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

时间:2019-05-15 09: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文论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文论复习》。

第一篇:古代文论复习

一、填空

1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语言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不要修饰。

2《诗大序》还发展了儒家的政治教化论,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观。3王充强调“实诚”,反对“虚妄” 4皎然,最早探究诗歌意境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论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儒家实用理论。6《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论诗歌意境风格的著名作品。7黄庭坚最著名的观点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8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以禅喻诗,以悟论诗”。

9严羽发现了诗与别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体特点,他把这种特点叫做“兴趣” 10即景会心P27 1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立主脑、解头绪;密针线;脱窠臼。12《人间词话》对古代文论史上发展历时最长、内涵最丰富的意境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发展。13“诗缘情”与“诗言志”,在古代文论史上前后相继,各标一帜的态势形成。

14如果把“形象”和“意象”这两个基本概念加以比较,则前者重在对物象的模拟(象物)而后者重在物象的审美概括。

15古代文论把创作过程的这个起始环节,称为“感物”。1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含蓄》)是描述诗歌意境风格的含蓄。17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诗论诗的风格。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语言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不要修饰。2《诗大序》还发展了儒家的,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3王充强调,反对。4,最早探究诗歌意境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论是一种理论。6是司空图论诗歌意境风格的著名作品。7黄庭坚最著名的观点是 8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

9严羽发现了诗与别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体特点,他把这种特点叫做。10即景会心P27 1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

12对古代文论史上发展历时最长、内涵最丰富的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发展。13与,在古代文论史上前后相继,各标一帜的态势形成。

14如果把“形象”和“意象”这两个基本概念加以比较,则前者重在对物象的(象物)而后者重在物象的。

15古代文论把创作过程的这个起始环节,称为。1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含蓄》)是描述的。17杜甫的开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风格。

二、名词解释

5分4题

1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在《论语·阳货》篇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这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是诗能引起人的艺术想象,能振奋感发人的意志;观是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是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诗歌的四种功用,即感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讽刺作用。

2发愤著书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关于创作动机产生的结果的观点。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总结了《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于身处环境艰险困厄,理想怀抱不能实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书,发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以意逆志

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中提出的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观点。所谓“以意逆志”,“意”指文章表面形式的文字或言辞,“言”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孟子要求读诗、写诗,不能拘泥于文学作品总的个别文字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文气说

这是曹丕在《典论》中提出的关于作家风格的理论。气指作家先天的性格、气质、才性等方面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气说强调作品应体现作家的独特个性,要求作家必须有鲜明的个性风格。

5、诗缘情而绮靡

这是陆机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概括。他在《文赋》篇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因此提出了“诗缘情”说。指诗歌是为抒发情感而创作,形式上要绮靡华丽,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传统,强调诗歌的审美特征,性质上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与“诗言志”说在古代文论史上形成各标一帜的态势。

6、气盛言宜

这是韩愈在《答李翊说》中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学问修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尤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意思是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在发言、表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7、别材、别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关于诗歌审美特征的概括。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指的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特别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诗歌必须有特别的审美趣味,如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1兴观群怨 2发愤著书 3以意逆志

4、文气说

5、诗缘情而绮靡

6、气盛言宜

7、别材、别趣

三、简答 8分

1辨析“兴感”“兴寄”“兴象”“兴趣”四者概念?

(1)“兴”本身是古代诗学当中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兴”是启发和感染人。在《毛诗序》中“赋、比、兴”,又把“兴”总结为诗歌的表现手法,“兴”是起头、引起。后来发展出一系列与“兴”有关的概念。(2)“兴感”,诗人因物生感、起情。指诗人被外部的情景物象中所引发的情思、感慨。(3)“兴寄”,由陈子昂提出。“兴”是作为表现手法的比兴,“寄”是寄托。“兴寄”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和社会问题强烈关注和由此激发起热烈情感的寄托。(4)“兴象”,由殷璠提出。指诗中描绘的情景物象所蕴含着深远的情感意蕴以及读者阅读时通过想象联想,感受到得更为深远的情韵。(5)“兴趣”,由严羽提出。指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别的审美情趣,这种兴趣是诗通过艺术直觉和通过“妙悟”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

2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

(1)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从而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2)“言不尽意”是从发表言论、著书立说的创作者的视角,庄子认为语言文字只能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工具。当人的语言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不能够完全表达。“得意忘言”是从言论的接受者,作品的读者的视角,庄子认为读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省并非意。它是不能尽意的,只是起一种暗示、象征的作用。应该把“言”当作获得“意”的工具。领悟到“意”,就超越语言。不要拘泥文字的表面意义,而要探寻文字以外真正的意味。

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1)这是司马迁提出的观点关于创作动机产生的结果。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总结了《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于身处环境艰险困厄,理想怀抱不能实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书,发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司马迁由于受到迫害、屈辱,愤懑之情无法排解,于是发愤著《史记》,表彰正义,鞭挞黑暗,寄托感情,在总结历史事实和司马迁自己创作经历的基础上提出“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4、陆机关于物、意、文三者关系?

(1)陆机指出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意是作者在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物是作者思维活动中的对象;文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作品本身。(2)由物到意是创作的发生,由意到文是创作的构思和表现。“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是创作过程中两个重要问题。陆机认为“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常常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的对象,“文不逮意”指言辞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3)进一步论述三者关系,指出文章不能充分表明思维中主题情意和创作对象吻合,应巧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把自己心中具体生动的“意”完美的表达出来,即文思表达出来,做到质文并茂,追求物、意、文三者的有机统一。

5、司空图关于意境论创造的理论

从对意象的要求说起,意象形成意境,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意象首先指出诗歌对具体情景物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不空泛,所包含的意蕴要含蓄深远,有无穷意味而不直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点:

(1)诗歌意境创造应该虚实相生。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符合“象外之象”说。(2)诗歌意境要表现生命活力,具有动态美感。如“生气还出,不著死灰”。(3)意境重在传神,形神兼备,不露行迹,自然真实,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端。

(4)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至”要求诗歌意境创造有启发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在人阅读,感受作品时感到丰富的意蕴。、6、“别材”、“别趣”的内涵

(1)“别材”“别趣”是严羽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涉及到诗歌与学问、道理的关系问题。是严羽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不良倾向提出的。(2)“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指的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特别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主要体现在“妙悟”上,他以韩愈、孟浩然作比较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不是有学问能力就能写出好诗来的。“别材”针对以学问为诗。(3)“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诗歌必须有特别的审美趣味,如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趣”针对以议论为诗。

1辨析“兴感”“兴寄”“兴象”“兴趣”四者概念? 2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

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4、陆机关于物、意、文三者关系?

5、司空图关于意境论创造的理论

6、“别材”、“别趣”的内涵

四、论述

1评述孔子的文艺思想?

(1)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2)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概括。他在《论语•阳货》篇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这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是诗能引起人的艺术想象,能振奋感发人的意志;观是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是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诗歌的四种作用,即感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讽刺作用。

(3)针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思无邪”的标准。在《论语》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这里提出了“思无邪”说。这“思无邪”本是《诗经》中的话,它原本只是对牧马人在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孔子把这句话借用过来,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文学作品表达感情要适度,要欢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过度悲伤。不要“过”与“不及”的毛病,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这些说明“思无邪”的要求诗歌表达的内容及情感要合乎礼教,思想纯正。

(4)针对艺术上的追求提出了“中和之美”说,它是“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是“中和之美”说的美学要求。

(5)针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文质彬彬”说。在《论语》篇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提出了“文质彬彬”说。孔子强调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的仪表要和谐,这样才是完美的。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要求,即内容与形式要和谐,内在朴质和外在文采相协调。2钟嵘的“滋味”说及其对后世诗歌的贡献?

(1)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嵇康所谓的“口不尽味,乐不极音”,将“味”同艺术鉴赏联系起来。

(2)钟嵘的《诗品》第一个将“滋味”当作诗歌的审美标准。认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个“滋味”就是诗歌的美感带给人的美好享受,说的是诗歌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钟嵘视“滋味”为诗歌审美属性的根本体现,并以五言诗为其品评的对象,这是由钟嵘所处时代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趋向所决定的。

(3)钟嵘还指出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祥切”使味之者无极,问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滋味”说是钟嵘论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钟嵘以“滋味”评诗,对文学审美属性的认识具有突破意义。钟嵘的“滋味”是文学审美本质的别一说法,这个着眼点,后来成为人们强调文学审美本质的准绳。钟嵘“滋味”说开启了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说,宋代苏轼的“至味论”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理论,也深深影响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和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

1评述孔子的文艺思想?

2钟嵘的“滋味”说及其对后世诗歌的贡献?

五、阅读理解

刘勰《神思》

《知音》

1这段主要论述什么内容?(或问题)2翻译几句话

3你对刘勰的“神思”如何理解?你对刘勰“欣赏、认识”如何理解 P193《神思》 题目一

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2段落翻译: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的开头就对“想象”下了定义。这个定义明确提出,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思维活动。接着描述了想象运行的情状。论述了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指出了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或具体物象。最后论述了文学想象活动受到主观思想感情的支配,语言是文学想象活动的制动之主。他认为感情是想象的“关键”。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阐述了艺术想象中,物、情、辞的三者关系。

4(课)理解:刘勰认为“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1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2段落翻译: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

3论述内容:感情使作者在想象活动中与自己缩写的对象契合无间,每一个表象都浸透了作者的感情,并直接规定着表象材料的选择、改造。在想象展开之时,各种充满情意的表象联翩而至,难以按规定的成法来写作,这就要随感情的激流,而将它们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它们趋于明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物象,情满意溢的表象通过想象的组合改造,“无形”就化作了具象。

4(课)理解: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P195《知音》 题目一

1原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2段落翻译: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提出了文学鉴赏论和文学批评论。首先,鉴赏主体要能“博观”,来积累丰富的学识,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识广,自然成为知音。只有通过高峰和小山、大海和小沟的相互对比,获得全面理解、观察,才能做到博观,才能通晓,从而达到对审美客体的“圆照”。其次,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还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4(课)理解:1阅读、欣赏作品要多读,从量变到质变,要多积累,多实践,达到这一过程,提高鉴赏能力。2有比较、对照,才能有更好的鉴别,同时没有私心、偏爱。3用“六观”的方法来鉴赏优劣。题目二

1原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2段落翻译: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4理解:批评和鉴赏。

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1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1原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1原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第二篇:外国文学、古代文论复习大纲

外国文学史复习大纲

主要作品=====记忆

①主要情节内容

②作品结构

【伊利亚特】【奥德赛】

【美狄亚】【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神曲】【失乐园】

【源氏物语】

【浮士德】【悲惨世界】

【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

【第二十一条军规】【等待戈多】

文学思潮======记忆 ①该思潮作品的标志性特征 ②该思潮的理论主张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与莎士比亚、莱辛、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实践的比较

狂飙突进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古典主义对比】

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

象征主义思潮

意识流小说

存在主义作品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关系【结合萨特作品】

日本新感觉派

荒诞派戏剧理论、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作者艺术风格=====记忆 ①作者作品整体的独特点 ②记忆时结合具体作品和思潮

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风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之风格【结合巴赫金复调理论】

荷马史诗叙事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风格

巴尔扎克小说的艺术风格

狄更斯小说之风格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语言学复习大纲

精读书目=======【语言学纲要】之整理版 背诵===========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经典著作=======记忆 作品内容、影响

【语助】

【广韵】

【说文解字】

【尔雅】

理论点=========记忆 ①主要观点 ②和前人之比较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大纲

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参考宇文所安著作观点。文论著作======记忆 ①主要文学观念②著作结构特征

【诗大序】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严羽【沧浪诗话】

【人间词话】 ,'''╭⌒╮⌒╮.',''',',.'',','',.╱◥██◣''o',''',',.''.'',',.|田|田田│ '',',.',''',',.''

╬╬╬╬╬╬╬╬╬╬╬╬╬╬╬╬╬╬

文学思潮======记忆

理论观点

声律论【南北朝】

古文运动

第三篇:古代文论课程体会

《古代文论》课程学习心得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覃秋菊

《古代文论》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选它,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代文论方面的知识,我想这一定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几节课听下来,我之前的想法被彻底颠覆了,我发现古代文论不但没有枯燥乏味,而且还是一门很美的课。是的,请允许我用“美”这个字,不仅仅是有趣,那是一种超越了趣味的感悟和生发,是一种比有趣美妙得多也要久远得多得回味......第一堂课老师讲了“古典性”这个概念。古典性的内核是儒道禅,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感悟式”思维方式,这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悟。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为正统,以道家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儒道禅三川汇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三者中我最喜欢研究的是禅宗。禅本意是禅定、静修,禅宗主张的就是“明心见性”“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它要求一种感悟式、顿悟式的思维。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芳迹”; 第二个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坦白说,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境界其中的深意,我仅仅知道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自可消减烦恼明心见性。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以为,行走在尘世中,只要做一个良善之人,做一个洁净之人,就是一生最大最高的修为。佛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可见只要拥有一颗平和宁静的禅心,就能看清世间的一切,当你一无所有时,守住自己的心,自可安然无恙。有时候我也会故作深沉地悟一悟,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扇小小的窗,开启是烟火俗世,关上就是云水禅心,但是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我始终还是弄不懂禅到底是什么。偶然看到唐代诗人李翰写的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行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是这样,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叶总关禅,一株绿草是禅,一叶扁舟是禅......后来在讲到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相传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说明一切生命的真谛,不靠语言文字,而是一种心得领悟,也说明了佛性蕴于一切事物之中,禅就在一念之间,禅的存在,就是这样自然,在每一个平静地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里,在芸芸众生里。修禅之人,实在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保持一颗纯净淡然的心,心似莲开,就会发现一花一叶都是禅,原来顿悟也就是那一刹那而已。突然间明白,原来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尽管穷其一生也不能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却在刹那间走出万象纷纭绽放如莲。也许,这样的领悟需要经历与阅历,一个人只有经历的多了,在岁月中将锋芒磨尽,才可以真正自在淡然。那时候,便懂得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聚散离合,接受岁月赠与的苦难与沧桑,那时候你就能拥有一颗清醒的禅心,此后风餐露饮,天高海阔,任你自在行。

孟子的“养气说”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感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美、人格美,孟子所说的“气”带有一种哲学的概念,是人格上的“元气”,养气其实是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开始我并不是很能理解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直到我认真地读了《苏东坡》,真正地走进了解苏东坡,我才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个批评家概括苏东坡的个性基本上都会用到一个“气”字,苏东坡的性格激烈冲动,他身上的这股浩然之气就不可抑制地发之于外,使他具备一种至大至刚的气质。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文中对这浩然之气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我想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但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心态,全靠他的这股浩然之气做支撑,这种浩然之气它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这样的一股浩然之气,苏轼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在人生的道路上且歌且行。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一种正气凛然的气质,这样不管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能以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坦然。

我很喜欢魏晋时期的文学和文论。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的确,魏晋的文人是一群任情适性于乱世的人,他们的肉体被现实的礼教束缚,但他们绝不要过那种“沙漠中的生活”“石缝中的生活”,他们的精神超越于现实之外而独立存在,他们在回归自然中找到精神的归属,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赏天上云卷云舒,山水园林成为他们的归隐之所。行吟山水,一梦千年,看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看竹风穿庭碧荷声香,看落霞孤鹜秋水天长......魏晋风流入了我的梦。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支撑着魏晋文人,使他们具备了这样一种殊的气质?我想很大一部分是老庄哲学。魏晋名士好老庄:何晏有《无为论》,王弼有《老庄注》,阮籍有《达庄论》,郭象有《庄子注》,嵇康将老子和庄周称作自己的老师。老庄思想是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的言行风范,是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可以让人们摆脱现实的纷争回归自然,回归自我,持守自身质朴的本性。魏晋文人中我最爱的就是陶渊明,我觉得他是魏晋风流的最佳代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高唱着《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走进了他梦里的那个桃花源,从此过上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休闲生活,获得了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愉悦。我觉得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期一些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假隐士,他是真正的归隐田园,是一种“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愤慨,既然不能融入,那就只有远离,他的这种真性情是十分可贵的。后世很多文人将陶渊明奉为偶像,我最喜欢的苏东坡就是其中一个,他一生写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在颍州时就开始这项工作,当时他过着田园生活,他觉得自己和陶渊明非常相似,离开惠州之时,他已经写了一百零九首,余下的十五首是在被流放到海南岛时完成的,他在写给子由的信中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再说一说“相遇”,丁老师在课上说,文学院的学生应该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这个词,我深以为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自然英旨说”,是从表现方法的写实而提升到审美趣味的重自然。“自然英旨”就是自然精英,即他所主张的“真美”。他反对用书,反对寻摘经史,反对人工声律,他认为这些只会“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他主张于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情境相遇成诗,突出一个“遇”字,“如情物相遇;如风水相遭,自然成文,如泉石相舂,自然成响。”从而达到一种“春水望桃花”的美学效果。

每次读到“相遇”这个词,总觉得心里好像有什么在融化,那是一种来源于心底的唤醒和震颤,就像我深信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如约而至的约会。就像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就是最美的相遇了吧?于是,我常常在时间里等待,等待一场如约而至的约会。

谈了很多课程心得,我想再说一点我对丁老师您的感受。我的印象中,丁老师特别钟爱碎花的衣服和颜色比较暗的针织衫,我一直觉得喜欢穿碎花和针织衫的女人很有气质,丁老师亦然。您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淡幽静的气质,一种跟古典文论很契合的气质,就像一汪碧水随着清风轻轻地荡起涟漪,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就像《古诗十九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清新如兰,却能够唤起人去靠近的欲望。我很喜欢您的教学风格,不是直线型的灌输,而是曲线型的启发,启发学生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堂堂精彩的课,更是一种情绪的生发,一次美妙得相遇,一种心灵的唤醒。

第四篇:西方文论复习(范文)

西方文论

1,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2,柏拉图的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文艺观: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4,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5,贺拉斯的《诗艺》的理论:《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6,贺拉斯的类型说和定性说 7,贺拉斯的合式论

8,奥古斯丁的文艺观: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9,托马斯·阿圭那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0,托马斯·阿圭那的四义说: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1,达芬奇的诗画比较 12,达芬奇的镜子说 13,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论: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14,锡德尼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1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16,启蒙运动 17,布瓦罗的《诗的艺术》的文论: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18,莱辛的诗画理论 19,莱辛的《汉堡剧评》的诗画理想 20,康德的文艺思想:《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21,康德的游戏说(名解)22,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 23,谈谈你对《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认识理论

答: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24,谈黑格尔对艺术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答: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25,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 26,华兹华斯的诗论

答: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27,柯勒律治的诗论 28,雪莱的诗论

答: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 29,什么叫现实主义,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的总特征:主张客观的真实性,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的反映生活;追求主客观统一的典型性,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概括,创造主观客观,个性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坚持社会的批判性。要求作家、艺术家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进行批判;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现实主要要求把人当做人来如实描写,同时也走向人性化的极端。30,什么叫实证主义?

答: 31,什么叫自然主义(时代、国家、背景、主要内容)32,如何认识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对文学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泰纳的特征说——文艺本质论 34,左拉自然主义的实验方法 35,什么叫唯美主义?内涵、总特征 36,什么叫象征主义? 37,马拉美的象征诗论

第五篇: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

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

一、填空题

1、中国美学四大派:

主观派——高尔泰、吕荧

客观派——蔡仪

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

2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

3、3M指的是——马克思、毛泽东与马尔库塞。

4、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祖先”的是:卢卡奇。

5、中国实践美学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问世。

6会美和艺术美。

78、“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9、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嘉登的《美学》(1750年出版),他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10、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1、席勒提出的“三种冲动”——动。

12、弗洛伊德提出的三种原则——本我(libido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

13、《红与黑》体现的是本我与自我的冲突;《麦克白》体现的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14感。

15、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潘知常

16、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杨春时

17、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里达

18化》(1938年);本雅明关于文化研究的著名论著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

19尔。

20、《否定辩证法》的作者是:阿多诺

21、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

22起来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服务。

2324、《单向度的人》一书的作者是:马尔库塞

25、《审美之维》一书的作者是:马尔库塞

26、《快感:文化与政治》一书的作者是:杰姆逊

28。

29、20世纪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奥威尔《1984》、扎米亚京《我们》

30、李泽厚认为:“‘乐感文化与实用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二、名词解释题

1、启蒙辩证法: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启蒙”与“神话”相对。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因无法征服和支配自然,把能力范围之外的一切都归因于神的力量。而启蒙精神则是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但是在这种精神中滋生的技术却把启蒙推向极端,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也就是说,启蒙把人从自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但是现在又使人的内在自然受制于技术,作为一种大众启蒙的欺骗,文化工业变成了新的“神话”,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2、批判理论:广义的批判理论指的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狭义的批判理论指的是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及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尽管广义与狭义存在着区别,但是都认为:“一种批判理论都是以其所有的形式,为减少支配和增添自由的社会研究提供描述的和规范的基础。”

3、光晕(光韵):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它是传统艺术的灵魂。(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本真”,艺术品的光晕凋谢和消失了,对此他颇为感伤。)

4、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成员多来自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与哈贝马斯。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该派的理论观点可以概括地称为 “批判的社会理论”,他们自认为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他们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具体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来整合马克思主义。

5、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的前身是被国际公认为文化研究发源地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与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鼎立而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Birmingham School)。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

6、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默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这个概念是阿多诺的哲学理论的中心,它首次出现于《启蒙辩证法》(1948年)。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这部著作标志着批判理论早期的结束。

7、席勒式: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

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8、莎士比亚化: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是针对拉萨尔艺术创作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来的。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指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通过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

9、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10、工具理性:又叫“目的理性”,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指的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11、价值理性: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三、分析

1、广义概念的“实践”与狭义概念的“实践”分别指的是什么?李泽厚提出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什么?

答:广义概念的“实践”(praxis)指的是人们的一切活动,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这一狭义概念、精神实践(宗教、道德、审美)、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实践(符号、语言活动)、福柯提出的快感实践(身体、欲望的活动)及虚拟实践(赛博空间中人的活动)

狭义概念的“实践”(practice)指的是物质生产实践。

李泽厚提出的“实践”概念则是指“使用——制造工具”这一狭义概念。

2、阿多诺与本雅明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态度如何?

答:阿多诺认为,“就艺术同社会中现存的需求相适应而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为利润而运作的商业。”大众对于艺术的需求确实被满足,“但却是剥夺了人们人权的虚假的满足”。技术复制的艺术并没有使大众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成为真正大众的艺术,反而为其统治。因此阿多诺更倾向于从自律的艺术,不是古典的,而是现代主义先锋派的艺术中寻求对于文化工业的挑战,对于社会一体化的揭露和一些否定性的表达。

本雅明一方面对传统艺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又支持和肯定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现代艺术。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它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最落后的状态,例如面对毕加索的作品,一举变成了最进步的状态,例如面对卓别林的作品”。

四、论述(略)

考试内容:

第一讲《巴黎手稿》

第二讲《审美教育书简》

第三讲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后现代主义

第五讲启蒙辩证法

第六讲文化研究

第七讲实践美学

第八讲《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注:加粗部分表示考题命中率极高。

主观题部分(包括分析题与论述题)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不要离题万里即可。具体的,可以参看笔记以及参考资料。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下载古代文论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论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复习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孟子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论语·......

    文学 古代文论重要名词释答问(推荐阅读)

    古代文论重要名词释答问 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古代寓言两则》复习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课型:新授课执笔人:段学锋审核:刘胜军时间:2013.12.12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词句。②熟记寓意 基础复习:1、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作者是,......

    苏轼文论

    苏轼文论选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 《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

    名词解释 1. 翁方纲“肌理”说 2. “立主脑”(《闲情偶记》) “不隔”(《人间词话》) 3. 比(《毛诗序》) 4. 歌永言(《尚书·尧典》) 5. 建安风骨 6. “妙语”说(《沧浪诗话》)......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1.《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答: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