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
——凯瑞农化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李亚东先生在国际果蔬报道和北京国际果蔬展联合推出的果蔬讲堂上介绍了中国蓝莓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为中国蓝莓行业资深的专家,李教授的介绍深入浅出,资料翔实。他的讲座是从一个“美丽的错误”开始。
这个“美丽的错误”是指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蓝莓名称。原来,蓝莓是从英语blueberry直译而来,只是商品名称。而在学科上,blueberry的真正名称是“越橘”,是指越橘属中的一个蓝果类型,其它两个类型都是红色果实即红豆越橘和蔓越橘。
蓝莓中国的生产可以追溯至2000年,佟立杰先生在山东胶南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蓝莓生产园——青岛蓝玫瑰果实有限公司。这是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生产、包装与鲜果销售的蓝莓农业企业,并且率先建立了温室、冷棚和露地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当时就实现了从四月中旬一直到七月底供应鲜果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确定的主栽培品种“蓝丰”和“都克”仍然是现在中国北方栽培的优良品种。
中国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开始于2009年,在这一阶段,工商企业和金融资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投资大规模种植蓝莓。这其中包括大连来宝集团投资超过3亿元建立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联想佳沃投资20亿元建立集种植、研发、加工、包装、销售等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江苏沃田在连云港建设大型生产基地等等。
2000年至今,全国27个省份都开启了蓝莓产业化种植之旅,其范围相当广泛,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至西藏和新疆。种植模式是采用日光温室、冷棚和陆地相结合,实现了从3月中旬到8月底向市场供应鲜果。数据显示,中国蓝莓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4745公顷增长至2015年的31210公顷,年复合增长率为37%;蓝莓产量从2009年的1773吨增长至2015年的30000吨左右,年复合增长率为60%。2015年种植面积前三大省份是贵州、山东和辽宁,产量前三大省份是山东、辽宁和贵州。
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蓝莓的种植特点。中国蓝莓的种植者目前主要包括四类:大型的蓝莓种植企业超过10家,每家种植规模超过5000亩;中型种植企业50-100家,种植规模在500-1000亩;种植大户超过100家,种植面积为50-500亩;蓝莓专业合作社为10个,总体规模在500亩以下。
李教授还特别在讲座中提到了中国蓝莓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老化苗、僵化苗、半根苗和断根苗现象;树体老化和黄化问题非常严重;以及品种问题。前两个问题与种植者缺乏知识了解密切相关,而品种问题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李教授提到,新品种和专利品种并不绝对代表是好品种。公爵、蓝丰和雷格西这三个品种现在仍然是北美的主流品种。
就蓝莓的栽培技术,李教授提到了几种技术供同行们借鉴:蛅木嫁接、合理密植、机械化种植以及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正开始应用于蓝莓种植,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们蓝莓单产低以及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讲座最后,李教授对中国蓝莓未来生产的趋势做了分析。他认为,其一,中国目前蓝莓品牌众多,正在形成价格大战;其二,全产业链是行业的全产业链,而不是某个企业的全产业链,因此每个企业没有必要去做全产业链,各个企业应该一起整合,共同打造全产业链;其三,李教授推荐100-300亩的种植大户和30-50亩农户的种植形式,这两种种植模式具有最佳的性价比。李教授认为,从严格意义上看,以中国蓝莓目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还不能称之一个产业,中国蓝莓的产量要达到100万吨,种植规模需要达到100万-200万亩,才能称之为一个产业。整个产业的产值更是可能达到1000亿左右,他对未来中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第二篇:蓝莓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怀宁县处于安徽西南部,背依大别山,面朝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蓝莓消费潜力巨大。自然条件低山丘陵资源丰富适合蓝莓种植,生态环境良好,具备生产高品质蓝莓生态条件。1998年省农科院在县园艺场进行了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2004年开始,对怀宁山场土壤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论证,并于当年成园试种。于2011年始蓝莓商品销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徽蓝莓第一园”等蓝莓基地的发展,显示本地气候、土壤适合蓝莓的生长,提高周边消费者对蓝莓的认知,培养了蓝莓生产管理人员,显著地经济效益示范带动了一批农户。目前,蓝莓种植面积增至2.3万亩,培育了45家蓝莓产业化企业,2家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游客采摘、预冷保鲜、食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的蓝莓产业。
一、远景规划
近年怀宁县把蓝莓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规划布局扶持推广。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产地优美、生产精细、管理智能、品质高端、产业融合”的要求,优化怀宁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保护和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蓝莓产业。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业生产及管理人员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扩大蓝莓产业规模,提高蓝莓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延伸产业链,发展以蓝莓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打造“独秀故里、蓝 1 莓之乡”。争取经过5-10年努力,将怀宁县建设成为长江流域蓝莓产区的蓝莓产业中心,立足长江流域,引领全国的蓝莓产业发展。建设成为长江流域蓝莓科技研发基地、蓝莓新品种展示与繁育基地、蓝莓现代化规模化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区域蓝莓产品交易中心、蓝莓贮藏冷链物流基地、蓝莓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区和蓝莓产业化服务基地。
二、生产过程质量管控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选择适宜品种,开展标准生产。并对生产、加工、销售部门员工进行培训,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农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按照标准检查监督。建立以怀宁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核心,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检室为骨干,各蓝莓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检测室为支撑的蓝莓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产品质量管理宣传,对基层蓝莓产品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从检测能力和技术手段上,提高蓝莓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水平和公认性,为蓝莓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建立蓝莓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公众蓝莓消费安全。2017年怀宁县在安徽美林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开展了蓝莓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三、品牌创建。“怀宁蓝莓”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及保护产品进入正式申报程序。五家企业获得“三品”认证,“冰霜”、“独秀山”、“福贝特”、“独秀谷”、“盛丰”等品牌在上海、深圳、合肥等大中城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在黄墩镇举办的蓝莓节庆活动,很好地在国内外推介了我县的蓝莓产业,形成怀宁蓝莓的良好的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吸引高水平的投智投资和 2 企业拓展一线城市蓝莓市场。5月26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小蓝莓在脱贫攻坚热土中扎根”长篇报道,肯定了怀宁蓝莓产业发展及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四、经济社会效益
2017年全县年产值超5000万元蓝莓企业预计达到两家,至2017年,美林公司已销售蓝莓鲜果及产品6200万元,新增蓝莓基地3800亩,带动贫困户516户,其中怀宁446户。独秀山蓝莓公司已销售蓝莓产品2300万元,手持订单2100万元,新增蓝莓基地3100亩,带动贫困户330户。一家科技研发型龙头企业安庆蓝莓公司依托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良蓝莓种苗销往合肥、池州、黄山、铜陵等地市,共达200万株。
第三篇:发展蓝莓产业方案
Xx局扶贫xx村发展蓝莓种植产业的策划方案
前言
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府的扶贫号召,为了深入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要求,xx局一直在脚踏实地的组织各种扶贫计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支援国家扶贫计划的建设,为了更大的增加农村朋友的经济收入,xx局又在xx村筹建了发展蓝莓种植产业的新项目。一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蓝莓种植 实施时间:
实施地点:XXX村
实施单位: 项目责任人:
项目总投资(人民币):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xx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村委会筹资50 万元。项目效益:
项目目的:以龙头企业为强大依托,以专业合作社为有效载体,以发展蓝莓种植为契机,形成xx村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并以点带面的带动xx村经济全面发展,达到全村脱贫致富的目的。项目模式: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示范基地 二 项目管理
(一)组织领导 1.局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该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实施,督查监督各个部门工作实施效果。2.项目办公司 办公司主任: 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该项目现场工作实施,并有效沟通各方面的联系。
(二)管理机构 1.龙头企业。法人代表:
职能:该企业为业界领头企业,经过前期考察论证之后,已经建立了一个示范基地,目前运作良好。2.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职能:做好企业和种植户等各部门的协调工作。3.村委会。职能:积极发挥村两委的领导作用,对该项目的参与各方实行基层政府权利,保障各部门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保障该项目顺利实施。4.种植户。
职能: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参与该项目,保证依法履行合同,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三 项目建设内容
(一).项目资金。Xx局和村委会投资的150万元资金为发展蓝莓种植产业专用资金,主要用于: 1.购买蓝莓种苗。2.购买相关设备。3.购买相关肥料。
(二).种植规模。经过村委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宣传动员之后,有xx户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种植面积xx亩,建设大棚xx座。
(三).技术管理。
1.合作社组织种植户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并组织现场培训教学。2.示范基地提供相关技术帮助。
3.合作社持续跟进田间技术管理,指导相关种植技术,负责验收种植户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相关环节,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联系示范基地技术人员到种植户中开展现场教学指导。四 项目实施
(一)操作流程 1.成立合作社。为了保证龙头公司和种植户双方利益,必须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
(1).自由参股。为了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种植户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租金和劳力折价的方式自由入股合作社。(2).公选领导。为了加强种植户对合作社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合作社领导机构由参股种植户投票推举。
(3).财务审核。对合作社财务支出和收入实行小组审核制度和社员大会公投制度。由全体社员推举三位非领导社员为财务小组组员,任期一年,每年论选,对合作社中的财政制度于是审核并有否决权;合作社财务人员和审核小组出现不同意见难以解决的时候,由全体社员大会公投解决。
2.设备投入。购买相关设备必须经过公开公平的招标措施,最大程度的保证种植户的经济利益。
3.基础设施。对于种植用地进行土地改良,由合作社技术人员对土壤的酸碱性、通透性等相关指标严格测试之后,由种植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严格执行相关改良土壤的措施。
4.购买种苗。对提供种苗的xx单位签订相关合同,在质量和价格上予以保证。
5.肥料农药。购买肥料要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决定最合适的肥料,对于采购肥料和农药可以实行两种方式:第一,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毕竟大批量的购买既能保证购买正品肥料,也能最大程度的压低价格;第二,对于愿意自己购买的种植户,技术人员指导合适的肥料农药。
(二)、施工进度。
1.xx年xx月,由村委会牵头,xx局和xx企业为辅成立合作社并上报政府,合作社相关办公地址由村委会协调解决。2.xx年xx月,确定种植户数量及种植规模。
3.xx年xx月,合作社全体社员大会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4.xx年xx月,合作社组织社员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并进行现场教学示范。
5.xx年xx月,修建基础设施,包括改良土壤,建设大棚以及购买相关设备。
6.xx年xx月,购买蓝莓种苗,并按照实施方案对各种植户进行分户,在合作社技术人员指导下定植。
7.xx年xx月,后续管理。合作社技术人员持续跟进,对灌溉、除草、施肥、修剪、采收及防治病虫害、越冬防寒等相关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三)、项目监督。
1.该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司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项目进度及提出相关指导意见。
2.合作社及示范基地技术人员定期检查种植户相关设置,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防患于未然。3.种植户对以上相关部门的义务进行监督,遇到切实损害自身利益或者受到不公平公正待遇的时候即使和村委会、合作社沟通,必要时上报政府相关部门。
4.村委会身为国家基层行政单位,要公平合法的保证该项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必要时及时联系上级政府予以协调解决。总结
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xx局扶贫xx村发展蓝莓种植事业及相关模式,不仅会在xx村取得圆满胜利,也会辐射xx村四周的乡镇,起到以点带面的轰动效应,带领附近乡镇的农民开创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道路,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辉煌的贡献。
第四篇: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文章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互联网调查方式,收集到这方面诸多最新资料,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有助于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向多模式、高层次、专业化和现代化等方向顺利发展。
【关 键 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 正 文】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酝酿阶段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先培训骨干教师,再推广行政学研究和教育。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1983年又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刘怡昌等,1996年,第3页)。这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例如北京大学于1984年就开始向本科生讲授行政管理学课程(鲍静、左然,1996年,第27页)。
其二,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会议对我国后来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启蒙影响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刘怡昌等人,1996年,第3页)。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得以创刊。这些活动对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研究和教育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2.恢复阶段(1986-1992)
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我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其间有两大特点:
其一,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教育。早在1985年,湖北大学就创建了专门的行政管理系,但并未开招本科生。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还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苏州大学则先行建立起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于第2年开始招生。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得以恢复,并定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原来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另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中山大学也正式恢复原来的政治学系,并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首次正式开招行政学专业硕士生。同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90年后,一些学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这些院系名称的变化本身就表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专业得以逐步恢复或重建,并在政治学学科教育中占有二级学科教育的独立地位。
其二,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无论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不仅如前所述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行政管理学专业横向教育体系,还有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如广东(1985)、北京(注:北京行政学院最早建于1949年,时称“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6年得以恢复,更名为“北京市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正式定为现名。)和上海(1986)、河北(1987)、浙江和沈阳(1988)、深圳和吉林(1989)、黑龙江(1990)、安徽和青海(1991)、江苏(1992)等省市先后组建地方行政学院,开展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和一些成人类的学历教育(详见鲍静、左然,1996年,第9-25页)。
3.壮大阶段(1993-1999)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
首先,这一时期又有一些学校加入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如1993年的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1996-1997的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注:其中仅南昌大学将政治学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其他学校直接拥有(见《中国高等教育》1997-5,第50-55页。)等纷纷拥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则直接获准兴办行政管理硕士教育。
其次,一批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对人才培养(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需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办学资源的共享,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它们大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工作:(1)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系和专业设置,实行院系合并,组建了不少多学科共存的学院性教育机构(详见后面的分析)。(2)改变了过去仅仅重视培养数量的数量型模式,奉行注重人才质量的质量型教育模式。在80年代末,先期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校往往招生数量较大,本科年招生数量多达60名,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年招生数量就更为可观。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人员精简的影响,毕业生难分配,所以这些老学校不得不减少各类行政管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3)这些学校还利用已有的优势,纷纷重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展硕士及硕士以上层面的各类教育。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9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21日,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省、自治区先后成立地方行政学院。同时,一些地市级行政学院也纷纷建立,这就基本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公务员培训网络。
4.转型阶段(1999-)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详见后面的分析)。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抓住发展良机,有必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专门的考查。
二、现状的调查
对于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普通高等学校拥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权,我国有关部门缺乏统计数据。我们近期通过网上和其他调查方法所做的不完全调查证实,目前全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校至少为40多家。目前,全国已有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学院46所(郭济,2000年,第5页)。其中普通高校行政管理教育主体的机构建制、教师状况、学生状况和课程设置状况如下:
1.教学机构的建制
我们所了解到的42所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至少本科层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权。通过网上调查到其中近39家院校在院系建制方面的最新状况。结果显示如下几个特征:
(1)从学校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要多于专门性院校。前者(27所)几乎是后者(15所)的2倍。不过后者能兴办行政管理教育本身,既说明他们正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2)在学校内部,学院数大大多于系所数。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参见表1)。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1993年以后院系合并浪潮对行政管理教育的影响很大。在31家学院当中,数量和比例居第一位的为管理类学院(含行政学院)。这虽然说明管理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等于说,法学或政治学类学院的影响已经很小。实际上我们将政法类和文法类合起来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与管理类一样大,何况管理类还有至少4家政治学取向很强的学院,因为它们原本就主要靠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文类与文法类加起来的比例竟然高达29%,与政法类旗鼓相当。这说明我们已有一些行政管理教育正在受到人文科学更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院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比例太小,经济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后面论及的课程体系分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此外,由研究所直接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主体也很少。
(3)在系一级的建制上,政治学取向的直接教育主体占居明显的主导地位。如果说从学科众多的学院建制中还不太容易看清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取向的话,通过对独立的系所和学院主要承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级组织的分类分析,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表2显示,单纯的政治学系(含国际政治系)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把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和单纯的行政学系也加进来,那么其数量就有23家,比例高达54.7%,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类加起来的数量仅仅11家,占26.2%,其他(含国际文化和人文社科)类的就更少了。
表1 39所高校举办行管教育的院系类别
分类学校(31个,占73.8%)系所(11个,占26.2%)总计
小类 管理类政法类文法类人文类经济类系所
数量138451101
42比例% 41.925.812.916.13.290.99.1100%
备注 经济管理 政法、法学 文法学院 文学院 仅为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注:本表主要根据互联网上各高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设置的最新资料统计而成;39所高校不含前述42所高校中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同时浙江大学有3家办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有2家办学单位,因而这里的总数仍为42。
表2 39所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具体主体类型
分类政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行政学 公共管理 管理学 国际文化 人文社科 总计
数量49106526
42比例%9.521.423.814.311.94.814.3100
包含类型 含国际政治体育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 社科教育
注:同表1
表3 7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目前的师资力量情况(人)
类别专业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博士硕士全职
数量教师教授 副教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兼职 兼职
高校院系教授 之比
北京大学政治学 33111681.8618.21545.51339.4与行政管理系
中国人民大学197878.9210.5315.8
行政管理学系16 1∶0.84
南京大学政治3981866.7923.1与行政管理学系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39149591128.2615.417 1∶0.44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541731.53564.8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50617462244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34915 70.61029.41029.48 1∶0.24
注:本表全部根据7所高校网上资料统计而成;表格空白处均为情况不详。
2.教师队伍
据统计,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人数为200多人(郭济,2000年)。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有关专门从事行政学教育的教师的具体统计分析。我们通过网上调查获得7所院校现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注:由于很难搜集有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资料,所以这里的数据涉及的是这些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系的专业教师,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并非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数据。)的部分资料(见表3)。表中关于各教学单位职称结构方向的资料较全,而学历结构方面的资料不全,专业背景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各高校教师其他方面的资料更是缺乏。这里我们仅就这些办学单位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兼职状况加以分析。
(1)关于职称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同时讲师职称所占的比例大多为50%以下。其中,发展较早的院系的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通常超过50%,最高者为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达81.8%。这些院校已经逐渐改变过去流行的正金字塔形结构模式(职称越高,比例越低),而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发展较晚的院系副高职以上的比例则一般低于50%。
(2)关于学历结构。我们仅搜集到7所院系中5所院系的资料。5所院系中有1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资料未分博士与硕士,有4所的资料明确显示博士学历状况。这4所院系的博士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处于15.4-45.5%之间。它说明这些院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都还不高,都有待大大提高。
(3)关于外聘兼职教师状况。我们得到了其中3所院系的资料。其中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数量最多,达16个。从外聘兼职教师的背景来看,人民大学也很有特色,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其他院系一般以教师及研究人员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达17名,其中全属教学及研究型。
从总体上看,各院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正在趋于合理,但在学历结构方面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师结构方面还要打破传统的只有全职教师的模式,走广泛外联的道路,扩大兼职或客座教授的比例。
3.学生状况
关于本科生状况。因为院系建制较为流行,许多院系对于学生状况的网上介绍往往不分专业,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最新情况。有幸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高校就业网了解到2000年14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今年毕业生数最多的是东北大学(62人),最少的为南开大学(11人),平均每校毕业生数为33人(注:资料源自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0年4月12日。)。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9年)规定的一般为60人的标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不像刚恢复时那样易于招生和分配所致。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该专业各高校年招生数应该在35名左右(毕业数通常会少于招生数),若以40所院校推算,全国年招生数应该能达到1400名左右,年在校人数应在56OO名左右。至于这些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缺乏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的一般了解,他们通常去机关、企业和高校的比例大体各占1/3左右。
表4 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11所高校的开设情况统计
学科课程开设的 占调查学课程课程相近数
学校数 校的比率(%)一致数
行 行政学原理11100110
行政组织学763.661∶组织与管理
市政学981.890
政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436.440
行政案例分析545.550
领导科学654.533∶行政领导学
学 公共政策1110011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090.946∶人事管理学
行政公文写作1090.991∶秘书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其应用 654.560
管 政府公共关系学763.607∶公共关系学
理 管理学原理1090.991∶现代管理方法
学 信息管理概论218.220
管理心理学763.643∶组织行为学
政 政治学原理111001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63.643∶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
治 比较政治制度1090.9100
政府经济学545.550
学 地方政府学436.440
政治学和行政学文献选读 218.220
法 法学导论763.643∶法学基础理论
学 行政法学981.890
社 社会调查与统计654.551∶统计学
会 社会学概论763.661∶政治社会学
学
注:11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资料大多来自于它们的网上资料。
关于硕士生的状况。我们也很难查到现成的统计资料。不过据我们的了解,北大、清华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计划类脱产硕士生年招生量能达到10名左右,其他一些院校一般年招生数为5名左右,平均每所院校年招生量应该为7名左右。目前全国行政学硕士点的数量为21家(参见徐中奇等,2000年)。依此计算,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计划内硕士生的年招生量估计应在150名左右,年在校生应该在400名左右。若再加上计划外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总数应该大大高于这一数字。
4.课程的设置
关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因为国家教委有统一的专业规范,所以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曾对能搜集到资料的11所院系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5门主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其中有3门(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和政治学原理)开课普及率为100%,有15门普及率为50-91%,6门普及率为50%以下。也就是说有18门课(占24门主干课程的75%)在大多数院系都得以开设。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都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偏颇。比如像政府经济学、行政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献选读、信息管理概论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均没有超过50%。再者,一些课程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实际课程仍然是传统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普及率虽然达到90.9%,但其中名称完全一致的仅占40%,60%的院系开设的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的普及率能达到63.6%,但开设的全是笼统的公共关系学。此外,分析还发现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就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总体课程体系来看,尽管的确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系兴办的历来是行政法取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由于过去行政管理学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经济类、管理类和一些方法性技术类课程都很少。这在我国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主干课程(表4)要求上也能看得非常清楚。
关于行政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全国并没有像本科教育那样的统一规范,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其中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课程在两个层次上的比例都较低;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等等(另参见王乐夫等人,1998)。
三、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10几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们更迎来了一个以经济的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时我们自身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持续、快速和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和廉洁等方向发展。这自然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既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1.严峻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于我们本身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的任务都更加艰巨,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来化解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平稳、协调、有序地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他们要有更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他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无疑这就从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其次,挑战直接来自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都明确指出,中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内涵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既是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新的机构建立之后,政府职能是否能真正转变,“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持久下去的重要组织保证。
第三,这种挑战也来自于新时代经济及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不仅促成了网络经济的出现,还促成了网络政府、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为此,政府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都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为这种现实需要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公共管理教育都必须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我们的行政管理教育就不能培养出迅速适应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需要的全新公共管理人才来。②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身在政府的公务员本身更应该是知识素养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这决定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主要为公务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③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我们的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原本发展历史就不长的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势必更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既是对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给它的充分、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们无疑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模式发展。就行政管理教育的模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我们只是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的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现有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其表现是突出的政治学取向性。尽管依托政治学发展行政管理学教育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这种取向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但单纯或主要是这种取向将会很成问题。因为行政管理本身是一种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的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就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借国家学科调整的东风,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的多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政治学取向模式外,还应该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罗自刚,1998年)、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陈振明,1999年)等等。
此外,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大学学院型与专门培训机构型、理论知识型与实际应用型、学历型与公职资格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经验(薛澜、彭宗超,2000年)。各类教学主体均可以参照他国他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②高层次专业化发展。面对上述诸多崭新的挑战,行政管理教育必然要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专业化除了要重视扩大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外,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统合训拣。特别是目前中国公务员队伍庞大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上述未来发展的需要。1997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达530.7万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为297.9万人,占总数的56.1%,具有大专学历的为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其中大专学历的178.2万人,占总数的33.58%,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硕士学历的仅1.88万人,占总数的 0.35%(季明明,1999年)。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学业学位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
③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能给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行政管理教育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体制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更能促使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实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优化他们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只有这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历史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们自身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挑战,把握好机遇,勇于改革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拥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怡昌、许又惠、徐理明主编。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184。
[4]鲍静、左然总策划.中国行政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览[R].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1996。
[5]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1996/1997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1997,(5)。
[7]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1999年颁布)[E],第二章第5条第1款。
[8]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培养复合型行政学硕士[J].中国行政管理,2000,(3)。徐中奇、吴瑞坚.报考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问答[J].中国行政管理,2000,(6).[9]罗自刚.对行政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11]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行政管理,1999,(3)。
[12]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13]各高校的网上资料等。
第五篇:全区蓝莓产业发展情况
全区蓝莓产业发展情况
一、我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一)野生蓝莓资源情况
1、野生资源分布情况
据2010年大兴安岭主要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野生蓝莓总储量26199.8吨, 允收量14147.9吨。由于受气候变暖、丰年、欠年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几年年均采摘量只有6000吨左右。
2、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情况
本着适度、适量的原则,2011年全区对经专业部门现场核查确定的1205公顷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试点地块,采取间密补疏、疏灌透光、高位平茬、改良土壤和施生物肥等措施,改善野生蓝莓生长环境,提高了公顷种群密度、产量和品质。目前,实行集约化经营的野生蓝莓,平均每亩增产15%左右。
(二)人工蓝莓种植情况
截至2011年末,全区共繁育“美登”种苗740万株,完成人工蓝莓种植7028亩。
(三)产品加工及销售情况
我区现有蓝莓精深加工企业19家。产品从原始的出售蓝莓原果及果汁,到现在已经开发出蓝莓冰酒、果酒、果干、果酱、果脯、饮料、罐头及花青素提取物、花青素泡腾片、软胶囊、口服液等十大类160多种产品。在我区现有的蓝莓加工企业中,规模较大、比较有专业技术优势的为塔河超越野生浆果公司、阿木尔北极冰蓝莓酒庄、加区百盛蓝莓公司,新林依莓公司、松岭林格贝公司。北极冰以高档酒产品为主;超越以中档酒、果干、果酱、口服液为主;百盛公司以饮料、果糕为主;新林依莓公司以女士酒、白兰地为主;松岭林格贝公司以花青素提取物为主,企业产品各具自身特色,达到统一布局的效果。我区蓝莓产品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销售网点100多家。并在百度、阿里巴巴、慧聪网等网络平台上进行产品推销,效果很好。
2011蓝莓加工业实现产值共计2.3亿元。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当前我区蓝莓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产业壮大缺少人才支撑。由于我区蓝莓产业是新兴的接续产业,在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人才短缺,造成了产业发展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不利局面,从而制约了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三是资金短缺制约产业发展。蓝莓种植成本较高且见效较慢,导致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我区蓝莓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中,缺乏增资扩股的融资渠道,仅凭企业自身资本扩张,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四是蓝莓生产原料日趋紧张。野生蓝莓分布面积逐年缩小,人工蓝莓种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造成生产原料不足。五是蓝莓产品科技含量低。一些产品的生产还停留在品种单
一、简单初加工状态,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低造成附加值低,使我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发展规划
(一)野生浆果业基地发展目标 到2015年,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30万亩,种苗繁育稳定在1000万株,人工蓝莓种植累计达到8万亩。
要坚持人工繁育栽培和野生保护并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突出发展野生蓝莓经营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区(局)大力推进人工蓝莓种苗繁育和种植基地建设。2012年蓝莓种苗计划繁育500万株,2013年繁育600万株,2014年繁育800万株,力争到2015年种苗繁育稳定在1000万株; 2012年人工蓝莓计划种植5000亩,2013年种植20720亩,2014年种植21800亩,2015年种植25452亩。到2015年,人工蓝莓种植累计达到8万亩,产量达到1.6-2.4万吨,具体规划如下:
(1)北部蓝莓生产区:到2015年计划集约化经营16万亩,人工蓝莓种植基地累计完成1.7万亩。其中:西林吉林业局建设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5.0万亩,建设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5万亩。图强林业局集约化经营基地4.3万亩,建设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1万亩;阿木尔林业局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3.7万亩,建设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5万亩;塔河林业局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3.0万亩,建设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6万亩。
(2)中部蓝莓生产区:到2015年计划建设野生蓝莓管集约化经营14万亩,人工蓝莓种植基地累计完成3.3万亩,其中:新林林业局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4.5万亩,建人工蓝莓种植基地1.9万亩;十八站林业局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2.8万亩,建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5万亩;韩家园林业局野生集约化经营基地2.2万亩,建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4万亩;呼中林业局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基地4.5万亩,建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5万亩。
(3)南部蓝莓人工种植生产区:到2015年计划建设人工种植蓝莓累计完成3万亩,其中:岭南人工蓝莓种植基地1.3万亩;松岭林业局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7万亩;呼玛林业局建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7万亩;加林局人工蓝莓种植基地0.3万亩。
(4)旅游区、城市鲜食蓝莓温室栽培生产区:到2015年本区共建蓝莓棚室栽培基地0.3万亩,其中:漠河县城周边建设蓝莓栽培温室0.04万亩,在北极村建设0.04万亩,旅游干道附近建设0.02万亩;加格达奇城区周边建设0.1万亩;其它景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共建设0.1万亩。
(二)建设布局
1、生产基地布局
蓝莓种植基地建设要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1)精心打造人工蓝莓栽培种植基地
以加区、塔河、呼玛、新林、阿木尔、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等地为主,利用相对温暖的气候和相对广阔的土地,重点发展人工种植基地。其它地区逐步跟进,稳步扩大种植面积。
尽快引进与我区纬度相同,气候条件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已栽培成功的蓝莓品种,试验成功后在我区大面积推广栽培;由科研部门进行野生蓝莓的驯化和良种选育研究,培育本地自主品牌的苗木品种,使蓝莓种植品种实现多样化。
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逐步扩大蓝莓种苗繁育的规模,完善温室大棚、组培室、喷灌等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2)重点建设野生蓝莓集约采集区
根据全区野生蓝莓储量和分布情况,在大兴安岭北部漠河、图强、阿木尔、塔河野生蓝莓集中分布区,重点建设野生蓝莓集约经营采集基地;在大兴安岭中部十八站、韩家园、呼中、新林野生蓝莓中度分布区,重点建设野生蓝莓原料补充采集基地;在大兴安岭南部加林局、松岭、呼玛野生蓝莓分布边缘,重点建设野生蓝莓资源恢复采集基地。通过集约经营,提高野生蓝莓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产量。
(3)有序发展著名旅游景点观光采摘区
以大兴安岭蓝莓节为带动,开发蓝莓旅游精品项目,主要在漠河、阿木尔、图强、新林等地建设蓝莓会馆、蓝莓风情小镇、蓝莓广场及蓝莓观光采摘园等项目,促进蓝莓产业与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蓝莓生产加工企业布局(1)龙头企业布局
根据蓝莓种植区域规划,遵循原料就地贮藏和就近加工的原则,促进北极冰、超越、百盛蓝莓三家重点大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扩大产能同步推进。以成立集团公司的形式促进龙头企业达产增效。
(2)产品开发布局
根据我区现有蓝莓加工产业的基础,实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形成集群优势,推动蓝莓加工产业由简单速冻原料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由出口原料向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3)市场布局
依托我区现有的山特产品交易市场,利用2-3年时间在加格达奇建设集采购、仓储、营销、商贸、信息发布等为一体的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最大寒地野生蓝莓产品集散交易市场。
四、发展思路
(一)推进蓝莓基地建设,保证原料供给
1、野生蓝莓基地建设
根据《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指导意见》,将野生蓝莓承包给林区职工,实行野生蓝莓资源管理、产品采集和收购销售“三统一”管理,各林业局开展野生蓝莓集约化经营,不仅可以达到合理保护利用资源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人工促进增加野生蓝莓产量。
为保证原料供给,对野生蓝莓资源实行严格管理,真正做到原果不出区,在大兴安岭地区就地加工,达到过阜增值的效果,提高蓝莓产业对我区经济的贡献率。
2、人工蓝莓原料基地建设
在有条件的县区(局)大力推进人工蓝莓种植。一是在有条件的塔河、新林、阿木尔、十八站、加区、加林局、岭南扩大种植,使蓝莓种植业与“让百姓富起来”工程相结合,节同时依托农林科学院迅速建立地、县(区、局)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在地区设臵服务中心,县区建设服务站,使技术人员直接和种植户对接。积极鼓励林区职工及农户进行种植;二是鼓励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建立人工蓝莓种植基地,根据蓝莓的生长环境要求,尝试改造各县区局的防火隔离带作为蓝莓种植地,可有效解决种植基地不足的问题;三是鼓励种植户进行温室大棚种植。通过大棚种植M7、北陆等高丛、半高丛苗木品种,能够在冬季生产出反季节蓝莓鲜果来投放市场。四是不断探索蓝莓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加快我区蓝莓种植业的发展步伐。
3、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要保障供应,保证种植需求,蓝莓种苗繁育是蓝莓种植的基础,也是关键之一,重点搞好农林科学院和塔河县中心苗圃两个组培生产基地建设及新林、阿木尔、十八站和加区四个扦插生产基地建设。
(二)精心布局,促进加工企业企业发展
1、整合蓝莓加工企业。进一步扶持塔河超越、阿木尔北极冰、加区百盛蓝莓、新林依莓等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市场手段逐步淘汰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小企业,不断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促进蓝莓产业战略升级。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我区独有的资源、环境、区位、政策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整合蓝莓产业资源,向全社会推介蓝莓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到我区蓝莓产业发展中来。
3、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组织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强同大专院校和专家学者联系与技术合作,并以国内外大专院校和各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开放流动的研发平台,针对蓝莓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和生产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为我区的蓝莓产品开发提供科技支撑。扶持企业以高、精终端产品占领市场,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调整优化蓝莓产品结构。适当增加蓝莓酒在蓝莓产品中的加工比例,针对市场需求,将消费市场划分高、中、低三档,以优质的品质优势和相对较低的价位优势占领国内外市场。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拉动全区的经济增长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不断拓宽产品市场,增加市场份额
一是通过大兴安岭林区特色产品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平台,支持蓝莓企业为占领国内外高端市场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继续推进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设臵专卖店,把产品销售到国内各大城市。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展会展示我区的产品,提高我区野生蓝莓产品的知名度。
(四)营造良好开发氛围,做好宣传工作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普及蓝莓相关知识,广泛宣传野生蓝莓产品的益处。充分利用各种学术讨论会、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和网络平台,开展蓝莓产品项目推介活动,全方位宣传大兴安岭蓝莓产业,使投资者认识了解大兴安岭蓝莓、使其投资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