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

时间:2019-05-15 09:3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

第一篇: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

试论《水浒》中的妇女形象

内容摘要:《水浒》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卓立千古的不朽之作,也是描写社会阶级矛盾、农民起义的古典现实主义杰作.它给古今中外读者讲述了一批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并勇敢地为社会底层人物立传,让他们成为表现的中心.同时,书中塑造的女性英雄形象也是颇为生动,其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反映了作者传统女性观的变化,喻示着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女性地位的部分提高.关键词: 水浒、女性、形象

目 录:

一、《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群体划分

二、《水浒传》中女性形象描写

(一)水浒中的女性角色

(二)女性是作者对不平世界反映的视角

(三)通过女性形象塑造忠义英雄

三、《水浒传》中女性形象体现

-1-

正 文:

《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它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写出了一曲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妇孺皆知。老百姓之所以喜欢它,除了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的社会风情画卷。使得我们对英雄们生活的时代有了非常形象的感受。人类社会是由两性构成的,在极力宣写了男性的忠义、勇武、阳刚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写到女性,甚至要写到女英雄。《水浒传》百二十回本中出现过的女性大约有七十六位,其中略为提及不作具体描写的有47人。在整部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占比例不大。但一直以来,《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被认为是写的很失败的,女英雄不象女人,太粗丑;美丽的女人,却又太狠毒、淫贱(甚至要遭受英雄的残杀)。总之是叫‚男女平等‛的现代人不能认同,每每论及,必定要痛加挞伐的,要斥责作者的妇女观‚落后‛。笔者认为,《水浒传》是小说,小说人物的生成环境是围绕小说的中心铺设的。不能抛开小说所营造的特殊环境以及附着在人物身上的特定情节而单纯地进行道德评价。实际上,潘金莲等的形象之所以叫人们不能忘怀,也正可以说明作者的成功。小说没有塑造道德样板的义务(虽然《水浒传》中也精心刻画了宋江、武松等人的‚品德‛),写出一定环境中合理存在并且做到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应是衡量小说家的第一标

-2-

尺。

书中那些生龙活虎的英雄人物和生机勃勃的斗争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那些女性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以至潘金莲、阎婆惜等都深为人们瞩目。书中作者或着力描写,或串联故事情节的女性人物达七十多人,其中有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正面形象,如梁山泊女英雄、贤妻良母、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有作者绝对否定的反面人物,上到统治阶层的妇女,下至‚淫妇‛、媒婆、社会余孽;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妇女。这里上至公主、郡主,下到市民妇女、渔妇村姑、烟花妓女,《水浒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北宋末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复杂激烈的阶级矛盾,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深刻、色彩纷呈的宋代妇女生活画卷。

其实,《水浒传》在写作过程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就是把一百单八人写成英雄,而这一百单八个英雄是起自民间、生于草莽的英雄,在人间烟火里摸爬滚打,经历了不同于凡人的传奇。《水浒传》中的女性,正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代表,同其它未被作者写成英雄的男人一样,都是为了陪衬英雄而存在的,都是为了显示英雄本色而设臵的与英雄冲突的对象;他们被否定,或被杀戮,正是为了证明英雄是一种高超常人的存在,英雄是理当被歌颂的。从这一点来看,《水浒传》女性描写的意义与价值,决不是作者对于女性偏狭的道德批判,而是有着她们特定的在小说艺术创作上的意义与价值。兹作论述如下:

一、《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群体划分

对于《水浒传》中所出现女性的群体划分,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标准,并为不同类别取了不同的名称,但是,把这七十余位女性分为三类还是大多数学者的主要取向。

-3-

依照不同的标准,有的学者把这些女性分为:作者揭露、批判的对象;歌颂、赞美的对象和寄予了同情的对象。这是以‚作者对这些女性所持的态度‛的角度。还有学者把这些女性分类为‚天使型‛、‚恶魔型‛和‚雄化型‛,取的是人物形象本身的形象特征。另有学者把这些女性分类为‚弱女子‛、‚女英雄‛和‚淫妇‛,则是依照情节所作的划分。在一些‚漫说水浒‛类的书籍中,作者则把这些女性分类为‚妖女‛、‚魔女‛和‚无面目女子‛,这种划分,主观性较强。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这么几类,第一类是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一个潘金莲,还有一个潘巧云。还有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第三类《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应该说,以上几种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的划分。但是,仔细读了小说之后,我们会发现,以上几种分类还是显得有些粗疏。

二、《水浒传》中女性形象描写

(一)水浒中的女性角色

很早以前就曾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水浒》的作者,一定是与姓潘的有仇,要不《水浒传》里两个姓潘的女人潘金莲和潘巧云怎么都是淫妇而且还不得好死?这话十九是开玩笑,但它也说出了一定道理,即《水浒传》对女性有一种特殊的仇视。

包括出现在‚梁山好汉‛之中那三位女侠也不是作者‚着力赞美、歌

-4-

颂‛的。只要我们能够从让我们醉心的豪侠故事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这一个个情节,我们就能够发现:小说中的善恶观其实是混乱的。《水浒传》之中所谓的‚热情的歌颂‛在很多时候是为了迎合市民听众的趣味而安排、设计的一系列情节,作者热烈歌颂的动机并不鲜明,至少,作者并不是完全站在‚善‛的角度在进行形象的塑造。孙二娘是‚昙花一现‛,扈三娘只在战场上最显英姿,在其他时候完全是可有可无。顾大嫂的形象略微饱满一些,却也仅仅是一位被妖魔化了的女强人,看不出作者在这几位女将身上倾洒了多么浓重的笔墨。

更别说,在梁山之上,几位女将的地位之低,也是非常明显的。一百单八将都是‚天上星宿‛,巧的是,好汉们的排序与他们所对应的星宿有着明显的关联。然而,三位早期女将(相对于琼英)所对应的星宿之档次实在太低,三人中最高的扈三娘不过是地彗星列第二十三位,总排名第五十九。在她前面,还有无数长相、本事乃至道德都远远不如她的好汉,比如她丈夫。而顾大嫂和孙二娘则干脆被安排在倒数第几位。

在《水浒传》中还有一段‚劝降‛的好戏,两位女将押着一位败将上堂来,竟被宋江怒斥:‚焉得无礼!‛两位女将便唯唯诺诺地退下到两旁。还有扈三娘被宋江当作礼物一样许配给矮脚虎王英的合理情节的出现,却也可以看出这句话背后的文章:梁山女将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地位,她们在宋江(作者)眼里,是可以被人随意忽视的。因此,便有了。如果说这也算作‚着力赞颂‛的话,我不知道除了被残杀的好汉们的敌人,还有谁没有被这样赞颂了。

(二)女性是作者对不平世界反映的视角

水浒英雄正是仇视世间不平,要拔刀相助(杀)而后得人景仰的,因

-5-

此作者要着意写出这世界的不平。金翠莲出场,是在为自己悲惨的身世哭泣:街霸郑屠以一纸空头典契,强买其身;但他的大老婆不容,却还要勒逼典身钱。潘金莲是淫妇的代表,但与其通奸的西门庆,是个十足的市井流氓,淫人妻女,而满街人不敢声张;害死人命,却用金钱贿赂团头何九叔,掩盖杀人事实。而潘巧云,作者更是直接借其故事,对佛门弟子的虚伪外表包藏的荒淫无耻之心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潘巧云和海和尚在僧房偷情,直教‚ 黎房里,翻为快活道场;报恩寺中,反作极乐世界。‛清风寨文知寨刘高之妻,‚极是不贤,只是调拔他丈夫行不仁的事,残害良民,贪图贿赂‛,却正勾出了一副官府欺诈百姓的嘴脸。林冲娘子,是典型的良妇,通过她写出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而京师人惧怕他的权势,‚谁敢与他争口‛。

因此,《水浒》女性的背后,其实正是男人操纵的邪恶世界。《水浒传》写女性,是借女性来反映了这个世界的不平,正是这不平的世界,才使得英雄们与之势不两立,并最终走上集体反抗的道路。

(三)通过女性形象塑造忠义英雄

《水浒传》写英雄不是天生要造反的,是被逼上梁山的。逼的情势,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正反映了整个世界对英雄的不容。而《水浒传》中的女性,也是被作者写成了造成种种情势的部分因素。鲁达本是延安府一个军官,因听了郑屠强骗金翠莲的事而怒火万丈。他帮助了金氏父女,而且打死了郑屠。为避追究,他‚急急卷了一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一道烟走了‛。武松对官府是抱有幻想的,在阳谷县做都头,尽职尽责。但嫂嫂潘金莲伙同奸夫、虔婆杀死他亲兄武大郎。武松查明事实真相,到县衙告

-6-

状,但官僚们受西门庆打点,告而不果。武松是在正义难伸的时候,才决意自己了结,杀嫂嫂、西门庆,再到官府自首。以至于被发配沧洲,演出无数故事。宋江私放晁盖,是‚弥天大罪‛,幸而事情没有败露;刘唐携书信及黄金拜访,宋江也显得精明过人,谨细地见过了,打发走人。似乎一段故事风平浪静。但平地风雷,阎婆惜在偶然中发觉事情真相,并以此相要挟。天下英雄‚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如能相见,则‚如拨云见日一般‛的好汉宋江,真是低声下气到连读者也感到窝囊的程度。但阎婆惜太不识相,句句紧逼,表现得不仅贪婪,而且刻毒。礼尽兵来,宋江杀死了阎婆惜。从此,他亡命江湖,并最终坐上起义军的头把交椅。杨雄也是因杀死潘巧云和石秀、石迁一起走上梁山的。

《水浒传》英雄,历来被认为是粗犷、豪侠的英雄,但其实更是被作者写成了符合许多道德原则的。《水浒传》的名称,有的叫《忠义水浒传》,也就是说,《水浒传》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李师师是京师名妓,与梁山英雄几次交接。但梁山英雄却能在她面前不动半点邪念,纵然有作品中对男人好色的总体否定,但也表明了英雄晓得她是赵官家的宠妓,是圣上所爱,不敢轻掠。是之为‚忠‛。这一点在宋江、燕青身上是十分鲜明的。武松长得十分长大,一表人材,武艺高强,职任一县都头,而他的亲哥哥武大郎,人称‚三寸丁谷树皮‛,是相貌丑陋,性格怯懦之人。久别重逢,武松是如何的高兴!搬到哥哥家中住,日常嘘寒问暖,丝毫不觉有损面子。以武松豪侠胸怀,去东京干事前却来到哥哥家,像女人一般地嘱咐了许多言语,生怕哥哥在家有任何闪失。这是典型的‚悌‛。但武大郎还是被合谋杀害了。武松出差回来,‚到门前揭起帘子,探身入来,见了灵床上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七个字,呆了,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在哥哥灵前

-7-

守夜,武松安排好羹饭,‚扑翻身便拜‛,要哥哥托梦与他。‚把酒浇奠了,烧化冥钱,便放声大哭。哭得那两边邻舍,无不凄惶。‛读来叫人又悲又愤。武松杀嫂,手段残忍,其实正是对杀兄之痛的索报。雷横踢了白秀英的场子,打了白秀英的老子,被白秀英的旧相好——知县处罚了,他也自认晦气,忍受了。但那‚婊子‛竟然当众大骂雷母,还‚老大耳光子只顾打。‛‚这雷横是个大孝的人,见了母亲吃打,一时怒从心发,扯起枷来,望着白秀英脑盖上打将下来。‛雷横打死了白秀英,他守护了‚孝‛字在人间的位臵。至于李逵的娘被老虎吃掉,引出李逵杀死四虎。却不是武松打虎写法,毫不惊险,只有一口恶气要发出来,一片孝心化为神勇,简直就是 ‚孝赞‛。潘巧云被杀,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石秀要讨还清白;关键的第二个,是潘巧云挑起了手足英雄之间的隔阂,践踏了‚义气‛。至于对丈夫的不忠,反倒退居次要的位臵。《水浒传》充满了杀戮,但英雄们却能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英雄与不平世界作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还正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凡俗世界中的道德(义)原则。

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是女英雄。一百单八将中能有女人三个位臵,这真可算得是《水浒传》作者的进步。但是孙二娘和顾大嫂,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被作者作了男性化的描写。这是显然的。但在《水浒传》世界中,这也是必须的。首先是英雄与俗世的社会不能相容,在崇尚力与勇的《水浒传》世界中,铁肩才能担道义,外貌上就要显出一些‚杀气‛。她们必须要与袅弱纤细的女性要有所区别;二是梁山英雄是来自民间的英雄,野女村妇,哪里出落得来万种风情?《水浒传》里有数的几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好汉,如柴进、公孙胜、吴用、燕青等,皆是符合其身世、职业特点,天然地要免除一段鄙俗。一丈青是地主家女儿,祝家庄战场上,写她

-8-

英雄,‚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但却掩盖不了她的美丽——‚天然美貌海棠花‛。三是《水浒传》以前的作品,除《木兰诗》外,尚无对女性英雄的细致刻画,初创之功,难免毛糙,以至于直接从男英雄那儿拓片。

三、《水浒传》中女性形象体现

《水浒传》中出现的女性群体,作者所持的态度不同,有揭露批判的对象;有歌颂、赞美的对象和寄予了同情的对象。而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占相当的比例,除林娘子、金翠莲、李师师外,还有王进的母亲、王有金的女儿、宋玉莲等人物。她们都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有的甚至是次要而次要的人物,是作者为繁衍故事情节而塑造的形象。作者对此着墨不多,有时只是寥寥几笔,便刻画了她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作者以多种方式表达了对这类妇女的同情,倾注了怜悯的爱。作者都为她们安排了结局,即现实生活中的出路。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是被封建社会或传统道德逼得自尽,一是获得暂时安稳的生活,个别人还获得‚衣食丰足‛的富贵。《水浒传》女性也是作者着意刻画出来的人物,其表现为一是李师师,作品中直接说出了她是风尘女子,而她,被作者安排成梁山泊英雄‚替天行道‛的正义业绩‚上达天听‛的特殊渠道;李师师是梁山英雄的同情者,是梁山‚替天行道‛事业的肯定者。可以说,李师师的识见与胸襟,丝毫不逊于梁山泊英雄,简直被作者写成了一代侠妓。如果说归顺朝廷是梁山英雄忠之所指,李师师与大有力焉。而宋江、燕青等与她的接洽,却又恰好描绘了她的美丽与高雅。潘金莲、潘巧云、白秀英、刘高之妻等出场,那一篇篇赞辞,无不是表明了她们的美丽。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作者也没有要潘金莲独担全部的罪过。作者是如何精细地描绘了王婆的手段

-9-

及其与西门庆合谋并共售其奸的过程!这似乎说明了,潘金莲纵然是玉石坚质的女子,也必然要被拉下水。而潘金莲与西门庆苟合,按理说应站在道学立场加以严斥,但作者竟在一旁赞叹道:‚直饶匹配脊姻偕,其实偷期滋味美‛。潘巧云偷和尚,作者也写明一个重要原因——潘巧云曾对海和尚说过‚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英雄大意,却让娇妻独守空房。本已青春寂寞,加上与海和尚本系旧识,又萌新情,生出一段风流故事,也有必然的道理在。卢俊义逗留梁山,败露被抓。当厅对质时,他妻子贾氏说:‚丈夫,虚事难入公门,实事难以抵对。你若做出事来,送了我的性命,不奈有情皮肉,无情杖子。你便招了,也只吃得有数的官司‛。须知‚一人造反,诛灭九族‛,贾氏如此说法,实在也是情势所逼,甚至并未泯灭旧日夫妻之情。尽管后为卢俊义所杀,但作者还是让她说了这一段话,替自己——一个女人,做了最可能的辩护。

至于《水浒传》让女性不得好死,甚至对杀人者发出赞叹,例如卢俊义‚将妻子割腹剜心,凌迟处死。‛‚众头领皆作贺,称赞不已‛;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潘巧云,手段也是很残忍的。但这只能说明作者是在刻意描绘水浒英雄的凶强狭气,并不是要让女人来受这等杀戮。卢俊义妻贾氏被杀,奴才李固也是同一下场;武松杀西门庆;石秀杀裴如海、胡头陀,还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等,也是鲜血淋漓,场面十分恐怖。这些女人的必死及其死时的惨酷,正是同其它被英雄所杀的男人一样,正是抒发了英雄心中的不平之气,表明英雄们的嫉恶(骗、不忠)如仇。在接受惩罚上,作者无意将女人与男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道义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此付出的代价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同等的。

《水浒传》中出现的女性群体,作者所持的态度不同,有揭露批判的

-10-

对象;有歌颂、赞美的对象和寄予了同情的对象。而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占相当的比例,除林娘子、金翠莲、李师师外,还有王进的母亲、王有金的女儿、宋玉莲等人物。她们都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有的甚至是次要而次要的人物,是作者为繁衍故事情节而塑造的形象。作者对此着墨不多,有时只是寥寥几笔,便刻画了她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作者以多种方式表达了对这类妇女的同情,倾注了怜悯的爱。作者都为她们安排了结局,即现实生活中的出路。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是被封建社会或传统道德逼得自尽,一是获得暂时安稳的生活,个别人还获得‚衣食丰足‛的富贵。

林娘子算不得贫弱女子,其夫、其父均为京城教头,可算是上层社会的贵夫人。而自她一出场,便是挣扎在苦难深渊中的妇女形象,只因美貌过人,遭来一场横祸。作者以深沉动人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林娘子短促一生的最后时刻:斥戏、拒奸、劝夫、殉节。尽情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反抗精神,对林娘子给予了真切的同情。

金翠莲是《水浒传》开头出现的弱女子,被郑屠夫‚强媒硬保‛、‚虚钱实契‛霸占了身体,‚未及三个月‛便被赶出,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她在随父卖唱中遇到鲁智深,鲁智深仗义疏财,拔拳相助,使金翠莲父女摆脱窘迫之境。之后,金翠莲被赵员外‚养做外宅,衣食丰足‛,有了个好的生活出路。

在众多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形象中,李师师可谓引人注目的一个。她依傍当朝皇帝,是名著一时的烟花妓女。作者利用她的特殊身份,在梁山队伍招安受挫中选择了这一下情上达的理想人物。作者把李师师放在政治斗争中去写,实际上让她直接参与了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李师师既有头脑又深明大义,她理解梁山好汉的处境,同情并尊重他们;她明辨是非,-11-

对蔡京一伙深为不满。然而李师师不是政治活动家,而是与宋徽宗有着特殊关系的妓女。作者用调侃的笔调写了李师师对燕青的‚嘲惹‛,充分暴露了李师师内心的矛盾和向往,塑造了一个在政治上远超出达官显臣的妓女形象。

《水浒传》真实刻画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体形象,也显示出作者的特别用心:它告诉世人,一个好女性只有严守闺训,严守礼教,即使在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里,也可以名节昭彰天下,受到推崇。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描写的女性,不是作者借以讽刺、告诫世人所立的纯粹的道德样板;而是比较实在地遵循小说人物、故事生成和发展的必然来进行刻画的,还是属于艺术加工的结果,其意义与价值并不偏执于道德批判。

参考数目:

1、施耐庵 《水浒》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2、吴越 《吴越评水浒》 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张恨水 《水浒人物论赞》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

4、茅盾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5、吴越《吴越评水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

第二篇:水浒传中女性形象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它集纳、吸收了民间传说与平话中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创造了梁山起义军主要英雄人物精彩的性格传记,广泛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生活面貌,塑造了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一系列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和鲜明形象。它的韵味的确可谓品之不尽。例如: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为何多次遭到查禁?宋江的招安路线该如何评价?水浒英雄的许多行为举止,尤其是他们动辄诉诸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该如何看待?难道所有的水浒英雄都不得不上梁山吗?水浒英雄到底是贼寇还是走投无路的被压迫阶级?他们所谓的“义”和“忠”是可取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南征方腊的举措?民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为什么?……..可以说,每当阅读一次,对以上诸多问题都会产生新的看法和感受。我想,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也许恰恰就在这里。《水浒传》主题内涵的不一而足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和现状,正是《水浒传》由一部小说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甚至成一门被专门研究的学术的根本原因。在此,本人想简单地谈一谈该书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水浒传》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她们大多都是美丽的,然她们全部又都是丑陋的,在我看来既美且丑是《水浒传》绝大多数女性形象共同的特点,而丑陋又是她们最主要的特点。根据作品的描写,她们的美似乎都是外在的,而她们的丑主要是内在的,可以说,作品中的主要女性都丑不忍睹!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对人类的繁衍、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塑造女性形象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本人以为,从该书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来看,我们应当看到作者的主观思想对作品中的女性都赋予了原罪!可以说,她们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们的性别。下面,我就这个主题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水浒传》女性人物分类的问题;第二是《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分析;第三,试谈一下作者如此塑造女性形象的原因。

一、《水浒传》女性人物分类的问题 《水浒传》的女性人物很多,主要的有:林娘子、潘金莲、潘巧云、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李师师、王婆、阎婆惜等。这些女性形象我认为可以分这么几类,第一类是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第二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即二潘,一个是《水浒传》中最主要且最著名的女性形象潘金莲,还有一个是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再就是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夫人贾氏。第三类是京城名妓李师师。第四类是《水浒传》里面描写的一个贞节的女性,林娘子。第五类就是面目可憎的王婆。此外还有其她一些女性形象,比如张督监家的丫鬟玉兰,还有那个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等等。在《水浒传》的描写中,这几类人物各自的分量,也就是做为一个艺术形象是不同的。当然,对《水浒传》女性人物形象分类的观点很多,比如徐江博士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演讲时将她们分为三类,即第一类自然是梁山的三位女英雄;第二类是四个淫妇;第三类是贞节的女性形象林娘子。然而,面目可憎的王婆在《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被塑造得非常真实而成功的女性形象;李师师尽管形象不太丰满,但在整个《水浒传》中,她出场的频率及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很有分量的。我以为,此二人情况特殊,应各为一类的好。因为,李师师做为京城名妓,她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夫人完全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而王婆,不但无外在之美,且其内心也极其丑陋肮脏。她对家长里短异乎寻常的热心、她对别人(尤其是对青年男女)心思过分的好奇和揣测、她对钱财的贪婪(如不断向西门庆加码索要)、她损人利己的品行、做牙婆的下贱本事和手段以及在作品中那“高超”、“精彩”的表演都使她与《水浒传》中的其他女性俨然有别。王婆灵魂的丑恶可以说,在《水浒传》所有的“坏女人”中是登峰造极的。她是一个非常真实、丰满、鲜明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以那种方式牟利的社会闲人。作者将她塑造得很典型,所以完全有资格单列一类。

二、《水浒传》女性形象塑造分析 《水浒传》中主要的女性形象都是美的,又都是丑的(王婆除外);美的是她们的花容月貌,而丑的那一面却情况各异。根据作品的描写来看,或品行、或感情、或职业、甚至是因为美貌本身所至。首先谈一谈最热门的人物和话题——潘金莲。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金莲不肯依从,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妆奁,不要一文钱,白白地嫁于“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潘金莲的美貌和婚姻使清河县的浮浪子弟们感叹说:“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嘴里!”我们再通过武松的眼睛看看她。兄弟重逢后,武松来到哥哥家,“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如果抛开作者描写的褒贬色彩偏向,我们不得不承认,潘金莲的确生得很是美貌动人。那么,她最后为什么堕落了?丑陋了呢?或者说潘金莲的美为何最终死亡了呢?我认为《水浒传》中许多女性的美的诞生本身就注定了她们的美的死亡!何以如此?罪恶的世道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早就注定了她们的命运。对她们而言,出淤泥而不染,说起来轻巧,做起来难之又难!她们的美丽一旦诞生,可以说,就是以死亡为目的的。我们从潘金莲之“宁嫁武大郎,也不从张大户”的选择上可以判断出她的基本品行,她还“颇识些礼数,又作的好针线,烧得好菜,”用她自己的话说,也是“响当当的婆娘!”;用今天的话来说,她也是既有本事又有自己活人的原则和理想的。很可惜,她被张大户残酷地惩罚式地嫁给了武大——如果潘金莲嫁的即便不是武松似的英雄俊男,哪怕是一个身材相貌正常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一个侏儒,按潘金莲的基本品行分析,我想她不至于走上与西门庆私通,乃至于毒杀亲夫之路的。浮浪子弟们的骚扰罪不在她;世道的险恶不公、潘金莲的美貌动人和武大郎的弱小无助,都决定了兄弟重逢前他们夫妻坎坷的际遇。即便这样,她还是整天足不出户,与武大郎过着安生的日子。武松的出现唤醒了潘金莲沉睡的心灵,使她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命运的极大不幸;从而使她不断自觉地审视自己所得到的极不人道的婚姻家庭生活,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改变或者哪怕是一点点的补偿。潘金莲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武大)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是她在此后的时日里对武松问寒嘘暖,操持饮食,无微不至的伺候含有了别的心思,以至后来发展到多次挑逗武松。然则,武松自小没了爹娘,由哥哥含辛茹苦地抚养长大。他视兄若父,与兄感情笃深;再加上武松是极重义气,名播江湖的打虎英雄。无论从个人情感、家庭伦理,还是社会道德而言,拒绝是他必然而唯一的抉择。且不要说是他的嫂嫂潘金莲了,哪怕是一个不相识的人的浑家,按照武松的性子,都是万难从命的。潘金莲尽管必然地遭到了武松的拒绝,但被唤醒了的心灵再也未能就此甘心。失落的痛苦从此开始咬噬她的内心,同时也使以后她的堕落成为可能。后来,武松因公事出差东京数月,王婆贪贿说风情,从中牵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西门庆跟潘金莲一段苟合之事。潘金莲的越轨行为本不至于丧了武大郎的命,但武大和郓歌一起捉奸,致使武大被西门庆一脚踢伤,这就完全改变了他们一干人命运的发展方向。在武大郎养病期间,王婆出了个最坏的主意,并在王婆和西门庆的操纵威吓下,潘金莲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毒杀了亲夫武大郎。我们也可以看到,潘金莲最初还是有追求的,而张大户的垂涎和报复、所嫁非人的不幸婚姻、心灵的觉醒和欲望的膨胀、外人的挑唆和威逼,终使她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尽管武大郎说潘金莲“颇识些礼数”,但是一个使女出身的人,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的,也许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最终走向了毁灭。潘金莲的毁灭是美的毁灭,是古代女性以自己的方式抗争命运,反抗男权社会的一次挫败,客观上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吃人本性的一次大暴露,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其次,我们以扈三娘、孙二娘为例,分析一下《水浒传》里的女英雄形象。梁山上三位女英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武艺好生了得。但在《水浒传》中,对梁山三位女英雄的描写,虽然给扈三娘的笔墨最多,出场次数也最多,表现也最英雄,功劳也最大,却是一个被丑化了的很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为什么要这样说?扈三娘是毫无是非观念的。本来扈家庄和梁山已经结盟了,但是李逵把她一家全部杀光,只逃走了她的一个哥哥,结果扈三娘一点反应都没有。按理说,她和梁山有血海深仇的,可宋江让她嫁给王矮虎,她居然就答应了。同时,“一丈青”,自然个儿是特别地高,王矮虎又是特别地矮,而且王英人品又特别恶劣,但扈三娘居然就能跟他结合。这就是对她的形象丑化。另外,在整个水浒英雄的功劳中,扈三娘功劳显著。她阵前交锋,当场活捉敌将最多,一共三个,而且三将都是108将之数。林冲英雄盖世,也就捉了一将,扈三娘。但就这样的赫赫战功,排座次的时候她竟然居地煞星第23位,整体排名59位。而她活捉了的她那个不中用的丈夫王英却在她前边,居第58位;她阵前活捉的两位将军,郝思文,居第41位,彭玘居第43位,都比她高出许多位。梁山英雄排名是大有深意的,而对扈三娘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说明了什么呢?也许只能从作者的态度里找答案了。扈三娘的确长相美丽,武艺高强,战功赫赫。但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扈三娘却是个没有性格的哑美人。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说,该书写一百八人有一百八种性格。但对扈三娘除了概念化地介绍其长相、武艺和战功外,再没有作细致地刻画。她甚至是个哑美人,她上梁山之前跟上梁山之后只说过一句话,还没出声。那就是她跟王英对阵的时候,王英一看她漂亮,在马上就有点下作,所以扈三娘在抓他的时候就说了“这厮无理”四个字。从此以后,扈三娘一句话没说。她在水泊梁山上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只以宋江义妹的身份,可以说是下嫁王英。因为从人品、形象、武艺上,王英跟她都不匹配。女人一丈青,高个儿,漂亮;而男人王矮虎(王矮虎全名叫矮脚虎),他个儿低,主要是脚短,最丑。宋元人说的脚就是腿。再说,扈三娘的结局也是莫名其妙的,写得没有一点点英雄气。在征方腊这一战里,梁山好汉一共折了59位,战死59位。但是别人的战死都是正常的交战,当阵阵亡,中伏兵遇难,重伤不治而死,或者是被俘而杀。只有扈三娘夫妻死得莫名其妙。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做妖法的,郑魔君。王英是跟郑魔君做战,郑魔君使出妖法,王英一看云中有一个金甲神人,于是大惊失色,一不小心就被对方一刀砍于马下。扈三娘一看要给丈夫报仇,拍马冲上前去,被郑魔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镀金铜砖,砸在面门上,倒下马死去。为什么在阵亡的59位好汉里边,作者对57位的结局描写都是正常的战争死亡,而就他夫妻两个人是这样一种结局呢?莫名其妙。所以说,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墨浓彩,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她都是单薄的,可以说没有性格可言。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能征惯战,美貌佳人的符号而已。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态度。另外一位女英雄就是孙二娘。她是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的形象是什么样呢?在武松眼中,“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这是她的衣着。她的身体呢,“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孙二娘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也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因为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在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所以我们就看到在菜园子张青跟孙二娘这样的关系里边,是以孙为主,以张为副。但是这个形象的作为,很难叫人接受。孙二娘开人肉铺子、卖人肉包子,曾害过许多客商的性命。武松、鲁智深都是在她图财害命的过程中认识的。她当年曾经用蒙汗药麻翻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身材高大,也是一个英雄了得的人物。武松前后两次到十字坡,都看到孙二娘的黑店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可以说,孙二娘是一个有见识的、娴熟于江湖黑道的、杀人不眨眼的女魔王。这样的“好汉”是起义的农民吗?她不仅是丑的,而且是恶的。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最后,再简单地说一说其他几个水浒女性。一个是林娘子。林娘子表面上看来被描写成了一个贞洁女性,而且长得十分美貌。而实际上,作者早就把她丑化了——她被描写成了“祸水”——是林冲不幸命运的唯一根源。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武艺盖世,社会地位不低。高衙内看上了林娘子,于是厄运便连连落到了她丈夫林冲的头上。先是诱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野猪林险遭毒手;后是火烧草料场,被置之死地,逼上梁山……尽管林娘子主观上没有一丝的邪念,她是《水浒传》里唯一干净的女人,但是作为林冲的不幸遭遇的唯一起因,她的美招致家庭悲剧的诞生。这使她的形象在客观上被否定了!同时,作者的观点也很明显。可以说,叫人很不忍心看到的客观上实际存在的林娘子的“丑”是她的美本身导致的。再一个就是潘巧云。作品对她的描写也比较简单,只是概念化地把她写成了一个淫妇。至于她何以如此?作者并未作细致地刻画。她的淫荡,似乎只是为了让杨雄上梁山落草而设的局。潘巧云其实没有可杀之罪,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阎婆惜原本只想和宋江过一种相互斯守的小日子,由于宋江对她的存在持一种冷漠无视的态度,最后才导致她红杏出墙,命丧黄泉。总之,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水浒传》里的女性形象除了王婆外,都是非常单薄的,更加可惜的是整部作品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还是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的夫人贾氏,或者是贞节的女性,林娘子,她们大多数都生得美貌,但她们全部给读者感受到的实际形象或客观效果都是丑陋的,结局大都是非常悲惨的。这些美丽的女人在作品中的所作所为和人生悲剧,实际上否定了整个的中国古代女性!这是极其违背生活真实的,也是极其不公正的!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创作思想和态度应该受到批判!

三、作者如此塑造女性形象的原因探析 为什么《水浒传》要如此塑造和安排这些女性形象呢?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由作者的思想局限所决定的。施耐庵(约1296—1330),元末明初小说家。字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属江苏)人,也有人说是钱塘人。关于施耐庵的生平记载,历史上可查到的资料很少,民间传说他曾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施耐庵是在《宣和遗事》一书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被金圣叹称之为“六大才子书”之一《水浒传》的。由于作者资料很少,我们缺少了探究水浒许多秘密的钥匙。但根据作者对女性的描写情况,我认为,处在改朝换代的大**中的施耐庵很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幸被女人伤害过,比如缺少母爱、被妻子背叛等等。这使他对女性产生了一种心理病态般的仇视和歧视。所以,水浒里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林娘子是祸水,一丈青无是非观,孙二娘是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顾大嫂成了杀人狂;二潘、阎惜、贾氏自不必说,就连张督监家的丫鬟玉兰也散逸着作者对女人浓厚的不信任感。她们要么是祸水,要么是妖魔,要么是淫妇或长舌妇,总而言之,就不是慈母、贤妻和好女儿。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安排先天性地充满了悲剧,那侏儒娶美女,巾帼嫁色狼等一系列古怪离奇的婚姻安排,教人不得不相信,她们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们的性别。可以说,作品中的女性刚一登场,就已被赋予了原罪!——想一想,在那就连平头百姓也都非常注重家声名气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作者甚至给累世官宦的河北玉麒麟也安排了一个毫无德行的夫人。这叫人如何相信?可以说,作品客观上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在如何对待女性上,施耐庵与《水浒传》里的张大户几乎有着相同的想法。作为同时代的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同样塑造了刘、关、张、赵、孔明、周瑜、孟德、孙权等无数英雄形象,但我们就未见一个被污蔑的女性——从貂禅到孙尚香,从汉宫太后到吴国太,她们都是那么的真实可亲——而《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思想主题和英雄主义气概,都是《水浒传》不可同日而语的。看来,即便是施耐庵生活的时代,并非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持有他那样奇怪而落后的妇女观,鸿篇巨制更不一定非要以荼毒女性才能诞生!所以,“水浒”女性观的主因无疑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作祟。第二个原因,就是创作的需要。为了突出刻画武松这位古代英雄智、勇、力、义等一些美学特点,作者便设计了“打虎”、“杀嫂”、“斗杀西门庆” 等一些精彩篇章,也就根据需要塑造了潘金莲这么一个淫妇形象;为了让杨雄上梁山,又粗糙地突然地描写了一个符号般的潘巧云……人到中年、达官显贵的夫人贾氏被写成了与家仆私通的淫妇,可以说是最不具有生活真实性的了。然而,为了绝卢俊义落草的念想,还就这么安排了!可以说,为了梁山聚义,为了塑造“英雄”,施耐庵把《水浒传》中所有的女性就这么或深或浅(指人物塑造)地胡乱豁了出去。第三,《水浒传》集体创作的性质决定了书中带有浓厚的传统的、世俗的妇女观。施耐庵是在《宣和遗事》一书及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了《水浒传》的,所以,群众的、剧作家的、说书艺人的世俗观念、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必然渗透其中。我们知道,从文化上说,信奉儒教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几千年来,妇女一直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她们只被视为累赘、物品和工具。再加之由来已久的“女人祸水观”,更使她们遭到普遍地轻视和歧视。那么,文学作品中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拿女人设局是很可能的。在整个的明清小说创作中,“纣王亡国妲己担罪,幽王昏庸褒姒为祸”的观点和描写是非常普遍的。而《水浒传》对女性的歧视和污蔑尤甚!总之,《水浒传》的妇女观是非常落后的,它没有塑造出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的女性即便是被描写得美的一面,也是被阴险地用于功利目的,即为了反衬她们的丑和恶(同时反衬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而她们许多的丑和恶,很明显是被有意涂抹上去的。这些女性之所以遭到如此的厄运,主要因为她们的性别。性别使所有的水浒女性都被赋予了原罪,因此她们的命运也就全部惨不忍睹了。《水浒传》的妇女观应该被彻底批判!

第三篇: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摘要】

《诗经》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而其主人公的构成往往与妇女形象有关。为此,《诗经》中塑造了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妇女形象。从妇女的出嫁、被弃、拒暴、盼夫、私通,到爱国等内容无所不包容。用当时妇女不同形象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层矛盾,反映各个角落的现实生活。这其中以妇女婚姻间题为题材的诗占有较大比重。

【关键词】 妇女形象 多彩图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塑造了众多的妇女形 象。这些形象千姿百态,情态不一,可以通过这些妇女形象 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由于妇女形象众多,所以,通 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婚姻问题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各个角 落,也可以说是西周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夫权、族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格守礼教及其道德标准①。

几千年来,不管是中国、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探讨着妇女问题。在文学史上,人们更是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妇女形象,探讨了形形色色的妇女问题。《诗经》就是一部在塑造妇女形象与探讨妇女问题上作出极大贡献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大胆、直率、大方、泼辣、无拘无束、敢爱敢恨

《诗经》中的作品收录的时间段为:大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也就是说它的收录包含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作品。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100世纪到前475年。前476年开始进入了封建主义社会。在公元前5、6世纪,那个时期,由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还不是很久,男女爱情还不那样深受封建礼教压制束缚。这时的男女情爱、婚姻比较自由。人类从原始的性爱向文明的情爱转变,懂得了如何去追求情爱,追求恋人,追求幸福。当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率地毫无顾忌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毫不掩饰自己的求偶心情,敢爱敢恨。

诗经中的《摽有梅》、《有杕之杜》、《褰裳》、《叔于田》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适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适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适其谓之。

这种从“七兮——吉兮”、“三兮——今兮”、“顷筐墍之——谓之”就足以表现女子渴望爱情,就是要坦率、大方的表明。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内心的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快来采集。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是顺乎人性的发展的,是不守任何礼法约束的。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为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用,被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此诗不是柔情密意地与情朗悄声低诉“恩爱相尔汝”,没有聊聊我我,也没有矜持羞涩。也四个“?”道女子情意之浓浓,道之无需遮遮掩掩,大胆又直率。

《褰裳》 子惠我思,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我思,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此正是道出女子向她的情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辣而不憨、爽直却见心智,她的话既是说笑,又是其情流露,让恋人有“褰裳”涉溱这一行动来说明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有一点泼辣,这正是对恋人的主动与大胆的追求,这是发自纯真的灵性。她们与情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占据着主动,是强者、操纵者。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仁”、“好”、“武”——女子如是称赞所爱的男子。三个“不如叔也”,重复,再重复,可见,“叔”在她心目中,真的是举世无双、无人可比,倾慕之情,一一溢于言表。无疑,此女子直率而赤裸裸。

(二)天真、烂漫、活泼、纯朴、热情地追逐爱情的幸福生活。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由选择。爱情更是美好的,教人振奋人心的,让人憧憬向往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如《静女》《溱洧》《女曰鸡鸣》。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而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诗写情人幽会“静女”“候城隅”,情朗“爱而不见”,遂“搔首踟蹰”。那种焦急万分,左顾右盼、不知如何好情景。“静女”再也难忍心“俟”下去了。她突然地出现于情郎面前。多情地“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就形象地跃然纸上。这也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正在初恋的少女形象。她们是那么的天真纯洁,那么的烂漫可爱。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此诗写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的热闹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兴,并互赠芍药以定情。女子邀请小伙子一起去游玩,还与小伙子“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此诗台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首诗更写男女私会,他们在一起过夜,并在枕边絮语,相约为夫妇。“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戈凫与雁”——女子催促男子早起射猎。“宜言饭酒,与子偕老”——相伴终身,白头到老,这是多么的纯朴简单但又多么热情真实。

这些女子,带着少女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而又纯朴,热情地追逐着爱情的幸福生活,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甜美。她们是那么的多情,用人类最天真、纯朴的方式表达出真挚的情思,追求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塑造了教人纯真、可爱的妇女形象,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里有的,只是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

(三)温柔、矜持、娴慧,拥有挚烈的爱情,却不敢大胆地表达与追求

这一形象的女性性格是内向的,总要把个人挚烈的感情深藏在心底下,羞怯与矜持使她们不敢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爱意、情欲。这与《摽有梅》、《褰裳》的敢爱敢恨,大胆追求的个性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她们想爱但又不敢爱,只矜持沉默地等待着“爱”。

如《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我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此是一个女子婉拒情人越墙来约会的诗。女子的内心是很爱情人的,但是担心被父母兄长和他人发觉,受到指责和迫害。所以才对情人曰:“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发出“岂最爱之”的感慨,这都是因为“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亦可畏之”。可见语真情苦,既反映了当时男女间的自由情爱已受到礼教的干预,也说明了妇女的矜持、畏怯,不敢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

再如《东门之土单》里的少女,心爱着邻家的小伙子,“其室则逊”,却不敢主动接近她,“其人甚远”,只好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即使她们已经获得了男子的爱,尽管内心的爱挚烈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妇深沉的内心世界与矜持的性格特点展示得一览无余。

这种形象的妇女即使与男子一见钟情,有心相许,却也要说“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据此,可知少女微妙的心理,即喜激动,又羞怯紧张,既愿意顺从男子,又矜持、娴慧,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可爱娇羞的妇女形象。

但这一形象的妇女,在诗经中所占的社会比例还是很少的,不是主导地位的妇女形象。

(四)快乐、幸福、成功、拥有甜蜜的爱情生活

此一妇女形象的如《小雅·车舝》中写一小伙子驾车去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加压抑不住满怀的喜悦和兴奋,想到新娘的美貌和贤淑,新婚结合的甜蜜,真的是“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又如《关雎》描写的是一个采荇菜的女子,被一位年青男子爱恋与思慕,既“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有如是男子为之,可见采荇菜女子是多么的快乐、幸福的。并且,她的这种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一直是后人所追求、向往的。

此外,还有《丘中有麻》中写一位女子叙述她与其情人的定情过程,纯真的爱情经过颇具匠心的经营与培育,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拥得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桑扈之什》却又说是一对青年经过心醉的恋爱即将踏进婚姻的殿堂,她们被人们所祝福,你鸳鸯一样永远快活相伴。

总之,“她们”的爱情是快乐的,幸福的,甜蜜的、成功的。

(五)、痴情、幽怨、犹豫、深受礼教制度迫害 这一类的妇女形象,主要描写塑造在战争徭役诗、爱情与婚姻诗当中。如《君子于役》一位山村的妇女,因“君子于役”,却“不知其期”。可是仍然于暮色苍茫之中,想念着久役不归的丈夫,这是多么的深情与痴心。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给妇女带来的伤害。

《杕杜》写一位女子思念远戍在外的丈夫,往事无尽无休,征夫终年服役,逾期不归,妻子只好在家翘首以待,焦急忧伤不止。可见其痴情程度。与此相同的还有《伯兮》,诗写的是女子因分离为铭心刻骨的相思而生病。

但是,也许一方面是因为妇女的过于痴情,另一方面更由于当时的“诗经”时代,是奴隶主义与前期封建主义的结合体。虽然当时的爱情也有一些自由的、快乐的,但奴隶主义与封建主义政权、夫权、族权仍是压迫的女性,妇女也深受着礼教制度的迫害,而让她们或被遗弃、或被虐待,她们幽怨、无奈、犹豫、凄凉——此大多是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此类作品大致有11首:《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⑦。下面且拿其中几个代表作分析:

1.《五风·中谷有稚》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此诗的女主人公是“遇人不淑”而遭弃后,“嘅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同时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原因必在于爱之切。

2.《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此诗的女主人公亦是执着的、痴情的、凄苦的、孤苦无助的、被弃的女主人公跟在负心郎的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要念旧情,不要厌弃自己。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正是女子孤苦无助、令人同情的情态的生动地刻画。而“无我恶兮,无我丑兮”更是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屈卑,自信不足,幽怨与凄苦。

3.《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此诗是此类形象最为典型的作品,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此诗自叙了“我“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情、态度决绝,深刻地反映了当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处于被动低下的地位。

诗中的女主人公“我”在婚姻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而即我媒”的追求中,主动“送子柒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大事,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当然,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了小商人作过细心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悲剧的根源——婚约。

“我”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投入而且情感十分丰富的女子。约会结束,伪君子小商人离去时“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高而目送,约会时早早等待,而且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兴载言”。可见痴情到忘乎所以之境。

“我”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是不可嫌贫爱富,不追求彩礼,虽然男方迎娶未带上任何聘礼,但自己带上自己的嫁妆,就乘上迎娶的车子。到了伪君子小商人家“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的典型。但由于伪君子小商人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贪心郎,所以“我”长得“桑之末落,其叶活若”似的年轻漂亮之时,很是对“我”痴情迷恋“无与士耽”。可惜,当“我“为操持家务多年劳苦而劳累成象“桑之落矣,其黄而琰”一样的时候,伪君子小商人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改初衷,反复无常,甚至“言既遂矣,唾于暴矣”,对“我”极端粗暴直至遗弃。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以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

可见,当时妇女即使多么的痴情、多么的娴淑,但由于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受着政权、夫权、族权的残酷压迫、礼教制度的迫害下,她们也只能是被夫冷落、直至遗弃,落下的就是幽怨、凄苦、无助,甚至死亡的地步„„

(六)、正直、成功,充满爱国激情

此类形象在《诗经》中极少,《载驰》就是其中的最最代表。《载驰》中的许穆夫人,无疑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妇女代表。她为人正真,且充满强烈的爱国激情。她出嫁于许穆公,但由于狄国攻破卫国,她心急如焚,拟返国救亡,但却受许国大夫们的阻拦,在激愤穿深忧中作中了此诗。“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女子善情,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就是其爱国情怀的真实谱曲!

(七)、美女佳人的妇女形象

《诗经》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大多是美女佳人的形象:

除上述作品直接描写美女之外,还有不少是间接写美女佳人形象的。如《周南·汉广》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召南·摽有梅》的“摽有梅,其实‘七兮’,‘三兮’,‘顷筐墍之’” ;《召南·野有死麕》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郑风·褰裳》的“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秦风·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

《诗经》中描写了许多的“美女佳人”的妇妇形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追求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也有了精神上的追求与享受。“一日三餐”也不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他们还要精神寄托、精神享受,追求爱、追求美,追求男欢女爱的高质、高格的生活。《诗经》中对美女佳人的形象描写,可以说是当时人们追求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好体现。

总而言之,《诗经》中妇女形象的描写都是极其鲜明,极其生动的,虽然,她们的性格特点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她们不同的妇女形象才是当“诗经”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女性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我们民族本来的性格特征,辉映着中华民族璀璨烂漫的社会风貌!

第四篇:三国 水浒 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水浒》谋士形象比较

《水浒》的谋士比较少,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应该就是吴用和朱武。相比之下,《三国》的谋士就比较多诸葛亮、郭嘉、庞统、贾诩、周瑜、司马懿、荀彧、陆逊、崔州平、荀攸……要拿两部小说的谋士比较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小生举例子来说说吧!

《水浒》谋士的代表人物是吴用。

吴用,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屡考不中,处于不得志境地。任门馆教授,只糊口而已。穷则思变,联合晁盖等,在黄泥岗智取生辰纲,为避官府追缉,毅然上梁山。

作为山寨机密军师,几乎策划梁山所有军事行动。火并王伦他火上浇油,举荐戴宗力排众议,在华州智赚金铃吊挂,在北京说卢俊义上山。

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辽功绩卓著,获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吴用其人,也只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在东溪村这样的小地方做个乡村民办教师。吴用自号吴加亮,恐怕也有几分自比诸葛亮甚至想要强于诸葛亮的意思,加亮嘛。呵呵。这点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倒大略相似。

而《三国》谋士的代表人物毋庸置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由此可见《三国》和《水浒》的谋士的形象都是有学识,都为自己的主公立下汗马功劳,而且都有失算的时候。

吴用在具体的战术谋略上也颇多疏漏:比如伪造蔡京书信一节中,人家黄文炳都能在瞬间发现书信的破绽,而吴用等戴宗去了许久后,回来又喝酒时才想起来(呵,幸亏吴用酒量看来还不小,不然怎么回来一喝酒,马上醉的找不着北了,岂不送了宋江戴宗的性命),当下拍腿后悔不迭。吴用办这样的事还不是一回,高俅被擒上山后,假意答应回去后替宋江等在皇上面前争取招安事宜,又借口要个精细的人跟随他回去,宋江招安心切,当场派圣手书生萧让跟高俅去。吴用却赚一个不够,又让派铁叫子乐和也去。这也罢了。可高俅刚下山,吴用就说:“我观此人,生得蜂目蛇形,是个转面忘恩之人。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萧让,乐和软监在府里。若要等招安,空劳神力!”这不是搞笑吗?我的军师哥哥你早干什么来着,既然明知这样,放了高俅也就罢了,为什么不但不阻拦宋江派萧让去,自己又让添上个乐和?难道是怕萧让被“软监”起来太寂寞,让乐和陪他说说话,闲来吹吹笛解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神话,但是仍然有一些失败的地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还有的是,他们都是比较忠心的。

尽管宋江的选择是错误的,但吴用还是没有变心,一心一意的辅助他。到死的时候也把自己埋葬在宋江旁边。

刘备已死,面对有而似无的幼主,诸葛亮仍然坚定不移,知道在北伐中病死。一份出师表就足以表明他的忠心。

不同点是相比之下,《水浒》谋士缺乏深谋远虑。吴用少有诸葛亮那样的远大抱负。诸葛先生是所谓“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却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而吴用开始只不过是动了劫生辰纲的念头,想发上一笔横财,就此享用一生罢了。开始并没有更远大的目标。可想而知,若是生辰纲案不发,恐怕吴用很难说会再去落草造反。说起来吴用也就比只会“我先劫个色”的小贼们略多点“技术含量”罢了。

吴用后来上了梁山,也没有什么远见卓识。哪里比得上人家诸葛亮,身卧隆中之时就早已将“西川五十四州”之图绘好,提出了以西蜀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事实证明后来世事的演变也是按隆中对的大政方针发展的。而吴用根本没有这样的纲领性方略,连类似朱升那样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大处着眼的方略也没有,倒是黑宋江上了山后提出了“替天行道”这一政治纲领,可见吴用在战略眼光上逊于诸葛武侯多矣。但凡历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有极高的前瞻性和惊人的预见性,像毛老人家在抗日战争初期就预见了抗战的三个阶段等等。所以吴用从“大局观”上就逊色的多,入不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档次。

还有的是,相比《三国演义》,《水浒》的谋士的品行却差一点。在招安前,梁山泊在广招人才时,经常用一些比较卑劣的计谋,常常使人家破人亡,例子有:招收卢俊义时、招收秦明时„„本来是帮百姓起义,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却屡伤无辜,为的就是招揽人才。用这种方式招人才,未免有点卑鄙。这样也使《水浒》谋士的形象变得像一些市井无赖。而《三国》的谋士的行为都是比较光明磊落,就算伤及无辜亦是各为其主,为的就是取得胜利。

生在不同时代,其实已经证明两部小说的谋士有很大差别,就好像现代人与古代人比较,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极大差别,至少现代人缺少古代人那种纯真。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从中我也发现谋士间的对比也可以看作人类变化的缩影,希望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不要遗失身上的闪耀光芒。

第五篇:试论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试论《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许 仁 华

02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摘要:《水浒传》中的林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本文从“义”、“忍”、“狠”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情重义的好汉男儿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他的“五义”上,一是他对江湖好汉的“讲义气”;二是他对弱者和穷苦人的“仗义”;三是他的不为私利心系梁山事业的“大义”;四是他的身在官场身怀抱负不与同僚同流合污的“正义感”;五是他虽身陷囹圄仍怜惜妻子的“情义”,这“五义”充分表明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男儿。第二个特点是“委曲求全的下层官吏的奴性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对高俅等人的“四忍”上,一忍高衙内对妻子的侮辱;二忍陆谦和高衙内对自己的诱骗;三忍高俅对自己的迫害;四忍解差、管营等人对自己的虐待。最后被逼入绝境,忍无可忍,手刃仇人,走上反抗道路,这充分体现了小说“逼上梁山”这一主题,也表现了林冲的性格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发展性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勇猛冷酷的盖世豪杰的凶狠手段”,表现之一是他武功盖世、作战勇猛;表现之二是杀人手段狠毒、血腥、冷酷;表现之三是他做事果敢冷静,胆识过人,使得他的“狠”比起李逵、武松等人的“狠”来,更为大气,更为透彻,更富有张力。最后本文论证了林冲形象与主题的关系,一方面,林冲的遭遇反映了现实黑暗和宋代朝廷的腐败,才导致官逼民反,体现的梁山起义的正义性,另一方面,林冲与宋江等人一样,有着思想认识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性,这是导致梁山起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关键字:林冲、形象、性格、意义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因文生事”(金圣叹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宋江等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与封建统治者斗争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集中表现在各具鲜明特点的英雄群像的塑造上,正如金圣叹所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①在小说中,既可以看到一些敢说、敢做、敢当、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属于下层人民的英雄人物,如李逵、武松、三阮等,也可以看到一些中下层封建官吏在统治者的压迫下,不甘久受凌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走上反抗道路的英雄人物,林冲就是其中最为典型、最富个性和生命力的代表人物。小说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集中体现在“义”、“忍”、“狠”三个特点上。

(一)“义”———重义重情的好汉男儿的英雄本色

林冲三十四五岁,“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江湖人称豹子头林冲,一看就知道他十分骠悍勇猛。而再看林冲一出场时的打扮:“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手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里执一把折迭西川扇子。”不凡的穿着显示了他决非一般的混迹江湖的好汉,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由于特殊的职业和技能,林冲“义”的本色首先体现在喜欢结交江湖好汉的“讲义气”上,如他与鲁智深的结交就体现这一特点。他在送妻子去岳庙烧香还愿时,途中偶然见有人使棒,立刻就看得出神,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喝起采来,当他得知使棒人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好汉鲁达时,心中大喜,恨相间之晚,当即结拜为兄弟,要知道,林冲身为朝廷命官,与负案在身的江湖人物结交,是有碍他在仕途上发展的,而他全然不顾,这不正是“义气“之所在吗?而他与鲁智深的友谊也成为梁山好汉“义气”的最典型代表。在东京任教头是如此爱才好友,上梁山后,也是这样,“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一直是他的座右铭,面对遭受王伦慢待的晁盖等人,林冲心中不悦,第二天天刚亮就特地跑来赔话说:“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小人旧在东京,与朋友交,礼节不曾有误。虽然今日能够得见尊颜。不得随平生之愿,1 特地径来陪话”此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足以说明林冲的“义气”。

林冲的“义”其次体现在他对弱者的“仗义”上,他不但敬重英雄,而且还能帮助穷苦的下层人民。沧州酒店的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为人帮工,被店主人告他偷了家财,捉到官府问罪,林冲与他无亲无故,但同情他的遭遇,利用自己的身份,花钱求人,救了李小二,使他免吃官司。李小二无依无靠,在东京安不得身,林冲又慷慨解囊,资助盘缠,让他去外地谋生。对李小二的救助,小说里直到林冲发配到沧州时偶遇李小二时才提到,不是李小二主动叫他,林冲也许不会记得,这反映了被林冲救助过的决不止李小二一人,也显示了林冲救人不图人回报的的高尚品质。

林冲的“义”再次表现在对梁山事业的“大义”上,当晁盖、吴用等人,前来梁山入伙,照理说,这是扩大梁山势力,壮大义军力量的好事,而王伦却不愿相留,他知道王伦嫉贤妒能、心术不正,无大量大才,无法领导梁山农民义军,若继续做山寨之主,势必影响梁山的大业,指出王伦是“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手起刀落,果断地杀了王伦,从而改变了梁山义军的发展道路,开创了水泊梁山声势浩大的新局面。林冲火并王伦后,吴用推他为梁山寨主,他却说:“非林冲要图此位,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自己执意不肯居首位,后来在众英雄的推举下,他才勉强答应坐了第四把交椅,这一义举,突出表现了林冲“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义”之气,这是对他的“义”最为深刻的表现。

另外,林冲的“义”还表现在他的正义感和对妻子的“情义”上。林冲作为一名教头,业务能力出众,没有野心,不与官场中大多数人同流合污,他在与陆谦交谈中说:“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居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 脏之气”,表现了他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和个人抱负得不到展示的苦恼,试想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何以发出如此牢骚!林冲与妻子相敬相爱十数年,没有一儿半女,按照一般常理来说,林冲完全可以纳妾,但是林冲没有这样做,依然对妻子敬爱有加,“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当高衙内看上自己的妻子时,林冲如果是一个无耻的小人和下流的想往上爬的官吏,一定会借此机会将妻子投送他人怀抱,攀附权贵。林冲虽强压怒火,委曲求全,但是也竭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在林冲发 2 配到沧州前,他深知妻子的生存处境,他写了一份修书给丈人,以便她改嫁,林冲这么做可谓用心良苦,他内心的痛苦也许比他妻子还要深切复杂,谁愿意将自己心爱的妻子送入虎口,任人宰割呢?林冲对妻子说:“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看了这段文字,哪怕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动容。林冲在自己身陷囹圄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妻子的安危,这都源于他对妻子深切的情义。在得知妻子身亡的噩耗后,潸然泪下,以后也终身未娶,真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林冲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忍”———委曲求全的封建官吏的奴性表现

林冲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他的悲剧性很大程度体现在他的英雄好汉的本色和下层官吏奴性心态的矛盾中,如果他没有担任教头一职,如果他无牵无挂,完全可以像鲁智深那样无拘无束,行侠仗义,英雄个性和本色会得到充分张扬,但现实中他不仅是一名下层军官,而且世代出生军官家庭,丈人也是教头,还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这样的出身和地位,必然会形成他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另一方面,他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底层人物,不能对统治阶级的本质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向李逵那样具有彻底的反抗精神,在长期的官僚生涯中,他也逐步形成了谦让谨慎、委曲求全、极度能忍的奴性思维和行为准则,这使林冲的作为好汉的本性得到极度压抑,这种个性被压抑的悲剧性比林冲本人遭受的苦难的悲剧性要深刻得多。而林冲“极度能忍”成为在他被逼上梁山前最为显著的性格表现特征。

林冲的“忍”最直接表现是在他与高俅父子的尖锐矛盾冲突中。矛盾的导火索是林冲美丽的妻子在岳庙中烧香,被权势显赫的帅府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这个“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花花太岁,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调戏林冲妻子张氏,正在与鲁智深开怀畅饮的林冲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到,正要发作,“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把这难以忍受的侮辱,囫囵个儿吞下肚去。虽然他“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当新结拜的兄弟鲁智深,领着二三十破落户赶来,要帮林冲厮打时,他却拦住说:“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这是林冲的第一“忍”,他之所以忍下这口气,是为了 保住这安身立命的差事,这就是作为封建下层官吏的奴性心态的体现。而鲁智深则不然,他说:“你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仗了去。”鲁智深的无畏与林冲的“忍”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林冲尽管咽下这口气,高衙内却步步紧逼,悲惨的阴云仍笼罩着林冲的小康之家。高衙内听信帮闲泼皮富安的主意,由陆谦出面周旋,把张氏骗到陆谦家,企图哄骗诱奸。幸而林冲得信后及时赶到,救了妻子,惊走了高衙内。此时的林冲,虽然怒气冲冲,但是并没有采取对高衙内的报复行动,只是把怒气发在参与害他的好友陆谦身上,因此才会“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迳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侯”。高衙内他得罪不起,可对付陆谦他可以无所顾忌。他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每日和鲁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上了。”这是林冲的第二“忍”。

林冲对事态的发展估计不足,荒淫无耻的高衙内一定要得到林冲的妻子,“没信行”的高俅又姑息了他的儿子,他不愿为林冲一个人,送掉自己孩儿的性命,竟然按照走狗陆谦和富安的奸计,诱骗林冲带刀去高府比试。林冲是谨慎的,曾在厅前和后堂两次停脚不前,后来见是白虎节堂,立刻猛省,急忙回身要走,但是既入圈套,难逃魔爪,一个“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的罪名无端加在林冲头上。面临杀身之祸的林冲,只能眼睁睁地做了阶下之囚,由于对统治者还存在幻想,他忍受了这天大的冤枉,这是林冲的第三“忍”。

高俅把林冲押解到开封府,本来想治他死罪,幸而遇到了一个耿直不苟的孙孔目,在府尹面前陈说利害,为其说情,才开脱了死罪,将他刺配到沧州。高俅一伙并不就此罢休,他们以重金收买解差董超、薛霸,令他们在路上杀掉林冲。在去沧州的路上,二解差对林冲凶横残暴,百般折磨,残忍地用沸水烫伤林冲的脚。林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犹如落毛凤凰被鸡欺一般,一点也没有反抗。在野猪林里,董超、薛霸准备在这里杀害林冲,完成高俅交给的任务,由于惧怕林冲的武艺,以要睡觉怕他逃跑为由哄骗林冲,要将他绑在树上,安分守己的林冲说:“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吃了,一世也不走了。”“上下要缚就缚,小人敢道怎的?”一个“敢道”多么鲜明地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行为准则,要不是鲁智深预先躲在树林里,林冲早已是高俅魔爪下的冤鬼了。疾恶如仇的鲁智深救下林冲,要杀二解差,林冲又一次劝道:“既然师兄救了,你休害了他两个性命。”死难关 4 已经过去,他知道主谋是高俅,也知道杀害二解差的后果,他不愿背叛朝廷,还报着有朝一日挣扎着回来、重建家业、为国立功的希望。这种思想在他到沧州后,对差拨的忍气吞声的行为中也表现出来。这是他的第四“忍”。

然而林冲的忍让是有限度的,到了沧州后高俅依然不肯放过他,派了陆谦和富安,串通差拨和管营要谋害他的性命,他们妄图烧了草料场,将林冲烧死,即使烧不死,也是死罪,幸而是风雪压倒了草料场的草厅,林冲到山神庙栖身,阴差阳错地知道了他们所有的秘密,方翻然醒悟,才感到自己的“挣扎着回来”、重振家业的道路已经堵死,一切幻想成为泡影,林冲已被逼入绝境,他再也不能压制自己的怒火,同时,“生活情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就会迫使人作出新的选择,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异、发展”。②于是他枪挑刀刃仇人,走上反抗道路。可以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忍”到了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必然使其所有的怒火和委屈在这里迸发。

通过林冲在这一场冲突中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的行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林冲的“忍”与其长期以来作为下层封建官吏的奴性思维和行为准则是密切相关的,林冲作为一个江湖好汉是有血性的,个性是张扬的,只不过现实环境迫使他必须适应官场的行为准则,“忍”只不过是他一时的权宜之计,“能忍”不只是他一人的表现,基本上是所有封建官吏的共性,比如在宋江和杨志等人身上不也能看到吗?当并未将其逼入绝境,让他还有一丝幻想时,他就不可能改变这种行为的特征。相反,当环境迫使其改变,他就会一摆这种奴性思维的禁锢,行为从屈辱走向抗争,个性从压抑变为张扬,“风雪山神庙”前与后的林冲,言行上有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充分反映了林冲性格中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发展性特点。作品正是把林冲放在这样典型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下进行塑造,通过他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逼上梁山”这一主题。

(三)“狠“————勇猛冷酷的盖世豪杰的凶狠手段

《水浒传》中写的“狠”的人物比较多,如李逵的“莽”,武松的“刚”,石秀的“阴”,他们往往体现的“狠”的一个侧面。相比较而言,林冲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杀人手段狠毒,做事果敢冷静,胆识过人,无不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狠”的大气,“狠”的透彻,要么不做,一做就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而林冲的“狠”与他在逼上梁山前的极度的“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比起李逵、武松等人一味的“狠”来,更显得林冲的“狠”来的到位,更富有张力。

林冲的“狠”表现之一就是他的勇猛,林冲武艺高强,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时就声名远播。在水泊梁山马军五虎将中排位第二,这里应考虑排位的其他因素,关胜在入伙前因其祖辈的威望和职位比较高,因此排位占了很大优势,因此决不能说林冲的武艺在关胜之下。在小说中,林冲几乎是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展现出来,这源自于他超强的武艺和在战场上的“狠”劲。

说道林冲武艺超强,比较典型的是这样两个场面,一是“棒打洪教头”。洪教头是柴进门客中武艺最强的,态度也很嚣张,林冲与之交锋,在初探后,明白了柴进“心里想要我赢他”的意思后,便一步步诱敌冒进,抓住对手脚步乱的弱点,“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在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这一段轻松、简洁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二是“生擒扈三娘”。一打祝家庄时,一丈青扈三娘一出场就显得身手不凡,不到十回合生擒王矮虎,力战欧鹏、马麟占尽上风,追得宋江落荒而逃,这时,林冲出现了,不到十回合,只见他“赶拨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连宋江也忍不住喝起采来,要知道扈三娘在水泊梁山中虽不是顶级高手,也不是泛泛之辈,这么轻松就生擒扈三娘,更显得林冲的武艺和作战技巧的超强,在梁山好汉中处于顶级行列,这样的林冲能不给人留下“狠”的印象吗?

林冲的“狠”表现之二是他的杀人手段的狠毒。这种“狠”劲在他被逼入绝境时就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在“风雪山神庙”一场,就显示了他的这一特点。这里写林冲有一系列精彩的描写。看他“举手胳察一枪,先戳倒差拨”,不追赶一边喊逃命,却两腿发软的陆谦,却先追赶逃了十步的富安,也是一枪戳倒,这是才转过身来对付想逃跑的陆谦,“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的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再将三人首级割下来,供在山神庙的供桌上。这一段血淋淋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林冲杀人手段的狠毒和干净利落,“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有性格、有思想、有章法”。③体现了他杀人时的冷静和冷酷。

在杀了陆谦等人后,林冲望东走时,遇见一群庄客烤火,林冲索要酒不成,6 就“把手里枪看着块焰焰着的火柴头,望着老东家脸上只一枪挑将起来,又把枪去火炉上只一搅,那老庄家的胡须焰焰的烧着”,把众人打走了。在被捉住酒醒后,大骂:“甚么人敢吊我在这里?”这样过激的言行也表现了他个性张扬状态下的凶狠和强悍。

林冲的“狠”表现之三就是他过人的胆识,做事作风果敢冷静,总是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意义非凡,这都源自于他身为盖世英雄的豪气和胆识。特别是在“火并王伦”这段描写中,显示了其坚决果断的作风。林冲选择杀王伦这条路实际上是有预谋的,他这样做其实是身犯险境,一是如果杀王伦不成,自己就有性命之忧,纵使他逃得王伦魔爪,也无法在梁山立足;二是对晁盖等人并未完全了解,如果得手后,晁盖吴用等人误认为林冲要坐头把交椅,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对林冲起杀心;三是不论杀王伦成不成功,林冲都可能背负“弑主”的罪名。因此林冲是不是可以杀王伦都应当考虑再三,这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斗争过程,通过林冲当时的神情和探访晁盖等行为中可以看出林冲当时复杂的情感。最后林冲选择杀王伦这条路,虽然有要自己扬眉吐气和受到吴用利用等因素,但是林冲这样做公心大于私心,是为了梁山事业的大计。换做其他人,要么像李逵那样完全凭感觉做事,先做再说,要么像宋江那样,过于考虑面子,犹豫不定,很少人能有林冲这样的豪气和胆略,以至林冲屡次在梁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都有惊人之举,如在晁盖死后,正是林冲和吴用力荐宋江为主,才转变了梁山暂时混乱的局面。林冲这样的坚决果敢、胆识过人的作风,不也是林冲“狠”的特点的体现吗?

(四)林冲形象的思想意义

从以上林冲形象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义”和“狠”是林冲最本质特点,是他个性张扬状态下的行为表现特征,而“忍”是他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行为表现特征。而将林冲放在这样社会背景中进行刻画,是《水浒传》的艺术特色。高俅等人的“一逼再逼”和林冲的“一忍再忍”这样的关系体现了深远的社会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宋代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高俅一伙贪官污吏的一步步紧逼是促使林冲转变的根本原因,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腐败,宋徽宗成天歌舞游荡,贪图玩乐,生活奢侈,夜宿娼门,远贤人,亲小人,重用蔡京、高俅等人。这些奸臣在皇帝的纵容下,放纵亲朋,败坏朝政,残害忠良,把国家推向灭亡的边沿。林冲生活在这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成为官场腐败的牺牲品。林冲是压迫者中的一员,“像这样一个丝毫不想反抗的人,在邪恶势力的层层进逼下,弄得家破人亡,无处容身,终于克服了自身的怯懦动摇,走上反抗的道路,上了梁山。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黑暗到什么程度,政治腐败到什么程度”。④林冲尚且如此,何况一般平民?所以说林冲被逼上梁山是朝廷腐败现实黑暗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显示了梁山起义军的正义性。

另外,我们也应看到林冲在走上梁山后,反抗精神是强烈的,但是他始终坚持“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倾向,一开始反对招安只不过是怕“中了奸人的计”,思想意识中还是拥护招安的,这在他高唐州之战阵前叫骂中可以看出来,他对高廉骂道:“我早晚要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的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斗争的矛头不指皇帝,而指向奸臣。而他真正面对被俘的大仇人高俅时,也只是怒目而视,不敢有复仇的过激行动。而在“招安”的论争中,也一直保持沉默,不像鲁智深、武松等人那样坚决反对,因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保留着归顺朝廷的幻想。当这种思想倾向在梁山中形成主流,梁山义军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林冲只能在默默无闻中死去,林冲的悲剧也代表着梁山的悲剧。

总之,林冲独特的性格和栩栩如生的形象丰富了《水浒传》的英雄人物的画廊,使《水浒传》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注释: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转引自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346页。

②啸马:《中国古典人物审美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第115页。③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 页。

④傅隆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讲话》(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页。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2、啸马,《中国古典人物审美论》

4、周先慎,《明清小说》

3、傅隆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讲话》

点评:

该同学论文选题适中,对原著较为熟悉,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能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出自己的体会,语言表述能力较强。综观全文,不失为一篇良好的毕业论文。

下载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水浒》中的妇女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试论《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因文生事”,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宋江等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与封建统治者斗争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很......

    定稿 谈《聊斋志异》中典型妇女形象(合集五篇)

    提纲 中心论点: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分论点: 一、表现古代......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朝阳外国语学校自主阅读论文 论文题目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学生:何艾琪 指导教师: 李萌 班级: 高一6班 学科方向: 《聊斋志异》研究 2013年6月22日......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姓 名 ZC 指导教师 XXXXXX 目录 摘要„„„„„„„„„„„„„„„„......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内容提要] 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

    《水浒》中的酒故事

    《水浒》中的酒故事 水浒时期北宋的酿造酒又分为三类:黄酒、果酒、混合酒。所谓果酒,就是水果酿造而成,绝大多数就是著名的葡萄酒。不过葡萄酒是西汉才传入中国的,但由于种植技......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毕业论文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处境以及她们的言行举止,都鲜明地......

    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 来宝云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三篇作品《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妇女四权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