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火》读后感
初次听到龙应台这个名字,还是高一雷灵说起《目送》的时候,那时以为龙应台是个男士,只会写散文,感情细腻到文字戳人心扉,让人落泪。后来一度想看看她的其他书,总是因为各种事耽搁,直到这个暑假,在学校图书馆找书,偶然看到她的著作《野火》,名字让我想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内心充满好奇,其实,同很多书的相遇一样,多半都是因为一开始的好奇,然而那些能耐得住性子往下看的书,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心灵的契合吧。借到《野火》的时候,我还在忙着帮老师做事,也就每天晚上有时间翻翻,还好它是本独立文章集结而成的书,不会被轻易打断思路,只是时间的零碎加上我看书的不定性,直到今晚,我才勉强地看完了全本。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我已差不多忘了这些文章都是哪些题目,哪些内容,若是让我复述,恐怕难以如愿,只能就其整体,略表一二看法。
野火是什么?龙应台也许只把它当成一柄小小的火炬,希望借由这火炬散发的光与热点亮更多人迷蒙的心灵,启发他们去关注台湾的未来,乃至大陆,又或者希望它把旧的一切烧得干干净净,轰轰烈烈,在此之上迎接台湾新生。在三十多年前,《野火》问世,或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诧异,震动,影响了台湾,政界人士警惕它,因为里面赤裸裸写着对当局的不满,他们想要压制言论,于是我们看到龙应台笔下的文字里也流露了这一担心,文章发表了,可能就会被封杀,书被禁,人被约谈,公开不了,因为当局不肯。但龙应台依然写着,并越发热情,惊涛骇浪拍打着沿岸,总有礁石会”湿身“。那些在文字里看到理想,看到希望,却为自己无为的平庸,空空的激动的人会落泪,会给龙应台写信表达感谢,那些在文字里看到”反动“,感到惊惧,冒得一身冷汗的人,也会给龙应台写信,善意的提醒,比起这些,攻击来得更猛烈些,但她都一一面对了。她是个女人,性别的尴尬成为后期的一种纠缠,直到如今,不少读者仍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这样一位女作家,是的,她首先是女作家,而不只是作家。这种本身应该柔软却像一把利剑似的亮着寒冷光的女人,让人又不由得浮想联翩,那些想了解她生活的边边角角而不是专注于她的写作的人,一开始就错了,可她依旧坦然,冷静地又把这些人剖个干净。这就是文化人啊,她总能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为了该说的话,该做的事,继续说,继续做。但是回头想想,这是三十年前《野火》发表时的她,还是现在的她?
在这本三十年纪念版《野火》集里,龙应台本人对台湾的批评占了绝大本书,另外还收录了其他社会人士,或媒体,或官员对其书其人的看法,以及一篇访谈。这本书就像台湾的一个小缩影,太典型,典型的东西可以反映一种思考的存在,可是并不能代表大众都是这么认为的。看书时,总觉得,”啊,那个时候的台湾怎么跟现在的大陆这么像呢?“高三的时候,在学校附近有家台湾人开的小店,跟老板聊天时,老板就说过,”现在的大陆就是几十年前的台湾。“那时一点感觉都没有,可看书才发现,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城市拆建,食品安全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原来都是这个过程。台湾比我们早走一点,那是因为我们曾经的浩劫,耽搁了建设。可这就给了现在的贬低我们自己的人理由了么?我们认为他们好的地方,那也是他们的人在批判声中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啊。这其中,有太多历史的问题,现在没法谈。作为文化人,龙应台能干的也只有批判,用文字的力量去争取,然而有多少人可以被其力量感召又最终付出行动呢?很少,所以她愤怒,愤怒地写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名篇了,里面透露出人的冷漠让读者心有余悸,可这种事不就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么?文字有不死的力量,对于永恒的经典来说无可厚非,对于短暂的(在人类整个历史长河中来说),它的力量依旧强大,那便是照见过去,又照向未来。台湾老板后面还有一句话,我想了很久,看书的时候再度想起,那是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可答案在哪里,也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去经历,乃至下一代人还将经历。龙应台的热血,她的尖锐,冲击到我,我几次拿笔画下一些句子,甚至有跟着她一起愤怒,一起批判的冲动,当时没想那么多,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也会想这种同感究竟是好是坏?年轻人体内应该流淌着热血,但这热血一定是外溢的么?”起于轰轰烈烈,终于无声无息“在我看来是种悲哀,要做就当做”起于无声无息,终于轰轰烈烈“的那种,那是升华,但那不也仅是理想么?
这本书让我感到可贵的一点是,在这么多认可龙应台与反对龙应台的声音中,我听到了一种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什么,相信懂得人在看书的时候自然会发现。大一听老师讲到”过犹不及“这个成语,举到一些例子,今日的台湾,是不是也有点”过犹不及“了呢?这”过“是什么,清楚的人自然清楚。这种声音的存在,在目前还是微弱的,可是,龙应台愿意包容这些存在,不知道她会不会也从这个方面重新思考台湾这些年的进程?重重看看那片她深爱着的土地,哪怕她有着一个难以被台湾省人认可的外省人的身份。在历史的分隔点,几种不同的力量向同一个地方汇聚,被重新整合,本省人,外省人,即便再客气,也总带着不可完美融合的烙印,那或许是对一方文化的固守,对外来的排斥,带着自豪,带着傲气。在这漫长的取得认同的过程中,老去的,离世的,都差不多了,新成长的这一代,重新打上了地方的烙印,只能凭借叙述,接受一些距离他遥远好像有联系又没有联系的东西。这样从“空”里产生的,怎么能持久,怎么能扎根?这是道越拉口子越大的裂缝,联系起双方的不再是情感,而是更直接的利益。
《野火》还在继续,龙应台由“士”入“仕”再回“士”,中间也是曲折。文化的人价值在文化,与政治搭上边,人生就此或明或暗地度过,“独善其身”是种奢侈,这就难免引起非议。做官与做读书人差得不是一点儿,搞行政与写文章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虽然行政常常需要“美文”的润色。其根源在于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那样子这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还不得泛滥成灾,成天烂到快吐的文化调子一声接着一声。文化,像肉汤,根据不同的品类,需要慢慢煨出来,那汤才能淳,才能香,才足以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在任“文化部长”的龙应台不轻松,能做的绝大多数是“放放烟火”的事,即便很短暂,但至少让人看到烟火,会惊叹它的美丽,知道它的存在。这能怪她不干实事吗?不能。因为她只是整个机制里的小小一环而已,“蜉蝣撼大树”纯粹痴人说梦,指望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指望一群人,那便要指望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化思想为行动的能力,指望一个国家,就要指望这个国家的民众,他们的“民智”,“民德”,上流的人做上流的事,下流的人做下流的事,民与民的差距,最终体现就是国与国的差距,用经济衡量,显然太狭隘。
看到了这样犀利的龙应台,我反而开始怀念那个写《目送》的龙应台,但无论什么样的龙应台,也只是她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属于写作,属于生活,没有实实在在接触过的人,是不能以此冠入她全部风格之名,不知道未来的她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也许在“耳顺”的年纪,她会用更好的方式告诉我们,台湾的故事,她的故事。
第二篇: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是龙应台的成名作,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成名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我是读了龙应台的近作《亲爱的安德烈》,才想到查一下她的其他作品,就这样,找到了《野火集》。
这本书的年龄不小了,是1988年出版的,定价是3.20元。书的内封页上,贴着图书馆的还书期限表,大红的印盖上读者的还书日期;密密麻麻的日期彰显着它曾经的炙手可热。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篇名似曾相似。这篇文字里写道:“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收音机里正在讨论小月月事件,情形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全中国的人似乎都在生气,生气归生气,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行动吗?又或,你敢行动吗?
《生了梅毒的母亲》,篇名很刺目,梅毒就是污染殆尽的环境。现如今又如何呢?我的家乡,土壤都被铅污染了,整个村庄的小孩子,血铅全部超标。在北京,何处能闻到一口清新的空气?我的住房已经到五环以外,夜夜空气中都弥漫着奇怪的味道,不知道哪家工厂在悄悄地非法排放,也许不止一家。
《幼稚园大学》,碰巧最近听到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中装萌的报道,读后感《野火集读后感》。这怎么怪得了他们。我们教育旨在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了吗?从小到大,有谁问过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干什么了吗?有功课教他们人际关系,爱与责任,审美与情趣吗?
《自白》,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读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笑了。原来,豪迈如龙应台者,也有这样的感叹。女性的社会角色,现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关注公众事务、抨击社会弊端、长于理性思辩的女性仍不多见。我的朋友,以硕士博士居多,我不止一次听她们讲:“除了孩子,别的我无暇关心。”也难怪,偶尔跳出个龙应台,头脑固化者会不知所措了。
《精神崩溃的老鼠》,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麦尔教授怎么会想到对老鼠做那么残忍的实验,老鼠的智商当然不足以应对那么复杂的情境。可是,人类社会也很残忍,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试验场,就被搞崩溃了。崩溃者的错在于悟性太低,而那些诚心或无心把人弄崩溃的实验者呢?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除了龙应台的文字,《野火集》还收录了各色人等的读后感,林林种种,观点五花八门,赞同的,反对的。允许不同观点同处一书,恰可体现龙应台的包容和大气。从此处也可看出《亲爱的安德烈》的编排来源了。
2011-12-18
第三篇:《野火集》读后感
阅《野火集》,读龙应台,写我所感
读《野火集》,我被其讲述的小故事所深深吸引。故事总体现着一些现象,而现象背后一定和本质联系。龙应台却以她有力的文字抨击着这一个个社会问题。这些文字使我对龙应台这位台湾女作家充满好奇,她究竟是一个独特的人?
翻完她的第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很生气。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她在文章中所说的台湾1984的状况,至今在我的身边尚存,我生气那随手乱扔垃圾的阿旺,我生气那些不讲道理的司机,我是生气那些不负责任的化工厂主。然而最令我生气的是,为什么至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却往往孰视无睹,抑或是无能为力。看到这篇文章我又开始重新反思我们这个社会。
诚然,龙应台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文字有力,而她的视角全面。她从捡垃圾写起,事虽小却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大问题,她从她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她的故乡台湾,同时她又用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她深爱着她生了梅毒的母亲,然而就如她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至少她还没有死去,她还有痊愈的希望。”这也是我欣赏龙应台的地方,她用最朴实的语言透露出人最平凡的情感。她长篇的论述台湾当时的丑恶,然而却没有无休止的指责,她最终还是把希望给了读者,她正在用她的力量来改变着台湾,号召更多的人来改善台湾的环境。
她的勇气着实让我钦佩,她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的人,她敢于反抗,勇于斗争。她的父亲多次给她说让她小心,然而她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只是在谈捡垃圾,没关系的。”让我不得不怀疑她只是个女作家吗?
书中有一段描写台湾社会的糟糕的情况令我十分难过,她写道: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奶粉,而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过一次。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轰动整个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和“药家鑫案”。我们现在的社会和1985年的台湾有什么两样,我们正在走台湾走过的路!我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如此之糟糕。读了龙应台的文章,我明白了这是个人的问题。要知道社会状况是每个人行为的集体表现,人人都要负责,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社会制度有的地方的确是不好甚至有点荒唐,然而却没有人来反抗,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却不去制止。个人的思想控制着个人的行为,人们不生气,哪里会有反抗,个人问题是比制度问题更根本的问题,我想当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龙应台这种敢于不满勇于改变的精神。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时常关注一些国际新闻和重大事件。但一味炫富和追求所谓时尚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衣着时尚的人不会落伍,但是真正做到内涵丰富,关心世界,有道德有勇气的人永远都走在时尚的前沿,这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我们现在的身份虽然是学生,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着眼世界并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书本上给出的答案也并不妨碍我们追寻证明答案的过程。
高二(3)班
陈艳桦
第四篇: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后感 ——模糊的界限
“大陆比台湾晚了20年。”学者如是说。以前只是以为经济上的差距,现在有了更深的体会。将龙应台的《野火集》里1984年的台湾和现在的大陆对比,深深地感到了一丝心灰意冷。鲁迅说过,他害怕自己所看到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以后。放眼《野火集》中的文字,莫不感到一丝熟悉,只是大背景从大陆搬到了台湾,一页页翻过,读的竟都是亲身经历,如此触目惊心,实在不得掩卷沉思。
1984年的这一把野火烧得很旺盛,原因也不难看出:“焦灼的时代需要批判的声音。”环境污染,教育桎梏,***,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从于政,自由难见,凡此种种,曾经台湾面对的种种问题,现在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龙先生用她的犀利针砭惊醒了无数梦中人。“野火”,用她的话说,是纯真的正义,路见不平的拔刀相助,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也许它丑的让人无法正视,苦的让人难以下咽,但是,只有这样的野火才能烧掉腐朽和丑陋,去除不义,清出一片干净的地方。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在这两篇文章里,作者的气愤溢于言表,痛心疾首和些许无奈亦能被明显感到。深深刺痛作者的,正是台湾1800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懦弱自私”,实在是我们太熟悉的一个标签了。作者生气了,因为中国人不会生气。曾经的台湾,人们不会生气,而今天的大陆,人们依然不会生气。“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睛假寐。”“中国人讲究忍耐……”,“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生气了,我们还得大声说出来。想起了一段话:他们屠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了,再没有人替我说话了。”是的,无数个你我就在沉默中灭亡了。想想亦是必然。婴儿奶粉是不合格的,猪肉里注水也罢,喂食的饲料竟也掺和了西方多年前就禁用的瘦肉精;一亩亩山林野地被过度开采,雨是酸的,天是灰的,难道今天的我们还是只能小声唠叨,选择熟视无睹?当这个社会执着于经济的腾飞的时候,我们必须停下匆忙的脚步,大声的抗议。梭罗说: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抵制。”是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今天的你我,绝对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
而在《生了梅毒的母亲》一文中,龙先生将“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一针见血地比喻成了“生了梅毒的母亲”。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我在这篇文章中真是看到了1984和2009惊人的相似:“为了多赚点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去,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物质享受,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以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再碾过去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轰到……”这段文字读罢,1984年台湾的样子和2009年大陆的样子算是在我脑海中完全模糊了界限,这种雷同令我感到真实的可怕。道德的败坏,人性的麻木,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经济至上”之下,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蔑视道德和法律。究竟,该拿什么拯救你?也许,就得用一把火烧干净你的伤疤和黑暗。
还有三篇文章离我的距离更近,当然也让我产生更多的共鸣。《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这三篇文章痛贬的是育婴式教育。很遗憾,我读的便是机器人中学和幼稚园大学,中学接受的教育便是不许迟到早退,周一必须穿校服,头发不许染烫,必须扎起来,上了大学,依然要为了惧怕点名早起,继续被动的学生生涯。当然,毫不意外的,我自然而然的成了千千万万“不会闹事的一代”中的一员,正如龙先生自己所讲的“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报社的社评,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大学生来说,独立做价值判断是非
常困难的事。我不服,可是也只能悲哀地表示赞同。在书中,龙先生也将这种大学教育方式同”过度保护“联系了起来,过度保护,大抵是指:第一,给予过多的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第三,将他婴儿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读完这段,我倒是有些许安慰,因为貌似今天的大学还是“进步”了,因为学生倒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所谓的主任老师也不会来“保护”你,说白了,就是懒得理你,生活上不再“抱着走”,课业上不再“鞭着走”,老师和学生仅限于课堂交流。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高中高压过度而大学如此一盘散沙?难道教育工作者不明白“和平过渡“的道理?
龙先生在《面对》你说到:“许多其他社会要花四百年去消化的大变,台湾人民短短四十年里急速经验,从独裁到民主,从贫穷到富裕,还有因为太过急速而照顾不及的人生品质的卑劣……”我想,关于“发展”本身,或许有些事本来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一次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山西矿难的报道,突发奇想的搜了一下美国矿难,居然发现美国在发展阶段也是矿难频发,伤亡数目亦很惊人。原来,发展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经济腾飞势必要牺牲一些其它利益,可怕的是,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之下,原本可以不必牺牲的生命,环境也被白白牺牲了。政治冷漠如我们也,对这些发张中的问题习以为常,承受不公和歧视,社会政策继续把我们带入尖酸刻薄和圆滑世故,继续对我们进行精神挤压,改变不了环境的我们,最终仍被环境改变,连洁身自好都未能保全的我们又何来力气去改变什么?
大学生,说起来还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人,似乎对“世俗”说“不”应是我们的天性,可悲的是我们已经习惯被踩在权利金钱脚下,大学教育,或许可以说是失败的。
书中还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当我对一个制度不满的时候,我有两条路,或者离开这个国家,或者循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这个制度。我不得不说在这句化面前,我实在感觉到自己很渺小。中国的制度沉沦了太久,我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了。更多的时候,我只愿意在这种制度之下努力的学习,试着改变自己,这一点点的进步对于作为个体的我,至少在我看来是意义非凡的。
读罢《野火集》我对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了新的认识。我不仅认识到保持自己个体价值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对社会一份切实的责任。说得直白一点,如果我不能让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更美丽,那么至少我可以做到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更糟糕。我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但也不会成为视而不见的路人甲。
好书不能白看,野火的力量,慢慢体味。
第五篇:《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书笔记
初读《野火集》,我被其深奥的语言惊吓住,我以为这本书整本都是如此的深奥的语言,越往后读,才发现那些是这本书的序言,写序言的人称龙应台为侠女,说她吃了强身,多吃无害的“正气散”,还说她是盗火的玉娇龙,这些评论使我对龙应台这位台湾作家充满好奇,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作家呢?
《野火集》收录她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然而我看后,我很生气,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她在文章中所说的台湾1984的状况,至今在我的身边尚存,我生气那随手乱扔垃圾的阿旺,我生气那些不讲道理的司机,我是生气那些不负责任的化工厂主吗,然而最令我生气的是我自己,为什么我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却孰视无睹,知道我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来反思我们这个社会。的确,龙应台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从捡垃圾写起,事虽小却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大问题,她从她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她的故乡台湾,同时他又用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她深爱着她生了梅毒的母亲,然而就如她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至少她还没有死去,她还有痊愈的希望。”这也是我欣赏龙应台的地方,她长篇的论述台湾当时的丑恶,然而却没有无休止的指责,她最终还是把希望给了读者,她正在用她的力量来改变着台湾,号召更多的人来改善台湾的环境。
更加令我钦佩的是她的勇气,她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的人,她敢于反抗,勇于斗争。她的父亲多次给她说让她小心,然而她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只是在谈捡垃圾,没关系的。”
书中有一段描写台湾社会的糟糕的情况令我十分难过,她写道: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呻吟的人瞄准了再碾过一次。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年轰动整个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和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奥!我们现在的社会和1985年的台湾有什么两样,我们正在走台湾走过的路!读书时,我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如此之糟糕。读了龙应台的文章,我明白了这是个人的问题。
社会制度有的地方的确是不好甚至有点荒唐,然而却没有人来反抗,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却不去制止。个人的思想控制着个人的行为,人们不生气,哪里会有反抗,个人问题是比制度问题更根本的问题,我想当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龙应台这种敢于不满勇于改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