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舟共济,齐心合力——王洪雨
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新海天美好明天
保安部王洪雨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同仁,在此依然奋斗在酒店第一战线上可敬可爱的战友们,及所有默默支持酒店发展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
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简约的人生,一晃而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哪三件事呢?大家有过思考吗?我个人所想,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超越自我;用感恩的心感谢世界,感受生活。
今天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带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新海天美好的明天,3个月前,我幸运的来到了新海天酒店这个大家庭中,100多天的工作和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馨,身边的同事像亲人一样的热情,但现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家陷入到了困境,有苦难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我认为应该有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精神,对人来说是最可宝贵的。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说“没有革命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每当国家遭受危难的时候,中华民族的精神没垮,反而更加凝聚,更加坚强。这是一种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是我们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从容化解前进途中所遇困难和挑战的动力。在四十年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 曾经教育、鼓舞、感召
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建设呕心沥血,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所表现出势不可挡的意志,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今天,从酒店管理角度出发,号召我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哪怕是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也同样有着异曲同工的重要意义。精神应当成为我们酒店全体员工队伍不屈不挠的灵魂,它不会随着岁月变迁,人员更叠而流逝,相反我们还要将它在我们新海天人的手中代代发扬光大。
让我们感受人生的理念“迈小步,不停步”、“超越自我才能成就未来”“只有忘记成功才能和成功持续握手”“努力从成功中寻找瑕疵和潜在的败因”才能延续和扩大成功,冷对挫折和失败的残酷,自添伤口,战胜自我,在一个自信和强者的字典里,不存在困难和失败,没有人能打到自己,只有自己能打到自己。
亲爱的伙伴们今天让我们以企业为荣,明天企业必定以我们为骄傲,让我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新海天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王洪中国政法大学
姓名:王洪
所在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所在院系: 人文学院
老师简介
1960年9月生,湖南人。1982年7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学部数学师资班(现为中南大学)为吉首大学代培生。1985年9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逻辑学专业师从杜汝楫教授等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法律逻辑学与逻辑学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北京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研究会会长(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现代逻辑与法律逻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从事法律分析与法律批判、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等问题研究。专著: 1.《法律逻辑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司法判决与法律推理》(司法部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法律逻辑系统》成果之一)时事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法律逻辑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教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2007年 第二版 4.《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 主编 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版、2005年版 5.《逻辑引论》主编之一 华文出版社 1998年第1版、2002年9月修订版 1.《法律逻辑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司法判决与法律推理》(司法部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法律逻辑系统》成果之一)时事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法律逻辑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教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2007年 第二版 4.《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 主编 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版、2005年版 5.《逻辑引论》主编之一 华文出版社 1998年第1版、2002年9月修订版 论文: 1.《法律逻辑的基本问题》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逻辑的批判》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07.1全文转载)3.《论法律推理与司法判决推理》 《哲学研究》 2003年逻辑学专辑(2003年逻辑学专辑 《中国哲学年鉴 2004-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 摘录了本文的主要内容)4.《诉讼证明的逻辑准则和逻辑方法》《逻辑与知识创新》 200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5.《论制定法推理》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 2001.12 6.《论司法判决论证》 《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7.《论诉讼证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年逻辑学专辑 8.《论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年逻辑学专辑(全国法律逻辑第二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7月)9.《论法律推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6年逻辑学专辑 10.《论法律中的不可操作性》 《比较法研究》1994.6(全国法律逻辑第一届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994年8月)11.《法律推理与法律逻辑》 《哲学动态》 1994年逻辑学专辑
第三篇:桂花雨(卢洪年)
《桂 花 雨》教 学 设 计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的话,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
(课前屏幕展示桂花图)美丽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激起的是我们对桂花的无比喜爱。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齐读课题)读着这篇课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再读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拿出笔和作业本儿: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是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请写“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尽在桂花香里的。请写“左右”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请写“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时候,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请写“帮”。
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还可以做糕饼。请写“糕饼”。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请写“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请写“沉浸”
(课件出示这六个词)写好了吗?对照大屏幕检查一下,(师巡视)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把拣去小枝小叶的“拣”,和捡起的“捡”混淆了。(指着说)这个“捡”有拾起的意思(做动作)而这个“拣”有——挑选的意思。你都写对了么?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帮学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同时为精读课文时品味词句作好铺垫。柔和的音乐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一)学习“摇花乐”。
1.自主学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的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
用心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 你可以边读边画,还可以写写自己的理解。
2.合作学习。
(1)小组或同桌互相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2)集体交流。重点品味研读以下几个句子。
①“‘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为什么这儿也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是啊,作者体验过摇桂花的快乐,所以才会急着想摇桂花。)b.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你真会撒娇·不怎么想嘛·有点着急了·缠劲真够大的你已经迫不及待了 一起来
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c.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高兴、快乐、兴奋)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快乐
②“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b.“帮着”(点击加点)。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呢?说给大家 2 听听
c.是啊,如果不是自己非常乐意去做的事,怎么会去帮呀。(板书:帮)d.你们真会读书,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③“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a.那就让我们随着满心欢喜的小琦君一起摇桂花吧。(播放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b.点红“摇”字。一个“摇”字,摇的是一份心情,摇的是一份快乐!(板书:摇)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
c.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用鼻子嗅嗅有什么感觉?(生畅所欲言,师适时点评)
·你的想象真丰富 · 多么的诗情画意啊 · 桂花真多呀,真让人陶醉 小琦君是多么快乐呀!(板书:乐)
d.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如果你就是小琦君,你有什么感受?
带着你们的感受自己把这句话好好地读读,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内心的快乐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并适时板书)
· 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吗?再读读 ·听得出这快乐从心底由然而生 ·你已经和作者一样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喊出声来了。
一起来。
e.师指板书小结:正因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是件快乐的事。所以我才会在摇桂花前去缠母亲,帮着摇桂花,才会在花雨缤纷的时候快乐地喊,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好好体会作者的快乐。(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品味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力避矫情的读书形式。(二)学习“桂花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来说同样是一种喜悦。母亲是怎么做的?父亲呢?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出示诗句)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在这一段中也有描写,我读诗句你来找找(1)“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这个“竞”是什么意思?(争)。
课文中有“竞收桂子的描写吗?(指名说)读书真仔细。(2)“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
(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
(3)(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出示上文有关句子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设计意图】:联系具体内容学习小诗,落实语言文字;通过品诗回读上文重点句子,抓住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加深桂花乐的体验,让学生形成立体的感受,避免直线型的课堂教学。
(三)学习“桂花香”,品味桂花“情”。
1.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迅速的浏览课文,你能找出来吗?
2.交流出示:
(1)“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读一读,品一品,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找一找(浸 沉浸)②(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如何的香?(浸)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 4 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好一个“浸”字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都能闻到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3.桂花盛开的时候香味真浓啊!但花开总有花谢时,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1)联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去读读想想。(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沉浸)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有了这桂花,桂花卤邻居们就可以自己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2))这桂花融入了浓浓的乡情,让邻居们一直香到心里头。(板书:乡情)4.然而,作者12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是啊,桂花承载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而每到这时,我同样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渗透表达方式。
1.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深深的眷念。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现在琦君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日她又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中。让我们再深情的读一读课题。2.课文仅仅写的桂花乐、桂花香吗?
小组讨论,探讨这个问题。作者写桂花,表达的乡情、乡愁。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精读评价的重点是: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式的了解领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安排渗透文章表达方式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注意学段要求之间的衔接。
四、设计练笔,迁移运用。
在家里或在班级中,你平时最爱做什么事?写出你是怎么做这件事的以及当时的心情。
1.学生练笔,教师巡回辅导。2.生读自己的红笔内容,共同点评。3.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此环节设计正是为了体现这样的思想。
板书设计:
桂 花 雨 缠
乐
帮
香
摇
沉浸
乡情
第四篇:王清雨自我剖析
自我剖析
似水流年,大一的生活就快进入尾声了,在这一年的生活中我对大学的认识一步一步的加深,从原来的无限憧憬,到后来的真实理解,都是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改变。在学期快结束前我对自己大一生活的得失做一个总结。从而取长补短。
以下是我剖析的二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逐渐熟悉了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和高中不同,大学的学习方式完全是靠自己,学习有了自主权,想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不会有人来催促你,开始还参加了不少活动,结识了不少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导致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功课落下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同学们都在备战期末考试和英语3级,这让我开始着急了,没办法只能临时抱佛脚了,而像英语这种需要点滴积累的科目抱佛教显然是没用的,在这紧张的气氛下我清醒了不少,认识到大学生还是学生,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大二我会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要
加强学习,针对自己的劣势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案。
二.工作上
如今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大,身为大专生的我们更应该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我积极参加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岗位,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兼职积累经验,获去做义工,不仅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平时的生活中,我能与舍友、同班同学保持很好的关系。并结识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学长,学姐向他们请教。
总结
我觉得大学就是小社会,要使自己的社交能力,文化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就要不停的的努力,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有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在往后的生活中还要加强锻炼,接触各色人群,“不耻下问”,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王清雨
第五篇:王诗雨文章
09年很快接近尾声了,伊朗MIS项目采办的工作却还远远没结束。面对繁杂的采购和催交催运工作,没有人感受到即将跨入2010年的喜悦,因为在我们日历上,重要记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工程进度。思想上,我们都缺乏历练
我们都太年轻
是的,我们年轻,有活力,是八九点的太阳,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但同时,我们的冲动,我们的无知,我们波动的情绪,以及那脆弱的还没经过时间打磨的心,让我们在很多时候扮演一个被动的受命者而非积极的行动者。一个好的棋手,棋盘一步,心中已数步,同样的,一个好的采购工程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现在还可以借着太年轻的借口,堂而皇之的让人接受我们所犯的错误,那么我们就是在给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找个台阶下。对于一个工作者来说,在其位司其职,年轻应该是我们的资本而非借口。
抱怨只会让我们更沮丧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每天我们都在抱怨,项目公司的问题,监理公司的问题,总包方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厂家的问题,每天我们被太多太多需要解答的问号所困扰,似乎唯一的发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抱怨。即使逞一时之快,我们所得到的往往就是让自己更沮丧,既然人人不为我,我何必为人人,负面情绪的影响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片面、情绪化,无法从大局出发,理性的处理面临的问题,很难有良好的收效。
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从毕业以后,我们看过几本书?在专业知识方面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学到的有多少?很难说,因为我们常常给自己找一堆借口来为自己的懈怠开脱,我们工作很辛苦,睡觉时间不够,休息时间不想再学习,以及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理由。看似合理却又成为我们事业的巨大绊脚石,因为在所有人都在努力向前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停滞不前,而是在后退。
工作上,上升空间还很大
采购工程师也要懂技术
做这个项目,我们不止一次听到项目公司,总包方对于我们在技术方面的稚嫩而不满,是的,我们的确不是科班出身,甚至在两年前我毕业的时候,脑袋里所有的石油专有词汇的数量都不超过个位。即使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能接触到技术文件和资料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一张工程料表,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全部,采购程序全部照葫芦画瓢,这样模式化的采购工作几乎就是我在参与这个项目前全部的工作经验。但是在这个项目里,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要学的真的很多。不管其他人说我们不懂技术是嘲笑还是激励,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的确就是事实。采购工程师对于设计MR文件的消化和理解在我们整个采购工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厂家和设计技术澄清的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对我们商务的部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设计重新提出的配件,材质的改带,选型的改变,等等,这些对于商务的报价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是在厂家提出技术文件的时候,我们懂技术才能了解哪些是厂家必须先提供的,哪些
图纸会影响到哪些设计专业的进度。即使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对于我们目前的工作,这是迫切的要求,也是每个采购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采购工作雁过留痕,资料存档很重要
对于一个项目的采办来说,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这个项目进程的一部分,从最初的选商,供应商名单的批复,到向名单内厂家发邀请函,询价招标,厂家投标,开标谈判,确定供应商,发中标通知书,下订单,以及后面的催交催运等等,资料之多可想而知。所有的资料都将会是验收这个项目是否能圆满完成的关键。
各部门间的“和谐”对项目进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项目,是靠着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而推动的。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我们不予臵评,更无力干涉。但是对于我们采办,从领导的指导方针到各经办人员的实际行动,的确是努力想要找个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点,使整个项目能够在“和谐”中更快的向前推进。项目上需要采办解决的问题,设计上需要采办协调的问题,厂家需要采办沟通的问题,即使我们不是无所不能,至少我们无处不在。出现问题是好的,至少下次不会手足无措
在这个项目上,是难得的锻炼,因为问题实在太多,一个棘手的项目对参与者来说绝对是一次精神和身体上的洗礼。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每次遇到问题,八方压力迎面扑来,顶不住也得顶,就算精神上经历一番煎熬,只要能解决,也算学了一招。至少可以避免产生类似问题,即使不可避免的发生,也能知道应对的方法,心里有底的时候,至少不会手足无措吧。不仅如此,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项目是照着正常的进度走,也免不了经常的熬夜,加通宵,一旦出现问题,整理资料,支持证据,写报告,写情况说明,统计一堆数据,看似简单的工作,对身心都是严酷的考验。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水泵厂,问题多如牛毛
在这个项目里,出状况最多的就是水泵厂,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大家共勉。
厂家对于MR文件的理解中,倾向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变更而非尊从原设计
就以标准问题为例,水泵厂从最初就试图用国标代替美标,不仅在开工会上提出,更以书面的形式多次向项目上提出国标可以和美标对等。对于这个项目来说,业主接受的就只是美标,即使这是为了缩短交货周期,这样的折腾无疑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反而会增加各方的工作量,最后还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设计和厂家技术交流直接关系到厂家送审图纸的质量
不知道是否是由于项目进度紧迫导致的设计和厂家沟通不透彻所致,水泵厂提出的送审资料是屡屡出现问题。先是由于设计文件规定的泵的压力达不到预期的扬程,在厂家提出一版图纸之后,设计发出技术澄清要求增加泵的扬程,导致12台泵全部重新选型,商务价格也随之调整,所有商务资料全部重新整理。在经过多次沟通之后,厂家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在提出修改后的A版送审图纸,厂家却只修
改了技术参数,没有修改改型后的基础图,然而设计所有的专业都按照未修改的A版基础图进行设计,在厂家提出B版图纸后,再修改基础图,导致设计所有人员需要返工,按照B版的基础图执行,工程进度严重滞后。如果前期厂家和设计之间能更深入的沟通,后面的问题都不会发生。
多次澄清后,错误犹在对于整理后提出的B版图纸,本以为基本可以具备升D0版的条件,但事实上,A版中配管和电气部分等专业返回的修改意见,厂家仍然保持原有的错误提交,这就绝对是态度的问题而非能力,在2009年12月10日设计返回的修改意见仍然有一大篇需要厂家修改,如此往复,时间拖延,项目进度滞后是必然的了。
按要求执行很慢,提出要求很快
厂家在采办要求的返澄清的时间,提交送审资料的时间,返回修改意见的时间内,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几乎没有一次能够按照要求按时提交;在要求尽快签合同,尽快付预付款问题上就开始很积极。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厂家应该怎样配合,能做的也只是在工作中尽量协调各方关系,尽心解决每个厂家提出的问题。但是厂家的这种态度的确让人不敢苟同。
其他的厂家也有很多问题,只是水泵厂问题比较典型,也正是因为这些状况的出现,才是提醒我们不断思考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我们对MR文件的理解更深入透彻一些,很多问题是不是能在采办这个环节就能截断,如果我们在技术上精通一些,泵的压力等级大概
能达到多大的扬程是不是可以清楚的看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沟通协调上再做得好一点,各方面的工作是不是能更快的完成,问题的暴露使我们意识到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上改进的必要性。
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人都能深切的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超强的脑力体力,无与伦比的耐心细心,更需要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娴熟的协调沟通能力。即使在项目伊始的时候,我们完全不具备这些条件,相信在这个项目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收获到属于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