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时间:2019-05-15 09:3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第一篇: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叶志娟

(班级:新闻091班 学号:20093361)

内容提要:提要提要

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百度百科)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来看,戏剧在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但是那也许只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实了。从当今中国的表象上来看,中国戏曲在中国社会中走入了它的发展低谷中,而且前所未有。

中国戏剧发展现状

吸取种类的减少

戏曲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地方戏剧上百种,每一年都是纪念,每一年又都在祭奠。传统戏曲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昆曲进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可悲?当传统戏曲再次面对世界时,除了那精种细收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新的天地在哪儿?面对未来,是继承还是发展?面对传统,是死守还是求变?()

《中国戏剧》杂志常务副主编黎继德先生说:“中国戏剧现在的状态就如乍暖还寒的春天。”中国戏剧总体成燎原之势迅速发展、但是局部停滞消亡的宏观图景。我国现存两百多个剧种、一千五百多个戏剧团体、不可胜数的戏剧从业者,我国戏剧的繁荣毋庸置疑。但是,黎先生也痛心地说道:“现在中国的许多剧种名存实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戏剧剧种以每年一个的速度在消亡。”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团的现象不在个别。比如现在新疆曲子戏,现在只有一个六个人支撑的剧团在延续。

观众群与创作者的减少:

戏剧属于“八大艺术”之一,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视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同时,戏剧却逐渐淡出普通观众的欣赏范围。这就引出戏剧发展到低谷的一个原因:观众群的失落。在戏剧本质的争论中存在一种叫做“观众说”的观点,他们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在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戏剧的的表现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戏剧属于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绘画、建筑、雕塑及舞蹈等艺术成分。文学即戏剧创作。在影视编剧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戏剧创作者却不断减少。与观众减少的原因相似,对戏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创作者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于是更多有文学素养的人逐渐向电影电视方面的编剧发展。

对戏剧技术的忽视:

戏剧是人类恒久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戏剧的魅力与创造,首先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心灵与命运;但是这些精神内涵的表达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支撑着戏剧特定表现手法的技术手段,是人类戏剧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财富。戏剧的积累与价值,首先是技术的积累与价值。然而在中国戏剧的价值体系中,技术对戏剧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重观念而轻技术不是中国当代戏剧特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理论家对技术的轻慢,早已成为蔓延的流行病,尤其是刻意抛弃传统技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兴起,从观念艺术到文化创意的渐次风行,对艺术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技术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同样对中国戏剧形成有力冲击,但中国戏剧界对技术的轻忽有更复杂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让传统戏剧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戏剧思想与价值观念层面上,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和艺人精神距离甚远的“新文艺工作者”群体。这个群体按他们接受的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为中国戏剧重新设置标准,反复灌输重思想意识,轻技术手段的观念;并且因其拥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优势,急切地强调戏曲演员“学文化”和扫盲识字的重要性,对他们涉猎不够的戏曲表演技术的意义却表现出夸张的冷漠。

戏剧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所有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都需要经历特殊的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特殊的技术手段。通过训练,超越人身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工具,这是艺术本质意义所在。戏剧史上自有极少数天纵奇才,未经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却能直觉地洞察艺术的堂奥,但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规律。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此形成和掌握对身体的特殊控制能力。戏曲更是如此,每个剧种有其特殊的唱、念规范,需要掌握对声带和嗓音的控制方法;有其特殊的身段,需要掌握对形体的控制方法。这些都是技术基础,有了这样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戏剧演员。至于要成为伟大的、杰出的演员,仅仅有这些技术当然不够,但那是表演艺术领域进阶的需要。

未来发展之路: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芳馨撩人,散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辉,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纷纷走出国门,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戏剧艺术,使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新型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口味也在变。戏剧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走革新之路才能生存。

1.加强戏剧自身的改革。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观众是其存在的基础,所以戏剧的发展必须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题材的陈旧无法在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有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平民化决不是简单的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

对戏面临的尴尬局面黄心武认为,对一些老戏老剧,可以像文物一样保留它的原貌;新剧要从生活、从人物出发,程式化的东西应该自然地融入,生硬地搬用是不合适的。像《白门柳色》中去掉了水袖和髯口等传统表演程式,应该是允许的。实际上,长久以来,程式化的传统戏剧都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年轻观众锐减,他们对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一桌两椅”等传统绝招感到费解,看戏成了智力考试。而对传统的“一桌两椅”等舞台布置进行改革早有成功的先例。如潮剧《德政碑》运用旋转舞台处理时空,在舞台的移动中实现了场景的变化,使平面的舞台有了立体的功能等。(浅谈对戏剧改革的认识 石学广)】

2.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在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3.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连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连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比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的观众就以千万记,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其次,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成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成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长成为戏剧的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你年轻人中占有一块市场的。比如,昆剧《张协状元》改编自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永嘉昆剧团在保留原作以人做道具等特色形式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唱腔上作了大胆的革新,结果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就引起轰动,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再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北大演出的最后一天,前两场演出,观众把剧场的走廊挤得满满当当,学生们以欢迎周星驰的热情欢迎500年前的国剧。同日,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成立,一批戏剧界重量级人物聚集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成立大会牵头人林兆华只说了一句:“我要办好这个戏剧工厂”。很多现象都说明随着年轻一代文化修为的提升,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加强。戏剧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是大量戏剧社团出现在大学社团的行列中。(百度知道

第二篇: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的戏剧可以说经过了二十世纪初的萌芽期,二十年代的发展期,三十年代的成熟期,到四十年代进入了一个空前普及和繁荣的时期。也可以说,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戏剧创作的成绩和影响是最大、最突出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来看。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十年代戏剧具体指从1937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的戏剧创作。众所周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八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随后三年又发生了全国内战,战火一直燃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十一年国难当头、炮火连天的时刻,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同时更强调了文学的功利性和宣传性。这一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及上海“孤岛”。因此,根据政治区域的不同,四十年代的戏剧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方向,即“广场戏剧”和 “剧团戏剧”。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向,“广场戏剧”。“广场戏剧”有三个高潮:抗战初期、敌后根据地、40年代末。

第一个高潮:抗战初期: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 ★“抗战戏剧”序幕的拉开:

1937年“七七”事变战火一起,中国剧作家协会即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在剧本《代序》中宣布:要求戏剧的形式,“在全民总动员的口号下,加紧我们民族复兴的信号,暴露敌人侵略的阴谋,更号召落后的同胞们觉醒”,由此揭开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主要的演剧队 1、1937年,“八一三”上海战争发生后,上海职业和业余戏剧工作者就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主持下组织了13个救亡演剧队,除两个留在上海外,其余分赴内地演出。2、1938年秋,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救亡演剧队基础上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5个抗敌宣传队,并将1937年9月成立的孩子剧团纳入三厅编制。

(补充)这些演剧队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的戏剧团体,在其“信条”中规定“以抗敌救国”为“目的”,必须充分忠实于大众之理解、趣味,使艺术真正成为唤起大众,组织大众的武器,强调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之人格为不可分,要求每一工作者皆为刻苦耐劳、沉毅果敢之民族斗士,并竭力磨练本身技术。演剧队、抗敌宣传队和孩子剧团奔赴抗战前线的各个战区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

★抗战初期的戏剧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观众”与“演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都市走向内地,没有了剧场和舞台,演出场所被限制在街头、广场、临时搭起来的舞台,乡村庙会的舞台等,也没有了种种基本设施,煤油灯、蜡烛代替了现代化的照明工具,幕布重被广泛运用着,风、雨、太阳成了演剧的对头。观众不在是城市里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阶层了,他们是小城市里的商人、农民、工人和士兵,文化水平比较低,却有一点热情和好奇心。演出内容从前朝往代的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到现代的中国人,残暴的敌寇,狡猾的汉奸,自己的同伴,乃至他们自己。因为客观环境不同,演出的戏就要求装置简单,人物和故事现实,对白通俗,演技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这就是说,从现代大城市的“剧场”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的“广场”,即从“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这不仅是演出舞台的变化,而且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

★“广场戏剧”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等。

茶馆剧:则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遍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坐,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装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

著名的话剧艺术家刘保罗曾提出这样的话剧艺术实验的理想:“我们不仅要把话剧送到民众面前去,而且要民众跟我们一块儿来演剧,只有这样,戏剧才能算是大众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倡导或是想法,广场戏剧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刘保罗曾率领浙江抗敌后援会流动剧团来长兴煤矿演出《保卫华北煤窑》时,就利用整个煤矿做舞台,把许多煤矿工人都卷入剧情而成为演员。

(补充)可以看出,“广场戏剧”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整个广场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和观众之间,连观众与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使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与宣泄功能得到统一。

下图为游行剧的剧照。

这一时期“广场戏剧”实验的另一个方向是“话剧民族化”的尝试,面对文盲(半文盲)而又长期受到民族戏曲熏陶的观众,广场戏剧演出,就必然地要吸取锣鼓、杂耍、曲艺等民间艺术,以及民族的音乐曲调,像游行剧的大规模演出,更是要打破单一的话剧格局,而将歌、舞、说、演、唱熔为一炉。

(二)“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 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背景: 大约从1940年初开始,延安的戏剧舞台是以演出中外名剧为主的,先后上演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吝啬鬼》、《伪君子》等“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在延安文艺整风中,被认为是“演大戏”、“关门办学”的错误倾向,受到严厉的批判,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政治来谈技术”,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观众对象限于延安公务人员、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而忽视了更广大的民众士兵观众”。同时提出的是“话剧民族化”的问题,批判“左联”时期的“话剧大众化”运动“只注目在内容所描写的应是大众现实的生活,而完全没有留心到形式的问题”,因此,现阶段的“话剧民族化”就是要“把方向转变到接受中国旧剧和民间遗产这上面来”。因此,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的向广场戏剧的倾斜就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目地:一方面要以民间形式来改造中国话剧与话剧工作者,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文学艺术转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毛泽东文艺方向。而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强调,又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

★ 起点:1943年春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的中心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组织了以宣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为中心的秧歌队,走上街头、广场,由此掀起了“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

如1943年鲁艺秧歌队的演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即采用了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形式,受到欢迎。从而带动了27个大小秧歌队一齐出动,在晋察冀、晋东南、太行山各根据地纷纷展开新秧歌剧运动,并出现了《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等广泛流传的秧歌剧。

下图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 “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赤叶河》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

新歌剧的特点: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扎头绳》等,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又不拘于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框框,参照传统戏剧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非常适合农民群众的欣赏。

“广场戏剧”的第三个高潮 : 40年代末:**中的广场活报剧

★ 背景:

从1946年“反内战”大游行到1948年“反美扶日”大示威,全国性的学生运动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而学生运动总是伴之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主要采取的文艺形式有: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和活报剧。

★ “活报剧” 特点:

“活报剧”是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一样。这种形式的“广场戏剧”演出,本身就是实行政治行动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往往使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也成了群众性的狂欢运动。1948年4月6日北平各界宣传罢教罢课,清华剧艺社很快就编写、排练出独幕剧《控诉》。通过周梧教授一家不幸的命运,发出了抢救教育危机的呼声。这样的广场戏剧的演出,本身就是实行政治行动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往往使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也就成为群众性的狂欢。

到这里,广场戏剧的内容就全部讲完。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剧场戏剧。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背景:

1938年武汉失陷后,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抗战长期化、日常化,话剧运动本身也在发生战略重点的转移:大批原来活跃在战地宣传阵地的话剧工作者又逐渐集中到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后方据点与香港、上海等大中城市,话剧又开始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日军封锁外国电影与胶片进口,重庆电影院大为冷落,更为话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对受中共影响的抗敌演剧队或解散,或合并,企图将其纳入反共宣传的轨道。以周恩来为首的国统区中共党组织审时度势,决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转移:“由主要从事战地广场演出转向以城市剧场演出为主”。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以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为领导的中华剧艺社,以夏衍、于伶、宋之的、金山为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职业演出队伍,掀起了介绍与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探索话剧民族道路的热潮。

上海孤岛先后成立了上海剧艺社、中法剧社、中国银行剧社等职业剧团,唐槐秋率领的中国旅行剧团也来到了上海,形成了“业余演出的小剧场”与职业演出的大剧场相辅相成的局面。这样,中国的话剧运动再一次发生了向职业性、商业化的的转变,广场戏剧向剧场戏剧的倾斜。

★剧场的演出盛况,与剧本创作的繁荣互为促进,这一时期,大后方和孤岛上海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出现了三股潮流。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历史剧创作的兴起和繁荣,自然是与抗日战争中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直接相联系的。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向何处云”成为全民族关注与探索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出现了重新认识和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文化思潮,形成了研究中国历史与哲学的热潮,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而更现实的原因是由于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剧作家失去了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就只有采取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从而突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总主题。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的针对性、高度政治化的特点。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剧作歌颂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已由抗战初期理想的民众英雄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这表明了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在现代文学中理所当然的正面主人公的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爱国的知识分子身上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对于民族振兴事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这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十分接近的文学模式,其特点是:

1、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是剧作家肯定、歌颂的正面人物,却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这些知识分子都有着自己的矛盾与弱点,他们和思想、性格也是发展的,如夏衍《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等。

2、在这些作为国家、民族栋梁、楷模的正面知识分子周围,都设置了一些有另外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主人公的朋友,与主人公发生了思想、情感、性格的各种冲突,这些歧途中的知识分子在剧中起着反衬作用,并尖锐的提出了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

3、大都把主人公置于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表现,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氛。

4、在艺术表现上,都偏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把激烈的内心冲突与紧张的外在冲突有机地统一起来。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抗战戏剧的部分作品从一开始就闪现出讽刺的锋芒,具有喜剧的品格。起初阶段的讽刺中夹杂着愤激,鼓劲里内含着悲剧的因素;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讽刺对象越来越集中于反动统治者,而与人民、时代一起成长的剧作家越来越具有了自觉的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俯视黑暗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的丑类,以辛辣的嘲弄创作纯粹的政治批判性极强的喜剧。这种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陈白尘《魔窟》、《乱世男女》。老舍的《残雾》等。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原因:

这一时期,沦陷区戏剧景观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职业性剧团的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的空前繁荣。由于沦陷区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与严格的思想控制之下,从而剧作被迫失去了表达和激发民族救亡热情的启蒙功能,较少政治色彩,成为商业化或“纯艺术”的戏剧。剧作家、导演、演员都以此谋生,“演出职业化、剧团企业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处于苦闷之中又本能地害怕政治的市民观众,这一时期也只是把剧场作为他们寻求刺激、转移精神苦闷的场所。

商业性演出的繁荣同时意味着市民观众的影响的加重,这使剧作家的创作更加注重市民观众的趣味、需求,也更具有舞台感。同时又出现了“导演即兴创作,演员即兴表演,有演出而无完整剧本”的创作方式。张爱玲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论及沦陷区最受观众欢迎、票房价值最高的话剧《秋海棠》时,曾称其为“第一出深入民间的话剧”。

与大后方戏剧创作的“大众化”不同,沦陷区戏剧创作的“市民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创作题材大都集中在中国市民阶层最感兴趣的几个热点问题,如反应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姚克的《清宫怨》;描写民间艺人悲欢离合的故事的悲剧,《秋海棠》;抒写都市家庭生活的轻喜剧或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的悲剧,石华父的《职业妇女》等。其次,在艺术表现上,除启用传说、神话等民间素材外,最突出的是从剧本创作的题材、手法,到表演的身段全面地向市民所喜爱与习惯的戏曲借鉴,从剧中穿插戏曲到请戏曲艺人同台演出,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联姻在这一时期达于顶点。最后,在审美趣味上,除注重情节的传奇,结构、形式的热闹、新奇外,特别强调喜剧性,以喜剧场面、喜剧人物或象征性喜剧结局冲淡悲剧气氛,常以参照对比的手法写出悲喜兼具、寓哭于笑的剧作。杨绛的《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沦陷区戏剧的另一大特色是改编——或将外国剧作“中国化”或将其他文体(主要是小说)“戏剧化”。最有影响的改编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李健吾改编的根据法国萨都的《杜司克》改编的《金小玉》,师陀根据俄国安德列耶夫的《吃耳朵的人》改编的《大马戏团》等,这些改编剧的演出,都经久不衰,成为职业剧团的“看家戏”。

歌剧,起源于拓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这类演出形式并无名称,人们直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1 640年以后简称为“作品”或者“戏剧音乐”,最后才被称作“歌剧”。因此,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歌唱为主,有着独立完整的音乐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古典戏曲和地方戏曲都可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歌剧。而“五·四”以后所产生的歌剧,人们习惯称为新歌剧或者新歌舞剧。有时候也不使用“新”字,干脆就称之为歌剧或者歌舞剧。相对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来说,新歌剧是一种与之有着明显区别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剧本结构、新的音乐创作、新的舞美设计,以及新的表导演手法、新的演出风格与特点,说明它是不加“新”字的新歌剧,它在艺术形式上极大的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结构和音乐表现形式。新歌剧包括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要素,其中以声乐演唱为主,器乐部分除担负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它和传统......《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当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观看了《白毛女》之后,给予了该剧极高的评价。全剧不公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另外,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点,无一不在展现着热烈回应。新中国成立后,该剧更是演遍了大江南北,“北风那个吹”成为人人会唱的曲调。《白毛女》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风靡舞台已经六十多个年头了。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创作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育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深沉苍凉。整个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

第三篇:“长征精神”照亮新时代长征之路

“长征精神”照亮新时代长征之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首《七律

长征》,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境与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85年前,红军将士们用血肉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依旧闪耀着熠熠光辉,是我们开启新征程,走好新长征之路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面对新征程、新使命,面对新时代长征之路,我们要始终把伟大长征精神作为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走好新时代长征之路,要心怀理想、坚定信念。“革命理想大于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爬雪山、过草地,以坚定的革命理想取得了长征胜利。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战争革命时代已成为过去时,但是革命事业依旧是进行时,共产主义仍然是将来时。新时代有新的长征路、需要进行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信念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革命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事业远大理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变质,中国的红色江山不变色。

走好新时代长征之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变成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是能被实现的。“天地之功不可仓猝,艰难之业当累日月。”我们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工作、想问题都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久久为功,才能一部一个脚印实现伟大梦想,建成伟大事业。

走好新时代长征之路,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无我”的状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展现了深厚的赤子情怀,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光辉典范。经过100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由为夺取政权而革命的党,转变执掌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党的执政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克服各种风险挑战,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共产党员要始终忠于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第四篇:邹平发展之路

春节刚过,邹平县连出实招:一是将四级干部会议由往年一天时间压缩为半天,而且将大部分发言时间留给企业和基层干部;二是连续下发十个文件,内容涉及重大项目、工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党的建设等内容,每一个文件都短小精悍,没有了官话、套话,措施得力,奖惩分明,指导性强。邹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传民表示:新时期、新考验,需要新状态、新作为。今年是跨入全国前十强的冲刺之年,全县上下将切实统一“三大认识”,始终保持“五种状态”,积极增创“七大优势”,确保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

“五大工程”强力推进邹平率先发展

2011年,邹平县围绕“奋战两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前十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黄蓝”两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深化弘扬“三敢”精神,切实强化“十大意识”,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农业提升、城乡一体、全民创业、实事惠民”五大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14.8%和21.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0亿元、增加值426亿元、利税2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9.4%和27.3%;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70家、过亿元15家,魏桥创业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有望跻身世界500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2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排名第11位。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0亿元,同比增长58.9%;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6个,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72家,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2个,标准化基地42万亩,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4.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黛溪河综合治理等“十三大工程”进展顺利,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2%。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完成教育总投入9.6亿元。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100%,被评为全国最具创新力医改示范县。各类参保人数达到95.2万人次,领取社会养老金的60周岁以上老人突破10万人。大力加强文化强县建设,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

统一“三大认识” 是“十强之争”的思想保证

王传民说:“十强之争”到底是场怎样的较量?在基数不断增大的前提下能否实现新的提升?在整个县域发展大坐标中我们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只有完成了这些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的审视,我们才能确立更加科学的发展定位,才能持续推动邹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因此,首先要统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科学判断的认识,统一对当前邹平发展方位的认识,统一对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生态第一追求,坚持项目第一生命等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知难奋进、务求实效、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五种状态”。

统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科学判断的认识。在看到挑战、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更要看到机遇、增强发展信心:一是中央明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核心还是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二是中央确定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为广大企业争取政策支持、破除资金制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国际和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加速梯度转移,央企等大型骨干企业持续扩张,为吸引外来投资、加快结构调整带来了重大机遇。四是邹平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增长动力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开放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转变,产业发展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经济、新兴产业并重转变,城乡结构由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统一对当前邹平发展方位的认识。在发展基数持续增大、制约因素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能否保持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关系邹平入围前十强的关键性问题。面对前有标兵后有

追兵的严峻形势,邹平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强者之争必将异常艰险,高手对决肯定充满变数,只有咬紧牙关、不畏艰难,分秒必争、全力突破,跨入全国前十强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统一对当前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必须坚持生态第一追求,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必须坚持项目第一生命,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王传民说:凝聚合力靠的是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奋进赶超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近十年来邹平从全国百强之外、全省中游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全省前茅,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势、一种作风。这也是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妥一系列难事的根本优势和力量源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干事创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五种状态”:倍加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倍加激扬斗志,始终保持知难奋进的状态;倍加注重落实,始终保持务求实效的状态;倍加珍视团结,始终保持同心同德的状态;倍加维护大局,始终保持万众一心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邹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增创“七大优势”剑指全国前十强

今年是邹平跨入全国前十强、建成全面小康邹平的冲刺之年。王传民说:我们必须强力推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五大转型”,通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名城、创新创业名城、现代宜居名城“三大名城”,增创发展新优势。

突出转型升级,在推进内生增长上增创新优势。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科学投入,更加注重内生增长,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一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供转型支撑。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重点抓好60个重大项目,确保年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加大对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龙头项目落户,力争年内引进县外资金135亿元。二是强力推进园区升级,不断优化转型平台。加快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积极筹建高科技产业园和保税物流园区,确

保年内完成投资9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400亿元。突出高科技产业园对全县产业提升的引领地位,全力打造集科研开发、企业孵化、现代办公于一体,高端人才汇聚、先进技术聚集、高新企业密布的发展高地。三是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持续增强转型动力。积极探索“产学研资”合作方式,着力打造从研发、集成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突出结构调整,在现代产业发展上增创新优势。一是更高层次做强主导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实施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大企业集约化、资本化、集团化扩张,中小企业专业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更快速度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高端设备制造六大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领先优势。积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三是更大力度繁荣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物流、金融三大中心。四是更高水平提升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加快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板块式发展。

突出品质提升,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增创新优势。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推进产业、土地、城镇、人口有机协调。以高标准建管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重大城建项目建设,健全完善专业化管理、社会化参与、常态化维护机制,全面提升邹平现代化新兴大城市的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高水平统筹加快城乡融合,把新型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与县城的全面对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方式、聚落形态、公共服务的同步提升。把道路建设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加快实施公交一体化工程,力争年内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突出低碳发展,在生态环境优化上增创新优势。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民生”的理念,努力建设污染控制、环境整治、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全力打造山青、水碧、天蓝、城绿的“人居福地”。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对不符合排放标准、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优化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建设环境质量预警监控中心,实现对环境质量24小时无缝隙管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个一”制度,探索建立“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生态补偿机制,倒逼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积极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大力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扶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大力实施“水体功能提升”工程、“空气清新”工程和“环境优美”工程,努力形成“一个村庄一座绿岛,一座城市一片森林”的生态风貌。

突出民生导向,在凝聚民心民力上增创新优势。不断完善富民、惠民、利民、安民的长效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上、体现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一是多渠道促进富民增收。把居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投资增收、社保增收、帮扶增收“五大渠道”。二是优质化推动公共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卫生信息化工程,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三是广覆盖推进社会保障。以骨干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不断拓展社保覆盖范围。继续实施“安居工程”,大力加强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

突出社会管理,在维护安定环境上增创新优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群众信任我,我让群众满意”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维护平安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构筑现代化的科技防控网络和立体式的群防群治体系,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发生。同时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积极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不断优化“三调联动、多调对接”的大调解体系,努力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另外,牢固树立“以

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平台、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突出文化建设,在涵养社会文明上增创新优势。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注重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更加注重传承历史、塑造特色,全力打造现代文明城市。一是全力建设文明邹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向深度广度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文化繁荣。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做好“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和镇办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努力办好读书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让全县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搭建文化发展载体,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三是加快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进一步叫响“范公故里·山水邹平”城市名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一批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文艺作品。

第五篇:试卷名称:2018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仅适用于2018)

试卷名称:2018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仅适用于2018)    试卷编号:476102 试卷总分:100 出卷时间:1970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

1.()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3分] A.美丽

B.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C.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3分] A.绿色家庭 B.绿色出行 C.绿色低碳

3.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装备、技术、能源的效率,减少排放,其中()是主要的.。[3分] A.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减排 B.改变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结构减排 C.改变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

4.中国的()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3分] A.经济体制改革 B.生态环境保护 C.空气环境质量

5.中国的()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又是一个发展阶段问题.。[3分] A.环境 B.经济 C.治安

6.污染治理主要是我们国内的问题,气候变化更大程度上是国际政治问题,()是我们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3分] A.开发新能源 B.治理污染 C.节能减排

7.我们在()如果实行领跑战略,我们的综合国力、战略空间就会被压缩.。[3分] A.新能源领域 B.气候变化领域 C.生态环境监管领域

8.我们发现一种新能源()全国可用3900年.。[3分] A.可燃冰 B.页岩气 C.干热岩

9.绿色发展和()建设是关乎人民对高品质生态环境新需求的满足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问题.。[3分] A.经济建设 B.生态文明 C.全面小康

10.未来在()建设方面总的指导思想和部署:认识上更深、力度上更大、举措上更实、推进上更快、成效上更好.。[3分] A.美丽中国建设 B.生态环境 C.生态文明

11.我们讲污染治理,首先想到()污染.。[3分] A.大城市 B.特大城市 C.超大城市

12.()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同时也是我们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总抓手.。[3分] A.生态环境保护 B.绿色发展 C.经济发展

13.党的有关()政策和方针、目标越来越高,在执法上越来越严.。[3分] A.经济法制 B.绿色发展 C.生态环境保护

14.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的部分,大体上延续了十八大报告的提法,这体现了党的战略方针的继承性和连续性.。[3分] A.生态文明 B.绿色发展 C.生态环境

15.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的目的是().。[3分] A.增强国家经济

B.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C.改变生活方式

二、多选题

16.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些新提法、新论断:().。[5分] A.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B.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把“美丽”写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17.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要分清在().。[5分] A.不同的发展阶段

B.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不同 C.生态环境问题表现的程度 D.形式不同

18.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变化.。[5分] A.阶段性 B.历史性 C.转折性 D.全局性

19.绿色发展是()发展.。[5分] A.节能减排 B.集约节约 C.提高资源

D.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20.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方略,政策,战略,包括().。[5分] A.中国治污策略的要点 B.中国生态保护的策略 C.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D.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思想方法

三、对错题

21.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部分,大体上延续了十八大报告的提法,这体现了党的战略方针的继承性和连续性.。[3分] A.对 B.错

22.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又是一个发展阶段问题.。[3分] A.对 B.错

23.跨区域协同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抓手.。[3分] A.对 B.错

24.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绿色是新时代实现新目标的必然选择().。[3分] A.对 B.错

25.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绿色发展这一节,总书记讲了绿色经济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能源体系.。[3分] A.对 B.错

2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分] A.对 B.错

27.导致北京雾霾的原因,有自然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人为的、技术的.。[3分] A.对 B.错

28.现在中国各个城市空气质量下降,PM2.5、PM10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很高。这里面有技术问题、人为活动的问题,人为活动里面还有阶段性问题.。[3分] A.对 B.错

29.生态环境问题中只有自然原因才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或者治理环境污染的着力点.。[3分] A.对 B.错

30.十九大报告中把“美丽”写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3分] A.对 B.错

下载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奋斗在新时代

    奋斗在新时代时代的车轮碾轧着岁月的轨迹,以一个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姿态,滚滚向前,所向披靡。它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坚定而有力的敲响着韶华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钟声,昂首阔......

    续发展之路——我们在行动》导学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行动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真正理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彼此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学习重点:理解走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2011 年 07 月 25 日 22:28 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产物,也是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国以来,中 国铁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 2......

    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 南洋小学 蔡清林 *** 内容摘要:如何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走向成功、让校园充满欢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品牌、师生素质、管理......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访中共元谋县委副书记、县长袁丽娟“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抓好绿色支柱产业建设,增加产业发展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

    发展历程——兴国之路

    在回顾新中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1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人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坚强支柱,科学技术在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伟业中正在发挥着巨大......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大学教育应面向世界,以超前发展理念实现真正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级专......

    中型美容院发展之路

    中型美容院发展之路(院长篇) (谨以此日志献给正在为美容事业奋斗的院长) 如果您是美容院院长,如果您准备从事美容院经营。您有做过长久的规划吗?你有想过经营存在的问题吗?相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