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化

时间:2019-05-15 08:2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文化》。

第一篇:孔文化

浅谈孔文化

孔子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一门艺术,与当今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有着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孔圣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吾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各种史实对儒家文化也有记录和评价:《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蓦然回首,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孔子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焚书坑儒“。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尊儒,儒学的地位开始扭转。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接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教的挑战,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包括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又称“宋明理学”。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空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

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们时,近代便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儒家的特征——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文化中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

孔子等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曲折: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学有二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名人名言,借鉴)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饮冰室书话》〈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这里是出处,好像论文要写的?)任公所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这话或者稍过了点,但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学为主流则无庸置疑。“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个生命方向与形态”(《从儒家的当代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中国现代化还需要儒学,之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它之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色彩。

最引人注目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得出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作为伟大的圣哲,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世界的共同遗产,孔子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可以并且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桌,你再结合你们的课本接个尾巴,这里的内容你选取一下,写的不好,别介意,哈哈(不用写太多,我这里是不知道你们上课讲的什么,所以有些可能不用写,你挑一些,这是2668个字,可能很多都是废话吧)

第二篇:弘扬孔学文化 创建特色德育

弘扬传统文化 创建特色德育

东桥中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理论支持。

几年来,我校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把中国华夏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学引进了我们校园,使孔学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尽职履责,建好传统文化阵地

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学校与钟祥市孔教学会联系,引进了儒家学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带头学习研究儒学,产生了良好的凝聚力,带动了学校共42名教师参加了孔子学术研究会。同时,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的栅栏上悬挂的《弟子规》、《论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宣传板画,走廊里、教室里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二、和合共融,共建国学特色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育心为本。在国学广泛复兴的大形势下,怎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成了学校领导常常研讨的话题。具体措施是:

首先是召开家长动员会,形成学会和家校共建国学教育特色学校的新环境。校长亲自主持,带领政教处、教务处召开了一次家长动员会,介绍学校与钟祥市孔教学会联手,引进国学教育、建设国学特色学校的规划,讲述了作为炎黄子孙开展国学教育的对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意义。家长们纷纷表示支持和认同,并对孔教学会走入学校服务教育深表感谢。

其次是确定国学特色教育的方向。学校与孔教学会联手后,将师生的德行教育、性情教育、生命教育与国学教育相融合,实现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由于孔教学会教学方法兼专业性、学术性和生动性于一体,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好评。我们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养正”的方法教育孩子“做人”。以关注儿童的心灵为重,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育心”上,帮助孩子们构建强大而高尚的人格,具备方正的德行。

再次是学习内容上我们开发了“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两部分,以学习孔教学会推荐的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教师学习《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学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学习方法上以诵读经典为主,要求至少每部经典诵读100遍以上。然后参阅经典讲解,理解经典的义理。同时,将经典诵读与经典践行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把经典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三、知行合一,创新特色德育活动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儒家文化,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文化,创建特色德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组建校内传统文化大讲堂讲师团。我校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和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老教师的特长,组建了传统文化大讲堂讲师团。根据宣讲内容,结合个人特点,讲师团成员各司其职,通过查找资料,认真组织,每个人都针对不同的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学,为全校师生快速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个人修养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例如学校请东桥镇关工委张元善等老干部到校对学生进行“孝亲敬长”的主题教育。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古圣先贤讲述的根本德行,“本立而道生”,学生的言行自然得到匡正。通过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父母长辈的主题教育,结合学习《弟子规》《孝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了为什么要学习孝道。学校要求学生坚持“日行一善”,感恩父母。通过活动,不仅加强了师生的孝道文化教育,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是请钟祥市孔学会专业宣讲团来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专家讲座、观看光盘,生动的演说了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儒学在现代社会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广大师生对传统文化又有了进一步认识。听讲座后,学校各处室要求各班以主题班会、办专栏和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学习消化专家的讲座内容。我们力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三是在学校开展了“学《弟子规》,做儒雅人”的主题教育。校内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弟子规》的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课外,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家校通的联系平台,争取家长的支持并配合学校活动的开展。同时,扎实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每日一读。各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明确学生每日的诵读量,教师做好解读和检查。

每周一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照诵读内容,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检查活动,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师生之间的互查,及时纠正自身和周围同学不恰当的言行举止,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每月一评。学校制定详细的《弟子规》学习考核细则,每月由政教处对各年级、各班级进行一次考核,并对考核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以考核评比促进你追我赶学习经典的局面的形成。

通过“三个一”活动,使学生做到“即将《弟子规》学习融入家庭、融入社区、融入活动的“三融合”,逐步养成温良恭俭让之风,陶冶了情操。

四是举办征文和诵读比赛。学校开展“经典伴我行”征文活动和“经典吟诵,效法先哲”朝读经典比赛。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弘扬了国学文化,传承了国学精髓,形成了健康的人格,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孔学会进入我校之后,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在今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中,我们认为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传统文化和师生道德教育工作定会有更大的突破!

2016年11月5日

第三篇:工作总结孔

工作总结

阳新县龙港镇星潭中学孔凡炎

任职内,本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好。主要工作情况和业绩如下:

1、精心设计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利用教师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围绕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好中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参考以往的教学后记,设计出一份能兼顾全体学生的教案。

2、重抓上课效果。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上课时,着眼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重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并适时给出概念,总结规律。灵活的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3、及时批改作业。批改作业和试卷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批改时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针对反馈的情况经常检讨自己的教法。为适应学生不断改进教法,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

4、耐心培优辅差。培优辅导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和思维的能力不能求同。因此,对悟性较好的学生多给些任务,从知识和能力的横向和纵向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且鼓励他们写些小论文;对悟性较差的学生课后多用实验培养兴趣,并使他们对物理问题(现象、过程、结论)有清晰的认识,对知识系统化。

5、认真组织考查。考查学生实际上也是考查老师。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也是教师平时教学的误区。每次测试的题目都要自己亲自选择,既要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每次考后都及时进行了质量分析,这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本人由于不懈努力,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考核几乎每年获得优秀;六次获得镇级表彰;两次获得省级辅导奖;一次获得国家级辅导奖;三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三次获得县级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等;四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其中两篇获得一等奖。

二0一0年四月十八日

第四篇: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南孔文化校本教材建设结题报告

《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324000

课题负责人:章浙中

报告撰写人:胡颖

内容提要

中学文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和南孔文化进行结合,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既对开发和利用衢州地方文化资源、以现代意识诠释南孔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又可以达到整合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南孔文化

实践

现代诠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体现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如今,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转向课程,并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课题。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www.xiexiebang.com)所收论文为例,仅2003年6月2日至6月6日,“校本课程”主题论文即达30篇之多。查阅“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报”(www.xiexiebang.comki.net)论文库,获得包含“课程改革”关键词的论文总数(1999年至2003年)为1376篇,而同期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的论文就有243篇,后者约为前者的1/5。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受关注的程度。

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可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校本课程理论还基本上是一个舶来品,构建中国自己的课程理论尚需假以时日。而且从研究方式上看,基本上是运用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自上而下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由此得出“成功”的经验与理论。缺乏自下而上地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方法与研究实践。其次,以学校层面为主题的运作(虽然同时也离不开课程专家的指导)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改革方式,也是校本课程的天然特质所在。

现实的问题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力的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根据张永宜在山西省所作的调查,在他统计的学校教师当中,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含义的只有48%,有意向开发校本课程并任教的仅19.6%。崔允郭的调查结果是90%的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60%的教师积极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统计数据是颇为令人振奋的,可实际上,有相当多的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本身的含义把握不准确。普遍的误解是,将校本课程开发混同于学校或教师自编教科书。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再加上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盲目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等因素,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简单化和互相模仿的倾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理论界的参与和指导,但更需要具备条件的学校与教师借助理论指导着手实践,并在实践中培养自觉的理论意识,提升研究能力与理论素养。

衢州,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孔氏家庙对衢州乃至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俗风情乃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理论探索,现已出版了《孔氏南宗考略》等专著以及《南孔文化研究》等论文集。也有部分研究者或者学校在将南孔文化作为中小学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南孔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对象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本课题试图通过南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既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实践经验,一定程度地推动地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理论的建设;同时也为南孔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进行有力的尝试与探索。因而,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方面,都是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另外,新近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选修课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但对于选修课程,《标准》中仅仅提供了诸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会文化专题”等等设想与思路,真正的课程实践,还须各地学校与教师“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这就使得本课题的现实意义更为明显地凸现出来了。

三、课程内容与研究目标

1、从孔子思想看南孔文化

由我校教师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对《论语》进行通俗易懂的注译,并结合南孔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分类汇编,形成《论语选读》教材,以便和南孔文化研究的目标接轨。该教材包括历史篇、伦理篇、教育篇、政治篇、经济篇、制度篇、思维篇等。通过“论语选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水平,使该教材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及拓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南孔文化的研究范畴,对南孔文化有一个比较细致深入的了解,进而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该教材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孔子思想,明白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从而认识到南孔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知衢州、爱衢州,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

1988年,全世界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最后作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如果想在21世纪继续发展,那么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现代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价值。然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都必须经过现代阐释,才能真正做到一阳来复、春回大地,才能真正为中学生所接受。因此我们开设了“孔子思想的现代阐释”课程。该课程以专题讨论为主,从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礼仪制度、思维方法等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专题讨论,争取在东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思,争取对学生适应、反省现代生活有所帮助。本课程将适当引入新儒家学说以及西方思想家、汉学家对孔子思想的解读等。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思想与生活的的互动关系,深刻理解南孔文化对历代衢州人思想与生活的影响,并认识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汲取南孔文化的精华。另外,本课程还可以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有益补充。

3、南孔文化系列讲座

该系列讲座有我校教师和南孔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承担,内容包括“南孔文化与中国文化”、“南孔文化与衢州地方文化”、“孔氏南宗史实介绍”、“南宗孔府机构与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孔氏南宗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孔氏南宗家庙现存文物的特点及意义”、“南宗孔府与孔庙的建筑”、“孔府祭孔大典介绍”、“孔氏南宗与衢州经济”、“中学生学习南孔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南孔轶闻轶事”等。这些讲座涵盖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揭示了南孔文化研究的最新动向,代表了当前南孔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通过系列讲座,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南孔文化,了解衢州文化,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4、调查研究

包括“参观孔庙”“衢州孔姓考证”、“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南孔文化”、“衢州人心目中的南孔文化”、“南孔文化对衢州地方风俗的影响”、“《衢州市志》中的南孔介绍” 等。学生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讨论,最后形成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

通过调查研究、专题讨论、总结报告,可以培养学生①资料收集技能。包括倾听的技能、发问的技能、观察的技能、记录的技能、访谈的技能、调查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②思辨技能。使学生超越简单的、静态的、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发展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思维方式。③表达与交流技能。包括讨论、辩论、口头汇报、提问、回答、调查报告、作文、论文等。④合作技能。包括对整个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起建设性的推动作用的技能,能协调小组内的冲突与纷争的技能,能进行有效的人际交流的技能等。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气质。包括:①运用知识、检验知识、改组知识的心理习惯。②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心理习惯。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④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自己的开放心态。⑤不满足于现成结论、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⑥尊重差异、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论语》体会

孔子大概也算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传说他钓鱼,从不用大网,只需提一竹竿悠悠伫立在池塘边,嘴里念叨道:“好去好回”,那神情颇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射鸟亦不射归巢的燕雀,试想,燕雀亦是有请之物,乌雀亦懂反哺。归巢之机际,该是合家团员之时,怎可忍心去搭弓射箭给他们来个下马威。因而,以仁报仁也成为儒士的特征之一。因而,善是仁表现的一种形式。记得家里一次购买黄鳝以饱已经粮草不足的饥“城”,我与父亲正欲捉拿翁中之物时却惊异的发现其中一条手指粗的黄鳝经过一夜挣扎进竟吐出一个钓钩,还夹杂着一个血块。我喟然长叹道:“匹夫之志不可夺也。”这样的勇士必定是自然界的强者,我怎么有理由以弱肉强食之名吞灭之?于是放了它,善待强者,亦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孔子的格言是否还可以再添一句:食不沾勇。

——唐靖雯

我们虽没有受到孔老先生的躬亲教育,但他的言论却给了我们无比的启迪。如《论语》中有一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孔子说:关心父母的健康。” 我们孝敬父母只是停留在给予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并未升华到精神境界,孔子正是给我们引导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独树一帜。

——周莉莉

“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曾子说。可我呢,我没有,过完一天算一天,我根本不会去回忆这天我所做过的事情,我总是认为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想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应该鼓足信心挑战未来。但是真的,我真的明白了其实跟曾子一样,每天反省一点,就可以使自己以后的一些活动更有目标和标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徐佳佳

《论语》中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子罕篇•四》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个字,精妙传神,高度凝炼的概括了实践之重要性。我对此深有体会,有时承认一个错误比证明一个错误还要难。这样的尴尬事儿往往发生在我们平时看书,做题,搞实验上。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误把答案中分子和分母搞反了,但我也没声张,一个下意识的念头闪过,肯定是我错了。后来提笔在纸上实践了一番,好像还是自己对的。次日,老师来班里“对质”,全班寂然无言,最后,老师自己宣布了昨天的“谬误”,我的心当时不知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击了一下,又绕了几圈,尔后却又汇成了一个诡秘的问号,为什么你总是喜欢主观臆测你自己的想法呢?或许,这又与我们的谦虚有关吧。生物课上,老师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实验交流,一个实验方案经常会引来多样化的声音。比如,对于“标志重捕法”处理小鼠的标记,老师采用剪耳法,我们一片抗议,谴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并提出了其它可行的方案,此时,大家纷纷放下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主意,再综合成一个优化的计划。也许,这也是一种尊重可行性,尊重客观的做法,即孔子所说的“毋固,毋我”,多听取他见罢。

——唐靖雯

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它高度评价了孝,认为孝才是做人的根本。现代教育界许多人也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孝,他的学业必然会是好的。可见,孝之重要。但要怎样做到孝呢?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的是如果父母听不进你的劝说,要尊敬他们,任劳任怨,虽说现在不应该有子必从父的看法,但任劳任怨还是应该的。子游也曾问过该如何做到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又有何区别?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我一直认为,只要是长大了能挣很多很多的钱给他们,给他们配上电脑,天天吃想要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对他们最大的孝了。而这种思想岂是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世上有多少人能抱着孔子的那种思想呢?这时我觉得我是多么肤浅,多么幼稚,对父母最大的孝该是对他们的尊敬啊!我不禁感到惭愧,因为,我平日并不是很尊敬他们,不为他们分忧,不懂为他们倒茶做菜,只知他们叫我去吃饭时应声“来了”,读了《论语》,我决定过好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为他们多做些事,多和他们交流分忧,让他们为我而欣慰。

——吴超

让我们再来看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看过这句话之前,我想许多人都不会知道从事理论研究和孝、悌、信、爱有如何如何的关系。先让我们瞧瞧一些所谓的科学家、研究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科学员,不正是在中国的战俘身上用细菌做生化实验,其残忍程度可想而知,难道我们还要拍手称好?其实,如今的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已经太肤浅了。总以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习经验就够了。然而在那么早之前,孔子就认识到,科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孝、悌、信、爱的基础之上,因为这些正是做人的一种准则。——应汉男

“巧言令色,鲜矣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德不孤,必有邻。”

“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无一不是我们做个真君子,社会中所谓的“活雷锋”所必须的做人教条。我觉得,真应该让那些伪君子,好事者,处事浮华,内心险恶的人手捧一本《论语》好好的精读一番,了解其内涵,在生活时时刻刻谨记孔子的教导,按他的话多做善事,那么这些人的心会受到陶冶,变得稳定、纯洁和善良的,一改往日的面目。这时社会、国家、亲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整个世界将会变得和孔子所设想的一样:和平、安详、稳定、繁荣。有许多君王在听从孔子的开导,也变得贤明,治理好国家,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无一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啊!

——江沨

其实,学习《论语》爱益匪浅,你能从孔子的语言中去感受他的为人,去领会这话中的含义,利用它来告诫、鼓励自己,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学习《论语》是有必要的,它并不会浪费你的时间。虽然,我以前乃至现在,仍对《论语》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甚至是做人的道理。厌恶《论语》的同学,和我一样改变自身的心态,去领略其中的含义吧!

——方丰

人生本来匆匆,更不应让自己活得太糊涂,很多事情虽不必太过于执着,但不要太糊涂总不会错。碌碌无为,毫无目标的人生不可取。生活在这世上,总要有一点东西来证明,证明你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时不待人,很多都需自己把握。

逝者如滔滔江水,一眨眼,过江之鲫已过万,所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时候,你该乘一条小船遨游在滔滔江水之上,证明你的存在。

——蒋琦纬

儒--礼

相信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网客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社

会的政治领导纲领的特殊作用而得到封建君主统治的接纳,从汉代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末,央央2000多年,可以说,它应着封建制度而生,却不会随着制度的消失而彻底被人们尘封在记忆中,它的文化价值依然有待学者们世世,时时去研究,去发掘。

可能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儒学是摧残人们意志的工具,中庸之道的可怕之处我们都可以从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文集》中感受到,书中的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则是对中庸之道的一语击破,阿Q,祥林嫂,则是被迫害人群的典型代表。的确,儒家文化在某些方面是存有不足之处,像孔子就比较鄙视劳动人民。但是真正的中庸并非如此,只是封建制度在维护自己统治的时候,无形地将其扩大化,用以更好的控制人们,禁锢人们的思想,封建化的儒家文化自然需要使当时人民要绝对服从于“真龙天子”。这也是必要的,要不然封建君主就不会选择这套理论来作为国家文化之本,将其发扬光大了。

但是对于其的贡献也是不可不说的,他提倡要诚实学习,老实求学,刻苦认真,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提出有教无类这也体现出他的思想精髓:要让人人都受教育,说明他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才能使一个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文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让,而礼的精神又何在?我个人觉得 在于爱,敬,让,和4点上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讲究整体和谐,君王就要有个君王的样子,而臣子则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好一个臣;父亲与儿子也是如此,以谋求一个最佳状态,达到四海升平。

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礼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德和礼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以“礼”服人,才是有德君子。这对于我们这些时代的建设者也不无裨益。

儒学,需要大家一起去发掘。

孔子智慧与和谐

孔子智慧是中国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有三个重要板块:第一是“仁”,第二是“礼”,第三是“中庸”。“仁”是孔子一生的政治目标,“礼”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现形式,“中庸”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论。

什么是“仁”呢?“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能达到亲密的程度,这就叫做“仁”。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协调一致,达到亲密和谐,这就是孔子的探索和追求。因此,可以这样说,孔子是“和文化”的最早提出者,中国是世界“和文化”的发祥地。

什么是“礼”呢?孔子思想中的“礼”是指周礼。周礼是当时协调氏族成员之间、氏族成员与氏族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西周初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套行为准则,才出现了文、武、周公之治,出现了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乱象横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礼”对于社会稳定是多么重要。因此,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个企业,只有建立了法度和规则,人们又都遵守它,而不是超越它、破坏它,社会才能够有秩序,才能够逐步构建和谐。

什么是“中庸”?历史上的儒学大家,也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但解释最客观,最接近孔子原意的,当推东汉儒学大家郑玄。他说,“中”就是不偏;“庸”有两层意思,一是“用”,二是“连续”。合起来就是“连续地用中”。意思是说,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做到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尽善尽美。这就是方法论,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孔子智慧对于人类社会曾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从汉代到清代的主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在接受了孔子思想之后,中国率先实现了社会的世俗化。中国人用孔子智慧中的中庸之道化解社会矛盾,方式得体,圆润实际,收放自如,没有宗教固有的不可妥协性,避免了很多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能够得以维系,孔子思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思想至今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有目共睹。但自世纪之初始,中国已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三农问题、西部问题成为中国发展的两大难题。体制问题、资源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成为发展的“四大瓶颈”。另外,就业、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鉴于这种现象,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尔后,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显然,“构建和谐”已成为中国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和谐”理念的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谐”与孔子智慧有着直接的文脉传承,“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承认它,发掘它,利用它,无疑是有深刻意义的“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

光明日报编者按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学界一般认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

》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四书被与科举考试牢牢绑在一起,四书中的一些观念也被封建统治者变成控制社会思想的意识形态。今天,卸下历史给予四书的种种负累,回到四书的原典,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用它来营养我们的思想。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就四书是否应该走进中学课堂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九十高龄的老教育家任继愈先生最近在为新华出版社引进我国台湾地区的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孟子大学中庸卷》写的序言中指出:“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他又说:“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任先生的意思很明显,“四书”进中学的课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四书可以提供基本的价值理念。它教导我们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面对现实,立身行世。

“四书”或称“四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讲,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化文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伦理共识”,一个叫“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人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的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性的,然而又是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以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实际上,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再严密的法律,也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而“四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孕育中华民族的“伦理共识”与“文化认同”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仁”“义”“礼”“智”“信”五常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四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陶冶现代人的性情,治疗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接触本国的经典。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诵读一些中国经典。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在北京与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

几十年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缺乏国文、国学基本知识和传统道德的教育,近10多年来虽有所好转,但仍然不令人满意。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幼儿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国文、国学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公民社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建构,对长治久安,对人的全面发展,百年树人的大业与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条文严格禁止中学生的文理分科。同样的,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

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儒家教化不是所谓道德说教,而是春风化雨;儒家教育不仅不排斥技艺,而恰好正是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之中的。儒家的教育方法,绝不是今天的满堂灌,而是以启发式为主,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以意逆志,深造自得。儒家讲的教育,是全面的、广义的教育,包括今天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生死教育、艺术教育、身体教育等德智体美的各方面,包括今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各层次。《礼记·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及人才的全面性,第二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与人文环境。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叉整合的。

中国人很重视家风、家教。著名学者、中外哲学与佛学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在讲述自己的学养时,首先讲四个字:“幼承庭训”。这就是幼儿时代所接受的家教,启蒙教育。古代叫“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国文与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对幼儿、少年、青年乃至成年人的性情的养育都有益处。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博雅教育、心性修养教育与君子人格的培养。让儿童与少年愉快地适当地背诵一点蒙学读物、古代诗词与《论语》等,很有好处,终身受益无穷。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过去一些有名的自然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史哲的功底,例如数学家华罗庚院士、李国平院士,生物学家吴熙载教授等,都擅长诗词书法。他们从小都背过经典,接受的教育很全面。

“四书”的教育,贯穿、渗透到社会、家庭的各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业,根子要扎正,特别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视为根本。这正是“四书”进中学课堂的重要理由。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发展民族新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组委会主任江蓝生在2006中国•街州国际儒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不远万里而来的国际友人、对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表不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以“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一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尊道贵德重和的思想观念,和谐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几乎是同中华文明一起产生的。《周易》为五经之首,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作《易经》上下篇,孔子作《易传》十一篇,这就是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呢叹易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是指和谐的最高状态。这里所谈的是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我们知道,《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象传》接着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作为万众之首的圣人、天子,如能保持住“太和”,天下万邦便皆可和谐安宁。这里所谈的又是人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将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便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即由天道的和谐、自然的和谐,达至人类的和i皆、社会的和谐。这是对《周易》根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在开篇就表达了和谐的思想:“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史官史伯率先对“和”这个概念作了理论说明,并提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后来,春秋时期的晏婴用生动的比喻指出了“和”、“同”之别:“和”就像厨师以“五味”烹调出美味的汤羹,乐师以“五音”演奏出美妙的“德音”;“同”就像用水去调剂水,琴瑟只弹一个调的声音‘总之,“和”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加以协调平衡,“同”则是将同一种事物相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和”就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同”就是清一色、一刀切。按照史伯的看法,“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司”则导致发展的中止和灭亡。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继承、光大了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也继承、光大了和谐的思想传统。关于儒家学派的形成和特点,《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教化的主要途径是礼乐,而礼乐的主要功能便是和谐。在儒家思想中,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工著其教焉”。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教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愉悦去感化调和民心,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这体现了天地的和谐。礼教指通过规定每个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来稳定社会,这体现r天地的秩序。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有若才道出了那句千占流传的格言—“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和谐文化。

儒家的和谐思想具有卜富的内涵。首先,在前人有关“和”、“同”之辨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名言,强调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存,不同的意见相得益彰。从这一理念,自然可以推导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思想。宋代的程子对此作了理论的说明:“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的成分和部分各有自己的地位,共同存在于一个和谐的秩序之中。

其次,“中庸”也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推“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就是合宜、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孔子著名的宽猛相济论,正是其中庸思想的体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表明,宽猛相济,是和谐政治的必要前提。“时中”一也是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时中、权衡,就是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而不是故步自封、思想僵化。因此,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后来,子思的《中庸》一书在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和”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了“中和”,便会大地各得其所,万物和谐共生。

另外,这种中道思想自然要求公正、公平、正义。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的实质,在于公正。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为社会不公而担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至于正义,历代儒家论之甚详,如孟子说:“仁,安宅也;义,正路也。”苟子说:“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如此等等,都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延上,儒家大致是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其和谐思想的。

第一个层面是身心的和谐。在这方面,孔子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等等。孔子曾经对颜渊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第二个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将个人的和谐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是导致社会和谐的伦理基础。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以“爱人”为实质内容的“仁”是最重要的。那么,达仁的途径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想而知,建立在这种相敬相爱、互谅互帮基础上的社会,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和谐社会,他称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一方面,男女老幼各尽其能;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惠及全体成员。这种理想,虽然在历史上从未实现,但却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传曾子所作的《大学》则阐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样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将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贯通起来了。所以,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和独特的治国方略。

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按照古人的看法,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早在《诗经》时代,就认为人的美好道德秉自卜天:“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t德。”《易传》史提出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和合相通:“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儒家确立了人和自然亲和相处观念。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了北宋,张载则明确地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上述儒家的和谐思想,不但对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已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解放后,毛泽乐又提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主张。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外交政策上提出了和睦、和平、合作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深化和重大理论创新。

儒家文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正视它的现代价值。当然,儒家文化中也含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扬弃。我们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与时俱进,赋予新 的时代精神。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方针。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浙江省衢州市举办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孔氏家族不但出现了像孔子、子思这样的圣贤,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子腾为“奉祀君”以后,历代中央政府皆册封孔子嫡裔,虽封号屡有变换,但相沿不废。在这个过程中,孔氏家族为传播儒家文化、维系民族认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宋室南渡和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南移到浙江一带,而衢州也自然成了当时儒学 的重镇,人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像朱熹这样的一代宗师就曾到衢州拜谒孔氏家庙。我们知道,著名的浙东学派群星灿烂,十分繁荣,形成了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三大支系,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和孔氏南宗家庙建于衢州后所形成的儒学研究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实施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弘扬孔氏南宗文化的设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

我相信,这场国际儒学论坛,不但对于深人探讨儒学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孔氏南宗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江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促进浙江省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严红枫、梁枢):北宋灭亡以后,孔子的嫡传,衍圣公孔端友背着孔子的楷木像跟着赵构南迁,在衢州落地生根。由此就有一个与当地文化接轨的问题。由于文化氛围、土壤、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南孔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岁月,就出现了与北孔不一样的地方,有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哪里?这是读者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南孔,浙江省及衢州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这至少说明南孔是有当代性的。那么南孔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南孔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南孔把衍圣公这个正统地位让给了曲阜他的族弟那一支。这在古代是不得了的,因为一个是正宗,一个是别子为宗,就像我们今天讲血统,讲宗族谱系,谁是正宗,谁是嫡,谁是别宗,谁是庶,这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南宗是嫡子,是嫡传,南宗的出让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体现了真正的儒家的精神。

我是温州人。我们的祖先张璁曾是明嘉靖初年的首辅(宰相)。自汉代以来,各朝各代对孔子都有封谥,西汉追谥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封文宣王,宋真宗追谥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张璁给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孔子不仅是万民之师,而且也是帝王之师,不能由皇帝来封给孔子一个王,他应该是至圣先师。嘉靖皇帝就接受了张璁的意见,封孔子为至圣先师。

宋代的时候,温州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发展出了一个功利学派——永嘉学派,它同儒家原来的重义轻利不太一样,讲究义利兼备。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温州现代的发展,为什么温州后来能搞温州模式?它能敢为天下先,就是有这么一种义利并重的精神。温州靠海,地少人多,很久以来就不是完全的靠农业生产。像我们家原来是出海打渔的,后又经商。青田人拿刻着猴子的石像到欧洲去卖,因此,温州地方华侨特别多。这个地方是海洋性生产和农业性生产相结合,这就发展出一种重功利的思想。这同完全的农业社会有区别。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说功利学派这种思想不光是一种学术思想,它还是一种活着的、在大众中存在的精神,学术的东西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映,是另一种形态,是吗?

张立文:对。你刚才讲的,南孔儒家思想的传播、影响,它在同南方地区的不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化生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儒学,这就同原来鲁地、鲁国,即与山东的儒学思想不太一样。因为曲阜离海比较远,它属于中原,所以两者有一些不同。

主持人:就是说,南孔这一支在您的叙述中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了,具有象征意义。不光是衢州这一个地方,整个浙东功利学派和衢州的南孔都是有联系的?

张立文:是有思想的联系。

吴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应该说是象征性的思想联系,而非具体的学派渊源关系。当时浙江的儒学,金华吕祖谦是中原文献之传,从中原传过来的,周行己、陈傅良、叶适、陈亮等则是从北宋胡瑗、二程那里传过来的,形成了永嘉功利学派、永康事功学派等,还有金华学派,婺学。

张立文:还有一个永康学派。

吴光:宁波明州还有庆历五先生。所以这个是从北宋的儒学到南宋的儒学发生的一个转折,跟浙江当地的传统结合起来,是儒学的思想在传播。

张立文:对。儒学到宋明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问题,比如曲阜的孔庙或者衢州的孔庙问题,文化符号的传递是一种文化信息和文化标志,它是整个儒学由训古之学向义理之学,由儒释道三教向宋明新儒学的转变,儒学开出了新学风、新思维、新形态。儒学与浙江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丰富发展了儒学。

吴光:太学还是在首都,在临安,就是杭州。有些人像叶适这些人都到太学馆去过。衢州这里是作为孔子系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衢州南孔在这里定居。当时他们五代受封公爵,封了五代。元代以后他是作为五经博士了,就是元明时期,到了民国他是奉祀官了。南孔从四十七代孙到七十五代孙,这么多代人,中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这个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还是有一些地域上的局限性。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大思想家很少姓孔的。

吴光: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蔡德贵(山东大学教授,《孔子研究》主编):张老师,刚才您说的温州的情况特别像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沿海文化,便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所以齐国那个地方就形成一种什么特点呢?就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结果由商业交换就形成了一种民风,《论语》里面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朱熹做了一个注:“齐俗急功利,喜夸诈,”所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是齐文化和温州文化的共通之处。

吴光:总的来说是中华儒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孔子南宗过来了,当然要肯定他们的作用,作为孔子的一个象征,明确的说是象征意义。刚才张教授讲了最重要的,一个是礼让精神,一个是孝道精神,这都是南孔的精神很值得发扬的一个地方。这是他们一支,南孔其实有很多支,杭州一支,温岭有一支。磐安还有一支。中国孔子家庙有三处地方,不止两处,一处:曲阜,第二处是衢州,第三处是浙江磐安,这个磐安他也不是衢州这一支迁过去,是另外一支,他那里也建了一个孔子家庙,所以说他这个传承也是相当混乱的。但是他们申报为全国的孔子建庙,磐安已经成为全国文化单位了,磐安县是金华地区的一个县。他们有一个申报为全国文化单位的全国第三的孔子家庙,目前为止还就是这么三个。

主持人:他们比衢州这支先呢还是后呢?

吴光:几乎同时,与衢州南孔是同族兄弟关系,但不是嫡长子。

主持人:是由于战争原因过来的吗?

吴光:是的,是北宋末陪皇帝南逃时迁过来的。他们定居在磐安县的榉溪村,于是就又有了一个孔子家庙。

周桂钿:现在世界上的孔庙没有统计过到底有多少。我国台湾地区是每个县都有孔庙,韩国日本也都有孔庙,日本的孔庙我们都去看过,很小,要进去就要把鞋脱在门外面穿着袜子进去。它有的写文庙,有的就写孔庙。现在我们去过的,德阳的那个很大,德阳那个前面有个门,谁中了状元从那个门进去,开那个门。结果一直没有人中上状元,那个门就一直关着,没开过。它那个还是比较大。现在孔庙啊,保存下来的都加以装修,儒学的地位有点提升。现在应该说第一庙还是曲阜的。

蔡德贵: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南孔北孔都是孔,南宗北宗都宗儒啊。实际上关于儒家的思想,我特别同意张老师的说法,它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包括儒家的继统,一直在变化,思孟学派,在齐国的时间就很长。包括孟子在稷下学宫那一段,他吸收了齐文化的好多东西,都融入到他的学说里面,后来荀子也是,战国时期也是第三位儒家大师了,如果把子思算上,就是第四位,是吧?地位很重要,他的齐文化的色彩太浓了,他把好多管仲的思想、晏婴的思想都吸收进去了,那就是:开放性更强了。我个人觉得儒家思想从开创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就是在山东那个地方也是不断变化的。大体来说,到现在我觉得已经是五个形态了,第一个形态就是董仲舒所说的春秋战国之后独尊儒术的那个形态,他说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要独尊的儒术就是春秋战国的那个儒术,实际上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那个时候的儒术独尊也不是儒家一家,就是说儒家吸收了很多其他文化,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张立文:对。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道家的、名家的、阴阳家的思想,而归宗于儒家思想。

周桂钿:所以你看后来,汉代以后,魏晋时期那个魏晋玄学,应该就是以儒道互补为主。然后佛教汉代进入以后,佛教文化又不断为儒家文化吸收,那就是三教合一,明末清初就是四教会通,现在实际是到了一个多元融合的时代了。所以海外的一些儒家包括港台地区的新儒家的多元融合的色彩非常浓厚了。

吴光:现在南孔和北孔真的应该互相学习,南孔北孔不应该有什么宗派门户之分,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弘扬儒学。

蔡德贵:也不应该争正宗。

张立文:对,符号本身有它的意义,南孔本身有他的意义。一个,他有凝聚的作用,他有一定凝聚力。南孔不管怎么样,传到这里以后,他作为儒学的符号,这个符号本身有凝聚的作用;还有一个,他有向心力,作为嫡传,具有一定向心力。但是从思想来看,也有一些实在的作用,思想不局限于宗族里面,子孙里面。儒学具有普世性,你也可以接受,我也可以接受,其子孙可以接受,不是他的子孙也可以接受,如果当做一种血缘关系,它便有限制,思想没有限制。儒学传到这里以后,同本地相结合,产生了一些与原来山东儒学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说,儒学会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我想,儒学作为一个符号也会变化。

主持人:儒学也是符号?

张立文:对,儒学也是符号,儒学不能看成仅仅是孔家的东西,儒学这个符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源头活水之一。(压题图片:衢州孔庙)

编后记:由中国社科院和衢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衢州国际论坛”于9月28日在有“南孔圣地”之称的衢州市召开。会议期间,我们邀请了张立文等四位儒学专家,就南孔儒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这里予以摘要发表。

第五篇:学孔中学2013年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仁怀市学孔中学

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2013)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人口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内涵,积极深入地开展我校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根据市教科局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领导机构,全面指导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

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由于现代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积极开展融思想道德教育、人口计生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青春期心理咨询辅导等内容为一体的人口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有效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学校特成立领导机构,全面领导实施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的具体工作。领导机构如下:

组长:代碧

副组长:唐太利、钱飞

组员:代晃、李德江、李昌洪、陈旭、冯乾、蒲锐、王元芳、任仕佳、胡平凤及各班班主任

二、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到人、分工负责抓好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

1、按照“积极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究实效”的工作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将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开展黑板报评比等形式,组织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教育。积极通过开展国情与国策;人口与安全;人与自然;青春期和生殖保健知识等四个专题的系列活动,使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青春健康人口文化宣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推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2、学校在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进一步明确本项工作由教导处、工会、大队部等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实施,校长王顺友具体抓好这项工作的统筹部署活动。设置好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办公室,落实固定办公场所,负责日常工作。充分发挥团支部在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性。

三、搭建多种平台,落实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

学校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增强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全力打造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两大硬件设施

1、设立人口文化进校园办公室: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公场地,开辟一间人口文化进校园办公室作为学校开展这项活动的专用场所。

2、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学校将想尽一切办法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努力做到“五有”,即有温馨的交流场所、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有专门的咨询电话和信箱、有完整的咨询记录、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对学生咨询的问题,心理辅导老师要仔细梳理、认真剖析、耐心引导,以细心、知心、贴心的服务为学生消除困惑、排除烦恼,让他们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对于学生心理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咨询老师应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课堂教学或通过举办讲座等进行引

导,做到疏理一个、引导一片。

(二)积极构建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两大宣传平台

1、建立校园人口文化宣传栏。

在校园醒目处开辟设立专门的宣传栏,围绕我国的人口国情、计生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青春期知识等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学生的计生国策意识,消除学生的生理困惑和心理焦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创建校园人口文化。

2、设立学校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广播站。

利用学校广播等宣传媒体,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时间,开辟专门的人口文化知识专栏,传播人口计生法律法规知识,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健康文明的人口文化氛围。

(三)精心组织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扎实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以青春期叛逆期心理特点及其调适为主。

2、举办计生法规和青春期知识讲座:以人口国情、计生法规、青春期生殖健康与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提高青少年对人口计生政策的认知程度,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强化青少年的自我保健意识。

3、各班举办一次“人口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以关注国情、遵守国策、摒弃陋习、关爱他人、文明生活、健康成长为主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基本的道德风范,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4、举行一次“人口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答题”活动。

5、人口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广播

6、进行“中学男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

四、有关要求:

学校各科室、各年级组、教研组要将本项活动作为的重要工作,积极参与、配合人口文化进校园的各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挖掘、总结开展活动的经验和特色做法,编写教学材料,为大力推进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学孔中学德育处

二0一三年九月九日

下载孔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夏邑民间习俗看厚重的孔祖文化

    从夏邑民间习俗看厚重的孔祖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气势磅礴、悲壮雄浑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感天动地,激荡着亿万万华夏儿女的心,他如同......

    孔学堂观后感

    孔学堂观后感 贵阳市十七中初三(2)班甘子凡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门孔》读后感

    《门孔》读后感 《门孔》读后感1 《门孔》的开头,不是谢晋,而是阿四,他的小儿子。写他的弱智的小儿子,怎么不懂死亡,怎么执着的等待,等待那些早他一步的亲人。还有他的阿三,和阿四......

    纳米孔绝热材料

    纳米孔绝热材料简介 一、 概述 目前超效绝热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真空绝热材料,另一种是 纳米孔绝热材料。超效绝热材料已发展成为绝热材料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特别是近几年来......

    工作总结孔繁茂

    工 作 总 结 在一学期即将结束之际,现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能认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根据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有计对性的教学思想与......

    孔校长演讲稿

    践行一日三省、高效快乐生活 为了打造文明和谐、严谨高效、健康快乐的实验部。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一日三省:一省:言行是否文明得体;二省:心态是否积极向上;三省:学习是否严谨认真......

    党员承诺书孔文华

    党员承诺书 自从学习了争先创优文件精神以来,我的思想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决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我做出如下承诺: 首先,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及时。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与时俱进......

    孔望山导游词

    孔望山在市政中心新浦南5公里。孔望山景区以其古代文化荟萃,而享誉国内外。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三教文明的博大精深。 [龙洞庵]各位朋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