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上六单元文言文过关单
22.寓言四则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句句对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判断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是否正确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相传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2.《穿井得一人》文中,宋国国君之所以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
3.寓言从思想内容上看,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会对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5.《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这种行为之所以十分可笑,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6.《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虑,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7.《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从丁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是: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不是很重要,只要表达准确、清晰,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就行了。()
8.《穿井得一人》中出现讹传的原因,是因为丁氏对事情的表述不够清楚;另外“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也是一个原因。()
9.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10.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11.《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即使是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弄清楚它的来源之后也可以传播。()12.《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他之所以可笑,主要是他忽视了祖祖辈辈的活经验,其次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13.从积极方面来看,《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 患意识。()
第二篇:四下·六--七单元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六——七单元·智谋
教学目标:
1、积累单元内重点生字词
2、理解课内重点生字词
3、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重点:
1、积累单元内重点生字词
2、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课内重点生字词
长征 隐蔽 侦察 莫名其妙 俯冲 泛滥 赞美 率领 毛驴 煎熬 葫芦 土匪 狼狈不堪 举世闻名 汗流浃背 面面相觑 愚蠢 人困马乏 得意忘形 丢盔弃甲 狼狈不堪 毫不介意 喜出望外 狡猾 拍手称快 神机妙算 审问 破案 手套 遵守 挨打 懊恼 衙役 惊慌失措 踪影全无 冒名顶替 闻所未闻 摄影 讲述 援助 捐献 贫困 年龄 丰碑 跋涉 忧郁 蜿蜒 感染 渴望 闪烁 濒临 崛起 激励 病魔 坚毅 安慰 崇尚 肆虐 抉择 愤怒 角膜 恢复 振聋发聩 遗产 签字 昔日 慷慨 屡屡 萦绕 逝世 才华横溢 肿胀 突如其来 征求 热泪盈盈 天壤之别 溘然长逝
2、形近字辨析
蔽()侦()莫()乏()滥()赞()敝()贞()寞()泛()监()攒()率()狈()恨()遵()挨()炭()摔()坝()狠()尊()埃()碳()畜()摄()捐()贫()碑()跋()蓄()蹑()娟()贪()脾()拨()魔()慰()抉()膜()恢()遗()磨()蔚()决()摸()诙()遣()
小四· 1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3、多音字辨析
率 奔 担 择 解
4、近义词辨析
隐蔽——隐藏 阻拦——阻挡 懊恼——懊悔 照料——照顾 夸奖——称赞 悉心——尽心 专心——用心 坚强——顽强 感染——感化 闪烁——闪耀 注视——凝视 捐献——捐赠 安慰——宽慰 抉择——选择 深奥——高深 慷慨——大方 萦绕——环绕 恢复——复原
才华横溢——才华出众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 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5、反义词辨析
隐蔽——暴露 狡猾——忠厚 屡屡——偶尔 夸奖——批评 慷慨——吝啬 深刻——肤浅 安慰——刺激 遵从——违背 高尚——卑鄙 索取——奉献 深奥——浅显 抑制——放纵 天壤之别——一模一样 神机妙算——束手无策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惊慌失措——镇定自若
6、词语理解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指名声显赫。
面面相觑: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相互望着,不说话。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物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人困马乏:形容体力不济,疲劳不堪。
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仓皇逃命的样子。狼狈不堪:形容逃跑时窘迫的样子。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特别高兴。
拍手称快:多形容仇恨或公愤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后的快意。神机妙算:形容有预见性,善于顾忌客观情势,决定策略。惊慌失措:由于惊恐害怕,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冒名顶替:冒充、顶替别人的姓名去做事或窃取他人的权益。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小四· 2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都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溘然长逝:突然死亡。
二、阅读训练
㈠相濡以血 张世谱
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个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填空。
“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四· 3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鲜血(xuè xiě)奄(yǎn yān)奄一息 处(chǔ chù)于
3、“这笔感情债”指的是什么?怎么还?
4、为什么“相濡以血”是一种大智慧?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吸血蝙蝠是靠吸同伴腹中的血而生存的。()(2)吸血蝙蝠援助同伴时是有顺序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4)一个集体中的人都是选择明哲保身,那么这个集体必将走向败落。()
6、对于“丛林法则”文中并没有解释,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下面解释比较正确()
A. 以多取胜 B.个体的自然生存 C.大家并肩作战。
㈡成全善良 李文勇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战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小四· 4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填空。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生病的朋友。(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站着。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痛楚——()避免——()
3、“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B.车上的人特别多。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4、“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A.让座女孩 B.老人 C.女儿 D 作者
5、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6、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
7、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
8、填空。
因为()我们可以说小姑娘是一个()的小姑娘。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女儿。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老人。
(三)母亲的目光(小乔)
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
小四· 5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妈,怎么了?”我很纳闷。“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抚慰()诠释()赐予()
2、为什么“我”会“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
3、“想象的盛宴”指的是作者的什么愿望?
4、文章末段“小小的成全”指的是什么?
小四· 6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5、作者说她最终懂得了母亲的目光,你能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种目光吗?
小四· 7
第三篇: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童趣
沈复
一、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二、一词多义 1.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昂首观之(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驱之别院(代词,代指“蛤蟆”)
项为之强(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2.以
徐喷以烟(介词,用)以虫蚁为兽(介词,把)3.其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代“藐小之物”,它们的)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神游其中(代词,代指“想象中的山林”)4.为
项为之强(连词,wei,因为)
以虫蚁为兽(动词,wei,与介词“以”组成固定短语,可译为“把„„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wei,被)5.而
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余忆童稚时 古义:代词,我
今义:动词或名词,“多余、剩余、余下”。2.盖一癞虾蟆
古义:承接上文,表原因,“原来是”。今义:动词或名词,“盖东西”“盖子”。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鞭数十(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1)省略宾语
徐喷以烟(“喷”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应为“徐喷之以烟”。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2)省略介词“于”
驱之别院(”别院”前省略介词“于”,应为“驱之于别院”。译文: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3)省略主语
留蚊于素帐中(应为“余又留蚊于素帐中”。译文: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2.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译文: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
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3.倒装句
(1)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之”。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介宾短语后置,应是“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文: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
《论语》十则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2.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二、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wei,替)可以为师矣(当)
知之为知之(动词,wei,相当于“是”)2.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其恕乎(副词,大概、也许)3.而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从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方,才。)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却、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并且)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词,表顺承)4.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温故而知新(领悟)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5.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7.焉
见贤思齐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是”“于此”,译为“在其中”)
三、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或表许可。2.仁以为己任
古义:以之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为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旧知识”“新知识”)(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贤人”)2.名词作状语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按一定的时间”)(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天”)3.动词用为名词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译为“传授的知识”)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智慧。)2.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应是“以仁为己任”。译文: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是自己的使命。)3.省略句
(1)省略动词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一分句前省略了动词“择”。译文: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2)省略宾语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代“温故而知新”。译文:就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古代诗歌四首
一、古今异义 1.乡书何处达 古义:信,书信 今义:书报、书籍 2.幸甚至哉
古义:甚,很。至,到了(极点)今义: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2.动词的使动用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三、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省略介词“于”,应为“若出于其中”。译文:日月运行,仿佛出没于大海之中。)(2)海日生残夜(省略介词“于”,应为“海日生于残夜”。译文:在夜色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3)最爱湖东行不足(省略主语“我”。译文:我最爱湖东这地方,总是感到玩不够。)
山市
蒲松龄
一、通假字
1.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2.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二、一词多义 1.然
然数年恒不一见(转折连词,然而)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shu,几)见宫殿数十所(shu,名词,几)数至八层(shu,计算)层层指数(shu,计算)3.者
又闻有早行者(代“人们”)
堂若者(与“堂若”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像天堂一样的。)
三、古今异义 1.城市依稀而已 古义:语气助词,罢了 今义:不过如此 2.层层指数
古义:(用手)指着数 今义:指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为动词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低: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降低”)2.名词用为状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也”表判断。译文:每一行(窗户)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省略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省略介词“于”,应为“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译文:孙禹年公子和友人在楼上喝酒。)3.状语后置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楼上饮”。译文同上。)4.宾语前置句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宾语前置,应为“若楼者,若堂者,若坊者”。译文: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今义:专指子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古义:离开(某地)今义:到(某地)去 3.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2)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译文:(道韫)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省略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省略介词“于”,应为“撒盐于空中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2)大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应为“去后友乃至”。译文:大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之后那位朋友才到。)3.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是“所似何”的倒装。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寓言四则(选二)一、一词多义 1.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结构助词,的)而疑邻人之父(结构助词,的)人皆吊之(代词,他)2.亡
暮而思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3.富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形容词,财务多,与“贫”相对)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动词,富有,有好多)4.将
不筑,必将有盗(副词,将要,会)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5.而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连词,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转折连词,却)堕而折其髀骨(因果连词,因而)马无故亡而入胡(顺承连词,不译)丁壮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
二、古今异义 1.其邻人之父亦云 古义:动词,说
今义:名词,云彩、云朵 2.暮而果大亡其财 古义:丢失 今义:死亡,灭亡 3.死者十九
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今义:表数量“十九” 4.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古义:停留,经过 今义:一般指居住 5.人皆吊之
古义:对遭遇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今义:多指“悬挂”或“专指对死者表示慰问”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为动词
天雨墙坏【雨(yu):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2.形容词意动用法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智”,译为“认为……聪明”)3.形容词用为动词
近塞上之人(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靠近”“接近”)
课外古诗词
一、通假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
二、古今异义 烈士暮年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使动用法
潭影空人心(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空)2.动词使动用法
山光悦鸟性(悦:使……喜悦)3.名词作状语
(1)夜泊情怀近酒家(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夕阳西下几时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老骥伏枥(省略介词“于”,应为“老骥伏于枥”译文:年老力衰的千里马伏在马槽下。)
第四篇:七上-八下文言文
初二语文复习讲义(八上-八下文言文翻译)八上句子翻译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译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译文: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3.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人琴俱亡》)
译文: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人琴俱亡》)译文: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5.因恸绝良久。(《人琴俱亡》)
译文: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6.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译文:(小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 来露出水面。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 齐,随风飘荡。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
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译文: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1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5.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文: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16.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八下翻译句子
1.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9.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10.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1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用雕版印帽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1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每人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13.其上以松、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译: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14.满铁范为一板,持以火炀之。
译: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15.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译:如果只印
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16.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1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译: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18.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19.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译: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2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21.众妙毕备。
译: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2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2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2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2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出其中的任何一处。2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出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2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8.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29.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
译: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3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3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似的。3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34.技亦灵怪矣哉。
译: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36、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37、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3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3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第五篇:七上四单题
七年级历史
(四)内容: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填在下面表格相应位置内)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在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公元208年左右,三分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曹操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其目的是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5.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司马睿、司马懿
6.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鲜卑、蒙古、羯、氐、羌
D.匈奴、真、羯、氐、羌 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8.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10.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11.“湖人汉服,汉人护食”这一现象说明
A.汉人的衣服食物都被胡人夺走了
B.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服吃汉食的喜好
C.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下,民族融合加深了
D.汉人和胡人互换衣服和食物 1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大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位大数学家是南朝的
A.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
13.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是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脉经》
14.“空谷传响,哀婉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A.王献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碧画
D.王羲之的书法
16.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地点在
A.四川东山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甘肃敦煌 17.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种现象有直接关系 A.社会稳定
B.社会动荡
C.佛教盛行
D.绘画艺术的发展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众多反对佛教的人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 A.王充
B.范缜
C.顾恺之
D.华佗
19.右图是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他是我国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成就是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20.某电视剧组在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其中道具搞错的是 A.书桌上有毛笔和纸张
B.书桌上放一盘葡萄
C.书桌上放有《史记》
D.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曹操指挥的著名战役有哪些?结果如何?
(2)诗中的“壮心”在这里指什么?该诗表达了曹操的什么境界?
22.识图填图题:
(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国国名和都城。
(2)按图中编号填写三国的建国时间和建国君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变法、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我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多次变法、改革,这些变法、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我国分别发生了哪两次著名变法或改革?
(2)上述两次变法、改革中,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每一次变法或改革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这两次变法、改革各有何作用或意义?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获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哪一时期的经济现象?
(2)《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
(3)试分析导致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
25.阅读材料:
据2004年4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由于近20年来大量放牧山羊,草原大面积沙化,大批牧民迁往宁夏从事农耕,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回答:(1)材料中所引诗句的“好地方”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2)所引诗句产生于历史上哪一朝代?该时期北方著名的政治改革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从反面印证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观点的正确性?
第四单元学情教情分析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
A、王羲之、顾恺之
B、荀子、王充
C、祖冲之、郦道元
D、司马炎、孝文帝
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A、魏
B、蜀
C、吴
D、西晋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盛行
C、社会动荡不安
D、社会相对稳定
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1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A、《水经注》
B、《开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诸葛亮
B、刘备
C、班固
D、孙权
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的初步开发
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张旭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东方见闻录》
D、《资治通鉴》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东汉
②曹魏
③北魏
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列举题
21、根据所给的历史信息,写出有关名称:
(1)、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___。
(2)、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他是:___。(3)、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___。(4)、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他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革命措施?
23、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24、探究题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5、A6、C
7、B
8、D
9、C
10、C
11、B
12、B
13、D
14、D
15、D
16、C
17、A18、B
19、A20、C
二、21、⑴张仲景
⑵贾思勰
⑶祖冲之
⑷郦道元
三、22、①北魏孝文帝
目的: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
②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3、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江南地区。③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