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时间:2019-05-15 09: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第一篇: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自在,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面与之对衡,而是投身自然,与之融合为一,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古人在华夏大地的山川田野之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对对象进行实际的描摹,把梦境,实际,宇宙和自身融合在了一起。远古图形符号是伴随人类出现而开始应用,并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逐渐完善丰富,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其最经典意义在于为人类传达一定目的的信息并且记录一定的人物时间。古代人民用伟大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图形记录了历史。现代图形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无国界和表现语言的共识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符号性。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一、远古图腾文字概述

中国汉字符号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是中国独特的地理历史造就了中国先民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艺术、哲学影响极为深远。

距今六千多年前,中国远古先民创造了带有图腾性质的图像文字符号,这是远古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当时的先民们,自由地创造出各种图腾符号,这种以想象力与自然相结合的形象符号有神秘的图腾色彩,是远古先民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的桥梁,充满奇异厚朴的表达功能。许多图腾符号虽然经历时间的沧桑却至今仍然留在岩壁、古陶、竹简、龟板、木牍、甲骨、石刻、钟鼎器皿上。在远古,先民们通过结绳、刻契、壁画等方法来帮助自身记忆,但是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单独个人的思维想象,别人是不容易明白的,并不具备文字性质。只有当发展到人们需要经验的累积与记忆时才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这才产生了文字画,原始文字图形才出现。这时期文字画还不属于文字的范畴,直到其中一些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了共识,文字的雏形才慢慢完善。所以远古图腾文字符号是史前先民用他们的智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创造的。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远古的含有图腾色彩的楔形文字和钟鼎文字,经由李斯进行整体化、标准化、规律化的整理,规定“篆书”这种字体为全国通用文字。许多图腾象形文字遭到删除废除,丢弃在外,埋没失散在岩画、陶器、钟鼎彝器、龟板、竹简、石刻等历史文物尘埃中。中国文字再也没有远古图腾文字符号的踪迹。今天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则是殷时期的甲骨文。秦王朝规范文字后,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篆、隶、楷、行、草相继出现,五种书体直接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讲中国书法史就是中国古人对天地宇宙的感悟形态的演绎史。

中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楹联、文学等都以汉字作为载体,却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与汉字息息相关的艺术感悟。远古图腾文字的起源期,同时也是中国远古原始书法的发展起因。中国文字与绘画密不可分,在自然界中取象,又合乎自然中的物象。取象是远古图腾文字符号和原始书法并驾齐驱的发展动能。“可象”、“取象”促进远古图腾文字符号在体现自然法则中不断创新,改进及繁衍,导致了远古文字符号具有生命力及自然显现的形象美,并一路发展于秦汉。

二、远古图腾文字与书画图源

关于古汉字的起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传说。有“圣贤造字说”、“元素造字说”、“阴阳八卦说”、“多元起源说”等等。

实际上远古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原始宗教的祭祀、巫术、占卜及狩猎、农事和部落之间战争等活动中需要充满神秘色彩的图腾符号;二是远古先民在社会生活思想交流中,需要记事表达而出现图画、楔形、图形符号。西安发掘的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产物,所处的年代为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四千五百年间。半坡遗址发掘出大量的古陶文物,这批古陶器上有彩绘的几何形状图案或动物形状的线纹,已初步具备表达思想的作用,已脱离结绳或契刻等单纯的个人行为。即使是公元前二千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也是建立在以图腾符号的形象为主的神秘符号形式上。史前人类的思想被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笼罩,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多为占卜、祭祀、祷告,也有部分记

载征伐、围猎、农事等内容。因而可从甲骨文上了解殷商社会的农业、牧业及社会面貌。殷商的甲骨文是当代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

通过对远古图腾文字形象性的探索分析,从远古文字起源期脉络上感觉到史前人类创造的图腾符号存在着“书画同源”现象,也可称为“字画同源”,并开始具有表达和交流的内涵意义。如果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归类分析并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些图腾文字符号具有绘画的基本因素,线条之间含有绘画形态和崇拜自然物象的意味,初步含有视觉空间的结构形象美。站在书法艺术的立场上,以书法的审美理念去观察、欣赏、思考,可以找出远古萌芽期原始书法艺术的形式美的因素。这些孕育在图腾文字符号中的合理存在的艺术性,对当代书法及今后的发展会带进新的充满活力的因素,能打破部分旧有的书法传统模式和因习守旧的千年变化不多的创造方法,激活书法的基因与创新,让当今书法家走进从未涉足的艺术宝库,见到远古图腾文字的耀眼光彩。尽管经历几千年不断的演变,古文字仍保留有书画及线条艺术的基因,如:山、水、鱼、鸟等等,仍具有象形及表意的功能。发展到甲骨文成熟期,才初步具备有象形、指示、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基本的造字法。汉朝“六书”对方块字的形变及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许慎《说文解字》总结东汉以前的研究成果,对于古文字形体变迁做了系统的论述,为我们留下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汉代研究古文字的经典著作,是古文字形变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远古文字发展至今,仍具有绘画艺术及书法艺术的基因。这也是汉字仍是书法艺术载体的根本原因。

中国远古图腾文字的启蒙期,客观上也是书法的萌芽期,孰先孰后不能简单界定。图腾符号既是文字初创期的产物,又是书法艺术萌芽期的依托。合乎自然物象的取象,必然包含史前先民精神活动的创造力。经过综合、取舍的图腾符号隐藏着艺术性及形式美基因。远古图腾符号在自然法则中繁衍、生长、创新,具备了艺术的自然发展生命力,自发演绎直至辉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古文字及其书法的发展,始从自然法则渐变为自觉法则。书法艺术亦由“道法自然”转化

成“书为心画”。“道法自然”既是图腾文字起源期又是原始书法萌芽期极朴素的审美理念体系。“书为心画”则是自觉书法艺术的美学理念体系。这个转化完成后,“书画同源”逐渐地分离或若即若离,从此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则朝着多元风格方向发展,并受到儒、道、佛哲学理论的影响。

三 古代审美对现代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远古图腾文字的发掘研究逐步多了起来,出版了许多专注研究,尤其是对史前文字起源的字形、字义的研究及后期音韵的研究,学说纷纭、著作各执其理。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怀着对远古图腾文字符号的浓厚兴趣,坚持三十多年时间,在国内各地进行收集、整理,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系统将自己对美感、对中华文化的体悟融入到远古图腾文字符号上。韩美林《天书》收集的图腾文字符号多达三万多个,堪称是远古图腾文字符号的大集成。虽然《天书》的问世评说纷纭,有褒有贬,但是天书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是文字及书法演变谱系源头上最关键的一环,功不可没。

我们在艺术审美中也要“寻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的文字符号有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一种审美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审美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并从中受益匪浅。但是我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且会从中国的古老先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汲取营养,继续演变发展。

第二篇:学霸自己整理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汉赋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

1、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他也是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其中《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无论在精神还是体制形式方面,都对屈赋有所继承。

2、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即使在汉大赋如日中天的武宣之世,骚体赋也从未间断,代表作品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和《九思》《九怀》《九叹》等九体作品及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等。

3、文景时代,各路诸侯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这些宾客除特定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外,更多的讲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代表有梁园文学群体,其中枚乘是杰出代表,代表作品《七发》,“《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强调精神健康重要性,劝诫膏粱子弟,也是劝诫世人。《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簒全篇;笔墨夸张,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比喻和叠字,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4、汉武帝时起,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向中央,后历宣、成各世也都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赋坛代表是司马相如和杨雄。①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乌有赋》是其代表作,这两篇赋虽然创作时间相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体严谨,可作一篇来看,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

义的作品,后世赋家争相效仿而又无法企及。②杨雄的四篇代表作即“扬雄四赋”又史称“四大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四赋模仿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的痕迹十分明显,但又有有别于司马相如的而显示出开创精神,而独具魅力,其中《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杨雄后期的作品《解嘲》《逐贫赋》最有名,辞赋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西汉赋坛,较为著名的赋家还有武帝时的东方朔和枚皋,宣帝时的王褒以及与杨雄大略同时的刘向父子。①东方朔,《答客难》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赋中对汉代文士不得志的状况揭示的非常深刻。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另东方朔还有《非有先生论》也是发愤述志的作品。②枚皋,西汉赋坛创作最多的作家,但罕有流传。③王褒,宣帝朝成绩最突出的赋家。代表作品是《洞箫赋》。对枚乘的《七发》有关乐器的描写有所继承,它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在他之后出现的汉代乐器赋基本都是以悲为美,并且也是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6、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开始于杨雄的《蜀都赋》,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杜笃《论都赋》,其后有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左思《三都赋》。成就最突出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①《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肯定

了定都了洛阳的正确性,极力宣扬崇文尚礼、“法度”为重的思想。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②《二京赋》上下篇《西京赋》、《东京赋》。借“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对答成篇。《西京赋》铺叙的品物之盛,在现了西京的繁荣富庶,穷奢极侈的都市景观和恢弘巨丽、雄壮无比的盛世气魄,但同样是批判的。《东京赋》表现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表现东都礼治,有力的阐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政治主张。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的非常完美,《二京赋》长篇铺陈,力求面面俱到,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7、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实性的述行赋。由于作者的遭遇和所处历史阶段客观形势的差异,抒发的感情又不尽相同,按其性质可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是刘歆的《遂初赋》,是衰世文人的感叹,关注的是社会治乱问题。班彪《北征赋》事以国家兴亡的中心的乱世之作。班昭的《东征赋》是承平之世人们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蔡邕《述行赋》,衰世叹治乱的作品

8、张衡《归田赋》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还我本真的表现出来却从容闲淡。语言清新晓畅,挥散自如,骈偶恰到好处,为后世骈体赋创作了一个典范。东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第三篇: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本站推荐)

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王店小学古城幼儿园 耿玲玲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念儿歌、唱歌、跳舞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把内涵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极好形式,它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绘画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这是因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压制和挫伤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照着范画临摹,最后拿范画作为标准,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绘画过程,并把幼儿绘画教学简单地当成临摹绘画教学。看看下面几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一位老师正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出示范画──语言讲解──教师示范模仿画──幼儿模仿练习画──讲评作品以范画为标准,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画面二:在绘画时,一幼儿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像吗?”老师回答:“嗯,对,就是这样画,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真好!”

画面三:老师辅导幼儿绘画时,发现一位幼儿没按示范画,老师生气地说:“你画的对吗?我是这样画的吗?应该按我教得这样画。”

画面四:要参加市里举办的幼儿绘画大赛了,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获奖,自作主张用铅笔画好轮廓线,然后让孩子描画。

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活动中老师是指挥者,孩子只是在老师操纵下的“生产者”,画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像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型玩具一样。因此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画面是统一的,布局是统一的,色彩是统一的,那孩子怎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有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如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启发他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

二、让幼儿学会观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不能为了教而去学,而应该贴近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幼儿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教师对幼儿绘画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到万物,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这样便强化了观察的视野,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丰富了知识。但是幼儿在观察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的观察,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

如画“小鸡”,就可以教幼儿从整体形态上看:小鸡的全身长着什么?它的样子怎么样?(毛茸茸的,很可爱。)再看看局部的结构:小鸡的头长得怎样?像什么形状?(圆形)小鸡的身体长得像什么?(圆形)身体的下面长着什么?小鸡毛茸茸的毛是什么颜色?有几种颜色?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部分到细节部分,从各部分结构到色彩,一一观察分析。幼儿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产生绘画的愿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幼儿自由表现

被动的训练使幼儿表现不出童趣美,也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这怎么能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又怎么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理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启发式教学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可是老师成为幼儿的大朋友,共同商量,共同作画,幼儿学画成绩将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提倡幼儿自己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提倡尊重和爱护幼儿的审美特点和自由表现。绘画活动中的技巧只是教会幼儿造型、色彩等,而不是束缚幼儿的童心童趣,只要我们相信幼儿的绘画潜力,幼儿的绘画才能才会最大限度迸发出来。

四、发挥幼儿想象力,让画面灵动起来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如果教师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们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我们珍视儿童画的特点,让孩子以纯真的感情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幼儿天生喜欢喜欢涂涂、画画,其创造力宛如一座矿山,值得我们去开发。幼儿美育是扎根的工作,多给与智慧的启迪,心灵的美化,使孩子拥有更丰富、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篇: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内容摘要: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现代企业的薪酬已被赋予了激励性、竞争性、导向性等新的内容,成为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具体形式之一。本文从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历程、薪酬制度的现状以及企业薪酬制度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薪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薪酬制度

企业

发展 现状

对策

一、我国薪酬制度的演变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制度(1949-1978)

1949-1978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对城镇职工的工资分配也采取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概况和分析。

1.基于职务高低享受相应待遇的干部供给制和工人的原职原薪(1)干部供给制(2)原职原薪政策

2.基于技术的工人技术等级工资制和给予职务的职务等级工资制

(1)技术等级工资制: 是按照工人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支付工资的制度。(2)职务等级工资制或职务工资制: 是按照不同的行政职务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是一种基于职务的工资制度。

3.基于绩效的计件工资制和奖励制度:

(1)1952年~1956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

奖励的条件明确具体,直接与劳动成果挂钩,按条件考核,无需职工评议。(2)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

企业工资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绝大多数企业取消了计件工资制(3)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工业七十条”

国营工业企业的工资、奖励制度必须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4)“文化大革命”期间,计件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再度遭到否定和取消(5)1978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规定在一些企业可以实行奖励制度 第二阶段:转型经济时期企业薪酬制度的萌芽与探索(1978-1992年)

1.1979年9月,国务院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16条规定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1980年,国家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即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从留利中提取奖励基金。

3.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 幕,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指出要“使企业职工的 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挂起钩来。

4.1985年初,国务院发出通知,国家在供销挂钩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权还给了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企业自主建立符合战略要求和生产特点的企业薪酬制度。

(1)结构工资制的问世

是根据决定工资的不同因素和工资的不同作用将职工全部工资所得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并使各单元按照各自规律运动的一种工资制度,(2)推行以贡献大小,即绩效为基础的“浮动工资制”

主要有六种形式:小浮动、半浮动、全浮动、浮动升级、浮动工资标准、集体浮动 阶段性总结:

在企业启动新的薪酬机制的情况下,原有的八级工资制并未取消,旧的等级工资标准作为职工的档案工资保留,它作为国家唯一承认的工资,在调动工作,计算退休金和其他许多方面继续作为依据使用。

在职工的全部薪酬中,进入档案的工资比较低,工资结构和收入结构开始出现扭曲,不论职工付出多少劳动,工资都变成了必保的工资。“上班拿工资,干活拿奖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改革初期,奖金、津贴和补贴名目繁多,也大都是平均分配,工资项目逐步失去了激励功能,出现了福利化的倾向。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的薪酬管理(1992年至今)1.市场经济进程中的薪酬管理实践(1)岗位技能工资制和“模糊奖金”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四大劳动要素的评价和计量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两大部分构成。

“模糊”多半属于经验管理的范畴,在薪酬管理实践中表现为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业绩考核办法,由具体的负责人根据一般原则和自己的主观印象决定员工的奖金额度。

(2)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是依据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即根据员工承担的责任、工人任务、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工作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和潜在贡献,以及胜任该工作要求认知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确定职位的价值,并依此向员工支付报酬。

(3)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的兴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9年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建立,形成各类职业(工种)的工资价位,并向社会发布,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薪酬实践中的作用,利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指导企业进行薪酬管理,为开展工资谈判和集体协商提供重要依据。

阶段性总结:

总体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薪酬制度以来,企业薪酬制度变革由过去政府行政力量的全面推动逐渐变成为政府宏观指导、企业基于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压力自主进行,即制度变迁由供给主导型变为需求引诱型,变迁的驱动力量来自企业自身的需要。面对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激励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本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必须通过薪酬制度的重新设计,构建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吸纳、保留和激励优秀人才,获取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薪酬制度的现状

(一)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战略和制度相脱节

企业是一个整体,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的各项制度不能孤立于企业文化而存在。薪酬管理系统与企业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薪酬制度都是薪酬制度本身,没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企业文化出发来制定薪酬制度,从而缺乏相应的薪酬政策管理体系。在薪酬政策管理体系缺失的情况下,企业不能真正理解薪酬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更不能明确薪酬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薪酬政策管理体系的缺失,使企业薪酬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不具有特殊性。

(二)薪酬体系的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薪酬调查范围狭窄,调查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调查上只能粗线条地观察市场总体行情,收集的资料缺乏真实可靠性,使得薪资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其次,没有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企业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和工资等级。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主观设定职级职位等。例如“长官意志”的影响,有些岗位,管理者认为很重要,职级定得很高,事实却并非如此。有的岗位职级定得较低,但以该职级的薪酬在市场上根本无法录用到合适人才。此外一些企业只是运用简单的排序法排出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现不了员工薪酬的内在公平性。

(三)薪酬支付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有些企业常采取发“红包”式的秘密付酬方式,进而衍生成目前已有一定普遍性的“模糊薪酬制”。秘密薪酬支付只会引起员工的好奇心而四处打探,导致员工之间的互相猜测和怀疑,因为他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过低,从而产生不满情绪,再若得知同事的薪酬水平高于自己,但又觉得对方不如自己工作干得好,自然而然滋主不满情绪,甚至于消极怠工。而管理者对这种情况的原因却一无所知。

(四)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这种定期的、一成不变的奖金和奖励缺乏了竞争性和公平性,对员工起不到激励作用,严重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甚至人员流失。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对于员工而言,这种大一统式的福利保险计划看似“公平的”,但它忽略了他们自我需求的满足。因为一些计划并不合他们的胃口,只是企业提供了这些免费的计划。对此,企业往往陷入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还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

三、完善我国薪酬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薪酬制度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

一个良好的并具有导向性的薪酬制度应当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且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因为薪酬制度能有力地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组织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薪酬制度越是支持公司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员工们就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公司的战略。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薪酬制度将和企业战略、核心技术、重组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薪酬设计要科学化

首先,薪酬调查对象明确,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并统计数据资料,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企业需明确调查对象,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或同行业的类似企业,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的薪资增长情况、不同薪酬结构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还应根据本企业的行业性质、产品、规模、人员结构、支付能力、平衡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运用科学方法统计分析采集的样本数据,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职位评价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

(三)实行公开化的薪酬支付

秘密的薪酬支付方式只会导致员工的互相猜测,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公开化,透明化的薪酬支付才能让员工体会公平。因为薪酬管理强调的是薪酬制度必须公平,而员工对薪酬制度感到公平是有赖于管理人员将正确的薪酬讯息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达给员工,并向员工解释清楚,可以减少员工作出错误的猜测,并且对企业的薪酬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至于薪酬资料开放到哪一种程度并没有硬性规定。一般的做法是公开薪级制度和可以晋升的职级,每一个薪级的起薪点,最高的顶薪点以及每个职点的薪酬。而个别员工目前的数目,可以不公开。

(四)建立灵活的奖励和福利保险制度

灵活的奖励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奖金多寡与职位高低联系的旧作法,使奖金的发放与职位高低脱离,给人们更多不需提高职位而增加报酬的机会,让奖金真正起到激励先进的作用,也防止高层领导放松工作、不劳而获的官僚作风;同时根据员工表现的变化随时调整奖金数额,让员工有成就感,更有危机感。在福利保险方面,员工所享有的福利应该和工作业绩密切相连,员工定期的绩效评估结果决定福利的档次差距,其目的在于激励广大员工力争上游,从体制上杜绝福利平均的弊端。在形式上,企业可以提供自助式福利保险体系,由员工自由选择各自所需的福利和保险计划。这样员工就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对自己福利和保险形式的发言权,则工作满意度和对公司的忠诚度都会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用于福利开支的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五篇:汉字起源演变过程及构字法

【知识链接】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①古埃及圣书字;②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③中美洲的玛雅文;④印度的梵文;④汉字。

2、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综合评价】

一、通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汉字起源有哪些假说?(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2)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乾‧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 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泽字的古文。(3)刻契说(书契说)

“契”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有锯齿,用来记数。《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郑玄注《系辞》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2

《周礼质人》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 《列子说符篇》 说:“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 “齿”,就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4)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传说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联盟共用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2、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些?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3、完成下列“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格。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商周 甲骨文 龟甲、兽骨 春秋、战国 籀文(即大篆)青铜器、石 秦 小 篆 石 汉 隶 书 竹简、帛 汉、唐 楷 书 帛、纸 行 草

二、精读研讨,讨论下列问题。

1、你能认识课本第39页图片上所展示的古文字吗?

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

2、有趣的“拆字”

一日,康熙听说有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和尚脱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你能猜出下面的字吗?

⑴野径无人草丛生(茎)⑵一口咬去多半截(名)⑶大火烧到耳朵边(耿)⑷牛角上边来一刀(解)⑸东南西北无弯路(置)⑹雨余山色浑如睡(雪)⑺空山之中一亩田(画)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踵)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击)

四、趣味文字,积累下列材料

1、“六书”和《说文解字》

四、“六书”分析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

①整体象形

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既曰“从囗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囗一”。早期金文作,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甲骨文作、、,与金文一致。小篆作,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日”。

“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

甲、金文作、,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月”。

“自”,《说文》:“,鼻也。象鼻形。”

甲骨文作、,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

“隹”,《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小篆作,隶书作

。、。饰笔引长则作,小篆作正由此而来。隶书作金文作、,甲骨文作失去象形意味。

、,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完全“魚”,《说文》:“,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小篆作,省去了两边的鳍形。隶书作“魚”,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

“犬”,《说文》:“

早期金文作,甲骨文作、、。金文后来作、、;春秋时作。,战国时或讹变作

;小篆作,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

②附体象形

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

“眉”,《说文》:“

甲骨文作、,或作骨文,如、、、,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金文或同甲、、。小篆是其进一步讹变。许慎据已讹之小篆,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頟理也。”

;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将本象毛形的“”当作頟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象眉之形”,谓“在两眉上”“象頟理”,与古文字不合。

隶书作

“齒”,《说文》:“

甲骨文作、、、,或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下半很明显是由,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古文齿字。”,只是将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

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

(臼)”字难以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州”,《说文》:“,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古文州。”

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说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

隶变作、、。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

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

①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刀”,《说文》:“,兵也。象形。”

甲骨文作,正象刀之形;小篆作,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

“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字看起来象“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

“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小篆作是其演变。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

“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战国秦文字作

“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春秋金文作

“朱”,《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金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秦简作,汉隶作、,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楷书进一步将树枝形变成一丿一横,在木上加指事符号。小篆作(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都是在木的根部加指事符号。隶书作“本”。

以便书写。

“亦”,《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作,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稍讹。汉隶作

“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

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人的两臂与身躯,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是原来的指事符号。

竖弯勾。

②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

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亖”

(四)。大概是由于积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五。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七),、(六),、(八),(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有不同看法)。

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事物之形。如:

“上”,《说文》:“

小篆“上”字作,高也。指事也。”、两种形体,都是已发生过很大变化的形体,不足为据。甲、金文作,弧线简化作直线。,用在朝上弧线上加一短横来表示“上”。后来写作

“下”,《说文》:“,底也。指事。”

小篆作、两种形体,也都是经过了很多变化才成这个样子的,不足为据。甲、金文作,用在朝下的弧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下”。后来写作,弧线也简化作直线。

甲、金文“上”、“下”两个字所用的弧线和短横,很难说象什么具体事物之形,仅仅是作为两个抽象符号,靠这两个符号的不同的结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本来“上”“下”两个字是容易区别的。当弧线简化成长横之后,“上”“下”两个字就变成靠短横在长横上还是在长横下来分别了,而人们在书写或刻写时也不一定都会把长短横区别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字形也就不容易分辨了。于是,就又采用加竖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作。小篆的“”、“”二形就是“

”、“

”加上朝上的竖笔,作

;“

”就加上朝下的竖笔,”、“”二形,大概是

”的进一步变化。至于小篆的“脱落了短横所致,出土文字数据并未见如此写法。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字一般都是有两个直接构成成分组成(有的构成成分本身就是合体字,又当别论。至于《说文》中有所谓合三体会意的字,实际上也都是许氏对字形的理解不妥造成。很难想象人们在造字的时候会共时用三个或更多的构件。如果有平面静态地看是三个或更多构件构成的字,如“祭”字,这些构件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并不都是一个层面上的直接构成成分),会合二字之形或义以表新的意义。

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会意字的组合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即“比类”

这一类会意字,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结合的形体,就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个词。如:

“从”,《说文》:“

甲骨文作

“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两个人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但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相听也。从二人。” 甲骨文作、,两个人互相背朝对方。小篆作;秦简作;隶书作、,只是笔划更加方折、平直些而已。

“从”和“北”都是用两个人来构字,但两个人结合的方式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义。

字形的不同,体现的实际是结合方式的不同。

再来看一组构件相同的字。

“伐”,《说文》:“

甲骨文作、,用“戈”砍在“人”的头部以会砍伐之意。小篆作,“戈”已经与“人”分离,所以许,击也。从人持戈。”

慎将字形析为“从人持戈”。

“戍”,《说文》:“

甲骨文作,金文或作,戈的刃都在人头之上,不会伤着人。小篆作

。,守边也。从人持戈。”

许慎因为未见过更早的字形,所以把“伐”和“戍”都析作“从人持戈”,其实这两个字是靠“人”与“戈”不同的结合方式来区别的。

“武”,《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一般人都认为许慎引楚庄王的话来解释“武”字不合适,他的思想恐怕不能代表造字时代人的思想。“武”,甲骨文作、,一般学者都认为“止”就代表人。“武”字“从止从戈”,应该就是表示扛着戈去打战,因而有勇武之义。

小篆作;隶书作、、等形;到楷书作“武”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类是以义会意,即“合谊”

“谊”是表示意义的本字,而“義(义)”是假借字。后世假借字行,而本字又用作表友谊之义。所谓“以义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构成成分的词义以表示新的意义。如:

“朏”,《说文》:“,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实际就是合“月”和“出”二字的意义以表示月亮刚刚升起之义。

“凭”,《说文》:“,依几也。从几从任。”

即会合“任”和“几”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示依附于几案之义。

“劣”,《说文》:“,弱也。从力少。”(大徐本作“从力少声”,误。)

即会合“力”和“少”二字之义以表示弱义。

“肰”,《说文》:“,犬肉也。从犬肉。”

也是会合“犬”和“肉”二字之义。

“尟”,《说文》:“,是少也,尟俱存也。从是少。贾侍中说。”

即会合“是”和“少”二字之义。字或作“尠”,会合“甚”和“少”二字之义。

古文字中真正以义会意的字是不多的。许慎举“信”字以为例,本来是有道理的,但后人对此字有不同看法。

“信”,《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人说话要真诚。有人说人说话未必“诚”,所以提出将“信”字分析作“从言人声”。从语音上讲,上古“信”与“人”都在真部,说是形声字,也有道理。

后世也造了几个以义会意的字,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等。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玉裁注曰:“‘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按照许慎所下的定义,形声字的构成应当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字在甲骨文或金文里,就已经具备形符和声符两个构件了。这些字是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因为目前还没有比商代更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资料可资比较,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是共时结合而成的。如:

“江”,《说文》:“

金文作

“河”,《说文》:“,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从水工声,与小篆合。,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甲骨文作(从水何声)(从水丂声),金文作(从水何声),战国陶文作(从水可声),秦简作(“水”已变作“氵”)。“何”、“丂”、“可”语音相近,而且“可”字本就以“丂”作声符,“何”字后来也声化为“从人可声”,所以这三个字都可以充当“河”字的声符,但后世只有“从水可声”的字流传下来。

“汝”,《说文》:“

甲骨文作

“妹”,《说文》:“

甲骨文作,从女未声;或作,从女木声。金文作

。“未”在上古是明母字,有学者认为“未”即是从,女弟也。从女未声。”、,从水女声。,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

“木”分化而来。“未”与“妹”在上古声韵均同。“木”与“妹”双声,且韵部也相近。

按理说,形声字的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说文》里有些形声字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何呢?根据古文字资料看,有的是由于字形演变了,许慎不明原来的构形而据已变之形立说所致。如:

“秊(年)”,《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

“年”与“千”在上古都是“真部”字,但声母差距较大:一个是泥母,一个是清母。其实古文字原来并不是作“千”:甲、金文原来作,从禾人声。“人”与“年”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也相近(甚至有人认为相同,所谓“娘日二母归泥”),所以,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完全和谐。后来字形变了,先是在“人”上加点作饰笔,如进一步变作,小篆作

;正源于此形。许慎不知道原来“年”字是以“人”作声符的,他据小篆分析为“千声”,于是使得声符和整个形声字在声母上十分不和谐。

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后世有很多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成的,而是历时累积成的。裘锡圭先生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形符)和音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声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参阅《文字学概要》第八章)表意字加注音符,既不影响理解字义,又使人易于读出音来;假借字加注形符,既容易读出音来,又不致使人对词义产生误解。受此启发,人们便想到了用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时结合的方法来造字,所以,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造字的方法应该是比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出现得要迟些。但是此法一经产生,它的便于认读和理解的优点,使得人们很少再用象形、指事或者会意的方法造字了,甚至连那些本不是形声结构的字,人们也会采用增加形符或增加声符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形声结构的字。如:

“齿”,《说文》:“,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

甲骨文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金文作,与甲骨文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声符“止”。“止”与“齿”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章、昌)也相近,语音和谐。

加声符一般都是加在表意字上。如:

“鳳”,《说文》:“,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从鸟凡声。”

甲骨文原来作、,象凤鸟之形。可能是靠形体的不同难以把凤与鸟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在凤形之上加“凡”(“凤”在冬部,“凡”在侵部,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冬与侵还没有分成两部;声母相同)作声符,以别于鸟字,如、。大概是因为“凡”声已将“凤”跟一般的鸟区别开来,凤本身的形体在新的字形中就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原来的象凤之形的构件后来就干脆写成了“鸟”,如小篆作

加形符一般是加在假借字上。因为被假借字有它自己的本义,人们很容易被它的本义所干扰,或者即便是在用它的本义解释不通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字在此表示什么意思。加了形符之后,人们就不会被它的本义干扰了。如:

“师”字的本义是表示军队,汉代人假借它来记录{狮子}一词,写作“师子”。不了解的人只看字面,不一定就知道它所记录的是动物的名称。于是就有人在假借字“师”上增加“犬”旁,写作“狮”,因为多数表示动物的字都有“犬”旁,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不明白了。

在假借字上增加形符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分化字形,造出所谓“今字”(或称“分化字”、“分别文”)。如:

“辟”,《说文》:“,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躲避之义,古人原来并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因为躲避跟走路有关,后来在假借字上增加“辶”旁作“避”。譬如之义,原来也没有造字,也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在假借字上加“言”旁作“譬”。开辟之义,以前也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加“门”作“闢”,不过,现在简化字又写作“辟”,恢复用“古字”。

也有在表意字上再增加形符的,那主要是为了彰显词义。如:

“从”和“從”。甲骨文作、,用两个方向一致的人表示后一人跟随前一人。或加“彳”作作,或加“止”作,这几个形体在卜辞和金文中用法并没有差别,应该视为一字之异体。

《说文》将“从”和“從”别为二字,谓“

”是“相听也,从二人”,谓“

”是“随行也,从辵从,从亦,或加“辵”声”。其实“相听”和“随行”意义并没有差别,这一点许慎是知道的,所以他将“從”归在“从部”,而不是归在“辵部”。

在表意字上增加形符,原来的表意字在新的字形中,客观上就成了兼表意的声符,如“從”字就可以分析为“从辵从从,从亦声”。再举个例子:

《说文》有“文原只作(後)”字,谓“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从三字会意。从古文字来看,其说不确。甲骨”。西周金文或增“彳”作,或增“辵”作

(与《说文》所收“古文”

同)。,隶定可作“可见“後”这个字并不是共时取三个构件来会意,而是历史累积而成的。“字分析作“从彳,幺夊者後也”。正确的分析可以作“从彳从,”形后世无传,所以,许慎把“後”

亦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世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平面静态的形声结构的字,其来源并不只有形声造字法一种,另外的一个来源就是聚讼纷纭的“转注”。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对于“转注”这一术语,学术界有较为分歧的看法。说法虽多,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种。我们觉得,在这分歧的说法中,只有“加注意符”的说法较为可信。

“建类一首”,就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一个共同的意符,或者也可以称作部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符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的“事”说的事类,表现在文字上也就是用同样的意符来表示这一事类,如{江、河、湖、海}等都是水类,所以为这类词造字时都以“水”字作为意符。如果这种意符不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又如何理解和遵守呢?而部首是许慎为系联文字主观归纳出来的,在许慎自己看来,部首就等于意符,所以,他在每个部首字的下面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凡是表示这类意义的字都以这个部首字为部首,换句话说,凡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其意义都跟部首字的意义有关。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许慎的这种说法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许慎归纳的部首有时与意符也存在有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一原则有问题,而是许慎所立的部首有的存在着问题。所以,部首字有的并不是意符,二者不能简单地看作同样的东西。许慎在定义里说“建类一首”,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归纳的部首就是意符,因此就说成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同一个部首”。

“同意相受”,就是给表示这类意义而又不具备这个意符(在许慎看来,就是部首字)的字加上这个意符(部首字)。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同意”,是指同样的意类,而不是指具体的意义,如“江”、“河”等都属于{水}这个同样的意类,但“江”、“河”等又有各自具体意义。“相”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互相,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迎”、“相许”之“相”均是这种用法。“受”,古字,今字作“授”,授予之义,而不是接受之义。“相受”,即“相授”,授予给它。

“转注”造字法最主要的是给假借字加注意符。假借字都有自己的本义,本义与字形是吻合的,而假借义自然与字形不合。在假借字上增加一个表示这个假借之义的意符,即为“转注”。“转注”以后的字在字形上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就相合了。如:

{考}这个词,最初在金文中用“丂”字来表示,如“文丂(考)”、“皇丂(考)”、“祖丂(考)”等。“丂”字在甲、金文作、、,象斧柯之形,用来表示“文考”之义,当属假借。后来写作,因为“丂”字在此处表示了{老}意,所以,为了显示其假借之义,就加注“老”字作意符;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以“丂”的本义来曲解了。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许慎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举的两个例字,都是同样造字方式造出的字;而给“转注”举的两个例字并不一样,只有“考”是转注法造成的字,而“老”字却不是。《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是,每种造字方式只举两个例字,此处也就不便多出字来。那为什么不举两个转注造成的例字呢?应该说许慎是有用意的,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考”是由“老”转注而成的。

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分化字,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再举几例:

“辟”,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法也”。但是,{躲避}、{邪僻}、{开辟}、{譬如}等义,先也都是假借“辟”字来表示,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后来分别加注意符造出“避”、“僻”、“闢”、“譬”字来表示“辟”的这些假借义。

除了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为假借义造分化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加注义符为词的引申义造分化字的现象。如:

“取”,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捕取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娶妇}之义,如“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段玉裁曰:“经典多假‘取’为‘娶’。”实际上,“娶”字就是在“取”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形成。

再如:

“昏”,《说文》“日冥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结婚},因为结婚也在日冥之时,如“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婚”字是在“昏”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转注造字法形成的字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古今字”的“今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呢?历史上对于“古今字”的看法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分别文”和“累增字”,实际上就是所谓“转注字”;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一般倾向于狭义的“古今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字”就是通过转注法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能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今字”一般只承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是,有的“转注字”加注意符后跟没有加注时意义和用法并没有差别,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两个形体视为“古今字”,实际上是异体关系。如:

“胃”,《说文》:“,谷俯也。从肉,既然“”象胃之形,那么造字之初,有“

”就已够了,甲骨文正作

。金文中作,加注“肉”作意符,象形。”

应该是为了彰显词义,跟未加“肉”的形体并没有分化为两个字,可以看作是一字之异体,因此,后一形体传下来了,而前一形体没有传下来,这跟其它异体字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小篆只是变得规整些而已。隶变作,省去了中间的点状物。

《说文》中凡谓“从某,某象形”的,如果不是许慎主观上错误,都应该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转注字”。再如:

“骨”,《说文》:“,肉之覈也。从冎有肉。”于“也。”

(冎)”下曰:“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冎”原来只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应该说是个象形字;战国文字作、。,上部稍有变化,下加注“肉”作意符;小篆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未造出转注字之前,人们已用了一个假借字或表意字来记录这个词;后来在假借字或表意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体。在这个新的形体中,后加的意符,大多都被当作是新的形体的意符,而原来的假借字或表意字客观上就成了新的形体的声符。平面、静态地看,转注字当然就是形声结构的了,但它并不是用形声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

总之,字形结构与造字方式并不是一码事儿。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式各形成一种字形结构,分别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和转注两种造字方式造成的字,都是形声结构,或叫“形声字”。所以,许慎将“考”字分析作“从老省,丂声”。《说文》中除了在《叙》里面讲到“转注”,正文里再没有一次讲到“转注”,因为正文里是根据字形结构来分析的,当然不会有转注结构了。清代学者“四体”的提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把“转注”看作是“用字”就不对了。“转注”是文字在动态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造字方式,很多的学者都没能从动态演变的过程去看待“转注”,自然也就无法把平面静态都是形声结构的字,区分为“形声”法和“转注”法两种方法造成的字了。

造字方法结构类型

象形象形

指事指事

会意会意

形声、转注形声

五种造字方法对应于四种结构类型。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用今天的话来讲,“假借”就是利用已有的文字,来记录无法造字或未曾造专字的同音的词。

关于“假借”方法的出现,清代学者孙诒让说得好:“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之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与王子状论假借书》)

因为“假借”是利用已有的文字来记录新词,并没有造出新的形体出来,所以有人不把它看作是造字法,而是一种用字的方法。这种看法有其合理性。也有学者说“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法”。

对于许慎给“假借”下的定义,学者们都没有异议;但对他所举的两个例字,有不少人认为不妥当。

《说文》:“(令),发号也。从亼卪(卩)。” 按许慎的说法,“令”本来是个会意字,其本义是“发号”,用来表示“县令”之意,就属假借。有的学者认为由“发号”到表示“发号之人(即县令)”,是词义的引申,所以就说这不是“假借”。

《说文》:“古文長。,久远也。从兀从

。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亡声。

者,倒

(亡)也。,亦古文長。”

按许慎的分析,它是把“長”看做是会意兼形声字,其本义是“久远”。有学者认为由“久远”到表示“尊长”之义,也是词义引申,所以也说这不是“假借”。

其实,许慎所举的例字未必就错了,问题出在对“假借”的理解上。许慎把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以外的意义,包括词的引申义和文字的假借义,都看作“假借”,也有他的道理,因为这个字是为本义造的,那么,用这个字来记录其它的意义当然都可以视为“假借”。我们现在有的学者只将文字用来记录假借义才看作是“假借”,而将文字用来记录词的引申义不当作“假借”。差别只是如何对待“假借”的问题,还不好说是对错的问题。

下面我们举几个用来记录假借义的例子。

“豆”,《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囗。象形。,古文豆。”

“豆”的本义是器具,用来记录{豆麦}之义,就是假借,如“大豆”、“黄豆”。

“而”,《说文》:“,頬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而”本是象形字,用来记录连词{而},就是假借。

《说文》除了在叙里举了两个例字说明“假借”,正文没有一处说到假借,因为正文里是按结构类型来分的。

总之,“六书”包含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五种造字方法(如果把“假借”看做是“不造字的造字法”则是六种),四种结构类型(如果把“假借”也看做是结构类型则是五种)。

下载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绘画中符号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长卷式构图特色及典型图例分析 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始于石器时代。最初由劳动而产生的艺术其功能由美化生活为目的逐渐转变成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内心情绪......

    HSE管理体系发展的过程及趋势

    HSE管理体系发展的过程及趋势 一、HSE管理体系发展的过程 在人类工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类只考虑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索取和破坏性开采,而没有从深层次意识到这种生......

    幼儿园自制绘本的实践过程及注意事项(共5篇)

    幼儿园自制绘本的实践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教师自制绘本的实践过程 1. 选择内容力求趣味性。根据幼儿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思维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活动有兴趣和较积极等......

    浅谈中国古建筑“悬鱼”装饰演变及艺术特色——蒋路

    浅谈中国古建筑“悬鱼”装饰演变及艺术特色 蒋路 建筑技术科学 SJ1035 学号:201020232017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悬鱼装饰的概念、地域特征、材料、数量、功能和......

    浅析潮剧的艺术特点及发展

    浅析潮剧的艺术特点及发展 摘 要:广东潮汕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溯源可追至秦、汉。潮剧是潮汕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400多年历史。潮剧是宋元南戏演变而......

    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思考

    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思考 在古汉语中,“艺”的原始意义是种植,“术”的本义是技能,活动。因此,“艺术”原初是一种种植活动。从这点看出艺术和人存在着密切关系。在现代......

    艺术市场业态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大全)

    产业规范 当代艺术推广的特点之一便是“艺术产业化结构规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各方面社会资源构建起一套强化有力的艺术推广工作结构,如:社会公关、文化传媒、艺术品实体、艺......

    俄罗斯音乐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总结

    Ру́с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一 俄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17世纪以前的俄国美术) 1. 988-15世纪 受中世纪拜占庭帝国(Византи́я)的影响,美术局限于宗教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