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
中 国 古 代 小 说 研 究 与 赏 析 论 文
题目:《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
姓名:毛志丹
班级:化工普2011-3
学号:2011442466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它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忠、孝”,“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义”是指对于大局的舍生取义,“礼”是古代社会的章典制度和社会规范,“忠”是下级对于上级的服务,“孝”在封建社会中指的是对父权的绝对服从。唐玄奘是一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也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与其说他是一位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领导人,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但说到底,唐僧也只是封建统治阶层进行思想禁锢的工具而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但他的作者究竟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件悬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他们的努力最终使吴承恩成为《西游记》不可动摇也是实至名归的创作者。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自幼勤奋好学,“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喜欢那些光怪陆离的狐精鬼怪,更是读了不少志怪志异小说和稗官野史,这对他以后创作《西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仕途不顺,直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由于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科场的失意,生活的窘迫,使他决心以描写精怪神鬼的神话小说来映射现实的黑暗、官场的腐朽、科举制度的糜废,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批判、愤懑、控诉,由此诞生了《西游记》。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也是《西游记》中最闪亮的形象,他不仅神通广大,勇敢无畏,嫉恶如仇,“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王拘束”,而且兼具儒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道家追求身心自由、返璞归真的理想人格。孙悟空本由东胜神洲傲来国的灵根仙石孕育而生,是混世四猴之一的灵明石猴,后来通过拜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第一次到天界时所封官职—弼马温。后来因为感觉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后来大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万年金丹,练得金刚之躯,并且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后来,打败十万天兵天将,又与如来佛祖斗法,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护送他西天取经。胡适在其《西游记考证》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成书甚早,里面神通广大的神猴哈奴曼,骁勇善战,能腾云驾雾,护持主人公罗摩一路与邪魔战斗,终于修成正果,自己也立地成佛,成为印度教的一名神祗。这个本是印度教的故事,又辗转融入了耆那教和佛教故事中。从最早的口述文学到梵文,一路流传,泰国、寮国、缅甸、马来西亚都有各自语言的版本。所以,孙悟空很可能原非来自“东土”,它的原型正是《罗摩衍那》里那个广受爱戴、至今香火不绝的哈奴曼。然而,孙悟空这样本领卓绝的人,在天庭却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可见天庭高层的昏庸。
传授孙悟空高强本领的是他的第一任师傅—隐居在西牛贺洲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菩提祖师是一个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大仙,法力高深、弟子众多、教化广泛、品德高尚、口碑甚好,独在一方,自成派系,却也对当时的统治无可奈何,只能隐居授道。我认为菩提祖师的原型是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弘忍大师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大师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菩提老祖与弘忍大师打了同样的哑谜,也同是在三更授道。自从孙悟空走出斜月三星洞后,菩提祖师就再未出现过。这也许是作者的一个暗喻,在大势所趋之下,一个人即使本领再高,也难以逆流而上。
随后教化孙行者的即是披着袈裟的儒士—唐僧。唐僧既有着佛家的四大皆空、超凡脱俗,又有着儒家的温文儒雅、兼济天下,但有时又带着些封建儒士的迂腐气质。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它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忠、孝”,“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义”是指对于大局的舍生取义,“礼”是古代社会的章典制度和社会规范,“忠”是下级对于上级的服务,“孝”在封建社会中指的是对父权的绝对服从。唐玄奘是一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也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与其说他是一位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领导人,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但说到底,唐僧也只是封建统治阶层进行思想禁锢的工具而已。
吴承恩将理想人格寄托于孙悟空,并将其佛号封为“斗战胜佛”,寓意着他“封建时代的斗士”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唐僧懦弱无能、迂腐偏执的封建儒士性格进行了嘲讽、鞭笞。
在《西游记》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观念,那就是“道低于佛”。小说中虽然提出“孔圣人是儒教之尊”、“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但是当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天庭上的众位神仙却被弄得束手无策,十万天兵天将被打的焦头烂额,整个天庭的神仙在孙猴子面前不堪一击,最后只得请来了西方如来佛祖收拾残局,将猴子压于五行山下,由此可见,整个天庭却都敌不过一个如来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于汉末和三国时期正式传入中国。唐朝时,由于开明的政治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佛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各个佛教宗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十宗教派:俱舍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成实宗、三论宗、密宗。
《西游记》中道家的神仙系统庞大而繁杂,它有道教尊神,如太上老君等;有自然之神,如日月星斗;有护法神将,如四大天神;有群仙众真,如四大真人。同时,道教还将宇宙分为三十六条、九地十三音、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每一条、音、岛、天、地都有神仙统治。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佛道两教的斗争中,佛教的队伍被扩充了,二十诸天新增了四诸天,其中有三位是吸收道教系统的神仙,包括紫薇大帝、中岳大帝和雷神。《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都曾在天庭做过神仙,属于道家的一份子,但为了体现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和对其他诸多宗教的统摄,最终都做了和尚,并成了佛,这正是由道入佛的整体构思。纵观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途中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佛祖有意的安排,而他们所遇到的妖魔鬼怪大都具有一定的实力且与神佛沾亲带故,如观音菩萨水池中食童男童女的鲤鱼精、太上老君的青牛、狮驼国的三只妖怪,正是通过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描写,来体现克服自身的劣根,修身成佛的目标和追求。
《西游记》是我国文化艺术乐园的瑰宝,是一部深受明代后期思想解放启蒙思潮影响的巨著。它对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佛、儒、道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神魔的世界影射社会现实,反映了明朝时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告诫人们既要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又要有淡泊的出世精神,为以后中国三教文化融合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参考文献: 吴承恩 《西游记》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李辰冬
《<西游记>人物分析》 陈
飞
《<西游记>导读》
第二篇: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意识
《西游记》小议
《西游记》是取材于佛教取经故事的。佛、道二教充斥于全本小说。无论是对道教的贬低,还是对佛教的颂扬,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来完成的。
除此以外,其实还有着儒教文化。小说中的儒教文化内容较为隐蔽,但通过分析也能看到。如第1回中:石猴端坐面道:“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就是引自儒教的核心论著 《论语》。第27回中,唐僧对白骨精说:“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谓圣经指的不是佛经,而是 《论语》。而且把玄类西行缘起,定为奉诏取经,为报天子知遇之恩而冒险西行,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忠君报国”的儒教思想文化。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儒教倡导的仁义忠信在孙悟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故而清代的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各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茸。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是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产物。
所谓“三教合一” 并非儒、释、道三者平分秋色,实际上有所侧重.具体分析三者的关系是:小说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评判人和事的标准,儒为立本;道教修炼,虽使孙悟空等超越了自然生命、具有无穷法力,却非修炼的极境,仅仅是进一步修炼的入门和准备;成佛则是小说人物的最高追求,佛法无边并统摄一切诸法,佛教思想实为极则.《西游记》中,儒、道、释三种宗教文化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相互融合,彼此照应,体现了当时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书中佛、道两教神仙并举,玉帝、王母蟠桃盛会邀请如来、观音参加,玉帝有难就请如来、观音相助,两家配合密切。而且佛道两家的神仙同朝共事,玉帝和如来也无明显的尊卑之分,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哪叱还成了玉帝的官员。唐僧虽为佛教中人,却时时不忘忠君报国,“是戴着僧帽的儒士”(张锦池语)。儒、道、释三教思想互不排斥,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宗教思想取向。
小说中不但体现了宗教多元化的思想,还体现出三教合流的思想。一个人物身上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宗教思想。这三种宗教思想在小说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唐僧既有持戒修福的佛教思想,又有忠君报国的儒教思想。孙悟空从开始的修道求仙到后来的饭依佛门始终本着仁义忠信的儒家思想。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静坐讲黄庭(《黄庭经》是道教经藏)的须菩提祖师,而按佛教教义,须菩提是释迩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这位祖师登坛讲道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第47回《圣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孙悟空对车迟国王说:“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更是直接说明了三教合一的思想。
但是小说虽是以宗教为题材,从表面上看,小说中充斥着佛教、道教、禅宗的相关术语,尤其是许多章节的题目都是由类似的术语组成。但这并不表示说,作者有着强烈的宗教思想。事实上,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作者都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其实作者在不少地方却对宗教进行调侃和嘲讽,并未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譬如他曾借孙悟空之口多次称玉皇大帝为“玉帝老儿”,也曾面对如来佛祖责备其是“妖精的外甥”,更是咒骂观音菩萨“该他一世无夫”。须知,他骂的都是宗教世界里的最高神,而孙悟空的态度其实就是作者的态度。由此可见,作者对宗教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但相对于佛教来说,他对道教的遣责显得更多一些,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小说中的人间国度的国王往往因崇信道教、重用道士而遭受大难。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到达灵山,在见佛祖时却被阿难、伽叶二尊者索取“人事”,就连佛祖如来也发了一通经书不可贱卖的理论,颇具讽刺意味。据说这也与佛教中国化所产生的禅宗的呵佛骂祖的行为是一致的。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作者顺手拈来,把宗教内容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增加小说的戏剧性效果,一同时也反映了宗教淡漠化思想。„„
由此可见,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确实是有着其经典之处。读读《西游记》,修持大道生。
第三篇:论近代西方法理学中的宗教宽容思想
论近代西方法理学中的宗教宽容思想
摘 要:不同宗教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容忍,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以切实实现和保障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为此我们须承认人的意志自由,实施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世俗政治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关键词:宗教 宗教宽容 宗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正 文:
宽容一词来源于拉丁文tolerare,意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具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在各种论述宽容的文献中,对宽容问题的讨论最多也可能是最早的,是关于宗教的宽容。宗教是超越现世的,是宽容的,它最关心的就是人的灵魂或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宽容与容忍才是真信仰,才是宗教自由以及信仰自由的前提。而要切实地做到宽容,就必须彻底超越与超脱对现世利益与权力的争夺。那些在宗教上不宽容、损害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的人,实际上往往并非为了维护宗教,而是在其背后总是隐藏着世俗利益及权力的纠缠。
为什么宗教本身主张仁慈、宽容,却往往不见容于世人,甚至宗教各宗各派之间也常常不能相互容忍?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思索、探寻、解答,并在实际当中不断地推动问题的解决,便构成了人类争取宗教宽容、宗教自由以及信仰自由的历史。
宗教信仰自由,哪怕是容忍的问题,依旧没有考虑。不过,教权与王权的纷争,新教与旧教的对立却促使人们、尤其是纷争对立的双方或多方的思想家、理论家去不断地思索与探求这两种权威的界限及其正当的联系,思索宗教宽容、宗教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问题。直至人们的思想成熟
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但是,宗教道德离不开世俗道德,宗教道德讲求真、善、美,要求人行善去恶,有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境界,这些也是世俗道德所提倡的,是普世的道德。宗教道德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宽容主张就是宗教道德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宽容是宗教对信徒的基本要求,也是宗教对待世俗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它要求每个人持有一颗爱心,为他人着想,以完成善业,提升境界。
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基督降生后的新约信仰,有别于旧约摩西的律法。犹太教宣称犹太民族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民族则是上帝的弃民,而基督教抛弃了犹太教唯我独优的狭隘上帝观,它宣告上帝不仅是犹太民族的上帝,也是全人类的上帝。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出基督教宽大的胸襟和博爱的精神。西方的基督教在公元初期创立之时,是经过非常艰苦而漫长道路的,那时的基督教徒为这一教义的传播和承延,曾经受到过残酷的迫害。为此,在基督教的学说中,“爱你的敌人”,“给人以温暖”,“拥有谦虚的精神”,“宽容他人”等内容成为宗教宽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容别人意味着允许有异己的人或观点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怀疑精神存在。然而在宗教中对信仰的信念是不容臵疑的。宽容他人“为美德的中世纪宗教,对于宽容的实施,归根结底是以他人对其教义的信仰与否为标准的。在那里,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信仰主宰理性。任何对信仰的丝毫疑虑都是不允许的,更不用说那些会动摇宗教信仰根基的科学理性知识了。只有在坚决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宽容
第四篇:浅析宗教伦理中反对社会特权的思想
浅析宗教伦理中反对社会特权的思想 宗教伦理思想中的不少成分在反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特权思想、腐败现象时有积极意义。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都确立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们有分工或职务的不同.但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是平等的.人人都应半等地享有作为人的尊严.在这方面不应有等级的划分。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枉具有财产、职业、职务、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社会上所具有的影响力或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在社会巾实际存在着富人歧视穷人、职位高者歧视或虐待职位低者.以及一些种族歧视另外一些种族的情况。许多富人凭借财产胡作非为:有些当权者凭借权利鱼肉阿姓、横行霸道:有螳种族优越感较强的人鄙视其他种族。这蝗富人、职位高者、种族优越感强者一般都认为自己有一种特权.这种特权思想在当今世界足阻碍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也常常是产生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消除这种特权思想.是当代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宗教的一些伦理思想在这方面能起一些积极的作用。如上所述,佛教在产生时就主张某种程度上的平等,反对种姓地位的不平等.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反对歧视和虐待其他众生或生灵。其他一些宗教派别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平等观念。这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对人们发生着作用。无论是宗教内还是对教外的许多人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受这类平等思想影响大的人相对来说特权思想就少些.涉及腐败的人也少些。可以说.追求平等在当代是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当然.平等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平等并不存在。无论何种宗教派别自身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但倡导这种观念。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总之,宗教的伦理有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本篇才子毕业论文侧重论述的是其中的一些积极或正面的作用.相关的问题或问题方面当然也需要进行探讨。希望在这个领域中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五篇:反对宗教极端思想心得体会
反对宗教极端思想心得体会
字体:大 中 小 2014-11-17 20:13:00 公告:
旗帜鲜明反对宗教极端思想 让现代文化成我们共同追求 各位领导,同事们:
根据党委对这次集中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和党政办公室党支部全部集中学习和讨论活动,通过认真学习牛书记动员讲话、研读辅导材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讨论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作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干部,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看清敌人的险恶用心,保持高度警惕,时时刻刻都不能有丝毫松懈,确保取得最终的胜利。现在,我结合在集中教育活动中的思考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一下我对旗帜鲜明的反对宗教极端思想的认识。
新疆留给全国人民的印象就是一个歌舞之乡,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善良友爱,可是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少杂音:不许唱歌、跳舞,不让看电视、看电影,不让穿戴现代服饰,小卖部不让卖烟酒,婚礼不让有笑声,葬礼不让有哭声„„,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开始蔓延,在南疆甚至有不断扩大之势。今年发生的一系列暴恐案件,从3.01昆明暴恐事件到乌鲁木齐4•
28、5•22暴恐案件,以及前段时间发生的莎车7•28和喀什7•30暴恐案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这伙暴恐分子肆意歪曲宗教教义、蛊惑信教群众、煽动仇恨和杀戮、残忍杀害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无辜群众„„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也一再说明,宗教极端思想就是要打着宗教的幌子,驱使、控制、愚弄信教群众,这已经成为境内外“三股势力”策划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主要手段。这些非法行径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现在宗教极端势力这股逆流抬头,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维吾尔族群众不适应各行各业的转型要求,形成了被边缘化的感觉,被宗教极端势力所利用。新疆社会一直是世俗化的状态,坚持世俗化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人的衣食住行和基本的生存只有融入世俗化生活才能实现,只有融入现代化生活才能发扬民族文化、提高生活质量与国家、世界同步发展,以宗教教义来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进行是非判断是狭隘极端的,也是违背法律的,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打开普通人封闭的生活圈子,使之与外界发生广泛联系,接触更多现代化思想。我们不能拒绝现代化,不管现代化会带来什么陌生的东西,不管现代化使我们产生哪些不安,拒绝现代化我们就被世界边缘化了,被国家边缘化了,拒绝现代化我们就会永远贫穷落后愚昧下去,就是自绝于时代,自绝于未来。
有谁喜欢没有色彩的黑白世界?有谁喜欢没有歌舞与欢笑的生活?世俗化生活是每个民族必然的、最为顺其自然的生活,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但它绝不能过多地去干扰人们的世俗化生活,更不能否定与抹杀世俗化、现代化生活的内涵。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新疆各族群众一道,与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世俗化的宗教是宗教新的发展方向,它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我们应该坚决提倡世俗化发展、世俗化的教育、世俗化的健康生活态度。“信仰的本质就是正行”,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案发生后,11名维吾尔大学生拍案而起发表《我们,不会再沉默》公开信,引用先知圣训强烈谴责暴恐分子滥杀无辜的罪行已彻底失去了宗教崇尚的善德底蕴,给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沉重的灾难,呼吁“维吾尔同胞勇敢地站出来,抵制邪恶极端,与极端思想作斗争”。这一正义之声,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共鸣,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新疆拥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之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学习,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人们谈及新疆,最先提到的就是“新疆是歌舞之乡”,我们新疆的歌舞使者走出去,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精彩表演,无不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赞叹。现在的新疆正处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坚决不能允许宗教极端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破坏我们已经拥有和正在发展的世俗化、现代化的生活。
当前,自治区党委鲜明地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具体战略选择,把现代文化置于引领全局的特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就是要用现代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新疆的社会进步。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有了现代文化的引领,新疆的发展才有出路,从历史来看,只有走世俗化发展道路,只有走现代文化引领的道路,各民族才能融合发展和团结,百姓才能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大力培育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各级各类学生中拥有现代化思想的和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让他们去大力宣传新疆的发展,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全国19个省市对新疆的无私援助,让大家都可以看到新疆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让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在关心新疆,全国人民在合力祝福新疆,以他们的影响力引导群众实现人的现代化,帮助他们认识到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宗教信仰是私人领域的活动,人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实现延续社会、家庭幸福和个人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今天的新疆大地上,改革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共识日益深入人心,面对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的侵害,我们只有勇于亮剑、敢于担当、善于引导,才能在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法治与犯罪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为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