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故事五篇

时间:2019-05-15 09: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莫扎特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莫扎特的故事》。

第一篇: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的故事

引言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他在四岁即显露出卓越的作曲才华,更可贵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极快,而且创作的音乐水平极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

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维也纳年代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Maria Theresia)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十二世纪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Gluck)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岁神童沃尔夫冈的到来。

小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宫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为我们留下一段叙述: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的照做了。

“他毅然决然地立刻开始尝试,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1763年6月,沃尔夫冈七岁,娜妮十二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奥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兰克福(Frankfurt)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沃尔夫冈而言都好象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象早已知道一切。

巴黎和伦敦之旅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个月。老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塞宫。皇室对沃尔夫冈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沃尔夫冈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沃尔夫冈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C.F.Abel)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C.巴赫教给沃尔夫冈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的视野,如阉人男高音曼兹欧里(Manzuoli)。沃尔夫冈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册、成为好朋友,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他则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成为是“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沃尔夫冈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K.16)。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K.19)。

1765年7月24日,沃尔夫冈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意大利之旅

一个成功之士无论有多么高的天赋,总要有一段潜心学习的时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但这还不够,老莫扎特觉得该带儿子往南方去一趟。几百年来,欧洲艺术家要是不去意大利“朝圣”,就没有资格登堂入室。

1769年12月,沃尔夫冈随父亲一道开始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岁。后来证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这次阅历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巡回访问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远大眼光的具体体现。当时如果音乐家在意大利得到了掌声和欢呼,他就等于得到了全欧洲的赞美。但老莫扎特带着儿子跑到意大利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让儿子进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轨。

他们经过意大利的维洛那(Verona)、曼图亚(Mantua)和米兰,到达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说是十八世纪所有音乐家朝圣之地,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学者和教授帕德瑞.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据说,有关音乐的任何事,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经他赞美,立即可以享誉全欧洲。当莫扎特面见他时,马提尼对他做了各种不同的测试,结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兴。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马提尼家上课,主要学习对位法。说“莫扎特的天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无疑抹杀了马提尼对莫扎特的教导。

这时,一个非凡的荣耀正在罗马等着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音乐天份。两天后,这位十四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带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二十一岁。十四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任职于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

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下半辈子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个月为大教堂做了两首交响曲、三首嬉游曲、一首钢琴奏鸣曲、五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一首弥撒曲、多首连祷文以及两首三重奏奏鸣曲。可这么多曲子,柯罗瑞多只给莫扎特150基尔德。

莫扎特的生命这时进入了不太愉快的阶段。他十七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位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沃尔夫冈,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十八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小个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长不高。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呆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据利奥波德写给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开宣称莫扎特的无知,并说他“应该到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莫扎特决心离开这个令他极度厌恶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亲启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许他父亲同去)。莫扎特一抵达慕尼黑便与巴伐利亚选侯帝在宫廷会面,他告诉选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萨尔茨堡了,并将自己过去的成绩单呈上,尽可能谦卑地请求其任用。但是选侯帝说目前乐团并不缺乐师,说毕随即离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

莫扎特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莫扎特又开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奥格斯结识了钢琴制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并对斯坦因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曼海姆疯狂地陷入了情网。那女孩名叫阿劳西亚.韦伯,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而且是个优秀的歌手。但阿劳西亚是个冷血而有心计的女孩,当她成为宫廷首席女歌手、名字传遍大城小镇、在全欧洲崭露头角、薪俸甚高时,就不再爱这位尚在为生计而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间,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房间暖气供应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净的水等原因,开始发病,于1778年7月3日与世长辞。悲伤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萨尔茨堡。

婚姻与成功

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败,家里的债务也增加了。为了还清债务,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于他最痛恨的柯罗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职首席乐师,每年薪俸450基尔德。

由于莫扎特和他父亲对于金钱和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父子关系也开始紧张。利奥波德不能容忍儿子邋遢、骄傲、情绪化和在金钱上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性。他知道儿子是个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乐之外,在经济和人际关系上也能高人一筹。利奥波德深知财富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能成为大财主是他的向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拥有自由,不必向贵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为自己那些肥胖、无趣又毫无音乐细胞的女人授课,能够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他所钟爱歌剧。

莫扎特确实不善于理财,经济拮据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他经常身无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寻找丰厚的终身职位以求一劳永逸,不再为钱财担惊受怕。但欣赏莫扎特的贵族总是送他一些无用的礼物,而非实实在在的金钱。然而当莫扎特稍有进帐时,他从不曾想到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使他成年后的生活非常艰难。

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生活和创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华会请他写一部歌剧,莫扎特向大主教请了六个星期的假,去慕尼黑专心创作了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欧》(Idomeneo Re di Creta)。歌剧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轰动,莫扎特趁机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实,不愿再回萨尔茨堡。

六个星期的假最后延长至四个月,大主教忍无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柯罗瑞多大骂莫扎特是“他所认识的最放荡的一个,”骂他是“流氓、恶棍、四处游荡的无赖。”尽管莫扎特对从前对他极度容忍,但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从此终获自由。

“人心高贵,也可以成为贵族。”“虽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却比有许多爵位更觉得荣耀。而且不管是仆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无赖。”这是莫扎特对这件事的最终态度。

现在莫扎特搬到维也纳,寄宿在韦伯家。韦伯先生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分文给他的太太和四个女儿,莫扎特曾经爱慕的阿劳西亚已经他嫁,韦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儿女婿定期给她的一笔丰厚的款子度日。

韦伯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虽然莫扎特曾心爱的那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但她想设计莫扎特娶她四个女儿的另一个。为了这个缘故,韦伯一家对莫扎特照顾得无微不至。幸好韦伯家的一个女儿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尽管她当时十八岁,相貌不怎么美,但莫扎特很喜欢她。

这段时间维也纳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几个固定的课可以上,而一次六达卡特(当时欧洲的货币单位)的报酬算是不错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无忧无虑。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时举行了一些反应热烈的音乐会。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邀请,和穆西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举行了一场音乐史上重要的竞技。克莱门蒂对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

“我从没听过有人象他演奏得这么幽雅而充满智慧。我尤其对他弹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几段由陛下指定主题、要我们互相伴奏的即兴变奏曲大为着迷。”

7月份,莫扎特奉命写作一部歌剧《后宫诱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剧叙述了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后宫,最后为其爱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语脚本写这部歌剧,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因为在这以前所有歌剧脚本一直都用意大利语。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首创歌剧第一个真正的“角色”。在这以前的歌剧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声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实。但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把一个名为奥斯敏(Osmin)的土耳其仆人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动。莫扎特身处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接受着听众的喝彩和崇拜,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费加罗婚礼》与《唐.乔瓦尼》

婚后,莫扎特进入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他并不在意没能在宫中拥有一个安稳的职位,他悠游自在地做一个自由的作曲家。虽然意大利人试图在第一幕以嘘声和倒彩来破坏他的歌剧《后宫诱逃》的首演,但这对他的生活仍旧毫无影响--他有足够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课的下午和晚上作曲。

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况相当严重。据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权威报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种链球菌的感染。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受到严重而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他七年后致死的病因之一。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创作一出新的歌剧《费加罗婚礼》。该剧取材于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创作,歌词由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 da Ponte)创作--一个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意大利诗人,在维也纳撰写歌剧歌词多年,而皇帝刚给了他一个官方剧场诗人的职位。他可以说是维也纳最好的歌词作者,一位朝气蓬勃、极为优秀的作家。对莫扎特来说,庞特是位极佳的合作伙伴。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歌剧《费加罗婚礼》、《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庞特作词。许多人都在想,要是当时这两个人没有如此幸运地相识及合作,歌剧史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费加罗婚礼》叙述一位名叫费加罗的穷作家,为了糊口从事理发事业,是一位西班牙贵族的理发师兼侍从。剧中费加罗最重要的一段话是:

“伯爵大人,因为您是位贵族,所以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权贵、财富、阶级、影响力,这种种使一个人引以为傲!这么多的好处,您到底是怎么挣来的呢?您除了出生时要费了点劲找对人家,什么也没做。撇开这点,您不过是个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为了糊口所耗费的精力和脑力,恐怕要比过去数百年来治理整个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

这几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声明。1786年4月28日,《费加罗婚礼》准备首演。莫扎特相当的紧张,因为仇敌萨利里领导的一些意大利籍宫廷音乐家,决心要使这部歌剧惨败。后来首演推迟于5月1日举行,虽然受到那些意大利人恶毒的阻挠,演出仍然大获成功。5月至12月期间,《费加罗婚礼》重复演出了九次。

事实上,第一个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并给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维也纳,而是波西米亚的布拉格。自从1783年布拉格民众听了《后宫诱逃》后,他们的耳朵就再也听不进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当《费加罗婚礼》于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时,引起空前的轰动。莫扎特到达布拉格后,接受了布拉格人民无限敬重、爱戴及如雷的掌声。布拉格人民给了他无比的信心和另一项任务:创作另一部歌剧《唐.乔瓦尼》。

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来到布拉格参加《唐.乔瓦尼》的首演。整个城市再度为莫扎特的音乐疯狂、沸腾。关于这部歌剧的小趣闻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还没有完成歌剧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深夜才尽兴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时,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难怪世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早在脑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过是将记忆里的东西抄录下来罢了。

莫扎特的父亲没有和儿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萨尔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因为当时他生重病,根本没有办法赶回萨尔茨堡。

1787年底,名满天下的莫扎特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宫廷作曲家。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个保障。莫扎特最终以三十一岁之龄,达成了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尽管他的父亲已无缘目睹。

在1786年初,莫扎特还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门生: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岁的神童。后来,胡梅尔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授,他把功劳都归功于他那善良而热情的启蒙老师。

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个十七岁大、短小精悍、皮肤黝黑的小男孩造访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维西.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这个男孩的特殊才华,但实在没有时间来指导他。两个星期后,贝多芬因母亲病逝而匆匆返家,两人从此再未谋面。

1788年春天,《唐.乔瓦尼》在维也纳首演。但维也纳一点也不喜欢这部歌剧。对于各方面的批评,莫扎特仅平静地说:“给他们一些时间咀嚼吧!”

莫扎特的音乐、爱好者坚持在维也纳重复上演《唐.乔瓦尼》,因为它还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维也纳人每多听一次,就会多一份喜爱。最后,他们终于承认,这是所有曾经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剧中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部。

贫穷与死亡

新的宫廷职位对莫扎特目前的经济状况没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带着妻儿搬到维也纳近郊。十天后,六个月大的女儿特莉莎就夭折了。尽管莫扎特非常哀伤,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仍然以最成熟丰富的灵感构思写下了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以及被誉为“朱庇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这三首交响曲浑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颠峰之作。人们实在难以想象他在作这些曲子时所承受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他对音乐创作的爱好,总能令他忘记外在世界的不愉快。

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莱比锡和柏林两地公演。虽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钱也没赚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产下的一名女婴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妇到目前为止已经失去四个婴儿)。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实的朋友、共济会会员米歇尔.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钱,以便送康斯坦采去巴登(Baden)休养,送儿子卡尔到寄宿学校去。

整个夏天,莫扎特就一个人留在维也纳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剧的写作,试图籍此忘记所有烦恼。这部歌剧名叫《女人心》,同样由庞达作词。该剧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获成功。当时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敌萨利里私下策动阴谋,到处散播流言蜚语,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剧。

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驾崩,维也纳宫廷内部发生巨变,所有宫廷职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宫廷乐师一样,等待新皇帝利奥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结果毫无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难之交普赫伯格借贷。他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而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支付康斯坦采的医药费。

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惨沮丧的时期。他的健康状况欠佳,头痛、伤风、睡不着觉。远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怀孕了,没有固定的收入,钱根本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作曲,真是奇迹。

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歌剧《魔笛》,该剧是一出共济会式的娱乐剧。剧中描述一支魔笛带领着主人翁塔密诺(Tamino),历经艰险而最后得到某种启发,并在此过程中赢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爱。莫扎特争分夺秒地写这部歌剧,为了不受打扰,他在一间位于剧院附近、特地为他盖的小屋子作曲。一天当身患疾病、情绪不佳的莫扎特独自写作时,一个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访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钱,要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这一惊非同小可,他误以为那个男人是死神派来的,自己的死期将至,所以才要他写《安魂曲》。他并不知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贵族之托,想要将莫扎特的作品买来据为己有。

《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将最后一个音符写完。他生病了,要靠药物度日。贫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纯真和信心。但歌剧《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为宽心。他的夙敌萨利里,现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对他的新歌剧很热衷。当莫扎特的歌剧演出时,若进行到萨利里特别钟爱的部分,他还会在观众席上大?quot;好极了!“

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状况已经到了关键性的阶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维也纳时,发现莫扎特似乎已经病入膏肓:他的肾脏自去年以来就逐渐恶化,日渐衰竭。因此他经常情绪紧张、忧郁,而且常常晕倒。11月20日他又发高烧,持续呕吐,身体因为紫斑和极度的肿胀而不成人形,内出血加速肾脏恶化,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还是喜欢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们也经常来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时,他还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乐谱,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几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诉他的门生苏斯迈(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

当天,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1791年12月5日零点55分,一代音乐奇才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与世长辞。他最后的一口气,是试着发出《安魂曲》的鼓声--直到最后他仍在挂念自己的音乐创作。

莫扎特的葬礼简单而寒伧。康斯坦采很穷,而当时维也纳的习俗也不时兴铺张。许多人听说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们家门外哭泣。不过真正举行葬礼时,却只有一些亲友参加,萨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并不在场,当时的女人是不能参加葬礼的。但她确实真挚而深情地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岁,就失去了”让我和整个欧洲都永远无法忘怀的莫扎特“)。

葬礼当天因为下雨,并没有亲人和朋友随棺木至墓园入殓。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个贫民墓园,没有人在场观礼,也没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于几天后康斯坦采在众多的坟茔中,已经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

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处。他的一生直至离开人间都被忽视,但他的音乐却永远在人世间流传。正如海顿所说:”后代子孙在下个世纪将看不到这样的天才。“ 对莫扎特的评价

《牛津音乐大词典》如是说:

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于令今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若以三言两语把他的成就加以归纳,难免流于庸俗。他把童年时代在欧洲宫廷中学到的点滴音乐化为金玉宝藏。他对乐曲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是与生俱有的,而且他将此天赋与他那半来自学习、半来自直觉的万无一失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在歌剧中不仅表现出迄今仍无人可及的戏剧感,而且还透过与当时几位最伟大声乐家的接触而扩展了歌唱艺术的天地。由于具有极强的敏锐度与能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洞察人生,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可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同类人物媲美。他的音乐是超国界的,融合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和德国素材于一炉。他不经由革命的手法,而是通过他所写的音乐的自然优势,改变了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奏鸣曲以及其他许多体裁的创作方向。他的音乐中唯一缺少的因素也许是对大自然的崇拜,而这项因素则由贝多芬和十九世纪后继的作曲家填补。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明朗欢乐,但骨子里却有一股阴暗忧郁的情绪,因而他的作品(特别使《女人心》)总是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绪,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莫扎特就是音乐“,一位评论家如此说,而自1791年以来的大多数作曲家们也都同意此说。

杨民望(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如是说:

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的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悲剧性的因素。当然莫扎特作品中的这种戏剧性因素并没有达到象贝多芬创作中那样成熟的地步,这是因为他是在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革命年代之前成长起来的,而贝多芬则直接受到革命的哺育;更何况莫扎特在三十五岁时便猝然早逝,而在这样的年龄,贝多芬都还没有写出《热情》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呢!

莫扎特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功绩所在。

佩基.伍德福特(英国传记作家)如是说:

一些人认为,宫廷艺术的优雅在莫扎特身上达到了顶峰,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代表了未受生活影响的朴实的青春精神。这两种观点离实际情况都相差甚远。无论是简朴的形式还是玲珑剔透的织体,都不能排除他成熟时期作品中饱含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他在音乐表面的快乐下总有着一股幽暗的情绪。

仅仅从甜美、优雅、朴素、自然、青春这一堆概念出发,我们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莫扎特的形象。在忧郁、阴冷、悲情十足的另一面,莫扎特显得更成熟、隽永。把这两个莫扎特糅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这位大师的魅力和丰满。

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活生生的世界,凝结着欢乐、忧郁和悲凉。热爱生活的人 必然与这位天才的音乐融为一体。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在音乐的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种对立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这个灿烂时刻。

卡尔.巴特(现代神学泰斗)如是说:

莫扎特的音乐不同于巴赫,他不是福音;也有别于贝多芬,他不是生活理解。他的音乐并不宣讲学说,更不是表现自我。人们沿着这两个方向从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晚期作品中所作的种种发掘,在我看来,似乎带有极大的人为性,因而极少启发性。莫扎特并不想说什么,他只是歌唱,只是传出声音。因此,他并不强加给听众什么,也不要求他们作出决断或者表明态度,而是让他们感到自由。他曾将人的死亡称作他日日思念的真正的好朋友。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他果真是这么做的。然而,即使对这一点他也没有大肆渲染,而只是让人去猜测。莫扎特也不想宣扬对上帝的赞美,而是实实在在地力行。这表现在他谦恭的态度之中: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件乐器,只是让人去谛听显然听见的东西,那是来自上帝造物浸润着他、在他心灵中升华,而现在又从心灵中逸出的东西。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如是说: 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的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莫 扎 特 主 要 作 品

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K50,1788);《米特里达特》(K87,1770);《卢乔。西拉》(K135,1772);《牧人王》(K208,1775);《伊多梅纽斯》(K366,1781);《后宫诱逃》(K384,1782);《剧院经理》(K486,1786);《费加罗婚礼》(K492,1786);《唐璜》(K527,1787);《女人心》(K588,1790);《魔笛》(K620,1791);《狄托的仁慈》(K621,1791)。

乐队作品:有编号的交响曲四十一部,包括《巴黎》(No.31,K297,1778);《哈夫纳》(No.35,K385,1782);《林茨》(No.36,K425,1783);《布拉格》(No.38,K504,1786);《降E大调》(No.39,K543,1788);《g小调》(No.40,K550,1788);《C大调》(”朱庇特“,No.41,K551,1788);以及另外大约八部交响曲。无数嬉游曲、小夜曲、进行曲等(包括《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1787))。

协奏曲:二十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两架钢琴的、一部三架钢琴的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长笛协奏曲;一部单簧管协奏曲;四部圆号协奏曲;一部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K364,1779);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与大管的交响协奏曲(Kapp.9,1778)。

室内乐:五首弦乐五重奏;二十三首弦乐四重奏;为弦乐四重奏写的c小调柔板与赋格(K546,1788);两首钢琴四重奏;七首钢琴三重奏;单簧管、中提琴与钢琴三重奏(K498,1786);单簧管五重奏;圆号五重奏;钢琴与管乐五重奏;两首长笛四重奏;双簧管四重奏;三十七首小提琴奏鸣曲(两首未完成)。十四首管风琴与弦乐器奏鸣曲;三首管风琴与乐队奏鸣曲。

钢琴作品:十七首奏鸣曲;两首幻想曲;十五首变奏曲;两架钢琴奏鸣曲(K448,1781);六首钢琴二重奏鸣曲(一首未发表);f小调柔板与快板(K594,1790)和f小调钢琴二重奏《幻想曲》(K608,1791)(这两首原先都是为机械风琴所作)。

教堂音乐:十八首弥撒曲;四首连祷歌;《安魂曲》(K626,1791)。

.莫扎特年表.1756年 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62年 随姐姐和父亲到欧洲各国巡演。

1764年 4月到达伦敦,他最早的三首交响曲即作于此。1767年 做歌剧《假傻大姐》。

1768年 做歌剧《巴斯钦与巴斯提安》。

1770年 12月,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在米兰首演,造成轰动。1780年 做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欧》,1781年1月在慕尼黑上演。1782年 8月,歌剧《后宫诱逃》首演。

1785年 将所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题献给海顿。动笔写《费加罗婚礼》。1786年 《费加罗婚礼》在维也纳首演。

1787年 D大调第三十八号交响曲(K.504)在布拉格首演,受到极大欢迎。1787年 完成歌剧《唐乔瓦尼》,完成两首弦乐五重奏和《G大调弦乐小夜曲》。1788年 5月,动笔写最后三首交响曲,于8月10日全部完成。1789年 秋,开始写歌剧《女人心》

1791年 开始写歌剧《魔笛》,7月份几近完成。

1791年 改编歌剧《狄托的仁慈》,之后开始写《安魂曲》。1791年 12月5日去世。《安魂曲》由其学生苏斯迈尔完成。

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K.313 作品介绍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

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

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K.314 作品介绍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K.313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作品介绍

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喜爱是他的音乐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第一次听到曼海姆乐队中的单簧管时,只有七岁,当时作为音乐神童在巡回演出。后来他在伦敦、在巴黎,在重访曼海姆时,一再听到单簧管。单簧管引起美感的声音,它那灵敏的力度层次,彩虹般的音乐幅度,从近乎小号般灿烂的高音到最低音区(所谓的夏卢莫音区)的浓厚的音色,使他着迷。在他悲惨的短短一生的最后几年,他在维也纳同单簧管大师安东.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皇室宫廷乐队演奏员,和莫扎特一样,是个共济会员)的友谊使莫扎特对单簧管已很出色的掌握更加深了一步。

斯塔德勒从莫扎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扎特不仅为斯塔德勒创作了古今整个单簧管曲目中最伟大的两部作品(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和这首单簧管协奏曲),还让斯塔德勒随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扎特手头只要挤得出一点钱,总是借给斯塔德勒;没有钱周济时,甚至借给他两只金表去典质。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葬在一个无名墓中时,根据官方统计的全部”资产“中有一笔斯塔德勒屡借不还的欠款五百弗罗林,折合三千余美元。

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完成的最后第二部作品,比这部协奏曲更迟的作品只有一部:《共济会》康塔塔K.623(伟大的《安魂曲》K.626则是他未完成的作品)。他一定是在歌剧《魔笛》首演(1791年9月30日)后立即动手写这部协奏曲的。一个星期后,莫扎特写信给在巴登附近疗养的妻子说,他已于10月7日写好斯塔德勒回旋曲的全部配器。估计他在一两天内就写完总谱。我们虽不知道首演的时期,但不会相距太久,因为按莫扎特的习惯,他总是要挨到演出日期逼近才动笔,紧巴巴地等到临演出前才交稿。

该曲的手稿现已佚失,但据说是专为斯塔德勒的特制单簧管写的,那支单簧管很特别,可以比一般单簧管低四个半音。不幸,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扎特去世后十年,甚至更晚才付印的,而且全部都把单簧管独奏声部”修改“得符合标准的A调单簧管的音域。直到最近,经音乐学家考证,才找到这些修改的范围和性质。独奏部分有三十来处经过改动,小至个别的特征低音,大至九小节长的段落,多半为移高一个八度,这样协奏曲失去了最重要的音乐性,并改变了旋律线。早期的音乐编辑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不然这部杰作就无法在一般单簧管上演奏。近年来已制作成有斯塔德勒那样大的音域的A调单簧管,因此,演奏者就可以吹奏莫扎特写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人们熟悉并仍然喜爱的那个略经阉割的版本。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开始。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鹅绒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开始。独奏单簧管接过主部主题时,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

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慢乐章开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见的最优美的创作旋律,由独奏单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乐队引子。谁能相信,这一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纪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陈词滥调为依据的,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时代人用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但从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难以言传。独奏声部越是装饰、扩展,如在抽枝发芽,越觉得旋律天然地出自单簧管的音色。该乐章曾被用于电影《走出非洲》,广为流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

尽管节奏遒劲,迂回曲折,这个回旋曲乐章的基本主题和前两个乐章一样,开始由独奏乐器轻轻地、温柔地吹出。在回旋曲基本主题的各次回复之间,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插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转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莫扎特探索并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手法简朴,炉火纯青。

这一切欢乐和光彩中毫无肤浅之感,即使这个末乐章也有些悲哀的瞬间。我们也不需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做更深刻挖掘:这里没有什么不久于世的预兆,没有任何与世长辞(哪怕是无意识)的表示。可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就是给许多人一个不可抗拒的印象:曲中有些地方实在太美了,美得太不一般了,乃至染上一层莫名其妙的悲哀。太完美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

写在后面的话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象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翻译,因为我们常说:”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也不象绘画、建筑、书法和雕塑那样,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基本”定型“,音乐必须被演奏家演奏出来,而且要有听众聆听。也就是说,音乐为演奏家和听众的参与而存在。

音乐艺术是具有”三度创作“特征的艺术形式,即作曲家构思谱曲时的一度创作,艺术家演奏时的二度创作,听众聆赏时的三度创作。

对于同样的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奏家,甚至同一演奏家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态下,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演绎是不尽相同的。而且,不同阅历和修养的听众,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其感受也是各有千秋。甚至演出场地、乐器、演出现场的气氛等微妙因素,都会影响音乐的表达。因此,音乐作品的每一次演奏,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过程,是音乐作品本身的又一次再生。正如指挥大师伯恩施坦曾说过:”每一次演出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对于这种体验,我在一次率维也纳爱乐乐团作巡回演出时再一次感同身受。那次巡回演出中我们只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一和第四交响曲,以及莫扎特的E大调-演出地点是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个过程里每一次演出都仿佛是首演,每一个晚上我们都像进行了一次全新体验,没有一个音符是简单的重复。在这次音乐之旅中,这几部作品中清新而无穷无尽的、兴之所至的灵感常常就这样淌入我们的意识之中?quot;

无论是欣赏音乐会还是欣赏唱片,我们必须记住音乐的“三度创作”特征-如果演奏家只是在炫耀技巧而没有音乐内涵,那么他顶多是个“乐匠”而非“音乐家”。如果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那么音乐就成了“背景音乐”,这种聆听等于浪费时间。

现在国内古典音乐的普及读物不少,但将作品分析和唱片紧密结合起来的并不多。音乐评论大都是针对进口原版CD或针对“比较版本”、“收藏版本”的资深乐迷,对于还没有听过那些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入门者而言则显得高深莫测,而且,进口唱片不菲的价格也使一般乐迷望尘莫及。

现在这套“普罗艺术名曲馆藏”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音乐爱好者的入门问题。它针对的正是这样的消费者: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较高的欣赏品味,希望了解(并不研究!)古典音乐又不想花费太多。

该系列的文字部分介绍了作曲家的生平和音乐创作背景,对唱片中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说明,音乐资料丰富翔实。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它特定的创作规律表现手法,因此,编写者也有意识地向乐迷提供了一些欣赏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在大篇幅的作品分析中,直接标注了音乐的时间段落,将作品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还附录了一些相关的音乐常识,用以帮助欣赏者诠释音乐分析中的一些专业词汇。因此,这套系列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有声读物,解决了入门者的许多实际困难。

对于内容通俗、结构严谨的音乐,文字分析会对欣赏者颇多帮助。但那些底蕴丰富、内涵深奥的音乐作品,需要乐迷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自己去体味、揣摩和把握。我们知道,如果文字能准确地对音乐的内涵进行表述,那么音乐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艺术语言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最重视个人的体验和感觉,其魅力在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也并不是每次聆听音乐时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结构分析上,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流动,从中获得艺术上的美感和享受。因此,千万不能只满足于了解作品结构,也不能完全依靠文字解说来听音乐。正如佛教一位高曾所说:“通过我手指的方向你可以看到月亮,但你我最终的目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quot;如果这套系列的文字部分能成为通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将感到莫大欣慰。

其实古典音乐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难深。如果你能分清绿茶和花茶的味道,你也能分清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如果你能知道贝利对于足球的意义,你也能知道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如果你知道达芬奇和毕加索的差异,你也能知道莫扎特和勋伯格的差别;海菲茨拉小提琴的独特音色,正如罗大佑的嗓音一样与众不同;你喜欢上肖邦的速度也许比你喜欢上甲壳虫乐队的速度更快。

如果将我们用在聊天和看电视的时间抽出一些,静下心来去仔细听、认真读,那么我们就渐渐可以了解所谓”高深莫测"的古典音乐。而一旦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就找到了可以终身为伴的朋友。

如果用耳朵和内心去和古往今来的音乐大师交流,反复聆听那些永恒的旋律,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古典音乐的崇高精神,保持了自己高贵的心灵和自由的精神。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如果拥有了古典音乐这座繁花似锦、风光无限的花园,困顿中会得到舒解、成功后会得到鼓励、悲伤时会有抚慰、孤独时会有陪伴。它使我们在喧器中保持宁静,在浮躁中变得深刻,使麻木的心灵恢复敏感,在物欲世界里不至于媚俗……无论我们外在的社会地位是什么,在精神世界中我们是贵族。

白茹供稿,老雷编辑 2003年5月11日

第二篇:莫扎特的成长故事

扎特的成长故事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莫

第三篇:名人故事:音乐神童莫扎特

名人故事:音乐神童莫扎特

如果说贝多芬通过不懈的奋斗而努力接近上帝的话,那么莫扎特就是天使在人间。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兹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发自天然。他有一个姐姐叫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冈刚会走路时,在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的时侯,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了出来!他们都大为惊讶,他又同样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他是出色的钢琴家,可视谱演奏协奏曲,能即兴演奏。从六岁开始作曲:八岁时写下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下第一首清唱剧,十二岁写下第一部歌剧,十四岁指挥了该歌剧的十二场演出。他在1773年听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后,同年首次写出自己的六首四重奏,时年十七岁。

起初,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孩子们在管风琴上以娴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惊失色,因为他们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样演奏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常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邀请,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面前演奏。小沃尔夫冈被要求作各种不同的测验:他视奏了宫廷作曲家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看着他在主题上出色的即兴演奏;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娜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冈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在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他真希望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她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纺织品、披巾、绸缎、鼻烟盒、戒指和其它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但却没有多少钱,他们在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途中花光了。他的父亲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得太长,他很快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一个当

时在音乐上非常重要的国家。那时,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歌剧院,它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挤占了当地音乐家们的工作。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冈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誉的话,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父子二人开始了在意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自始至终都是一项胜利凯旋。富有的夫人们把各种礼物倾泻到他身上,人们委托他为米兰的大歌剧院写歌剧。在拿波里,他的演奏使单纯的老百姓吃惊得以为他的钻石戒指一定有魔术,要求把它脱下来看看。在罗马,他们在复活节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听一个圣乐作品。合唱班对乐谱戒备森严,从来都不准许别人把它抄下来。沃尔夫冈回到自己房间里,仅凭记忆就把它写出来了!

第四篇:12月读《莫扎特音乐故事》有感

读《莫扎特音乐故事》有感

因为接手了音乐教学,故而对音乐方面的书籍有了兴趣。周末无聊就跑去图书馆打发时间,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的找着书,突然一本书名叫《莫扎特的音乐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拿过书就随便找个角落看了起来,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莫扎特的一生和他创作的几首有名的曲子。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城里,3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5岁时就已经学会作曲,7岁时就成为整个欧洲公认的神童。12岁时,他就开始创作歌剧了。

莫扎特作曲的速度非常快,有人形容他作曲就跟一般人写信一样,提起笔来,灵感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他一生总共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器乐作品、歌剧、弥撒曲、圣歌、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

莫扎特所有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技巧,都来自于他在旅行演奏中所接触到的各式音乐。他可以很快发现作曲家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再融入到他独有的音乐中去。莫扎特有一颗年轻而热情的心,率直而乐观的个性,他的音乐一直都呈现出愉悦的气氛,表现出积极而乐观的情感。

莫扎特比较有名的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必特交响曲》、《安魂曲》等。其中《安魂曲》是应一位伯爵的要求写的,莫扎特用尽他的才智与心血,完成了这首曲子。没想到《安魂曲》竟成为了他最后的绝响。此时莫扎特35岁,一代音乐奇才就匆匆地结束了一生。

一直以来以为音乐不重要,直到自己身为人师,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才知道它的重要性。因为小学生需要音乐的熏陶,低段学生可以因此爱上学习,而高段学生可以因此缓解学习压力。所以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各科教学能力,而音乐教学更是不可忽视的哦!

第五篇:莫扎特演讲稿

莫扎特

自我介绍。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音乐家的是莫扎特。我给我的演讲主题叫做“乐神之子——莫扎特”。

下面我将从一下三部分为大家简单讲解、回顾一下莫扎特的传奇一生。生平简介、音乐作品及其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来说一下莫扎特的生平简介。生于1756、死于1791。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这才多大年纪。35岁,对,这个传奇的音乐家仅仅活了35年。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太羡慕嫉妒莫扎特的音乐才能了,还是更喜欢去听他的音乐了,就这急急的把他召唤回去了。这个是莫扎特一生35年的时间表。1756年1月27日,0岁,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有六个兄弟姐妹,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他和他的姐姐安。三岁时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钢琴,五岁时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曲子,六岁时随父亲学小提琴,第一次巡回演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十六岁结束自己的十年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21岁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海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25岁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26岁(结婚前一个月)《后宫诱逃》演出成功,被推到维也纳生活的最前方,28到31岁,生活在维也纳的老式楼房里,和妻儿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创作《费加罗的婚礼》,在这教过贝多芬,35岁痼疾缠身,直至死亡。

在莫扎特这短暂的35年时间里,我觉得他做的最重大两件事情。一是他的十年漫游生活。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在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1763年6月到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二是与主教决裂

毅然辞职。上边说到,莫扎特结束十年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遵照父亲的意愿,在大主教的宫廷乐团里担任首席小提琴手。这期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可他在宫廷乐团里过得并不愉快,他清楚的认识到,在贵族眼里,崇高的音乐不过是他们对权力的奢华粉饰,大主教把他当作一个佣人,那种颐指气使,随意派遣甚至故意欺凌都让他无法忍受。莫扎特是一忍再忍,直到忍唔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1781年6月,二十五岁的莫扎特果敢的做出了一个人生抉择——与大主教公开决裂,这也让他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父亲曾经要求他向大主教赔礼道歉,但他坚决拒绝,高尚的心灵使他在权贵面前不再低眉折腰。对于一个天才,或许我们并无法理解他做出这种选择需要付出了多大的勇气,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意味着他将面临不可想象的艰辛、饥饿甚至死亡。而实际上,这些困境他也确实都遇到了。莫扎特的一生中,完全是在音乐创作中度过的,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还在举世闻名的《安魂曲》,在创作了一半时离开了这个现实的人世。

对于莫扎特的死亡之谜,社会各界曾近展开无数的讨论研究,有认为他是被情杀,被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联合毒死;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竞争对手羡慕嫉妒他的音乐才能,被竞争对手所杀;还有人说他是死于疾病,感染风寒、心脏病、疟疾、等等众说纷纭;还有人说,他是因为缺少日照,进而缺少维生素D而死亡的,因为莫扎特生前白天睡觉,晚上创作,确实很少接触太阳光。直至今天他的死亡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第二部分,音乐作品及其风格。(ppt读)可能有人会说,其他著名音乐家一生中也创作几百部作品,但是,现对于莫扎特这短暂的35年来说,不可谓称不上是惊叹的。下面我就列举了一些他比较著名的被后世所流传广泛的音乐曲目。(读ppt)今天,我在后面挑了两个我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的曲子,来与大家分享。《费加罗的婚礼》和《小步夜曲》。其实本来也想说下一《安魂曲》来着,但是仔细一下,于今天的氛围不太符合,就放弃了,大家可以私底下自己好好品味一下。对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可以说成是风格多样的,虽然他的一生时间短,但是所经历的事情可是一点也不少的。莫扎特属于维也纳派古典音乐,与海顿、贝多芬并称维也纳三大巨头,他们是师徒关系。莫扎特早期的生活是在在教堂作曲;所以音乐风格壮丽、豪华、辉煌、有气势。中期:为德国皇室作曲;音乐风格带有浪漫色彩、华丽、高贵、庄严、又活泼、有趣后期:在穷困中作曲;神秘、壮丽

接下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步舞曲》。“小步舞”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三拍子舞蹈,原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小步舞”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流畅、优美、华丽,节奏多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也有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选用带符点的节奏,使得乐曲更具有推动力,伴奏简单清晰。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再多一些了解《小步舞曲》的指示,也可以听赏如贝多芬、巴赫等名家的相同题材作品,横向的了解这一风格的音乐,扩展我们的艺术视野。

接着是《费》。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 莫扎特众多歌剧中最著名的,也是巅峰之作。

此时,已经从大教主的樊笼理解脱出来,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歌剧讲述了一位聪明的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府的女仆苏珊娜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与心怀不轨的伯爵展开较量的故事,期间穿插各种生动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最终处于第三阶层的平民终于让荒淫伪善的伯爵当中出丑认输。这部歌剧情节曲折生动,风格明快幽默,喜剧效果突出,是莫扎特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 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阶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三、对后世的影响。(读ppt)爱因斯坦说,人死时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歌德更宣称,莫扎特创造了世界一种极为罕见的音乐光环.这都是极高的评价。“回到莫扎特运动”。。。莫扎特效应。。。

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莫扎特虽然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两百多年,但是他存世的音乐正如他的精神灵魂一样,陪伴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力去再多听一听,多品一品,要不然就白了人世间一回了!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听!

下载莫扎特的故事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莫扎特的故事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扒手莫扎特》

    《扒手莫扎特》观后感《扒手莫扎特》荣获第80届奥斯卡电影最佳真人短片奖,而当我们今日回头再来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或许和当时导演来拍这部影片时的初衷又有所不同的吧。我觉......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是这部影片的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利用种种阴谋杀死了莫扎特。一个尚在人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

    读《莫扎特》有感

    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表现让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发生了变态,并且决定出去莫扎特。这部电影是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开始,以他的视角,通过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来回顾......

    渴望春天莫扎特

    作者简介 莫扎特(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即随其父学习钢琴(羽管健琴),5岁开始作曲,6岁起随其......

    《莫扎特传》影评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高一(5)班 李聪聪 音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名。4岁时创作了第一首协作曲,7岁时又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一......

    莫扎特的微笑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2 学年第 1 学期)课号: 056R31AGP课程名称: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学号: 084774407姓名:陈少博得分:《扒手莫扎特》观后感-------莫扎特的微笑当......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的忏悔。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宫廷乐师。他对莫扎特的乐曲非常着迷,但自从发现这位人称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