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9:3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

第一篇: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

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 门 捷 列 夫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867年,俄国彼德圣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眼看讨论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从口袋里取出,随即一副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已早有所闻,但总不至于闹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老手,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宝。周围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在实验室里钻了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要说不服气吧,好象有理,要说真是这样,又有些不甘心。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着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他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在随后的几年中,门捷列夫预言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乖乖地住进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氩、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图,以后化学的研究就全靠这幅指南图了。牛 顿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 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 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 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杨 振 宁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学方面贡献最大。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他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 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们也因次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电荷共轭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 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等。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第二篇: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门 捷 列 夫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867年,俄国彼德圣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眼看讨论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从口袋里取出,随即一副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已早有所闻,但总不至于闹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老手,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宝。周围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在实验室里钻了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要说不服气吧,好象有理,要说真是这样,又有些不甘心。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着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他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在随后的几年中,门捷列夫预言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乖乖地住进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氩、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图,以后化学的研究就全靠这幅指南图了。

牛 顿

少年时代的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就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样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跟普通人一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中学时代。

如果说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动手能力相当强。他做过会活动的水车;做过能测出准确时间的水钟;还做过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臵,它使风车可以在无风时借助水力驱动。

15岁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侵袭英格兰。狂风怒吼,牛顿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顿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测验飓风的力量。他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后院,一会儿逆风跑,一会儿顺风跳。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敞开斗篷向上跳跃,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看狂风把他吹出多远。

1661年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尽管在中学里是个优等生,可是剑桥大学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赶不上别人,特别是数学的差距更大。但是他并不气馁,就像他少年时代喜欢思考问题一样,踏踏实实地学习,直到透彻地理解为止。

在大学的头两年里,他除学习算术、代数、三角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他又钻研笛卡儿的《几何学》,熟练地掌握了坐标法。这些数学知识,为牛顿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后,他从剑桥大学毕业了。1666年的一天,牛顿请母亲和弟妹到自己房间里来。房间里黑洞洞的,只从窗子的一个小孔中透过一线阳光,在墙上照出一个白色的光点。牛顿让他们注意看墙上的光点。他手里拿着自制的三棱镜,放在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光点附近突然映出一条瑰丽的彩带。这条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组成。牛顿和自己的亲人共同观赏了人工复现的自然景象。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三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

牛顿在探索光色之谜的同时,还在探索引力之谜。他从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构造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

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钱三强

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这期间,钱三强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很多成就。

首先,他与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

他还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 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射程与能量的关系。并且与布依西爱和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他最大的成就是与妻子何泽慧、两个法国研究生沙士戴勒和微聂隆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发表,因为当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核分裂只有二分裂的可能。钱三强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了能量与角分布等的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

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一发现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二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这一发现被人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

在钱三强要返回祖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送给他一份鉴定书,上面写着:十年期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代人中,钱三强最优秀,我们这样说,并不言过其实。

钱三强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并且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从1955年起,他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研究所改良为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杨 振 宁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学方面贡献最大。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他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 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他们也因次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还有费密--杨模型,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电荷共轭变换和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 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等。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戴 维

戴维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浪子,虽聪明,但就是不愿学习。他上学时总是一个口袋里装鱼钩鱼线,另一个口袋里装弹弓,上学前总要到河边打几只鸟,钓几条鱼。父亲死后,母亲拖着五个孩子实在无法活下去,母亲只好把戴维送进一家药店当学徒。到月底时,别人领了工资,却没有戴维的份。戴维就伸手向老板要,老板却当着众人狠狠地打了戴维一下,还说:“让你抓药不识药方,让你送药认不得门牌,你还好意思伸手来要钱?”店里的师徒哄堂大笑。戴维哪里受过这种羞辱,从此他下定决心要浪子回头、发奋读书,他利用药房的条件研究起化学。这时恰好有个贝多斯教授成立了一个气体疗养院,戴维被邀请一块儿工作,在这里,戴维发现了一种“笑气”,从此戴维的名声大振。1803年,戴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知道机会难得,于是更加刻苦研究。在许多研究题目中,戴维对伏打电池的电解作用尤感兴趣。他想电能将水分解成氢、氧,那么一定也能将其他物质分解出新元素。而化学中常用的就是苛性碱,不妨拿它试一试。于是他将一块苛性碱配成水溶液,然后通上电,溶液立即沸腾发热,两根导线附近都出现了气泡。开始戴维以为苛性碱分解了,可是后来发现跑出去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也就是说分解的只是水,苛性碱根本没动。戴维的倔劲上来了,水攻不行,那就用火攻。这回他将苛性碱熔化后,然后通上电,嘿!在导线同苛性碱接触的地方出现了小小的火舌,淡淡的紫色。这可使戴维高兴坏了,但他很快又犯愁了,怎么收集这种物质呢?熔融物温度太高,这东西又易燃,一分解出来就着火了。看来火攻也不是个好办法。11月19日是皇家学会一年一度贝开尔报告会的日子,戴维满心希望这次能拿一样新发现的元素。可是眼看报告日期就要到了,电解苛性碱还是没有眉目。他苦苦思索了十几天,这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好法子:把苛性碱稍稍打湿,让它刚能导电又不含剩余水分。要将苛性碱打湿很简单,只要把它放在空气中片刻,它就会自动吸潮,表面形成湿糊糊的一层。这次戴维真的成功了,他电解出了金属钾。李 政 道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 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当时他才23岁。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 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且提出了“李一杨假说”,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后来这一假说被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所证实,从而推翻了过去在物理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因此也获得了1957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还有:1949年与M.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密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杨振宁-李政道定理和李-杨单圆定理。

第三篇:古今中外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1.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2.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3.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4.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5.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6.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7.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8.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1***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2.牛顿1661年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这两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3.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4.***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约公元前287年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古拉,公元前212年卒于同地。

5.****阿基米德早年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学习,关于他的生平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他确立了杠杆定律,并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发现了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并用来鉴别皇冠的真假;曾设计了许多战争机械,对抗敌人的进攻„„ 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予很高的评价,常把他和牛顿、高斯并称为有史以来贡献最大的数学家。瓦特

2、瓦特——发明蒸汽机

瓦特(1736~1819),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生于英国造船中心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诺克小镇。他的父亲当过造船工人,祖父叔父都是机械工人,由于家庭的影响,瓦特从小就熟悉了许多机械原理和制作技术。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小瓦特是这样设想过,只不过真正试制蒸汽机,却是后来的事情。

小瓦特为搞发明创造,发愤学习科学知识。他 13 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 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才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学校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1769 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1782 年瓦特又研制成功一种新式双向蒸汽机,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机器上;1788 年,英国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从 1775 年到 1800 年,瓦特和波尔顿合办的苏霍工厂,就制造出 183 台蒸汽机,全用于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蒸汽机推向了全世界,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家——瓦特永远被后人敬仰。阿基米德

5、阿基米德——洗澡发现了定律

阿基米德(约前 287~约前 212),古希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曾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终身从事物理和数学的研究。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一个天文学家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宠爱。父亲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绞尽了脑汁,经过反复选择,在他出生的第 10 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这名字给他带来幸福,并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希腊人。

阿基米德的童年,是在保姆和奴隶们的照料下度过的。全家人对他要求很严,行走坐立、穿衣吃饭都有规矩,不准他淘气,也不许他交坏朋友。他8 岁时进了学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奴隶的陪伴下走很长的路到学校上课。阿基米德的家里很富有,但他从不骑马或坐车。

阿基米德学习非常刻苦,有时看书,一看就是一天。随着阿基米德年龄的增长,他的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开始显露出来。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思考、探讨、学习和写作上,极少想自己的事。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忘记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事情,都得由别人帮助来做,只要他一思

考问题,就会忘掉自己的一切。

阿基米德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研究简直着了魔,与它们形影不离,一天总画呀画呀,那么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有一次,在他跨进浴盆洗澡时感觉到身子入水越深,水越往外溢,身子就越轻,突然,他兴奋地大叫一声,从浴盆里跳出来,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奔跑,一边朝家跑嘴里一边喊:“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 人们望着这个赤身裸体奔跑着的怪人,非常惊异,他们哪里会想到,阿基米德就在洗澡时,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流体静力学规律——“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第四篇:《科学发明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发明的故事》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科学发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我深受教育。要想搞出科学发明,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灯丝的材料是一大难题。他使用的灯丝材料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烧毁,没有什么实际使用的价值。它就不断的试用新材料,他使用过毛线、竹子、头发……在经历了五万多次的痛苦的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材料来做灯丝。又如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失败已经是家常便饭,更令人惊诧的是,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他的父亲和弟弟被炸死了。政府禁止他再做实验,他就搬到了河上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没有诺贝的持之以恒,就不会有今天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

其次搞科学发明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验。有一次,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耳拿着一束紫罗兰走进了实验室。一不小心,一滴盐酸落在了花上。波义耳发现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于是他找来了各种鲜花和各种植物的根,泡成各色溶液,一一进行了实验,看看谁遇到酸或碱后会变色。最终,他找到了一种石蕊苔藓的溶液,对酸和碱的反应都很敏感。就这样,今天在化学中普遍使用的石蕊试剂就发明出来了。

第三,搞科学研究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发明石蕊试剂的波义耳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发明望远镜的伽俐略是物理学家。所以我们要想搞发明创造,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

第五篇: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飞机

1903年,两位自行车制造商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机动飞行试验。1930年,英国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首次申请喷气发动机的专利。但是,德国是第一个研究成功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德国研制的海因克尔?赫178型飞机于1939年飞上蓝天。

电视机

提起电视机的发明,人们最常想到的是苏格兰工程师约翰?贝尔德。他在1923年首先为他制造的有8 条显像线的装置申请了专利。1930年第一台电视机投放市场,他将这个装置命名为“电视接收器”。

青霉素

这种世纪神奇药物是1928年由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当时他在培养皿中发现一种霉菌可以杀死细菌。但是直到10年以后,牛津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找到了提纯这种霉菌并作为药物使用的方法时,他的发现才得到广泛应用。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1943年,并在二战中得到了大大推进。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

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实用型电子机械计算机是1943年由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发明的。这台名为“巨人”的计算机是用来破译纳粹密码的。此后的不断革新使得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能力却提高了成千上万倍:晶体管(1947年)、集成电路(1959年)和微处理器(1970年)的发明逐步提高了数据运行速度;硬盘(1956年)、调制解调器(1980年)和鼠标(1983年)的发明又不断提高了获取数据的能力。未来还会出现一些“智能”型装置,诸如手表型对话器,及时提醒你购买牛奶的冰箱。

美国来客兄弟--飞机

中国袁隆平--杂交水稻

俄科学家发明隐身衣

据悉,奥莱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立大学量子和光电子学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过去许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进行着黄金纳米粒子的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发现,一个物体只要覆盖上一种由黄金胶体粒子制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从肉眼前消失,也就是达到了隐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发明的“隐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体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说:“现在,我们只能使静止的物体隐形,因为物体移动时,光的辐射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目前无法使移动的物体保持隐形。然而,我相信科学家不久就会制造出类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类的移动隐身衣。”

事实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个在“人造隐形”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家。2005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阿鲁和英奎特曾宣布他们发明了使物体“隐形”的理论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离子体激光。

俄罗斯科学家的发明与美国科学家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锐减散射光的概念。人类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物体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断这个过程,人就看不到物体。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隐身衣”发明已经申请了科学专利。研究人员相信,像飞机和太空船这样的大型物体,只要涂上了这种特殊物质,将能够从雷达屏幕前“消失

下载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明和发现故事(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读后感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读后感《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主要讲一些科学家、数学家的发明创造的经历,他们都十分聪明,做了许多对造福于世界的事。这本书也就是介绍他们创造这些壮举的......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讲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分别有《有趣的三角形》、《数......

    2012科学发明展主持人稿

    2012跨年科学小发明展暨向日葵期末学生课程作品展活动 主持词 1、 欢迎大家。 -------这次活动非常荣幸有请到湖南省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朱老师、彭老师,他们一直都是从事科......

    科学故事:摆钟的发现

    摆钟的发现 摆的等时性的发现,无论是对早期的“摆钟”,还是对现代的机械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意大利科学家伽里略注意到,固定在天花板上同样......

    药物被发现的故事

    药物被发现的故事 ★从错误的实践中发现新药★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儿童病理学家,误认为儿童白血病是由于叶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用叶酸治疗。经临床观察用叶酸后,病人的病情反而加......

    《发明·发现故事》的读后感

    《发明·发现故事》的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发现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有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像电视机的发明家贝尔德,地球仪的发明家埃拉托色尼,冰箱的发......

    发现落后的长处的故事

    谁也不会想到,经济和文明高度发展的日本,竟然还有着一个偏僻荒蛮的山区,那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刚刚脱离原始的生活状态。当地政府伤透脑筋,想方设法要将这里跟现代文明接轨。然而......

    发现自己的位置的故事

    有位女性出国留学一年之后再回来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留学美国前的她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人,也不注重修饰打扮。但是,只一年的留学就使她发生了180度的变化:肌肤变成茶褐色,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