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水..-教学教案
第章(课)
节
课时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课型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具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讨论)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爱这土地》rj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艘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咽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答案:d。
(注:此练习用幻灯片显示)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七、让学充满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篇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之间。
板书提纲: 死水闻一多
闻一多格律诗“三美”主张:
1、音乐美
2、绘画美
3、建筑美
[1]
第二篇:第一册死水-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篇:死水教案
《死水》《赞美》教案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教学重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 学生回答。
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
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
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
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 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
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
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四、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探究诗人的深层情感。
1、从表面上看,把祖国比作一潭死水,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 厌恶、愤怒、伤心、绝望。
2、哀莫大于心灵,对祖国最深刻的厌恶和否定是远离祖国,或是游戏人生。让我们调出记忆中的闻一多档案,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学过的闻一多的作品,你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情感?
《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民主战士形象,毛泽东这样评价他,“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决不屈服”!
《一句话》:对人民团结抗战的坚定信念,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七子之歌》:对祖**亲的无限深情,对回归祖国热烈向往
3、由此看来,厌恶、失望只是愤激之辞,是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五、本诗不仅思想感情值得品味,作为新月派主将的代表诗作,本诗的艺术特色也值得称道。
1、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2、具有建筑美。新月派诗人追求“三美”,其中建筑美体现在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更显整齐规则。【板书设计】 死 水
闻一多
以美衬丑
一湾死水————————————————→ 社会现实
(脏、臭、寂)象征(绝望、厌恶、憎恨)【资料卡片】
1、《一句话》
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別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2、《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O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 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赞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赞美》一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2、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并感受反复咏叹中蕴涵的深厚意味。
3、理解诗中密集而又繁多的意象群以及他们所表达的丰富意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对部分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祖国”二字,说起“中华民族”这个特定的词,一种特别的情感就会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请你在“祖国”二字前面加上定语。
伟大的、历史悠久的、人口众多的、地大物博的、苦难深重的,走向现代化的 在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请看一位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赏析诗歌
(一)现在,我们就以诗人的眼为眼,看看在流亡的途中目睹到的祖国面貌。朗读第一节,思考:
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他心目中的祖国? 提示: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3 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
朗读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作者对祖国既爱又怨。
2、从这一节中,我们不但可以看见祖国大地的辽阔苍茫、历史的悠久与沉重,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请找出描绘人民生存状态的诗句。
提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向我们展示的是被苦难折磨的、忍辱负重的人民。
3、“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他们的眼睛缘何干枯,又在期待着怎样的热泪? 提示: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
也许是饥饿期待温饱,也许是**期待和平;也许是在黑暗中期待光明,也许是在苦难中期待幸福„„总之,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在这双眼睛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
(二)现在就让我们把镜头聚集在一个农夫身上。看看他怎样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怎样在民族危亡关头作出自己的选择。指名学生朗读二、三节,思考:
1、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解难句: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再一次相信名词,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提示:前两句说明原先过着和他的祖先同样的宁静生活;后两句说明他在革命的感召下,踏上了有死亡威胁的斗争征途。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从这些语句看来,这个农夫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农夫的出走,昭示着整个民族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
2、这首诗之所以五十年来一直备受喜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革命浪漫主义,而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负。农夫出走之后,不仅他自己有着死亡的威胁,失去了顶梁柱,他的家庭将会怎样呢?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3、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三)苦难依旧深重,大地依然贫瘠。然而有了民众的觉醒,就会有民族强大的希望。请同学们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一样的”和“仍”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倾圮的屋檐,枯槁的树顶,荒凉的沼泽,悲鸣的乌鸦„„这些涂满感情色彩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索、破败、冷清、凄凉的氛围。
作者通过“一样地”和“仍”字反复强调人民的痛苦未改、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学生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提示: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全诗。
(1)《赞美》一诗的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2)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
这个民族虽然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忍辱负重,但已经觉醒,面对死亡敢于抗争,而且坚强不屈。反复歌咏“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包含着诗人对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的深情礼赞和崇敬。
2、拓展阅读
阅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的中节两节,比较它与《赞美》一诗在立意上的异同。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都写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都强调了祖国贫困、落后的悠久历史; 都揭示了人民的痛苦和民族的希望。【板书设计】 赞美 穆旦
↗灾难深重的祖国
赞美—→忍辱负重的人民 ↘逐渐觉醒的民族 【资料卡片】
1、穆旦简介(略)
2、对部分诗句的理解: 在诗中,一种“喧嚣”与他的沉默是对比,一种歌声与他的行动是对比,一种“动词”与他的“名词”是对比。
“在幽深的山谷里最含蓄的悲哀”,写出了中国百姓深沉静默的强忍品格;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写时光又过一年。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用“聚集”显示出“越来越”的程度,与“不断加深”的过程;
用“侵蚀着生活的泥土”来表达田园荒芜直接威胁到生活的可怕的局面。
3、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间两节: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第四篇:《死水》教案
《死水》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死水》的象征意义。
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3.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4.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死水》的象征意义。
2.解闻一多及其所提倡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理解“丑的美化”、反语的运用。
4.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 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设想
由《七子之歌》引出作者闻一多,通过学习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死水》,体会诗人通过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放背景音乐《七子之歌》)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放着的是什么歌吗?(略停,看同学的反应),它就是《七子之歌》。在澳门回归之际,这首歌深情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作词者是谁吗?(略停,看同学的反应)。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七子之歌》以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的我国土地之口,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抒发了爱国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闻一多的一首现代诗歌《死水》大家翻开课本28页。
(二)作者及生字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大家请看注释①。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的一个书香之家。在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于是,当他面对一潭死水的时候,联想到国家的形势也如“死水”一样,从而写下了《死水》。闻一多在1925年回国后,看到的却是“这不是我的中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惨景,心中的梦想猝然破灭,国家毫无生气可言,犹如一潭“死水”。现在就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潭“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表现出追求诗歌的旋律。现在同学们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字的读音和诗的节律。
同学们听后是否觉得这首诗真的很美呢?现在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一遍。(展出小黑板)解决字的读音:漪沦
残羹
罗绮 形似字:
畸 畸形
酵
发酵
漪
漪涟
绮 绮丽
哮
咆哮
崎
崎岖
那么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呢?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谈谈感觉)
析: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我们会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三)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以“死水”命题,并以“死水”贯穿全诗。那么,作者是否只是写死水这一事物呢?(略停)其实不是的,作者写死水这一事物,是为了通过死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里,“死水”只是一种象征。在对诗有一定的感知下,同学能不能说出,在诗中,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请同学回答)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琪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第一部诗集是《红烛》)。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对死水的寄托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死水作为象征,比喻了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死水“象征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四)《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很适合于反复吟诵。现在同学们一起来朗诵诗一遍,“死水,一起读”。
剩下的时间请同学反复朗读这首诗,尽量把诗背下来,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死水》这首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死水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上节课要求同学尽量把诗背下来,同学们现在能背出来吗?(略停看反应)好,大家试试看,“死水,一起背”背后,给以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学习。(每讲一节前,先请学生朗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在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底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用美好的事物比喻极端丑恶的东西,“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反衬出死水死一般的寂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第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同学们看注释①。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可请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希望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诗人将厌恶和痛恨的感情隐藏在象征和反讽的背后。
(三)理解《死水》中“以丑为美”的反讽手法
当同学们看到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时,是否会平时看到这些美好事物时一样的悦目呢?(听同学的反应,并可叫同学说说当他看到诗中这些事物时的感受)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四)《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是新月诗派(也称格律诗派),闻一多是这一诗派早期的主将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讲究“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主要是指是音节和旋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 要有规律,最重要的表现是节奏感要强。音乐美:押韵和谐:沦、羹,花、霞,沫、破„„ 格律严整:2232,2322,2322,2322;2232,3222,2232,2232。
所谓“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绘画美: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色彩华美、鲜艳如画。
所谓“建筑的美”,主要是指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匀齐。建筑美:行数、字数整齐,一节四句,一句九字。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在这首诗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五)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诗人运用反讽的手法,并实践了他所提倡的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爱国之情。我们也应该学习闻一多的爱国情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
现在虽然国家安定,并不像当时的社会那样黑暗,那样动荡不安,但祖国的繁荣、富强仍需要我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老师这里有闻一多的另一首诗《发现》,这首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听完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我希望同学们能体会诗人在诗中反映出来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并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六)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二。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3.背诵《死水》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死水
闻一多
一、死水的象征意义(三重意义)
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凝滞(总说)
肮脏污浊(静态)
情感:厌恶,痛恨
死水
腐烂变质(动态)
手法:象征、反讽
沉寂(以静衬动)揭真面目
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第五篇:《死水》教学反思
《死水》教学反思
《死水》教学反思1
平心而论,我读过《死水》多次,但始终没有读出感觉来。我总觉得这样的诗很难进入诗歌的领域,它缺少诗味。这个双休日,我为了攻克《死水》的教学设计难关,应该说脑子里一直在理解《死水》,亲近《死水》。但灵感一直没有来到。
课文的注释说到,这是作者看到北京一条臭水沟有感而作。那么,这条臭水沟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诗歌当中所有的描绘都是现实的臭水沟的特点呢?不是的。那条臭水沟的特点其实只有诗歌的第一节一、二句话:“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也就是说,实有的死水的特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那随后诗歌所表现出的死水的肮脏、腐烂、变质、死寂都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注意了诗歌前面四节所用的“不如”、“爽性”、“也许”、“再让”、“让”、“如果”等词语的话,我们就知道,这其实是诗人想象主动干涉死水后的情景。
我们都知道两个前提:一、闻一多爱国人士;二,死水有象征意义,象征着黑暗的旧中国。那我们不禁要问:“闻一多怎么就忍心或者说如此残酷地让这样一沟本已死气沉沉的臭水沟更加变质腐烂呢?”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一个讨论的.很好的话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事实证明,两个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效果很不错。答案就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当自己特别爱国,但看到我们的国家又如此不争气的时候),诗人怎么会不气狠狠地发出一番诅咒呢?
所以,诗歌末尾的“看它造成个什么世界”最好不要理解为诗人的失望或者说是破罐破摔,而要理解为仅是一种气急之时的诅咒。
当然,对于这一沟死水,也有人从闻一多“烂果哲学”的理论主张出发来理解。那就是闻一多对这一沟死水彻底绝望,所以希望它烂得更彻底,然后等待一个新的世界的出现。这种理解也未尝不可。
基于以上考虑,我的设计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反复调动学生朗读热情,通过朗读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第二,初步感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换自己对诗歌的原初体会。
第三,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08升2班首先由陈嘉敏同学发现,他说死水象征着黑暗的旧中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这时,黄东梅就认为闻一多不是爱国,举诗歌最后一句为证,说闻一多对中国完全没有希望了。林家豪又站起来反驳说:有一句话叫“爱之愈深,恨之愈切”,闻一多这是气话。其他同学都表示很赞同。
然后有同学就诗歌谈了些看法。但都不深入。于是我只有按自己的设计开始提问:
(1)诗歌注释说死水一臭水沟,那么在诗人眼中,现实的臭水沟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大多数都说到恶心。
(2)我继续引发,眼中所见真的是恶心的死水?
学生终于明确,仅仅是滞塞,没有生气。
(3)那死水的恶心是--
学生补充,是诗人想象中经自己加工后的情景。
(4)想象中,死水还有哪些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2、3、4节分别归纳。
××升2班因为同学讨论没有进入状态,所以更多的是我的讲解,进度稍快一些。
《死水》教学反思2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最后一次演讲》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把学生快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黑暗恐怖的旧中国。
2、能够通过师生互动的赏析及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且赏析到位,朗读效果较好。
3、上课一开始就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如三美,象征,艺术手法等)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中能就势引导而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事半功倍,效果很好。
4、在探究“青蛙”的象征意义时,运用了对比(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毛泽东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青蛙”在本诗中的内涵。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教学语速稍微有点快。
2、课堂的内在结构还不够严密。
《死水》教学反思3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死水创作背景: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欺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教学反思4
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让学生尽情感受诗歌的美,因此在上这首诗歌前,先上了闻一多的《死水》,让学生了解“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三美”。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对意象的感悟中体味诗歌的绘画美。然后在后面的讲解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对诗歌标题的分析,能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情境,体味诗歌的主题。
第二点要让学生体味的就是诗歌的情感发展脉络。这一点在上课的过程中,做的较好。在分析景物、以及诗中议论性话语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情感,有依托,不是空穴来风。然后让学生回味《荷塘月色》的情感发展脉络,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
第三点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拓展既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能让学生在文章基础上,对人生中的.爱、美等有所感悟,跳出文本,对人生有一定的体悟。这样,这堂课就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和收获。
不足:
1、前面的速度有点快,以致后面时间比较多,都用在拓展上了。
2、前面的时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让学生多朗诵,从朗诵中把握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并从中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就一节写出一个电影画面,体味其中的美感。
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体味作者情感。
《死水》教学反思5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反思:
1,导语激发学生思考现代诗的不同风格。
2,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能把握朗读的语气,体会不同风格诗的不同读法。
3,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相互问答,此处的引导方法是备课中的重中之重。
4,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解决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