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戏剧教育
《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艺术教育只限于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在世界艺术教育日益综合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戏剧、舞蹈列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并指出:艺术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术等单科艺术课程,而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相关的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艺术教育的这种综合化趋势,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复兴和生机,而戏剧艺术的加入,更是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以直观有效的方法使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多方面影响,最终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中,戏剧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给公民发“观剧津贴”;中国上古时代学校教育中“六艺”之一的“乐”,似乎说的是音乐,实质包含了诗、歌、舞三要素,是一种歌舞剧的表演艺术,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教育”;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包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并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我国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历史上的这些成功实践,为戏剧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创造的热忱,帮助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根据这一宗旨,在小学中开展戏剧教育,也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即以培养一个健全的公民,使其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一般性基本条件,而不在于培养专业理论、技能和创作人才。因此,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不是“天才教育”,也不走专业化教育的路子,它具有普及性,面对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所享用,为全体学生服务。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于音乐、美术两科,且对戏剧作为素质教育是重要载体和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功能等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虽然这几年通过素质教育的大力宣传和各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综合艺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戏剧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也缺乏必要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戏剧教育的缺席,已经成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难点和困境。只有突破这个“瓶颈”,《艺术课程标准》才能顺利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也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作为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戏剧教育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构建起小学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实施戏剧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填补我国在小学阶段系统实施戏剧教育的空白。
二、研究依据
1、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恰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戏剧教育的座钟目标是人格教育,是致力于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将戏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实践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方法之一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等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中,戏剧是最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功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综合艺术,涉及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灯光、布置、化妆、音响效果等等,所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最能代表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能统领音乐、美术、舞蹈教育;同时,戏剧教育本身又会反过来促进音乐、美术、舞蹈教育。而且,戏剧艺术无论在感情强度还是理性深度上,都位于所有艺术门类之首,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完善也最为有力。戏剧教育注重人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表现能力、角色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其致力于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3、较早在英国出现的“戏剧教学法”,(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2 又称为“教育剧场”、“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活动”,它是关于整体课程的规划,而不是单一科目的课程教学,所以它使用于任何科目的教学。它的理念就是将戏剧的元素作为一种教学与学习的媒介,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科目。教师借由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参与的学生了解知识,不仅可用在艺术方面,包括科学、历史与人文等知识的传授。“戏剧教学法”是以戏剧艺术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课题界定
“戏剧教育”分为专业戏剧教育和非专业戏剧教育两种。前者以培养编剧、演员、导演和舞美等戏剧专业工作者为主,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种艺校的戏剧专业,都是专门的戏剧教育机构;而后者是面向社会,面向全体人群,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本课题所说的戏剧教育,是指非专业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它是通过戏剧的元素、戏剧的结构和戏剧的过程,把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导向教育目标,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它隶属于学校艺术教育范畴。
四、研究基础
杭州市大关小学进行《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因为该校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
学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被誉为“艺术的摇篮”,曾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是浙江省的教育科研200强,杭州市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市级重点课题、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多项在全国、省、市获奖。
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在戏剧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已完成了对我国小学戏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进行了“戏剧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于2007年的7月由浙江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准备参加8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戏剧教育研讨会的交流。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既有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黄爱华博士,副所 3 长徐大军教授以及长期从事校园戏剧创作的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黄岳杰等一些大专院校的戏剧教育专家,也有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这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一次合作。本课题的负责人为学校的副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为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均参与过国家级、省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戏剧教育专家合作,通过对戏剧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对学校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的认识,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总结出小学阶段学校戏剧教育实施的新模式。
六、研究内容
1、研究戏剧教育在小学生心智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和“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提炼和总结出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
2、研究如何从课程设置、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及校园戏剧活动的组织开展三个层面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生机与活力。
3、研究如何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在职教师戏剧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学校戏剧教育的实施。
七、研究原则及方法
1、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在我国,小学阶段开展戏剧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工作,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首先应加强有关戏剧教育的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和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艺术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戏剧教育模式,提供操作策略,加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戏剧教育理论,并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 4 究和实验班级、教师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
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戏剧教育要在小学阶段全方位地实施,途径应该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阶段的戏剧教育,必须全面探索,整体推进。但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必须确定实验班级重点突破。通过行动研究,结合使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探索经验,然后及时把实验班级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全面实施的措施,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目的。
3、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
邀请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专家,在课题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总结推广的各个阶段,通过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座谈和参加研讨会,开设与课题相关的专题报告以及观摩研究课等各种形式,对本课题进行多方位的指导。通过专家的引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评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全面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八、操作思路
根据我国《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总目标,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戏剧教育的现状,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保证“戏剧教育对各学科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和“戏剧教育要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上”的前提下,围绕学科性、渗透性和活动性三个层面的戏剧教育,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作为学科来教学,通过课程进行戏剧教育。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和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立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小组等途径加以落实。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的内容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教育方法,是指以戏剧艺术为手 5 段,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以戏剧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二是以戏剧结构设计教学过程。
(三)活动性戏剧教育,是指戏剧教育的主题活动。它是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校园剧演出。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周期:1年(2008年6月结题)课题研究阶段:
(一)申报阶段:(2007/1—2007/3)
主要内容:课题前期调研、形成方案、方案申报。
(二)准备阶段:(2007/3—2007/6)
主要内容: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讨论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案,确定环节和相关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其组成人员。务必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三)实施阶段:(2007/9—2008/5)
主要内容:根据实验研究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向教师,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共同总结经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题讲座与研讨的内容可以涉及“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现状”、“戏剧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实施情况”、“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等等。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戏剧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班,学生自愿报名,开展戏剧实践活动。
(3)成立小学生剧社,并定期开展活动。
(4)开展多轮关于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内容包括开发“综合艺术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教育的内容,将戏剧的方法渗透于学科教学中。通过研讨,引导教师把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探索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5)组织开展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课本剧的编演、角色的扮演、校园剧 6 表演、举办校园戏剧节等。
总结深化阶段:(2008/4—2008/6)
主要内容:总结经验,形成实验研究报告,汇总成果。
九、研究人员
课题组长:陆军裔 课题副组长:朱玉林
课题组成员:黄爱华 蒋枚禾 石晓云 孙慧敏 赵春艳 王咏梅 严 莹
刘 芬 陆轶智 胡鸣芳 王 瑾 陈 芬 汪水英 张 蕾 郑慧华 赵正清 陆顺良 张勇梅 周慧霞 方琼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
2、郭声健《新中国艺术教育大事记》,《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3、蔡奇璋、许瑞芳《在那涌动的潮音中——教习剧场TIE》,《扬智文化》(2001)。
4、孙惠蛀《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名家通适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6、陈恒辉、陈瑞如合著《戏剧: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香港嘉昱有限公司2001年版。
7、顾自芳《戏剧交响——演剧艺术撷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9、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
10、杨顺德、俞理明译《开发性戏剧与全方位使用大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
第二篇:教育戏剧心得
浅谈教育排演课心得体会
摘要:在大戏剧的背景之下,以创造性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线索,体验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线索。了解什么是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掌握教育戏剧的一般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导戏剧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32个课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本文主要概括对教育戏剧的理解,以及在学习教育戏剧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造性戏剧概念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旨在通过儿童的做戏剧”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的。创造性戏剧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像的经验。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我们这次的教育排演课为例,我们在两部剧《白雪公主》和《三打白骨精》中通过剧本修改,角色选定,台词分析,配乐选择,道具制作以及最重要的扮演相应的角色的过程中激发了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称DorthyHeathcote),作为‘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她大力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像发现现实,发掘行为表面下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比如“白雪公主”这一主题中,我们首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童话的非现实的情景里,装扮成白雪公主,皇后,王子等角色,然后进一步继续主题的探索和学习。尽管戏剧教学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多萝西·海兹考称DorthyHe athcote)把戏剧教学目标确定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并通过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使我们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一般来说即兴表演是最好的形式,而且扮演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各占一半活动时间。
二,课程心得体会
教育排演课一共就8周,由于种种原因的耽误,加上理论的一节课。跟大家一起排练的时间也就短暂的6周。时间很短,却也有很多感想。整个一天在我心里留下最多的是关于三个字:创造性。
“创造性”是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无论是台词,还是走位,虽然形式上差不多,但内容上还是有的新的体验。我们大家在活动中自己在感受,在体验,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白雪公主》表演时,大家都好像真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自己有入戏的的感觉。但因为没有经历过经验不足也出现了台词生硬、走位不当、动作僵硬等问题。经过老师每节课的小结和指导。到了第二出剧《三打白骨精》,大家都对流程更熟悉也更兴致勃勃,对自己的角色也时不时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在道具制作上也有了很多新的创意。所以人的创造性真的是无限的,在最后创编的部分,同学带来的呈现也是很让人惊喜的。记得第一出戏有一个在《国王的新装》里演国王侍从的同学,他真是把这个角色演活了呢,让人印象深刻。在演戏与看戏间我们也体会到了这门课真正的趣味。
三,发展与建议
个人而言,觉得创造性戏剧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就教学而言,会觉得对自己而言是个和那的挑战,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式,与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与常规的课程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新的上课方式大家都还在摸索当中,难免很多迷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并且不断的开拓与发展!
第三篇:教育戏剧心得(推荐)
浅谈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20100510802 徐雪梅
摘要:在大戏剧的背景之下,以创造性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线索,体验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线索。了解什么是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掌握教育戏剧的一般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导戏剧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9个课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本文主要概括对教育戏剧的理解,以及在学习教育戏剧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造性戏剧概念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二,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创造性戏剧课一共就9周,由于实习原因的耽耽误,加上理论的一节课。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时间也就短暂的3周。时间很短,却也有很多感想。整个一天在我心里留下最多的是关于三个字:创造性。
对比以前音乐班。点名活动有以前的元素但是有新的东西,找名字上学期就没有玩过哦。这倒是让大家很快就记住了班上每个同学的艺名,让大家在这个新的班级里面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在提出对这学期的课程的问题的活动中,跟以前的种子教学法很相似,jojo老师的课中,老师先让我们把很多元素按相同的类别分内,巧妙的安排最后就提出了同学们对这学期的戏剧课的使用的问题。最后留下了问题,以后学完了再解决。
“创造性”是这个周jojo老师分享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无论是神奇的球,还是神奇的卷纸,虽然形式上差不多,但内容上跟音乐课相比还是有的新的体验。我们大家在活动中自己在感受,在体验,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神奇的球的部分,大家都柑橘手上好像真有一个水球、火球。自己块招架不住的感觉。神奇的纸卷。Jojo老师问我们能想到什么,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啊,后来一圈的同学居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人的创造性真的是无限的,在最后创编的部分,因为我们组以前大都上过音乐课的所以很快有了头绪,后面组的同学带来的呈现也是很让人惊喜的。
创造性音乐课给人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希望。就像戏剧课一样。时间不短不长,一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我们音乐班的课堂上,还是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地方,不过也有很多新面孔,就是新的同学加入了我们班级,现在我们又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在努力--戏剧文学。但感觉上还是跟以前音乐班一样的,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这让我特别的怀恋以前在这里度过的一年的时光。现在一切有点怀旧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融入了新的感情在里面。这半学期的时光,作为大学的最后一堂课,必将成为我们非常留恋的一部分!按照程序我们给自己取名字,以前音乐班的同学很多都是用的以前的,不过新同学的名字有的那是相当的霸气啊,什么“抠脚大婶”让人汗颜也挺符合我戏剧班的特色,创新,快乐!之后的身体开发部分是我们以前做过的,但是很多没有这么玩了,还是很开心的,看到其它的 同学也玩得很开心,很多同学哈哈大笑,还是 蛮有意思的。就是在最后团体合作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配合与默契,不能光想着自己做的。
虽然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这堂课带给我的深刻的记忆和曾经的欢乐永远都不好忘记。
三,发展与建议 个人而言,觉得创造性戏剧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就教学而言,会觉得对自己而言是个和那的挑战,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式,与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与常规的课程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新的上课方式大家都还在摸索当中,难免很多迷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并且不断的开拓与发展!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实践
摘 要:从课程标准来看,教育戏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乃至肢体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别人、了解世界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语文教育;全人教育;实践
在西方,教育戏剧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历史悠久,在近100年来,发展尤其迅速。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
目前我国的戏剧教育才到起步阶段,用戏剧作为教育手段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社会上,会听到这样的疑问:“教育戏剧是培养演员吗?”“学习了这个会不会耽误其他课程?”有的家长也会说类似的话:“我的孩子没有表演基础,不知能不能演好啊?”那么,教育戏剧到底内涵些什么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尝试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教育戏剧手段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认识教育戏剧的意义
从课程标准来看,教育戏剧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乃至肢体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别人、了解世界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教育戏剧实践
(一)戏剧暖身活动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运用
每节课前三到五分钟,经常看到学生由于前一堂课的干扰或课间休息过于兴奋,呈现满脸倦容、昏昏欲睡的学生,或是叽叽喳喳、东张西望的学生。老师看见或生气或不理。此时,进行适度的“戏剧暖身”便是有效课堂的一剂良药。
暖身活动主要在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到课堂活动中,一般都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发声练习、专注和游戏等活动进行,有助于班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学习情境的导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特别设计了课前三分钟。
1.我演你猜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日益增大,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玩猜成语的游戏――“你演我猜”。这个课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肢体、口头表达能力,与队友默契程度。同时,说出的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收获,既积累了知识,还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2.角色扮演
从本节新课中挖掘扮演素材,例如:在一年级口语交际课《小兔子乖乖》,老师不妨将课堂变成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大游行”,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扮演的动物,并加入一些特点的动作,如:慢悠悠的小猪、爱睡的乌龟、灵活的蛇等。让学生先练习自己扮演的动物的走路姿态、神情等,跟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走动,当音?吠V梗?请学生表现自己所扮演的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做定格动作。学生控制肢体做出各种动作,同时以游戏的形式带领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这些练习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自如的肢体运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能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可以尽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告别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新鲜的事物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教育戏剧在口语交际课中的运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比如在《小兔子乖乖》口语交际课上,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老师扮演的兔妈妈要出门割草,嘱咐学生所扮演的兔宝宝不要给陌生人乱开门。这样的情境,引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以下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实录:
角色扮演:肢体模仿,了解羊和狼的特性,掌握故事大意。
1.模仿羊的叫声、走路、吃食的动作,了解羊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见过羊吗?羊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2.今天,羊妈妈要出去割草了,嘱咐小羊关好门。(老师扮演羊妈妈)
3.(狼叫声)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4.了解狼的特点:模仿狼的叫声、走路、抓羊等动作
师:你说说狼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5.剧情表演――大灰狼假扮羊妈妈,骗小羊开门
(明确:让学生领悟“在生活中要警惕像大灰狼一样的坏蛋,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开门”的生活道理。)
大灰狼先生(老师扮演):听说羊妈妈出去割草了,只有小羊们在家,它要带着它的小狼们一起出来抓羊啦!
师: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引导小羊各种应对的方式)
6.羊妈妈回来了……
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身的特点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戏剧在小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古文在文字上的特殊性,其在教法上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已成为了教师的困惑。比如在教学小古文《龟兔竞走》“龟行迟,努力不息”部分。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乌龟这个角色,带领学生进入假想的比赛情境,体会在乌龟漫长的比赛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进行模拟表演。接着教师脱离自己扮演的角色,随机采访赛途中的小乌龟,让他们说说当下的真实感受。A学生说:“很累、很辛苦。”B学生说:“好累,但是我要坚持到底。”C学生说:“我想放弃了……”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投入情感、扩展思路以及自我表达。让师生在戏剧教学中体验乌龟的努力、坚持不懈。教师通过入戏发问,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进入角色与恢复身份这种真实与虚拟之间的交替,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位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看待事物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教育戏剧提供了一种安全而有益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参与别人的故事,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具备了同理心或同情心,一个人就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
三、结语
教育戏剧的独特之处就是“演”出来的教学,所有参与者,包括老师与学生都运用表演去历经的学习过程。学生不自觉地就会融入到老师安排的教学程序中,从暖身活动到扮演活动,都是在教师所提供的基本资料或与同学的互动中,由学生针对问题去主动探究的,在此过程中,创意与想法不断产生,不但增加了思考性、趣味性,更提高了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舒志义.论戏剧的教育与教学功能[J].戏剧艺术,1999(3):17-25.作者简介:龙予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
第五篇: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20世纪初期,张伯苓先生把戏剧活动引入学校的教育领域,借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其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不但指引着南开戏剧活动的路向,也给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注释。他所倡导的教育戏剧理念和实践超前于英美等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有效的范导作用,并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戏剧活动以启示和参照。
关键词:张伯苓;教育戏剧;人格教育;精神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倡行,戏剧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加入,以及对英美等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介绍,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cation)等概念被人们越来越熟悉,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但论者多把探索和借鉴的目光投向国外的教育戏剧理论和实践。其实,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早在我国上个世纪初期就已轰轰烈烈,如张伯苓在南开学校倡行教育性戏剧活动;陶行知、晏阳初、卢作孚等教育家利用戏剧普及民众教育;1915年7月,当时的教育部所设立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下设有小说、戏曲、讲演三股,“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1](《教育部公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这些都是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有效探索,并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形的参照和可贵的经验。本文试探析南开新剧运动的倡行者、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南开学校以育才救国为目的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前导性和现实意义。
一
教育戏剧的理念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或说是戏剧方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把戏剧活动引入教育领域,利用戏剧的情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此,戏剧活动成为一种教育媒介、平台。按其参加人和面向对象的不同,它有形形色色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民众教育戏剧等。张伯苓所倡导、推行的南开戏剧活动以其参加人员、活动范围和面向的观众来看,属于校园戏剧,是教育戏剧整体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他对南开戏剧活动的理解和指导原则从属于他的教育目的,明确指向于学生的道德、人格、精神教育。
1944年南开四十周年校庆之际,张伯苓总结性提到南开学校为实现育才救国之目的,对于学生训练,特别注意体育、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点,其中针对“国人团结力薄弱,精神涣散,原因在不能合作,与无组织能力”,张伯苓意图利用一些课外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团体组织”能力,其中就有“新剧”一项,并指出南开提倡新剧,“最初目的,仅在藉演剧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及后方作纯艺术之研究”[2](《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这就明确了张伯苓在南开倡行戏剧的学校课外活动性质与教育戏剧性质,目的是培养将来能服务社会的新人才。这一目的使得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指向于他所说的人格教育①、精神教育②,而非才艺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有关阐述:
其一,学生在演剧过程中能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张伯苓指出,要演好一个角色,得到观众的承认和喝彩,就要在台下精心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一剧中角色有工拙之殊,工者类能于出场前静坐默思,揣摩完善,迨出场时胸有成竹,故言语姿态惟妙惟肖,受人欢迎;否则,临场草草从事,何能中肯?何能致胜哉?”他根据莎士比亚世界即一舞台的观念,强调戏剧是人生的缩影,舞台上的演练,能让演者获得许多人生的体悟,是走上社会的准备。“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由此,演者可以体悟到,自己也是社会大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要使自己完善,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承认,就要事先做仔细的准备,即所谓“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如此则“诸生可为新剧中之角色,且可为学校中、世界中之角色矣”[2](《舞台、学校和世界》)。
其二,戏剧能提供许多的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由于戏剧是社会人生的精心模仿,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生知识、社会经验,正如南开学生曾中毅所言:“曲之宗旨,必超拔高尚,其事理又必合社会,种因收果,得失起伏,以及一切言语、进退、止辍、节骤,编者皆能摹仿风俗,刻入人情。”[3](《说吾校演剧之益》)而且由于时代潮流的激荡,戏剧多探讨许多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那么学生在观剧或演剧的过程中,在理解角色和故事意义的过程中,戏剧中角色所经历的人生会让演者和观者实地感悟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经验,可刺激其成长与发展。所以张伯苓有言:“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什么象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2](《演剧与作人》)他所根据的理念就是戏剧是压缩了的精炼人生,人也是社会大舞台上的角色,扮演戏剧角色,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在社会上做事正如演戏一般),可以帮助他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在角色的扮演实践中增强自信心,获取满足感,激发创造力。
其三,演剧活动能让学生体悟团队精神,养成合作能力。张伯苓十分痛恨国人的“私”,认为这是国力衰败、民心不振的首要原因,“中国至深之病,实不在个人之没有能力,而在个人之缺乏合作精神”[4](《今后南开的新使命》)。团结与合作是张伯苓亟想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品德与能力,“本校教育宗旨,系造就学生将来能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4](《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前文提到南开创办新剧团、提倡新剧是被张伯苓列为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项手段。因为戏剧演出是一项团体活动,一部戏的演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默契合作,而且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职责清楚明白、认真完成。学生由一个角色的扮演,不但可以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灵,感受故事的主题意向,渗入自己的理解和情绪并把它们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为工作需要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在合作时互相尊重及聆听对方,这样的演剧活动不只是训练演技,更是培养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沟通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溶入社会、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参与者体悟集体的智慧,培养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其四,演剧活动能为学生锻练演讲能力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张伯苓兴办教育,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认为欲教育发生实效,就需注意造就的人才有转移风俗、刷新思潮、改良社会之能力,所以他积极倡导学生锻练演讲能力。他认为:“演讲目的,在练习学生说话之技术,与发表思想之能力,并可进为推选民主政治之准备。”[2](《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振人心之利器有二:曰演说;曰报纸。……须藉此练习备将来苦口婆心,正言劝世,以振起国民新精神,以重续国家新运命耳。”[2](《拟向校风社社员演说大旨》)由此我们就可理解,张伯苓看中戏剧,除欲借此锻练学生的处世能力、组织能力、团体精神之外,还想让学生在剧场中练习演讲能力,以便将来走上社会,正言劝世,以唤醒民众,振作人心,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张伯苓看中演剧正有这样的功效,因为戏剧是要靠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的艺术,一个人必须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肢体表达、面部表情等)才能胜任,这是演员的基本素质。另外,演剧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活动,演员必须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演剧活动能锻练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此二者正是演讲所要具备的能力。
由此可见,张伯苓是把戏剧活动视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把它引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一个教育媒介来应用它的。他要发扬戏剧的教育功能的理念,也是与他教育家的思路是一致的,与他育才救国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时代精神和民族现实的促发,张伯苓在学生教育上反对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能改良社会的干才的培养,“若仅为个人增加知识技能而办教育,则教育神圣亦不足称矣”[2](《在南开学校全体教职员会上的开会词》)。在育才实践中,他更重视对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便将来能适应转移风俗、刷新思潮、改良社会的需要。他赞成南开的校园戏剧组织,就是因为演剧活动能给学生以书本中所不能得到的精神、能力训练,他认为学生来学校念书,“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的活动,从这里面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2](《演剧与作人》)。所以他看中的不是戏剧能给学生的才艺方面的教育,而是戏剧在学生人格素养、公共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以求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就是他所说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对于造就新人才,“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2](《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而“精神教育”是不可能靠知识传授的,只能是一种醍醐灌顶的体悟、潜移默化的养成,所以他提倡许多课外活动,以求达到造就具有“完全人格”、能“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新人才的教育目的。而他认为戏剧活动即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他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这些认识也在南开学生中得到响应,他们谈论戏剧多言及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及演剧对人的精神、素质上的影响作用,如:
戏剧本为教育之一种,故宗旨宜纯,不宜邪僻。[3](铁卿《说改良戏曲》)
戏剧是人生动作和精神的表象,对于社会的感化力很大。[3](胡维宪《我对于编作剧本的意见》)
戏剧是多种艺术复合体,一方面可以增进人生的乐趣,一方面亦可以作改善社会工具。[3](陈善忱《plasticity与演剧》)
(由于戏剧摹画社会风俗人情,细致入微)学生于求学之外,又得此精深之阅历,其有助于将来处世,获益靡穷。(学校演剧使得学校声名远播)是则学生于遵校章之外,又知所以爱校誉,推此而大之,则知所以爱团体,爱社会……[3](曾中毅《说吾校演剧之益》)
张伯苓对戏剧的这一认识及其倡行新剧的思路和旨意,成为南开剧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影响着南开新剧运动中师生的戏剧观念,也指导着他们的戏剧活动路向。
二
英美等国、港台地区的教育戏剧理念是把演剧的架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融入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它重戏剧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功效,而非把戏剧本身作为目的,所以有“过程戏剧”(process Drama)这一概念[5]。在这一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中,重视的是参与者的交际、表达、情感、想象力、集体意识等素质的养成和体悟。它应用很广,形式多样,可以渗入学校课程的教学、社区的活动、儿童的游戏等。
张伯苓把对学生口才锻练、团队精神的培养置入戏剧活动的框架中,这一理念与当代的“教育戏剧”概念是十分契合的。而他把戏剧引入校园以培养学生素质的思路和实践,在当时对戏剧的教育功能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给当时社会上的农民戏剧、平民戏剧等教育戏剧形式以有形的参照,也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戏剧(尤其是在中小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总之,他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阐述和实践,在我国教育戏剧理论的建构中有着前导性和启发性。
国际上教育戏剧思潮发起于二战后,蓬勃发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英美等地,香港地区教育戏剧的历史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而早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张伯苓对戏剧的教育功能的阐述以及他对南开戏剧活动的人格教育导向就已相当明确。在张伯苓,南开的戏剧运动是他实施育才救国方针的一个有效的媒介。
当然,由于南开戏剧活动的校园活动性质,它只是学校实施教书育才、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一个课外活动,所以它没有吸纳民众参与戏剧活动,也没有走出校园,面向民众普及教育的实践。但它所倡导的戏剧方式的社会教育理念在当时确起到了范导作用,而且它对当时的戏剧方式社会教育思潮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有形的参照作用。放眼当时教育界,张伯苓把戏剧视为培育人才、改良社会的一种方式的理念应是较早的。在它之后,许多教育家践行着这一理念,把戏剧作为手段实施其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农民教育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教育。陶行知把戏剧作为教育民众的有力和有效手段。三十年代,他在南京晓庄师范建立晓庄剧社,推行农民戏剧。此后,谷剑尘在江苏无锡省立教育学院开展农民戏剧运动,阎哲吾在山东济南进行农民戏剧教育运动,李一非在河北通县民众教育馆进行民众戏剧探索。卢作孚二、三十年代在四川的泸州、成都、北碚主持通俗教育馆或民众教育馆,也以戏剧、讲演、音乐等为手段进行教育,以启迪市民智识,涵养其性灵。三十年代,晏阳初倡导、促成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践,也是以戏剧为媒介,以推行其平民教育思想。这些教育家们都是看到了戏剧在社会教育中的有力、有效作用,视戏剧为最民众、最有力的教育手段,目的是传播知识,唤醒民众,振起人心,使他们在戏剧活动中领悟并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启发民众斗志,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标。在晏阳初倡导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中,东不落岗村农民建起自己的剧场,上有对联曰:“利用农闲传播社会教育,推广戏剧唤起民族精神。” 就很好地说明了戏剧在实施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性质,以及教育家选择戏剧方式的社会教育的目的。
这些戏剧方式的社会教育实践有着明显的南开剧运“改良社会”宗旨的精神,是对张伯苓戏剧方式育人方针在社会教育实践上的具体实施和真正推广。这些社会教育的实践与南开剧运宗旨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指向改良社会,振兴国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开剧运社会教育意识的先导作用,以及其戏剧活动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实验性质。
现在,南开剧运所焕发的光彩早已消歇,但张伯苓先生所阐发的教育戏剧观念仍启发着我们有关戏剧的许多思考。我们今天应如何发展戏剧,利用戏剧,使它成为实施社会教育的有利、有效媒介?戏剧如何走出实验的舞台,走入社会,走近民众?如何在当代的传播媒介中发挥戏剧的教育功能?南开剧运重视戏剧形式在培养人们生活能力、团体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利用,以及改良社会的宗旨,使我们看到了戏剧艺术形式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功能。我国近年已经在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中设置戏剧知识和以戏剧形式的知识传授,说明有识之士也看到了戏剧在教育上的功能,如教育部制订的《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中就指出了要利用戏剧方式锻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舞蹈和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6]那么,张伯苓先生以演剧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就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总结和借鉴,以作为我们今天发展戏剧、利用戏剧的有效参照。
注释:
①张伯苓《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中言:“教育一事非独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见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曾中毅《说吾校演剧之益》中言:“此固吾学生数百人期年所乐遇之大好机会,校长张伯苓先生所乐道之精神教育也。” 夏家善等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南开大学1984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812.
[2]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08,17~18,26,155,307,34,88,26,108.
[3]夏家善等.南开话剧运动史料[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0,13,20,22,10~11.
[4]王文俊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55,3.
[5]舒志义.论戏剧的教育与教学功能[J].戏剧艺术,1999年,(3):17—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