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作业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A)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2、(B)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3、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B)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4、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D)意识。
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5、“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C)阐发的。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二、多项选择题
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E)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 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 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 D、指出人性本恶 E、指出人性可化 2.孟子把(ABCDE)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三、名词解释:
1、中和
答: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三不朽
答: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3、廉洁
答:廉洁:指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主要是对为官者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为官者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
四、分析题
1.存天理,灭人欲 答: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2.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作,民复孝慈。答: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五、简答题
1.简述韩非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答:“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韩非子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2、简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的关系。
答:(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
答: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是精糟并存,瑕瑜互见的。其中,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的一面,又有封建性的一面。既有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一面;又有受时代、阶级局限的一面。一般说来,中国传统道德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完全属于糟粕的部分;另一种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还有一种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的态度是只能批判,不能继承。因为这些道德是直接反映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这些道德赖以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在今天已失去了历史必然性。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而应当进行分析,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赋予这些精华以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情况即较为明显的精髓交织甚至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谨慎地加以鉴别和认真地加以消化。
第二篇: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综合试卷1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 系统化 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 人生哲学 思想史。3. 伦理学 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 自然主义 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 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6.老子“ 谦而善下 ”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 君子 与 小人 的标志。8. 公忠 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 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 和颜悦色(或色难)。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 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 道家 学派的人生态度。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 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
恭喜你
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
B.顾炎武
C.朱熹
D.王充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A.生死观
B.荣辱观
C.苦乐观
D.义利观
A.宋明理学
B.西汉儒家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C.魏晋玄学
D.唐宋时期
A.天道
B.人道
C.天理
D.道理
你的选项为: B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
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
B.出世意识
C.济世意识
D.入世与济世意识
A.王阳明
B.朱熹
C.王夫之
D.颜元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A.学校教育
B.文化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A.孔子
B.子产 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A 正确!你的选项为: C 正确!你的选项为: D 正确!
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10.“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最早是由()提出的。
C.孟子
D.荀子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
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
恭喜你
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
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
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
D.指出人性本恶
E.指出人性可化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修己爱人
B.以公胜私
C.尽已为人
D.报效国家
E.和而不同
你的选项为:BCD 正确!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
A.自强
B.持节
C.明智
D.知耻
E.勇敢
你的选项为:ABCD 正确!4.孟子把()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仁
B.义
C.礼
D.智
E.信
你的选项为:ABCDE 正确!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
A.见闻之知
B.道德理论
C.德性之知
D.良知良能
E.先知先觉
你的选项为:AC 正确!
四、判断改正题
1.顾炎武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你的选项为: B 正确!2.仁爱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3.“里仁为美”意指内在的仁义乃是最美好的。()
4.在儒家那里,孟子是第一个对荣辱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5.孔子的乐道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以道为乐。()6.诚实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7.荀子把仁义礼法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8.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9.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朱熹开始。()10.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
四、判断改正题(参考答案)
1.错误。把“亡天下”改为“亡国”。
2.正确。
3.错误。指邻里乡里有仁厚的风俗。4.错误。把“孟子”改为“荀子”。5.错误。是指人达到与道为一而享有的快乐。6.正确。7.正确。
8.错误。来自社会的动荡不安。9.正确。
10.错误。内容是“仁、义、礼”。
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
2.三不朽: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就是在德行、功业、语言著作等方面给人类社会作出和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影响。
3.孔颜乐处: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4.安时处顺:这是庄子提出的处世原则。“安时”是要求不择时而安,不择地而安,不择事而安。安于自然,则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处顺”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在顺从。
六、分析题
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扎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六、分析题(参考答案)
1.答:
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的义利观。“正其谊”与“明其道”都是指义的要求,特别指公利。“谋其利”和“计其功”则指的是利,多为私利,表达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轻私利的思想。
2.答: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为,“君子”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而不同”是“中和”的重要特征。“和”,是指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同”,是指取消矛盾双方的差异。
3.答:
这句话是庄子对他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表明了庄子不分别义与不义的义利观。庄子认为天下每每大乱的原因就在于好智,即有所设定,有所分别,从而使人失去质朴之性,使人趋于虚伪。
七、简答题
1.简述孟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才能做到善用毁誉和善待毁誉。
3.简述儒家的义命观。
4.人生实践历程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七、简答题(参考答案)
1.答:
(1)孟子提出性为“天之降才”。他认为人性是人的天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生命本能。二是天生的良知良能。(2)孟子提出人性本善。(3)孟子强调应尽心知性知天。因为“四端”只是人性善的潜在状态,而要将人性善由潜在转化为现实,要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德,还有待于行为者的扩充和存养。
2.答:
善于运用毁誉,体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艺术就是要多称赞别人,多去发掘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乐于诋毁别人。善于正确对待毁誉则是要求我们在毁誉来临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誉之不喜,毁之不怒”。即通常所说的宠辱不惊。
3.答:
儒家的义命观可概括为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首先,一方面要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要安之若命。其次,对道德修养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
4.答:
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
八、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处理好义利关系?
2.试述人生哲学与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八、论述题(参考答案)
1.答:
(1)市场经济与仁义道德不能对立,应求统一。首先,市场经济并非万能。围绕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并不适合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其次,经济学的功利原则告示出经营者应与道德同行。再次,“市场需要道德的支持”。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2)坚持“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第一,正视物质利益在社会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实现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发生矛盾时,作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强调国家、人民、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提倡“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互相联系。
2.答:
(1)人生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
(3)人生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会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篇:八荣八耻与传统道德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传统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归纳一下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即:诚、信、礼、义、忠、孝、廉、耻。这八个方面的内容是对传统道德扬弃的产物。保持了民族性,体现了时代性,又是一个完整的道德培养体系,经历了时间以及社会变化与发展的考验,对华夏子孙的道德成长与民族的道德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八荣八耻是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呐喊,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体现。
诚,信,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道德之根本,是人类共同的道德特征。诚的本质在于真、实。真是什么,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即不欺诈、不虚伪、不固执、不武断;实是什么,实是实在,敢于正视和肯定事实,不虚冒、不张狂,说话做事都能从实际出发,注意分寸。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人为人实在,就是对他的人品及道德面貌的赞扬,对人童叟无欺、真心实意;对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信,这里的信不是信念,也不是信仰,而是指守诺重行,说到做到。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国无信不安。信用不仅事关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对国家而言,信用更代表了公民对政府的态度,信用关系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他最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如同学之间、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民族之间、师生之间等等。守信的人是指对事物的正当选择并按照正确的方向去执行自己的诺言或既定的社会公共规则,是个人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与强大的自控力,它不受利诱、不计个人得失、坚守自己的诺言。
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历史上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仁”与“礼”,对于培养形成中国人善良淳厚的民族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形象和品德修养,而且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也会随之团结稳定。“有礼则安,无礼则祸”,小至和谐校园大到和谐社会都需要礼的滋养。
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忠,是责任,是对人民、对社会和国家的职责和义务。忠是他人信任之基点,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家庭稳固之基石,是事业兴旺之源泉,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人最鄙视的就是不忠不义之人。忠,表现在个人,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诺言,忠于自己的岗位及职责;表现在家庭,就是忠实履行自己的家庭义务;表现在国家,就是忠于国家的法律规范,把国家和民族的行益放在第一位,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战争时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义务,和平时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反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廉,人之威望,政之根本。廉洁以勤俭为基础,勤劳知节俭,简朴生清廉,倡廉与养廉在于树立社会的简朴之风,杜绝各种铺张浪费,奢侈享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几点是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影响,因此要学习八荣八耻的根本源泉和动力就是对传统道德的再次重视。
第四篇: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内容摘要:前 言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第五篇:传统道德问卷
大学生传统道德问卷
(请在所选项的字母前打勾)
性别:(√)A、男
()B、女 专业:()A、文科
(√)B、理工科
()C、艺术
()D、军校
1、你认为当今社会各群体中哪一种人的道德操守最高?
()A、农民
()B、企业职工()C、事业职工()D、个体经营()E、自由职业()F、公务员()G、军人
()H、学生 其他:教师
2、你认为当今社会各群体中哪一种人的道德操守最差?
()A、农民
()B、企业职工()C、事业职工()D、个体经营(√)E、自由职业()F、公务员()G、军人
()H、学生 其他:
3、你认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至今还有影响力吗?
()A、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提倡社会责任感,追求群体的和谐与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B、有,但正在逐渐削弱。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不能应对现代化的需要,其影响力日趋衰微。
(√)C、有,但极其微弱。经过近百年革命思潮的批判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伦理道德只能在落后的边远山乡产生一定的影响。()D、没有。儒家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下的法制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已经初步实现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已被大多数人所抛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观应当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
(√)A、从中国现有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的道德观为基础。()B、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为基础,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
()C、承认自由、平等、民主是整个人类现阶段应当接受的思想,把西方先进文化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结合起来,彻底丢掉腐朽的儒家道德观。()D、说不清楚。
5、如果你认为中国的道德水平正呈现下降趋势,是否必须依靠复兴儒学,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教育人民,恢复传统的价值体系来挽救道德败坏的社会?
()A、儒家的道德观念不能应对现代化的需要,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矛盾,显然不能作为支撑时常经济的道德伦理基础。复兴儒学毫无价值且不可能。()B、能对部分人起作用,但仅限于少数人。
(√)C、当今道德缺失失由于新文化运动、文革等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恢复传统的道德理念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D、我认为中国的道德水平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
6、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2009年自主招生考试规定中指出,如果发现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的行为,“一经查实,不予录取”;同时在考试过程中也会有相关内容的考查。对于这样的规定,你认为:
()A、知识体系的评估加入了道德标准,是对“品德优秀”的具体化,对于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有积极意义。(√)B、“浪漫”行政,虽然难以实现(不具备可操作性),但至少表达了良好的愿望。()C、此举是北大对教育的“不孝”,将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父母和社会。
()D、纯粹的做秀,炒“举孝廉”的冷饭,不利予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规范化,“孝”谈实为笑谈。
7、你了解“三从四德”的基本内容吗?如果了解,你认为“三从四德”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A、不了解。
()B、基本是正面的,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C、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其影响基本上正面的;随着封建社会衰落,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D、基本是负面影响,尤其是“三从”,是压迫妇女的紧箍咒。
8、对于当前有些大学生傍大款、傍老外,甚至被包养的行为,你怎么看?()A、很反感、厌恶,认为她们不配作一名大学生。
(√)B、无所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活法。
()C、只要不违法,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傍大款也没有什么不好。()D、那些因贫苦不得不这样做的人值得同情,社会应负主要责任。
9、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各种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洋节”,你对这种现象持什么态度?
()A、“洋节”有很浓的人情味和很强的娱乐性,年轻人喜欢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B、一般年轻人赶时髦,各随其便,没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地方。
(√)C、年轻人缺少对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应该抵制“洋节”,保卫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D、传统节日与等级社会的农业耕作相关,除了祭祀就是吃喝,早该淘汰。
10、影视明星和优秀运动员等加入他国国籍,并宣誓效忠,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A、这些人为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B、这些人只要不做对不起中国的事,是可以接受的。()C、这些人缺少爱国思想。(√)D、无所谓。
11、《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扼杀了中国人探索和发现新世界的好奇心,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科技的落后。你认为: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儒家文化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B、这种观点基本是正确的,儒家文化是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C、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落后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并不是儒家文化的影响。()D、说不清楚。
12、近年来,清明节时“祭孔”、黄帝陵祭祖等活动不断生温,你认为:()A、完全是封建意识的沉渣泛起,破坏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B、基本上是走秀,对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毫无帮助。
()C、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D、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13、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如果讲真话会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你会怎么办?(√)A、不论何种情况发生,讲真话,做诚实的人。()B、沉默,但不讲假话。
()C、根据利益损失的大小来衡量是否讲真话。
()D、只要不违法,以个人利益为重,可以讲假话。
14、遇到马路上有老人摔倒在地,你会怎么做?
(√)A、毫不犹豫地扶他起来,必要时立刻送往医院救治。()B、立即打电话求助民警或打112来救助。
()C、犹豫不决。既担心实施救助会引起家属误会自己是造事者,不提供帮助又于心不忍。
()D、装做没有看见,尽快离开,免得给自己带来麻烦。
15、你和中学时期的老师还有联系吗?
()A、经常联系,有时也会登门拜访。(√)B、有,只是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C、没有,因为不知道如何联系他们。()D、没有,不想没有必要再与他们联系。
16、某学校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为母亲或父亲洗一次脚,你认为;(√)A、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B、这样做有助于发扬传统的孝道,增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C、这样做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D、这样做纯粹是炒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17、如何看待长期以来的盗版音像图书和电脑软件?()A、坚决维护知识产权,拒绝盗版。
()B、在买不到正版的时候,偶尔也会买一下盗版。(√)C、盗版便宜,只要有盗版,就不买正版。
()D、正版定价不合理,普通民众收入低,应该支持盗版。
18、现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种要受捐助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回捐”的“道德协议”,毕业后在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你如何看待这种协议?(√)A、应该有这种协议。受捐方应当知道感恩,将爱心延续下去。
()B、应该有这种协议。但这种方式仍值得商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让受捐者自愿回报社会,这种协议会失去教育意义。
()C、不应该有这种协议。如果必须回捐,实质上就和贷款一样,缺少道德教育的作用。
()D、不应该有这种协议。受捐助以眼前的贫困程度为标准,与受捐者日后的道德水准和经济状况无关,这才是捐助的本意。19、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吗?如果你身边有雷锋这样的人,你对它的看法是:(√)A、非常敬佩,应该向他学习。
()B、觉得非常难得,但自己不愿做这样的人,太辛苦了。()C、觉得有点傻,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发展。
()D、觉得有点虚伪,完全是装摸做样,装出来给人看的。
20、当你在街上看到乞丐,你认为:
()A、这些乞丐是假乞丐,他们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应该置之不理。()B、不管是真是假,自己心情好时就给点,心情不好就不理他们。()C、不管是真是假,施舍一点小钱,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D、只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与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