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T企业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IT企业论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
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it企业认知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工作压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it企业; 工作压力; 结构方程模型 1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在it业,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相关业务知识增长速度加快,员工必须不断地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才可能满足工作要求,避免落伍而被淘汰。如intel公司的产品更新周期由过去3个月一次变为每月都要更新。这就要求每个it员工成为学习型的人才,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it企业的需要[1];it技术迅速更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成为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压力源[2]。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it业技术更新速度越快,其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
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计算机时代使得一些人不得不相对独立地工作,同事间仅有一些有限的交往机会,交流渠道受到限制。上级的支持可以满足员工对安全感等情感需要,有助于消除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增强员
工的工作满意感[3,4]。beehr[5]等研究表明,上级支持对降低工作压力和离职率最为有效;eisenberger[6]的研究也发现,上级支持对特定的压力更能起到缓解作用。可以认为上级支持和在企业中人际关系良好的员工对工作压力有较强的承受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it业员工间人际关系越复杂,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越大;假设3:it业上级领导对员工支持力度越大,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越低。
工作负荷是指个体感到公司指派的工作太多或者不够时间去完成,或者是公司指派的任务太难,或太过复杂以至无法完成而造成的心理负担[5]。it人员需要承担较为沉重的工作任务,每天上班时间过长,还经常要面对无法确定工作成果市场价值的问题。在复杂的工作中,员工工作负担过重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差错,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引发不满情绪[7]。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it业员工感受到工作负荷越重,其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
it企业员工的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追求成功的信念往往强于一般的社会群体,更愿意接受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现实的it职业生活里,员工更多的是在做重复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加之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公司上层领导决策的信
息公开程度也不是很理想,诸多因素导致了it员工感觉到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看到自身发展的前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it业员工感受到自身发展程度越小,其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
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正相关[8],但对工作压力与薪酬满意感、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员工的工作压力超出其承受能力,就会直接导致员工离职;有些学者认为工作压力会降低工作满意感,进而增强员工的离职意向;但也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到自己有离职意向的员工会更多地“关注”工作和企业的负面,进而表现出较低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效率[9]。因此本文提出假设6:it业员工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其离职趋向越强烈;假设7:工作压力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薪酬满意感,进而使员工产生离职意向。综上所述,本文提出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观测变量的数据采集
(1)问卷设计。以表1为基础设计it企业员工工作应激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员工的基本信息与测量项目两部分,采用五级李克特(likert)计分方式。
(2)问卷调查。选择北京市十几家it企业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20份,回收301份,剔除无
效问卷17份后,有效问卷284份。被调查的it企业员工的状况如表2所示。
3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3.1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工作压力、离职趋向、工作绩效和薪酬满意为内生潜变量,工作负荷、职业发展、技术更新、人际关系和上级支持为工作压力的外源潜变量,v1~v33为相应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利用amos 7.0建模工具和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对假设模型多次计算修改,最终得到如图3所示的较优模型。
3.2模型适当性检验
在评价模型的适当性时,主要对拟合优度(cmin/df)、拟合良好性指标(gfi)、近似均方根误差估计(rmsea)等进行综合考虑。cmin/df值越小,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差异越小;gfi、nfi、cfi、ifi通常在0~1之间,越靠近1,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越好,rmsea值越小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越好。通常情况下,cmin/df < 4,gfi、cfi、ifi
大于0.85,rmsea < 0.8,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10]。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如表3所示。
3.3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amos 7.0软件获得的各项参数估计值及其检验结果如图3及表4所示。由模型中各变量间的标准化系数可以看出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该分析结果可以为缓解it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1)工作压力在离职趋向、薪酬满意、工作绩效的路径系数分别为 -0.169、0.319、0.032,表明工作压力对员工离职趋向起负向作用,员工感受压力程度适当增加将有助于弱化其离职意向,而这正好与吴清津等人研究结果[11]相反。值得关注的是,员工工作压力对其薪酬满意度起正向作用,这可能与it企业员工高收入情况相关。员工工作压力与其工作绩效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此外,工作压力通过薪酬满意可以间接影响员工离职意向。
(2)工作压力在技术更新、人际关系、上级支持、工作负荷和职业发展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9、0.02、-0.0
1、0.09和0.88,说明在影响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中,职业发展对工作压力的影响最大,工
作负荷和技术更新次之,人际关系和上级支持几乎不对工作压力产生影响。
(3)本文在对模型计算修改时发现,上级支持、人际关系在员工离职趋向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6、0.21,表明上级领导支持不力和员工在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差将直接影响员工离职意向。工作负荷对工作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36,表明工作负荷的适当增加有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4结论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探明了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工作压力的影响程度,为it企业认识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选择避免、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的切入点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滕江梅. 服务型政府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2] john g carlson. editorial: trends in stress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199
9,6(1):1-3.
[3] a a abdel-halim. social support and managerial affective responses to job stress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2,3(4): 281-295.
[4] babin b j and james s b.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co-worker involvement and supervisor support on service provider role stress,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6,72(1): 57-75.
[5] t a beehr,j e newman. job stress,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j]. p
ersonnel psychology,1978,31(4):665-669.
[6] eisenberger r,huntington r,hutehisom s,et a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3):500-507.
[7] perrewe p l and daniel c g. the impact of job demands and behavioral control on experienced job stres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9,10(3):213-229.
[8] jamal m and jamal a b. job stress,type-a behavior and employees’ well-being among muslim immigrants in north america:a study in workforce divers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
management,1995,5(4): 6-23.
[9] elangovan a r. causal ordering of stress,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and intention to quit: a structural eguations analysis [j].leadership&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1,22(4): 159-165.
[10]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60.
[11] 吴清津,张秀娟,等.工作压力、压力源与工作态度关系的实证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1).
第二篇: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
摘要: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各个企业需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从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绩效考核方法,建立起良好、有序的绩效管理系统。本文就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激励措施
引言
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在我国的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如何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即通过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的考评,从而全面了解职工工作完成情况,发现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据此实施奖惩。
二、激励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激励的内容和特点
员工的激励包括实物奖励和无形激励,实物奖励包括奖金、奖品、奖状等,无形奖励如晋升职务,岗位标兵称号、改变工作环境等,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激励的结果不能事先预知。
1.2激励的行为可以是动态变化的。
1.3激励手段是因人而弄的。
1.4激励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2、激励措施的必要性
2.1行业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在二十一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谁留住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够长久立足于不败之地,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团队,就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对于人才的激励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2国内现状
国内多数企业一线员工,往往学历比较低,较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更容易留住掌握技术的优秀人才。
3、激励措施的重要性
三、对于员工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其潜能
管理学家研究表明,重复开发员工潜能可以促进员工充分发挥其特长,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相应的绩效措施上应体现出对工作效率和潜能的开发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如果能把激励制度涉及到员工的创造性提高、革新精神和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话,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变得更大了。
2、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包括科学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采取激励手段对表现优秀效率较高的员工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员工无形中就会将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从而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如何有效实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
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水平
根据近年来绩效考核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出,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核理论的深入分析与掌握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现代企业为了更好的开展绩效考核首先要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入手,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绩效考核人员才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以专业知识服务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只有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的绩效考核人员才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此使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更加实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对企业各岗位工作的了解、工作内容的认识以及对工作职能、具体工艺流程等工作的了解也是科学开展绩效考核的基础。以生产工序中的某一岗位为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没有经过对企业设备情况的了解及按照国外或其他企业的标准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由于设备生产能力的差异使得员工不可能完成这一标准,造成了一线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抵触。这一情况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中时常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人员对企业设备、工艺等不了解,造成了绩效考核标准以及方式的不适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应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人才的引进、培训以及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
2、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它也应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工作沟通。通过沟通,考核者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而且借助纵向延伸的考评体系,在企业中要形成价值创造的传导和放大机制。绩效考核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考核不能激发员工发展并整合为企业成长,那我们考核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主管若只想运用绩效考核来控制员工,往往会令员工惊讶、反感和对抗。因此,尤其要提升担当考核者的主管们的现代经理人意识和素质能力,真正使他们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发挥牵引力。强化企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开发,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主题。
3、进行工作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为了保证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确认每个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就成为确立员工考核标准的必要环节。因此,应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加强各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企业中为每位员工作出工作岗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核。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工作职位说明书,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
4、对考核过程要加强监督指导
前面曾提到,绩效考核有时会变成一部分管理者“人情”的工具,正所谓“任何事情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尤其在考核实行初期,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职能部门的考核起到指导、支持、监督的作用,在绩效考核的各关键环节中,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考核方法和指标的设定起指导作用,对考核的信息进行审核,对考核的结果要监督。这样才能使考核形成正面的循环,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终提升工作业绩。
5、绩效结果的公布与员工奖励办法
5.1在绩效结果公布于众的同时,不仅仅是对于员工当前工作状态的一个评价和考核,而且要与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之所以当前员工评定等级如此,要说明原因并指出以后发展的方向,找出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表彰优秀员工使其再接再厉。
5.2一般反馈考核结果的流程为:首先,将其考核结果告知员工本人;其次,将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员工本人进行沟通和了解,指出未来整改方向,了解产生当前结果的原因。最后就整体员工团队进行绩效评估进而给出战略性岗位调整和人员变动。
5.3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激励:第一,奖励措施可用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奖金的形式,也可以以荣誉表彰的形式来奖励高绩效员工。第二,也可以采用无形的奖励措施对员工进行奖励,如员工晋升、岗位调整等。第三,也可以采用调整薪酬的方式为绩效较高的员工进行加薪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
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绩效考核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现代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工作、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技能提高、促进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开展的关键。如何将绩效考核工作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章宏.浅谈绩效管理体系[J].当代经济,2010.(10)
[2]黄丽.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0.(04)
第三篇: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因素分析
``
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因素分析
常婵君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内容摘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并购将越来越频繁。然而,在并购实践中,企业的并购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为了了解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本文拟从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并购动因出发,分析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和产生机理,从微观层面对影响企业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并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并购 协同效应 关键因素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即一家企业以一定的代价和成本(如现金、股权和负债等)来取得另外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它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的概念,除兼并和收购之外,还包含合并、重组、接管之义。实施并购的企业(即买方)称并购企业,被并购的企业(即卖方)称目标企业。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系统的企业并购活动,我国的企业并购始于1984年,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并购的规模还是并购的形式都有了新的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并购将越来越频繁。然而,在企业的并购实践中,有些企业的并购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应。为了了解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本文拟从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并购动因出发,分析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和产生机理,从微观方面对影响企业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对并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和产生机理
(一)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并购,并购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不就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吗?是的,这一观点确实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他们认为企业并购是以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
`` 企业并购总是合理的。然而,人们却看到,事实并非如此,有许多企业在实施并购后,利润不断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使人们开始怀疑企业并购的真实动因是利润最大化。如1959年鲍莫尔首次提出了以销售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模型;马里斯于1963年提出了以资产增长为目标的厂商模型;威廉姆森于1964年提出了经理对工资薪金感兴趣的厂商模型。最为系统地认为并解释了企业可能存在不按利润最大化目标为行动纲领的理论,是60年代中期由莱宾斯坦提出的效率理论。效率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企业的内部并不都是有效率的,当一家企业的代理人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时候,他追求的往往并不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自身效用的极大化,这时这个企业就存在低效率。同时每个企业的管理层不同,他们的管理效率也是不同的,当一家企业的管理层比另一家企业的管理层更有效率时,这家企业的管理层就会认为将自己企业的效率“输出”到另一家企业会给自己带来效益时,就产生了并购的效率机制。
美国学者安瑟夫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提出了协同的理念,其含义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家企业,使得公司的整体业绩好于两家企业原来的效益之和。他的解释比较强调其经济含义,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企业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站在公司的角度,被认为企业并购能获得协同效应,合并后企业的绩效能被提高,这种提高一是来自于并购后企业能提高获取自由现金的能力,二是企业合并后联合企业的资金成本会降低,于是企业就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会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更高的管理效率、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更强的市场控制能力等。
(二)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
许多学者对安瑟夫的协同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将协同效应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类。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并购企业在兼并目标企业之后,其剩余管理能力得以充分利用而产生的效益。可以看出,管理协同效应的前提之一是两个企业的的管理效率必须具有可比性,即并购双方必须处于同一行业,因此,这一理论被视为横向并购(即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理论依据之一;另一个前提是剩余管理能力能够转移。
````
`` 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它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实现。规模经济是指产出在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增加递减的现象。要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的前提是企业在合并之前,其生产经营活动尚末达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增长的潜在要求。
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在财务方面产生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它包括由于税法、会计处理规则及证券交易带来的内在规定作用所产生的货币效应,还包括由于企业资金运转的内部化、对外投资的的内部化等作用所带来的财务运作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例如企业在并购之后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减少投资收益的纳税金额,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就是财务协同的一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实施并购后,如果两个企业在管理效率、经营效率和财务效率上存在着差异,则通过并购整合,可以使目标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率提高到与并购企业同样的水平,则企业并购就会产生协同效应。
二、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并购在宏观上可以实现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在微观上,可以使目标企业获得管理、经营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产生“1+1>2”的效果,例如可使并购企业节省通过内部发展扩大生产规模的时间、降低市场风险、绕过某些行业的进入壁垒等。所以企业并购已被认为是公司开发和创造价值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然而,实践中,大部分企业并购并未产生理论上预期的协同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企业并协同效应的因素很多,企业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找出来,同时各影响因素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不一样,变动的频率也不一致,企业很难准确去把握它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找到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重点控制和把握来实现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总的来说,影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实现的因素按来源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因素,一类是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如经济环境的改变、政策法规的影响、政府的介入等,这些都不是企业所能够掌握和控制的,所以在本文中并````
`` 未分析这些因素,只是就影响并购协同效应的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便使并购企业更好地运用好并购这一工具,提高并购的协同效应。作者参考了一些理论著作和实证资料,认为影响我国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因素至少应包括并购筹划、并购规模、并购金额和并购整合四大部分。
(一)并购筹划
一项理性的并购行为首先要确定并购战略,然后才是选择目标公司,并进行财务规划和具体操作。并购前的准备必须全面而细致,就选择目标公司这一步而言,并购企业至少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查分析工作:并购企业的自我评估、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并购依据分析、并购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等。同时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如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为了达到私人目的而有意隐瞒事实、企业潜亏或有债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等,或目标企业与中介机构或并购企业内部知情人员共谋,制造虚假信息,使并购企业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作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方并购成本增加,从而协同效应减少。所以并购企业要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找出自身和目标公司隐伏的问题,做好详细周密的战略策划,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二)并购规模
从效率理论中我们知道,企业横向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但是并不是企业规模越大越好,规模经济也有一个限度。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各方面的优势已充分发挥出来时,则进入最佳阶段。若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便进入不经济阶段。因为当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使得管理已不再适应需要的时候,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就会迅速扩大,同时由于外部市场的变动性使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成为制约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因素。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并购规模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含义,即并购交易金额占并购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如果企业的并购比重偏小时,也不会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张德亮(2004)在他的《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的研究》一书中对我国企业横向并购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指出:无论采用直线回归还是曲线回归,并购额占资产总额比重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的变化率、主营利润占主营收入比重的变化率都呈正相关关系。如果由于并购交易金额````
`` 相对于企业资产总额来说比重不大,即便有效应,但就整个企业来考察,其影响并不大,效应也就不会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行业的集中度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来说非常低,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潜力应该是比较大的。
(三)并购金额
并购金额是指并购企业在并购中的出价,如果企业并购的价格过高,不仅会使并购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有时甚至会拖累企业。因为并购中并购企业的股东并不是真正的赢家。西方学者通过对并购事件引起股票价格波动所产生的非正常收益测算,得出并购中目标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要远高于并购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目标企业的股东才是并购的真正赢家。从美国的情况看,G.A.Jarrell 和A.B.Poulsen对1963-1986年间的526件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后得出,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和并购企业的股东非正常收益分别是29%和1%。从英国的情况看,M.Firth对1969-1975年间的486件并购事件研究的结论是,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和并购企业的股东非正常收益分别是28%和-6.3%[2]。为防止企业并购陷入财务困境,并购价格不能过高,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根据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最佳的交易成本。
(四)并购整合
虽然并购能产生协同效应,但并不是说只要并购企业的规模扩大了就能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是否真正融为一体,是否对已有的经营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能否保证资源取得最佳的利用效果。可以说,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并购效应得以发挥的支撑条件。并购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它涉及组织结构整合、资产整合、业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这需要企业的高管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思路,从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入手,研究怎样把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协同效应。如海尔集团在并购中运用独特的企业文化----造物先造人,来盘活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向目标企业培育和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规范企业行为,振奋职工精神,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激励职工积极性,确立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协调发展。海尔集团从1988年到2001年共13年时间里共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14家企业,盘活了14.2亿元的资产。海尔成功的经验不仅为中国也````
`` 为世界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树立了典范。
三、对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实现的一点想法
(一)要有与企业战备匹配的并购战略和全面的并购计划
企业从事并购活动前,首先应明确并购的战略目的,并购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展开,因而企业的并购活动应作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并购应本着专业化为主的原则,不管是同类企业间的横向并购,还是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并购,都应该依据产业自身的内在技术、工艺或产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相互关联来进行整合。对混合并购要谨慎行事,不要盲目进行。对任何一项并购计划,未来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必须明确,资金运用必须切合实际,收购金额不要太大,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并购,不要借太多的钱,因为不可预期的贷款最容易导致并购失败。在并购计划里还要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出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二)并购前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预计和正确的估价
并购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并了解目标企业的真实情况至关重要,现实中有不少因选错目标企业而导致并购失败的例子。对目标企业的分析着重要做好产业环境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产业环境分析是分析目标企业所处的产业处于哪个阶段、该产业是否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产业的特征如何,深入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决定是否并购该产业中的企业来加强自己的竞争力。财务状况分析重点是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财务比例是否适当、资产结构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方法有无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有无潜在的亏损等,考虑企业能否通过整合达到预期的并购目标。
在并购过程是,还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估价,不要因为对目标企业的收购价格过高或因为企业并购而使并购企业缺乏充裕的现金流而陷入财务危机。一般来说,企业并购价格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市场的前景过于乐观,对未来的预期太美好。二是对协同效应的期望过高。要考虑到并购不仅能带来协同效应,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加管理成本,目标企业不良的资产状况可能会影响并购企业的信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协同效应的实现,影响到未来的预期收益。
(三)并购后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
````
`` 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败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整合得好,并购的积极性就显著,如果整合得不好,并购的效应不明显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成功的整合是把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纳入到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卓有成效的进行全面整合。我们能看到很多企业成功整合的例子,如我国特大化纤骨干企业仪征化纤对广东佛山化纤的收购的战略整合、一汽的发展壮大的战略整合、可口可东公司的品牌重组整合、海尔集团的文化整合等。当然不成功的例子也不少见,如我国太原首例民营企业太原青龙实业有限公司兼并太原新华印刷厂的**就是因为在整合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对目标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善后问题,以至引发矛盾,打起了官司。许多研究表明,企业整合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所以文化整合应贯穿于整个整合过程的始终。整合过程应该是在一个包含两个关键人物的协调小组的协调下进行的,这两个关键人物分别来自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这一协调小组将在不同的企业功能和文化环境之间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 《企业并购》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张德亮 《企业并购及效应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 [3]张秋生 周琳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研究与发展》 《会计研究》2003年6月 [4]初宜红 《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解释》 《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赵阳 《浅谈企业并购与协同效应理论》 《探讨与争鸣》理论导刊2004年第9期 [6] 蔡四平《论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
``
附作者简介:常婵君(1970-),女,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统计,企业并购,管理会计。
The analyze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n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oordination Abstract:In our country, along with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maturity, the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will be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e effects are not perfect, and not achieved the anticipated effect.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embarks on the motive which effects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o analyze the theory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problem.To explain the key factors from the microscopic aspect for the effects on the enterprise coordination, bring up my own view on the materializing for the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oordination.Key word: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coordination;the key factors
````
第四篇: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关于住宅市场波动的成因,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研究。Harwood(1977)认为经济变化、人口迁移、基础设施、人口
出生率、银行贷款、政府等因素均会引起房地产周期波动。
Stephen A.Pyhrr等人(1982)认为房地产周期波动从根本上说是
由供求变动决定的。Crenadier(1995)认为,需求不确定性、物业改
善成本、建筑工程的时滞是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John M.Quigley(1999)则对几种主流的房地产周期解释模型进行了综合检验,认为预期模型的解释能力要高于基本经济条件模型,而将
两者综合在一个模型中时,解释能力最强。
本文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实际,从宏观经济、投资、供求、政策、心理等五个方面阐述住宅价格波动的成因,并尝试建立房
地产价格波动预期模型以期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做准备,探讨对
住宅市场周期波动进行预警和调控的理论依据。
一、住宅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住宅价格波动相关性。宏观经济周期
波动是住宅市场波动的基本原因。宏观经济较快地发展为房地
产业的迅速扩展提供了发展的轨迹和空间。但是一旦国民经济
发生波动,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房地产业。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业
是一个产业链长、关联度非常高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与国家整
体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开发是负债经营,开发
企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大多依靠银行贷款,当经济过热需要宏观
调控时,特别是政府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时,房地产很快就由繁荣
转向衰退。房地产业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是要协调一致的,因而
受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等宏观指标的制约。
2.投资及其波动与住宅价格波动。房地产投资是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住宅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由
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资源约束型
特征。投资作为关键的投入要素,自然是引起房价波动的重要原
因,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投资饥渴症影响下的投资冲动。投
资冲动来自于投资者自我约束弱、责任主体不明确,投资者对市
场认识的模糊性。另外,银行信用极度扩张。银行对房地产投资
资金有着无限供给的倾向,为冲动的投资者和善于钻营的投机
者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房地产投资冲动。二是房
地产投资在时间上的集中性、盲目低水平建设等。房地产投资集
中发生在某个时段,往往忽视投资者的微观决策机制。盲目低水
平建设表现为房地产使用功能类别相同,质量和配套环境也相
似,没有考虑多层次的房屋需求,同时对房屋质量和配套设施重
视不够。这种“齐步走”的投资行为加大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幅
度。三是房地产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首先,住房制度改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房价收入比
不合理。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
间时比较合理。而我国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0~20倍甚
至以上,广大居民无力购买住房。再次,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
善,城市居民在预期的收入和支出心中无底的前提下,不得不存
钱以备后用。
3.供求关系变化是住宅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住宅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供需双方力量和结构的变动,供需共同影
响市场变动的方向和幅度。由于房地产工期较长,供给相对需求
而言有较大的滞后性,同时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性加大了供
给的盲目性,而且短期内很难变动,因而供求容易失衡,导致房
价波动,可以通过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来反映供给量的变动情
况。此外贷款作为房地产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直接影响房
2007·13经济论坛49地产生产的重要因素。又由于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其需求会因 收入、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变动产生周期性的特征。供需通过销售
实现平衡。如果销售增长总是低于供给的增长,最终必将导致房
地产市场空置增多,房价下跌,反之则房价上涨。
4.政策与住宅价格波动。影响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敏感程度较大的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这些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业的运行状况,影响是较为显著的。
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是货币理
论和财政理论。一是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和
政府投资等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供给进行调节,进而影响到房地
产业的波动。二是货币政策。政府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动与
利率变动等方式,对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形成外部冲击和干扰。
利率的“价格比较”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利率在房地产
周期波动中的传导作用。利率本质上是资金的价格表现,房地产
投资的利润率和内部收益率,与利率具有可比性,只有当房地产
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利率时,房地产开发商才会借贷资金,反之就
会退出市场。
在微观政策方面,主要是对房地产开发资源的控制政策,如
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规划限制条件、税费政策和融资条件等。由
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和土地资源的垄断性,微观政策的效果
往往更直接和及时。
5.心理因素对住宅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住宅市
场行为心理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住宅供求进而影响住
宅价格的。
(1)房地产投资者或购买者的乐观预期。由于住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短期内,住宅的需求弹性低,即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大幅度地变化。同时住宅具有抵抗通货膨胀的能力,这种
保值和增值功能,刺激了住宅购买者把购买住宅作为一种投资,而不仅仅为了使用。这种稳定和潜在的需求特性会影响到房地
产开发商和购买者,使开发商产生过高的投资期望,加大对房地
产的供给量,使购买者认同较高的投资价值,加大对房地产的需
求。
(2)羊群效应的影响。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彼此相对隔
绝,市场信息流动不充分。这就给房屋需求者的预测和决策带来
一定困难,但是为开发商的促销活动提供了操作空间,使房屋的 购买者在一种从众的心理支配下完成房地产交易活动。
(3)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决策期长。决策期的长短影响到投资 者的预测和判断,决策期越长,引起预测和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就 越大。
综上所述,住宅市场行为心理容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或者
乐观情绪。在房地产处于复苏与繁荣时期,投资者受乐观情绪支 配,往往过高估计房地产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从而大量投入资 本,形成需求泡沫,使房地产更加繁荣。在房地产处于衰退时期, 市场低迷,在悲观情绪的支配下,投资者过低估计销售量和销售 价格,导致量减价跌。这种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在人们思想上的 交替反映,会引起住宅市场的周期波动。
二、住宅价格波动计量模型的设定
在以上分析中,有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是完全可以用 数学模型来度量的,但更多的因素是无形的,虽然可以感觉到, 但无法在数学公式中表达出来。在构建模型时,本文先选取那些 相对较易获得统计数据的变量因素来进行计量分析,以探讨哪 些因素是影响住宅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理性预期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住房价格波 动模型:
Pt=Pt*+θt式(1)
其中,Pt为住房价格的变化率,反映住房价格每期变化情
况,可以用房地产指数代表(若不加特殊说明,小写字母表示的是 取自然对数,即Pt=LnPt);Pt*为理性预期均衡价格变化率,反映 理性预期均衡价格每期的变化情况,可以用理性预期均衡价格 指数来表示;差项θt反映了价格动态异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 变化过程。
Pt*=a0+a1et+a2yt+a3rt+a4it式(2)
其中,et为人口增长率;yt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rt为实 际利率的变化率;it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
θt=λ0+λ1Pt-1+λ2(LnPt-1*-LnPt-1)+Φt式(3)
其中,Pt-1*为理性预期均衡价格,Pt-1为住房价格,Φt为随机 干扰项。
θt反映了本期市场价格动态异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变
化过程,它可由期初对偏离的预期与随机项表示,期初对偏离的 预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性程度较高的投资者的理性 预期,一部分是理性程度较低的投资者外推式预期。对于理性程 度较高的交易者在期初对本期价格波动的预期由(Ln Pt-1*-Ln Pt-1)表示,它是期初(上期末)市场价格与理性预期均衡价格的偏 离。按照进化博弈思想,市场中的投资者通过学习,不断由理性 程度低向程度高转化,因此理性预期行为将成为模仿的对象。由 此可见,交易者的这种行为使市场产生了一种均衡的力量,而均 衡的结果也正是我们前面理论模型中所要反映的不完全信息条 件下,有限理性的均衡价格。在模型中,用(LnPt-1*-LnPt-1)更进一
步表明这种趋势所起的作用。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房地 产被低估,投资收益可能为正;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房 地产被高估,投资收益可能为负。理性程度较低的投资者的预期 由Pt-1表示,它是上一期价格变化。(下转第91页)
市场经纬·MARKET
50经济论坛2007·13(上接第50页)
将以上三式合并,可得到如下住房价格波动模型:
Pt=(a0+λ0)+a1et+a2yt+a3rt+a4it+λ1Pt-1+λ2(LnPt-1*-LnPt-1)+Φt 式(4)
我们最终所得到的有限理性预期均衡价格模型为
Pte=(a0+λ0)+a1et+a2yt+a3rt+a4it+λ2(LnPt-1*-LnPt-1)式(5)其中,Pt-1*是这样得到的,我们假定基期(t=0)住房价格为均 衡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如下计算:
LnPt-1*=LnP
+
t-1
i=0
!Pi
*
。而在实际计算时,采用均衡价格定
基指数来表示均衡价格,用房地产定基指数来表示房地产价格。所以运用上述模型可以对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 量分析,随着中国住宅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统计数据的日益健全, 就可以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判断,本文 主要是着眼于阐述对该方法的运用。
三、结束语
国外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已进入了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时 期。国外学者研究房地产周期时,不仅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还 采用各种指标,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较 好地描述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轨迹,揭示了房地产周期波动的 原因。无论从研究的方法还是研究的内容上讲,国外房地产周期 研究对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国内学者对住宅市场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取得了很大 进展,但是,与国外相比,研究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 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基本上都是套用国民经济周期原理来研 究房地产周期。
(2)研究工具有待于改进。研究的方法仍然以定性研究为 主,难以对变量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描述。
(3)研究条件差。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体制环 境条件,房地产真实统计数据体系不健全,收集数据、实践调研 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在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方面往往由于资料 的采集困难而失败。
上述问题既受我国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背景的影响,又受我国研究条件的限制。因此,希望本文对住宅价格波动规律 影响因素的分析能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做补充,通过加强实 证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规律,为政府部 门制定反周期调控措施提供理论指导,为房地产各主体做出正 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模式———共赢,为企业带来更高收益,也就是在实现个人理性的 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实现帕累托最优。为了实现最优化,在合 作过程中,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要共同分享信息,形成信息互 补,通过合作与协商来协调相互的行为。总之,要实现他们之间 良好的“共赢关系”就要建立下列保障机制。
1.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信息交流有助于加强制造商对供
应商信息的了解,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 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
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增强供应商对整个供应链业务活动的 共同责任感。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
与制造商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 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制造 商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 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 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 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4)制造商和供应商经常互访。制造商采购部门与供应商
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2.供应商的激励机制。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 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 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 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 企业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 处。谁能拥有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商,谁就能赢得竞争优 势。显然,这种竞争优势不是哪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而是整个供 应链的综合能力。
3.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机制。要实施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就必
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 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将大大挫伤供 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 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了,提前期是否缩短了,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了等。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 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 以改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对外贸易学院)
MANAGEMENT·管理视角
第五篇: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解读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本文从四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分析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了未来企业成长的研究思路。
一、知识、创新、研发与企业成长
Tseng, CH;Tansuhaj, P;Hallagan, W, et al(2007)提出了由两类资源决定因素组成的框架,基于知识和基于属性的资源。从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样本中获取的实证表明,基于知识的资源相对于基于属性的资源对企业国际性成长产生了更快的和更持续的影响。Martinez-Bobillo, A;Fernandez-Temprano, M;Tejerina-Gaite, F, et al(2002)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知识产生和转移对于维持持续竞争优势十分重要,全球化市场与企业为鼓励成长而发展技术知识之间的协调作用。Ghosh, S(2009)使用印度国有企业在1987年至2006年间的数据,检验了生产力,所有权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联。充分考虑不同企业水平差异,数据表明企业的成长主要源于被动学习,而更高层次的主动学习则显得放慢企业的成长,虽然这些影响的幅度相对小。
Freel, MS;Robson, PJA(2004)通过调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1347个受访企业,检验企业创新活动对其成长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和就业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并且在短期内对于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创新和规模或生产率增长之间负相关关系。Yang, CH;Huang, CH(2005)使用来自台湾电子公司的面板数据,论述了研发、企业规模和成长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的增长诱导了更高的成长率,并且这种影响在小企业更明显。
二、财务与企业成长
Huynh, KP和Petrunia, RJ(2010)近期的企业动力学理论强调财务变量作为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的作用。本论文从财务角度分析了加拿大制造业新型企业的成长,发现财务因素,例如举债经营和初始财政规模,影响新型企业的成长率。O'Brien, J和 David, P(2010)解释债务能力为什么可以约束过度增长,是由于硬性规则,出借人做出判断和承诺放弃。论文实证分析了日本企业的大量样本,确定债务的类型对企业成长和企业成长的绩效结果都有影响。
Ahmed, S和Cozzarin, BP(2009)研究表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与传统资本对研发资本的形成和销售增长作出了贡献。相反,来自政府拨款,上市首次公开招股与联盟的资金来源对于本文采样的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并无重要贡献。传统的资本对企业成长的速度很重要,银行资本与较高的企业成长速度正相关。Inderst, R和Mueller, HM(2009)认为风险资本家会影响新企业成长的速度,风险资本家的价值在高度竞争的行业、具有学习曲线、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的行业会更大,研究预测,最早获取风险资本的企业可以长期主导业界同行。
Fagiolo, G;Luzzi, A(2006)研究了流动性约束对意大利制造业的企业规模和成长动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一旦流动性约束控制了规模,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在控制了流动性约束后,小型企业成长更快;越强的流动性约束,对企业成长有更多的负面影响。
现存的理论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和代理问题影响了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融资能力的成长机会。Khurana, IK;Pereira, R;Martin, X(2006)研究发现披露可以放宽外部融资的限制有助于帮助企业成长,从而使资本流向正净现值的项目。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与企业成长
Beekman, AV;Robinson, RB(2004)收集自91个药品相关企业的数据用来验证了企业成长与维持或扩大与供应商关系呈正相关,而不是终止伙伴关系。认为企业成长和从供应商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由知觉效益的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调节的,例如当效益较高时,销售增长和从价值链伙伴的购买量之间的关系越强。Wynarczyk, P;Watson, R(2005)运用英国211家分包商数据检验企业成长和供应链伙伴关系,实证表明,有企业间伙伴关系的企业经历了较高的成长率。企业间伙伴关系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更加快速和持续的成长。
Antoncic, B和 Bratkovic, T(2009)认为借助个人网络企业家已经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信息、咨询和道义上的支持。社会网络能够促进或制约嵌入到其中的企业家的行动,因此精确管理个人网络可以把企业家个人网络转换成为获取企业良好业绩的有效工具。
Bratkovic, T,Antoncic, B和Ruzzier, M(2009)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其企业成长是重要的,战略决定社会网络的形成。研究发现,企业成长受基于企业家资源的社会资本运用战略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强度对企业的成长为正影响;但资源网络的核心人的友谊对相关企业的成长是负影响。
四、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
Terjesen, S和 Szerb, L(2008)研究了有关创业企业成长的三种相互竞争而互补的观点,考察了单个(企业家)企业、国家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用来自35个国家全球创业观察(GEM)的25384个数据点,发现男性、与企业家的熟识、创新产品/服务、低水平竞争和总部设在欠发达国家与这三个商业阶段的高成长期望相联系。新生的、婴儿企业的商业成长期望也与有更高水平的初创资本和外部投资相联系。与以往的研究相反,发现一个企业的初始规模是成长期望的最佳预测。所有与规模相关的因素不仅决定初始成长期望,也决定了后期阶段的成长期望。最快速成长的年轻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Hodges, H和 Ostbye, S(2010)基于二十世纪近二十年来美国2654个县的样本中制造业和零售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非常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和零售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较大的公司进行有效研究和发展,产生更高的增长。因此,结论不支持小型企业作为地方发展战略的想法。Yasuda, T(2005)研究了企业成长和企业规模间的关系,企业年龄和企业行为间的关系,使用来自近14000个日本制造企业的数据。实证表明企业规模和年龄对于企业成长有负面影响。企业的存活性随着他的规模和年龄增长。每名雇员的研发支出对于企业成长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五、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缺陷
国外研究从创新、知识、研发;财务;企业家、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企业规模等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好解决企业成长的微观问题。但是没有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共同(协同)作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事实上,以上影响因素都是内生变量。企业成长嵌入在特定市场关系中,企业成长受所在市场环境和市场关系的约束,国外研究没有考虑企业成长与关联企业的关系,没有考虑企业所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对企业成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也没有把产业链(产业集群)作为企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来研究。1.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缺陷
企业成长受众多因素影响,众多因素在影响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国外研究文献没有过多研究,过多研究停留在单个要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例如知识、创新、财务、规模等要素如何影响企业成长,在分析这些要素时,出于问题简化往往把其他要素假设为外生变量,但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这些变量都是内生变量,变量间、变量与企业成长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动态复杂的。所以,不同时间序列下,企业成长中不同变量如何动态协同是未来的研究重点。2.国外企业成长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研究缺陷
由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企业基于比较优势和独特核心竞争力把企业业务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不同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方式形成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嵌入到产业网络中,企业价值不仅仅是企业自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从产业网络(集群)中不断获取的协同价值。协同价值取决于产业网络规模和内在质量。国外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研究企业成长和产业网络(集群)的关系,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忽略和当前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是不对称的,所以,企业成长是受其所在产业网络(集群)约束的,产业网络决定企业成长方向、速度和质量,产业网络作为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被国外研究所忽略。3.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质量研究缺陷
国外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集中在量化指标方面,例如企业成长速度、企业规模、企业市场份额、企业员工数量、企业总产值、企业利润等市场中容易获取的指标,而对企业成长质的研究相对忽略。量是企业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质是企业成长的根本。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现有节点地位、企业在产业链中未来节点移动趋势、企业在产业网络的中心性、主导性、关联度是企业成长的质的指标,由于数据不能直接获取因而国外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企业成长质的评价、评价指标设计和计算是未来产业集群成长评价研究趋势。4.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组织结构研究缺陷
组织是企业成长的载体,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通过组织结构实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是国外文献对企业成长的组织结构研究相对较为传统,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无非是从直线制走向事业部制、矩阵制,还有跨越组织界限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在企业成长中组织结构演化被忽略,没有文献关注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演化的关系,认为组织结构是自然而然的形式。事实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动态优化的,演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成长。另外在组织演化过程中,组织具有自我学习功能和再造功能。所以,企业成长及其影响因素与组织结构演化内在关系是未来研究重点。
六、未来企业成长研究思路
通过对企业成长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结合国内企业成长的特定环境,企业成长不是单个企业独立发展过程,企业植根于专业化分工网络之中,笔者认为应该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研究企业成长。基于此,企业成长未来研究思路如下:
企业成长的网络分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集群);
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的内在关联(专业化分工核心能力比较优势);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比较;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设计;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的实现路径;
企业成长模型(理论框架)构建(整合制度、网络、知识、财务、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变量形成理论框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