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第二节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高考来看,对思想内容的考查就是对诗歌的情感考查,至于观点态度,时有考查,但不是太多。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情感的,所以古诗鉴赏总是难以避免考查情感,因此,此考点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古代诗词中常
见的情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念离
愁与寂寞孤独型。
此类情感最为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并且通信不便,难以沟通与交流。所以诗词中的思念离愁与寂寞孤独是一个普遍的话题。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愤世嫉俗与怀才不遇型。
对统治者不满,抱怨无人赏识,个人事业与理想无法实现。南宋的辛弃疾写的不少词都是这一类。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5.自得其乐与惜春悲秋型。
一些古代诗人不去关注社会与国家,而只是把情感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当然他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在官场打击或备受挫折后的无奈选择。寄情山水、登高览胜、归隐田园、惜春伤秋等等。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009年全国大多数高考试题都专门设题考查。常见设问方式有: 1.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这两首诗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4.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怎样作答
诗歌或其中的某一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春 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
②③,五亩园私涑水翁。
①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抓字眼。如“韶光匆匆”“落花风”可暗示出惜春之情。“无赋招魂”“且排”都暗示了诗人的忧虑。②明写法。律诗的上下四句之间,以及词的上下阕之间,一般都是上为铺垫,下为真正的中心所在。
问题
上段一般是写眼前之景,下段写心中之情。所以下阕往往是针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所抒发的情感。③看注解。本题中的注解①就明显暗示出本诗是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答案】 “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
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命题中会问到诗歌或者其所描述的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如何作答这类题
① 摸鱼儿
□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还是抓字眼和关键句,上阕的“匆匆春又归去”就显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下面的句子就接着就出现了“惜”字。下面的“尽日惹飞絮”就显示了作者的“怨”,前面也直接出现了“怨”字。
问题
【答案】 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的太早的心情,因为开的早凋谢的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勤勤恳恳的蜘蛛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鹧鸪词
□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怎样比较两首诗词中的不同情感
鹧鸪词
□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解析】 主要是研究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的“郎从何处归”是情感的愁绪所在。第二首引发点较多,既有屈原的,也有自身的独行的寂寞之愁的。因此找到愁绪的引发点是问题的关键。
【答案】 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结合内容分析情感的答题句式
一般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来分析其情感的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作答:本诗描写了……,发出了……,表达了……,然后再用“通过……,抒发了……”句式总结。
其他答题技巧
要在考前准备一些有关感情类的词备用:伤感、惆怅、不平、痛苦、寂寞、愤懑、哀怨、清高、超凡脱俗、怀古伤今、无人赏识的落寞等等。作答时,不能空洞的答这些词,一定要联系诗词的具体内容。2.托物言志类题的作答方法 先答对该物的表面情感,然后再说出其深层的情感。如韩愈的一首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榴花虽美丽却无人欣赏的慨叹(表面情感),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伤(深层情感)。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情感与意象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两首诗均以“村居”为题,它们描绘的景致与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
①
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情感的内涵
【注】 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田园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 陆 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 ①陆游经公安入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情感的矛盾或变化
【注】 这是一首和诗。原诗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蟾宫殿”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一、分析情感变化时,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只作空洞分析
(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考生答案】 上阕写作者目睹的情景,作者的情感是痛苦、悲愤。下阕写作者的希望与畅想,情感积极、张扬。
【现场点评】 考生答案基本上答出了情感变化,而且是正确的。但考生没有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如上阕作者因何痛苦、悲愤,下阕作者作了怎样的畅想,这些都需要答出。因此,考试中会酌情扣分。【正确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只答悲愁一类的笼统情感,不具体指出哪一类的愁绪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考生答案】 作者的心情是孤独寂寞,悲愁痛苦。通过所闻(岳阳城里钟)、所见(空江明月来)、所感(一阕声长听不尽)来表现的。
【现场点评】 感情基调是对的,但没有指出是思乡之情。怎样表现的,只做了简要分析,但没有答出专业术语,即寓情于景。
【正确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第二篇:【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前边几个部分所分析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稍显容易了。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释: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狄保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指导]此题要求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傲岸之气。前两句的写景叙事,正是为了三、四句的情怀抒发。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惯行”“不解”“只”“ 卧听”等来理解,就清楚了。以上几个词语可理解为习惯了旅途奔波,就不在意那点风浪了,“瀑布之声”“滩雷之响”全不放在心上,“只”“卧听”就行了,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答案]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是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的“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无所畏惧的傲岸之气充分表现了出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海南、宁夏、全国)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石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石: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⑴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解题指导]⑴由诗前小序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和李公麟合画了一幅画,黄庭
坚为之题诗。诗的前四句写了画的内容,后四句从“甚爱”“勿遣”“残”等词语看,应是观画有感。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饶有情趣。⑵由前四句所写的画面内容来看,“竹石牧牛”图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图景。喜欢这幅画的黄庭坚自然喜欢这幅画所表现的画意,应该也是对这种和平生活闲适情趣持向往态度。还可从“竹”“石”两个意象来分析,“竹”高尚,“石”坚韧,从“石吾甚爱之”“ 牛斗残我竹”两句中也可看出,诗人对竹、石的态度是怜爱。
[答案]⑴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⑵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辽宁)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⑴两首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
[解题指导]⑴王维的《秋夜独坐》写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孤灯,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作者从雨声中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进堂屋来了,写的都是动景。周弼的《夜深》写读书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作者从室内“静”的氛围写起,又写到周围的“静”景。
⑵王诗、周诗从视觉、听觉的感受,从室内、室外的不同侧面,来表现秋夜独坐时的空寂心情。但一写秋夜,一写春夜;一写上半夜,一写下半夜;一写坐禅,一写读书。二者具体内容和意境都不同。王维欣赏的是一种虚空感:静心默坐,听凭时光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悄悄流逝。作者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于是陷入人生的悲哀。周弼自得是一种充实感:灯下夜读,不负时光暗转。尽管周弼描绘的重点也在于室内氛围和室外夜景,但诗所烘托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读书人形象。
[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即可。)
【规律总结】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几个切入点: 1、看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2 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2、看时代
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3、看注解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4、看“情”点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5、看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具体见学案一关于形象的鉴赏)
6、看用典
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二、了解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边塞诗
以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包括: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战士报国杀敌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精神、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厌恶和讽刺等等。盛唐时期边塞诗为主要代表。
2、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创制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创制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写山水田园风光、悠闲自然的生活、对现实特别是官场的不满、恬淡闲适的心灵等等。
3、咏史怀古诗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进行凭吊,寄托感情、抒发感慨来讽今。多用典故,一般较委婉。
4、赠友送别诗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古人重友情,所以重送别,反映在诗歌里应是以珍重友情、心忧前途为主的离情别意。
5、说理诗
诗人对自然、事物、人物有感慨,借助诗歌表现出来。宋诗以理入诗特别明显,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唐朝也有很多,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等等。
6、写景抒情诗
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不直接抒发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
7、叙事诗
有的诗通过叙事来表现感情、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和观点态度。著名的《三吏》《三别》都是此类。
8、羁旅行役诗
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艰辛、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帝王的眷念是这类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有人认为它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山东
全国I)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觉梦,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江西)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山东济宁2月期末)
霜天晓角 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中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山东青岛2月检测)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⑴请结合诗中词语简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答:
⑵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答: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
(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试作赏析。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1)这首诗的题目为“江村即事”,诗中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5(1)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1 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2)这首曲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1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罗敷歌
贺铸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④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②书鸿:传书的鸿雁。③水调:曲牌名。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秋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1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
1、后两句写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独坐无聊。表现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并非“闲敲棋子”。
2、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4、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代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战;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该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5、⑴“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6 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⑵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6.(1)“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7.(1)上阕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铺垫(衬托、对比)。
(2)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8.(1)写了①渔翁夜钓回来,②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③安心睡眠的事。
写出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2)①这首小诗以小见大。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②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9.(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
(2)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殷勤织就黄金缕”一句说柳很“殷勤”,尚且能“织”,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条说成“黄金缕”是用了比喻,形象地说明柳长出千枝万条的不易,便于抒发柳枝容易衰老、凋残的愁恨。将“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突出了柳被冷落的感情;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容易衰老、凋残相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愁恨之情。
10.(1)宋 李清照
(2)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1.(1)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1 2.(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第三篇: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语文总复习(十) 3.2.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提升练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十)3.2.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提升练
1.(201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尽,空羡夥颐王。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1)概括诗歌前两联的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2.(2014·宜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望 海 楼 米 芾
①
④
⑤
②
③
①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1)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2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2分)(2)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对比写景,请具体结合诗歌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联写景自楼内向外远望,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画角、沧洲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和趋向的对比,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2014·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 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1)结合词句,请说说上阕表现了词人的哪些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离惜别之情。以“绿树”“长亭”交代了分别的特定环境;用感伤的“阳关”音乐渲染离别的气氛;(2分)羁旅感伤之情。将自己“行人”的身份与“今朝秋色”的时令特点结合起来,更增强了分离时的感伤色彩。(2分)
(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历来被后人称道,说说你读这一句表达特色方面的体会。(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想象的手法(虚写、以虚写实也可),(1分)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便可不必与朋友分离;(1分)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起的愿望,更突显了当下不得不别的痛苦。(2分)
①①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答出1点2分,2点3分,3点4分)6.(2014·武昌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ɡ):快乐。
(1)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分)
示例二:“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观点1分,分析2分,手法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附【诗歌鉴赏】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是因为友人的离去使他产生了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却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
③
②①答案: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2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1分)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1分)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2分)诗中第一句是实写,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2分)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浣 溪 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2分)词人倚在栏杆上,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2分)
(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1分)下片,美好之人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1分)通过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2分)
10.(2014·荆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 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②解携:分手,离别。(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简要赏析。(4分)①别酒重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在富春山下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视功名富贵若敝屣的著名“高士”。与他们相比,主人公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处给5分)12.(2014·孝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春 游 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蘸”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2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3分)【加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菩 萨 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鸟啼夜深。
(1)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开头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两句构成鲜明的对比,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答案: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2分)两
第四篇:山西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十四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十四 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任务】
1.把握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涵。
2.把握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方法。【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1.鉴赏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或生活理念等等(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2.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3.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层面: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③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二、技能储备 1.解题方法:
评价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①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先把握诗歌的基调、思想内容。
②从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作品的旨趣。
③从作家的经历、追求、风格(豪放、婉约、沉郁„„)等方面去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2.常见设问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②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3.解题要领
①分析评价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②分析要细致。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③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④评价要恰当。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无限拔高,片面否定,对作者有失公允。
4.答题步骤 ①第一种模式: 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②第二种模式: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三、经典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首先点出你对“别人评价”的态度——赞同“愁”或赞同“喜”,抓住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立足于意象、事件分析。
【答案】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古风(其十)李 白
①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问: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解析】考查“借用古人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也是考查典故的意义。先明确诗文如何描述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是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2 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再明确典故本身的内涵,找到李白与典故的共通处——李白自己既热爱自由又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以此也暗示了李白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与政界庸俗的作风相对抗的态度。
【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自主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
次石湖书扇韵
②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问: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问: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
【问题意见】
考点十四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课堂练习】素材补充:
【答案】①同意。(步骤一)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步骤二)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步骤三)①不同意。(步骤一)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步骤二)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步骤三)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①
②。
[注] ①缸(gāng):灯。②(jué):即鹈。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选BE 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四十,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虚托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选BE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E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作者觉得人生如梦,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②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的理想。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②
① 2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出”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解析:选CD A项,写出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的不是“出”字,而是“吐”字;B项,“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项,“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着眼于黄斌老画竹这件事,看作者从画竹中体会了哪些感悟。
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这种情操的追求。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②①
②
③
① 3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两”“一”一致。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解析:选DE D项,“两”和“一”是实指。E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2)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意思对即可)
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