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1-6 时寒冰
读书心得 时寒冰
读书心得1:思考·后半本
经常会有朋友来信,让帮助推荐一些书。
我过去的确做过这方面的推荐,但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需求差异很大,推荐好书其实很难。所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时候读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是找不到书——在偏僻的农村,能够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一本,是我把家里的废铁废铜(有的其实还有用,并非真正的“废”)卖掉,用得到的零钱买的——那一年我7岁。
那个时候读书基本上没有太多选择,能够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尽管如此,差不多到小学5年级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都看过了,又陆陆续续读到一些世界名著。
当时阅读最多的是文学类书籍和杂志。有时候听说谁有一本好书,要跑很远去借,借书就需要在短时间归还,逼迫着争分夺秒地阅读。这也帮我培养起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我曾经在一个晚上读完了一本小说集,因为第二天天亮人家就要求还,而我绝对要认真维护这种信用。
我读书和写作受表哥的影响很大。他酷爱写作,立志成为作家——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理想,当时的人听到带着作家头衔的人,常常流露出仰慕之清,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在简历中注明“爱好文学”之类的。表哥那里是一个书籍交换站,很多人把书借给他,也从他那里借书,这大大方便了我的阅读。
书籍帮我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广阔的世界。我小时候对做农活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经常在农忙时还手捧着书看,以至于大人常取笑我,说读书读傻了将来可能讨不来媳妇。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莎士比亚戏剧、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书,是我当时很喜欢的书。《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感受到音乐世界的奇妙和震撼,它唤起我对音乐的热爱。莎士比亚戏剧中,美妙绝伦的语言,常常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里面的对白。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是深植于灵魂的。土地、民族、挣扎、苦难、悲怆、奋争、爱情、死亡„„这些绝非几个关键词所能涵盖。它促使我阅读有关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那是更深的苦难„„说起来有点荒诞,是《静静的顿河》而非那些空洞的说教,让我深切地爱这片土地,爱这个民族。有关这一点,我在《抄家事件——故乡记忆》第9节《静静的土地》中写过。
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当时还不大懂,等后来再读的时候,爱不释手,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感悟。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以至于书中的空间被我的评语占满。这样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读书有诀窍吗?
对于很多人问的这个问题,我常常不置可否。但读书的确有一些方法,是需要自己总结的。比如,我读书的时候,首先会通过目录看作者的大致思路和基本逻辑,以便最快地进入角色。进入章节后,同样如此,与作者一些展开内容,有时候会不谋而合,有时候会出入很大,通过对比,会发现作者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优势。这样读书脉络非常清晰,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锻炼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路。
我也常常多本书一起读。比如,关于养老保障问题,西方国家的做法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会一次性买一、二十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对于重叠内容直接跳过,剔除不需要的时间消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一次组合阅读可以把一个问题弄透彻。
我喜欢在睡前读会书,读完后放床边。常常半个床都是书,而我被挤到一边。沙发、饭桌前,也常常被书占着。所以,家里常常会很乱。
读书也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
比如,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深感军阀的残暴和血腥。但是,在读到它背后的历史后,却是更深的震撼。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女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请求赎罪,并从此开始终生吃素。随后,段祺瑞处罚凶手,颁布“抚恤令”。而且,段祺瑞政府并未干涉媒体报道此事,以至于各种谴责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国会和司法,亦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社会压力最终导致执政的国务院总辞职,段祺瑞亦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所有职务退居天津,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身患胃病,十分虚弱,“医生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他仍执意不肯:‘人可死,荤不可开。”。
后来,又看到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生没有不动产)的段祺瑞的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是一个军阀的另一面,临终前还在关注民族前途,还在体恤百姓疾苦“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前半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于2010年1月5日深夜
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在写了《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一文后,我陆续收到一些朋友的来信,希望多写一些读书方面的感受,以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另外,暑假到了,很多家长也希望辅导孩子读书,但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的读书效率更高。我在这篇文章中,分别谈一点感受,如果能有一点点用处,也就非常欣慰了。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阅读。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学,甚至完全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所以,当2008年底,拯救房地产的政策出台,除了地产三剑客等为数不多的人指出其危害性,更多的人在三呼万岁。当经济走到今天,决策者不得不痛苦地发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或者,只有一次机会。当我在2009年1月发出“半年后谁也救不了中国经济”的哀叹时,谁能知道我心中的苦和无奈(详见:时寒冰2009年1月9日《中国怎么办》北京见面会演讲片段)!
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
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
另:今晚,德国队对阵阿根廷队,两支我最喜欢的球队遭遇到一起,结果是老马伤心地离开,默克尔大婶儿和风度翩翩的勒夫则孩子般地笑了。德国队近乎完美的配合、严密的防守、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成就了它的辉煌。南美球队巴西和阿根廷在这届世界杯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的失败证明:球星再多,缺少团队的协作精神也难以取胜。支持德国队勇夺冠军!)
于2010年7月3日晚
读书心得3:去功利化&推荐两本书
常有朋友写信,让推荐书籍。这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所处行业不一样,需求差异也很大。
读书最忌太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读什么书,唯恐读了与自己的利益或追求关系不大的书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很多人吃顿饭大方到一掷千金,买本书却再三掂量。时间的因素、金钱的因素,导致现在的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媒体披露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中国人用于书报消费的纸张人均10公斤,美国是146公斤;中国人均购书开支4美元,美国为120美元;中国人均消费图书0.7本,日本则是30本„„
其实,读书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非专业内的书籍,往往更能突然触发你的灵感,让你尽情享受视野开阔后的愉悦和欣喜。
小时候,由于贫穷,对于读书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我基本上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这种没有漫无目的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绚烂的外部世界。说不清是哪本书影响了我的追求和命运,唯有感恩,感恩于那个时候读到的每一本书。
现在的孩子,常为语文而头痛,其实,学语文并不难,阅读的积累本身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果不去阅读,而像学英语那样去学语文,其结果只能是会说而不会写,因为只有阅读才能真正影响到语感,提升文字的表达、布局能力,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很多孩子的语文成绩远不及英语,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
语言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培养是事半功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语感最强,更容易受到书中语言的影响,流畅、严谨的叙述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来。由于阅读对分数的提高远没有背英语单词、做数学题那样直接,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读书方面花费时间。即使读书,也往往限定在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可怕的抑制、扼杀孩子能力的做法。
靠组词、造句来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可笑做法,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替代阅读。
让孩子跟随着兴趣去读书吧。
成年人读书面临着同样功利化的问题。做企业的一进书店就往管理、营销方面钻,搞文学创作的则往往站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前流连忘返„„有趣的是,我们所缺的,往往是专业以外的知识!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专业以外的知识与自己专业内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所成,而且,专业外的知识往往成为更好的引燃个人灵感的导火索,迸射出最激动人心的火花,引领人开悟。
做企业的读点历史、人文、哲学、养生等等方面的书,或许更能帮助自己搞好管理和经营。管理、经营的细节只是“术”,或说雕虫小技,而真正的大管理家掌握的是“策”,他们早已摆脱了“术”的局限而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遗憾的是,世俗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在细节上绕弯弯,以为那些大家的成功取决于“术”,却忽略了大道。
“术”可效法,而“策”则必须靠感悟、领悟。形成“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顿悟,而超然于物外。
投资如此,治国亦如此。放到一国范围内来看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历史,同样令人感慨!
德国为什么成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看看其国内出现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学家、经济学家等等就知道了:莱布尼茨、黑格尔、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费希特、克劳塞维茨、李斯特、费尔巴哈、胡塞尔、韦伯、海德格尔、弗洛姆等等,是一个民族智慧开启的灯塔。哲学家、思想家,引领着一个民族前行的方向。当今强国美国、英国等等,无不如此。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知识分子被阉割的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
前几年,曾有华人专门捐款给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希望改变中国的哲学等学科落后的局面,结果却被挪用给了物理系研究之用。这种功利化的定位,束缚了一个民族前行的脚步。如果金钱、房产、汽车等等可以量化的东西,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前行的推动力,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存在于地球之外。当腐化堕落的官员与开发商一起,取代哲学家、思想家的位置,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旗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空前堕落的时期。
中国仿佛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通过透支子孙未来的资源等换取的暴富。过分功利化的宣扬,让这个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群体性迷失的民族。
尽管,读书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到推崇,但它却几乎是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唯一捷径。
物化的世界是可悲可怜可憎的,如果孩子延续目前的理念,做一个金钱的奴隶,作为家长,这将是何等悲哀的结果?
救救孩子,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吧!
2010
年
9月
1日
附:推荐两本书
(一)《峭壁边缘》,作者:亨利·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这本书是亨利·保尔森的自传,翻译版有所修饰,尽管如此,这本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仍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如《峭壁边缘》第141页写道:我在北京听到的消息却令我自己绝难安心:俄罗斯官员已经与中国进行了顶层会晤,提议两个国家共同卖出大量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迫使美国政府动用应急权力而对两家公司提供支持。中国人已经拒绝了这一居心叵测的计划,但这一消息令人寝食难安——大量抛售可能导致人们对这两家公司突然丧失信心,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我一直等到回到美国后才将这一消息通知总统„„
“我们曾濒临崩溃边缘,但是没有倒下。”保尔森如是说。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俄罗斯停止对华高端武器出口而大力扶持印度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俄罗斯及时、果断地抛掉了所持有的美国次级债券,规避了后来的风险),也明白了中国近期继续增持美国两房债
券的又
一
个
原
因
——NeiJian。
(二)《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1日。
周洛华先生是一位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者,他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往往另辟蹊径,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我应邀为这本书后写了推荐语:我非常喜欢洛华兄的文章。洛华兄的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流畅,逻辑严谨,环环相扣。遇到有争议问题,往往自成系列,逐步深入,层层剖析,令人拍案叫绝。洛华兄每篇的观点都非常明确,极具前瞻性,基本都是一气呵成,不仅深刻、隽永,同时,也充满智慧的启迪,引人深思。
读书心得4:拓宽思维与积累
——我的书架:经济金融类(局部)
尽管很多人经常要求我多推荐一些书,但这是一件不容易做的事情——几乎每次推荐的书在赢得一些朋友喜欢的同时,也会遭到另一些朋友的反感。比如,推荐的《秘密》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有些人认为不错,有些人认为很烂。有人甚至来信说“宣扬唯心主义的书你都推荐,让你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瞬间倒塌”,呵呵,怎么会如此严重呢?其实,推荐书并非对这本书的鉴定,而是觉得它可能会对一些朋友有用,绝对不可能对任何人都有用。
如此而已。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搬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由于租房很不稳定,在上海工作8年,搬家4次。有一次搬家感觉太累,忍痛割爱卖了600多公斤书,当收废品的将书拉走,心里好不难受。因此,买书也尽可能认真挑选,把非常值得买的书带回家。
我原本就非常喜欢读书、买书,2009年后,买书量又增加了很多。2009年,我去了一次美国,回国前买了两本原版教材,花了近200美元,后来发现国内也有卖的,定价才130多元人民币(网上买还能打折,打折后更便宜),中国的物价比美国高很多,唯独知识类的(比如图书)比美国便宜很多。在美国,两类价格明显高于中国:一种是知识类的,激励知识生产,鼓励创新;一种是劳动力类的,以照顾低收入者,使他们通过劳动可以轻易获得满足生活所需的收入。这种收入分配结构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平衡。而中国恰是这两类最廉价。
回国后深深地感觉到,在中国,读书其实算得上为数极少的“福利”之一。如果不多读书,实在是对不起这种“福利”。于是,我大量购进自己认为比较优秀的书尤其经典类的图书,有些是以前读过的,出了新的版本;有的是还没有读过的,翻阅后觉得很好,就买下了。
与网络购书相比,我更喜欢在书店买书,因为可以翻阅选择——那是一种享受。国内一些出版社为了节省成本(如少给作者稿费之类),组织人出了很多垃圾书,名字很唬人却毫无内容,素材混乱不堪,逻辑推导毫无章法,只有翻阅一下才能挑选出真正值得买、值得读的书。但现在地面书店倒闭的越来越多,实在是一种不幸。
我原本书就很多,加上新购的,放书便成了问题。书架放不下的时候,就围绕着墙,定制新的书架。这为阅读和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热心的朋友们,一些朋友买书时看到好书,有的向我推荐,有的多买一本寄给我,让我读到不少没有关注到的好书。非常感谢!
我此前在《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中,介绍过“组合读书”法,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
我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呢?因为,在学生时代时,我读书的时候,经常发现观点对立的情况。比如,在经典的经济、金融学教材中,不同作者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孰对孰错?仔细对照后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逻辑(在他们那种体系之下,他们的逻辑是正确的)。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
因此,学习任何一种经济、金融理论,都不应该是孤立地阅读一种教材,而应该是通读更多的书,对各方面的相关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等有所了解,这更有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更有利于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国外许多大学常常邀请观点截然不同的经济学家,一起给学生上课,名家的碰撞让学生大开眼界——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性感之极的教学方式。看看国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就知道他们那种教学方式为何那么吸引学生了,就知道中国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到大学毕业后仍旧保持高中水平的原因了——畸形的教育常把优秀人才毁掉。
读书会带来很多积累,这种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很多人看了我写的《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之后,对书中有关中东局势发展趋势的分析一一成为现实感到惊讶,其实,这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如,在中东大棋局中,俄罗斯会做什么选择,要推导这个问题,必须对美国、中东各国、俄罗斯等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现在很多人不做任何积累,就洋洋洒洒,根据想象长篇大论,实在是令人感慨。我从1999年普京被总统叶利钦委任为俄罗斯总理时,就开始密切关注他,仅有关普京个人的资料,就累积了上千万字。我在2001年的时候,曾经想过写一本普京的传记,虽然最终没写,但对他的观察、追踪、思考一直没有停止。正是由于这种海量的积累,才对他的行为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只要国际局势有大的事情发生,普京会做什么表态,推导出来的结论与他的最终表态几乎总是一致——这对自己当然也是一种激励(单就对个人的研究而言,所有的政治家中,我花费精力最大的是俾斯麦和普京,尤其前者,他的政治智慧实在太让我惊叹。而后者越来越明显的独裁倾向削弱了他的个人魅力)。
对于伯南克的研究也是基于上述方式。由于长期对他进行观察和研究,阅读了他的大部分著述,很容易推导出他的行为方式。比如,2011年9月21日,在伯南克公布美联储议息会议讨论结果以前,我写了一篇《伯南克会说什么?》,伯南克的选择与我文中表述的内容基本吻合。
因此,对于趋势研究者而言,要把国际关系、经济、金融、政治、军事等等,联系起来,从中梳理出趋势发展的脉络,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强调的是,读书并非简单的知识的累积,而是学会作者的思维方式,为自己打开智慧之窗。这一点比知识累积本身更为重要。
很多朋友经常来信让推荐一些经济、金融类书籍,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哪些书适合自己,是需要自己挑选的。我最终决定,用一种很懒惰的方式,把书架拍摄出来(书分类有点乱,请见谅!),仅为大家读书提供一点参考,如果能有一点点作用,但欣慰不已。有部分书是买两本(套)。原因有三种:一是为了阅读方便,一本放家里,一本放报社。二是多买一本送人的。三是书被人借走后又买了一本,人家看完后又还回来的。
图01(下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投资、金融类经典图书(多为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是中国出版国际著名经典教材最多、质量最高的出版社之一。其他出版经典教材比较多、质量比较高的还有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图02(下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经济、银行类经典图书
图03(下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金融类经典图书,我选的书尤其是这类经典著作,基本上都是国外研究者写的。国内专家编著的一些教材,引用了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却剔除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脉络,把经典弄得支离破碎的。所以,读这类书一定要读原作者的原著,翻译的质量鉴定,可以通过挑选好的出版社来解决。
图04(下图):部分经典的经济类著作(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居多)
图05(下图):部分经典经济类著作
图06(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07(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08(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此处以老版本的居多)
图09(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0(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1(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右侧的几本书是从原版书复印的,是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写的,是我签名售书时,一位大学生朋友送给我的。他非常喜欢布热津斯基的书,在读了我的《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后,才发现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原来可以这样解读和运用,他因此送给我这些珍贵的资料,并就读书等问题做了交流)
图12(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有几本是老版的,是我很早时读过的。如《货币金融学》是第六版的,现在已经出到了第九版,新版的在我报社放着)
图13(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有几本是老版的)
图14(下图):部分经典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5(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6(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7(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部分为房地产类,房地产类总共三格)
图18(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19(下图)上个书栏里面有一本是《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这本书是2011年5月24日从印刷厂出来的第一本书,出版社的见证者和工作人员都签了名,比较有纪念意义。上次不慎送了人,得到书的朋友认为我不尊敬他,批评我拿别人签名的书送他,就退给我调换了一本,让我“失而复得”。
图20(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里面有一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应归到社会类,书架有点乱,呵呵)
图21(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22(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23(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24(下图):部分经典投资类著作
图25(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26(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图27(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有两本军事类的摆错了,放到了这里,军事类的书也是我很喜欢的)
图28(下图):部分经济、金融类著作
第二篇:读书心得-2时寒冰
读书心得1:思考·后半本
时寒冰
本文链接:http://blog.ifeng.com/article/3950510.html 经常会有朋友来信,让帮助推荐一些书。
我过去的确做过这方面的推荐,但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需求差异很大,推荐好书其实很难。所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时候读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是找不到书——在偏僻的农村,能够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一本,是我把家里的废铁废铜(有的其实还有用,并非真正的“废”)卖掉,用得到的零钱买的——那一年我7岁。
那个时候读书基本上没有太多选择,能够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尽管如此,差不多到小学5年级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都看过了,又陆陆续续读到一些世界名著。
当时阅读最多的是文学类书籍和杂志。有时候听说谁有一本好书,要跑很远去借,借书就需要在短时间归还,逼迫着争分夺秒地阅读。这也帮我培养起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我曾经在一个晚上读完了一本小说集,因为第二天天亮人家就要求还,而我绝对要认真维护这种信用。
我读书和写作受表哥的影响很大。他酷爱写作,立志成为作家——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理想,当时的人听到带着作家头衔的人,常常流露出仰慕之清,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在简历中注明“爱好文学”之类的。表哥那里是一个书籍交换站,很多人把书借给他,也从他那里借书,这大大方便了我的阅读。
书籍帮我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广阔的世界。我小时候对做农活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经常在农忙时还手捧着书看,以至于大人常取笑我,说读书读傻了将来可能讨不来媳妇。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莎士比亚戏剧、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书,是我当时很喜欢的书。《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感受到音乐世界的奇妙和震撼,它唤起我对音乐的热爱。莎士比亚戏剧中,美妙绝伦的语言,常常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里面的对白。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是深植于灵魂的。土地、民族、挣扎、苦难、悲怆、奋争、爱情、死亡„„这些绝非几个关键词所能涵盖。它促使我阅读有关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那是更深的苦难„„说起来有点荒诞,是《静静的顿河》而非那些空洞的说教,让我深切地爱这片土地,爱这个民族。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当时还不大懂,等后来再读的时候,爱不释手,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感悟。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以至于书中的空间被我的评语占满。这样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读书有诀窍吗?
对于很多人问的这个问题,我常常不置可否。但读书的确有一些方法,是需要自己总结的。比如,我读书的时候,首先会通过目录看作者的大致思路和基本逻辑,以便最快地进入角色。进入章节后,同样如此,与作者一些展开内容,有时候会不谋而合,有时候会出入很大,通过对比,会发现作者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优势。这样读书脉络非常清晰,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锻炼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路。
我也常常多本书一起读。比如,关于养老保障问题,西方国家的做法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会一次性买一、二十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对于重叠内容直接跳过,剔除不需要的时间消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一次组合阅读可以把一个问题弄透彻。
我喜欢在睡前读会书,读完后放床边。常常半个床都是书,而我被挤到一边。沙发、饭桌前,也常常被书占着。所以,家里常常会很乱。
读书也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
比如,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深感军阀的残暴和血腥。但是,在读到它背后的历史后,却是更深的震撼。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女
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请求赎罪,并从此开始终生吃素。随后,段祺瑞处罚凶手,颁布“抚恤令”。而且,段祺瑞政府并未干涉媒体报道此事,以至于各种谴责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国会和司法,亦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社会压力最终导致执政的国务院总辞职,段祺瑞亦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所有职务退居天津,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身患胃病,十分虚弱,“医生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他仍执意不肯:‘人可死,荤不可开。”。
后来,又看到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生没有不动产)的段祺瑞的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是一个军阀的另一面,临终前还在关注民族前途,还在体恤百姓疾苦“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前半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于2010年1月5日深夜
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时寒冰
在写了《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一文后,我陆续收到一些朋友的来信,希望多写一些读书方面的感受,以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另外,暑假到了,很多家长也希望辅导孩子读书,但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的读书效率更高。我在这篇文章中,分别谈一点感受,如果能有一点点用处,也就非常欣慰了。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阅读。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学,甚至完全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所以,当2008年底,拯救房地产的政策出台,除了地产三剑客等为数不多的人指出其危害性,更多的人在三呼万岁。当经济走到今天,决策者不得不痛苦地发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或者,只有一次机会。当我在2009年1月发出“半年后谁也救不了中国经济”的哀叹时,谁能知道我心中的苦和无奈(详见:时寒冰2009年1月9日《中国怎么办》北京见面会演讲片段)!
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
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
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另:今晚,德国队对阵阿根廷队,两支我最喜欢的球队遭遇到一起,结果是老马伤心地离开,默克尔大婶儿和风度翩翩的勒夫则孩子般地笑了。德国队近乎完美的配合、严密的防守、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成就了它的辉煌。南美球队巴西和阿根廷在这届世界杯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的失败证明:球星再多,缺少团队的协作精神也难以取胜。支持德国队勇夺冠军!)
于2010年7月3日晚
读书心得3:去功利化&推荐两本书
时寒冰
常有朋友写信,让推荐书籍。这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所处行业不一样,需求差异也很大。
读书最忌太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读什么书,唯恐读了与自己的利益或追求关系不大的书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很多人吃顿饭大方到一掷千金,买本书却再三掂量。时间的因素、金钱的因素,导致现在的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媒体披露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中国人用于书报消费的纸张人均10公斤,美国是146公斤;中国人均购书开支4美元,美国为120美元;中国人均消费图书0.7本,日本则是30本……
其实,读书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非专业内的书籍,往往更能突然触发你的灵感,让你尽情享受视野开阔后的愉悦和欣喜。
小时候,由于贫穷,对于读书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我基本上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这种没有漫无目的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绚烂的外部世界。说不清是哪本书影响了我的追求和命运,唯有感恩,感恩于那个时候读到的每一本书。
现在的孩子,常为语文而头痛,其实,学语文并不难,阅读的积累本身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果不去阅读,而像学英语那样去学语文,其结果只能是会说而不会写,因为只有阅读才能真正影响到语感,提升文字的表达、布局能力,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很多孩子的语文成绩远不及英语,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
语言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培养是事半功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语感最强,更容易受到书中语言的影响,流畅、严谨的叙述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来。由于阅读对分数的提高远没有背英语单词、做数学题那样直接,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读书方面花费时间。即使读书,也往往限定在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可怕的抑制、扼杀孩子能力的做法。
靠组词、造句来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可笑做法,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替代阅读。让孩子跟随着兴趣去读书吧。
成年人读书面临着同样功利化的问题。做企业的一进书店就往管理、营销方面钻,搞文学创作的则往往站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前流连忘返„„有趣的是,我们所缺的,往往是专业以外的知识!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专业以外的知识与自己专业内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所成,而且,专业外的知识往往成为更好的引燃个人灵感的导火索,迸射出最激动人心的火花,引领人开悟。
做企业的读点历史、人文、哲学、养生等等方面的书,或许更能帮助自己搞好管理和经营。管理、经营的细节只是“术”,或说雕虫小技,而真正的大管理家掌握的是“策”,他们早已摆脱了“术”的局限而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遗憾的是,世俗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在细节上绕弯弯,以为那些大家的成功取决于“术”,却忽略了大道。
“术”可效法,而“策”则必须靠感悟、领悟。形成“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顿悟,而超然于物外。
投资如此,治国亦如此。放到一国范围内来看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历史,同样令人感慨!德国为什么成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看看其国内出现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学家、经济学家等等就知道了:莱布尼茨、黑格尔、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费希特、克劳塞维茨、李斯特、费尔巴哈、胡塞尔、韦伯、海德格尔、弗洛姆等等,是一个民族智慧开启的灯塔。哲学家、思想家,引领着一个民族前行的方向。当今强国美国、英国等等,无不如此。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知识分子被阉割的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
前几年,曾有华人专门捐款给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希望改变中国的哲学等学科落后的局面,结果却被挪用给了物理系研究之用。这种功利化的定位,束缚了一个民族前行的脚步。如果金钱、房产、汽车等等可以量化的东西,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前行的推动力,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存在于地球之外。当腐化堕落的官员与开发商一起,取代哲学家、思想家的位置,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旗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空前堕落的时期。
中国仿佛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通过透支子孙未来的资源等换取的暴富。过分功利化的宣扬,让这个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群体性迷失的民族。
尽管,读书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到推崇,但它却几乎是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唯一捷径。物化的世界是可悲可怜可憎的,如果孩子延续目前的理念,做一个金钱的奴隶,作为家长,这将是何等悲哀的结果?
救救孩子,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吧!
第三篇:时寒冰谈读书心得
时寒冰谈读书心得:如何探究事实的真相,提高思维能力?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来源: 刘雄峰的日志
思维提纲:
一、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
1、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
2、读书方法概谈
3、书籍的局限性:如何探究事实的真相?
二、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1、读书方法详谈:如何高效率地读书?
2、反思应试教育: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各位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反思一下)
三、读书心得3:去功利化&推荐两本书
1、读书的误区:如何避免功利化?
2、读书方法运用举例&推荐两本书:
(一)《峭壁边缘》,作者:亨利·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二)《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1日。
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 时寒冰 经常会有朋友来信,让帮助推荐一些书。
我过去的确做过这方面的推荐,但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需求差异很大,推荐好书其实很难。所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时候读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是找不到书——在偏僻的农村,能够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连环画中的一本,是我把家里的废铁废铜(有的其实还有用,并非真正的“废”)卖掉,用得到的零钱买的——那一年我7岁。
那个时候读书基本上没有太多选择,能够遇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尽管如此,差不多到小学5年级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都看过了,又陆陆续续读到一些世界名著。
当时阅读最多的是文学类书籍和杂志。有时候听说谁有一本好书,要跑很远去借,借书就需要在短时间归还,逼迫着争分夺秒地阅读。这也帮我培养起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我曾经在一个晚上读完了一本小说集,因为第二天天亮人家就要求还,而我绝对要认真维护这种信用。
我读书和写作受表哥的影响很大。他酷爱写作,立志成为作家——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理想,当时的人听到带着作家头衔的人,常常流露出仰慕之清,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在简历中注明“爱好文学”之类的。表哥那里是一个书籍交换站,很多人把书借给他,也从他那里借书,这大大方便了我的阅读。
书籍帮我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广阔的世界。我小时候对做农活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经常在农忙时还手捧着书看,以至于大人常取笑我,说读书读傻了将来可能讨不来媳妇。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莎士比亚戏剧、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书,是我当时很喜欢的书。《约翰·克里斯多夫》让我感受到音乐世界的奇妙和震撼,它唤起我对音乐的热爱。莎士比亚戏剧中,美妙绝伦的语言,常常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能够大段大段的背诵里面的对白。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是深植于灵魂的。土地、民族、挣扎、苦难、悲怆、奋争、爱情、死亡……这些绝非几个关键词所能涵盖。它促使我阅读有关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那是更深的苦难……说起来有点荒诞,是《静静的顿河》而非那些空洞的说教,让我深切地爱这片土地,爱这个民族。有关这一点,我在《抄家事件——故乡记忆》第9节《静静的土地》中写过。
对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当时还不大懂,等后来再读的时候,爱不释手,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感悟。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以至于书中的空间被我的评语占满。这样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读书有诀窍吗?
对于很多人问的这个问题,我常常不置可否。但读书的确有一些方法,是需要自己总结的。比如,我读书的时候,首先会通过目录看作者的大致思路和基本逻辑,以便最快地进入角色。进入章节后,同样如此,与作者一些展开内容,有时候会不谋而合,有时候会出入很大,通过对比,会发现作者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优势。这样读书脉络非常清晰,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锻炼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路。
我也常常多本书一起读。比如,关于养老保障问题,西方国家的做法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会一次性买一、二十本书,放在一起阅读。对于重叠内容直接跳过,剔除不需要的时间消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一次组合阅读可以把一个问题弄透彻。
我喜欢在睡前读会书,读完后放床边。常常半个床都是书,而我被挤到一边。沙发、饭桌前,也常常被书占着。所以,家里常常会很乱。
读书也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
比如,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深感军阀的残暴和血腥。但是,在读到它背后的历史后,却是更深的震撼。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女学生刘和珍是其中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请求赎罪,并从此开始终生吃素。随后,段祺瑞处罚凶手,颁布“抚恤令”。而且,段祺瑞政府并未干涉媒体报道此事,以至于各种谴责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当时的国会和司法,亦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当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三百十一条之重大嫌疑。”社会压力最终导致执政的国务院总辞职,段祺瑞亦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所有职务退居天津,每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撰有《正道居集》、《正道居诗》。1936年,身患胃病,十分虚弱,“医生劝他开荤以增加营养,他仍执意不肯:„人可死,荤不可开。”。
后来,又看到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生没有不动产)的段祺瑞的遗嘱: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
这是一个军阀的另一面,临终前还在关注民族前途,还在体恤百姓疾苦“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前半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于2010年1月5日深夜
读书心得2:如何最快地汲取营养 时寒冰
在写了《读书心得:思考·后半本》一文后,我陆续收到一些朋友的来信,希望多写一些读书方面的感受,以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另外,暑假到了,很多家长也希望辅导孩子读书,但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的读书效率更高。我在这篇文章中,分别谈一点感受,如果能有一点点用处,也就非常欣慰了。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阅读。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学,甚至完全逆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所以,当2008年底,拯救房地产的政策出台,除了地产三剑客等为数不多的人指出其危害性,更多的人在三呼万岁。当经济走到今天,决策者不得不痛苦地发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有些错误只能犯一次,或者,只有一次机会。当我在2009年1月发出“半年后谁也救不了中国经济”的哀叹时,谁能知道我心中的苦和无奈(详见:时寒冰2009年1月9日《中国怎么办》北京见面会演讲片段)!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
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于2010年7月3日晚
读书心得3:去功利化&推荐两本书
时寒冰
常有朋友写信,让推荐书籍。这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所处行业不一样,需求差异也很大。
读书最忌太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读什么书,唯恐读了与自己的利益或追求关系不大的书而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很多人吃顿饭大方到一掷千金,买本书却再三掂量。时间的因素、金钱的因素,导致现在的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媒体披露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中国人用于书报消费的纸张人均10公斤,美国是146公斤;中国人均购书开支4美元,美国为120美元;中国人均消费图书0.7本,日本则是30本……
其实,读书范围尽可以宽泛一些。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非专业内的书籍,往往更能突然触发你的灵感,让你尽情享受视野开阔后的愉悦和欣喜。
小时候,由于贫穷,对于读书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我基本上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这种没有漫无目的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绚烂的外部世界。说不清是哪本书影响了我的追求和命运,唯有感恩,感恩于那个时候读到的每一本书。
现在的孩子,常为语文而头痛,其实,学语文并不难,阅读的积累本身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欣赏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果不去阅读,而像学英语那样去学语文,其结果只能是会说而不会写,因为只有阅读才能真正影响到语感,提升文字的表达、布局能力,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很多孩子的语文成绩远不及英语,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
语言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培养是事半功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语感最强,更容易受到书中语言的影响,流畅、严谨的叙述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来。由于阅读对分数的提高远没有背英语单词、做数学题那样直接,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读书方面花费时间。即使读书,也往往限定在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可怕的抑制、扼杀孩子能力的做法。
靠组词、造句来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可笑做法,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替代阅读。
让孩子跟随着兴趣去读书吧。
成年人读书面临着同样功利化的问题。做企业的一进书店就往管理、营销方面钻,搞文学创作的则往往站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前流连忘返……有趣的是,我们所缺的,往往是专业以外的知识!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专业以外的知识与自己专业内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所成,而且,专业外的知识往往成为更好的引燃个人灵感的导火索,迸射出最激动人心的火花,引领人开悟。
做企业的读点历史、人文、哲学、养生等等方面的书,或许更能帮助自己搞好管理和经营。管理、经营的细节只是“术”,或说雕虫小技,而真正的大管理家掌握的是“策”,他们早已摆脱了“术”的局限而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遗憾的是,世俗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只是在细节上绕弯弯,以为那些大家的成功取决于“术”,却忽略了大道。
“术”可效法,而“策”则必须靠感悟、领悟。形成“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顿悟,而超然于物外。
投资如此,治国亦如此。放到一国范围内来看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历史,同样令人感慨!
德国为什么成为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看看其国内出现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学家、经济学家等等就知道了:莱布尼茨、黑格尔、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费希特、克劳塞维茨、李斯特、费尔巴哈、胡塞尔、韦伯、海德格尔、弗洛姆等等,是一个民族智慧开启的灯塔。哲学家、思想家,引领着一个民族前行的方向。当今强国美国、英国等等,无不如此。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知识分子被阉割的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
前几年,曾有华人专门捐款给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希望改变中国的哲学等学科落后的局面,结果却被挪用给了物理系研究之用。这种功利化的定位,束缚了一个民族前行的脚步。如果金钱、房产、汽车等等可以量化的东西,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前行的推动力,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存在于地球之外。当腐化堕落的官员与开发商一起,取代哲学家、思想家的位置,而成为一个民族的旗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空前堕落的时期。
中国仿佛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通过透支子孙未来的资源等换取的暴富。过分功利化的宣扬,让这个民族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群体性迷失的民族。
尽管,读书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到推崇,但它却几乎是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唯一捷径。
物化的世界是可悲可怜可憎的,如果孩子延续目前的理念,做一个金钱的奴隶,作为家长,这将是何等悲哀的结果?
救救孩子,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吧!2010年9月1日
附:推荐两本书
(一)《峭壁边缘》,作者:亨利·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这本书是亨利·保尔森的自传,翻译版有所修饰,尽管如此,这本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仍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如《峭壁边缘》第141页写道:我在北京听到的消息却令我自己绝难安心:俄罗斯官员已经与中国进行了顶层会晤,提议两个国家共同卖出大量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迫使美国政府动用应急权力而对两家公司提供支持。中国人已经拒绝了这一居心叵测的计划,但这一消息令人寝食难安——大量抛售可能导致人们对这两家公司突然丧失信心,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我一直等到回到美国后才将这一消息通知总统…… “我们曾濒临崩溃边缘,但是没有倒下。”保尔森如是说。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俄罗斯停止对华高端武器出口而大力扶持印度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俄罗斯及时、果断地抛掉了所持有的美国次级债券,规避了后来的风险),也明白了中国近期继续增持美国两房债券的又一个原因——NeiJian。
(二)《经济学家是我的仇人》,作者:周洛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1日。
周洛华先生是一位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者,他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往往另辟蹊径,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我应邀为这本书后写了推荐语:我非常喜欢洛华兄的文章。洛华兄的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流畅,逻辑严谨,环环相扣。遇到有争议问题,往往自成系列,逐步深入,层层剖析,令人拍案叫绝。洛华兄每篇的观点都非常明确,极具前瞻性,基本都是一气呵成,不仅深刻、隽永,同时,也充满智慧的启迪,引人深思。
第四篇:时寒冰经典语录
时寒冰经典语录
人物简介:
时寒冰,字暖之。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财经评论家。《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首席评论员,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凤凰博报特约顾问,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约观察员。
时寒冰十多年来,潜心做趋势研究,建立“利益分析法”体系,他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一直为民生呼吁,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可行性建议,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资助多名孩子读书。
时寒冰经典语录
1,物化的世界是可悲可怜可憎的,如果孩子延续目前的理念,做一个金钱的奴隶,作为家长,这将是何等悲哀的结果?
2,尽管,读书在这个时代并不受到推崇,但它却几乎是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唯一捷径。
3,救救孩子,让孩子本着自己的兴趣多读书吧!
4,媒体披露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中国人用于书报消费的纸张人均10公斤,美国是146公斤;中国人均购书开支4美元,美国为120美元;中国人均消费图书0.7本,日本则是30本……
5,内幕交易问题对市场的损害非常大的。而我们国家,监管力度还不够。
6,但现实往往与构想中的目标存在着巨大反差,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要做美梦,很容易陷于一场骗局之中。
7,作为一位长期为民生呼吁的人,面对现实,我很无奈,很悲伤……
8,说不清是哪本书影响了我的追求和命运,唯有感恩,感恩于那个时候读到的每一本书。
9,如果一个国家穷得只剩下房子,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起早贪黑地操劳就是为了拥有一套房子,如果一个国家穷途末路到只有靠掠夺性十足的房地产才能维持增长,支撑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够持续的能力在哪里?民众失去的归宿感又将在何时才能找回?
第五篇:今天对照时寒冰先生的读书心得
今天对照时寒冰先生的读书心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
首 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 在想想,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 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
我们还是来看看“高手”是怎么阅读的吧。
(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 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 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左岸:文学类书很能提高写作的文笔吧!)
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左岸:高手的阅读量永远那么的惊人!)
怎么读书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读书是这样的:
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 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 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左岸: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克服重复不必要的阅读,自然也试用于那些毫无新意的电视剧。)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 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 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带 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 自己的这个缺点。
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 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源、贸易、交通、资源、环境、社会、人文、历史等等方面的知识,这逼着我广泛阅读,并且以高效 率的方式阅读。(左岸:看来只有单一结构知识的人的眼光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诸子百家应该要有一种大融合,而不是分庭抗争。)
我现在多采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即把几本甚至十几本关于同一问题的书,摆放在一起阅读。这样,如同召开一次座谈会,每个作者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互相碰撞或者补充,让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这一问题的实质。这种阅读方式是我的最爱!但出行的时候不方便,毕竟,一摞书是很沉重的。(左岸:也许电子书的发展可以提供这种便利,只是我们还很不习惯或者太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在校生而言。
说实在话,中国的大学毁人不倦,很多优秀的孩子到了这样的环境也就慢慢被抹杀了。目前的教育方式和腐败、堕落的环境,在加剧优秀人才的毁灭。因此,我所知 道的几位国内有影响的人,都没有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
是自己教育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种悲凉而无奈的选择,是当今现实的一个缩 影。如何克服这一点?读书!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坚持读书,在书海中畅游,那么,他就会变得更优秀而不是被毁灭掉。(左岸: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认为把孩子往重点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知识是硬件。再好看的学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作为基础,也只是一张纸而已。相对而言,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几次演讲中,每次都遇到从国外赶来的研究生,他们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获取经过提炼和高度概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捷径。
当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劣质书籍满天飞。选书也非常重要。我特别讨厌动辄引用领导人讲话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表述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类图书中,这样的表述非常普遍。这其实是知识分子堕落的一种表现。经 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或指导,但绝不可以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来论证经济学的正确。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很多领导干部其实并不懂经济 学,甚至完全逆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蛮干。经济学家本应指出其荒谬,引导其回归正途,但是当今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是附和,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学知识来论证领 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和正确的。一味溜须拍马的结果是,一些错误越走越远。堕落为阿谀奉 承之徒,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奴才化的一个可悲标志。(左 岸:读书常常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关键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很多细节往往被遮掩或忽略。我们现在能够挑选的图书,大都是前半本,甚至 前半 本也是精心修剪过的,这注定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被扭曲的。读书,不能只读半本,尤其历 史,如果不读后半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歧途,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有的人越读书越傻,就是因为老是在前半本书里面晃悠,既没有深入思考,也 没有寻找后半本书去读。)
因此,我更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他们的学术研究大都比较独立——至少相对我们而言是非常独立的 ——写的书观点也非常鲜明。读那样的书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但 是,我后来知道,即使翻译来的书,也是被动过手脚的。比如,一本讲经济原理的书,提到中国的煤矿矿难的例子,就被删除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净本(即被阉割 过的)。不得不感叹:学好外语尤其英语很重要啊!那样的话可以很方便地 读原版书。而且,说外语在这个国家比讲母语备受尊敬。(左岸: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怎么办呢?边阅读边联系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吧。)
(二)让儿童喜悦读书
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
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
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
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记得小时候,去外地做工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为我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收音机中播出的故事、评书等,没有电视中的画面,但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相对应的画面和场景。比如,收听《岳飞传》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激烈地战争场面都能浮现出来。听到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想象、思维等能力是 非常有益的。我小学的时候作文就比较好,跟我听书、读书的习惯不无关系。(左岸:我们最丰富的阅读感官除了显性的眼、耳、手„„还有隐性的想像,神奇的思维,电视跳跃太快,常常没来得及思考,画面就过去了。)
孩子在画画,或者玩的时候,或者睡前,打开音响,播放故事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取营养。孩子的想象力会弥补文字和声音的缺陷。等听几次,孩子甚至能够完整地把听到的故事讲下来,连语气都很惟妙惟肖。这种听书的方式,对于孩子语言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当然,当 孩子完美复述听来的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赞美。赞美不能太虚伪,一定要真诚。
读书也一样。书 不一定非常华丽才好,只要有注音,孩子能够慢慢读下来就行了。对于孩子而言,再美的画面也没有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完美啊!
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至少在孩子觉得你非常重要。你应该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这种对话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快乐啊。孩子们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现在想想,我多么感恩我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他们无论多忙,都不会忽略我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知识有限,但他们朴实的思想和平和、善良的为人之道,让我受益终生。(左岸:再次证明言传不如身教。)
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现在的儿童非常可怜,分数老早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快乐和前途。在孩子面前谈论分数是毁灭孩子的最快方式!永远不要在孩子面谈谈分数。这会严重扭曲孩子的内心,使其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孩子们都很好强,不谈论分数他们一般也会很努力,他们厌学往往是不堪压力的结果。
家长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我 翻阅了20多本外国专家写的儿童教育方面 的著作,无不强调快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他们认为孩子的专职就是快乐,如何玩得开心、快乐,才是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国人很难理解。国外初中的教材(比如 数学)还没有我们小学五年级的难,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培养出大量的世界顶级人才,而我们这些善于考试的人才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应试教育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越来越受局限,越来越僵化,加之“唯物”论到“唯钱唯权”观的主流思想的过渡,在房地产为核心的投机体系的助推下,彻底毁灭 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孩子们是非常可怜的。智慧的家长不应继续给孩子增加压力,与外力合伙戕害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慢慢对读书产生兴趣的。
另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暑假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眼界,也是非常有益的。旅游的时候也不要仅仅是照相而已,要注意感受美景,开阔眼界,多与孩子交流心得。美国人Joshua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我非常感触。他写道:“中国人旅游的时候似乎不愿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达一个景点后,他们都会相互拍照„„然后迅速离开。中国人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中国人越来越不会享受生活了。在这点上,应该学学孩子。孩子们会很开心地欣赏和玩耍,过多的拍照会让他们反感。(左岸:我们确实有样一种感觉,过多的照片让我们的旅游很无趣,只有有故事的照片,才值得留念和记忆。)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有机会带孩子接触一些大家或在某领域内有特长和影响的人士,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非常难得的方式。这种良好的气场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向接触过的人学习并超越他的动力。这 正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当然,带孩子过多地接触一些习惯不好的人,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接受那些坏气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可能伴随孩子一生。那些随意带 孩子接触人而不加辨别和筛选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人的气场是一种难以用科学证明的东西,但很多人的确在受此影响。
对于孩子们而言,读书的问题其实不在读书本身,而在社会。而这是本文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