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
城市长期高强度开发、扩张模式带来的自然蓄、排系统和水文循环及生物栖息地的显著破坏,导致大量灾难性后果,给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敲响了警钟。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要汲取民间的传统智慧,创造性地吸纳国际现代雨洪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发展。国际上能列举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有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基础设施(GI)、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
美国雨洪管理体系
经历30多年的发展,现可泛指用于径流水质、水量控制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20世纪90年代初,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LID的理念,旨在从源头避免城市化或场地开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用小型、分散的生态技术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场地开发前水文循环,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地解决雨水系统综合问题。美国环保局的定义是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结合生态化措施在源头管理雨水径流的理念与方法。实践证明,这些主要针对高频次、小降雨事件的分散型措施一般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弥补了传统灰色措施在径流减排、利用和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但它对流域大暴雨事件峰流量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美国环保局已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基础设施(GSI或GI)的概念。但事实上,笔者认为LID和GI虽有共通之处,但在应用尺度、控制目标、技术范畴等方面还是有显著不同。相对于LID,GI可以包括一些更大规模的设施或方法,如景观水、绿色廊道、大型湿地等,并应用在多尺度场地/区域规划或设计中,控
制不同频率的降雨,替代更多传统排水或灰色调蓄设施的使用,进而更有效地实现暴雨控制,对自然水文条件、生态系统的保护或修复等综合目标。而且,GI强调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生态和生物保护、道路交通等学科的结合和跨专业应用,采用较大尺度的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绿色网络系统布局和设施设计,保护与重建至少与灰色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自然系统。在雨洪管理方面它要求各专业的大力协作,更广泛地设计雨水塘、湿地、景观水体、滞蓄洪区等自然设施,来维持良性水文循环,保障水环境的健康,同时保护自然物种,改善城市和社区环境质量等,这对于理解GI与LID之间的异同至关重要。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
英国的SUDS是20世纪90年代在借鉴美国BMPS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国家河流管理局和环保局等认识到在控制地表径流过程中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及生态景观等问题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城市排水系统是影响水体水质、生物和生态的关键要素,并开始将可持续设计理念纳入到排水系统规划中来。SUDS最初主要应用在商业公园、高速公路服务区、学校等这些土地所有者可以自主选择排水系统方式的地块。后来在PPG25的推广下,SUDS被定位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现在规划层面的需求越来越普遍,不断为城市规划者们所熟悉,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为了更有效地实施SUDS,要求城市开发者尽可能早地考虑使用它,因为这会影响到开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和地产营销等方面的决策。它涉及的关键词有:排水系统、水质、洪涝、水资源和生态栖息地。突出的特征还是在“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通过源头、传输和末端处理三类措施形成处理链,即从预防、源头到场地,再到区域的全过程,进行分级削减和控制。其中,处理链各环节对应不同的控制措施和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规划过程控制、雨水排放许可监管及建设维护管理三种机制来保障实施,这一点也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澳大利亚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这一次起源于西澳大利亚,用来描述一种基于水循环敏感性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城市,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不同出版物中被提及。WSUD通过整合城市规划设计与整个水循环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来提高城市可持续性,同时提供和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出于雨水管理和规划的视角,WSUD的关键原则包括:保护自然系统——在城市开发的同时保护和强化自然水系统(溪流、河流、湿地)、保护水质——提高城市开发后水环境的水质;整合雨洪管理和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使用多目标雨洪管理手段达到多重效益;减少径流和洪峰流量——通过场地滞蓄、调节措施减少城市开发带来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同时使不透水面积最小化等。显然,WUSD包含了水的多个子系统,但在许多学术交流和工程实践场合,雨洪管理往往作为WUSD中最重要的子系统,甚至在部分场合成为雨洪管理的同义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水(再生水)、饮用水发展相对较早,技术体系、操作流程、建设和运营机制等比较成熟、独立和定型,制约因素较少,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道路等学科的交叉性相对较弱;而现代雨洪管理的发展较晚,不可控因素较多,对城市安全、水环境、生态系统、建筑与道路、土地开发和利用等影响显著,是其中最为复杂且涵盖面最广的一个子系统。并通过雨水水量、水质、水资源、水生态及水景观的整合设计建立起城市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
其他国家雨洪管理体系
新西兰:经过大约30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国际上属于领先行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化底蕴和立法体系就格外强调生态、尊重自然,于2000年颁布了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指南(TP124),LIUDD是低影响开发/设计(LID)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组合,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澳大利亚WSUD。LIUDD强调利用以自然系统和低影响为特征的规划'开发和设计方法来避免和尽量减少环境损害。2013年发布的奥克兰统一规划草案已用WSUD替代了原有的LID,都不过分强调技术。
德国:也是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工程化实践较多的国家,但它并没有提出国际上有影响的雨洪管理体系,可能与德国人务实的性格有关。事实上,德国在雨洪管理相关的政策立法、机制建设、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很早就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工程应用方面。如仅绿色屋顶一项措施在德国的应用比例就达10%以上,雨水利用、减排、处理等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2011年以德国为主导的一些欧盟国家的雨洪专家们专门实施了一项SWITCH项目,并通过调研、总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等国家的不同尺度典型的雨洪管理规划或设计案例,指出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未来方向——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充分认识到WSUD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汇编成书。强调WSUD是城市水管理、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多学科之间的结合,包含了城市水循环的各个部分,并在城市设计原则中结合水管理功能,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性。
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现代雨洪管理特征的工程案例。如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云南的“哈尼梯田”等。遗憾的是,中国进入近、现代以来的较长时间主要停留在简单依赖雨水管渠系统解决雨洪问题的思路上,投入也较少,连传统的径流量调节池都很少应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总体上明显落后,这也是近年来内涝等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特征:BMPs和LID建立在弥补和完善传统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与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互补;SUDS立足于排水系统本身,而扩展解决传统设施无法解决的污染、生态和超标径流等问题;GI/GSI、WSUD及LIDD则超越传统排水专业范畴,突出顶层设计和综合规划,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多专业交叉融合并广泛应用,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国的“雨水(洪)控制利用”则借鉴了发达国家体系特征,针对国情,强调水质、水量、洪涝的综合控制及雨水资源利用(突出的缺水问题)以及跨专业结合的系统决策和专项规划。体系的简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排水系统。
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本质: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已成为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模拟自然,从峰值、径流总量、峰现时间、水质、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进行调控,改变以“排”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模式,合理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及径流污染防治体系,同时实现地下水补充、生态景观营造、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修复传统“快排”模式所破坏的“降水-下渗-径流-滞蓄-蒸腾(发)”自然水文循环链。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文循环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下渗、蒸腾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变脏、流速加快,峰值增大等。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与未来:20世纪80—90年代是一些发达国家雨洪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雨洪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现代雨洪管理在中国被重视的时间及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整个雨洪管理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大体呈现局部与国际的接轨或跨越、整体落后的格局。按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地城市将于2014年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拟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面对严峻'复杂的城市雨洪问题挑战$和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及绿色城镇化的更高要求,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制定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战略、决策机制及管理体系,对实现雨洪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十分关键,对未来国内城市雨洪管理的格局、投入和成效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各城市在解决排水和洪涝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兼顾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平衡城市雨洪管理的战略目标与设施建设、资金安排、统筹近远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城市面临的各种雨洪问题。
根据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雨洪与水环境问题和发达城市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从城市(区)的角(尺)度,必须有明确而科学的整体战略模式为指导,避免顾此失彼和盲目,尽量少走弯路。我国城市未来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不仅要更多地重视高效率的雨水蓄渗减排、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更需要重视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模式,妥善处理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构建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城市雨洪问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建筑体系、保护与修复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为构建和谐、生态和低碳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二篇:HSE管理体系概念及国际HSE发展历程
HSE管理体系概念及国际HSE发展历程、HSE管理体系概念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一先进、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HSE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管理体系。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必然。2、HSE发展历程
国外有些专家曾这样评述过安全工作的发展过程,即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对装备的不断完善,如利用自动化控制手段使工艺流程的保护性能得到完善等,来达到对人们保护的目的;70年代以后,注重了对人的行为研究,注重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80年代之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全面、系统、全新的管理模式。纵观HSE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HSE管理体系的开端
1985年,壳牌石油公司首次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Enhance Safety Management)的构想和方法。1986年,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手册,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HSE管理体系初现端倪。2.2 HSE管理体系的开创发展期
8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几次重大事故对安全工作的深化发展与完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7年的瑞士SANDEZ大火,1988年英国北海油田的帕玻尔·阿尔法平台事故,以及1989年的EXXON公司VALDEZ泄油等引起了国际工业界的普遍关注,大家都深深认识到,石油石化作业是高风险的作业,必须进一步采取更有效更完善的HSE管理系统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HSE这一概念逐步为大家所接受。许多大石油公司相继提出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如壳牌公司,在1990年制定出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SMS);1991年,壳牌公司委员会颁布健康、安全与环境(HSE)方针指南;1992年,正式出版安全管理体系标准EP92-01100;1994年,正式颁布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导则。2.3 HSE管理体系的蓬勃发展期
1994年油气开发的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召开,由于这次会议由SPE发起,并得到IPICA(国际石油工业保护协会)和AAPG的支持,影响面很大,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和服务厂商积极参与,HSE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1996年1月,ISO/TC67的SC6分委会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成为HSE管理体系在国际石油业普遍推行的里程碑,HSE管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2.4 HSE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的HSE管理体系有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向:
(1)世界各国石油石化公司HSE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HSE管理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主题,建立和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将成为国际石油石化公司HSE管理的大趋势。
(2)作为管理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3)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向标准化迈进。
(4)世界各国的环境立法更加系统,环境标准更加严格。
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中心(青岛)
第三篇: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国际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指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有机农业绝不是简单的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业,它以有机物质自我补充为土壤培肥作基础,利用抗病虫品种和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为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强调一切农业措施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保护农业系统遗传多样性,强调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强调能生产出自然的、高营养的有机食品。从有机农业的提出到如今的快速发展,经历了近1个世纪,美国称之为再生农业,英国和西欧称生物农业,日本称自然农法,中国台湾省称有机农业,还有的称为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农业、低投入农业或持续农业等。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到如今,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世纪初期的萌芽阶段、50-60年代的沉寂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探索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飞跃阶段。1.萌芽阶段 1909年,美国农业部的King考察了中国农业后,于1911年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介绍中国传统农业利用人畜粪便、塘泥和一切废弃物来肥田的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技术,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后来,英国植物病理学家Howard,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30年代初开始倡导有机农业,在1940年写了《农业圣典》,此书成为当今指导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之一。1945年,美国Rodale创办了Rodale有机农场。那时,只是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有机产品,由这些零散的生产者自发组合成区域性的社团组织或协会等民间团体,自行制订生产和加工规则或标准,并产生了一些民间专业认证机构。但当时的有机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未能得到广大农民与政府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2.沉寂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兴起化学能源热和能源开发与储备大赛,化学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利用的核心,以高度机械化加化肥、农药、激素的大量施用为主的高能耗石油农业,使农业生产方式趋向工业化及密集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食物严重不足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石油农业得到了飞快发展,而有机农业被冷落下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3.探索阶段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问题,成就了所谓的绿色革命,但也出现了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一些次生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让人担忧、人类奇异病症的突发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于是,70年代初掀起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有机农业的发展再次受到重视。1971年,日本成立了有机农业研究会。1972年,由美、法、英、瑞典和非洲几国共同发起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 1的国际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1975年,英国成立了国际生物农业研究所,同年的国际生物农业大会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得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1983年,英国成立了有机标准委员会,查尔斯王子兴办了一个有机耕作农场。日本1985年成立了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1988年《农业白皮书》正式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问题,接着制定出有机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并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晶生产法案》,并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标准委员会(NOSB)。1991年,欧盟制定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只包括植物标准),1992年正式生效。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推动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4.飞跃阶段在90年代中期,世界农产品供给已趋饱和,石油农业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相继出台有机农业的方针政策,兴起了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有机农业热潮。IFOAM制定了有机农业“基本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有机认证者委员会(Organic Certifiers Council,OCC)制定了“有机农业规范”;美国1996年公布了有机产品的联邦标准,2001年8月开始执行全国统一的有机食品标准;欧盟有机农业的动物标准2000年8月正式生效;日本在2001年4月公布了有机食品法。随着国外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加上一些国家、地区认证机构的陆续成立,以及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的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下,全球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1年为止,IFOAM已有107个国家或地区的700多名成员,拥有有机食品标识380多个,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的一个国际有机农业权威组织。1995年至今,欧洲有机农业生产约占其农业生产总量的3%-5%,美国占2%左右;欧盟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美、韩有机食品年销售额增幅分别达20%和40%;现在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有42%的超级市场经营绿色食品;法国是世界上有机农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国。
二、有机农业的国际管理体系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领导的有机认证者委员会(Organic Certifiers Council,OCC)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只有植物生产标准,动物生产标准尚未通过,尚属于建议性标准。《食品法典》的标准基本上参考了欧盟有机农业标准EU2092/91以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的“基本标准”。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每两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进行基本标准的修改,它联合了国际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和研究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其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为许多国家制定有机农业标准的参照。IFOAM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
物生产以及加工的各类环节,还专门制定了茶叶和咖啡的标准。IFOAM的授权体系——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准则(1ndependentOrganic Accreditation Service,IOAS)单独对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实行监督和控制。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目前已经制定完毕且生效的是欧盟的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及其修改条款(包括植物和动物标准),它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检查、认证以及物品使用等全过程进行了具体规定,适用于欧盟15个成员国的所有有机农产晶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日本2001年4月正式执行其有机农业标准,标准内容95%以上与欧盟是相似的。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2年8月正式执行。
三、中国的有机农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90年,浙江省的茶叶通过国外有机组织的认证出口到荷兰,开创了中国有机产品出口的先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 Food Developing Center,OFDC)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成为IFOAM的会员。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和《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2001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2002年4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施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2002年发行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和《2002年OCIA标准手册》(包含美国国家标准NOP和OCIA标准)。2002年12月20日,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CHINA)通过了IFOAM认可和注册,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有机认证机构。中国有机食品的开发,主要是农户在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或企业的产销合同指导下进行。初期开发的主要是天然的有机食品,近几年中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额和年产量增长率都在30%以上,OFDC先后在2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以OFDC为纽带的中国有机农业运动网络正在形成,截止到2001年底,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基地和有机转换基地面积分别约为1万hm2和1.73hm2(不包括水面和野生),获得认证的产品品种近200种,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部分产品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标准仍与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对有机产品各个环节的监控力度远远不够,研究或经营有机食品出口的外贸公司很少,有机产品开发力度不足。2001年,中国的有机食品出口额为2 000万美元,在世界市场份额(110亿美元)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第四篇: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国际论坛致辞
在2011****·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市农业委员会领导
2011年10月23日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2011****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国际论坛在我国第三大岛—**岛开幕了,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科技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市农业委员会向莅临论坛的各级领导,向来自海内外的科学家,向来自海内外农业方面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为筹备本次论坛而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国际论坛,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这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论坛,将集中讨论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发展动态,促进科技、经济的结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次论坛的主题为科技 高效 生态 合作,其目的在于让我们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的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将围绕信息农业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态环境技术、已有知识和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推广,当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迫切的要求。它不但给农
1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也给农业科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紧跟国际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是**的农业重县,**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建设世界级综合生态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进程中,将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岛区、率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努力。
**是**的后花园,最近几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借参加这次论坛之机,在**多走一走、看一看,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留下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祝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及外国朋友在**期间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祝2011****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国际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雨现代短篇诗歌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
你由北向南
裹着黑云
大踏步地来了
没有带来一点的风尘
你来的猛烈
走的也迅速
像一个直脾气
发了一通火
立马收敛了怒气
外边还是有
部分的余燥
这次也算得上是
及时雨
街坊人们的议论中
肯定了你
你这次
匆匆来
又匆匆地走
虽算不上倾盆和滂沱
但干渴的秋苗
喝上了保命的甘霖
暂时缓解了旱情
你的来临
降了一时的燥热
暂时让人民群众
免受蒸笼天气的酷热煎熬
让超负荷运行的电力设备
得以及时的降温
更有效缓解了
紧张的供用电形势
在人们心中
总会有人埋怨你
这次的姗姗来迟
但大多数人
在朋友圈
在相告中
在与身在远乡的家人的通话里
对你的降临
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满怀深情地
传递着喜讯与惊喜
靠天吃饭的老农
还是很满足
这场雨的降临
我又能省去
一百多元的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