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

时间:2019-05-13 14: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

第一篇: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

写作前面: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离世,享年107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邵逸夫的一生便是重于泰山的。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敬重、勉怀,他的善行还在我们身边闪光,遍布各地的逸夫楼便是见证。永远怀念邵逸夫先生!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上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着名的电影制作者。

他被称为是娱乐圈教父:他所执掌的tvb王国是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

他成功的职业人生令人钦佩,更有一颗慈悲的心令人动容。他多年来为慈善事业的捐款多达数以百亿计,被喻为香港最高境界的慈善家。邵逸夫的经典语录,送给各位,与君共勉

1、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

2、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3、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4、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5、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

6、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7、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8、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9、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10、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而这大事就是经商,注定了忙碌。我取名逸夫,就是想闹中求静,安安逸逸度过一生

11、我做人的态度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份,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绝对不放松的

12、我喜欢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不会过早地就退休。成功之道要努力与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我深深体会到拍电影是很大的挑战,它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这也正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13、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第二篇:邵逸夫阅读材料

一个老人,一生慷慨,一座高山,一片大海。

——致邵逸夫

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周潜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作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领域有极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称道的身份还是慈善家。多年来,他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了大批教育、医疗设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逸夫楼”早已是很多人对邵逸夫先生最为直观的印象。这源于他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近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内地很多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随着邵逸夫先生离世,有人回忆起自己看“邵氏电影”的时光,更多的人感念他捐资教育的拳拳爱国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到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作为一个商业英雄,邵逸夫无疑是十分成功的。1000部以上“邵氏电影”,让邵逸夫赚得了1000亿港币以上的财富。对商人来说,电影是挣钱的大买卖,只要有钱挣,什么电影都可以拍。但邵逸夫不仅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赚钱工具,更是将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获得大小奖项46个,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

不满足于挣钱,还要做出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在电影当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力量感召,这是邵逸夫对于电影的认识。但他并没有在此止步,而是走得更远,从为人们拍更好的电影,到为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开始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希望有了思考。邵逸夫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他后半生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身到了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

正如一位商人所说:“生意场上来不得半点儿慈善,但企业家不能没有善心。”其实,一个人挣十万块,可以只靠个人勤劳;如果能挣一百万,就得靠会经营的头脑;如果能挣一百个亿,那就得靠时代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时代给予的,更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了对民族未来的担当精神,就会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进一步的飞跃。

当下中国不缺富豪,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很多商界弄潮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意识挣得大笔财富;我们也不缺少慈善,每逢大灾大难,无数国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但此刻人们怀念邵逸夫先生,更多的,还是期待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富而好礼”,出现更多的“邵逸夫”,以他们的赤子精神、担当精神,为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

邵逸夫,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一幅流转指间的地图,点击它,红点叠满。那是同属一个名字的建筑。

一个萦绕心间的名字,念起它,暖流盈满。那是中国学子温暖的记忆。

一场未经商议的缅怀,加入它,大爱溢满。那是你我发自心底的感恩。

他,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几代学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成为他们求学、求知的最好见证。

他一手缔造的电影帝国,支撑起中国人的文化地标;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产品,丰富着时代的集体印记。他,更以为善的担当,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他说:“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他还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的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他是邵逸夫,从富到贵,再到雅,107年的生命演绎的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而他留给世界的,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文化先驱:一生都是弄潮儿

“各地有逸夫楼的请留名,一起纪念邵老!”“那些年你上过课的逸夫楼大盘点”„„1月8日,百度贴吧里,一座“高楼”正以每秒一层甚至几层的速度被迅速“搭建”。

“盖楼”,以这样一种富有特殊意义的方式,全中国的网友自发聚集,纪念这位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楼长”。

此时,距离第2899号行星的主人邵逸夫先生辞世,才刚刚一天。

尽管早有澄清,其英文名“Run Run”只是邵逸夫原名“仁楞”粤语发音的音译,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相信,不断奔跑(英文“Run”意为跑)、勤奋与坚韧,是这位百岁老人一生传奇的精彩诠释。

祖籍浙江宁波的邵逸夫,名叫邵仁楞,为人熟悉的“逸夫”其实是他的号。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香港人亲切地称他“六叔”。上世纪20年代,他辅助兄长在上海创立电影公司;50年代,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60年代,成为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创办人之一,自此雄霸东方影坛半个多世纪。

“从命运的夹缝中打拼出成功。”有媒体如此评述邵逸夫的一生。的确,从和哥哥奔跑在南洋丛林里的少年,到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香港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的影视大亨,一生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逸夫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先驱。

精彩地活过百年,一生都是弄潮儿。邵逸夫所经历的百年,远比他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精彩。

慈善巨子:散尽千金济众生

“将来如果我的孩子问我,邵逸夫是谁?我一定会告诉他,我和很多人一起,在他盖的教学楼里学习、长大。”得知邵逸夫先生辞世的消息时,网友“竹林小筑”正坐在逸夫楼里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和许多自发悼念的年轻人一样,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传承这样的记忆”:“逸夫楼,是我们共同的校园回忆。”

较之影视大亨、商业奇才,提起邵逸夫,人们更习惯于这样一个注解——“大慈善家”。

打开百万网友争相转发的“逸夫地图”,手指划过每一个省份,都能看到邵逸夫的慈善坐标。这种“散尽千金济众生”的气魄,与他在工作中“因1毛钱差价,拒绝剧务去外边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悭吝”相映成趣。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后又为校舍捐赠100万港元。而在这第一笔郑重的捐赠前不久,他刚刚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了邵氏基金。

一幅慈善版图就此展开,此后数十年,邵逸夫向内地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就是邵逸夫奖学金的受益者。“1990年夏,我在哈佛读了4年博士,进入论文阶段。某日信箱来信,一个‘Run Run Shaw’基金会给我奖学金。之前根本没有申请,收信犹如中大奖,来年可以专心学业。仍不敢信,四处查资料,得知是邵逸夫的基金会。多年后在香港科大任教,专门写信感谢。逸夫先生施善之精神千古不朽!”

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何曼则如此回忆自己在“逸夫楼”陪伴下的青春:“大学时我爱在邵逸夫先生捐赠的图书馆里读书,终于一步步实现我的理想。”

“中国要强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国家教育事业在进步,心里很高兴呀!我的捐款重点在教育,培养人才,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生前接受采访时,邵逸夫始终不忘“散财”初心。

民族脊梁:把财富留给民族“下一代”

行走百年,邵逸夫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邵逸夫是一面镜子,他能照出因现实忙碌和利益纠葛被遗忘或变得恍惚的一些东西。”撇去青春的回忆,有人如此评价邵逸夫及这场盛大怀念的意义:“它表达的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哲学。”

邵逸夫没有把巨额财富留给子女,而是留给了更广义的民族“下一代”。蕴含其中的,远远超越了万栋大楼的物质价值,其精神价值更为宝贵。

这其中有善,更有以爱育爱的传递。遍布全国的邵逸夫学校和教学楼足以让曾受他精神浸润的每个学子升腾起“不管能力大小,都能反哺社会”的悸动。

在这个有人把财富变成汽车洋房,有人变成摩天大楼的时代,邵逸夫选择用自己的财富伴随国人的生命与精神成长。这种从致富到肩负社会责任,再升华为超越物质至上信仰的担当精神,恰为后来之人指明了一条可供镜鉴的成长之路。

所有这些,在哀悼先生的唁电中,体现得直观、形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说:“先生一生勤奋敬业、乐善好施、爱国爱港,他的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卓著业绩和仁爱之心永远值得怀念。”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感叹:“先生仁慈博爱之品格,包容豁达之胸襟,乐善好施之热忱,必将泽被后世,永驻人间。”

80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感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斯人已去,德立人间。

(本报记者 邓晖)邵逸夫爵士: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传奇人物

1966年,香港红十字会遇到了麻烦。该组织资金匮乏,甚至没有足够的血源。组委会陷入了绝望。

有人提议:“我们能否让邵逸夫帮帮忙呢?”

一个电话打给了在清水湾影城的邵逸夫爵士。而他当时还对红十字会知之甚少。不出所料,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举行了一场电影慈善首映晚会,并把入场费定为每对来宾港币1000元。这令红十字会大为震惊。谁能为看一场电影而支付如此高昂的票价?

邵逸夫爵士在自己富丽堂皇的家中举行了一场聚会。他的别墅就位于影城的山顶。他对客人们解释说,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支付1000元港币其实并非那样昂贵。慈善首映礼当天,影院座无虚席。

这解决了红十字会当时面临的资金问题。但他随后就开始对红十字会的有关事宜提出质疑。

当他发现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令许多人不敢献血后,决定出任红十字会会长,并把血液采集当作一项个人追求的事业。电影名角和初涉影坛的演员都纷纷献血。富有的商人和他们的夫人也慷慨相助。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到献血队伍中。这种起到宣传作用的行为让香港人认识到献血是他们对社会承担的部分义务。

1966年,这个城市仅采集到2.0435万个单位的血液,而且大部分是由英国军人捐献的。而在去年,该市约有17万名献血者———其中大部分为当地人———献出了24.7007万个单位的血液,创下了献血总量最高纪录。

既精明又慷慨

邵逸夫爵士1957年来到香港,在清水湾买下一块土地创建了电影公司。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复兴了当时境况不佳的香港电影业。电影和其他娱乐产业对这个身材瘦削但动作敏捷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他商业生命的核心。但他生前远远不止是一位电影业大亨而已。

他感到自己有义务帮助那些不太幸运的人。他很有修养,也接受过一定的教育,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帮助普通大众改善生活。作为一名慈善家,邵逸夫爵士极为慷慨。据他自己估算,他在1985年就捐赠了港币10亿元。

然而,作为一位精明的企业家,他在捐款时小心谨慎。他想看到自己捐赠的大量资金得到妥善使用。他把教育、医疗和其他基础商业作为捐赠目标。这些事业并非仅仅为少数人带来短期的慰藉,而是会有利于香港和全中国民众的长期福祉。

他把数十亿港元都投给了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这些资金推动了教育事业、科学和技术研究、医疗福利事业以及艺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最近的一次冒险行动是于2002年设立了邵逸夫奖。每年从数学、天文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挑选出的3位革新人才能够从上述捐赠中各自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

邵逸夫奖各奖项于2004年首次颁发给相关领域的先驱者。从那时起,有54位卓越的科学家已获得了这些声望很高的奖项。它们被描述为亚洲版的诺贝尔奖。

为穷人送欢乐

邵逸夫爵士1906年生于上海。(另一种说法称他生于1907年。)他毕业于一所由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学校。他从那里学会了英语,而且成绩优秀。

1924年,他与哥哥邵仁杰和邵仁枚制作了一部无声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位勤劳苦干的商人的成功故事。它逐步催生出后来的邵氏娱乐帝国。

邵逸夫爵士曾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其位于清水湾的住宅中,他会谈论自己在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发行事业,使得客人们连续几个小时一直听得入迷。

他曾经回忆说:“以前那里没有电影院。许多中国人都是在距离遥远的锡矿或伐木场工作的贫苦移民。”

“他们无法去看电影,我们就把电影带到他们身边。”

完整的便携式影院、长凳、电影银幕、放映机、发电机以及邵仁杰在上海最新拍摄的影片都被塞进开得摇摇晃晃的卡车,沿着噩梦般崎岖不平的道路被带到内陆地区。

当劳工和他们的家人们观看电影时,邵逸夫和邵仁枚会对当地的情况作一番调查。哪里有足够多的客源,兄弟几人就会在哪里修建一座电影院。他们都很精明,总是会买进超出修建电影院所需面积的土地。他们认为,一家茁壮成长的电影院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相关地区,从而推高那里的房地产价格。这一机敏的假设为不断扩张的邵氏帝国奠定了财政基础。

缔造娱乐王国 但邵逸夫爵士真正热爱的却是娱乐行业。他曾回想起自己参与摄制的首部粤语电影。来自广州舞台的两位明星参演了这部名为《白龙》的音乐片。

这部影片首演半个世纪后,邵逸夫爵士1985年接受采访谈及此片时表现得兴高采烈。他大声介绍说:“它打破了所有纪录。人们排队等候几个小时来看片中人物用粤语交谈并演唱粤语情歌。它的制作成本为港币5000元,而单在广州首映时就挣到了港币59万元。”

使用本国方言制作的电影能够令票房收入大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摄制了首部印尼语电影,在英属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吸引到大批观众。

当邵逸夫爵士1939年回到家乡上海汇报他们取得的成绩时,他可以自豪地向家人报告说,他们兴建的约139家属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电影院和其他一些房地产已遍布东南亚地区。

然而,日本的侵略无疑征服了东南亚,同样也摧毁了他们的商业帝国。“我们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他回忆道。

但他是幸运的。他侥幸活了下来。当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残忍地统治着新加坡时,秘密警察曾在该国到处搜捕发行讲述日本侵略中国暴行的电影人。他当时躲在一个朋友的家里,被秘密警察发现后带到警察局,经历了10天的审讯。

后来,一位日本高级军官向邵逸夫爵士提出了他无法拒绝的建议———让他重新开放电影院为日本军人播放电影。

最终出现的和平并未带来繁荣。战争和政局的发展使公众的品位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想欣赏一些好莱坞和欧洲的作品。放映中国电影的高档影院却空无一人。邵逸夫爵士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归咎为中文电影令人震惊的质量。

1957年,他来到香港,以每平方英尺45分的价格购买了清水湾的土地,掀起了一场电影革命。在此后的25年里,他在那里制作了多部电影———“可能是800部,也可能是900部,我记不清了”。

他们先是拍摄了时间设在古时不同朝代的浪漫作品。后来是打打杀杀的剑客剧情片。而有关鬼怪的故事片也曾风靡一时。接着出现了令香港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流派———功夫电影。

他后来成为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以及多家公司的负责人。

邵逸夫爵士曾与伊丽莎白·泰勒以及索菲亚·罗兰等影星合影。他还与其他大亨、金融家以及政治家来往密切。

然而,能为他带来最大快乐的依然是,他知道自己捐赠的大量财产正在为人类带来帮助。

用生命实践为中国富人正名

2013年1月7日,一条消息几乎占据了所有中文网站的头条:邵逸夫先生逝世。很快,各大门户纷纷推出邵逸夫专题,全球重要媒体播发消息,中国国家元首敬发唁电,而他的最终谢幕也被称为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葬礼。

邵逸夫是谁?何以如此显赫?20世纪90年代以后,每一个在中国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邵逸夫,但无人不知“逸夫楼”。“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1985年至今,邵逸夫先生在中国大陆捐资50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公益项目。几乎中国大陆每一所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数以千万计的中国青年才俊,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记忆。

向邵逸夫致敬!每一篇有关的新闻,都有长长的跟帖,表达着学子们的感念:遍布中华大地的数百座逸夫楼,就是您不朽的丰碑;每一座逸夫楼前,都有献给您的鲜花。正如中国矿业大学的教授所写:“邵公逝兮广厦在,德道永兮归苍茫。”“大哲渐远,精神弥彰;年寿有时,善业永尚。” 人们对邵逸夫先生的纪念,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期待与走向。富而仁,仁者寿;事业有成,兼济天下。

邵逸夫先生是一位佛教徒。他以长达百年的生命实践昭告世界:佛教与中国文化具有适应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能力;佛教与中国文化能够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不竭的道德资源,佛教与中国文化可以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一百年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认为只有新教伦理能够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韦伯的新教伦理典范就是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勤劳,节俭,敬业,将世俗的职业生活看作是神圣的“天职”,将个人财富上的不断成功看作是被上帝拣选的象征。富兰克林还是一位公益慈善家,他将辛勤得到的金钱毫不吝啬地用于修路灯,建消防队等公益事业。韦伯提出,在世界诸大宗教中,是欧洲的基督新教,而不是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印度的佛教、中东的伊斯兰教,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化源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萌生于基督新教的文化传统。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宗教与文化,是否具有适应现代化的能力,能否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上的支撑?

能!邵逸夫先生对此做了回答。邵先生节俭,一毛钱的馒头,他绝不同意用2毛钱买;邵先生勤劳,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生拍摄上千部电影;邵先生敬业,他一直工作到104岁;邵先生成功,他缔造了千亿资本的工商帝国;邵先生慷慨,他一生为公益的捐献超过200亿港元。

邵逸夫先生是将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商事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立足良知佛性,在天地之间完美实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他是中国文化的君子,中国传统的绅士。

邵逸夫先生的生命哲学与实践堪称当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中国当代社会诞生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其中有很多人被称为土豪,也就是现代意识不足的有钱人。今天,邵逸夫先生之哀荣备至,必定会成为所有土豪与国民的榜样。现代化之后的中国,一定是现代工商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一个“中国人”,一方面要有成功的职业生活,分享当代人类文明,同时也一定会饱浸中国文化的底蕴,周身放射着中国文化的光芒。

过了情关,你也可以成为邵逸夫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前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邵逸夫绝对是创业的楷模、劳动的模范,他一直奋斗到2011年,在103岁的时候才宣布退休。邵逸夫先生一手打造了邵氏和TVB两大娱乐帝国,他取得的成绩完全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

慈善标杆

在慈善方面,从1985年到2012年,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

邵逸夫先生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做公益、慈善,能够将自己的财富大部分拿出来去帮助那些自己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

邵逸夫先生为什么能把企业做得如此成功呢? 邵逸夫先生又为什么能长寿到107岁?

邵逸夫先生,似乎为企业家们树立了不可超越的标杆。

其实,你如果知道了这几个为什么的答案,你也有机会成为邵逸夫。

邵逸夫的事业成功、长命百岁、和慈善之心不是一个原因形成的,它是多因一果。但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就是邵逸夫先生的情感管理非常的到位。正是因为邵逸夫先生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出色的管理,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就。

亲情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对待自己的亲人好是天经地义的,比如孝顺父母。亲情的付出是不计成本,不图回报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当然这种爱同样也不需要别人的表扬,赡养爱护父母,这是做人的的本份,做不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对得起一撇一捺这个“人”字。

爱情是一种因强烈的生理需求而产生的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男女双方本来是陌生人,因为吸引走在了一起组建家庭。一旦爱情被以家庭的方式固定下来,男女双方就必须相互负责,无论贫穷还是疾病都不离不弃。相比较亲情,爱情升高了一个级别,因为你要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一生不离不弃,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伟大。

友情也和爱情一样是从陌生开始,只是它比爱情还要高一个层次。两个陌生人因为价值观相近或者是误以为价值观相近而彼此欣赏,逐渐成为知己,成为过命的朋友,甚至有的达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程度。但友谊有天然的脆弱性,它不能像亲情一样用血缘系在一起,也不能像爱情一样用《婚姻法》固定下来,友谊没有任何的约束,所以不背叛友情尤为可贵。

那么,为什么邵逸夫管理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过了情关就会有今天的成就呢?让我们看一下邵逸夫先生的情感观。

亲情观:对父母情深,对儿女情薄

邵逸夫对父母极为尊敬和孝顺,而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邵逸夫有两儿两女,但他奉行易子而教的方法,为防宠坏孩子,两个儿子在年幼时遵循宁波大家族的对养传统,由邵逸夫的哥哥邵仁枚抚养。

邵逸夫本人并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也没有想到把资产全部留给子女,他在1973年就成立邵氏基金,捐出过百亿港元从事教育和医疗。

热播栏目《爸爸去哪》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对子女的爱太少了,但是过犹不及,不要走了另一个极端。

亲情是天然形成的,尤其对待子女不需要用太多的金钱表达这种爱,反而是用更多的做人的道理把孩子培养成人更为重要。而孩子长大后的孝顺与不孝顺并不应该会给你带来什么伤害。有些人因为孩子的叛逆不孝顺非常痛苦,其实父母要孩子来到这个世间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孩子的到来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快乐,这就足够了。你只需要把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抚养成人,至于以后孩子孝顺不孝顺,从做父母这个角度上来讲不必太苛求。因为真正的爱和付出不是为了获得回报。

“感情不腻、财富不与,孝顺不求”这就是邵逸夫的亲情观。

爱情观:苟富贵,不相离

邵逸夫闯荡新加坡时,与黄美珍一见钟情, 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这段婚姻一直持续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在洛杉矶病逝。

其实,早在1952年,邵逸夫在夜总会观看演出时认识了当时南洋当红女歌星方逸华。虽然邵逸夫很喜欢方逸华,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抛弃发妻黄美珍。邵逸夫一直铭记着自己结婚的誓言,“苟富贵,不相理”,他对发妻不离不弃。

而邵逸夫把方逸华带入邵氏后,并没有因为喜欢而对她有特殊关照,方逸华从邵氏采购部小职员做起,很快成了邵逸夫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位奇女子从一介歌女到权倾一时的电视女王用了整整72年。她诠释了爱不是占有,而是相守、相扶、相助。

1997年,在妻子去世十年之后,90岁的邵逸夫才和67岁的方逸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给这段近半个世纪爱一个名分,之前两人已相识45年。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作为香港影视帝国的缔造者,邵逸夫身边天天都是美女如云,可是,邵逸夫却基本没有传出过什么绯闻。当然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一些捕风捉影的诸和陪女星逛街的新闻见诸于报端。邵逸夫则调侃说,“这是风流不下流”。

在对待女色上邵逸夫清心寡欲,忠于自己的夫人,糟糠不下堂这非常难能可贵。爱情是从“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开始,悲剧式的结尾是“我们还能做朋友吗?”,邵逸夫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和夫人身上。

友情观:君子坦荡荡

邵逸夫对朋友特别真诚,从来不暗算朋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里举一个有代表性的。

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闯荡的时候,和当地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成为了忘年交的好朋友。在应邀去余东璇家中做客的时候,年轻的的邵逸夫对余东璇当时的女友黄美珍一见钟情。这让邵逸夫非常纠结,让他深感不安,他觉得自己不能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但是,爱情又让邵逸夫倍受折磨,他觉得作为朋友应该坦荡,于是他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喜欢黄美珍的事。余东璇也被这位忘年交朋友的直爽所感动,他说“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忌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

正所谓朋友“妻”不可欺,邵逸夫“欺”了,还能和朋友继续友谊,这足以说明邵逸夫对朋友的坦荡。朋友在很多时候的交往都存在“利”和“义”,只要把握一个“诚”字,足矣。

邵逸夫正是因为很好的管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所以身心健康能够长寿百岁。“小财靠勤,中财靠智,大财靠德”。管理好的情感问题,让情感有了归宿,才能全力以赴去做好企业。企业家是由企业和家组成,光有企业没有家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这就是邵逸夫能够拥有巨额财富的根源。有了巨额的财富,又有了高层次的情感,邵逸夫才有能力去做公益和慈善,才有了今天的大德、大爱和大善。

在人类的情感里面,亲情、爱情、友情是低层次的,高层次的情感是对陌生人的爱,被人们称为陌情。陌情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是一种大爱,比如做公益和慈善就属于这种爱。高层次情感必须建立在低层次情感的基础之上。只有当低层次情感得到满足后,高层次情感才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低层次情感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情感就不会稳定下来,迟早是要衰退和消失的。

人往往是亲情、友情、爱情十分美满时,才会有陌情,才更愿意去做公益和慈善。换句话说,一个对亲人不爱、对爱情不忠、对友情不诚的人是很难去做高层次的陌情,很难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公益去做慈善。即使去做了,有的是为了博取好名声,有的是为了寻求心里的某种慰藉。

亲情、友情、爱情这种投入是递增式的,后面的投入越多则陌情就会越高,就会越容易把自己的爱给予陌生人。一个特别看中亲情的人,很难博爱,而一个对朋友对普通员工非常好的人,是更容易去关爱陌生人的。

情感的层次越高,就越是关心陌生人的疾苦,关心公共利益,就越是与社会情感融合在一起,就会有越多的关爱。并且,升级到关心人类共同的共同生存环境,就越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弟子规》中讲到“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就是让人们首先要讲孝悌,其次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大德。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第三篇:邵逸夫作文素材

邵逸夫作文素材

做人当如邵逸夫

作者/山东 毕泗建

人物简介

他曾拍摄过1000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香港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登上香港富豪排行榜唯他一人。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他就是邵逸夫。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美国旧金山政府则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香港特首梁振英对TVB荣誉主席邵逸夫离世表示哀悼,他赞扬邵逸夫长期大力推动演艺事业发展,又在香港及内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特别值得尊重。

传奇经历

创建“无线电视”

上世纪70年代,邵逸夫的电影事业进入了黄金阶段,1973年开始,邵氏公司每年都有40到50部影片问世,当时,香港电影中最卖座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邵氏出品。可是精明的邵逸夫感受到了电视对电影的威胁和挑战,他开始逐渐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

1987年,邵逸夫正式对外宣布停止了所有电影制作,正式将事业的重心转向电视业。事实上,早在1967年邵逸夫就和朋友利孝和等人联手创建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无线电视,英文简称TVB。

由他成立的无线艺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张曼玉等大批顶尖巨星,几乎撑起了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内地观众对于香港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TVB的电视剧,比如《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流氓大亨》《鹿鼎记》等等。40多年来,TVB推出的电视剧近1500部,超过8万多小时。

多维解读

1.成功需要“变”。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成长与兴衰,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成功需要“变”,一成不变与坐享其成的保守思想,注定让你成为时代浪潮中的牺牲品。革新,才有机会。

2.善于抓住机遇。能否善于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机遇往往是偶然的,稍纵即逝。邵逸夫感受到电视对电影的威胁和挑战,转投无线电视。因此,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有精明的头脑,详细地研究,细心地观察,捕捉机会。

精彩人生

曾经一天看9部电影

邵逸夫是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他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邵逸夫说: “我天生喜欢看电影。”邵逸夫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起床,一天的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几十年来,邵逸夫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9部,一年700部,邵逸夫可谓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 “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

多维解读

1.事业成功需要执著地投入。执著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著是热情地投入,是无私地付出。邵逸夫被称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即为明证。人生因执著而精彩,世界因执著而美丽。40多年来邵逸夫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能吃苦”的代表。

2.追求完美。邵逸夫曾说: “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你是否发现,走到最后的胜利者,都有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

魅力人格

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人格境界

60年代,邵逸夫聘用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邹氏跟随邵逸夫11年,常令邵氏影片“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平淡无奇的影片也能卖个满堂红。其后,他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邵逸夫自己每天九点钟一定到片厂,开会、试片等,他一定比别人先到,其他人员偶有迟到也不深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多维解读

1.学会知人善任。作为领导,要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邵逸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知人善任有关。

2.要大度宽容。胸怀博大,能善待他人,能悦纳他人,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能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

大爱无疆

散尽千金济众生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美籍华人杨振宁说: “‘邵逸夫奖’的设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逸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20多年来,他仅向内地的捐款就已经超过30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几乎成为中国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多维解读

1.邵逸夫曾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若不是满怀服务大众的精神,而只是站在云端俯视,邵逸夫便无法走进老百姓的心。

2.热爱国家,热爱香港。有钱却不奢侈挥霍,成功但从不自负。他生活简单,习练气功,还自带盒饭参加宴会。他不专横,更不轻易批评和否定他人。作为回报,社会也向这位成功而慷慨的人士奉上欣赏和尊重,尊重他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尊重他的美德善行和他事业的成功。

结束语

2011年12月7日,104岁的邵逸夫宣布将卸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等职务。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的名字就像个符号一般不可磨灭。

与邵逸失一起退隐的,是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时代;不会与这位老人一起离开的,则是他带给我们的黄金般的高尚品格与慈善理念。

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邵逸夫作文素材》

第四篇:邵逸夫的故事

“邵逸夫的故事”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了解邵逸夫老先生的先进事迹,知道我们“逸夫教学楼” 的来历,并学习邵逸夫老先生把爱回馈社会的高尚品质,懂得做一个感恩的人。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四年级教室

四、活动安排:

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邵逸夫老先生的故事。

2、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3、老师简介邵逸夫老先生的主要事迹。

4、评分标准:本次比赛以100分制标准进行计分。具体要求如下:(1)普通话(70分)

a、发音(40分):语音准确40分,较准确30分,基本准确25分。b、语速(20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表达自然流畅20分,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1分。

c、节奏(10分):节奏优美,富有感情10分;节奏鲜明,基本有感情5分。

(2)感情表达(30分)

表达自然得体、恰当30分;出现表达处理不太得当、唱读、拖腔拖调等现象扣10

5、学生开始讲故事

6、号召学生学习邵逸夫老先生慈善的美好心灵,懂得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邵逸夫的故事”活动总结

3月份,本班举办了“邵逸夫的故事”这个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邵逸夫老先生的为人更加了解,明白“逸夫教学楼”的由来。邵逸夫是个大慈善家,他捐资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面对这样的伟人,我们敬重、崇拜,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那慈善的心。这次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洗涤。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会懂得感恩父母、老师,感恩社会,做一个正直的人。

第五篇:习近平悼念邵逸夫

习近平、张德江等发唁电哀悼邵逸夫先生

中新社香港1月9日电 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中央领导人发来唁电,对邵逸夫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致以慰问。

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闻悉邵逸夫先生辞世,谨致哀悼,并向其亲属深表慰问。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张德江在唁电中表示,邵逸夫先生不幸辞世,深表哀悼,并谨向其家属致以慰问。邵先生毕生秉持爱国情怀,投身报国事业,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热心公益,泽被后世,风范永存。

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廖晖等9日也向邵逸夫先生的亲属发来唁电或表示慰问。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澳门中联办主任李刚及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原副主任陈佐洱、陈滋英等也发来唁电或表示慰问。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9日下午到香港殡仪馆邵逸夫先生的灵堂,向邵逸夫先生的夫人方逸华和邵维铭等亲属转交了习近平、张德江致送的唁电,并转达了其他中央领导人对邵逸夫先生逝世的哀悼和对亲属的慰问。张晓明还向邵逸夫先生的遗像鞠躬致意,并慰问亲属。中联办副主任杨建平、主任助理陈山玲等陪同。(完)

下载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邵逸夫的经典语录知多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邵逸夫阅读材料[五篇范例]

    一个老人,一生慷慨,一座高山,一片大海。 ——致邵逸夫 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周潜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

    邵逸夫捐资助学的心路历程[精选合集]

    邵逸夫捐资助学的心路历程 陈近摘要邵逸夫从事捐资助学活动历史悠久,按其在该领域的自我觉醒程度,可将其捐资助学活动分为两个鲜明的阶段:非主动阶段和主动阶段,非主动阶段即捐......

    作文素材积累邵逸夫

    作文素材积累 邵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 一、简介: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1-2]—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

    邵逸夫医院药剂科简介

    邵逸夫医院药剂科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建院于1994年,是香港知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士捐资,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协助管理的一所具有国内示范......

    邵逸夫护士长座谈改

    秉承国际护理管理理念 融汇中西方护理文化精髓 ——与邵逸夫医院护士长座谈医院护理建设情况 护理报-护理部主任群 343813698 受访对象 内外科科护士长潘红英,肛肠外科护士长......

    传统文化知多少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都知道吗? 一、儒家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歌词知多少

    歌词知多少? 人们对于欣赏的事物免不了要多看几眼,对于对口的歌曲,当然会多听几遍。 我就比较喜欢伤感的歌词,能打动人们的心弦,直扣人们的心扉!下面推荐我爱听的几首歌 周杰伦的......

    清明节知多少

    清明节知多少王强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