音、形、义帮助学生记忆。

(三)质疑板示(指名读,巩固记忆。)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四)专项训练

听写重点字词。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的再次默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提示:可以根据提示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板书:山野

山野

村寨

我们已经了解了云南对歌的几个场面,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阅读,找出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及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可以运用表格形式)(9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内容

特点

写作侧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三)质疑答疑

“山野对歌”部分写对歌女子对表现热烈欢快的对歌场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四)专项训练

阅读课后习题二,为两段文字各起一个小标题。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这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六、综合训练

本文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都相当出色,请仿照本文任何一种描写写一段话,可以写一个人,可以写一处景,也可以写一个场面。字数要求: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直接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品味精彩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你所欣赏的语(句)段,并谈谈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句)段的写法和作用。8分钟后看哪个小组的见解更好。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问题探究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

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学生表达的意思接近即可)

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的深切感悟。

(四)专题训练

找3—5名同学读一读文中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找出第五自然段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5分钟后看哪名同学理解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质疑答疑

哪位同学针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还有疑问?生生、师生交流。

(四)专题训练

请你用100多字写一段场面描写。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读一读,听一听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语言文字。

附:语段资料

过节和观灯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17端午的鸭蛋

汪增祺

课题

端午的鸭蛋

总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重点

积累生字词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教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

引入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或让学生说说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导入)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自学指导

认真朗读课文,划出读不准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释或询问同桌,8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

交流

研讨

.生生小组交流生字词音形义,生展示,生评价,师生共同明确。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

质疑

答疑

.区别字音字形:红苋菜 嚼

2.易读错字:

粽子 络子

专项

训练

3.本文作者是。

4.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粽子

门楣

苋菜

籍贯

腌菜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整体感知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一题,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端午的鸭蛋》的,进而理清思路。6分钟后,比谁说的具体准确。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1.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2.写家乡鸭蛋得名声和特色;3.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质疑

答疑 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开篇用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专项

训练

课后练习一

综合 练习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堂

小节

学生谈收获

布置

作业

巩固生字词,再读课文

板书

设计

端午的鸭蛋

一、端午风俗

二、家乡鸭蛋

层层深入(递进)

三、端午鸭蛋

附记

课题

端午的鸭蛋

总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具

小黑板

学具

文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引入

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

展示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划出文中相关的语句。5分钟后看谁谈的具体、深刻。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质疑答疑

作者介绍高邮鸭蛋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专项

训练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并以“这是

鸭蛋,因为

”为句式说话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作者语言上的特色。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全面、具体。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1.平淡而有味:“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无处不在。

质疑答疑

专项

训练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的好处是什么?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有何特色?

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有何妙处?

综合 练习

用一二百字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课堂

小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

布置

作业

预习下一课

板书

设计

端午的鸭蛋

一、风俗——对家乡的热爱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二、优美的语句——口语色彩

气息浓厚

附记

17午的鸭蛋

汪增祺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哪些风俗习惯吗?(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生活的情趣。

二、展示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1

认真默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要求,边读边勾画)5分钟后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二)交流研讨

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学习成果。

(三)质疑答疑

师质疑,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出示小黑板)

.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城隍庙()

2.解词:

肃然起敬

嚢萤映雪

(四)专题训练:

找学生朗读课文。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5分钟后进行交流,看谁分析的准确。

(二)交流研讨

请你简要的分析的思路,概括的主旨。

(三)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要点提示: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综合训练

再读课文,真正理清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思路。领悟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我们认真地读课文,掌握了一些字词,初步理清了的思路,本节课,我们再次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展示目标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文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文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文上的特色。5分钟后看谁的体会深刻。

四、交流研讨

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把学生说的这些句子扣到作者的语言风格上。

要点提示: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课文中“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例子是什么?

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子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子有哪些?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张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五、质疑答疑(问题预设)

.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鸭蛋本身是平常之物,因为是端午节的,才有特别的风韵和内涵。开篇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首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地方风俗风情,令人神往,为下文写鸭蛋作了情感铺垫。其次在介绍端午节风俗的时候,特别介绍家乡的吃“十二红”,其中一道菜就是鸭蛋,由此引出鸭蛋,自然而充满情趣。若开篇就写鸭蛋,显得太突兀直白,会使本来很有风俗特色的鸭蛋减色许多。

另外,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可见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2.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六、专题训练

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七、课堂小结

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的或经历。

八、综合训练

①把本课字词,读写一遍。

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说说本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吆喝

萧乾

课题

吆喝

总课时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2.把握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重点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难点

把握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尤其在集市上,你都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吆喝声?谁能给大家学几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师口述,生齐读一遍)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文意;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疑难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并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7分钟后,看谁学的好。

交流

研讨

.疑难字词;(音、形、义)

2.交流自己初读后所了解的内容。

质疑答疑

生质疑生答疑(围绕本文生字的音、形、义。)

专项

训练

.给下列划横线字的注音:

囿 钹 招徕 铁铉 秫秸秆

2.看拼音写汉字:招lái

隔hé

吆he

吹xū

随机yìng变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把握结构,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看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6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要点提示: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标题“吆喝”。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质疑

答疑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

专项

训练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介绍了什么?

综合 练习

学生再读课文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课堂

小结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

作业

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

吆喝

萧乾

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发出的种种音响。

口头叫卖

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主要内容

各种吆喝

声调变化

音韵节奏

附记

课题

吆喝

总课时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2.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重点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难点

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引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自学指导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6分钟后,看谁体会的深刻。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质疑

答疑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2.“‘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3.“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或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5分钟后,看谁概括的准确。

交流

研讨

要点提示:作者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质疑

答疑

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专项

训练

读课文,体会本文的组材选材特点。

综合 练习

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课堂

小结

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布置

作业

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

吆喝

萧乾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

感情:怀念往昔生活

写作:组材选材适当

附记

新课标第一网

9春酒

琦君

课题

春酒

总课时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重点

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本

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设计

时间

情境

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展示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默记1分钟。

首轮自学

自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

朗读课文,勾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可询问同桌或借助工具书解决,同时思考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何

组合在一起的?6分钟后,比谁能说的准确。

交流

研讨

.同桌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间进行交流研讨。小组间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班内交流。

2.找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准备评价。

3.小组选代表展示成果,如有疑问其他小组或同学助答。直到答准确为止。

4.老师:重点强调。

(1)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

答疑

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1)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2)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2)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

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A.气氛()佛堂()

划拳()煨炖()()

B.撒开()斟酒()

家醅()炮制()

c.碗盏()薏米()

橄榄()()衣襟()

D.闯祸()挑剔()

面颊()枸杞()()

2.解释成语并造句。

(1)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3)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二轮自学

自学内容

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

指导

再读课文,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

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

乡浓浓的感情,请勾画出来,反复朗读

并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4分钟

后看谁说的好。

交流

研讨

方法同上(一轮自学中的交流研讨)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从差生谈起)——老师强调重点。

质疑

答疑

.学生质疑结束后,教师设疑: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怎样的性格?

(2)“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运用细节写出“我”怎样的性格?

2.学生答疑:(提问中下等学生,再提问优生,老师再强调)

(1)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2)我:天真可爱

专项

训练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体现出怎样的一种境界?

明确: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

综合 练习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用上细节描写)

课堂

小结

学生:互相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老师: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布置

作业

.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

设计

春酒

一、喝春酒——风俗之美

二、喝会酒——人情之美

亲情乡情

三、自酿酒——家乡之美

附记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课题

俗世奇人

总课时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12课新文化运动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有预谋地制造了( ) A、四·一二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2、九·一八事变后,东......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 第14时《钢铁长城》 学习目标: 、 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制造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兵种、......

    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树立远大志向 第十课设计人生 1. 什么是理想? 人生目标就是个人理想.理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着我们对人生和未来生活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1、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A、南昌起义B、九一八事变C 、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2、每年的9月18日晚,沈阳......

    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制造了()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西安事变又叫()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