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共5篇)

时间:2019-05-15 09:0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第一篇: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第一原则:名从主人

“名从主人”狭义的理解是“译音要尽量接近原文读音”。根据这种理解,末代港督 Chris Patten 的中文名字彭定康和美国现任驻港总领事Stephen Young的中文名字杨苏棣都违背了这一原则。然而这两个名字的主人显然并不认为各自的中文名字有何不妥,甚至可以说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这体现的正是“名从主人”。

外国人为自己选取的中文名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自己母语姓名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中文名字,这种名字由于是其主人自己起的,毫不违背“名从主人”的原则。另一种兼顾母语名字的读音,例如利玛窦(Matteo Ricci)、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韩礼德(M.A.K.Halliday);有的译名还兼顾原名的意义,例如赛珍珠(Pearl Buck)。

有的外国人不懂中文,但他们对自己名字的汉译显然有发言权或决定权。例如 Chris Patten 被任命为港督之前,其姓曾被译成柏藤;接受任命后,很可能是英国外交部的某位中国通建议他采用彭定康这个译名,并且显然得到了他的认可。这些译名都是名字主人自己定的,不论译得好不好,我们都得遵从其主人的选择,不能根据别的原则译成别的名字。

这类译名如果出现不统一的情况,我们也无权加以规范。例如,同一个David,剑桥大学中国历史学家 David McMullen的中文译名是麦大维;而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如今经常做客央视 4、9、10 频道节目的美国友人 David Moser 却称自己为莫大伟,二人既没有选择规范的译名戴维,也没有选择约定俗成的译名大卫。

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的姓就改动过。Sarkozy 原来译成萨尔科奇,后应法国政府要求,改成萨科齐。漆菲没有透露法方为什么要求改译名,仅说“据新华社译名室译员李振洁解释,由于名字改动时,萨科齐刚刚当上总统,影响力远非今日,所以没有形成很大的冲击。”

笔者猜测,萨科齐的父亲是匈牙利人,父姓 Sárközy 的读音是 /∫a: rkøzi/;萨科齐的姓现在通常写作 Sarkozy。在法语里 Sarkozy读作/saʁkɔzi/。查阅《大辞典》,我们可以找到“Sárközy沙尔克齐 [ 匈 ]”和“Sarkozy 萨尔科齐 [ 法 ]”,这两个译名都没有问题。可是 Nicolas Sarkozy 的实际读音是 /ni:kɒlɑ: sɑ:(r)kəʊ`zi:/,既不是其父姓在匈牙利语里的读音,也不是法语姓 Sarkozy 的读音,因此萨尔科齐的尔字属于多余。

法方要求把萨尔科齐改成萨科齐,依据的是“名从主人”的原则,这个“主人”就是萨科齐本人的姓现今的实际读音。《大辞典》原先的译名依据的也是“名从主人”的原则,只不过这个“主人”是Sarkozy 这个姓在法语里的一般读音。

一般而言,个人须随家族之姓,人名的翻译也是如此。萨尔科齐改成萨科齐,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问题不大。如果因为改名而有可能切断个人与家族姓氏上的承继关系,就得慎重对待,哪怕是享有无上权力的国家元首,也不能自己想姓什么就姓什么。

2009 年 11 月12 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了一份纪念美国总统首次访华的海报,海报中 Obama 被译成欧巴马。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解释说,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使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的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欧巴马。

也就是说,美方试图依据“名从主人”这一原则来规范译名。然而在新华社的译名库里,Obama 的译名是奥巴马。要不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似乎成了一个问题。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的看法是,“提出讨论可以,但按照惯例,已经沿用一段时间的译名不会随便更改。”这似乎是在以“约定俗成”来抵挡“名从主人”和“音似为主”。

新华社译名室负责人给出了不改译名的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奥巴马这个姓氏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欧尽管是打头,后面紧接着是辅音,在拼音文字、拉丁文字以外的地方都是翻译成奥,不分亲疏,所以绝对不能翻译成欧。而且一直都是这么翻译,如果他改了,那个家族的名字都会受影响。”。新华社译名室把 Obama 译成奥巴马 , 也是依据“名从主人”

这一原则。美方和新华社的不同之处是,美方是站在 Barack Obama 个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新华社译名室是站在 Obama 家族的立场上看问题。当然,如果美方坚持自己的立场,通过外交途径,强烈要求我们用欧巴马这个译名,我们也只能接受。

实际情况是,美方没有再坚持,所以奥巴马仍是奥巴马。笔者猜想,美方之所以不再坚持,可能是他们后来认识到,Obama 并不是一个英语姓名,要想让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维系其父系的非洲根,只有维持奥巴马这一译名。一旦改用欧巴马这个名字,父子二人就成了异姓之人。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

长期以来,“约定俗成”被视为一条重要的翻译原则。细究起来,这一原则有些问题。约定俗成本身的意思是“大家都这样(做 / 说),于是就成了习俗或惯常说法”。这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不是什么翻译原则。

对于译者而言,“约定俗成”的隐含意思是“一种说法 / 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这才是一条翻译原则。这一隐含意思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对于什么是“定名”,需要加以界定。威廉·莎士比亚这样的译名,已被普遍接受,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属于定名。罗密欧(Romeo /`rəu miəu/)不属于定名,原因有二:

一、存在其他译名。曹禺的译名是柔蜜欧,孙大雨的译名是萝密欧;

二、即使曹和孙的译名没有被大家接受,也不意味着罗密欧这个译名就完美无缺、不可动摇,译成柔密欧是不是更准确,还可以讨论。

彼得(Peter)也不属于定名,因为按照 Pe 和 ter 的汉字转写规范,它可以译成皮特。据此,当一个译名出现后,如果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译名或者无人能给出更准确的译名,这样的译名才是定名。

对于“定名不咎”,也需要进一步加以界定。要把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某个特定外国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中文译名与译名表或译名手册所提供的一般外国人名的标准或规范译名区别开来。“定名不咎”仅适用于前者,例如《圣经》里的大卫、彼得、马太和历史上的威廉·莎士比亚,不适用于后者,例如今天叫 David、Peter、Matthew 和Shakespeare 的人。今天这些人的名字没有理由统统都译成大卫、彼得、马太、莎士比亚。

第三原则:音义兼顾

人的名字一般由姓和名组成,由于其各自的功能不同,翻译时应区别对待。姓通常不是自己或父母选择的,而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先因以得名的特征或理据到了后人那里早已不复存在,所以姓一般实际上不传达什么意义,只不过用作一个区别性符号。

有鉴于此,姓的汉译应当完全采用译音(即语音转写)的方式,尽量选用中性的汉字来转写,例如把 Short和 Swift 译成肖特和斯威夫特,避免给所翻译的姓氏添加在原姓中不存在的不当意义。名通常是父母或其他长辈起的,有的是名字主人长大后自己改换的。

不论哪种情况,名的选择通常都不是无目的、无理由或随机的;而是传达了一定的意义。有鉴于此,名的汉译应该以语音转写为主,适当兼顾意义。

在音义兼顾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译名不分男女。包括印欧语言在内的许多外语都有性(gender)这一语法范畴,名词区分阳性(masculine)、阴性(feminine)和中性(neuter)。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一般要区分男名和女名,否则日后人们在用第三人称代名词指称这个孩子时,会不知该用阳性的 he/him/his 还是阴性的 she/her/hers。

性在汉语里不是一个显性语法范畴(他和她仅是文字上的区别,不是语言上的区别),因此从语法的角度看,汉语人名无需区分男女。在实际生活中,汉语人名也经常不分男女。过去外国人名的汉译也不太注意男女之别,现在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翻译外国男子的名时,也应尽量避免选用具有女名特征的汉字,例如我们从来不用姆来给自己的男孩子起名,在有木、牧、慕、穆等多个中性同音字可以选用的情况下,不一定要用姆字来转写外国男子的名。

在外国人名的汉译中,人们一般遵循“译名用字忌含褒贬”的规则。当年接替 Walton Walker 担任朝鲜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的 Matthew Ridgway /`rɪʤweɪ/,其中文译名原本是李奇威,我方为了贬低他,将威改成了微。

笔者认为,奇威明显有褒义,奇微却不一定是贬义;以微代威并没有达到贬低 Ridgway 的目的,至少笔者之前并没有推断李奇微是个奇特微小的人。“译名用字忌含褒贬”这一规则本身也不是无懈可击。

如果我们接受“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第一或根本原则,那么译名真正忌讳的应该只是明显带有贬义的字,而不是带有褒义的词,因为没有哪位名字的主人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寓意好一些。因此我们在转写外国人名时,应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尽量不用我们自己起名时不愿意用的字。

第四原则 : 译音循本

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目前外国人名的译音经常是根据读音规则或译名规则来转写,这种做法违反了“译音循本”的原则。

遵循“译音循本”的原则而改换译名的一个例子是泰国总理 Yingluck 名字的翻译。Yingluck 过去一直译成英禄,2011 年 7 月 3日新华社在有关她参加总理选举投票的新闻稿中改译成英拉。

新华社译名室的吴迪解释说:“按照泰国语的标准译音表,luck 中 lu 发„禄‟音,按照泰国语的惯例,元音后面的子音 ck 作为最后一个音节不发音,所以我们一开始看到 Yingluck 就译为„英禄‟。

后来,外交部相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说泰国民众都将luck 发音为„拉‟,当时考虑到她还没有当选为总理,改后影响也不大,于是就纠正为„英拉‟。”其他定名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9.11 之后,本·拉登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世人皆知。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编委李纯指出,“拉登是媒体根据英语发音译的,但拉丹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系里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所以只能译成拉丹。从这点可以看出民间望英文而音译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民间”之所以把 Laden 误译成了拉登而没有译成拉丹,原因还得从他们案头的译名手册去找。打开第一版《大辞典》,只有“Laden 拉当 [ 法 ]/Laden 拉登 [ 德、罗 ]”,没有拉丹,《大辞典》所附的“国家和地区代称名称对照表”里也不包含阿拉伯语。

既然拉当确定无疑是法国或法语人名,译者只有选择不那么确定的拉登。当然,译者如果认真一些,看见 Laden 后面的方括号里不包括“阿拉伯”,应该查一查正文后面附录的“阿拉伯汉译音表”,那样就会知道,den 根据转写(transliteration)规则应该转写成丹。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讲求速度,9.11 事件突然发生,记者、译者或编辑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出中文报道,匆忙之中对译名没有细究,也情有可原。

“译音循本”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一个名字最古老的读音或其在源语言里的读音来转写。例如 Caius,作为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名字,其读音一般是 /kʌIəs/(Upton et al., 2001),译名有两种,即“卡尤斯 [ 罗 ]/ 凯厄斯 [ 英 ]”。可是这个 Caius 早已英国化了,剑桥大学 Gonville and CaiusCollege 的 Caius 读 /ki:z/,因为其创建人 Caius 的名字就读 /ki:z/。根据“译音循本”的原则,Caius College 的 Caius 应该译成基斯,不能译成凯厄斯。

作为一种具有规范功能的工具书,词典不同于一般书籍,读者对词典内容准确度的期待极高,可以说不允许词典出现任何错误。译名手册也一样,所给的译名应该准确无误,让人能放心使用。

那些根据译名规则给出的不符合原名实际读音的中文译名不是准确无误的译名,如果不属于早已约定俗成的译名,就不应进入词典;词典的编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录了这种译名,一旦发现译名有误,须及时更正。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与任何另外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完全对应,例如英语音位 /v/、/ʒ/、/θ/、/ð/、/e/、/æ/ 在汉语里就没有对应音位;但是也似乎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在音系上与另一种语言完全不对应。实际情况是,两种语言之间对应的音位一般要比不对应的音位多。

严格地说,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来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

音系对应首先意味着音位对应。由于早期译者母语方言的影响以及先入为主造成的约定俗成,外国人名的汉译没有做到充分利用汉语的全部对应音位。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是用普通话里以卷舌音/ɻɽ/(汉语拼音写作 r)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英语或其他语言里以齿龈颤音 /r/ 为首辅音的音节,而是用以齿龈边似音 /l/ 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

当然,汉语里如果没有与以 /r/ 为首辅音的某一音节相对应的汉字,就只能用以 /l/ 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例如汉语里没有 /ra/、/raɪ/、/raʊn/ 这三个音节,遇上 Ralph /ralf/、Fulbright/'fʊlbraɪt/ 和 Brown /braʊn/ 这三个名字,只好转写成拉夫、富布莱特和布朗。

可是汉语普通话里有的字的读音与英语里以齿龈颤音 /r/ 为首辅音的音节很接近,比较:若和 /rə/、/rʊə/;瑞和 /re/、/r/、/r/;润和 /rən/;阮和 /ræn/;冉和 /ræŋ/;饶和 /rɒ/、/rɔ:/;儒和 /ru/、荣和 /run/、/ru:n/;柔和 /rəʊ/ 等。

过去懂外语的人少,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少数专业人士,由新华社译名室这样的权威机构制订的译名规范推行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即使是错误或不太准确的译名,一旦进入译名手册,也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懂外语,不直接接触外国人,也不知道外国人名的实际读音。现在则不同,受过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外国人或外语,当他们知道了外国人名的实际发音与译名手册所给的发音不一致后,会对译名手册的译名产生质疑乃至抵触。

音系对应还意味着,中文译名的字数应尽量贴近外国人名的音节数。英语的某些双辅音与某些元音结合在一起,读音与汉语里的某些字很近似,如Patricia /pə‟trɪʃə/ 和 Patrick /‟pætrɪk/ 里的 /trɪ/ 与汉字垂就很相似,与其译成四音节的帕特里夏和帕特里克,不如译成三音节的帕垂霞和帕垂克。同样,把哈姆雷特的母亲 Gertrude译成格特鲁德(新华社译名室,2004)不如译成葛楚或葛楚德。

语音系统的对应要求音位和音节的转写要系统而规范,做到同音同译、异音异译。可能是因为早期译者对送气和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关系认识得不太清楚,/p/ 和 /b/、/t/ 和 /d/ 常常不分,有时用 b 声母的字来转写外语中以 p 为首辅音的音节,或用 d 声母的字来转写外语中以 /t/ 为首辅音的音节,例如 Peter译成彼得。

如果实行同音同译、异音异译,著名丹麦语言学家 Otto Jespersen /`jɛspəs(ə)n/ 的 per 应转写成珀,而不是佩、柏或泊;Betty 应转写成贝媞,而不是贝蒂。Peter的转写比较麻烦,因为汉语的te这个音节,除了特之外,没有别的特别好的当用字,只好译成皮特;如果需要把 Peter 与 Pitt /pɪt/ 区别开来,可以考虑把 Peter 转写成皮德,把 Pitt 转写成皮特。

外国人名的汉译中存在的混乱,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有关各方在人名翻译的原则上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细则;二是译者对外国人名的实际读音和意思不太清楚。

针对第一个原因,本文论证“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根本原则,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尊重外国人自己选择的中文名字,还要在翻译他们名字的时候,遵循译名的原则和规范,将名字的意义考虑进去,译音时做到外汉音位系统的有序对应,充分体现外文原名的区别性,这样才可以避免译名的混乱。

“约定俗成”只能理解为不去改变某一历史人物已被普遍接受的固定译名,不能以此为由把过去一些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译名当作圭臬,用来规范今天外国人的译名;不应根据拼读规则来转写外国人的姓名,而应根据外文原名的实际读音来转写。转自:中国翻译

第二篇:新闻听力词汇(五)人名与地名

新闻听力词汇

(五)新闻常用人名地名

Abbas Khalaf 伊拉克驻俄大使

Abdelaziz Bouteflika 阿尔及利亚总统

Abdel-Razzak al-Yahya 巴勒斯坦内务部长

Abdullah阿布杜拉(人名)

Abdul Qadir 阿富汗副总统

Abdul Rashid Dostum 阿富汗北方联盟将军

Abuja阿布贾尼日利亚首都

Abu Sayyaf阿布萨耶夫(菲律宾组织)

Aceh 印尼省名

Acre 巴西一省名

Agent Orange橙剂

Ahmadabad 印度城市

Ahmad Tejan Kabbah 塞拉利昂总统

Ahmed Shah Masood 马苏德,阿富汗北方联盟领导人(已被害)

Ahmet Necdet Sezer 土耳其总统

Akihiko日本天皇

al-Aqsa Martyrs Brigades阿克萨烈士旅

Alassane Dramane Ouattara 象牙海岸反对党领袖 Albanian阿尔巴尼亚人

Al-Bayan newspaper 迪拜一报纸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

Alejandro Toledo.秘鲁总统

Aleksander Kwasniewski波兰总统

Algeria阿尔及利亚 Algerine阿尔及利亚的Algiers 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首都)

Al Gore 美国前副总统

Al-Hayat 伦敦一报名

Ali Ahmeti 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反叛领导人

Ali Rodriguez OPEC 秘书长

All Parties Hurriyat Conference(印控克什米尔一组织)

al-Qaida(拉登的)阿尔凯达基地组织

Al-Jazeera television(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Amarnath caves 印控克什米尔地名

Ambon 印尼城市

Amman 安曼(约旦首都)

Amr Moussa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

Armenian Orthodox christian religious美国东正教 Andean organization 安第斯组织

Andres Pastrana 哥伦比亚总统

Angola 安哥拉

Angolan 安哥拉人,安哥拉的Ankara 安卡拉(土耳其首都)

Ann M.Veneman 美国农业部长

Ansar al-Islam 军事组织名

Antananarivo 马达加斯加岛首都

Anthony Zinni 美国官员

A.P.J.Abdul Kalam 印度当选总统

Arequipa 阿雷基帕(秘鲁南部城市)Ariel Sharon 以色列总理沙龙

Ari Fleischer 白宫发言人

Arusha 坦桑尼亚城市

Ashkhabad 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首都)

Asian 亚洲人,亚洲的Asma Jahangir 巴基斯坦律师UN代表

Astana 哈萨克斯坦首都

Atlanta Georgia亚特兰大(美国佐治亚州首府)

Atlantis 美国航天飞机名

Atal Behari Vajpayee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

Augusto Pinochet 智利前领导人

Aung San Suu Kyi 缅甸反对党领导人

Awami League 孟加拉国主要反对党 Ayatollah Ali Khamenei 伊朗最高领导人(霍梅尼)

Ayohya 印度城镇名

Baath Party 萨达姆候赛因之党

Bagdad 巴格达

Baghlan province阿富汗一省名

Bagram Air Base 阿富汗一空军基地 Bahrein 巴林(国家名)

Baikonur space launch center Baikonur宇航发射中心(在哈萨克斯坦)

Baluchistan 巴基斯坦地名

Bangkok曼谷(泰国首都)

Bangladesh孟加拉国

Bannu 巴基斯坦城市

Barents Sea巴伦支海(俄)

Barguna 孟加拉国一城镇名

Bashar al-Assad 叙利亚总统

Basilan 菲律宾岛屿

Begum Khaleda Zia 孟加拉总理

Beirut贝鲁特(黎巴嫩的首都为一海港)

Beit Lahia 加沙城镇

Bekaa Valley贝卡(黎巴嫩中部一谷地)

Belarus白俄罗斯

Belgrade 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首都)

Belize伯利兹城(洪都拉斯首都)

Benazir Bhutto 前巴基斯坦总理

Bethlehem.伯利恒(耶路撒冷南方六英里一市镇耶稣诞生地)

Benevolenc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Bertie Ahern 爱尔兰总理

Bill White(VOA)美国之音播音员 Binyamin Ben-Eliezer 以色列国防部长

Bishkek 吉尔吉斯坦首都

Blawayo..津巴布韦城市

Bob Dugty(VOA)美国之音播音员 Bob Dylan 鲍伯•迪伦 Bogotá.波哥大(哥伦比亚首都)

Bolivia Bolivian玻利维亚(南美洲西部国家)

Bombay孟买

Brazzaville.布拉扎维(刚果共和国首都)

Brooklyn bridge布鲁克林大桥

Brussels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

Buenos Aires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Bulent Ecevit土耳其总理

Bulgaria保加利亚

Burma缅甸

Byelorussia白俄罗斯

Cairo开罗

Cali(哥伦比亚城市)

Cam Ranh bay 金兰湾(越南)

Cambodia高棉,柬埔寨

Cameroon.喀麦隆(非洲西部国家)

Canaveral卡纳维拉尔角(美国佛罗里达州)

Canterbury(英国)坎特伯雷

Cape Canaveral卡纳维拉尔角(美国佛罗里达州)Caracas 加拉加斯(委内瑞拉首都)

Carlos Menem 智利前总统

Carlos the Jackal 委内瑞拉恐怖分子

Caribbean Sea.加勒比海

Caspian Sea里海

Chandrika Kumaratunga 斯里兰卡总统

Charles Moose Montgomery县警长

Charles Taylor 利比里亚(西非国家)总统

Chebaa farms area 以色列一农业区

Chechnya(Chechen)车臣

Cheikh Ridiane Gadio 塞内加尔外长

Chevron Texaco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

Chile.智利(首都是圣地亚哥Santiago)

Chosun韩国一报纸名

Christina Rocca(美)助理国务卿

Clark Randt 美国驻中国大使

Colin Powell(美)国务卿鲍威尔

Colombia 哥伦比亚(首都为波哥大Bogota)

Condoleezza Rice 美国家安全顾问赖斯

Congo 刚果

Costa Rica 哥斯达黎加

Crowfort 德克萨斯州内一地名

Cyber-(前缀)表示“计算机计算机的”之义

Cyprus Cypriot塞浦路斯

Czech Republic捷克共和国

Dagestan 达吉斯坦

Da'i Bachtiar 印尼警察总长

Dallas 达拉斯(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北部城市)

Daloa 象牙海岸城镇

Damascus.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

Daniel arap Moi 肯尼亚现任总统

Daniel Pearl 美国一记者(在巴基斯坦被害)

Dari(达里语(现代波斯语的一种主要为塔吉克人使用,是阿富汗人的一种主要语言)

Deir al-Balah 加沙城镇

Dennis Hastert美众院发言人

Denpasar Bali's capital 印尼巴厘岛首府

Dessau 德国城市名

Devlet Bahcel 土耳其副总理

Dhaka达卡(孟加拉国首都)

Dick Cheney 美副总统切尼

Didier Ratsiraka 马达加斯加前总统

Diffa 尼日尔城镇

Dimitris Koufodinas 希腊11月17日领导人

Djerba.突尼斯(北非国家)一岛屿

Djibouti吉布提

Donald Evans美国商业部长

Donald Rumsfeld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Dominique de Villepin 法国外长

Dough Johnson(VOA播音员)

Dow-Jones Industrial average.道琼斯工业指数Dresden德累斯顿(德国Saxony邦首府)

East Timor东帝汶

Ecuador厄瓜多尔(南美洲西北海岸的国家)Eduardo Duhalde 阿根廷总统

Eduard Shevardnadze 格鲁吉亚总统

Egyptian埃及的,埃及人的,.埃及人

Elbe River易北河(流经中欧)

El Hadj Omar Bongo 加蓬总统

El Nino 厄尔尼诺(现象)

El Salvador.萨尔瓦多(中美的一国)

Elvis Presley 著名摇滚歌手(美)

Emile Lahoud 黎巴嫩总统

Enron 美国安然公司

Erfurt 德国城市名

Eritrea 厄立特里亚

Ernie Els南非职业高尔夫球选手

ETA 巴斯克分裂主义者运动组织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非洲东部国家)

Fairfax County 维吉尼亚州地名

Falls Church 维吉尼亚州地名

Farooq Abdullah 人名(印控克什米尔)

Faustine Kowalska 波兰女圣徒

Fergus Blackie 津巴布韦一前法官

Fidel Castro 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人

Filipinos 菲律宾人

Florence 佛罗伦萨(意大利都市名)

Frankfurt法兰克福

Fredericksburg 弗吉尼亚州城市

Frida 电影名,描写的是墨西哥人Firda Kahlo的故事

Gardez 阿富汗地名 Paktia省会

Gaza 加沙地带

Geneva Conventions 日内瓦条约 Geoff Hoon 英国国防大臣

Georgia State 乔治亚州

George Fernandes 印度国防部长

George Ryan 伊利诺斯州长

George Tenet(CIA chief)中央情报局局长

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敦大学(美)

Georgia 格鲁吉亚

Gerhard Schroeder 德国总理

Ghanaian 加纳人 adj.加纳(人)的 Gladys Kessler美联邦法官 Goh Chok Tong 新加坡总理

Gonaives 海地城镇名

Gonzalo Sanchez de Lozada 玻利维亚总统

Grasberg mine 印尼一金矿

Grozny 车臣首都

Guatemala 危地马拉

Gujarat(Indian State)印度邦名

Gul Agha Sherzai 阿富汗Kandahar省省长

Gulbuddin Hekmatyar 阿富汗前总理 Gultari area巴控克什米尔一地区

Haifa 海法,以色列城市

Hague 海牙,荷兰城市

hajj/haji/haj 伊斯兰麦加朝圣

Haji Abdul Qadir 阿富汗已故副总统 Hama Amadou 尼日尔总理

Hamas 伊斯兰哈马斯组织 Hamburg 汉堡,德国城市

Hamid Karzai 阿富汗总统

Hamid Youssef Hammad 伊拉克文化部长

Hanoi 河内

Hasbani river 黎巴嫩境内一河流

Hawaii夏威夷

Harare哈拉雷津国首都

Hebrew University希伯来大学

Hebron 希布伦(地名)

Heidelberg 海德尔堡德国城市

Helen Clark 新西兰总理

Helsingoer 丹麦城市

Helsinki area 芬兰地名

Herat province阿富汗省名

Hezbollah(黎巴嫩)真主党 Hilversum city 荷兰城市

Hiroshima 广岛,日本城市

Hollywood 好莱坞,美国电影业 Hugo Chavez 委内瑞拉总统

Hungary 匈牙利

Hun Sen柬埔寨首相

Hurriyat印控克什米尔一分离组织名称

Hutomo Mandala Putra印尼前总统之子

Hutu(卢旺达)胡图族

Hyderabad 巴基斯坦城市

Iain Duncan Smith 英保守党领袖

Ian Cochrane 津巴布韦一白人农民

Igor Ivanov伊万诺夫,俄外长 Ikrima Sabri 巴勒斯坦教士

Inamul Haq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

Inchon 仁川(韩国西北部一港口)

IngushetiaRepublic of(俄)

Interfax News Agency 俄新闻社

Iraq 伊拉克

Isaias Rodriguez 委内瑞拉司法部长 Islamabad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首都)Israeli 以色列人

Jack Strow 津巴布韦外长

Jakarta/Djakarta 雅加达(印度尼西亚首都)Jacques Chirac 希拉克,法国总统

Jalalabad 贾拉拉巴德,阿富汗东部城市 James Traficant 美一(被开除的)众议员

Jammu 查谟

Jaswant Singh 印度外长

Jean-Bertrand Aristide 海地总统

Jean Chretien 加拿大总理

Jeb Bush佛罗里达州长

Jemaah Islamiya 伊斯兰祈祷团

Jenin 以色列城市

West Bank 约旦河西岸 Jerusalem 耶路撒冷 Jihad 异教徒

John Ashcroft 美国司法部长

John Bolton 美国副国务卿

John Howard 澳大利亚总理

John Walker Lindh 美国一恐怖主义者

Jordan 约旦

Jose Eduardo dos Santos 安哥拉总统

Jose Maria Aznar 西班牙总理

Joseph Biden 外交委员会主席(美参院)

Joseph Kabila 刚果总统

Jose Serra 巴西总统侯选人

Juan Carlos 西班牙国王

Julie Taymor 著名美国导演

Junichiro Koizumi 小泉纯一郎,日本首相

Kabul 喀布尔(阿富汗的首都)

Kabyle area 阿尔及利亚一地区

Kamal Kharrazi 伊朗外长

Kampala 坎帕拉(乌干达首都)

Kandahar 坎大哈,阿富汗城市

Kano 尼日利亚城市

Kanu party肯尼亚一政党

Karachi卡拉奇

Kargil 克什米尔城镇

Kashmir克什米尔

Kathmandu 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Kazakhstan 哈萨克斯坦

Kazvin(Qazvin)伊朗省名

Kentucky Derby(美国)肯塔基赛马会

Kenyan 肯尼亚人

Kerala 喀拉拉邦(印度西南部)

Kerim Sadok Chatty 瑞典人(持枪登机)

Kfar Saba 以色列城镇 Khaleda Zia 孟加拉总理

Kim Chong-il 金正日,朝鲜领导人

Kim Dae-jung 金大中,韩国领导人

Kinshasa 金沙萨,扎伊尔首都

Kodori Gorge 格鲁吉亚西北部城市

Koffi Annan 安南,联合国秘书长 Kos Island of-科斯岛(希腊岛屿)

Kosovo 科索沃

Krakow 克拉科夫(波兰城市)

Krishna Kant 印度副总统

K.R.Narayanan 印度总统(即将退位)

Kunar 阿富汗一省名

Kunduz 阿富汗城市

Kupwara district 克什米尔一地区

Kursk 库尔斯克号潜艇(俄)

Kuta 印尼地名

Kuwait 科威特

Kyrgyzstan 吉尔吉斯坦

Laghman 阿富汗一省名

Lebanese n.黎巴嫩人adj.黎巴嫩(人)的Lebanon黎巴嫩(西南亚国家)

Lahore 拉合尔,巴基斯坦城市 Lakhdar Brahimi 联合国代表

Lanao del Sur province 菲律宾省名

Lapono 乌干达地名

Las Veigas 拉斯维加斯,在内华达州

Laos老挝国(东南亚国家)

Laurent Gbagbo 象牙海岸总统

Laurent Kabila 刚果总统

Lenin Ramirez Sanchez 委内瑞拉石油工业新总裁 Leonid D.Kuchma乌克兰总统

Lesotho 莱索托 Liberia 利比里亚

Likud party 利库德集团 Lima 利马,秘鲁首都 Lionel Jospin 法国总理 Lithuania 立陶宛 Libya 利比亚

Lockerbie 洛克比,苏格兰一地名

Logar 阿富汗一省名

Lokendra Bahadur Chand 尼泊尔新总理

Lord's Resistance Army 乌干达反叛组织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美国南部的州名)

loya jirga 阿富汗大国民议会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巴西总统

Luxor 埃及城市

Lviv 乌克兰城市名

Machacos 肯尼亚地名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岛(非洲岛国

Magbeburg 德国城市名

Makiko Tanaka 日本前外相(女)

Makwanpar 尼泊尔一地区名

Malawi 马拉维

Malaysian 马来西亚人

Maldives马尔代夫(群岛)(亚洲岛国)

Male 马尔代夫首都

Maluku 马鲁古群岛(印尼)

Mamadou Tandja 尼日尔总统

Manado 默纳杜,印尼地名

Manama 巴林首都

Mandalay 曼德勒,缅甸城市 Maputo 莫桑比克首都 Maracay 委内瑞拉城市

Marwan Jamil Al-Muasher 约旦外长 Mary Tillotson(VOA)播音员

Mastoi 巴基斯坦一部族

Matori Abdul Djalil 印尼国防部长

Mauritania 毛利塔尼亚(北非古国)Mecca 麦加

Meerwala 巴基斯坦城镇名

Megawati Sukarnoputri 印尼总统 Meir Shitreet以色列司法部长

Mercosur trade group 南美贸易组织

Messina 墨西拿,意大利城市

Michael Melchior 以色列副外长 Mike O'Brien 英国外交部长

Milan 米兰(意大利北部城市)

Mindanao 棉兰老岛(菲律宾东南部,或译民大那峨岛)

Miroljub Labus 南斯拉夫副总理

Moammar Gadhafi 利比亚总统卡扎菲

Mogadishu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Mohammad Fahim 阿富汗国防部长

Mohammad Khatami 伊朗总统

Monrovia 蒙罗维亚,利比里亚首都 Montenegro 南斯拉夫地区 Monterrey 墨西哥城市

Moroccan 摩洛哥的,摩洛哥人 Morocco 摩洛哥

Mozambique 莫桑比克 Murree 巴基斯坦城镇名

Nabil Shaath 巴勒斯坦国际合作部部长

Nablus 纳布卢斯,约旦河西岸城市 Nagasaki.长崎,日本地名 Nahrin 阿富汗地名 Nairobi 奈洛比

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仑,法国皇帝 Naji Sabri 伊拉克外交部长

Nasdaq composite index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Nauru瑙鲁(岛)(西太平洋岛国,在赤道附近)

Nawaz Sharif 前巴基斯坦总理

Nazi 纳粹党人 Nepal 尼泊尔

Nepalese尼泊尔的,尼泊尔人 Netherlands 荷兰

Nevada 内华达州(美)

Newark 新泽西州一城市

New Delhi 新德里,印度城市

Newport Folk Festival 美国新港民族节

Niamey 尼亚美(尼日尔首都)

Nicaragua 尼加拉瓜

Nick Rahall 一民主党众议员

Niger 尼日尔(非洲中西部国家)

Nigeria 尼日利亚 Ninja 日本武士

Nkosazana Dlamini-Zuma 南非外长

Norouz 依朗一报纸名

Norwegian 挪威人

Oakland University 美国奥克兰大学

Olusegun Obasanjo 尼日利亚总统 Omar Hassan al-Bashir苏丹总统

Oruzgan 阿富汗省名

Osama bin Laden 本•拉登,“基地”恐怖组织领导人

Otto Schily 德国内务部长 Paavo Lipponen 芬兰总理

Padshah Khan Zadran 阿富汗军阀名

Paek Nam Sun(北)朝鲜外长

Paktia 阿富汗省名

Palermo Senator 船名 Palestinian 巴勒斯坦人

Pan Am 泛美航空公司(美国)

Panama 巴拿马

Panjshir Valley 马苏德埋葬处

Pankisi Gorge area 乔治亚(前苏联)一地区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province 印尼巴布亚省

Paraguay 巴拉圭

Pedro Carmona 委内瑞拉政府临时领导人

Persian 波斯人

Per Stig Moeller 丹麦外长

Peruvian 秘鲁人

Pervez Musharraf 穆沙拉夫,巴基斯坦总统

Peshawar 巴基斯坦城市

Philippines 菲律宾 Pim Fortuyn 荷兰政客 Portugal 葡萄牙

Portuguese 葡萄牙人

Prague 布拉格,捷克首都 Presovo valley 塞尔维亚地名

Price Saudi Al Faisal 沙特外长 Prince Sultan 沙特国防部长

Punjab 巴基斯坦地名

Pyongyang平壤,朝鲜城市

Qazi Hussain Ahmed 巴基斯坦宗教领袖

Quds University 巴勒斯坦一大学 Radovan Karadzic 前波斯尼亚-塞尔维亚领导人

Rajouri 印控克什米尔一地区名

Rally of the Republicans Party 象牙海岸反对党

Ralph Boyce 美国驻印尼大使

Ramallah 拉马拉,巴勒斯坦地区 Rangoon 仰光,缅甸首都

Ranil Wickremasinghe 斯里兰卡总理 Rawalpindi 拉瓦尔品第,巴基斯坦城市

Rene Harris瑙鲁总统

Reuters 路透社

Richter Scale地震里氏震级 Rio Branco 巴西一地区

Riyadh Robert Mueller(FBI)

Robert Mugabe 津巴布韦总统

Rowan Williams 新被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Russia 俄罗斯 Rwanda 卢旺达

Saadoun Hammadi 伊拉克议会发言人

Sabah 沙巴 马来西亚省名

Sabih Kanadoglu 土耳其检查总长

Saeb Erekat 巴勒斯坦谈判代表Palestinian negotiator

Saddam Hussein 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领导人 Safiya Hussaini 尼日利亚一妇女名

Salam Faiad 巴勒斯坦财政部长

Salfit 巴勒斯坦城镇名

Sami Al-Arian 南佛罗里达州大学一教授

Sandhikhara 尼泊尔城镇

Santa Pola 西班牙地名

Santiago圣地亚哥(智利首都)

Saud al-Faisal 沙特外长

Saudi Arabia 沙特阿拉伯

Scott Ritter 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员

Senegal 塞内加尔 Serbian 塞尔维亚人

Sergio Vieira de Mello 新任命的联合国人权专员

Seville 西班牙城市 Seychelles 塞舌尔

Sheikh Hasina 孟加拉反对党领袖

Shiite 什叶派教徒

Shimon Peres 以色列外长 Shindand 阿富汗一空军基地

Siberia 西伯利亚 Sidon 黎巴嫩城市 Sierra Leone 塞拉利昂

Sindhuli area 尼泊尔一地区

Sinn Fein 爱尔兰的新芬党

Sinpo 新浦(朝鲜港市)

Skopje 斯科普里,马其顿首都

Soeharto 印尼前总统苏哈托

Sohag 埃及地名

Somali 索马里

Sudan苏丹

South Korea 韩国

Soyuz rocket Russian 俄罗斯火箭名 Sri Lankan 斯里兰卡

Srina, gar 斯利那加,印控克什米尔首都 Steve Ember 美国之音播音员

St.Lucia Wetland park 南非一公园

Stockholm 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

St.Petersburg 圣彼德堡

Strasbourg 法国城市

Sudan Sudanese 苏丹人 Sulawesi Island 印尼地名

Sunni〈伊斯兰〉逊尼派教徒

Surabaya 印尼城市

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印尼安全部长

Swaziland 斯威士兰

Sweden 瑞典

Swiss 瑞士

Switzerland 瑞士

Syria 叙利亚

Tadzhikistan 塔吉克斯坦

Tajik 塔吉克人

Taliban 塔利班

Tamil 泰米尔人

Tanganyika Lake 刚果一湖名

Tanta(Egypt)坦塔(埃及东北部城市)

Tanzania 坦桑尼亚(东非国家)

Tareq Aziz 伊拉克副总理

Tasman Sea塔斯曼海,澳大利亚东部海域

Tayyip Erdogan 土耳其一党派领袖

Teh(e)ran 德黑兰

Tel Aviv 塔拉维夫

Tennessee 田纳西州

Texas 德克萨斯州

Thailand 泰国

Thabo Mbeki 南非总统

Thaksin Shinawatra泰国总理

Tiam 苏丹城镇名

Tiaret 阿尔及尔地区

Tom Daschle(美)参院多数党领袖 Tom Ridge 美国国防安全部长

Tomy Franks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

Tony Blair 布莱尔,英国首相 Toubus 西岸城镇名

Toumani Toure 马里总统

Tran Duc Luong 越南主席陈德良

Tripoli 的黎波里(利比亚首都)

Tsfat 以色列城镇名

Tsutomu Takebe 日本农业大臣

Tubas 约旦河西岸城市

Tulkarm 巴勒斯坦城市 Tunisia 突尼斯

Tutsi 卢旺达图西族

Ugandan 乌干达

Uhuru Kenyatta 肯尼亚总统侯选人

Uruguay 乌拉圭

Uvira 刚果城镇

Uzbekistan 乌兹别克斯坦

Vaclav Havel 捷克总统

Vaesteraas 瑞典城市

Vatican City 梵蒂冈

Velupillai Prabhakaran 泰米尔猛虎组织领导人

Venezuela 委内瑞拉

Venice 威尼斯,意大利城市 Verona 维罗那,意大利城市

Vienna 维也纳,奥地利首都 Vietnam 越南

Vietnamese 越南人

Viktor Yushchenko 乌克兰总理

Virginia 维吉尼亚

Vladimir Putin 普京,俄罗斯总统 Vladimir Ustinov 俄检查总长

Vladivostok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传统称海参崴)

Vojislav Kostunica 南斯拉夫总统

Volodymyr Shkidchenko 乌克兰国防部长

Volodymyr Strelnykov 乌克兰空军司令

Wafa 沙特一人权组织

War Emblem 一匹著名赛马的名字

Westminster Hall 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所在地 Wewak 巴布亚新几内亚城镇

Wim Kok 荷兰总理

Wolfgang Schuessel 奥地利总理

Yangyang 韩国城市

Yasser Arafat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地区领导人 Yoriko Kawaguchi 日本外长

Yosri Fouda 为半岛电视台工作的一名记者

Yoweri Museveni 乌干达总统

Yugoslavia 南斯拉夫

Yunis Qanuni 阿富汗内政部长

Zahir Shah 阿富汗国王 Zambia 赞比亚

Zimbabwe 津巴布韦 Zamboanga 菲律宾城市

第三篇:人名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性,人心在有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同但类似的经历,我们都在为生活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没有承受住生活的考验,误入歧途,需求“快捷经的致富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在看《人民的名义》过程中,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落马官员**、魏鹏远常常忏悔,“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总的主线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担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坚定支持下,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处京州市山水投资集团侵吞大风服饰集团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

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败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但是必须这样做。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待,国家的希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确对待个人廉洁问题。四要慎交友。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电教片中活生生的例子不能说不发人深省。胡长清与不法企业主同流合污等反面事例十分典型,特别是电教片中发人警醒的解说,无不都在提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恶友,远离诱惑,切实把好交友关。

通过观看这部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可以说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一个震撼,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更明确了,准则更清晰了,要真正做到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观改造,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剧中的革命老同志陈岩石说:“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抓住“永不背叛灵魂”这条主线,不叛离当初入党的铮铮誓言,不愧对国家的培养和信任,不辜负人民的热切期望,才能将腐败拒之门外。

第四篇:自白规则——外国证据规则系列之五

一、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

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和大陆法上的被告人供述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等同。所谓自白,是指“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对另一人自愿作出的承认自己犯有指控罪行,并披露罪行实施的情况或参与实施的情况的陈述”。也就是说,自白仅指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所作的对自己不利的供述。自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自白包括自认,即对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部分承认或有保留的承认。狭义上的自白则专指对于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全部供认。自白规则所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自白。

英美对抗式审判得以开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控辩双方立场的对立,如果控辩双方在被告人的罪责问题上已经达成了某种妥协,那么就失去了对抗式审判赖以进行的基础。为了确保所有进入审判程序的刑事案件具备这一基本条件,英美法在审前特意设置了传讯程序进行分流。被告人在审判前的传讯程序中对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答辩,如果答辩无罪,则进入审判程序,通过审判解决被告人的罪责问题;如果答辩有罪,则直接进入量刑程序。此时的有罪答辩,就构成英美法上“正式的承认”,在经过简单的聆讯之后,法官就可以根据该正式承认定罪。

无论是在英美法还是在大陆法中,刑事诉讼都具有与民事诉讼不同的基础理念。民事诉讼关注于在对立的主张之间解决纠纷,而刑事诉讼致力于审查被告人的行为,因此消除控辩双方的对立并不是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基于此项考虑,即使被告人作出了正式的承认,法官也不是必然接受这种答辩。如果法官没有接受答辩,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后,被告人先前的有罪答辩即不能用作证明他犯有指控罪行的证据。

在普通法中,被告人作出正式承认的惟一场合是在传讯程序中,除此之外被告人就指控罪行所作的不利于己的陈述都是非正式的承认。如果被告人在审前的传讯程序中作出无罪答辩,而在审判过程中又改变了他的答辩,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只是一个非正式的承认。与正式承认不同的是,非正式的承认是一项证据,属于通常所说的“自白”的范畴。

在英美证据法中,被告人自愿作出的“明知、明智和明确的”自白,可以作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法庭审理中的自白一般是被告人在传讯程序中作了无罪答辩,而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又改变答辩这样一种有限的情形。由于在法庭上被告人因外部不当诱因提供自白的可能性较小,因而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主要不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判过程中的有罪供述,而是指被告人在审判前阶段——尤其是警察讯问过程中——作出的有罪陈述。这种供述通常是以警察书面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在审判时由检控方作为控诉证据提交给法庭的。控诉方之所以要将这种证据提交法庭,一般是因为被告人在警察讯问时作出了有罪供述,而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又矢口否认自己的罪行。法庭只要对被告人在审判前的警察讯问阶段所作的供述进行审查,认为它符合法定的条件而具有可采性,就可以将它作为对被告人定罪的根据。在英国学者看来,法庭采纳被告人在警察讯问阶段制作的供述作为证据,实际上是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

二、美国自白规则理论根据的发展演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自白可采性的早期判例依据的是普通法规则。联邦最高法院往往从是否存在不适当诱因的角度陈述该规则。这一情况在1897年的一个判例中发生了变化,在该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首次以违反宪法第五修正案反对自我归罪特权为根据对自白进行排除。虽然最高法院在这次对正当程序条款昙花一现般的引用之后,很快又回到了原来的立场,但该案仍大大影响了联邦最高法院对自白排除规则的解释,它不再是一个自白是否可靠或是否使用了被禁止的手段的问题,而是自白是否“实际上自愿作出的”。

在美国的联邦体制之下,联邦最高法院不能禁止仅在各州适用的证据规则,在1936年以前,联邦最高法院并不干预在州刑事诉讼中使用的自白。不过,这种情况自1936年起发生了变化。在1936年的一个判例中,最高法院宣布,讯问是一州籍以获得有罪判决的程序的一部分,因而应当服从第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的要求。之后的近30年间,联邦最高法院开始从第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所要求的公正权(利)出发来处理自白的可采性问题。一般而言,这意味着与自白相关的所有情形,都要进行审查,包括自白人的性格和地位以及警察在取得自白时的行为。但是,如果警察的行为“内在地具有强制性”,那么出于遏制将来此类行为的考虑,可以直接排除自白而不必首先就该行为对特定被告人的影响进行判断。在考虑该被告人的自由选择权是否严重受损时,任何表明他比一般人更易感受到压力的事实都是相关事实。除此之外,被告人是否受到了超期的封闭讯问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多年来,随着联邦最高法院对讯问程序关注的加强,所谓的“总体情形”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最初,问题仅仅是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造成自白不可信;其后,联邦最高法院着手遏制非法的警察讯问,即使它们会产生可信的自白;再后来,联邦最高法院关注的是被讯问的被告人是否被实际剥夺开口与否的选择权。因此,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任意性标准的目标在于阻止下列自白的可采性:(1)由于获取的方法而使其可信性值得怀疑的自白;(2)通过非法的警察讯问获得的自白,即使自白的可信性不成问题;(3)在被告人的自由选择权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形下获得的自白,即使警察没有诉诸非法讯问。

从1943年开始,一项由联邦官员或者联邦检察机关提供的自白可以因其是在把被逮捕人带至司法官员的“不必要迟延”期间获得而被排除。这就是马可奈—马拉里规则。该规则要求排除任何在拘禁期间获得的、因没有尊重被告人逮捕后被迅速带至司法官员的权利的自白。它的显著点是没有以宪法为依据,而是把排除的根据建立在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的基础上。1在米兰达诉亚里桑那州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求助于第五修正案的反对自我归罪特权,由此形成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现在米兰达规则已成为在排除自白的聆讯中最经常引用的理由,但这并不是说,归罪陈述的可采性问题仅仅根据米兰达规则进行判断。米兰达规则仅适用于监禁讯问中获得的自白。在某些不能适用米兰达规则的情况下,如被告人不处于监禁状态或未被以某种严重的方式剥夺行动自由,或者警察并没有进行讯问或“在功能上等同的行为”,宪法第六修正案中的律师权,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时警察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米兰达规则中的讯问,但它仍可能违反律师权保障的限制。

三、英国自白规则的新发展

在英国,自白的排除最初是基于证明力的考虑,目的是排除虚假陈述。在英国诉沃利克沙尔案件(1783年)中,法院认为“供认是被用作证据而被采证,还是由于不能采证而被驳回,取决于这些供认是否值得相信。”随着被追诉人人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自白规则开始与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尤其是反对自我归罪特权联系在一起。

在《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制定之前,自白规则与《法官规则》一起,是英国保护嫌疑人不受警察压力的两种主要措施。任意性规则形成于Ibrahim v.R.([1914]AC599.)一案,该规则被审理法官表述为:“对一个人不利的证据的可采性的一个根本条件是,它应该是自愿提供的,意思是它不是因为担心受到损害,或者是希望得到官方人员提供的利益,或者是受压制而取得的。对于任何人提供的对警察提问的回答以及该人作出的任何陈述也是如此。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Ibrahim案并未对被告人的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提供有效的保护,由于过于简单、模糊或者其他原因,任意性标准几乎不能给处于警察局中的被告人提供任何帮助。

为了加强对被追诉人的权利保障,《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在自白可采性规则上引入了重要的变化。《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6条(2)规定:“在任何公诉方计划将被告人供述作为本方证据提出的诉讼中,如果有证据证明供述是或者可能是通过以下方式取得的——(a)对被告人采取压迫的手段;或者(b)实施在当时情况下可能导致被告人的供述不可靠的任何语言和行为,则法庭应当不允许将该供述作为对被告人不利的证据提出,除非检察官能向法庭证明该陈述(尽管它可能是真实的)并非以上述方式取得,并且要将此证明到排除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

依照英国普通法,作为一般原则,与待证事实具有关联性的被告人供述均具有可采性,除非该供述不具有自愿性。但是,基于当事人主义,对于不具有可采性的供述,除非辩护方提出,法庭没有自动予以排除的义务。在《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中,这一传统开始发生变化,该法第76条实际上确立了对非法自白的自动排除原则。也就是说,法庭遇有上述规定的任一情况,都必须无条件地将非法自白予以排除,而不享有自由裁量权。

四、大陆法中的口供规则

大陆法中的口供与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由于在刑事诉讼中追求实质真实原则,法院不受诉讼参与人主张的拘束,尤其不受被告人自白的拘束。大陆法系传统上实行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心证制度,不仅证据的证明力,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证据能否进入法庭,均成为法官的判断对象,也属于法官裁量权的范围。因此,大陆法传统上并不实行口供排除规则。

但是,受国际上人权保障潮流的影响,各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开始逐渐重视通过排除非法取得的口供而维护人权。尤其是在欧洲人权公约签署以后,成员国公民可以以违反人权或侵犯了基本自由为由,向欧洲人权法院提出申诉,这对各签约国的刑事诉讼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各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均注重通过排除以非法手段获得的口供来消除警察逼取口供的诱因。在法国,对于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立法和判例均持否定态度。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明确规定,如果违背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A第1款、第2款的规定,对被告人使用非法、折磨、疲劳战术、妨害身体、服用药品、拷问、诈欺或催眠方法、威胁、许诺以及使用损害被告人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方法所得到的陈述,即使被告人同意,也不得采用。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以保障被告人的精神自由为目的,要求“不得使用足以影响人的自由决定权或者足以改变对事实的记忆和评价能力的方法或技术,即便关系人同意。”根据该法典第191条规定,违背该法律禁令而获取的证据不得加以使用,辩护方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和审级中都有权要求排除此项证据。

日本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但其刑事诉讼制度在二战后实行了诉讼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关于自白,深受美国法的影响。《日本国宪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出于强制、拷问或胁迫的自白,在经过不适当的长期扣留或拘禁后的自白,不得作为证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9条第1款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以及其他可以怀疑为并非出于自由意志的自白”,不得作为证据。这是自白排除法则的法律依据。在日本,自白采广义说,包括自认。依照诉讼法理论的解释,之所以确立自白排除法则,是为了防止虚假自白、保障人权和排除违法。依照判例,否定自白任意性的要件有二:一是自白的获得程序违法或不适当,二是该违法或不适当程序和自白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自白,日本实行补强规则。所谓补强规则,指对于某些证据,认为它们存在弱点,必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提出才能认定主要待证事实的规则。依照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不问是否被告人在公审庭上的自白,当该自白是对被告人不利的惟一证据时,不得认定被告人有罪。要认定其有罪,在自白之外,还须有其他证据。确立补强法则,一是为了防止误判;二是为了防止偏重自白。成为自白的补强证据的,必须是有证据能力的证据,且必须是本人供述(自白)以外的证据。但是,对于本人记载的日记、笔记、备忘录等,如果并非是预料到侦查、公审而记载的,则可以成为本人自白的补强证据。补强规则无论是对于证据规则的概念,还是对自由心证制度,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例外。英美法系证据规则是用以规范证据能力或证据资格的,补强规则却是对证据证明力的限制或规范。证据的证明力,在现代刑事诉讼中都委诸于法官或陪审团自由判断,因此,补强规则对证明力的限制又构成了自由心证制度的例外。在日本,口供补强规则包括三方面内容:(1)补强的范围,解决什么样的事实需要补强的问题。(2)补强证据的证据能力。补强证据也是用于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因而必须具有严格的证明方式所要求的资格。而且,既然是用于补足自白的证据,因此还必须是独立于被告人口供的证据。(3)共犯口供的补强问题。对于该问题,日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积极说强调单独被告人与共案被告人口供的同质性,认为补强规则的旨趣在于防止偏重自白和避免误判,而在这一点上,被告人的自白与共案被告人的自白并无不同。因此,共犯口供也需要补强。消极说强调单独被告人与共案被告人口供的异质性,认为共案被告人的口供具有“第三者陈述”的性质,因为不需要补强。,因此还必须是独立于被告人口供的证据。(3)共犯口供的补强问题。对于该问题,日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积极说强调单独被告人与共案被告人口供的同质性,认为补强规则的旨趣在于防止偏重自白和避免误判,而在这一点上,被告人的自白与共案被告人的自白并无不同。因此,共犯口供也需要补强。消极说强调单独被告人与共案被告人口供的异质性,认为共案被告人的口供具有“第三者陈述”的性质,因为不需要补强。

第五篇:外国文化差异,英文版

Meeting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French people observe formal etiquette.They are very particular with manners and they put this into practice in all situations especially when meeting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handshake is the most common act the French do when they meet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They shake hands upon meeting and before leaving.Friends greet each other by kissing on the cheeks.To show respect, always address people with the title Monsieur or Madame during first meeting

What most important is It might appear discourteous and arrogant to immediately begin speaking in English, hoping that your counterpart will in your first meet.When attempting to converse in France, be it with a shopkeeper, waiter, policeman or local, you should as least make a certified and respectable attempt to speak some elementary conversational French.When seeing friends for the first time ,guests are expected to bring with them a gift like flowers, a cheese dish or a bottle of wine.Flowers should be given in odd numbers but never 13 since this is believed to be an unlucky number.There are also particular kinds of flowers that should not be given to French people to avoid offending them.Any kind of white flowers are only used during weddings;white lilies or chrysanthemums are only used during funerals;red carnations symbolizes bad will.When giving wine, choose the best in class.French are very selective with their wines.The other choice facing people is the choice between Tu or vous, formal and informal, when speaking French is quite confusing, usually you use the formal way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despite your mother in law or aunts if they are French will usually use the formal way to talk to you, your colleagues at work will use the informal way but first wait for them to start using tu.Last but not least ,kiss hello to greet each individual with the appropriate number of kisses on the cheek.Among the 20-and 30-something generation it’s pretty much expected to kiss hello, even when meeting friends of friends for the first time.In general, gently touching your cheek to your recipient’s while pursing your lips and making a kissing sound does the trick.There’s no rule as to which cheek should get the initial kiss, but people often start the kissing to the right.The occasional embarrassing moment—when you’re forced to change your trajectory halfway through to avoid wayward lips—is inevitable.When greeting elderly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n’t always appropriate to faire la bise and you can avoid a potentially embarrassing situation by simply shaking hands.French women faire la bise with other women and between the sexes, but if you see two men kissing one another hello or goodbye it usually means that they are very close friends or haven’t seen each other for some time.As a rule, foreign men should stick to the priciples when meeting for the frist time and let the relationship grows

Below given are some tips for you to follow when you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1.Be yourself.When you are perceived as being confident and relaxed, the other person also feels more confident and relaxed chatting with you.This also helps you avoid putting up a fake image of yourself in front of others and then, trying your best to maintain it every time you meet them.2.It can be a scary thing meeting new people, sometimes.But all you need to do is build your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and challenge your negative self-talk.Usually, at events, getting into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you know and then meeting people you don’t know proves to be of great help in avoiding getting tongue-tied or saying things that sound funny or seem out of place.3.Stop believing in ‘first impression is the last impression’.Although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present yourself in decent ways to give a good first lasting impression, do not judge others on the same basis.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y are also nervous chatting with you or that they simply had a bad day.Give them some time in order to strike a good comfort level with them.4.While starting up a conversation with people you ar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advisable to ask them things about themselves.However, avoid getting too personal and getting into discussions on politics, sex, religion, or death.Gradually, when you listen to them speaking about the things they do or the things they like or dislike, you will be able to realize what’s common between you and them.5.They say that ‘smile because a smiles can do the magic for you’ and this certainly holds true when it comes to meeting new people.Also try being friendly with them, since this will make them feel more comfortable, as well as try maintaining an eye contact which shows that you are also comfortable and confident chatting with them.

下载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教育史简介(共5篇)

    第一章 史前时代的教育 1. 研究史前时代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时代,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只能依靠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所......

    外国美术史(共5篇)

    XX大学 《外国美术史》文化素质选修课作业姓名学号院系年级专业2014年11月 论古希腊、古罗马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摘要: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

    外国教育史121(共5篇)

    《外国教育史》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24分) 1、产婆术:苏格拉底......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共5篇)

    《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一)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基础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和文学成就,以提高其整体文化水......

    外国名人英文名字(共5篇)

    Isaac Newton 牛顿 physician Bill Gates 比尔盖茨 businessman Bill Clinton 比尔克林顿 ex-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cy McGrady 麦迪 basketball player Da......

    外国诗歌欣赏(共五则)

    导语: 诗歌之美,不论国度,超越语言,不经意间就触动心房。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外国诗歌欣赏范文。欢迎阅读!外国经典诗歌1英雄 THE HEROMOTHER, let us imagine we are travelli......

    外国诗二首教案(共5则)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共5篇)

    外国近现代建筑分析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