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要求达到累计识常用字3000个,如此繁重的任务,如果仅靠机械记忆必然枯燥,也很容易忘记。中国的汉字大部分是表意文字,当学生掌握了构字规律后,学得轻松,就乐于学、易于学了。
(二)汉字的构字规律有助于小学生识字
现代汉字中所使用的形旁在200个以内,形旁具有‘见山之旁知山,见水之旁知水’的表意作用。为数不多的独体字多为象形字或指事字,容易理解,构成合体字后自然也不难记。
(三)目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当前的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而古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构建不是人类无意的和随意的行为,而是来自于生活,有一定理据的。它们虽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大部分汉字仍可“视而见意”,有些汉字的字形表意功能虽不太明显,但只要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看出其字义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抓住大部分汉字能够解析字义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相信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几年来,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得轰轰烈烈。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必须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而新教材的识字量又很大,教学时间又短,于是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基于以上的认识,又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参照,提出了“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教学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识字有效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应学生识字教学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社会里,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对国民汉字素质的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而这种素质的形成,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识字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构字理据和使用的规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进行有关中美儿童学习语文的跨文化研究。测查中美儿童阅读水平的结果表明,“美国儿童确实有能大体正确地读出课文,但对有些内容不理解,或者读课文有困难、理解也有困难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通过他所在年级的测查量表。而中国儿童有不同的情况,他们大都能通过与其年级相应或高出一两级的测查,遇到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时可能读不出或读错,但很少出现理解错误。例如读不出‘凛冽’但知道这是指‘刮的风特别冷’,读不出‘潺潺’却能说‘这是水流的声音很好听’。”显而易见,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跟汉字的特点和学习汉字的过程有关系。学生为什么读不出的生字却可以大致不差地理解呢?学生凭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环境,二是汉字字形传达出来的信息。如在“寒风凛冽”这个句子中,学生如果知道“凡是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它所表示的意思大都与寒冷有关”这样的构字常识,就能将这个词的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
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及对形旁、声旁在汉字表义、表音中作用的知识,而不是一般的视觉分辨能力,在儿童阅读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汉字组合规则的意识是在学习汉字中发展起来的,并在儿童的字词识别、学习生字词和阅读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实践意义
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要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加工处理眼前感知到的东西,并将其归入某一概念的类别之中。不同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人,感知同一事物,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儿童,在看到一个汉字时,会觉得它是杂乱无章的一个图形,学了笔画和笔顺,就知道它的点画顺序和搭配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帮助儿童了解构字的理据,则识记的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象形字,就将该字的演变过程一一展示,这样儿童就能在头脑中建立起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相似联系,形成栩栩如生的表象。又如采用“转转盘识字”的方法,教给儿童以“青”为母体字的一组孳乳字——清、请、情、蜻、睛、晴,他们就能大致知道它们的音和义,并把它们归入一定的系列中。这就证明了在知觉过程中,“理解”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理解本来属于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感知觉作基础,就不可能有思维。但反过来,理解又促进了能动的感知,使感知变得内容丰富,印象深刻。
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大容易认识到汉字的内在联系,往往将一些偶然性的相关事物当作识记的依托,所以机械识记的成分就多一些。如果儿童能够认识到生字的构字理据,则必然会采取意义记忆的方法。有个调查资料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对不能理解的单词平均只能记住1.2个,而对能理解的单词则可以记住4.8个。这也证明了理解生字的构字理据,能明显提高识记效果。
三、已有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有关汉字构字规律的相关研究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二)有关汉字构字规律与小学生识字关系的相关研究
儿童识字,就是意味着形、音、义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重复,即一遍又一遍地呼读,一遍又一遍地抄写。用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虽也能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但却事倍功半,效率很低。
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早就指出,用“六书”去解释生字,能建立牢固的形、音、义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构字理据,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三)目前小学识字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识字教学一带而过,从而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犯下了不顾及汉字自身规律,抛开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并被证明是有效的识字教学传统经验。我们错误地把汉字与欧洲文字等同起来,把识字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我们往往采用分析偏旁部首死记硬背或反复抄写。这是一种费时多效力低的识记方法。从已有的研究发现从汉字构字规律来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
1、汉字构字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口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祖先独立创造出来的,未受其他文字影响的自源文字。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难识难记,但汉字形体优美,富于变化,分辨性好,其构字具有规律性。
2、识字 1.认识文字。○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3、识字教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分析字形、对比字形,通过联想和想象,识字字形、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建立三则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识字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绳子,还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态度和习惯。识字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已有文献研究梳理出小学阶段应认识的汉子的构字规律。
2、通过已有文献梳理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内涵、特征。
3、调查出目前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4、在行动研究中提炼出利用汉字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5、学生利用汉字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6、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能区别一些形近字的不同意义及使用,甚至可以见字辨义。提高识字的有效性,降低错别字的出现频率,规范使用汉字。
(三)研究的内容、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小学生所应该掌握的汉子的构字规律有哪些?
2、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内涵是什么?特征有哪些?
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4、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教师进行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哪些?
5、学生利用汉字规律进行汉字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有哪些?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确定实验班。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班级)。
2、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识字现状的看法,及对识字教学的建议。
②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识字教学的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新方案。③实践行动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④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2月)
(1)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确定当时的四(3)班为实验班,四(2)班为对照班。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2、实验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0月)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工作。
(2)开展课题实验公开课、研讨课活动,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整理收集各种有关资料。
(3)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调查问卷见附录材料1)
(4)课堂实践具体做法是:2010年2月完成了前测后,实验班利用一周中的一节晨间短课及每堂语文课渗透;中期进行了三次中测,及时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于2010年10月作了后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见附录材料2)
(5)6月份,课题组朱迁一老师执教识字研讨课。(见附录材料3、4)(6)组织实践活动: “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小课题研究活动。
3、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人员及条件分析 负责人:朱迁一 撰写人:朱迁一 参研人员:叶芳
经费条件:学校按课题开展情况提供所需经费,全力支持实验顺利进行。
七、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阶段性、专题性总结,论文。
2、典型学生个案。
3、课堂教学汇报展示。
八、研究具体措施与过程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2004-2-1 .中华书局 〔2〕李建平.《走出识字教学的误区》.《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路克修
于年河
左松涛.《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2008-4.语文出版社
第二篇: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学会快速识字方法
[作者] 马淑珍[内容] ——利用猜迷语、反义词识字 猜字谜识字 字谜是以文字为谜底,以描述文字特征的方法作谜面的一种谜语,它有利于启迪同学们的思维、开发智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把识字寓于娱乐之中,使你们智趣双益。这里的字谜,有些是根据构字规律编的,如:“有吃有穿”(裕)“不上不下”(卡)“不正”(歪)“八刀”(分),这类字谜有以下几种:1.谜底是象形字,谜面形象。如:“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田)“画时圆,写时方,有它暖,没它凉。”(日)“一个锅里炒仨豆,蹦出两个剩一个。”(心)“十二点。”(斗)“三横一竖加一点。”(玉)“午字落在山中间。”(缶)2.谜底是指事字,谜面记述字的特征。如:“刀上有一点,有点刀就快。”(刃)“老牛不露头。”(午)“又字中间加一点。”(叉)“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高)3.谜底是会意字,谜面是说明字的结构。如:“门里躲进一个人,门外立着一个人,土上坐着两个,白云上面有个人。”(闪、们、坐、会)“两个肩并肩,两人抬一个。”(从、众)“一口咬掉牛尾巴。”(告)“把手放在目上。”(看)“一人依树旁,歇息来乘凉。”(休)“火上加个盖儿。”(灭)“小牛落地。”(生)“二木不成林。”(相)“一字有双口,大口吞小口,大口张着嘴,嘴中含一口。”(同)“看来有两个,面目很难分,不像是大夫,倒像是工人。”(天)“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尖)“可上可下,上可下可,上可可小,下可可大。”(哥)“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旦)“一块四方木,有边又有角。”(楞)“两个娃娃背靠背坐着。”(北)“伸手到树上摘果子。”(采)4.谜底是七种字形结构的汉字,根据字的形体编谜语。如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羊字”(鲜)“左边一个里字,右边一个予字。”(野)还可以说左边一个食字旁,右边一个包字,合起来是“饱”字。上下结构的字:“上边一个白字,下边一个水字。”(泉)也可以说上边一个分字,下边一个皿部,合起来是“盆”字。按此种猜谜方法,还可以猜左中右结构的字、上中下结构的字、半包围结构的字、全包围结构的字、品字形结构的字。七种字形结构的字均可采用猜字迷方法巩固所学的汉字。反义词识字 在我们的课本中都有反义词的学习内容,但均安排在课后作业中。这里我把反义词集中到一起,编成反义词对对子歌,合辙又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你们可以天天读几遍,就像古人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古人读《三·百·千》来识字,我们也可以通过读反义词对子歌来识字,同时丰富同学们的词汇,增长知识,真可谓是一举几得。附上反义词对对子歌,歌里共收集单音节反义词八十八对、双音节反义词六十八对。总之,以上教你们快速有趣的五种识字法,供同学们选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把你们从一笔一画的识字中解放出来,使你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汉字构字规律,加快识字速度,多识字、识好字,为同学们学习各门功课打下牢固的基础。早日闯过识字关,提早走进书的海洋、知识的海洋,任你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吧!附反义词对对子歌: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干对湿,公对私。美对丑,薄对厚。咸对淡,苦对甜。天对地,稠对稀。旧对新,晴对阴。浮对沉,假对真。强对弱,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深对浅,加对减。负对正,降对升。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好对坏。快对慢,双对单。熟对生,歪对正。笑对哭,吸对呼。退对进,阳对阴。优对劣,日对夜。紧对松,轻对重。香对臭,胖对瘦。后对先,易对难。冷对暖,忙对闲。爱对憎,贵对贱。送对迎,动对静。仰对俯,吞对吐。浊对清,输对赢。悲对喜,劳对逸。凸对凹,矮对高。利对弊,此对彼。盾对矛,贬对褒。涝对旱,简对繁。安全对危险,优点对缺点。晴天对阴天,寒冷对温暖。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第三篇:汉字的构字法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的构字法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的构字法有六种:象形,会意,指示,形声,专注,假借。
虽然当今学龄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已掌握近4000词汇,能熟悉使用基本句型,但如果只是枯燥地从构字法的定义来解释,不仅难懂,也无法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由构字法发展而来的“形义识字法”也就成为了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形义识字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又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的本义,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这样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识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动,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提早顺利进行大量读写铺平了道路。
具体处理方式有有三种:(1)有些汉字的解说符合或大体符合汉字源流,儿童又易理解,就照古说,如“日、水”,但这类字很少。(2)另外,大量的汉字形义音的联系已经演变得面目全非,就将这些字做一番新的“说文解字”(3)极少数字就编顺口溜将其互不关联的形音义在合拍押韵的语句中自然有趣地联系起来,如“赢”字,顺口溜为“亡口月贝凡,下棋赢一盘”。
汉字教学的步骤,以“冷”字为例:先正楷板书“冷”,教“冷”在课文中的字义、读音,接着教笔画笔顺,让学生书写两遍,书空一遍,教师只组一词、造一句,也只让一位学生组一词、造一句。然后对学生说,为帮助记忆,把“冷”字变形成这样,左边两点代表冰,屋里的人冷得都卷缩起来了。不要求学生画,但不制止。这就教完了一个生字。
对于形义识字法的新“说文解字”,一些人会认为“牵强附会”、“不合正统源流”,实际上这才是真正适合儿童需要的。儿童入学启蒙见到这样处理的汉字是一些富有情趣的图画,有生动活泼的释义,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符号,这样汉字被统一起来的形义音就会在儿童心理上被毫无障碍地认同和接受,并很快地在思维中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所以这种教学法经常是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的,识记率极高。学生亲身感受到汉字易懂、易学、易记、易用,由此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时,要强调指出的是:形义识字法对汉字形象的解说,能带来许多极具开拓和创新意识的思维活动,几乎每认一字都对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图形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进行一次确有成效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不仅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还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的发展特别有益,并能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孩子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识字本身,这样识字就成了教育过程,不是为识字而识字。与之相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在这些方面是得不到这么多益处的。摘自
马义《形意识字法及小学教学改革》
第四篇:利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云飞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于所经历的事物的重现和再认识,是人的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基矗要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关键是改善学生的记忆品质,特建议如下:
1、注意培养学生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迅速识记和回忆事物,应尽量做到:①唤起学生注意力,使之保持高度集中;②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所要记忆的任务;③把相关知识恰当地串连,使需记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融汇贯通;④准确明晰地表述知识特征和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2、注意增强学生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信息在头脑中长期留存。教学中应注意做到:①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提高学生的概括认知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总体印象;②指导学生掌握练习方法,了解遗忘规律,把基本的、重要的知识反复练习巩固,加深记忆痕迹。
3、注意提高学生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对记忆信息的准确认知、留存和回忆表达。要注意做到:①提高学生兴趣,使之主动、专心致志地识记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经常把新旧知识、相似或相反知识加以比较,使记忆信息不断分化、明晰,获得确切含义;②讲授知识同时传授适当的记忆方法;③指导学生养成检查自己记忆效果的习惯,提问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得到自己记忆状况的反馈信息。
4、注意改善学生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系统地、有条理记忆的基础上能及时、迅速、完整地回忆所学知识。要注意做到:①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归纳整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井然有序,便于逻辑回忆;②教学中要突出强调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及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掌握记忆关联事物的方法,以便及时迅速和完整地由头脑信息库中检索出所需忆取的知识信息。
即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把几个需记内容一起记忆。④口决记忆法。即把需记内容缩编成口决进行背诵记忆。⑤联想记忆法。即按一定的产生、发展顺序规律,将有关需记内容串连记忆。⑥改错记忆。即把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进行分析,指出错误产生的思维认识根源,加深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记忆痕迹,强化记忆效果。
第五篇: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结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的教学方法。它注重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形理据的分析来突破字形这个难关,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字理识字长短互见,而实践中则存在不少误区。
一、目标手段错位化
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意,为阅读和习作打下基础,历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来就没有把掌握字理作为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但分析字理有时有助与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如学习“武”字时,告诉学生“武”是由“戈”和“止”组合而成的,“戈”是指武器“止”是指脚,表示行动,“戈”在行动就是动“武”了。“武”字中的“戈”部首那一撇已经移到了头上写作“一”了,所以“武”字不应再加一撇。学生在了解了这个字的构字理据后,再写“武”字时,就不会在钩上再加一撇了。
但这只是教学手段,不少老师误把它当做教学目标,于是整节课都在分析字理,详尽介绍每个字的造字原理和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变化历史。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会写的14个,会认的还有“涉、濒、覆、厢”等,有位老师教学时,讲解“涉”的演变就占了很长时间,当作“会写”的来教学。“会认”的质量要求是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能够理解意思,在不同环境中出现时能够再认,不要求抄写、默写,不要求会用。对只要求“会认“的字分析字理,更远远超越了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违背安排此类生字的初衷。既然这样,上例为何还要执着或迷恋于讲解字理呢,究其实,是把讲解字理当做教学目标本身,即要传授汉字文化知识,是为讲字理而讲字理。
此外,滥讲字理,还会影响其他教学任务或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现行教材强调随文识字,将所有要掌握的汉字分散到课文中,伴随着阅读教学过程进行识字。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生字教学以外,还有其他任务: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每一篇课文都有十多个生字,过多地分析字理上,其他教学任务就没有时间完成。比如有位教师上《静夜思》花了整节课讲“静、夜、床、光、举、头、低、故、乡”等字理,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触及。
二、信息呈现繁杂化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来,因此,很多汉字的字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现代多媒体的使用,为讲解汉字的字理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途径,但实践中也出现了杂乱无章、不加取舍地把所有汉字信息呈现给学生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负担。
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形体变化存在简化、规范化、形声化的趋势。汉字还向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结构规范化、字集标准化发展。特别是字集的标准化是信息革命带给汉字的新特点。由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发展,促进了汉字“形、音、义、用”各方面的标准化。汉字的这些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历代中国人传承下来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
既然汉字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了,为什么一定要回归到古代繁杂的汉字中呢?特别是小学识字教学为什么要去考证每个字的来龙去脉呢?
有人在“福建小学新课程网站”上发表文章,详细介绍如何给学生讲解“离离原上草”中“原”字理:
“原”字是会意字,原本是由“厂”(hǎn)和“泉”构成,“厂”像前檐突出的山崖,所以整个字形像泉水从山崖里涓涓流出。后来隶书把原来“泉”下面的“水”写成“小”,字变成为“原”。“原”的本义是水源、源泉。泉水聚集一起水面就会平缓,故又引申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并成为“原”的主要意义,如“平原”、“原野”。所以“离离原上草”的“原”用的是引申义。后来人们为了表现本义的“原”,就加“氵”写作了“源”。了解了“原”的字义,再看诗句,就容易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辽阔原野和“原上”那绵延天际的野草的景象。(陈洪、金文伟《科学识记汉字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原”是一个学生学过的熟字,以上字理讲解,即使二年级七岁的孩子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那也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原”在句中的意思,进而体会诗句描绘的景象而已,那么有必要这样费劲周折地呈现如此烦琐的信息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这首诗,当学生提出不了解“原”的意思时,他让学生用“原”组词,在一长串词中,学生马上找到“原野”、“草原”是句中“原”的意思。谁的教学更有效,谁的教学更适合孩子,不难判断。
三、教学成效浮夸化
最近一个时期,逢字必讲字理被宣传成超越所有教学方法的“科学识字”,教学成效被宣传成不仅能迅速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迅速提高”(金文伟等《科学的识字教学离我们有多远》,《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对于字理教学的意义,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自然有长有短。无论对于掌握字形和字义,其作用都是有限,至于“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迅速提高”那是不顾实际吹嘘。姑且不论其他,单就“科学识字”津津乐道的“析性索义”即从字理中获得字义而言,便有相当的局限性。汉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丰富意思,通过讲解字理往往了解的是本义。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通过讲解字理比较好掌握。但是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字形常会产生不少变化,有些字发生了讹变,这些都会给分析字形以探求本义的工作造成障碍。即使通过讲解字理让学生明白了本义,但对引申义理解就有相当的困难,何况汉字还有大量运用字理根据解释不通的假借义。如“败”,是会意字,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是模拟以手持杖形,是敲击的意思,现作为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如果认为通过字理分析,懂得了这个字的本义,就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含有“败”的句子、词语的意思,那也太天真一点。有这样的句子:
(1)我要打赢你我要打败你(2)被人打赢了被人打败了 同样都是“打败”,但第一组的“败”是“赢”的意思;第二个败是“输”的意思。还有“败落,枯枝败叶、败火”等词义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如果都按字理来解释,即使真能解释清楚,也要经过“九曲十八弯”,何来教学效益?再如“打”有二十多种的意思,都需要运用字理教学,都能运用字理教学吗?实践证明,理解字义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这才是理解字义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采用的方法。
有人曾说过,小学语文一定姓“小”名叫“语文”。讲解字理和其他识字教学方法一样也有局限,他的局限主要来自汉字的本身,为了保证讲解字理的科学性,更应当让其姓“小”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