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优秀教学设计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冰上的危险,有危险的意识。
2、知道自救方法。
二、活动预备
情形图片
三、活动进程
1、碰到险情不慌张:一天,明明和涛涛在结了冰的河面上顽耍,忽然冰裂了,明明掉进了冰窟窿里。这可怎样办呢?
2、自救办法记心上:假如不谨慎掉进了冰窟窿里,小朋友要记住:
(1)应大声呼救并往岸上爬。
(2)尽力把头探出水面,双手攀住大块的厚冰,努力不让自己沉下往。
(3)不要站在冰面上,应迅速爬到岸边,以防冰面再碎裂。
3、安全预防很重要冬天温度低,水面常常结冰。但有些时候冰冻得其实不结实,人走在上面很轻易掉进冰窟窿里。看一看,下面的小朋友做得对吗?
(1)在冰上有裂缝的河面上顽耍。
(2)在刚结冰不久的河面上滑冰。
4、大家快乐又健康知识小问答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谨慎掉进了冰窟窿里,你知道应当怎样自救吗?请幼儿来讲一说,
(1)在水中挣扎。
(2)向岸上大声呼救。
(3)用力向岸上爬。
假如你选择了后两个答案,说明你是个会自救的好宝宝。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探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 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 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 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述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学生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承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 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及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探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思考与练习二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4
一活动目的:
1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2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交通运输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那些方便?
2假如没有交通运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谈话: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由于一些人重视交通安全的程度不够,它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
我们应该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二)学生汇报:
1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①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②播放视频“车中的凶险”。
2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①学生用课件或图片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②学生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
3学生介绍文明乘车方面的资料。
①学生表演小品“在公共汽车上”。
②学生讨论。
4学生介绍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
(请学生分析他们违反了法规中的那些条款。)
5交警介绍中小学生常呈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6学生介绍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三)师生小结:
提问:
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由于一些人忽视交通法规,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5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排:布置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局部?
1、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小组讨论后小结
3、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局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身体会。
2、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
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