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9: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第一篇: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陈星平·(2012、8、19)

“速写”全凭手工操作,绘画其间“灵气”充盈,充满极其微妙的“随机变数”、有着只认程序、没有智商的相机、电脑无法抵达的“无上境界”......上图:上海外滩----此图收录在我创作的、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民居风情》速写集 中(P186)。此画集由18位京沪书画家、权威、名流认可、并联名题句代序

其实,“速写”的绘画过程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乐趣。“速写”的形式不但可以采风,也可以即兴创作,好的“速写”,本身也是精湛的、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作品,可以时常翻阅,回味久远。这种小巧的作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非常亲和,尤其适合“网络欣赏”、“书本欣赏”;在这层面上说,它甚至可以“击败”油画、国画的巨制、精品。

舞台戏剧人物速写是我速写作品中的一大块,这种速写和日常现实生活中的速写很不一样,造型、服饰均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下图:画的是《盗御马》中窦尔敦。这是大花脸的做工“活”。舞台上的窦尔敦阳刚霸气、满台生辉,造型变幻,很美。画这种舞台速写,其实是“默写”,要是看一眼、画一笔,则无从下手。画动态速写要学会多观察,记准了动作造型才动笔,多画就会越画越好的。

我喜欢画戏剧人物速写。舞台上的戏剧人物,都是经演员精心打造的,造型很美。而后我也根据舞台速写创作戏剧人物国画。直面舞台速写比画照片生动、对着活生生的舞台表演速写,特有灵气,流畅、鲜活的笔迹使人怡然。钢笔速写完成后,用儿童画画的蜡笔涂彩,便捷、质朴、奔放、真率,更增添了绘画趣味。

下图:黄梅戏《天仙配》人物速写

漫漫速写天涯,孜孜不倦,乐在其中,生命不息,速写不止。我想,只要不断的、真诚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速写艺术“无与伦比的辉煌!

没有彩色的黑白速写,更加质朴无华,完全靠用笔、气韵、布局、布白、线条组织、手指抹擦的交融,而产生视觉美感,一种将生活提炼、将尘世和自然“过滤”后的形式美感,一种更为“宁静”、“纯净”的美感。看多了缤纷的色彩,再品味这种速写,倍觉清新、悦目......下图:四川峨眉山金顶(1995年作)

下图:四川乐山五通桥金山镇大榕树旁老屋(1995年作)

下图:山东威海市刘公岛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速写”活灵活现,生命灵气透射,看是小巧,同样也可以表现博大,“速写”充盈着生命活力,激情、张力凝结于画幅里;在绘画境界,“速写”是最诚挚、最质朴的“生命形式”,因为最自然、最纯真、最真率、最接近人的脉搏、心跳,也最接近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贵在自然、崇尚自然......下图:海南岛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楼上眺望海湾(2009年作)

下图:海南三亚海滨看海(2009年作)

“速写”是人的心灵轨迹,是人心灵世界“签字”般的绘画样式,是最具表现力的“心画”。“速写”最具个性、最自然,也最少做作、最少作秀、最少扮酷、最少刻意的劣痕,因而最接近艺术的本原......“速写”是生命的“心电图”,无法造假,有怎样的“心灵”,有怎样的功力、学养、见地、境界,就有怎样的“速写”。

“速写”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表现美感。有时我也在钢笔速写的基础上结合塑管水彩笔的运用,也挺“出彩”,见下图

下图:北戴河“鸽子窝”海滨景区(1985年作)

速写着色或不再着色“味道”不一样,处理得法都出效果,处理不当,适得其反。下图:丽江古城速写(2007年作)

下图:丽江古城“萤火虫”店(2007年作)

“速写”最淳朴、直率,在所有绘画样式中“速写”能融合才情、活力、智慧最强力的显现心灵境界。这种境界是其它绘画样式难以臻及的......几乎所有的绘画样式我都接触过,最打动我的还是看来“小小的”“速写”,因为它最鲜活、最“有血有肉”、最贴近生命的本原,它是所有绘画中最质朴、最地道的生命轨迹、无法造假的生命“心电图”.......下图: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西部影视城”速写(2010年作)

下图:安徽省黄山黟县西递古村落(2010年作)

所有的绘画样式中,我最钟情的是“速写”,40 年来,它耗费了我最大的精力,它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命形式”......我酷爱“速写”,离不开“速写”,把生命中最火热的激情奉献给了“速写”,把生命也融进了“速写”......我为“速写”讴歌!希望更多的人喜欢“速写”,也希望“速写”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愉悦!.......我对自己热爱的艺术,态度很虔诚,不喜欢弄虚作假、不喜欢作秀、扮酷,质朴率真的“速写”这种艺术形式就很适合我的性格,而我也就能快捷地驶入“速写”、深入“速写”,在小小的“速写天地”里纵横驰骋,享受到艺术创作的莫大愉悦.......我在速写天涯中,享受到无比的愉快,一种无可替代的心灵愉悦,一种自在、陶然、淡定,没有功利的欢欣......好的速写作品,可以长久的、永恒的让视觉不疲倦的获得 审美愉快,这样的“速写”作品就是“经典”........下图:云南省西双版纳基诺族山寨质朴、美丽的“太阳舞”(2009年作)

速写是一百多年来伴随着油画等西洋绘画传入我国的一种绘画艺术,是画家记录生活、收集生活素材的一种极为便捷、而实用的绘画形式。诚然,摄影技术的发达形成一种强劲的力量成为画家、画者的采风方式,并正在逐渐地取代原始、质朴的手工“速写”。“速写”好像在“边缘化”``````

然而我不以为然,我依然如故的喜欢速写、热爱速写,并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民居风情一类的速写,与戏剧人物速写是我“速写”作品中的两大块,这两大块因为有不同的手法和情趣,“味道”迥然相异,常常交替进行能避免“疲劳感”,其中也和画国画穿插,生活更是多了新鲜感。下面是一组戏剧人物速写

我喜欢用钢笔画戏剧人物速写,而后偶尔也赋以淡雅的国画颜色,这也有一种别样的视觉美感趣味,(见上图、下图)

在影像技术诞生之前,“速写”作为画家积累生活、记录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功用,是别的形式无可替代的。诚然,坚持速写也是提升绘画基本功的一种习画方式。但 速写常常总是作为西洋绘画的一种附庸形式而存在。一般说来,人们并不把它当成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别,其实,有许多速写作品看是毛糙、草率,却很精彩,也无法手工复制,同样也能成为审美意识强烈的、经典的艺术精品。

影像技术、数码技术的问世,对绘画、特别是对写实主义的绘画是致命的冲击 特别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古典写实主义油画绘画手法,在逼真方面不得不向照相、喷绘的机器操作彻底地“俯首称臣”。

像电脑打字、电脑刻字、电脑设计,更是使得千千万万靠手工工作的美术工作者失业、下岗,并且彻底地、迅猛地丧失市场。

但是至今,电脑无法取代“速写”,“速写”抵达的“妙境”电脑无法抵达,因为机器无法取代生命,“速写”是“生命”不是“机器”,人的手工“速写”充满极其微妙的“随机变数”、是充满“灵气”的高智商产物。只有程序、没有智商、没有灵气的“机器”做不到 下图:无锡灵山大佛景区速写(2010年作)

我爱“速写”,绝不为名利,因为画“速写”时,人常常处于一种极其自然、自在、灵机焕发的状态,并陶醉于纯净美感中忘怀一切、心中只有纯净美感的无上境界......下图:庐山净土宗祖庭东林寺(1982年作)

下图:庐山别墅(2009年作)

然而,相机、电脑究竟不能取代人的大脑,速写写生的快乐享受的不仅仅是结果,其创作的全过程都有种精神享受的愉悦。在大自然中品赏自然之美、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整个选景、构图,绘画 全过程都充满着一种宁静、感悟大自然万物妙在的快慰......下图:泰山壶天阁(1985年作)、面对相机,我发现“速写”,却有着自身的特色是相机不能胜任的。速写艺术是一种“生命行为”、“生命现象”,包容了极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激情,速写可以根据画面进行取舍、强调、简略、或突出,或虚化,非常灵活,笔迹还洋溢着画者的激情、活力、敏慧,并随机应变的将极些微处,进行畅然无碍地充盈生命活力的及时“微调”,这些是冷冰冰的相机、电脑不能取代的、无法做到的,因为人类有极高的智商,机器程序是人设计的,终极不具备智商.....下图:遥看庐山三叠泉(1983年作)

下图:庐山牯岭街别墅(1983年作)

努力的画速写,也用心 去“开发”速写这种用心灵去驾驭挥笔的绘画形式,探索人性心灵激荡的绘画美感奥妙。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下图: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鼓楼(2010年作)

下图:上海世博会浦东动迁区的负责人邀请我去画动迁区的风情,说请人拍、他自己也拍,照片还是不行,没有画出来的效果好,并邀请我去现场速写。于是有了这一套30枚的纪念明信片,动迁领导小组将其赠送给动迁居民以示纪念。后来被上海世博局选中送给国际展览局了。小小速写,派上了用场。下图是此套纪念明信片的封面,是用中国画写意手法画的,里面的30幅速写则都是单色的钢笔速写。

顺便说上一句,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上海世博土地储备中心还收藏了我的一些速写作品。我的速写作品并作为世博局礼品赠送给国际展览局。自然,这是一种社会认可。

电脑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现在设计图片都用电脑,效果比一般的手工描绘漂亮而快捷许多,电脑设计的问世,彻底地击溃了人的手工劳动,全国铺天盖地的实用美术工作者,因手工描绘的落后性而被电脑击败、彻底“崩盘”、全线“下岗”、并被电脑设计制作全盘取代了。然而,“速写艺术”的生命行为,电脑至今难以取代、难以超越.......江西省安义县京台古村落“世大夫第”(2009年作)

下图:江西省安义县京台古村落“刘氏祠”(2009年作)

下图:是上海老街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邀请我为“老街”的推出所做的速写,6幅为一套,由国家邮政总局监制发行的邮资明信片

因时间紧,向北京的国家邮政总局申报来回要半个月,还得设计制作。时间过于紧迫,样稿来不及审阅就抢着印出来了。印出来后,原上海市委书记汪道涵先生的精彩题字“上海老街”四字,在成型的封套上像个白胶布贴上去的,大家都说画面不好看,但却付印、木已成舟了。许多的事,总是不由分说地带着遗憾走向现实的,不独绘事,几乎所有的事都是这样或多或少的留下些遗憾.......艺术只能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至善至美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理想境界......速写,长期作为西洋画附庸、不太起眼、不太被人们很当一回事

但我的这些速写,却静悄悄、静悄悄地的“壮大成长”,并为社会文化“垂青”,我也很把它“当回事”。

下图:江西德安县共青垦殖场(1983年作)

我长期坚持画速写,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主要是我“挖掘”了“速写”的深沉的魅力,功力之外,最大的力点是“速写”这种艺术形式,内蕴了人心灵深处最敏锐的形式美感、和最具生命活力的激情。“速写”的绘画过程,充满着即兴和随意性。“速写”颇像充满激情的“即兴发言”,需内涵、功力深方能制造精彩,这不打稿子的“即兴”,往往比拿着稿子“读”、不知要生动多少倍!下图:福建省武夷山武夷镇“下梅古村”(2009年作)

下图:福建省武夷山武夷镇“下梅古村廊街”(2009年作)

(佐证的资料附在后面)下图:(2004年作)上海世博会动迁区棚户区“邱家宅”民居风情(此图编入我创作的、《曾经的家园》上海世博会动迁区风情速写集,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另外,此图经放大,为制成花岗石镶嵌的铜版画廊6幅画之一,安置在上海浦东三林世博家园。

下图:这背景就是上海浦东三林世博家园用花岗石镶嵌的唯一存在的铜版画廊(共6幅,都是以我的速写作品放大制作的}

下图:上海浦东三林世博家园用花岗石镶嵌铜版画廊的“相关报道”

数码照相机,对“速写”的冲击力十分强劲 的确研习绘画艺术的画家们、老师们、爱好者们,现在不少都“淡泊”了速写,喜欢用照相机替代速写采风,并且成为一种流行;然而,绘画的大脑却迟钝、退化了,画出来的作品艺术魅力自然大打折扣,这是人类绘画艺术的没落、悲哀!

下图:悉尼美术馆(2001年元月澳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时应邀往澳大利亚举办个人画展期间速写)

照相机快门一按,美景进入镜头里,作为摄影艺术那是另一种乐趣。但作为画家采风,放弃笔耕速写,依赖机器的便捷,艺术上的美感领悟力必然受到伤害。随着时间推移,人对画面的组织用不着动脑,快门一按,图片就成型了,相机替代了人脑,人对组织画面美感的心灵领悟力也就渐行渐远、而且越来越迟钝。许多画者依赖照片作画,没有照片就无法画,人泯灭了激情,画面如何留得下激情?留下多了对生活的曲解、造次、扮酷、作秀。“纯情”的“美”也就“枯萎”、“凋谢”了。下图:台湾阿里山原始森林(2011年作)

不少的的西洋画家们离开了照片就无法创作了,简单的速写不会画了,对动态,无从下手,对大点的“场面”,更是一筹莫展。

久违了“速写”把现实生活的立体画面变成平面的画面的绘画,心灵里鲜活的美感激情也被泯灭。有不少画油画的完全以照片作参照来创作,这样的绘画,其实是一种“临摹”、一种是从平面到平面的“临摹”性“创作”,画出来的画,呆呆的、木木的,艺术素养差的画者绘画“语汇”是紊乱的、扭曲、变了型的,画面多了娇柔做作、和无序的“色彩拼凑”,纯净的、打动人心灵的美感也常常就淡多了。

下图:武汉武昌区宝通寺速写(2012年作)

数码相机便捷、灵敏的功能,造就了画家的惰性,也酿就了画家的遍地悲哀!

我也喜欢数码相机拍摄,但从未放弃“速写”,甚而宁可放弃照相,也不放弃“速写”,因为“速写”是无可替代的最具心灵智慧的“生命形式”,我不可能留下机器,放弃“生命”.......上图:以我的速写作品制作的《上海老街风情》邮资明信片之一的画面(1999年作)

1999年,正值上海解放50周年,上海市南市区(现并入黄浦区)政府隆重地推出“上海老街”,由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这套6枚一组的邮资明信片。同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创作的《上海民居风情》速写集,也作为南市区政府、及上海市市委党校的的礼品书。

下图:雁荡山大龙湫(2011年作)

40年来,我一直坚持速写,颇有点“不合潮流”

我之所以坚持画速写,不依赖照片,是因为我深深地“爱”上了速写。因为,“速写”最生动活泼,了了几笔,看似简单,简约,其实最富有激情、最生动、最有趣味、最富有魅力,也最贴近人、最亲和、最能彰显人性的内蕴,渺渺几笔,往往胜过千烘万染......我也很喜欢画民居风情一类的场面速写。钢笔速写细腻,尽管绘画快捷,画幅并不大,但还是能表现得较深刻。作画时,面对现实生活,不打草稿、不修改的一次性的处处恰到妙处、进行直接表现生活的“即兴创作”。画这种画,画前面时要顾及到后面,画后面是要照应前面,“动一发,则牵动全局”,整个画面是一气呵成的“生命趣味”的“整体”,象健康的“生命”一样处处气韵贯通、妙在遍布(这点和中国画、书法是一个道理),画这种“速写”将大大的现实生活立体的场面,画入小小的纸平面,看似简单,真正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下图:是我画的上海老城厢的画面,随着上海的发展,此景因“动迁”已不复存在了(1992年作)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随缘就近,常到老城区去画速写

老城区经风历雨,少装饰,多自然,斑驳陆离的景象中有种种情趣其里,那点、线、面的交织产生的美感,常让我怦然心动,我常常是被生活的画面美感打动而挥笔的。画笔往往一任自然,根据心灵对生活画面的美感冲动,而畅然走笔,没有多大的思索、迟疑,信笔而去,加上我40多年的功力,笔迹所去,往往是“所向披靡”,就像个“神枪手”,不需瞄准,凭着感觉信手发射、枪枪十环。自然画面的生动也博得许许多多旁观者的喝彩。社会各方面也纷纷邀请我为之画速写。

上图:(1993年作)上海南市区(现并入黄浦区)小南门的一处街景,这是时代历史的痕迹。据说这一带又要“动迁”拆了太可惜,因为 历史的痕迹被留住的越来越少了,在此呼吁政府能出面干预,阻止加速毁灭这些不可再现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的短视之举。

画速写,要找“画点”,即用视觉寻找让人视觉美感神经兴奋的生活场景、景物。上海人多,老屋区老屋没有煤卫设施,住房面积又窘迫,屋顶上开”老虎窗“很普遍

整个老屋区房屋低矮,但高高低低,此起彼落、错落有致,很有“画面感”,画出来特漂亮。而新建的别墅、公寓、水泥森林区,住进去舒服,画起来则没有了激情,画出来的画面远远地没有这些老屋“好看”,这一点,许许多看我速写的旁观者也都有同感,因为他们总是在我的耳边发出这类似的声音。

上图:(1995年作)上海南市区(现并入黄浦区)会馆后街58弄石库门民居,老屋大门口历史的遗迹尚在,但现已拆毁,此景观不复存在了。

石库门种类有多种,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兴起的一种中西合璧的时尚民居,如今却“老了”,“动迁”已拆毁了很多。

“新天地”、“田子坊”、“老码头”等是上海改造、利用、保护“石库门”的成功范例,并成为中外游客喜欢光顾的旅游景点。尽管多少仍有些这样那样不是最使人如意的地方,但总体说,还是成功的。下图: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期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速写集,中科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对此速写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欣然作序。(下图为此画集的封面。封面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那泽民)

下图:(2010年作)是我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园现场直接“速写”的尼泊尔馆的画面。没有绚丽的颜色,不加染彩的钢笔速写,黑白两色运用的好,也能获得照片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我的“速写”很有“中国味”,因为我是学习中国画专业的,也是数十几年孜孜不倦,我对“线”有种“书法”意味的强烈敏感,30多年前我就攻过书法,并在全国比赛获奖,成为最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的“速写”里,有浓烈的中国画、书法的意境和“线”的理念。我的速写多了西画速写没有的内涵,自然也受到了社会文化需求的欢迎。

自1999年至2013年,前后持续15年上海旅游节组委会都邀请我根据旅游节的活动内容作景观速写,在《文汇报》整版登载(中间间断了两年)。后来的上海旅游节,常将我的速写画作,采用于礼品上。

下图“2010年我为上海旅游节作”速写“、整版登载于《文汇报》的画面

下图:2008年我为上海旅游节作“速写”,整版登载在《文汇报》的画面

画场面较大的“场面速写”,作画时尤其须注意画面各处的和谐与整体性,注意景物、及人的比例、透视关系、虚实变化。

下图:上海网球场数万人主赛场的场面速写。我受邀请,为ATP国际网球大师赛2010年上海总决赛作的“速写”。许多作品用在他们制成的笔记本上(2009年作)

下图:应邀为上海F1国际赛车活动作“速写”,作品被制成有限印刷礼品。下图为应用于礼品的作品之一。画面在钢笔速写的基础上,用电脑添补了颜色,一切都是我独立操作完成的(2009年作)

下图:上海市卢湾区政府商务、经济委员会、粮食局、旅游事业管理局联手制作的2011年新年贺卡,图像是我的速写作品

下图:上海市卢湾区旅游事业管理局2011年新年贺卡,贺卡上的作品是我应邀而创作的(注:卢湾区旅游事业管理局本还有和我继续事业的合作,因上海市政府行为,不久卢湾区并入黄浦区而中断了)。

下图:是我画的社会采风速写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作品。穿着戏剧服装的高跷人在上海大世界大门前做精彩的表演。我象记者一样,用画笔记录了这瞬间。(我一次投稿被当时《新民晚报》文化生活部主任李坚先生欣赏,后约我在文化新闻版开设速写专栏、并被社会认可,在上海“火了”好些年......)

下图: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新民晚报》开设专栏的“文化新闻速写”之一

舞动的人物动作不停的变幻,画画这种速写难度非常大。这种速写叫做动态速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种“默写”,在绘画领域这是种高难度的“技巧”活,见下图京剧《小放牛》戏剧人物速写)

国外的巨匠不说,我国作古了的有叶浅予、黄胄、程十发等先生都是这方面的大师、高手。

画速写总是从画相对稳定的人物速写开始。自然还要看一些艺用人体结构方面的书。画多了,自然会熟练生巧。舞台上的动态速写难度虽然大,画得多了,难得就会变成不难,老子说,“难易相成”。

画此一类速写,要重在抓动态线,造型利落大方,记住形态,大胆落笔、追求畅然、生动。

这种“动态速写”实质上是通过大脑、将现实生活中活动的人物的精彩瞬间,强烈地定格、印记在脑子里,再根据脑子里的印象进行“默写”。这是高难度的绘画技巧,需要对画面强烈的悟性、对人物结构、运动状态有很强的敏感

画生活中的速写,画者须深入生活,用画笔直接与现实生活“碰撞”、而产生画笔的“激情”,落笔于纸,要融合现实生活中画面的点、线、面交织、组合的美感,直接撞击着心灵的美感神经,这样,笔下的笔迹也就充满激情、活力。

下图:是一组中国最大的侨乡江门市的速写(2011年作)

“画照片”特别的乏味,根据“照片”创作,本质是一种“临摹”,整个绘画过程没有了在生活中感受自然的“创作愉快”。

而“临摹照片”,通过临摹照片的这种“创作”,把一个平面的图像,复制到另个平面(自己的“创作作品”)上,只需把握比例、将各种色相作“机械搬运”,心灵震动的激情没有了。这种照搬照片,稍加修改的“创作”,其实是一种心灵对立体的现实生活、丧失了美感体验的、夺取相机劳动成果的“剽窃”行为。不否认有悟性、智慧的画者有时也能以这种绘画方式“创作”出好的作品,但实质上已不是地地道道的“原创”,而是改造了的“临件”了,终究这种画作不会有实地写生的“鲜活”。

下图:上海闸北区至江西路的街面房,左为“老虎灶”(1998年作)

我一直坚持到生活中去画速写。长期不懈的速写生涯,使得手下的钢笔十分的“听话”。画笔触纸,没有多大的犹豫,动作也没有过多的琢磨过程,往往是信笔走纸,颇有点“下意识”意味。而这样作画时,脑子里绝无名利概念,只是了在激情绘画的愉悦中,享受写生创作的愉快。而这样,作品往往很生动。

下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非洲联合馆画的”非洲人的笑“的浮雕速写

数码天下的今天,尽管我也用相机帮助收集画面,但我更多的仍是坚持现场速写直接的手绘形式。上海世博会开幕了,我经常去采风写生,也拍了许多照片,当然

“速写”仍旧是我最心仪的采风方式。它独具风采,强烈地带着我的心灵激情,通过画笔,把我对生活美感最真切的理解、体悟,凝结在画纸上了。

下图: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埃及馆画的该国国宝级展物的速写

数码相机的高性能,在绘画形式上强烈地冲击着画家们脆弱的美感神经

画家靠着照片,照着照片临摹、发挥,从平面到平面,临摹的水平在长进,理解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直接获取形式美感的灵感和感受能力,却渐渐的减弱、萎缩,到迟钝、木然,自然,这种情结、感觉从作品中也一并带给看画的受众,画面上除了一堆颜色的拼凑,那灵气、生动自然也会削减。

我最幸运的是一直坚持到生活中去速写,用人的毅力、智慧扬长避短、挑战数码相机。我的“挑战”获得了成功,也印证了人脑最终是能够战胜机器的,因为机器是人设计、制造的。这里尤须提醒的是,机器是人类智慧的高性能产物,功力非人力可比,此处学会“扬长避短”非常重要!反之就是“以卵击石”而“头破血流”。

下图:是我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速写之一,画的是中国馆和世博轴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缘。一次我偶然的将自己的街头速写配上简短的文字向《新民晚报》投稿给发表了。

意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新民晚报》文化生活部的李坚主任关注了我。李坚先生为人豪爽,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伯乐。

李坚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文笔好且不说,中国画、油画都画得很精彩。他悟性高,速写画得很有灵性。一天我又投稿时,他很客气的邀请我去晚报社坐坐,并邀请我为晚报做这种简短文字配速写的文化新闻速写。约我在晚报开辟专栏。之后又向我交代了要求及如何采稿、注意新闻点的许多知识。并要我一周保证一篇、两三篇的频率。我觉得这倒是个用武之地,便欣然应允,自后开始了长达数年为《新民晚报》文化生活部“不署专栏的专栏”陆续供稿的生涯.......稿子发的多了,我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不少人还认为我是晚报的记者

下图:我为《新民晚报》文化生活部专栏供稿的作品之一

为《新民晚报》的供稿很受欢迎。从李坚主任,到翁思再、林伟平副主任、责任编辑吴联庆、周骏等都是“一路绿灯”,晚报丁法章总编、周宪法副总编等都认可。那时《新民晚报》是老百姓最喜欢的独此一家的”民间报纸,高峰时日发行量达180多万份,并且覆盖美国50个州。自然我的社会知名度也大幅度的上扬。这样在一些联谊会一类的社交上,也常常邀为主桌上宾,自然也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精英。那时的《新民晚报》的力量比今时强劲,陈逸飞先生就是在美国熟悉我的作品的,后来我和他也有过交往。

下图:是1999年大年初一我为《新民晚报》的供稿。大年初一,人家i忙过年,我却在外面采新闻、画速写,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下图:我的戏剧人物速写,在《新民晚报》也发表了不少。图为《将相和》,上海京剧院的台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大师与李军挑梁主演。尚大师人品高尚,多次为我的画作、画展题词、写序,寄票友好的邀我观戏。他精湛的演艺一次次强烈的打动我......除了舞台速写,生活中的采风速写,我也很喜欢,它们有着不同的情调、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

下图:赣北山城“山水武宁”速写(2010年作)下图:赣北武宁县石门山乡速写(1999年作} 下图:北京颐和园万寿宫(1985年作)

下图:西双版纳基诺山寨山路竹棚里坐着的基诺族老年人。他们的装束、桌凳、椅,一切独具风情

第二篇:追求生命境界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旧城中学 王超 我认真阅读了肖川博士《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 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那质朴的语言,那种豁达的 人生态度,无不让我由衷的钦佩。《生命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六 个“讲一点” 》等文章,我都反复进行了阅读。作者在散淡的言谈中,让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广阔而深邃、诗意而温暖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富有诗意地活着。说句实在话,我一向是这 样认为的,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一向在用行动追求着诗情 画意的生活。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 自然流露。我很赞同肖川博士的观点。以我个人的看法,教师的诗意,在于真心关注和热爱教育,在于富有激情充满真情,在于从平凡的教 育生活中看到精彩、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教师在促 进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教师以欣赏者的心态看待自己的 工作的时候,看待学生的生命之树神奇成长的时候,当教师把批改作 业、认真备课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也便赐予我们诗意。我就说说我自己吧。有人问我: “你的许多同学,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而你,却还在乡村里教之乎者也,你真的一点也不觉得 自卑吗?”我淡然一笑,说: “我从来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工 作和生活,我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诗意的人生,我过得很快乐,凭什么 要自卑?” 季羡林先生说过: “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还有句非常好的 ” 话说道: “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 你和周围的人相处。”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欢迎我,我的同事尊重我,我的领导重视我,我工作开心,生活充实。与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欣赏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认真的备教辅 改,用一颗真心一片真情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乐在其中,无怨无 悔。我觉得自己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老师,对“幸福”的 要求非常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就可以品出增补的滋味;一朵 鲜花,一片绿叶,就可以闻到幸福的气息;一幅图画,一段文章,就 可以读出幸福的甜美!我欣赏我的同事们,我们大家都很平凡,但是我们不感到平庸。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添砖加瓦。我们虽不是参天大树,但愿意做大树下的一方泥土;虽不 是太阳、月亮,但愿意做天空中的平凡星辰。我和同事们,注定做不 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想,即使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做顽强 的小草,我们也绝不自卑!我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去年教师节那天,我收到学生的许多贺卡,有一张这样写道: “老师,你的微笑像一朵 娇嫩的花蕾,包含一团温馨的真诚;你的心灵像一汪澄碧的潭水,装 载一汪无尽的宽容。你用欣赏的眼光鼓起了我这位差生生活的风帆,让我终生难忘!”我知道,即使是“差生”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他 们渴望赞美与鼓励,他们需要关爱与重视。我改变了过去对学生比较 粗暴的管理态度,对他们和风细雨,亲切关怀,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和谐。许多曾经孤独封闭的心灵,对我敞开了心扉。我对学生欣赏,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微微一个点头;有时只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 次默默的握手。但对学生来说,那却是老师无限的信任、巨大的鼓舞。能够 让学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于我们做老师的,是一种莫大 的欣慰、莫大的幸福。我把自己的欣慰和幸福写成文字,既让他人分享我教书育人的快 乐,也可以自我欣赏--我这个人,寻求内心和谐,怀有关爱之心,心 灵纯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我的最大特点,就是 始终面带笑容。我的天空总是蓝天白云!有人问我: “你这个人,为 什么总能笑容满面?”我笑着回答: “那是因为我能用欣赏的眼光看 待一切!”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就会觉得工作充满无限愉快; 用欣赏的 眼光看待同事,就会觉得每一位同事都值得信赖;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学生,就会觉得每一个学生都聪明可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就 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也很精彩!用欣赏的眼光面对生活,就会觉得 蓝天白云总是与我相伴、诗情画意总会扑面而来!要想有诗意地栖息于教育,我认为教师应从心理上修养自己。肖川说得好: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 价值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在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程度上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生命的的价值就 是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 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既然做了教师,就应 该要有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就应该要学会摆脱名利的束缚,就应该 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是鱼儿,就不要羡慕天空;你是鸟儿,就不要痴 心大海。既然做了老师,你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不要说 工作平凡、生活辛苦。其实,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 单的工作做好,你就不简单!上一次参加培训学习以后,我写了一则体会,我这样说:教师的 幸福,在于教师的发现,在于勤奋努力的工作。对于我们的眼睛和心 灵来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与感悟。常听有些教师抱 怨工作与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无聊,我想这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 发现生活和教书育人的美好,没有找到教育教学和教师生活的乐趣 吧。备教辅改、听说读写,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充满了乐趣 哟!只有发现了生活与工作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与工作的乐趣。工作是一种乐趣,休闲也一样很逍遥;看电视有看电视的好,看书有 看书的快乐; 种花写字画画可以陶冶情操,洗衣做饭扫地其实也可以 当作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只要细心体味,其实也有很 多诗意。只要心中有爱,我们教师也会拥有无穷的幸福!在业余,我比较喜欢写一些新闻,写一些散文诗歌。许多老师问 我: “你怎么那么多情,那么有激情?你怎么看出工作中有那么多值 得歌颂的人和事?”还有人说: “依你看,好像生活里就全是风花雪 月、蓝天白云,没有乱云山风,没有阴郁连绵。”其实,我是在用欣 赏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用真挚的感情讴歌教育,在用积极的心态影响 学生,在用自己的身心追求教书育人的“诗意”!许多人评论我的博 客: “李老师,你真的阳光灿烂!读了你的文章,我的烦恼都烟消云 散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的确很开心,因为我用朴实的文字影 响了别人,也就幸福了我自己!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已经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 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想告诉年轻教师: 人生有太多让我们 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 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只有 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懂得随缘,只有这样,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愿于老师们一起勤奋工作,积极向上,以阳 光的心态,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

第三篇: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黄叶斌

近些年来,任蒙的文化散文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人们把他誉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散文领域的开拓者、文学高地的殉道者、文化布道的领军者,对任蒙创作成就的类似定位,在我看来都不会与其创作实绩相差太远,至少任蒙是正在逼近那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的。我以为,他的作品所散发出的艺术感召力和感染力,正不断显示出他在审美性和思想性、文化性和启蒙性的结合方面所做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根据越来越多地来自理论界和读者层面的评说与首肯,可以断定任蒙已经跻身于中国散文创作的“旗手”行列之中,并且以散文大家的丰硕成果和文化风度赢得读者的称赞和效法。他的作品接连获得全国性散文大奖(如“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和“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并且得到很高的评价,从一个重要侧面证实了社会对任蒙散文艺术成就的认同。

这里,笔者对任蒙散文只能作一次粗略的扫描,主要从文本的思想性、诗意性和在场感的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一次大致的解读和审美猜想。

一、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刻的哲性思辨

任蒙散文凸现的理性审视与哲学思辨,使读者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一种思想冲击波的震撼和启迪。审美主体的文化理念、文化内蕴和文化情趣,一般在文本语言的描述和情感的宣泄中自然地流露或暗示出来,并且成为散文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底蕴的重要评判标准,是文章的核心或灵魂。现代散文园地里许多被誉为“美文”的散文,在文采上的确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在思想性上却未免显得苍白和肤浅,不能唤起读者的思索,不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思想启迪,其审美意义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而任蒙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注重以其鲜明的人文关怀、文化担当和批判意识,注入作品的思想重量,努力为当代文学史在思想高地上增添亮色。

在对客观事物和人文景观的审视中萌生出独到的主体审美意识,再于具象和想象的联想中形成丰满的理性思考的成果,这也许是任蒙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文学审美发现与实践的过程。如在《草堂朝圣》中,作者简略地对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作了某种历史对应,但对草堂的遥想却充满着敬仰之情,它“把你的心灵留在那里,让你一步步地走进它。一旦你真的能够走进它,走进伟大的诗人,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匍匐下去,那丰厚的文化内蕴和永不熄灭的力量令你的心灵颤抖不已”。同时,作者将杜甫与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歌巨星进行比较,然后故设一个疑问:“在中国古代巨星闪烁的诗歌天空,为何唯有杜甫身后拥有这等规模、这等影响的纪念性建筑,享尽如此哀荣?”他以这个设问引导读者思索,大家就会被他领入一个思辨课题,即如何认识杜甫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历史意义。接下来,作者在考察了“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和艺术上的成功者”的历史必然之后,终于为诗圣杜甫写下了一段足可作为其永久“墓志铭”的文字:“他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自塑了一个集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与儒家文化精神于一体的大师形象,成为几千年间不可多得的精神象征。草堂,就是这样一座精神的圣殿!”这种理性思考几乎贯穿全文,任蒙从更深的层面为我们诠释了杜甫诗歌价值以外的精神遗产、杜甫身后的人文精神传承与现实意义等等。这肯定不是一种通常意义的游记,任蒙将学术性的考察、文学性的描述和思想性的申论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大文化、大手笔、大意境的书写,因而给予读者的启示当然是深层次、多角度的。

将人文关怀融入对客观事物和历史真相的追寻中,将批判意识融入对既有定论和世俗偏见的质疑中,将哲学思辨运用于对美学对象的诘问中,是任蒙散文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内蕴形成的主因。比如,尽人皆知的长城,在任蒙看来不过是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垒筑的一道围墙,正如故宫是一个显示帝王安稳舒适显赫生活的院落一样。作为一道风景和一笔遗产、一座丰碑和一种象征,曾经有人以此嘲笑先人,嘲笑自己的民族。对此,作者严正地反驳:“无论怎样,长城不是一个民族的笑柄。相反,可笑的恰是把一段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当做笑柄的‘高论’”。在任蒙的文化散文中,他对许多千年无语的古遗址作出过类似的思辨与“正名”。其实,到了现代社会,长城的实际效用和军事价值(除了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以外)已经基本消弭,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符号罢了。正是这样,处于创作状态下的任蒙,其思绪在历史的纵深处来回驰骋,在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中反复突围。

任蒙在近十多年里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先后创作了一批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于李自成、白居易、李白、苏轼、黄庭坚、秦始皇和王昭君等诸多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评判,当然不是固守既有的学术评价,而是必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某种质疑、追问与反诘,其新论也就在破中而立了。因此,一些能够表现优秀散文家智慧的“格言警句”,也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随手可以拈来。有些句子读来,确能让人感受到某种阅读的温暖与满足,感受到哲性的睿智与思想的光芒,确能让人生发出仰望之情。——“历史把一个巨大悲剧的结局安排在这里,让李自成命断于一帮乡勇的手中,这是他的不幸,但对这座大山来说,却是莫大的哀荣。”(《悲壮的九宫山》)作者竟从大山的自然角度,对“荒谬的封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荒谬”发出了一种人们不曾想到过的深切慨叹。

——“漫长的时间使腐朽化作了神奇,而我们通过神奇更透彻地看到了腐朽。”(《放映马王堆》)这是作者以其历史哲学的深邃目光,对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意义作出的一种辩证评价。

——“斜塔反次为主,并且成了一座城市的标志,是因为它的病态。它倾斜欲坠的姿势拖延得越久,便愈能创造奇迹,便愈能使人惊叹。”(《手撑斜塔》)从这种视角来反思人文景观美学价值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多少呢?

——“事实上,在匈汉和睦中起根本作用的不是(也不可能是)公主外嫁。联姻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宣告结盟或归附和体现友好。能否实现友好,关键还在于双方政治和外交方略是否正确。”(《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作者所以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作出这种评判,所需要的当然不只是一种冷静与客观。

——“战胜者为了文明,而采取了极不文明的手段。战争疯狂地摧毁文明,但它却以疯狂的方式保存了这份文明。”(《走进卢浮宫》)这是作者对人类文明成果悖论的一种反证。

——“每一个王朝在它们建立的那天,就预示了它们的覆灭。„„绿林,成了封建历史无法走完的里程标记,成了封建统治无法摆脱的怪圈轮回的一种最可怕、最醒目的转折符号。”(《绿林之光》)这是作者对漫长封建时代“绿林现象”周而复始的历史规律的一种总结式的解析。

——“在君权世袭的极端专制社会体系里,所谓兼济天下,不过是虚幻的社会理想和孤独的良知表白。”(《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这是作者对具有双重人格白居易的一种悲喜剧命运的深刻揭示。

——“茫茫大漠上崛起这么一个王国,如果从具体的历史背景看,它是宋代王室重文抑武、军事上软弱导致的恶果;但如果将其置于整个封建体制的背景下,它不过是封建武装割据现象的一次寻常表现。”(《遥望远去的神秘王朝》)这是作者对西夏王国兴亡历史的一种感叹,也是作者历史观中所具的开阔视野的又一次展现。

——“那一刻,我越打量,越觉得泰山像个被层层缠裹的病夫。泰山伤痕累累地带给今天的许多古董、故事和历史痕迹,由于浸透过漫长的时光,使人们无法否认它们的文化价值。但是,无论是从自然审美的视角,还是从文化演变的视角看,泰山在其几十个世纪的所谓荣耀历史中堆积起来的不过是一处深蕴着悲剧意义的荒诞文化。”(《辨识泰山》)这是作者打破泰山头上的神圣光圈,从深刻的历史批判角度对其作出的文化解读。——“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也是一次最让人遗憾的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导师遗言明白如话,却包含了他宏大的政治理想,让我们足足读了几十年还似懂非懂.”(《江城的辛亥秋夜》)这是作者在他为纪念辛亥百年而创作的长篇散文中,对那场伟大革命所进行的一次理性回望。

通过以上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任蒙散文中理性思辨的张力,主要源于作者深刻的人文反思和强烈的批判意识。而批判意识的确立,不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和反感,恰恰需要的是作者对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与虔诚,需要作者对历史文化具备不解的情结。正如任蒙所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不是为了文化普及,而是通过文学手段去引导读者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去辨识和抵制历史文化中种种反文明、反民主的消极意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去唤起一种文化觉醒。因此,文化散文是以文学形式做的一种文化提炼、文化筛选的工作。”

二、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深厚的诗质内涵

散文诗意的营造,使读者在诗情画意般的文字海洋中遨游,能够享受到一种审美快感。

诗意眼光,也就是一种人文的视野,一种参照的角度,一种坐标的选择。任蒙早年以诗人的身份享誉文坛,且在诗歌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因此,他的散文作品不乏以诗意眼光表现出的文化情趣与艺术韵味,写景的篇章自不待说,即使是他的历史散文,也时时在文字的空灵与飘逸中展示出一种老庄寓言的古风神韵。

任蒙散文的诗意营造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对客观事物对象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展露,抓住其典型意象或画面的特征进行描摹、联想、想象和渲染,以写意或写实的手法表达一种臧否评价。如在《泸定桥遐思》一文中,通过对早晨的宁静、稀疏的游人、弥漫的雨雾、清凉的空气、静卧的铁索桥、湍急的河水等意象的素描,将今天的深山峡谷原生态的静美和壮观与往日的红军勇士抢占铁索桥的激战和惊险形成对比,使读者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怀念与震撼的效应。又如对长江三峡的描述,以少年之旅的探索和艰难、壮年之路的沉稳和庄严来比喻三峡气势的变化,讴歌一种奋斗的执著和征服的威力:“撞击。咬噬。那浪舌不是柔软的,每撞击一次,都伴有一次坚硬的舔磨。层层坚岩无不被浪舌舔穿。”作者笔下这种浪涛的神力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礼赞?

二是以通感、移情、象征、借代、拟人、映衬、比喻和夸张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对审美对象进行诗意形象的描绘、诗质内涵的提炼和诗学境界的开拓。比如,同样是写白云,它在川藏高原上是“像鱼群闲游在大洋的海沟里,又像鹤群在巨大的天笼中来回漫游。白云飘累了,就一动不动地紧贴在山体上,把群山装扮成一块块黑白相间、晶莹剔透的碧玉”;而在滇西高原上是“白云在蓝蓝的天幕上悠然自在地游移变幻,做着各种图案的游戏„„它游戏够了,便扯出一片片飞絮,很随意地晾在天上,晾在远远的山峰上,把天空衬托得更蓝”;而庐山的云海生活,使作者“领略了另一个人间的静谧、飘渺、幽空和柔润”。同一种景物的描写和感受,完全依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转换而表达出不同的感知与情愫,是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果,更是作者心灵的透明和敏锐眼光的捕捉使然。

三是以主动参与和角色融汇的主体意识、以心灵与自然的对语方式、以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内心体悟,为文本的诗意美感留下耐人寻味的画外音。行走在滇西高原,任蒙对那里的河流也作了细致的观察。在《永恒的石头》中,他写道:“我轻轻地走进河边,拾起一片青石,十分虔诚地敲击了两下,终于听见了那久远的声音:地未老,天未荒。接着又加重敲击了一下,那声音更加悠远而凝重:石头永恒!”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交流,在细节安排上的独具匠心,难道不是一种人文情趣和美学意蕴的张扬吗?

还有,在《清晨,叩谢天一阁》一文中,文章结尾处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神来之笔:作者告别之际,看见院落出口的屋檐下有一组身着长袍马褂的清末绅士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围坐于麻将桌旁的铜雕,因为三缺一,于是就“饶有兴致为几位冰冷的古人凑了个‘角’,拍了最后一张留影”。这幅画面看似一个闲笔,实际上是作者精心预设的一个阅读“陷阱”。其良苦用意和内化诗意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消化的——面对范氏家族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财富、文化传奇和文化坚守,我们后人应该怎么取舍呢?

四是在文字的流畅中显示机智,在平实中蕴藏灵动,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力求创新。如《昏黄午后的明祖陵》、《残阳古兵寨》、《千山夕照的旅程》、《灯山平谷》和《走进春天》、《夏天的清香》、《北欧的秋色》、《冰雪俄罗斯》等篇章,同是游记散文,作者却在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局和意象的取舍方面各具匠心,让自己的足迹和心灵在清晨、午后、傍晚和夜色的不同地域的时光中穿行,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发现自然的瑰宝。从他对标题的精心设计,就可看出作者在内心突破自我和常规的写作情致,就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平凡或世俗中发现而描述诗意美的表相,与认识并揭示诗意美的内在意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在写作表达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散文的诗意表达,并非要刻意寻求一种文采上的彰显和妖娆,或者致力于语言躯壳的打造和装饰。任蒙散文的诗美内涵,是“将文本内的那种文采的脉动溶进并转化成了一种文本内质的独到寻求”(何炳阳论任蒙散文),是一种人格定位、审美标示以及人文胸襟的集中展示,是一种诗意想象的飘逸、诗性气质的内敛和诗化风格的展露的综合体现。这种诗意的感染和感动,应该是洞箫曲的悠扬,是月光下的浪漫,是踏青时的惬意,是炎热时的清凉,是偶然发现的惊喜;应该是一种文气的交融与文心的和弦。它需要人文精神的长期浸润与创作实践的反复修炼才可能达到这一高度。

三、鲜明的在场意识与成功的现实蓝本

作家在表达生命体验和审美判断时所展示的亲临其境的在场感,不但增强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传递和发现交流,而且使阅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近距离对接的亲切感。

阅读任蒙的历史散文,也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意识”已经形成了他的个性化表达风格,也是他的散文艺术能够俘获读者心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表现方式以“穿越”的感觉将我们引入古老的历史现场,为我们再现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读者从中受到震撼。他对历史的审视和叙述,至少不完全是站在今天的时空隔岸观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融入对历史对象的观察、描绘、审视、阐释、解读和思辨之中,为揭示其真相和真理的本义与意蕴发出独到的直言。

前几年,散文界有人提出一种名为“在场主义”的写作主张。如果说这种提法真能成为一个创作主张的话,那么早在这种主张问世之前,任蒙已经将这种创作思路融入他的创作实践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创作的历史散文《围墙》和《放映马王堆》等篇可以证实。并且他曾经多次宣称,写文化散文,作者必须将自己置于某个古代遗址或历史现场去展开描述。他认为,从故纸堆里拎一两个典故,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感言,这样的文字不具备散文的构成要素,称它们为“文史札记”可能更恰当。

“在场散文”视“在场”为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认为只有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入,才能去除那些自称为真理的谎言、去除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对作家心灵的遮蔽、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遮蔽、对当下现实的“真实”与“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笔直接进入事物内部,与世界的原初经验接触,并通过本真语言呈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

看来,任蒙的散文已经为这种创作理论或主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现实蓝本。

展现生命体验的在场意识,一直是被读者和批评家看好的散文创作的“秘诀”之一。笔者以为,任蒙散文的烛照光芒和魅力所在,是他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深度开掘,是以亲近的姿态、楔入的笔力、触摸的方式、再现的手段和穿行的气势游走于字里行间,是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真实感的交融。

众所周知,再现是与表现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或动作。表现是对原汁原味的情景或人事的复制与克隆。再现是一种还原的艺术,是一种原本意识的复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产生的共鸣和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放大或缩小的语言技术。再现的媒介运用及其成功概率取决于作者的知识、见解、情商、智慧和想象力。许多散文家深谙此道,以小说的笔调和超凡的才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感人的历史画面,如余秋雨、周涛、余光中、张承志等人。任蒙的文化散文同样如此,并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者。比如,他写王昭君出塞时的心情和告别的场面,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生前奢侈生活画面的“放映”,描写一千八百年前赤壁战场的萧杀与悲壮,以及汪伦与李白千年送别的小调和潭水、二百五十多年前乔家大院的老祖黯然离家走西口的凄凉、古罗马角斗场废墟上的杀人场景、百年前武昌首义暴动前夜意外事件的回放与复活,等等。从内容上看,这类散文的描述客体都是历史人事、山水游记和古老文化,其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山水与人文的对接。任蒙在写作中,注重以凝视的姿态挖掘深厚的文化沉淀,怀着文化寻根的责任去追问史实的真相、倾注悲悯的情怀去解读过去漫长时代的社会人生。任蒙对史实的开掘和再现,有的是对切实经历的还原,有的是间接想象的创造,其历史的真实感也就借助于这些典型“画面”的显现,生动而立体地鲜活于我们的面前。

任蒙的散文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那些再现的场景和人物是建立在合理想象这个基础上的历史真实,是以历史资料为依托进行的细节刻画,是与文章主题相吻合的再创造。历史现场感的营造和渲染,对于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是有很大作用的,当然它也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愉悦。这种“在场感”,也是一种美学意义的营造,是需要艺术功力的。

第四篇:数字动画的美学形式与审美分析

数字动画的美学形式与审美分析

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与表现形式的视角对立足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动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数字动画的技术美、造型美、意境美特性同时,分析数字动画的审美趋势。关键词:数字动画 美学形式 审美 技术

一、数字动画概述

说到数字图形图像,可能有些人很茫然。可是在说到《变形金刚》、《金刚》、《怪物公司》、《史莱克》、《蜘蛛侠》、《指环王》等,恐怕就很难找到一个人说不知道了。这些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但银幕上却异常真实的效果的影片,始终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数字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兴影视艺术。全电脑数字动画主要是指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动画,它通过数字动画软件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建立模型,并对物体赋予颜色、肌理和材质,设置光源,然后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最后通过模拟的摄像机镜头全方位的运动、漫游,输出生成最后的动态画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的设计、创作与制作,产生真实的立体场景与动画。

数字动画艺术是一种影视艺术,包括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的享受等。虽然传统的影视艺术也满足这样的审美要求,但是动画审美所承载的内容远比传统艺术要多的多,它涉及到角色、场景、构图、景别、摄影机角度、灯光、色彩、音响等多方面的模拟设计制作。全电脑数字动画是相当于二维动画来说的,与二维的动画相比,它多了一个第三维的深度空间,并且它通过对现实拍摄的模拟,透视效果强,360度全方位空间,受场景限制。

数字动画视觉形象是语言文字的另外一种诠释方法,它的视觉性语言,文学性语言,历史性语言等等都非常丰富。但相当一部分人轻视视觉性语言的积极意义,忽视审美特性,仅仅依靠软件,以写生代替创作,作品的形象深度不足。为什么国内在数字动画方面没有人能做出超越西方那么棒的角色?原因之一是没有把艺术和技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籍都是以详解功能的形式来教授三维软件的技术和使用,却忽略了数字动画中最实际平¨最根本的基础:制作人员的艺术修养,这里的修养主要是指美术方面的修养。有些作品看上去很美,却毫无内涵,有些虽然想法很好却又缺乏专业技法,缺乏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转化能力,缺少色彩的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没有增强信息表达的力度:只见场面,不见社会,只有建立在猎奇基础上的动画形象,作者始终作为旁观者没有进入到参与者的角色。缺少内涵的形象如同浅薄的演员装腔作势而眼神空洞的表演。优秀的动画作品即便是简单的动作设计也能提炼出审美主题。比如花术兰在桥头的护栏上走路的动作,她给父亲递茶的动作以及让小狗去喂鸡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二、数字动画艺术的发展史

数字动画艺术以计算机为创作的工具和平台,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计算机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丽发展的。真正的全电脑三维动画术的历史很短,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的发展与制作世界上第一部全数字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的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息息相关,在这里笔者就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成长为主线,对全电脑三维动画艺术的发展作一回顾。

2.1技术探索期(1984—1994)

1984年到1994年可作为全数字动画艺术的技术探索期,在这十年问,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全数字动画艺术的产生做了充足的技术积累和铺垫,期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一直是这一领域的探路者。从1984年其前身——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创作第一部3D短片《AndreandWa11yB.》开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就一直致力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技术的开发。1986年他在自动产生阴影、多重光源和动态模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制作了动画短片《小台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此后又尝试了角色设计,制作出人体动作模型的动画短片《锡铁小兵》。接下来的几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又尝试实现动作的阴影和材质变化,并通过编制程序来制作雪花颗粒,开发电脑辅助制作系统,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研究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突破。

2.2起步发展期(1995—2000)。

1995年到2000年可以说是数字动画的起步以及初步发展时期,制作出了第一部全数字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1》和世界上首部无胶片数字电影《玩具总动员2》。在这个时期,皮克斯还创作出了实验短片《棋局》,以测试制作具有真实效果的皮肤和具有柔顺感的衣料。在《玩具总动员2》中,皮克斯采用了粒子系统(用大约2.4百万个粒子来制作架上的灰尘)、毛发处理系统(用了6百万根毛发覆盖小狗Buster的身体),把数字化的讲故事和电

脑数字动画发挥到了极至。

2.3迅猛发展时期(2001—2003)

2001年到2003年可归为全三维动画艺术的迅猛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梦工场和福克斯两大公司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也不再是动画艺术的唯一支撑2001年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推出的短片《大眼仔的新车》用夸张的动作和角色的表情来吸引人,梦工厂推出的《怪物史莱克1》以恶作剧式的搞笑撼动了皮克斯迪斯尼的霸主地位;2002年福克斯公司历时三年的《冰河世纪1》以新巧夸张的形象、温暖紧张的剧情为法宝席卷了北美票房;2003年迪斯尼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第五部电脑动画长片《海底总动员》超越了一往以技术为亮点的原始阶段,回归到靠内容题材的升华和剧情的内在涵义为主旨的制作模式,将电脑技术与传统的人性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感人至深的动画故事。

2.4全盛时期(2004一)

从2004年开始,数字动画影片步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一个全数字动画片的生产国,其他国家也逐渐步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全三维动画片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如《超人特攻队》系列、《小鸡快跑》、《汽车总动员》、《欢乐的大脚》等等,影片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整个数字动画艺术在技术的平台上绽放着异彩。

三、数字动画艺术的美学分析 3.1数字动画的技术美

技术美是技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技术美与技术紧密相连,没有技术也就没有技术美。全三维数码动画艺术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环境,在全数字动画产生发展之初,每一次视觉上产生的新冲击,都与新技术的采用密切相关,因此,全电脑数字动画艺术在成长发展的阶段,其审美价值多表现为技术美。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电脑数字动画制作的首要前提和最终目标,从皮克斯对数字动画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形态方面,从简单拥有人体动作和模型的动画短片《锡铁小兵》,到《棋局》中老人的皱纹与关节,再到《超人特攻队》有机而多变的人体,角色的造型和动作越来越趋于优美和流畅;在质感的处理方面,从《锡铁小兵》中的硬质短裤,到《棋局》中晃动的衣襟,到《怪物公司》中根根如丝的毛发,再到《FortheBirds》中柔美的羽毛,其质地也一步步地趋于真实;在效果的营造方面,从《红色的梦》中夜晚的雨滴,到《小雪人大行动》中飘动的雪粒,再到《玩具总动员2》中架子上2.4百万个灰尘颗粒,其气氛的烘托也逐渐步入成熟;在光效方面,从生硬的光感到《小台灯》中的阴影、多重光源和动态模糊效果,再到《棋局》婆娑的光影,其画面效果也更加丰富和细腻。在这每一次视觉观感改变的背后,都是技术在做支撑,技术所能达到的这种虚拟的真实,让数字动画的受众不蘩一次次的感叹于技术所创造的视觉冲击。3.2数字动画的运动美与造型美

数字动画艺术是一种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它拥有美术绘画的色彩、光线、构图等造型特点,而“时间艺术”说明它能够体现力量、速度、变化的运动特征。同时,数字动画是建立在计算机虚拟空间中的运动艺术,因此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运动都具有很大的变换张力和表现空间,都可以用变换和夸张的设计手法烘托情感。

对于造型而盲,角色形态和场景的构成是屏幕视觉的中心,动画在虚拟环境中的制作手段突破了现实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对数字动画的场景、人物的形、色、质进行塑造的时候,可以有意的放大或缩小某些细节,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受众获得奇特

而新颖的审美感受。同样,对于数字动画中的运动,不是由物理的表演而产生的,而是通过设计师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对运动效果的模拟,它能够表现出其它艺术所不能表现的运动美,使人类对运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影视动画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但是,数字动画艺术中对造型和运动的夸张性演绎是设计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它源于设计师对真实世界的运动和形态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了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环境的气氛,设计师可以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对其进行艺术的变形与加工,从而使数字动画艺术具有真实而夸张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3.3数字动画意境美与精神美

《周易.系辞》中有一种说法叫“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中也有古语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意”和“象”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学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数字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全电脑数字动画用虚拟而又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创作手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景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样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同时,数字动画片依靠高科技手段,创造人类想象力所能抵达的任何情境、物像和人像,为观者塑造历史的、自然的、人文的、甚或魔域的“幻觉”场景,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洞察在现代工业文明车轮之下的人与自然互相戕害的残酷,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四、数字动画艺术的审美趋势分析

在媚俗、流行、时尚主导下的数字动画,想成为三维软件使用技术的高手是非常容易的,而成为三维领域中的艺术家是非常难的。假如有一个计算机行家,还有一个画家,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让两个人同时学习同一种数字动画制作软件,一个月之后,计算机行家可能已经精通软件的每一个命令和使用方法,而画家只弄懂了这个软件的一小部分功能,但就凭使用这一小部分功能,画家可能会制作出比计算机行家精彩百倍的数字动画作品。这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与艺术才能的结合。广博的文化知识扩大了艺术家的思维空间,使艺术家能够使用艺术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对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显得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可以控制对技术的使用而不至于完全被技术摆布。动画设计的艺术与创意是动画的生命,正如黑格尔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许数字动画的发展及未来存在于人们清醒的审美趋向和精神的解放之中,在对审美价值清醒的理解之中。参考文献:

[1]罗业云.论动画艺术的运动美学.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2]沈梦忱.浅谈数字动画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

[3]赵云来.作为艺术的技术——数字动画发展概览[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 [4]乔治·桑塔亚纳(美).美感[M].缪灵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王冽.给希望成为游戏美术设计师的朋友.中国动画网

第五篇:人文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与审美境界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人文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与审美境界

作者:张勤敏

《一个人的遭遇》里的索科洛夫、凡尼亚都失去了家人、家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失去的是双臂与右腿;而《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失去的是自由和生命。

可是,在让学生了解战争对这些“小人物”的外在损伤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战争对他们的内在伤害是什么?战争不能摧毁“小人物”的又是什么?

在这种“整合式阅读”的铺垫之后,可以将平面文本阅读拓展到更加立体多元的视听领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几部关于战争的电影:《生于七月四日》《拯救大兵瑞恩》《集结号》《上尉的曼陀铃》《魂断蓝桥》《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但在观摩电影的途径上,可以灵活处理:可截取影片的片段,亦可让学生在家中自由观看,关键是起到一个拓展文化视野的作用,并且使其在宏大的历史题材的视听阅读中,获得一种灵魂的救赎。

再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提升高中学生的母语素养。要在对中华文化经典和精品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同情的理解”,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针对现代社会中浮躁的写作现状,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借鉴优雅、优美、质朴、幽默的母语作品。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不妨让学生通过饱含深情的吟哦,去体会文本中现代汉语本身的美;也可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孔孟选读、老庄选读,以及一些美学论著选读、文化名著选读、语言论著选读等等。

尽可能让学生从畏惧经典的心理中走出,开始接近辜鸿铭、张中行、季羡林、陈寅恪、傅斯年、钱钟书、陈之藩、朱光潜、宗白华、董桥、杨绛这样一些大师级的作家作品。让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尝试,更深地体悟母语精神。

三、提升高中生阅读的理性和审美境界

说句实话,现在的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浮躁文风,对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都很匮乏的当代高中生而言,其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他们的习作大多伪饰而滥情,缺乏细腻、温柔、清新、纯朴的质地;他们的情感过于淡漠,缺乏对自己日常熟稔的事物的拿捏和文字的冶炼,更缺乏平和达观的悲悯情怀。因此应让学生潜下心来入情入境地读一读归有光、张岱、沈从文、巴金、周作人„„关于童话和内心,还有一类作家是不引经据典的,他们的作品出自纯净的本性,比如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定要建议学生看的,那是一种纯净的忧伤和欢喜,学生读过之后,心灵会在宁静中梦想和寻觅。

当然,也可尝试引领学生结合阅读积累,为其专业发展做准备。

高中生不仅在兴趣爱好上各有偏好,而且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思维的逐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显示出不同的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就语文学习领域而言,有实用、审美、研究这三个方向。教师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交流与作文面批等过程中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多拓宽研习,为今后在大学里进一步发展(包括高考提前招生时的面试)打下基础。

例如一些有志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不妨让他们对“股票热”“外企热”“托福考试热”“学车热”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演讲、辩论活动,让其各抒己见,表达其远见卓识。

例如一些有意于艺术院校播音、编导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一些朗诵、表演和影评的经验,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将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

总之,开创性地采用一些新颖而灵活的阅读呈现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单纯接受式的、封闭的阅读,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多元的阅读;而不脱离文本的语言探究和充满人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文情怀的拓展延伸,会让高中生尝到阅读的甜头。

【参考文献】

[1]沈龙朱.凤凰于飞(沈从文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6.[2]吴非.前方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4]丁帆,杨九俊.语文读本(必修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6.[5]聂作平.中国文学大师速读[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182.[6]保罗·韦伯斯特.小王子的爱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06.

下载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速写”——质朴的“生命形式”、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的三境界 作文[精选]

    生命的三境界 419班石宇 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一番事业,依我看必经三种境界。其一乐观;其二宽容;其三坚强。 贝多芬命运多舛,面临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依旧抱有乐观......

    体会李林森的生命境界

    炳草岗街道组织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 体会李林森的生命境界 他燃尽生命写忠诚,巴山渠水为之垂泪;他呕心沥血铸党魂,迎得万民口碑。李林森同志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态度决定一切......

    书法的高度取决于生命境界的高度

    书法的高度取决于生命境界的高度 姜寿田 熊秉明在《关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分类》一文中,曾有一极具哲思的论断,他说:“讨论艺术的真谛,到了„艺术即存在的阶段‟,应该算到了终......

    概述速写的基本语言与形式因素 教案 01

    课题: 概述速写的基本语言与形式因素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绘画课 授课对象: 高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速写知识绘画课。速写是造型的基础,又是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速写与素描......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晚年的王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佛教的崇信日益加深。他结交了许多“禅门”中人,特别是和慧能大弟子神会的密切......

    陆机、刘勰论艺术表现与审美形式

    陆机、刘勰论艺术表现与审美形式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张晶 ‚神思‛作为作家、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无论如何活跃,如何充满灵性,最终要形成作品的文本,是离不开艺术家以相应的艺术语言......

    简述三种舞蹈形式的特点和审美特征

    简述三种舞蹈形式的特点和审美特征 芭蕾 1、体形特征 开:任何姿态均要求双腿从跨关节向外打开,以扩大动作空间范围,使动作姿态更为优雅;绷:脚背必须绷直,脚面突出,使腿的线条更加......

    体会李林森的生命境界[推荐]

    体会李林森的生命境界——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禄劝职业高级中学 张纯雄近日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收看了中组部统一组织的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深深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