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 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 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商周 甲骨文 龟甲、兽骨 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 小 篆 石 汉 隶 书 竹简、帛 汉、唐 楷 书 帛、纸 行 草
二、精读研讨,讨论下列问题。
1、你能认识课本第39页图片上所展示的古文字吗?
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
2、有趣的“拆字”
一日,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你能猜出下面的字吗?
⑴野径无人草丛生(茎)⑵一口咬去多半截(名)⑶大火烧到耳朵边(耿)⑷牛角上边来一刀(解)⑸东南西北无弯路(置)⑹雨余山色浑如睡(雪)⑺空山之中一亩田(画)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击)
四、趣味文字,积累下列材料
1、“六书”和《说文解字》
四、“六书”分析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
①整体象形
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囗一”。早期金文作,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甲骨文作、、,与金文一致。小篆作,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
“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甲、金文作、,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月”。
“自”,《说文》:“,鼻也。象鼻形。”
甲骨文作、,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
“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小篆作,隶书作
。、。饰笔引长则作,小篆作正由此而来。隶书作金文作、,甲骨文作失去象形意味。
、,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完全“魚”,《说文》:“,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小篆作,省去了两边的鳍形。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
“犬”,《说文》:“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金文后来作、、;春秋时作。,战国时或讹变作
;小篆作,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
②附体象形
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
“眉”,《说文》:“
甲骨文作、,或作骨文,如、、、,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金文或同甲、、。小篆是其进一步讹变。许慎据已讹之小篆,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将本象毛形的“”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象眉之形”,谓“在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
隶书作
“齒”,《说文》:“
甲骨文作、、、,或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下半很明显是由,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古文齿字。”,只是将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
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
(臼)”字难以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州”,《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古文州。”
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说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
隶变作、、。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
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
①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刀”,《说文》:“,兵也。象形。”
甲骨文作,正象刀之形;小篆作,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
“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字看起来象“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
“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小篆作是其演变。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
“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战国秦文字作
“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春秋金文作
“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金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秦简作,汉隶作、,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楷书进一步将树枝形变成一丿一横,在木上加指事符号。小篆作(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都是在木的根部加指事符号。隶书作“本”。
以便书写。
“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作,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稍讹。汉隶作
“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人的两臂与身躯,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是原来的指事符号。
竖弯勾。
②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
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
(四)。大概是由于积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五。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七),、(六),、(八),(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有不同看法)。
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事物之形。如:
“上”,《说文》:“
小篆“上”字作,高也。指事也。”、两种形体,都是已发生过很大变化的形体,不足为据。甲、金文作,弧线简化作直线。,用在朝上弧线上加一短横来表示“上”。后来写作
“下”,《说文》:“,底也。指事。”
小篆作、两种形体,也都是经过了很多变化才成这个样子的,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下的弧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下”。后来写作,弧线也简化作直线。
甲、金文“上”、“下”两个字所用的弧线和短横,很难说象什么具体事物之形,仅仅是作为两个抽象符号,靠这两个符号的不同的结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本来“上”“下”两个字是容易区别的。当弧线简化成长横之后,“上”“下”两个字就变成靠短横在长横上还是在长横下来分别了,而人们在书写或刻写时也不一定都会把长短横区别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字形也就不容易分辨了。于是,就又采用加竖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作。小篆的“”、“”二形就是“
”、“
”加上朝上的竖笔,作
;“
”就加上朝下的竖笔,”、“”二形,大概是
”的进一步变化。至于小篆的“脱落了短横所致,出土文字数据并未见如此写法。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字一般都是有两个直接构成成分组成(有的构成成分本身就是合体字,又当别论。至于《说文》中有所谓合三体会意的字,实际上也都是许氏对字形的理解不妥造成。很难想象人们在造字的时候会共时用三个或更多的构件。如果有平面静态地看是三个或更多构件构成的字,如“祭”字,这些构件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并不都是一个层面上的直接构成成分),会合二字之形或义以表新的意义。
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会意字的组合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即“比类”
这一类会意字,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结合的形体,就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个词。如:
“从”,《说文》:“
甲骨文作
“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两个人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但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相听也。从二人。” 甲骨文作、,两个人互相背朝对方。小篆作;秦简作;隶书作、,只是笔划更加方折、平直些而已。
“从”和“北”都是用两个人来构字,但两个人结合的方式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义。
字形的不同,体现的实际是结合方式的不同。
再来看一组构件相同的字。
“伐”,《说文》:“
甲骨文作、,用“戈”砍在“人”的头部以会砍伐之意。小篆作,“戈”已经与“人”分离,所以许,击也。从人持戈。”
慎将字形析为“从人持戈”。
“戍”,《说文》:“
甲骨文作,金文或作,戈的刃都在人头之上,不会伤着人。小篆作
。,守边也。从人持戈。”
许慎因为未见过更早的字形,所以把“伐”和“戍”都析作“从人持戈”,其实这两个字是靠“人”与“戈”不同的结合方式来区别的。
“武”,《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一般人都认为许慎引楚庄王的话来解释“武”字不合适,他的思想恐怕不能代表造字时代人的思想。“武”,甲骨文作、,一般学者都认为“止”就代表人。“武”字“从止从戈”,应该就是表示扛着戈去打战,因而有勇武之义。
小篆作;隶书作、、等形;到楷书作“武”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类是以义会意,即“合谊”
“谊”是表示意义的本字,而“義(义)”是假借字。后世假借字行,而本字又用作表友谊之义。所谓“以义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构成成分的词义以表示新的意义。如:
“朏”,《说文》:“,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实际就是合“月”和“出”二字的意义以表示月亮刚刚升起之义。
“凭”,《说文》:“,依几也。从几从任。”
即会合“任”和“几”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示依附于几案之义。
“劣”,《说文》:“,弱也。从力少。”(大徐本作“从力少声”,误。)
即会合“力”和“少”二字之义以表示弱义。
“肰”,《说文》:“,犬肉也。从犬肉。”
也是会合“犬”和“肉”二字之义。
“尟”,《说文》:“,是少也,尟俱存也。从是少。贾侍中说。”
即会合“是”和“少”二字之义。字或作“尠”,会合“甚”和“少”二字之义。
古文字中真正以义会意的字是不多的。许慎举“信”字以为例,本来是有道理的,但后人对此字有不同看法。
“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人说话要真诚。有人说人说话未必“诚”,所以提出将“信”字分析作“从言人声”。从语音上讲,上古“信”与“人”都在真部,说是形声字,也有道理。
后世也造了几个以义会意的字,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等。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注曰:“‘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按照许慎所下的定义,形声字的构成应当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字在甲骨文或金文里,就已经具备形符和声符两个构件了。这些字是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因为目前还没有比商代更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资料可资比较,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是共时结合而成的。如:
“江”,《说文》:“
金文作
“河”,《说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从水工声,与小篆合。,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甲骨文作(从水何声)(从水丂声),金文作(从水何声),战国陶文作(从水可声),秦简作(“水”已变作“氵”)。“何”、“丂”、“可”语音相近,而且“可”字本就以“丂”作声符,“何”字后来也声化为“从人可声”,所以这三个字都可以充当“河”字的声符,但后世只有“从水可声”的字流传下来。
“汝”,《说文》:“
甲骨文作
“妹”,《说文》:“
甲骨文作,从女未声;或作,从女木声。金文作
。“未”在上古是明母字,有学者认为“未”即是从,女弟也。从女未声。”、,从水女声。,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
“木”分化而来。“未”与“妹”在上古声韵均同。“木”与“妹”双声,且韵部也相近。
按理说,形声字的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说文》里有些形声字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何呢?根据古文字资料看,有的是由于字形演变了,许慎不明原来的构形而据已变之形立说所致。如:
“秊(年)”,《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
“年”与“千”在上古都是“真部”字,但声母差距较大:一个是泥母,一个是清母。其实古文字原来并不是作“千”:甲、金文原来作,从禾人声。“人”与“年”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也相近(甚至有人认为相同,所谓“娘日二母归泥”),所以,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完全和谐。后来字形变了,先是在“人”上加点作饰笔,如进一步变作,小篆作
;正源于此形。许慎不知道原来“年”字是以“人”作声符的,他据小篆分析为“千声”,于是使得声符和整个形声字在声母上十分不和谐。
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后世有很多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成的,而是历时累积成的。裘锡圭先生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形符)和音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声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参阅《文字学概要》第八章)表意字加注音符,既不影响理解字义,又使人易于读出音来;假借字加注形符,既容易读出音来,又不致使人对词义产生误解。受此启发,人们便想到了用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时结合的方法来造字,所以,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造字的方法应该是比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出现得要迟些。但是此法一经产生,它的便于认读和理解的优点,使得人们很少再用象形、指事或者会意的方法造字了,甚至连那些本不是形声结构的字,人们也会采用增加形符或增加声符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形声结构的字。如:
“齿”,《说文》:“,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
甲骨文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金文作,与甲骨文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声符“止”。“止”与“齿”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章、昌)也相近,语音和谐。
加声符一般都是加在表意字上。如:
“鳳”,《说文》:“,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从鸟凡声。”
甲骨文原来作、,象凤鸟之形。可能是靠形体的不同难以把凤与鸟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在凤形之上加“凡”(“凤”在冬部,“凡”在侵部,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冬与侵还没有分成两部;声母相同)作声符,以别于鸟字,如、。大概是因为“凡”声已将“凤”跟一般的鸟区别开来,凤本身的形体在新的字形中就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原来的象凤之形的构件后来就干脆写成了“鸟”,如小篆作
加形符一般是加在假借字上。因为被假借字有它自己的本义,人们很容易被它的本义所干扰,或者即便是在用它的本义解释不通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字在此表示什么意思。加了形符之后,人们就不会被它的本义干扰了。如:
“师”字的本义是表示军队,汉代人假借它来记录{狮子}一词,写作“师子”。不了解的人只看字面,不一定就知道它所记录的是动物的名称。于是就有人在假借字“师”上增加“犬”旁,写作“狮”,因为多数表示动物的字都有“犬”旁,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不明白了。
在假借字上增加形符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分化字形,造出所谓“今字”(或称“分化字”、“分别文”)。如:
“辟”,《说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躲避之义,古人原来并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因为躲避跟走路有关,后来在假借字上增加“辶”旁作“避”。譬如之义,原来也没有造字,也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在假借字上加“言”旁作“譬”。开辟之义,以前也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加“门”作“闢”,不过,现在简化字又写作“辟”,恢复用“古字”。
也有在表意字上再增加形符的,那主要是为了彰显词义。如:
“从”和“從”。甲骨文作、,用两个方向一致的人表示后一人跟随前一人。或加“彳”作作,或加“止”作,这几个形体在卜辞和金文中用法并没有差别,应该视为一字之异体。
《说文》将“从”和“從”别为二字,谓“
”是“相听也,从二人”,谓“
”是“随行也,从辵从,从亦,或加“辵”声”。其实“相听”和“随行”意义并没有差别,这一点许慎是知道的,所以他将“從”归在“从部”,而不是归在“辵部”。
在表意字上增加形符,原来的表意字在新的字形中,客观上就成了兼表意的声符,如“從”字就可以分析为“从辵从从,从亦声”。再举个例子:
《说文》有“文原只作(後)”字,谓“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从三字会意。从古文字来看,其说不确。甲骨”。西周金文或增“彳”作,或增“辵”作
(与《说文》所收“古文”
同)。,隶定可作“可见“後”这个字并不是共时取三个构件来会意,而是历史累积而成的。“字分析作“从彳,幺夊者後也”。正确的分析可以作“从彳从,”形后世无传,所以,许慎把“後”
亦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世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平面静态的形声结构的字,其来源并不只有形声造字法一种,另外的一个来源就是聚讼纷纭的“转注”。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对于“转注”这一术语,学术界有较为分歧的看法。说法虽多,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种。我们觉得,在这分歧的说法中,只有“加注意符”的说法较为可信。
“建类一首”,就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一个共同的意符,或者也可以称作部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符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的“事”说的事类,表现在文字上也就是用同样的意符来表示这一事类,如{江、河、湖、海}等都是水类,所以为这类词造字时都以“水”字作为意符。如果这种意符不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又如何理解和遵守呢?而部首是许慎为系联文字主观归纳出来的,在许慎自己看来,部首就等于意符,所以,他在每个部首字的下面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凡是表示这类意义的字都以这个部首字为部首,换句话说,凡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其意义都跟部首字的意义有关。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许慎的这种说法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许慎归纳的部首有时与意符也存在有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一原则有问题,而是许慎所立的部首有的存在着问题。所以,部首字有的并不是意符,二者不能简单地看作同样的东西。许慎在定义里说“建类一首”,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归纳的部首就是意符,因此就说成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同一个部首”。
“同意相受”,就是给表示这类意义而又不具备这个意符(在许慎看来,就是部首字)的字加上这个意符(部首字)。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同意”,是指同样的意类,而不是指具体的意义,如“江”、“河”等都属于{水}这个同样的意类,但“江”、“河”等又有各自具体意义。“相”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互相,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迎”、“相许”之“相”均是这种用法。“受”,古字,今字作“授”,授予之义,而不是接受之义。“相受”,即“相授”,授予给它。
“转注”造字法最主要的是给假借字加注意符。假借字都有自己的本义,本义与字形是吻合的,而假借义自然与字形不合。在假借字上增加一个表示这个假借之义的意符,即为“转注”。“转注”以后的字在字形上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就相合了。如:
{考}这个词,最初在金文中用“丂”字来表示,如“文丂(考)”、“皇丂(考)”、“祖丂(考)”等。“丂”字在甲、金文作、、,象斧柯之形,用来表示“文考”之义,当属假借。后来写作,因为“丂”字在此处表示了{老}意,所以,为了显示其假借之义,就加注“老”字作意符;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以“丂”的本义来曲解了。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许慎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举的两个例字,都是同样造字方式造出的字;而给“转注”举的两个例字并不一样,只有“考”是转注法造成的字,而“老”字却不是。《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是,每种造字方式只举两个例字,此处也就不便多出字来。那为什么不举两个转注造成的例字呢?应该说许慎是有用意的,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考”是由“老”转注而成的。
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分化字,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再举几例:
“辟”,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法也”。但是,{躲避}、{邪僻}、{开辟}、{譬如}等义,先也都是假借“辟”字来表示,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后来分别加注意符造出“避”、“僻”、“闢”、“譬”字来表示“辟”的这些假借义。
除了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为假借义造分化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加注义符为词的引申义造分化字的现象。如:
“取”,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捕取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娶妇}之义,如“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段玉裁曰:“经典多假‘取’为‘娶’。”实际上,“娶”字就是在“取”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形成。
再如:
“昏”,《说文》“日冥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结婚},因为结婚也在日冥之时,如“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婚”字是在“昏”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转注造字法形成的字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古今字”的“今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呢?历史上对于“古今字”的看法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分别文”和“累增字”,实际上就是所谓“转注字”;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一般倾向于狭义的“古今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字”就是通过转注法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能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今字”一般只承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是,有的“转注字”加注意符后跟没有加注时意义和用法并没有差别,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两个形体视为“古今字”,实际上是异体关系。如:
“胃”,《说文》:“,谷俯也。从肉,既然“”象胃之形,那么造字之初,有“
”就已够了,甲骨文正作
。金文中作,加注“肉”作意符,象形。”
应该是为了彰显词义,跟未加“肉”的形体并没有分化为两个字,可以看作是一字之异体,因此,后一形体传下来了,而前一形体没有传下来,这跟其它异体字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小篆只是变得规整些而已。隶变作,省去了中间的点状物。
《说文》中凡谓“从某,某象形”的,如果不是许慎主观上错误,都应该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转注字”。再如:
“骨”,《说文》:“,肉之覈也。从冎有肉。”于“也。”
(冎)”下曰:“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冎”原来只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应该说是个象形字;战国文字作、。,上部稍有变化,下加注“肉”作意符;小篆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未造出转注字之前,人们已用了一个假借字或表意字来记录这个词;后来在假借字或表意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体。在这个新的形体中,后加的意符,大多都被当作是新的形体的意符,而原来的假借字或表意字客观上就成了新的形体的声符。平面、静态地看,转注字当然就是形声结构的了,但它并不是用形声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
总之,字形结构与造字方式并不是一码事儿。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式各形成一种字形结构,分别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和转注两种造字方式造成的字,都是形声结构,或叫“形声字”。所以,许慎将“考”字分析作“从老省,丂声”。《说文》中除了在《叙》里面讲到“转注”,正文里再没有一次讲到“转注”,因为正文里是根据字形结构来分析的,当然不会有转注结构了。清代学者“四体”的提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把“转注”看作是“用字”就不对了。“转注”是文字在动态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造字方式,很多的学者都没能从动态演变的过程去看待“转注”,自然也就无法把平面静态都是形声结构的字,区分为“形声”法和“转注”法两种方法造成的字了。
造字方法结构类型
象形象形
指事指事
会意会意
形声、转注形声
五种造字方法对应于四种结构类型。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用今天的话来讲,“假借”就是利用已有的文字,来记录无法造字或未曾造专字的同音的词。
关于“假借”方法的出现,清代学者孙诒让说得好:“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之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与王子状论假借书》)
因为“假借”是利用已有的文字来记录新词,并没有造出新的形体出来,所以有人不把它看作是造字法,而是一种用字的方法。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也有学者说“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法”。
对于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学者们都没有异议;但对他所举的两个例字,有不少人认为不妥当。
《说文》:“(令),发号也。从亼卪(卩)。” 按许慎的说法,“令”本来是个会意字,其本义是“发号”,用来表示“县令”之意,就属假借。有的学者认为由“发号”到表示“发号之人(即县令)”,是词义的引申,所以就说这不是“假借”。
《说文》:“古文長。,久远也。从兀从
。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亡声。
者,倒
(亡)也。,亦古文長。”
按许慎的分析,它是把“長”看做是会意兼形声字,其本义是“久远”。有学者认为由“久远”到表示“尊长”之义,也是词义引申,所以也说这不是“假借”。
其实,许慎所举的例字未必就错了,问题出在对“假借”的理解上。许慎把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以外的意义,包括词的引申义和文字的假借义,都看作“假借”,也有他的道理,因为这个字是为本义造的,那么,用这个字来记录其它的意义当然都可以视为“假借”。我们现在有的学者只将文字用来记录假借义才看作是“假借”,而将文字用来记录词的引申义不当作“假借”。差别只是如何对待“假借”的问题,还不好说是对错的问题。
下面我们举几个用来记录假借义的例子。
“豆”,《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囗。象形。,古文豆。”
“豆”的本义是器具,用来记录{豆麦}之义,就是假借,如“大豆”、“黄豆”。
“而”,《说文》:“,頬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而”本是象形字,用来记录连词{而},就是假借。
《说文》除了在叙里举了两个例字说明“假借”,正文没有一处说到假借,因为正文里是按结构类型来分的。
总之,“六书”包含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五种造字方法(如果把“假借”看做是“不造字的造字法”则是六种),四种结构类型(如果把“假借”也看做是结构类型则是五种)。
第二篇: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 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 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主要运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隶书。草书一般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而且字字相连,书写十分潦草,有时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许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头、心字底、四点底,都写成一个形状,辨认十分困难。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书法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字如龙飞凤舞,一般人很难辨认。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书可以作为书写的楷模。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楷书的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
减少。
8、行书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的书写比楷书灵活流畅,辨认比任意挥洒的草书容易,因此,运用十分广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行书现在已成为与楷书印刷体相对的一
种字体——手写体,具有与楷书同等重要的作用,人们日常书写,一般都使用行书。
汉字的起源和造字理论发展
汉字起源于意符文字。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都有陶刻意符文字。其刻画精确简洁,显示是专业文字工作者所为。陶刻意符文字,学术界或称之为刻画符号、图画文字、图形文字,大约各从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命名。而意符文字能概括它的全部发展历程。
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出土距今7000多年的陶刻,经徐大立先生整理出600多个意符文字,内容包括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计数、艺术等广泛内涵。第一次发掘的186个意符文字,发表在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研究》第五辑上。其中有一、三、十、、、、、、等似为数字符号;有、、、、、等似为象形字;有蚕吐丝结茧、鸟困罗网、野猪坠陷阱网内、家猪形象等图画;还有多符号组合的、、等图形。这三个多符号组合图形,可能分别表示:初夏(十字花科植物开花)是鱼类繁殖(两鱼并列)季节,捕到怀孕母鱼要放掉(鱼头在网外);养蚕要抓住季节(),蚕茧要及时缫丝,否则蚕蛹化蛾破茧而出,茧便成了废品;织丝带子的方法、工具。均似同短文。
《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5日报道:11月11日到13日,30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一流专家学者齐聚蚌埠,举办“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研讨会”。会议认为“双墩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传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传说却没讲“蛇身”功能。汉代石刻画像:男女二人分持规、矩,下身是两条互相缠绕的蛇。两蛇互缠是蛇交配形象。《通钅监纲目》记伏羲氏初创书契、制骊皮嫁娶之礼„„伏,古写“虙、宓”,字素“必”指标准,引申生活规则。即伏羲氏是创建许多生活规则的领袖,人首蛇身是记载伏羲、女娲共创“对偶婚”制度的意符文字字形。
神农氏“牛首人身”,也应是记他发明耒耜(犁子)驯牛耕地的意符文字字形。《易•系辞下》有相应记载。耒耜必须牛耕,“牛首”即首创牛耕。神农氏从工具、动力两方面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奠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基础,推动社会由畜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故被尊称为神农。神农又称“炎帝”,指他命祝融为“火正”,烧荒垦田。祝融也因此被尊为“火神”。设火正指导烧荒垦田扩大耕地,可见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程度。
大约“人首蛇身、牛首人身”本来都是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字形。仓颉完成“单音字造字工程”总结时,为阐明单音字的优越性,对意符文字的字形、字意分别记述。其字意成了古史;而字形描绘,年远代湮,被误解、演变成了“神话”。根据字形、字意和相关资料分析:(穗)、爪、禾、秋、蚩、尤„„很多字,可能都是意符文字时期便已经有了的单音字。当然,字形与现在字形不同。综上所述判断可知,意符文字既有单音字,又有似同短文的复音字,即多符号组合的字。多符号组合的字,必须附加语言解说才能理解字的含意。可见文字尚不对应语素,不能把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组织各方面人才全面研究发展文化科技事业,意符文字便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于是命仓颉为首的一批文字工作者改革文字。即史传“仓颉造字”。
然而,从仓颉以前的陶刻文字到殷墟甲骨文字,历时约千年,未见刻在实物上的文字。
如果说在这千年之中中国没有文字,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三坟》、《五典》、《夏书》、《夏小正》、《山海经》、《商书》等,都恰是这千年之中的文献,又都不见于甲骨文,足证这千年之中已有能自由组合词、句、文章,系统完整的单音字。“(录)”字的字形(用刀刻木)、字音(lú)、字意(记录)证明:那个时期的文献是刻在木板上的。木板易朽,所以考古无所发现。现在,虽然没有文献明确介绍仓颉造字前中国文字的发展水平,但是,“牛首人身”这个字形说明:第一,记载神农氏功绩时仍是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第二,神农、黄帝之间没有成篇的文献。第三,黄帝时出现命仓颉造字(改革文字)的决策。可见仓颉造字前,中国文字仅有指事(刻画符号)、象形(刻画图形)、会意(多符号组合)三种造字方法。三种造字方法都难以区分同类中不同的实物,例如各种鸟、鱼、草、木;更难以表示各种思想、动态,而这些正是各种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文字。
仓颉在上述文字水平和社会基础上受命改革文字,虽没有流传下来记载他具体改革方案的文献,但是甲骨文出现以来,字形历经多次变革,始终围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出现以前的文献,无论是古文《尚书》还是今文《尚书》,字形结构也都是六书原则。这个重大事实证明:仓颉造字后,汉字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六书造字方法。特别是比意符文字多了个“形声造字法”,所造形声字占汉字总数80%以上,即字数猛增了四倍以上,达到了语言、文字同步发展水平。
形声字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又名意符,在字典中称为“部首”。每个部首各代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例如鸟部字含各种鸟;木部字含各种树;心部字含各种思想感情;手部字含各种动态。没有部首,造不出形声字。部首的特征说明:仓颉把自然万象中具体物类和抽象概念,科学分类成若干领域,再从每个领域中寻找一个代表性符号作为部首。造字时只要确定该字所属领域,写出该领域部首,便成字一半;再加个声符,便造成了表示某具体事、物的字。如此逐个造出各领域内每个具体事、物的字。文字与语素对应了,与语言发展同步了,自然写出了各种文章。
东汉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正是对仓颉造字过程的概括。看来,转注是造字理论,形声是造字实践。而且在部首建立过程中,对由意符文字中承继下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字形,也规范到了部首之中。由此推论:伏羲氏初创书契,是在刻画符号基础上创造出多符号组合的意符文字。仓颉造字,是在意符文字基础上,科学分类自然万象,创造出“转注、形声”两种新的造字理论,形 成了系统完整的造字理论和造字方法,沿用至今。
六书分析
从刻画符号至今,汉字始终按照表意原则发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合称六书,是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和理论。但因秦人焚书,造字理论失传。许慎凭借口耳相传的解说和经典用字之意著《说文解字》,使后世研究汉字还能有个线索。然而汉字有本意、引申、假借诸意,经典某一处用字,未必用其本意,更难概括引申、假借诸意。所以,依据经典解析汉字,往往似是而非。试想:造字之前,何来用文字写的经典?造字只能依据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观念造字。所以,解析汉字也必须依据自然、社会、生活背景,分析字形、字意、字音的逻辑关系,以及同字素其他字形、意、音的逻辑关系,相互验证,方能正确理解字意。
(一)象形字
象形字象自然人、物之形,如日月山水、人目口手、牛羊鸟鱼、禾草竹木、玉石缶皿。有象正面、象侧面、象全体、象局部、横看、竖看等多种象形方法。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字: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象形字、指事字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是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组合而成的,其或省笔、变形。
但因隶书为了方便书写,改金、篆的圆弧笔画为平直笔画,相应做了些技术性字形改变;楷书也有所发展;近年又出现丢弃表意原则、六书规则、草书笔画楷化的符号字,依据现行楷书字形很难看出象形特征。
(二)指事字
指事字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指出字意是符号所指部位,或该部位有特别含意,而不是该象形字的全部。如:本,木的根干;末,木的枝梢;刃,刀的刃部;亦(),人的两腋;丑(),寒冷而手封袖中之月(农历十二月);豖,控制小野猪(豬)的腿不能走动而睡着饲养,逐渐驯化成家猪的技术。另一类是似同象形字而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如数字符号“一、二、三”,天干符号“甲、乙、丙、丁(十、、、)”,方位“上、下(、)”等。
(三)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组合的字。传统字理认为:会意字是由各字素推理出新字意的字。这种认识虽然不错,但是,许多会意字超越了推理范围。实践证明有八种会意方法,推理只是其中之一。(1)推理会意字:如歪、孬、劣、夯、卡、吃、耍、析、所、糞„„(2)形象会意字:字素之意不能推理,字素形象显示了字意。如不(),鸟能高飞,但不能飞到天上。丕(),鸟飞到空中乃知天、地之大。降,左脚(•)、右脚(•)脚趾都向下,从山坡上
向下走。金(),分散在土、石中的金属颗粒,经冶炼而集合()成金属块。笔,竹竿毛头。余(、、),原始森林中自然枯倒之木,几经暴雨冲下山,折断,在溪中漂流至某处搁浅,汇集成烂木堆。谚语“好花开一树,烂木头滚一堆”即指这种现象。此木堆为森林多余之木,故做剩余之余;又相对于森林为零尾小数,故用于万余人、百余只。(3)背景会意字:联系相关生活背景或历史背景方能解释清楚的字。如朝,既可看做日出月落,也可看做日落月出;联系中国古代地图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自然确定为太阳刚刚从东方草丛中升起,是早晨之意。朕,甲骨文写做“”,意指撑船人;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曰朕”,是把国家比做舟,皇帝是运转舟(国家)行驶方向的人;李斯作小篆,改写成“”,赞誉秦始皇把国家驶向了光明(火);隶书变为舟关,楷书变为朕。
(4)比喻会意字:如热(热)的“埶”,种植;灬,火的变形;种火,比喻热。冶的“冫”,古冰()字;冰,固体,可融成液体;台,饴的省笔;饴即糖稀,液体,可加工成固体糖块;冫、台合成冶,比喻把固体的金属矿物熔化成液体,再造形成固体器物的过程。羨(羡),见了美味的羊肉而流下口水
(氵欠,涎的古字),比喻羡慕之情。赢的“luo”,指狮、虎、熊等大野兽,价值(贝)大;故捕到比喻赢。输的“俞()”,合并独木舟为方舟,稳定性好,用于水路运输;车,用于陆路运输;两种运输工具比喻运输。假借为输赢之输。迎,在路(辶)上卬(仰的古字)首远望来宾,比喻迎接、欢迎之意。雪,能用手(彐)拿起的雨。
(5)对比会意字:羸,羊和熊、虎等大野兽对比,多么羸弱。化(),一人先头向上,后头向下,对比变化。北(),一人向左,一人向右,相背而立,“背”的本字;假借为南北的北后,另造背字表本意;但战败而逃叫做“败北”,仍用北的相背意。尖,一端小,一端大,对比出尖。
(6)训诂会意字:字的组合似同解释字。都,邑(右阝)者都也。豬(猪),豕者猪也。地,土也。池,积水也。弛,弓解也。驰,马长驱也。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息)。自然者为真,人为者为伪。
(7)反写会意字:丸(),仄的反写;仄之意倾侧;丸,小球体,任它怎样滚动也没有倾侧。司,后的反写;夏代以前,诸侯国君称后,如夏后启,有穷后羿;司,在外执行君命的人。乏(),正的反写,指不正常;《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灾妖生。故文(字)反正为乏”。泛、贬等字都是用乏的反正意组字。
(8)省笔会意字:免,“兔”省去表示小尾巴的一点,指兔没有自卫能力,只会快跑,快到不见其尾的程度方能免去死亡之灾。次比“氵欠”少一点;氵欠,因羡慕而流口水,次少一点,即因次于所羡慕的事物。乌(),比鸟少一点,指乌鸦羽毛、眼睛都是黑色,分不清眼晴。,“有”字中空,即没有。秀,从禾从孕省子;禾穗噙苞叫孕穗,出穗叫秀穗;孕妇分娩,子出生而恢复体形秀美;禾穗齐出,丰收在望,人视为秀美,故曰秀穗。
(四)形声字
形声字主要是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又名意符。故形声字既有字意,又有字音。而且形符、声符都是象形、指事、会意字(有的省笔或变形),字意、字音稍加指点即可掌握。形声字的造字方法灵活而简便,又容易识读,所以它造出了约占汉字总数80%的单字。但是,传统用“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概括形声字的特征,从而引导出“由于古今字音变化,现在形声字的声符已不能表音”的错误认识,配合“会意字已不能会意”,成为“汉字是符号字”这一谬论的两个重要依据。形符又称意符。然而它只表示字意所属范畴,不能表示具体字意。具体字意是由声符确定的。如“木”是各种树名、果名、木材、木制品,以及巢、村、相、楞„„的共用形符,单凭“木”绝对不能确定具体字意。由声符确定了字音,方可结合语言,借语言之意确定形符范畴内的具体字意。例如椿、桦、樟、杨、桃、梨、板、村、桌、柜„„。(1)标音形声字:声符音与字音的声母、韵母完全一致,包括声调变和不变。但是,多音字作声符时仍然容易读错字音。笔者在编《字理新说》时的解决方法有三:一是为声符标音,并在括号中标其他读音,如参cān作渗shân的声符时,标“参shēn(cān、cēn、sān)”声。二是为每个字标“字性”,如变音形声字、背景会意字等。三是娱、讹、诣、窘等形似形声字的会意字,强调不要读错字音。
(2)变音形声字:变音形声字也可叫近音形声字。其主要特征是:声符音与字音韵母相同,改变了声母。如“桃táo,变音形声字,木,树名,果名,兆zhào变táo声”。在按《汉语拼音方案》音序编辑的字典中,相同声符、改变相同声母的形声字,常有两个以上至20个。旧时没有《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同音字典,按部首编辑的字典,同音字分散,又用“切音”标音,多家切音又不尽相同,便没有发现标音、变音、借音规律。
所谓韵母相同也不尽相同,如:ɑn与iɑn、ɑo与iɑo,各是两个不同韵母,但其尾音分别相同。在没有《汉语拼音方案》的古代,取近音作声符时,多是把尾音作为取舍依据。所以,类似现象都应属于变音形声字范畴。(3)借音形声字:借音形声字是选取同音会意字作声符,又为了减少笔画而只借它的一个字素,代表它的字音作声符。例如“都du”,训诂会意字:邑者都也。借都的字素“者zh
ě”代表“du”音作声符,组成“阇dū;堵、睹、者见、赌dǔ”等借音形声字。法fǎ,背景会意字:法平如水,去除邪恶。借法的字素“去qù”代表“fa”音作为“砝fǎ、珐fà”的声符。同音字字典中此类现象也很多。如上标音、变音、借音形声字,都是声符仅表音并确定具体字意的形声字。实际上还有一大批形声字的声符不仅有表音作用,而且像会意字那样参与字意的升华。如
“狰zhēng”,如果仅作为标音形声字:从犬,争zhēng声,则字意淡薄;把争的“争斗”意加进去,则犬相争斗,龇牙咧嘴,狰狞的凶恶形象便显示得更具体了。议(议)的 声符“义”是实事求是按规则办事,指议事须实事求是按规则议论。论(论)的声符“侖”是集合典册,指论必有据,或形成新的理论。
谗(谗)的声符“毚”是狡兔,狡兔营造三窟是为了保护自己,比喻谗言是进谗者谋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国家、社会、听谗人谋利益。谄的声符“臽”,人踏臼中,似落陷阱,比喻谄媚之言近似陷阱。
乔(乔)的本意是高,作“桥”的声符指桥高于水面;作“侨”的声符指更适于自己特长发展的外地;作“骄”的声符指自高自大。
这类声符兼有升华字意功能的形声字,称为会意标音形声字、会意变音形声字。
(五)假借字
假借主要因造字跟不上文化发展而借字使用。战国至西汉,文化发展极快,假借用字很多,并且出现了随意性,如“蚤”借为“早”。故有“本无其字而借,谓之假借;本有其字而
借,谓之通假”的说法。凡假借字,各书都有注解,勿须赘论。这里仅讲讲两种假借造字。
(1)减笔假借造字:
乞qǐ,气qì的同音减笔假借字;匆cōng,囱cōng的同音减笔假借字;乒pīng,兵bīng的变音减笔假借字;乓pāng,兵的不同音减笔假借字。
(2)借音造字:前文“借音形声字”造出的字属形声字范畴。但从造字方法看,则是“假借造字”,而且是假借的重大发展:由借一个字用,发展为仅借一个字素代表一个字音作声符,造出一批字使用。这很像现代扶贫工作中“由输血发展为造血”的理念。
(六)转注
《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给转注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但是,《说文》对9300多字的解释,却没有一个字定性为转注,包括“考、老”二字。《说文》:“考,老也,从老省,kāo声”。属省笔标音形声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化,言须发变白也”,属形象会意字。然而学者们因考和老字音相近而有音转说,字形相似而有形转说,字意互训而有意转说、互训说。百家争鸣,至今没有一个能被公认的结论。他们都忽略“建类一首”这个概念;所举例字又都像强拉一批形声字另立个户头,也没有“同意相受”特征。读者比照各说之一自己寻找“转注字”,竟找不出一个“转注字”。考、老尚且不是转注字,哪里还会有什么转注字!
第三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第四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
(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二.字体(汉字)的演变
一、萌芽时期(距今约6000余年)
1、先文字阶段:
①结绳刻本记事(图略)。
②图画记事(图略)。
2、原始文字阶段:
①陶器上表示抽象概念的符号 — 大汶口陶器
文字(图略)。
②陶器上模拟物体形象的符号(图略)。
二、古文字时期(距今约3000余年)
1、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又称“殷墟卜辞”(图略)。柔弱纤细的特点;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2、金文:产生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古文字。字形较甲骨文更为粗壮、象形,因刻于青铜器上而得名。代表作品有:《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殷代末期就产生了。浑圆质朴;形体结构不定性。
3、籀文(古籀文):即“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造,故名。字形整齐稳定,更加简洁和线条化。早期銘文无存,代表作品有战国时期的《石鼓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具有求精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均匀,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笔势圆整。字体繁复,偏旁多有重复,书写不便。
三、今文字时期
1、小篆: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即“秦篆”。因多刻于石、木之上,故称“篆”。其字笔画已基本线条化,字形瘦长,书写工整匀称,圆润秀丽,为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正宗文字。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等。
2、隶书:萌芽于战国后期,至西汉日臻成熟,到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并成为汉代的正宗文字。其字字形扁平,呈现出横平竖直、俯仰向背、肥瘦方圆、结字紧密的特点,较篆书更易书写。代表作品有《乙瑛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
4、楷书:亦称真书或正书。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其书体表现出“半隶半楷”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 《乐毅论》、王献之的《十三行》及云南的《爨宝子碑》等。
到了唐代,楷书已成为正宗官方文字,并沿用至今。代表人物及作品有:①初唐四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师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②晚唐二杰: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堂记》《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世称为“颜筋柳骨”。
另有北宋赵佶所创“瘦金体”《千字文》、元代赵孟頫《道德经》等;
后世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人合为“楷书四大家”。
5、行书:是楷书的一种辅助书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雅俗共赏,最具实用价值的书体。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赵孟頫的《琴赋》等。
6、草书:因书写草率而得名。其类别及代表书家有:①章草:始于汉初,是将隶书写得草率、简捷而成。因此,保留了隶书字形扁平、有波笔、字字分离的特点。传世名作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等;②今草:始于汉末,从章草发展而来,笔画连绵回绕,字与字之间多有连缀。代表人物有“二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③狂草:又称大草,它是今草的极端发展。其笔势狂放,笔画省减,多字字相连,为欣赏之用。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黄庭坚、毛泽东等。
三.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
毛笔字的书写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通常称“文房四宝”。要学书法,就得了解这些文具,知道如何选择,怎样保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十分必要的。
笔
毛笔,相传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也有的说“虞舜造笔”。
其实,毛笔的历史比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文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用毛笔绘制的纹饰,露锋之处,一根根笔毛的痕迹都清清楚楚。它的历史比文字还早,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了。
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且饮誉世界,同采用了毛笔这种特制的书写用具有莫大关系。毛笔笔头是用羊、狼、鼠、兔
等的须毛制成,因其柔软,可轻可重,可粗可细,方才可能写出天成人妙的奇异点画,形成出神入化的艺术妙境。毛笔其他质料的工具,也可以写出各种漂亮的字体,但是却难以取得有如毛笔书法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毛笔制作积几千年之经验,而最负盛名的当推湖笔。湖笔因产于古代湖州而得名,创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毛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
软毫:性柔软,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选取羊毛,故俗称羊毫。书家有的认为用羊毫易练出笔力,主张初学者以选用羊毫为宜。我的体会是,中小学生习字,多从中楷开始,宜先求工整。羊毫虽佳,却难掌握,用兼毫较为合适。
硬毫:性强劲,不能多含墨;选取黄鼠狼尾毫为主制成,故俗称狼毫。练习小字,为求工整,宜用硬毫。
兼毫:属中性,刚柔兼济,是兼用羊毫与其他兽毫配制成的。野兔豪毛色近于紫,故兔豪又称紫毫。依比例,有七紫三羊、三羊七紫、五羊五紫,则称紫羊兼。
如何选笔?
一是大小软硬要合于实用。一般说,写大字用大笔、软笔;写小字用小笔、硬笔。
二是笔尖要圆如锥,捺如凿,具备圆、尖、齐、健四个特点。圆,是笔头圆聚饱满;尖,是指笔尖锋颖如锥;齐,是将笔尖润开捺平即捏扁,锋如凿刃一样平齐;健,指笔锋有弹性,劲健有力。可将新笔蘸些唾液润开,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若圆转自如,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就可以。
如何护笔?
新笔启用,笔头上有胶,须先用温水(不能用热水)浸泡,让其发开,名曰发笔。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用牙咬开。小楷笔可发开笔头的2/5,中楷笔可发开1/2,大楷笔可发开2/3。一般说,毛笔不宜全发开,全发开则软弱无力。发开多少合适,终归要看使用起来是否合适。
毛笔用过后,大字笔要用清水洗净,不留宿墨,再将笔头理顺,笔头向下,悬挂起来。小字笔,要用笔套保护起来,以防笔豪胶结。若长期不用,则要放入匣或囊中,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墨
墨,相传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有学古考证,邢夷当为刑夷,换言之,即古代有了刑罚之后就有了墨。古籍记载,舜时有五刑,其中之一为墨,就是在犯人额上刺绞,用墨涂上,也称黥刑。这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墨了,约有4000
年历史。商代甲骨背面也发现多有墨书。秦汉墨丸也有出土。
古代用墨非常考究。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以制墨而闻名,故隃麋成为古墨的代称。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所著《笔陈图》说:“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10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讲究用胶,还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药物,以增强墨的光泽,颜色,除祛异味,令有香气。唐末出现了以制墨而名闻于世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
奚氏后南迁安徽歙县,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姓李,故后世又称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与黄金等价。宋时已成为文林珍宝,已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感叹了。宋人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专著。近世有人统计,历代古人制墨所用药物,仅见诸记载的就有50多种。不难想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墨这一用品了。
墨的常见品种,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松烟墨。主要是用松木烧烟,掺入适量的胶、药材和香料制成。而松烟墨又以徽墨为上上之品。
油烟墨。即用油类烧烟制成,通常多用桐油、麻油、菜籽油,以及石油。制墨时亦掺入适量的胶、药材、香料。
油松墨。以油烟及松烟混合制成。由于混合的比例不同,墨质有所不同。
如何选墨?
墨质优劣,从色泽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色泽以紫光为上,墨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轻轻击墨,音清者为上,音浊者为下。研于砚,其声细者为佳,粗者为次。
如何磨墨?
磨墨要用清水。清水以含有微量盐灰的水为优,次井水,次自来水,次蒸馏水。注意不要用茶水,也不要用热水。
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轻推,圈大力匀,平稳而缓慢。初研,水宜少,磨浓了,再加水,再磨浓。墨磨得要浓淡适度,太浓易使笔锋胶涩难用,太淡又易透纸。
墨湿而再干,则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一两层纸。用时不污手指,也可保护墨不碎裂。
平时练字,为了方便,多用墨汁。墨汁过浓。可倒出少许与清水在砚中调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水,那会使墨汁中的胶质腐坏发臭。
纸
纸,相传为东汉蔡伦所发明。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200年,西汉初期已有粗糙的麻纸了。但在已发现的多种古纸中。凡比蔡伦时代为早的纸,如西安灞桥纸、陕西扶风纸,名为麻纸,实为絮团,上面都没有写字;而在蔡伦之后的纸张,如新疆罗丰泊纸,甘肃武威旱滩坡纸,却都是用之于书写的,上有墨迹可证。因而可以说、蔡伦是古代造纸术的革新家,古麻纸经蔡伦革新制作技术,才便于书写了。称其为纸的发明者,也是不过分的。
纸的品类多不胜举,但用之于毛笔书法的纸张,历来以宣纸最著名。
据考证,宣纸创始于南朝,当时有凝霸、银光之名。
宣纸的集中产地在安徽泾县。泾县唐时属宣州管辖。后世泾县等地纸张也集中到宣城外销,故有宣纸之名。
宣纸质地绵纫,纹理细密,宜于表达书画艺术的妙趣。同时,抗拉力强,不易虫蛀,便于长期保存,故有“千年寿纸”之誉。
宣纸品类名称很多,如单宣、夹宣、罗纹宣以及珊瑚宣、虎皮宣、玉版宣等等。以纸质区别,可概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类。
生宣,易吸水,渗墨,同时要注意墨的浓淡相宜。
熟宣,是生宣经加明矾、骨胶等处理而成,不易吸水,纸质较硬。
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介于中性,能吸水,而不易渗化。
宣纸是书画用的较为贵重的纸,初学写字,用纸不必太考究,要选用比较糙而涩的纸为好,通用的有元书纸、毛边纸、白麻纸均可。但不宜用过于光滑的纸张,如油光纸、拷贝纸等。纸糙涩容易练出笔力,光滑则用于练笔不利。
砚
砚,始于何时?古人不知,就将之归功于人文初祖的黄帝。东汉李尤撰《墨砚铭》就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意思是发明了文字,就有了砚和墨。其实,在世上还没有文字之前,已有了砚。砚,最初是用于绘画,用以研磨颜料的。西安半坡发现有先民制陶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石磨盘,且有研磨痕迹。这是已知的原始石砚,距今约六七千年。比古史传说的黄帝时代还要早一两千年呢!
1.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那里有座斧柯山,山下有水名端溪,山上出端石,制砚最佳,名曰端砚。
端砚,以紫色者为佳,紫如猪肝者最佳。发墨快,不损毫,有墨不易干,天寒不易冻。
2.歙砚
歙砚,因所用砚材出之于唐代歙州而得名。歙州所辖多县均产歙石,但以龙尾山(在今江西婺源)所产歙石最佳,故又称歙砚为龙尾砚。
歙石一般色泽黝黑,略显青碧,用碧云形容其色泽是很贴切的。歙石中质地优异的多有金星、金晕等。金星、金晕,大的似豆,小的似鱼子。这金色的星、晕,是硫化铁的点滴物,硬度大,既易挫墨,又易伤笔,但光泽闪耀,灿若飞星,惹人爱怜。砚工精心布置,妙用瑕瑜,将星晕处雕作砚床,而将无星晕之中心雕为砚堂。有若俏色玉雕,变瑕为瑜,相得益彰。
3.洮砚
产于古代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的集中产地。洮砚是以洮石制成的。洮石出之于临洮大河中,故以洮名。洮砚石质坚而润,发墨快,蓄墨久而不下,固之成为名砚之一。
洮砚以绿洮、红洮最为著名。绿洮是用绿漪石制成。深绿的称鹦哥绿,淡绿的称柳叶青,色绿带波,优美自然。红洮古称野鸭血:今称玫瑰红。色红雅丽,细润纯净。
三大名砚的共同特点:砚石质地坚润而细腻,坚而不燥,腻而不滑。
坚润不燥则易于发墨。细腻不滑则出墨块。
初学写字,选购石砚,只要石质不大光滑,而又不过于粗糙,就可以使用。但要选有砚盖的砚。这样的砚,便于蓄墨,可免于风吹墨汁干涸。砚用后,要洗净。在砚心少贮清水以养砚。尤要防沾油污。
第五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最早的文字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表意字是中国汉语形成历史中最早的一种文字,汉字经历了经历了里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三个历程。其中表意字是指根据所概括内容的意义 所创造的字,在汉字的初始阶段,没有笔画,没有字母,从画图和实物记事慢慢发展,很自然的把依靠最多的意义首先融入字体。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产生。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最初的甲骨文,已经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义。而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程度,这是为什么呢?许多科学家认为:1.还有更早的文字没有被发现;2.甲骨文一开始就是有抽象意义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为什么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无此高度?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后来如秦时的小篆与秦隶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将文字统一。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称之为——“汉隶。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其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