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19-05-15 09: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当今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素,同样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文章通过对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路径、方式及要求的论述,初步构建了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融合的理论模式,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课程体系;融合一、背景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已经被置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萌?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时代,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的许多常规工作正在被机器所取代,许多传统职业随之消亡,很多不可预知的新职业将不断涌现,个体唯有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方能适应职业飞速变迁的知识社会。这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高职学生的适应性受到了严重冲击,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9月13日,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掀起了一轮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当前高职教育正处在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课程体系改革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尽快确定高职学段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不可回避的难题,急需解决。

二、核心素养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一)核心素养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模块组成,其内涵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素养,分解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要点。它必将为探索各学段教育核心素养内涵提供方向和框架,同时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

(二)高职课程体系内涵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定位,以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五个方面,课程观起主宰作用。

(三)高职课程观

高职课程观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起指导作用,其内涵如下:第一,解释了课程的宗旨和目的;第二,回答了课程体系演变与发展的决定动因;第三,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主体;第四,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职业阶段。

(四)高职课程目标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须按照课岗对接,遵循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本原则,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高职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而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课程目标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意志和职业素养纳入其中,丰富课程目标的内涵,以最终培养出满足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内容由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三要素组成。高职课程主要以产业领域或产业链上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依据,科学地遴选教学内容,由于组成要素的内涵不同,就形成了不同课程,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

(六)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高职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方案、过程环节及相关要素等结构关系的综合性呈现方式即为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它是在高职课程观指导下,课程开发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

三、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融合的几种模式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的程度不同,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中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如下:第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独立,再将核心素养与课程和教学渐进式融合;第二,在课程体系中明确学生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指引,选择课程内容;第三,不系统设计学生核心素养,直接在课程体系中分小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一种适合现阶段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体系的模式迫在眉睫。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对高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有建设意义的。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要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别融合到高职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等环节,以课程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核心素养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的宗旨和目的,课程优先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校企联合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呈现的虽是一个政策性文本,但其背后反映的是思想理念,《课程标准》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成为必然。核心素养是对高职教学三维目标的继承和超越,三维目标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融合《课程标准》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关键表现,以此来审视课程内容,从内容标准出发,衡量课程核心素养的合理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要积极回应社会最关切的问题,围绕核心素养去选择和重构课程内容,能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中长期存在的“多与少”“新与旧”这两个棘手的矛盾。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努力做到与职场需求同步发展。在核心素养统领下,课程内容不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重组内容结构,精选知识与技能。

(四)基于核心素?B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逻辑,形成“核心素养模块+课程群+实践活动”的高职课程结构与课程活动方式,采用分段递进的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获得技术技能的同时,具备核心素养。

五、实施融合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几点要求

1.在注重专业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需要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分段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技能与核心素养同步形成,达到学生核心素养高度融合课程目标培养的构建目标。

2.彻底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编排的思路和逻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构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具备核心素养。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终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高职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趋向于多元评价,正在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为了科学衡量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应将核心素养融合到高职学生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进而让核心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2]段学新,周振成.浅析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6(22):32-33.[3]人民日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02):12-20.[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6]陈向阳.让“核心素养”成为江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灵魂[J].专家视线,2016(07):20-24.[7]徐春梅,曾艳,黎恩.德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2-65.[8]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X):4-8.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

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由于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涉及到较多方面的知识,是各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有一些还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例,既涉及到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涉及到了商务、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例的选材上,在考虑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由单一知识的实例逐渐转向复合的实例,由简单的实例逐渐转向实用的实例,由浅入深,使之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实例为主线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以合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成长的次序传授给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

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的学习导向的作用。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更为密切,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使学生与实际工程项目、企业岗位尽早的接触,获得充足的实际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因此传统的高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需要作为重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l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将着重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4]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76-80.

第四篇: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谭晓恒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技工教育文秘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而文秘专业课程对文秘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推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做了深入研究在此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技工教育 文秘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它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话题,探讨分析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指导作用。

一、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中文课程体系中转化过来的课程体系模式,设置偏向于语言与文学,并且有些课程的设置会因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略有不同;另一种是拼凑的模式,虽具有合理的结构,但是缺少文秘特色,对课程设置缺少合理的规划。这两种模式具有相同点,即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模式是先照搬,然后对课程进行压缩,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也就是先照搬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再将主干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并适当地缩减一些限选课,再加上文秘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实务技能课程,由此就形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尽管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要求的提高,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秘专业特色不鲜明

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基础课程太少,单调贫乏,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的特点很好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现行的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实验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3.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文秘专业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文秘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十分必要。笔者根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初步的构想。

1.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建设主干系列课程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所以,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要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安排,从而使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比如,秘书学这门课程是由文书学、会议学、调研学等课程优化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应用文书写作是由新闻写作、文书写作等整合而成的新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优化整合,增加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更加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2.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文秘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文秘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文秘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文秘专业的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文秘专业基础理论需要包括秘书学、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秘专业实务,需要包括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基本技能需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方面需要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奠定基础。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结合文秘专业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与方法来实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寻找课程改革依据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需要以往届毕业班的课程设置为参照,经过精选与重组,并通过优化整合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寻找改革依据,确定课程体系。

2.精选专业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删除一些缺乏文秘特色的学科,增加一些具有文秘特色的学科。比如,删除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书法、教育学、传播学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比如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书写作、社交礼仪、汽车驾驶等课程,突出文秘专业课程的特色。

3.完善课改相关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相关工作,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1)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式比较灵活,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等。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工作。目前使用的教材更适用于本科院校的教学,而不适合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实践编写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

(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文秘专业主要靠实践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各种教学实践设备不完善,缺少突出文秘特色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太少。因此,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教学实践设备、建立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实习基地。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还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文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文秘专业学生的发展道路,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秘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现有的专业课程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的最新动态、技能需求及企业的最新理念,因此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应侧重实际应用。应安排学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教材需要收集资料,组织企业专家系统学习先进的技工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教材编写应特别注重依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流程系统化的文秘专业课程设计。

四、结语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伍艳妮.人文教育观念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施华.二年制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3]王雅,张广玲.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研究汇总[J].文学与艺术,2011(5).[4]黄若茜.高职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体系教改研究[J].秘书之友,2012(1).[5]陈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6]刘凌.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作者单位: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第五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入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及应用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论证并完成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职业能力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及课程方面如何衔接是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而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没有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流于形式,只有不同层次教育类型实现了课程衔接才能真正体现不同层次教育类型的衔接。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其次才是在课程体系衔接基础上的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国内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作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并没有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系统培养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随着实践的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高职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中职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中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发展过程的差异缺乏认识,在于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认识不清晰,使中高职教学目标层次大体相同而导致的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通过对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核心要素如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使用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从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入手,通过分析中高职培养目标,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多等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上会有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只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来入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键词有:“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仓储、配送、运输等基础服务技能”,“在物流行业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有:“面向物流行业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物流服务专门知识”“具有(岗位名称)等基本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的层次不同,中职属于服务一线操作性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属于熟练技能操作员不含基层管理,高职属于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发展通道上含基层管理岗位;二是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中职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技能方面,而高职的职业能力培养侧重在技术技能方面。这些差异最终是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

不论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还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都是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如何从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成长角度来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就需要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入手。因为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分布广的特点,所以,进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只能从工作性质的大类角度分析,不可分得过细。

下表是对适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差异主要从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三个维度来体现,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工具对应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方面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正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确实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描述就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差别。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除了技能培养外,还增加了技术方面的内容。

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一)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和就业岗位多的特点,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行业背景迥异,所以不同的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实现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领域的衔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作为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和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模块完成。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

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并重的指导思想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也就顺其自然形成了: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和职业能力提升途径。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主要以增加的某些课程或者某些课程中增加的内容来体现,增加的课程一般是源于物流企业中的某些岗位;在中高职的同一门课程中出现的高职课程内容比中职的多,往往是由于在这一岗位上有需要高职的知识结构所支撑的职业能力,所以就会出现同一类的课程中,中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以下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原宜宾商业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示意图,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总结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中高职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中,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整个衔接体系居于核心位置,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构建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和实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是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切合度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最终体现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下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低段英语核心素养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之核心素养 育英西垅小学 赵艳红 “引领学生成长,尊重生命,遵循规律,以爱育人,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之体魄、高尚之道德、独立之人格。”我该怎样在我的小学英语课堂......

    聚焦核心素养开展课题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课题研究 ——记省级课题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开题仪式 安庆二中《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研究》课题组 供稿 2017年10月24日,安徽省教育科研......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近年来,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热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06 核心素养引发的课程改革

    第六章 核心素养引发的课程改革 一、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 201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落实立......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回顾:课程改革的旅程 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常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化(以人为本) 常识化,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升,社会对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因此造成了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