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西湖
全面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西湖
治水就是生态,就是民生,就是转型。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不断扩展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发展矛盾,也是切实改善民生保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让群众乐享品质生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西湖区因西湖而闻名、因西溪而传世、因钱塘江而壮美,区域内江、河、湖、溪“四水共导”,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正是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的题中之义。为此,今年西湖区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城区。
“五水共治”要治出人水和谐的美丽西湖 对于杭州来说,五水共治是为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对于西湖区来说,五水共治是为了让我们的区域环境更美丽,居民生活更和谐。
西湖区拥有641万平方米水域,拥有总长度达到313.4公里的各类河道158条,以及24.3公里的钱塘江岸线,水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一个山水灵秀的旅游强区,水对于西湖区来说,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西湖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治水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年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城区。
西湖区计划3年时间投入25亿元,扎实推进全区“五水共治”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10.56亿元,实施214个治水项目。
为确保清水治污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湖区将严格推行“河长制”,目前已确定所有河道的河长,同时,抓紧开展河长公示牌制作和媒体公示工作,以便群众监督。
另外,西湖区还对全区重要河道的水质、水环境等详细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绘准现状图,记好生态账。同时落实截污、疏浚、生态修复和日常养护等综合措施,重点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努力改善河道水环境。
目前,西湖区正在大力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组建“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开展工作。西湖区近期还出台了《西湖区“清水治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西湖区“河长制”实施方案》、《西湖区(之江度假区)钱塘江饮用水源地企业关停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城市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也在抓紧制定中。
以“五水共治”为抓手,“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平台项目建设、路河建设整治、安置房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创建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通过治水,西湖区带动了城市有机更新、岸边和道路两侧违章拆除、绿化建设、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西湖区的环境也会越变越美了。
目前,西湖区正大力发扬“5+2”、“白加黑”和钉钉子精神,确保全面完成“五水共治”各项目标任务,按照6月15日和年底前两个时间节点要求,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五水共治”各项目标任务。
治污水 让人与水和谐相生
沿着“三江两岸”的滨水风景廊道漫步,将是一件惬意的事。奔流的江水如缎带般绵延万里,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点如珍珠般散落一地,旖旎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休闲运动与江鲜美食相得益彰,之江水源保护区景致优雅,媲美世外桃源。
但几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沿岸黄沙码头杂乱破旧,工厂污水横溢,滩涂缺乏养护,甚至江面上也漂着垃圾。自“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这一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岸黄沙码头全部拆除,岸线滩涂全部复绿,沿江道路全线更新,沿江“脏、乱、差”现象得以全面整治。同时,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逐渐摘掉了“黑臭”的帽子,原先的劣五类河开始向5类、4类水体转变。
今年,西湖区计划实施42个截污纳管项目,总投资约8180万元。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5条黑臭河道和7条河道生态化治理项目。投入4000万元,实施2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力争到年底,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65%以上,农户纳管率达40%以上。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明确渔业散户养殖污水治理模式,开展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启动双浦镇限养区生猪禁养工作。
防洪排涝 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台风‘菲特’时,水都淹到小腿,住在一楼水还会倒灌进来,都没办法出门啦。”提到当时的场景,家住翠苑街道九莲社区的李大爷至今仍心有余悸。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西湖区辖区范围内有许多区域地势低洼,不易排水,尤其是老小区,一到下雨天就面临较大的排涝压力。在日前召开的“五水共治”工作动员大会上,西湖区将“排涝水、防洪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一系列防洪治水工程方案,计划实施“排涝水、防洪水”治水项目156个,其中,108个项目将在6月15日主汛期前完工,努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安全水环境。
比如,为解决积水难排的问题,西湖区今年将对古墩路、丰潭路、学院路、天目山路等20条重要道路实施积水改造工程,完成翠苑二区、留下西苑、新星小区等19个住宅小区低洼积水点治理。
预计到今年年底,西湖区将完成城管防汛专项工程18个,实施石桥港、西行河、西环河等9条河道清淤工作,改造提升陶家圩、罗家斗河闸站等9项工程,提高区域的排涝能力。
针对“菲特”台风强降水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西湖区提出了推进三墩绕城外双桥片的圩区堤坝加固加高工程,启动西溪湿地核心景区20年一遇防洪堤建设工程,实施上泗沿山河阻节点的改造,巩固水库除险加固等一系列工程,确保行洪畅通。
保供水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饮用水供应的首要环节,水源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西湖区把保护饮用水源、保障饮水安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但要让群众喝上水,更要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我们专门拟定了《饮用水源地企业关停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有3家企业停产歇业,2家企业注销,其余位于一、二级保护区内企业将在年内关停。”之江环保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西湖区将以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在全面拆除25个黄沙码头、关停拆除3家船厂和1个水上加油站、大力开展“三江两岸”建设整治等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钱塘江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企业关停整治,确保年内完成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9家企业和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7家企业关停工作,并将加强各类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偷排、漏排行为。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推进沿江立面整治工程、沿江景观提升工程,开展沿江文创、休闲产业带引导工作,打造全市“三江两岸”环境整治样板。
抓节水 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节水倡议万人签名、寻找身边的“节水达人”、节水达人现场演示节水妙招„„3月4日,西湖区将在浙江省图书馆广场举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节约用水”广场宣教活动。
今年以来,西湖区进一步加大全社会节水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使其自觉地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我们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协同镇街安装主城区老旧住宅‘一户一表’3000户,完成300座老旧住宅屋顶水箱封闭工程,指导镇街、社区积极创建节水型住宅小区。” 除此之外,西湖区还注重鼓励并推广节水科技,如通过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西湖龙井茶等农业园区微喷灌蓄水项目的实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另一方面,引导建设单位考虑设计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渗透管沟等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提供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篇: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
朱泽君在德国参加第三届中德市长峰会作报告时指出
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
本报讯(记者宋健军 通讯员刘裕君)10月24日,第三届中德市长峰会在德国波恩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建设管理——聚焦能源及水资源管理”。德国波恩市市长宁普奇、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在会上致辞;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泽君在会上作了题为 《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关于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报告并推介了梅州市良好的投资环境,热忱欢迎德国投资者来梅投资共谋发展。
朱泽君在报告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血脉”,如何促进水资源与城市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做到城水相融、人水和谐,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建筑是城市的细胞,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就如何用好水资源等各项元素,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朱泽君谈了五点体会。
一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切实保障水安全。随着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水资源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把水安全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抓实抓好,千方百计确保水资源量足、质优、防洪涝。首先要重视立法保护。梅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很重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制定了相关保障管理办法,确保河流水质优良,达到Ⅱ—Ⅲ类标准,有效解决了梅江上下游1500多万人口的优质饮用水问题。其次要重视源头保护。我们一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发展门槛,实行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另一方面重视河流综合治理、防洪排涝,加强水质检测、提高应急能力,让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江河美丽流动。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先,注重营造水文化。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活,保持丰富的河流自然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合理配置水资源、营造水景观、融入水文化,能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我们要树立“大水利、大文化”的理念,跳出水利看水利,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水上交通、水景观、水生态、市民亲水等水文化功能,促进城市水利建设与改善城市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体现 “水清、岸绿、景美”,以水美化城市环境、以水提升城市品位、以水提高城市价值。梅州市一直注重发挥好梅江水系作用,以城区为核心、以梅江为纽带,按照“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思路,美化“一江两岸”,改造旧城、优化新区,努力建设彰显山水文化特色的森林花园城市。
三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注重保护水资源。山水秀美是城市亮丽名片,生态优美是城市最大后发优势。我们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变“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为“人水和谐”的现代理念,注重源头生态保护、终端科学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梅州市一方面大力实施 “森林围城”工程,高标准种好管好水源涵养林,高水平建设营造城市景观林,既绿化美化城市,又保障“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积极抓好 “清淤理河”工程,变“穷山恶水”为“青山绿水”,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四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突出发展水经济。水利既是公益性、基础性的民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战略工程。梅州市紧紧依托梅江河大力发展水经济,将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与科学建设城市、高效管理城市充分融合,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绿化美
化河道、营造亲水空间、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有机结合,变城区防洪堤为滨水景观带、变城乡河流为景观湖面,构筑优美宜人的城市景观。通过搞活水资源、造好水景观,增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变水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
五是坚持机制体制创新,注重加强水管理。水资源管理作为全球城市面临的公共课题,离不开机制体制的创新。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符合百姓利益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制。比如,通过制定全流域保护性科学发展及生态补偿新机制,实现上游保护、下游得益,下游发展、上游得利;通过创新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机制,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科学利用等等。通过完善机制、多措并举,确保水安全、保障水民生、营造水景观、发挥水效益。
第三篇:人水和谐 科学发展.(演讲稿)
人水和谐 科学发展
晶莹飞舞的雪花,是苍天降下的吉祥;汹涌澎湃的海浪,是充满激情的奔放;温柔细密的雨滴,是春意盎然的流淌;叮咚不息的山泉,是拥抱春天的畅想。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孕育生命的源泉。从地球诞生以来,水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履蹒跚向前。九曲黄河,塑造了龙的传人的优秀品格;浩瀚长江,哺育了中华儿女的忠肝利胆。曾几何时,我们的环境,因为与水共存,才变得秀美多姿;我们的家园,因为与水共生,才变得清新宜人。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我们与水的关系却变得岌岌可危了。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而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由来已久。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干旱发生频繁的国家,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我们世代居住的家乡,更是素有“干万荣”之称。大到国,小至家,水成为经济腾飞的关键,是和谐的首要条件,发展的关键瓶颈。
水,是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为了解决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工作的重要意义,用科学发展观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供水”是我们水厂职工忠实履行的责任。为了能提供最优质的水为市民送去甘露,滋润他们的心田;提供最热情的服务,给他们带来温暖。厂长樊效民同志身体力行,深入基层,为居民的吃水问题排忧解难。在发现了“供水不足、管道失修”的问题后,他先后多次带领维修队对供水管道失修的地方进行维修,并为全县用水户安装了新水表,彻底杜绝了供水中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即挽回了经济损失,践行了水厂“为民供水”的最高利益,同时也赢得了全县人民的支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饮用不洁的水无异于自杀,保护好水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全县人民都喝上健康的水、优质的水,为县城居民搞好供水服务,我们水厂的每一位职工都自觉以“让全县人喝上健康水”为最高利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在县城供水的每个角落里都曾留下了水厂人的足迹。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加入“科学发展”的大合唱中唱响自己的声音,在“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最强音里填入自己的元素。也许,有人要问,普普通通的我们能做什么?是啊,我们能做什么?又应该怎样做呢?
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做起,凭借自身的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贡献。作为一名整天与水打交道的水厂职工,我们应当主动担当起节约用水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开展群众性节水活动,向市民宣传节水政策,强化舆论监督,弘扬“崇尚节约、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使节水意识渗透到县城用水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水厂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涉水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各项涉水需求,让广大群众喝上优质的饮用水是就是我们最真的梦想!实现人水共生的和谐世界就是我们最赤诚的理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还是那句公益广告词说得好:也许有一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吧,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增强为民供水的意识,用实际行动共同去节约每一滴水,做一个讲节约、懂节约的文明节水使者!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身体力行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供水事业增砖添瓦,我相信,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人水共生的和谐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指引下,共同努力,给发展插上和谐的翅膀,描绘出人水和谐共存的美好明天。
第四篇:关于和谐的作文:人、水——和谐
关于和谐的作文:人、水——和谐
我还记得,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画面上首先是一个水龙头,它正哗哗地向外流淌着干净而又透明的水;后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浑浊了,水流的速度也慢了许多;紧接着,流水改成了滴水,样子十分艰难;到最后,画面上出现了一只眼睛,流出一滴眼泪,下面是一行字:如果人类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多么形象的画面啊!可是有人却在无止境地浪费着珍贵水资源。
上一次,我随爸爸到一家洗车行洗车,那里的工作人员用水枪洗车,爸爸见了,摇了摇头,无奈地说;唉,你们真浪费!我听不懂,忙问爸爸:爸爸,你说他们浪费什么呀!水呀,宝贵的水资源!
得到了爸爸的答案,我便不再追问了,因为我知道水的重要性。在地球这个大水球上,海洋虽说占了71%,可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只占其中的0。26%。但我的心中还是有个疑团:为什么用水枪洗车会浪费水呢?不过,看着在地上静静流淌着的水,我也不禁叹了口气。
事后,我上网查资料,发现如果使用循环式洗车装置的话,洗一辆车只需10升到15升的水,而如果使用水枪喷洗的话,则需要约1吨的水,多么惊人的差距,这些浪费的水足够可以让我用上十天半个月。
唉,不说了,像这样的事例还多得是,幸好还有些人懂得珍惜水,奶奶的邻居王伯伯就是一个好例子。
王伯伯和老伴每个月用的水很少,水费只是奶奶家的2/3。因为,王伯伯总是一水多用:他用掏米水洗菜,洗菜水冲厕所;用洗衣服的水拖地板
那天,我到奶奶家玩,看见王伯伯家室外空调机下放着一个大水桶,空调水滴答滴答地往桶里掉,我很惊奇,心想:这是在干什么呀,空调水像雨水一样是未经净化处理的水,接了又有什么用呢?
我性子急,忙跑到王伯伯家里,正巧,王伯伯在院子里摆弄他养的花草,他见我来了,笑眯眯地说:何娴啊,来,帮我看看这几株蝴蝶兰哪株更好看。我指了指中间的那株,说:这株。然后又忍不住问道:伯伯,外面接空调水干什么用呢?浇这些花啊!王伯伯一边挪花盆一边说到。可是空调水和雨水一样不太干净啊!我疑问地说。雨水可以浇花的呀!王伯伯看着我说到,我听了,一拍脑袋,哎呀,我怎么就忘了这点!
王伯伯又接着说:上星期,我看了一篇文章,文章上说,‘空调水是未经净化处理的水,可以用来浇花,但是不能饮用’那时,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把室外的空调水积攒起来,不就正好可以用来浇我养的那些花,这样不就又可以节约下很多水吗?说着,他自豪地笑了,我也笑着夸奖说:伯伯,你真棒,节水的点子这么多!
他又是呵呵一笑,说:节约创造价值,你看现在用水这么紧张,为了让人口和水‘平均’一下,我们也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那多么朴素的话语啊,我不禁发出了感慨:要是人人都像王伯伯一样节约用水,这节约下的水该有多少呀!
那么,我们就能达成目标:人、水和谐
第五篇:河道整治 突显人水和谐
河道整治,突显人水和谐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谐也成为社会建设工程的主流,于是,人们对河道的整治规划已不局限于其基本功能,而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实现人水和谐。本文以上海河道为例,分析了现有河道生态上的缺失,提出河道治理建设工程的新思路,最后提出以科学技术促进河道整治规划进程,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河道;整治规划;人水和谐
【正文】水资源是生命之源,是生态化建设的灵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人类索取过度或利用不当,都有可能使水生态系统恶化直至失衡, 造成人水失谐。上海现有河道33127条,总长24915km,市管与乡管河湖面积共642、7 km2。如果想实现人水和谐,就应在河道整治规划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探索和实践一种新型的“人水和谐” 整治。
一、上海河道整治规划前生态化的缺失
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的一部分。上海市、乡现有河道多为实现行洪排涝、取水之用、交通航运之功能,对生态化缺少应有的考虑。
(一)河道岸堤生态环境退化
上海城市河道护岸主要采用混凝土桩板,虽施工快,寿命长,但坚硬结构使湿地面积减小,割裂了土壤和水体的关系,水生植物、动物和两栖动物渐失安身栖息、修巢筑穴、觅食产卵之所,割断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链;村镇河道多为土堤,堤坡和河滩不是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就是已被农民开垦种植庄稼,不仅退化严重,而且也失去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二)水体污染严重
上海城市河道采用混凝土桩板护岸,一方面内材料会发生水化反应、炭化反应,工程建设中使用的各种早强剂、抗冻剂、膨胀剂等,也会在水体中发生反应,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工厂处理不达标的污水沿河道肆意排放,形成黑臭河道;村镇河道,一方面部分河面漂浮物严重,岸边垃圾随处可见,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企业、私人企业、个体作坊和家庭养殖业将产生的污水和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沟河,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三)水体不能得到及时调换
上海城市河网里四处建闸,使得河道的水动力极差,水流极不畅顺;村镇河道里有地笼、网条、网络子等阻水障碍物,水体不能得到及时调换,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
城市河道断面整齐划一且走向笔直,确实不乏整洁美也富有现代都市的气息,但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背道而驰,也
违背了现代人们追求的精神需要,而且这样的结构经过时间的洗理或遭到破坏以后,就更显得斑斑驳驳、破乱不堪,成为整个市容市貌败笔;乡镇河道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人们痛失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之所,生活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二、上海河道整治规划的新思路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从城市到乡村的许多河流都面临着人们不恰当的活动干扰和胁迫,出现了生态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流生态化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在维护河流生态化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整治规划理念
河道整治规划不但要从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角度考虑,更要从生态角度出发,体现 “人水和谐统一”理念,使河流真正造福于人类。具体而言,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我们去拜访自然时,不能按照人类的意愿任意去改变自然,如果必须在最小限度内改变自然,也要以其他方式相应对自然进行恢复或建设,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水和谐统一。
(二)整治规划原则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水危机也始终是中国的心腹之患。上海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应本着尊重人和自然,才能处理好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的生态化整治规划设计。为此, 要把握以下几项个原则:
1、坚守历史文化
人类已迈向新世纪, 建设新世界,但河道区域的历史文化精神仍然熠熠生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整体。”上海在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设计中,应合理应用文化所代表意义的重要元素,一石一木一碑一亭,都应作为河道生态化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予以尊重和保护。
2、打造生态园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河道整洁,应“水流曲直有致、曲曲有情”;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宣称: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水草丛生、白鹭低旋、青蛙游鱼,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生态园的简笔画,也是人与自然之和谐的写照。
3、力求人水相亲
有河流贯穿城市,这是大自然赋予其的灵气,上海在整治规划设计中,在保证城市河道基本作用的前提下,应环境宜人,用宽窄有度、弯直有序、高低错落的水体体现自然流淌状态之美;有河流淌过乡镇,这是大自然赋予其的福份,亲水岸线边的林荫小径、季节树木是人的亲水空间,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要。
(三)整治规划方案
建国以来,上海河道水利工程建设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农村水利、都市水利到环境水利,现在正向生态水利阶段发展。人们已不满足河道已有“泻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等的基本功能,更渴望见到“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生态化河道。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河道整治规则方案也有了全新的内涵。
1、自然型生态护岸
自然型生态型护岸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来保护河堤及生态,从而实现固土、防水土流失和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根据上海的气候、水土特点及河道现状,可以考虑为河道设臵三道生态线的方案。
水位以下巧植芦苇,芦苇不但是保土固堤最理想的植物,而且污染物与它的茎部接触时,它具有吸收和分解的功能,能涵养城市和乡镇水源;常规水位以上多植常绿草皮,草皮根系发达,生长速度慢,具有护岸保土之功能;河坡平台要因“河”而异,城市河道河坡平台窄,可以引入保水土的树木沿岸单植或双植;乡镇可以开辟具有经济价值的果园或竹林,实现生态化与经济效益收双。
2、人工型生态护岸
人工型生态护岸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通航的乡镇河道而言,主要解决河坡坍塌和水土流失问题。
如果必须采用人工护岸,一是护岸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其在护岸中的“软效果”(采用自然原型护岸和人工生态护岸),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美化工程环境;必要的刚性结构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要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使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污染。二是水体布臵的设施不影响各种功能正常发挥,在生态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不致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构成危胁。
三、以科学技术进步推进河道整治
河道生态化建设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融水利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我们应以新观念、新视野、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审视和研究。
(一)湿地监测体系研究
针对河道的湿地始终处于发育、演变的状态,对多尺度、多界面地探明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针对河道所在区域,研究其生态承载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从而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为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提供障。
(三)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依托河道,通过安全饮用水、水污染源控制等研究河网水系生态修复技术,建设污水生态化、资源化处理系统,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总结
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以科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与研究。上海在全新的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引下,建成了“水人和谐”生态化河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胡献明,陈春惠.浅议河道整治与改善水环境[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08).[3] 夏军,陈曦,左其亭.塔里木河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科学考察及再思考[J].自然资源学报, 2008,(05).[4] 薛彦东,杨培岭,王成志.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