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逸夫的故事
“邵逸夫的故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了解邵逸夫老先生的先进事迹,知道我们“逸夫教学楼” 的来历,并学习邵逸夫老先生把爱回馈社会的高尚品质,懂得做一个感恩的人。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四年级教室
四、活动安排:
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邵逸夫老先生的故事。
2、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3、老师简介邵逸夫老先生的主要事迹。
4、评分标准:本次比赛以100分制标准进行计分。具体要求如下:(1)普通话(70分)
a、发音(40分):语音准确40分,较准确30分,基本准确25分。b、语速(20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表达自然流畅20分,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1分。
c、节奏(10分):节奏优美,富有感情10分;节奏鲜明,基本有感情5分。
(2)感情表达(30分)
表达自然得体、恰当30分;出现表达处理不太得当、唱读、拖腔拖调等现象扣10
5、学生开始讲故事
6、号召学生学习邵逸夫老先生慈善的美好心灵,懂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邵逸夫的故事”活动总结
3月份,本班举办了“邵逸夫的故事”这个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邵逸夫老先生的为人更加了解,明白“逸夫教学楼”的由来。邵逸夫是个大慈善家,他捐资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面对这样的伟人,我们敬重、崇拜,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那慈善的心。这次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洗涤。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会懂得感恩父母、老师,感恩社会,做一个正直的人。
第二篇:邵逸夫作文素材
邵逸夫作文素材
做人当如邵逸夫
作者/山东 毕泗建
人物简介
他曾拍摄过1000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香港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登上香港富豪排行榜唯他一人。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他就是邵逸夫。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美国旧金山政府则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香港特首梁振英对TVB荣誉主席邵逸夫离世表示哀悼,他赞扬邵逸夫长期大力推动演艺事业发展,又在香港及内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特别值得尊重。
传奇经历
创建“无线电视”
上世纪70年代,邵逸夫的电影事业进入了黄金阶段,1973年开始,邵氏公司每年都有40到50部影片问世,当时,香港电影中最卖座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邵氏出品。可是精明的邵逸夫感受到了电视对电影的威胁和挑战,他开始逐渐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
1987年,邵逸夫正式对外宣布停止了所有电影制作,正式将事业的重心转向电视业。事实上,早在1967年邵逸夫就和朋友利孝和等人联手创建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无线电视,英文简称TVB。
由他成立的无线艺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张曼玉等大批顶尖巨星,几乎撑起了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内地观众对于香港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TVB的电视剧,比如《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流氓大亨》《鹿鼎记》等等。40多年来,TVB推出的电视剧近1500部,超过8万多小时。
多维解读
1.成功需要“变”。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成长与兴衰,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成功需要“变”,一成不变与坐享其成的保守思想,注定让你成为时代浪潮中的牺牲品。革新,才有机会。
2.善于抓住机遇。能否善于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机遇往往是偶然的,稍纵即逝。邵逸夫感受到电视对电影的威胁和挑战,转投无线电视。因此,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有精明的头脑,详细地研究,细心地观察,捕捉机会。
精彩人生
曾经一天看9部电影
邵逸夫是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他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邵逸夫说: “我天生喜欢看电影。”邵逸夫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起床,一天的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几十年来,邵逸夫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9部,一年700部,邵逸夫可谓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 “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多维解读
1.事业成功需要执著地投入。执著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著是热情地投入,是无私地付出。邵逸夫被称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即为明证。人生因执著而精彩,世界因执著而美丽。40多年来邵逸夫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能吃苦”的代表。
2.追求完美。邵逸夫曾说: “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你是否发现,走到最后的胜利者,都有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
魅力人格
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人格境界
60年代,邵逸夫聘用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邹氏跟随邵逸夫11年,常令邵氏影片“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平淡无奇的影片也能卖个满堂红。其后,他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邵逸夫自己每天九点钟一定到片厂,开会、试片等,他一定比别人先到,其他人员偶有迟到也不深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多维解读
1.学会知人善任。作为领导,要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邵逸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知人善任有关。
2.要大度宽容。胸怀博大,能善待他人,能悦纳他人,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能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
大爱无疆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美籍华人杨振宁说: “‘邵逸夫奖’的设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逸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20多年来,他仅向内地的捐款就已经超过30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几乎成为中国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多维解读
1.邵逸夫曾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若不是满怀服务大众的精神,而只是站在云端俯视,邵逸夫便无法走进老百姓的心。
2.热爱国家,热爱香港。有钱却不奢侈挥霍,成功但从不自负。他生活简单,习练气功,还自带盒饭参加宴会。他不专横,更不轻易批评和否定他人。作为回报,社会也向这位成功而慷慨的人士奉上欣赏和尊重,尊重他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尊重他的美德善行和他事业的成功。
结束语
2011年12月7日,104岁的邵逸夫宣布将卸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等职务。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的名字就像个符号一般不可磨灭。
与邵逸失一起退隐的,是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时代;不会与这位老人一起离开的,则是他带给我们的黄金般的高尚品格与慈善理念。
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邵逸夫作文素材》
第三篇:习近平悼念邵逸夫
习近平、张德江等发唁电哀悼邵逸夫先生
中新社香港1月9日电 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中央领导人发来唁电,对邵逸夫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致以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闻悉邵逸夫先生辞世,谨致哀悼,并向其亲属深表慰问。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张德江在唁电中表示,邵逸夫先生不幸辞世,深表哀悼,并谨向其家属致以慰问。邵先生毕生秉持爱国情怀,投身报国事业,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热心公益,泽被后世,风范永存。
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廖晖等9日也向邵逸夫先生的亲属发来唁电或表示慰问。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澳门中联办主任李刚及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原副主任陈佐洱、陈滋英等也发来唁电或表示慰问。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9日下午到香港殡仪馆邵逸夫先生的灵堂,向邵逸夫先生的夫人方逸华和邵维铭等亲属转交了习近平、张德江致送的唁电,并转达了其他中央领导人对邵逸夫先生逝世的哀悼和对亲属的慰问。张晓明还向邵逸夫先生的遗像鞠躬致意,并慰问亲属。中联办副主任杨建平、主任助理陈山玲等陪同。(完)
第四篇:作文素材积累邵逸夫
作文素材积累
邵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
一、简介: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1-2]—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早上8时,邵逸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最终抢救无效,享年107岁。
二、评论:
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作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领域有极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称道的身份还是慈善家。多年来,他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了大批教育、医疗设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逸夫楼”早已是很多人对邵逸夫先生最为直观的印象。这源于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近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内地很多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随着邵逸夫先生离世,有人回忆起自己看“邵氏电影”的时光,更多的人感念他捐资教育的拳拳爱国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作为一个商业英雄,邵逸夫无疑是十分成功的。1000部以上“邵氏电影”,让邵逸夫赚得了1000亿港币以上的财富。对商人来说,电影是挣钱的大买卖,只要有钱挣,什么电影都可以拍。但邵逸夫不仅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赚钱工具,更是将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获得大小奖项46个,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不满足于挣钱,还要做出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在电影当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力量感召,这是邵逸夫对于电影的认识。但他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走得更远,从为人们拍更好的电影,到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开始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希望有了思考。邵逸夫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他后半生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身到了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正如一位商人所说:“生意场上来不得半点儿慈善,但企业家不能没有善心。”其实,一个人挣十万块,可以只靠个人勤劳;如果能挣一百万,就得靠会经营的头脑;如果能挣一百个亿,那就得靠时代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时代给予的,更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了对民族未来的担当精神,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进一步的飞跃。当下中国不缺富豪,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很多商界弄潮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意识挣得大笔财富;我们也不缺少慈善,每逢大灾大难,无数国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但此刻人们怀念邵逸夫先生,更多的,还是期待这个社会
有更多的“富而好礼”,出现更多的“邵逸夫”,以他们的赤子精神、担当精神,为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
他的离开不只是娱乐界大事
尽管邵逸夫早已是公众所熟悉的名字,但大多数公众对他的认识,大概从昨天才真正开始。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他生于清末,去时已是21世纪。对邵逸夫更深入的报道还会继续,但令我稍稍惊诧的是:一些网站将邵逸夫逝世列入了娱乐新闻。
“邵逸夫逝世”是不是一条娱乐新闻?初看起来将其列入娱乐新闻也许并无不妥,因为邵逸夫不仅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
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而且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了无数演艺人才。有评论甚至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但“娱乐化”解读邵逸夫既流于浅表,也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邵逸夫之所以被公众所了解,他的逝世之所以会引发广泛关注,不在于其娱乐圈内的名气,同样不在于其不菲身价。邵逸夫再有名气,也许还不及那些每天八卦迭出的影星;邵逸夫纵是巨富,但也没有站在财富金字塔的最顶点。邵逸夫和内地民众之间的“亲近感”,其实更多来源于他的财富外行为。那些由他出资、在稍微像样点的内地大学都会有的“逸夫楼”,已不用再特别提及,因为它早已人所共知。但关于他其余的慈善举动,公众虽略有耳闻,却未必全然知晓。譬如,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譬如,2002年,他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再譬如,四川汶川地震,他们夫妇捐款1亿元港币,四川芦山地震又捐款8000万元人民币。邵逸夫的慈善与热心公益行为,无疑是他同时代的那些名人所难以企及的,甚至也创造了一个令后来者只能奋力追赶的高度。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在乘鹤西归之后再来盘点邵逸夫先生的遗产,相比于其在娱乐界的巨大成就,他留下的更是一种充满哲学意义的健康财富观: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对于富豪们的财聚财散,西方国家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但邵逸夫展现出的更是一种东方式的财富管理观。他在尽最大努力进行慈善公益,但与此同时,他的财富与资本却得到了同步的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信报》估算邵逸夫的资产为33亿港元;2006年,媒体估计邵逸夫的总资产已逾200亿港元。财富并不是坏东西,它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邵逸夫的逝世,引来内地舆论的广泛追思,并不意外。但是,究竟该追思先生的什么?没有在他捐赠的“逸夫楼”中勤奋求学,先生的捐赠在内地遭到一些基层官僚的挪用,这些都不妨进入个体或公众的省思层面。若只将邵逸夫逝世当作娱乐界的大事,只能说明我们认识尚浅,距离一个真实的邵逸夫也还太远。
上天见识人间的美好
邵逸夫在行走了107年人生旅程之后,突然永远止住了脚步。
邵逸夫是何许人?对不关心电影的人,可以不知道他的生平为人,但对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在邵逸夫捐建的学校里上过学,就是在邵逸夫图书馆里看过书,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邵逸夫的名字也许没有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张曼玉、刘嘉玲等明星那么响亮,但如果没有邵逸夫,也就没有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没有邵氏电影和电视,这些明星也可能与我们一样默默无闻。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1967年,他又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至1987年5月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许多年长者,都是看着邵氏影视长大的。
香港无线开设艺人培训班、主办选美盛事,捧红了无数巨星。“四大天王”、“五虎将”、“香港小姐”等等,都来自香港无线。
年纪稍大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盛况。那时的电视机还很少,一台电视机前,经常聚集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观众。如果计算收视率,需要用乘法。而这两部电视剧,都是由邵氏旗下的香港无线制作的。
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在香港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邵逸夫都是一个历史性人物。
但邵逸夫的贡献绝不仅仅在影视娱乐业,他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他不像一些慈善人士那样随便撒钱,而是把善款投向最需要也最有未来的医疗、教育和科技上。现在全国许多院校都有“逸夫楼”、“邵逸夫图书馆”。他晚年还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资助奖励科学研究和科技贡献者。汶川和雅安地震,他都捐出1亿港元„„ 西方有句名言说:“在我死后,我宁愿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为我立碑,而不是问为什么为我立碑。”邵逸夫没有给人以发问的机会,因为他在生前已经为自己立下了许许多多的“碑”——“邵逸夫”这个铿锵大名,部分镌刻在影视胶片里,部分镌刻在教育建筑上,部分镌刻在慈善事业中。这些刻有邵逸夫名字的建筑或牌匾,不像一些商人或官人那样,需要担心哪一天被人拆掉或铲除。塞内加在《论生命之短促》中说:“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好。”据说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这么看来,他是一个既长又好的人生故事。通常,一个人的失败写在判词里,一个人的成功写在悼词上。但“故去使人的一切变得令人尊重,一个人的名字在葬礼之后便会从人们口中庄严地说出”。这就是说,充满溢美语言的悼词有时是对死者的最后化妆,有的连化妆品都大同小异。但像邵逸夫这样的真正善者,他是原生之美,无需悼词的化妆。
让邵逸夫在人间驻留107年,这已经是上帝对人间的关照。现在上帝把他召去,我们也应表示理解,因为上天也需要娱乐和慈善。
邵逸夫走了,作为人间特使,他被派往上天,将让诸神见识世人的美好。
三、素材:邵逸夫的一生
素材1:将中国人带入“有声时代”
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逐渐站稳脚跟。美国的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邵逸夫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好莱坞带回了“讲话机器”。1932年,邵逸夫任制品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人“有声时代”。香港精神:“懂得捱”和“能吃苦”„„„
素材2:
邵逸夫是一个“有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这双重身份令他“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的“悭吝”早已传为佳话。创业时期的他曾经连剧务去外面用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卖的馒头一个才l毛钱。20世纪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甚至古稀之年,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邵逸夫于花甲之年创办’rvB,40多年来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的代表。创建传奇的“TvB王国”„„.素材3: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逐渐萎缩,邵逸夫将事业重点转移到了当时新兴的电视产业上面。他以参与合资的形式,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由他成立的无线艺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等大批顶尖巨星,几乎撑起了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1980年,邵逸夫开始集中力量经营TVB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并使两台收视率长期独占鳌头。TVB实现了从本地新闻节目为主到本土制作节目和电视剧为主的转变,逐渐成为香港本土电视文化的主流力量。人生态度:要做就做到最好„„„.素材4:
邵逸夫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精通,而影片的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他更是行家里手。
早年经营邵氏电影时,邵逸夫请来邹文怀和何冠昌两位高材生,后来,他们都成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心甘情愿地为他的事业付出自己的所有。“抢”出一片市场„„„„
速用片段1:追求完美
邵逸夫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
你是否有发现,走到最后的胜利者,都有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
速用片段2:成功需要“变”
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成长与兴衰,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成功需要“变”。一成不变与坐享其成的保守思想,注定让你成为时代浪潮中的牺牲品。革新,才有机会。
速用片段3:走近伟大心灵
我们在人生之初,往往能瞥见人生之末的影子。邵逸夫的伟大在于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诠释了“香港精神”,更将这种精神坚持始终。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有“香港精神”,更有人情。若不是为普通市民着想,满怀服务大众的精神,若只是站在云端俯视,他亦无法走近老百姓的心。
第五篇:邵逸夫护士长座谈改
秉承国际护理管理理念 融汇中西方护理文化精髓 ——与邵逸夫医院护士长座谈医院护理建设情况
护理报-护理部主任群 343813698
受访对象 内外科科护士长潘红英,肛肠外科护士长项伟岚,普外科护士长方海云、秦建芬,神经外科护士长沈富女、呼吸内科护士长王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理部以先进的国际护理管理理念为指导,融汇中西方护理文化精髓,历经十余年的运行,形成了独特的邵医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国内外护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该院突破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精简组织结构,健全各项制度,建立新型的管理体系,成立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和人文建设共计18个委员会,营造人人参与护理管理的氛围,推动组织的改革和创新,为全院护士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这家具有中西方管理特色的三甲医院,通过科室参观和与多个科室护士长的座谈,记者对该院护理管理架构、护理管理模式与护士团队建设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发现很多方面都与优质护理服务要求不谋而合。也正因此,该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正如该院叶志弘副院长所言:自建院起护理服务就是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去做的。
护理管理组织结构垂直化 据护士长介绍,邵逸夫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是一个垂直的领导体系,即设护理副院长,根据各护理相关部门的特点、规模大小及岗位的重要程度,下设科护士长分别分管不同的护理专科方向,包括病区、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室、门诊、中心供应室及护理教育部,并根据有效管理原则在科护士长下设立护理单元护士长,由单元护士长全权负责本单元的人、财、物管理。根据护理专业终身教育的要求及教学医院承担带教任务的特点,各部门均设一名护理带教,除服从于本部门护士长领导外,也对护理教育部负责。
在护理垂直管理模式下,护理成本效益单独核算,定岗定编。奖金根据科室性质制定不同等级,参照工作量合理分配。护理岗位设置与绩效相结合,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
奖金独立核算,各护理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与医师分配系统完全分离。具体为病区总收入减去支出,按床位占有率与周转率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护士的月奖。
管理模式类似岗位管理
护士级别与岗位级别的对应,按照N1~N4的分级,第一年护士是一级,第二年护士二级,三~五年是三级,六年及以上四级。临床护士分为床边责任护士和组长,组长由N3以上级别护士担任,选拔时还需要考核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实行360度评价体系,从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发展3个维度来评价。
护士培训体系围绕护士八大核心能力及一项专业技能,与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形成三位一体。不同级别护士制定不同的教育项目。虽然N1、N2都是床边护士,但是职责内容不一样。高年资的护士有责任去指导低年资的护士,低年资的护士也有义务去向高年资的护士学习。N1~N4级别的不同,奖励也有所不同。
建院时即根据1:0.7床护比例进行护士配置。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内涵随之改变。护士按照护理程序来设置护理工作模式、指导护理实践,即实现护理临床路径,完成评估、诊断、计划、措施、评价的过程。
护理单元编制根据科室性质和繁忙程度设置。如脑外科、呼吸内科床护比为1:0.5,普外科1:0.48,眼科1:0.36。鼓励包夜班制度,对于持续上半年以上夜班护士,医院和科室给予一定奖励,护士怀孕后,可以申请不上夜班或暂时调至门诊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
多方位创新提升服务质量 病案管理
医院病案管理细分为病历号管理,出院病人病历管理,未完成病历管理,门诊病历保管和传送,疾病、手术编码及病历摘要系统等。通过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实现了所有就诊病人的病历统一保管。
静脉输液管理
医院关注合理用药,严格实行静脉输液管理制度,抗生素使用一直控制在卫生部规定标准以下。门诊不设输液室,急诊输液室仅有20张座位。全院药品集中由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负责配置,医生开出处方,经药师审核无误后,方能配药。明确了药师与护士的专业分工与合作,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在肿瘤科、心内科、监护室,药剂师要跟医生一起查房,指导规范用药。药品严格管理,医院设有药品委员会。病区没有备用药,抢救车的药品由医院危重症医学委员会统一配备,药品的规格和使用方式全部统一。
抢救团队
医院设立抢救小组,如果病房发生急救事件,只需拨打电话3999,抢救小组5位人员会迅速到达该病房实行急救。小组成员包括危重医学科的二唤值班医生、急诊护理组长、ICU护理组长、呼吸治疗师、麻醉师,其中危重医学科医生负责指挥,呼吸治疗师和麻醉师负责管理气道,急诊室护士负责静脉给药,ICU护士代替病房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减轻了病房医生、护士的压力,保证了患者的急救质量与安全。
危重病人中心化管理
中心监护室共有62张床位,全院的重危病人统一收治中心监护室,普通病房不配备呼吸机,旨在使重危病人能在足够的监护设备和足够的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手中得到标准的护理。病人在监护室是由危重医学科、专科医生、呼吸质量师、护士、营养师、药剂师组成的团队来管理。比如脑外科病人手术后来到危重医学科,就由危重医学科和脑外科医生共同管理。在供应室中设立护理仪器中心化管理是该院的又一大特色,目的在于当病人需要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而不致于因有的科室使用仪器频率低造成浪费,同时也能使这些仪器得到统一的管理、保养和维修。危重病人中心化管理减轻了普通病房重病人收治压力,确保了危重病人同质化医疗服务。
床位协调处
住院部床位统一调配是提高床位利用率,解决病人住院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医院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邵逸夫医院设立床位调配处,由一名护士长及若干名护士组成,负责对全院床位统一调配,医生开具住院证后,统一到床位调配处等候安排床位,床位协调员随时查看电脑的床位信息并与楼层秘书或护士长联络,根据专科收治及就近收治原则,对全院的床位统一调配,并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把病人安排到合适楼层治疗。
多种方式调动护士积极性
医院为护士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方向,如管理、教育、科研等。护理部多年来一直努力营造以病人和家属为中心,相互认可、赞扬、欣赏的支持性护理工作环境,倡导十大人性照护理论,将“Caring”关爱作为护理团队文化的核心,注重护士的成长与发展,设立了12个护理专业委员会和护理人文建设委员会(伤口造口护理委员会、糖尿病教育护理委员会、静脉输液管理委员会、健康教育委员会、护理科研-循证委员会、疼痛护理委员会、同事间支持委员会、护理交流委员会、哀伤护理委员会、护理礼仪委员会、心理评估干预委员会、志愿者委员会)实施护理管理和护理专业发展的具体事务,护士可根据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参加各个委员会,委员会作为民主参与的一种管理实践,为护士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平台,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目前护理委员会已成为邵逸夫医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活跃在全院各个场所。
临床高级专科护士
医院自2000年率先设立临床高级专科护士以来,其队伍不断壮大,分别在静脉输液,伤口造口,糖尿病管理,精神卫生,脑卒中,疼痛管理,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等领域开展工作。包括提供护理会诊,开设专科护理门诊,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培训护士以及成为其它护士的咨询者。为临床一线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
结语:邵逸夫医院通过缩短术前待床时间,努力提高术后护理质量,使得病人快速恢复,从而提高了床位周转率。并在病人手术后,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激发病人自我康复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不仅降低了病人平均住院日,提高了病床周转率,只减轻了病人一些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