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
【法规名称】 日本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 【颁布部门】 【效力属性】 有效 【正
文】
日本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
修正 1996年法律第28号
修正 1997年5月1日法律第42号
修正 1998年5月8日法律第57号
修正 1998年6月12日法律第101号
修正 1998年10月2日法律第114号
修正 1999年7月16日法律第87号
修正 1999年8月18日法律第134号
修正 1999年8月18日法律第135号
修正 1999年12月22日法律第160号
1952年法律第126号使得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在1952年4月28日以后拥有法律效力。
第1章 总则
第1条 :目的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的目的是:对所有进入日本的人及从日本离境者的出入境事务进行公正管理,同时完善难民认定手续。
第2条(1):定义
在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或以此为依据的命令中,下列各款用语的意义分别依各款定义而定。
第1款:删除
第2款:外国人
没有日本国籍者
第3.1款:乘务员
船舶或飞机(以下简称“船舶等”)的乘务员
第3.2款:难民
指根据难民地位条约(以下简称“难民条约”)第1条的规定及难民地位议定书第1条规定承认适用难民条约的难民。
第4款:日本领事官等
日本驻外大使、公使及领事官。
第5款:护照
指下列文件:
①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承认的外国政府或有权限的国际机构发放的护照、难民旅行证明书或其他取代该护照的证明文件(包含日本领事官等发放的出国证明)。
②政令规定的地区有权限的机构发放的相当于上述文件的文件。
第6款:乘务员手册
由有权限机构发放的船员手册等。
第7款:删除
第8款:出入境港
法务省令规定的外国人出入境时应经由的港口及机场。
第9款:运送业者
从事使用船舶等在本国与本国外的地区间运送人员及物资的事业的从业人员。
第10款:入境审查官
指第61条第3款中规定的入境审查官。
第11款:主任审查官
上级入境审查官,由法务大臣指定。
第12.1款:特别审理官
为进行口头审理由法务大臣指定的入境审查官。
第12.2款:难民调查官
指为进行有关难民认定事实的调查而由法务大臣指定的入境审查官。
第13款:入境警备官
指第61条第3.2款中规定的入境警备官。
第14款:违法调查
指由入境警备官进行的有关外国人入境、上陆及滞留期间的违法事件的调查。
第15款:入境者收容所
指法务省设置法第13条中规定的入境者收容所。
第16款:收用场
指第61条第6款中规定的收用场。
第2条(2):滞留资格及滞留时间
第1项:滞留日本的外国人,除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或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分别凭针对该外国人发放的登陆许可或其取得的滞留资格以及变更的滞留资格滞留日本。
第2项:滞留资格如附表第1及附表第2d的上栏所示,具有附表第1的上栏的滞留资格者可以在日本从事该表下栏所示的活动。具有附表第2上栏的滞留资格者可以作为该表下栏所示的身份与地位者在日本从事有关活动。
第3项:第2项中外国人可滞留的时间(以下简称“滞留时间”)由法务省依据各滞留资格确定。
此时,如无外交、公务及定居者的滞留资格,滞留时间不得超过3年。
第2章 入境及登陆
第1节 外国人入境
第3条 :外国人入境
第1项: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的外国人不得入境。
第1款:无有效护照。(持有有效乘务员手册者除外)
第2款:没有得到入境审查官登陆许可印鉴或登陆许可(以下简称“登陆许可等”)者。(前款所示人员除外)
第2项:在日本成为乘务员的外国人适用前述规定时,可视做乘务员。
第2节 外国人登陆
第4条 :删除
第5条 :拒绝登陆
第1项: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的外国人不得进入日本。
第1款:有关传染病预防及传染病患者医疗的法律(1998年法律第114号)所规定的一类传染病、二类传染病或指定传染病(仅限于根据该法第7条规定、根据政令规定,适用该法第19条或第20条规定者)的患者(包含该法第8条规定的一类传染病、二类传染病或指定传染病患者)及有新的传染症状者;
第2款:精神保健及精神障碍者福利相关法律(1950年法律第122号)规定的精神障碍者;
第3款:贫困者、流浪者等生活上有可能成为地方公共团体负担者;
第4款:违反日本或日本以外国家的法律,被处以1年以上徒刑或监禁或受相当于这些刑罚处罚的人;
第5款:违反日本或日本以外国家有关取缔麻醉剂、大麻、鸦片、兴奋剂及神经类药物的法律而被判刑者;
第6款:非法持有麻药及神经类限制法中规定的麻药及神经类药、大麻限制法中规定的大麻、鸦片法中规定的罂粟、鸦片或罂粟壳、兴奋剂限制法中规定的兴奋剂或兴奋剂原料,以及吸食鸦片的器具者;
第7款:曾从事卖淫及介绍、劝诱卖淫、提供卖淫场所及其他与卖淫直接有关的行为者;
第8款:非法持有枪支刀具类等管制法律中规定的枪支及刀具以及炸药管制法中规定的炸药类物品者;
第9款:符合第6款及前款的规定而被拒绝登陆者,从被拒绝之日起不满1年者以及符合第24条各款(除第4款11)至14)外)之一而被从本国强制离境者,从离境日起不满5年的;
第10款:符合第24条第4款11)至14)之一而从本国被强制离境者;
第11款:企图或主张使用暴力破坏日本国宪法及其下成立的政府以及组成或加入有这种企图或主张的政党及其他团体者;
第12款:组成或加入下列政党及其他团体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者:
(1)以对方为公务员为理由而对公务员施以暴行以及鼓励杀死伤害公务员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2)非法损毁以及鼓励破坏公共设施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3)停止废止工厂事业场所的保持安全的设施的正常维持及运行,以及鼓励构成妨碍的争议行为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第13款:以发展第11款及前款规定的政党及其他团体为目的,而制作、散发、以及企图展示印刷品、电影及其他文书图画者;
第14款:除前述各款所列举者之外,法务大臣有充分正当理由认为其有可能会进行损害日本国的利益及公共安全的行为者;
第2项:即使希望登陆的外国人不符合前项任何一款情况,但如果其国籍或市民权的所属国因上述各款以外事由拒绝日本人登陆,那么法务大臣也可以用同一事由拒绝该外国人登陆。
第3章 登陆手续
第1节 登陆的审查
第6条 :登陆申请
第1项:希望登陆的外国人(乘务员除外,本节以下同)必须持有效护照接受日本领事官的签证。
但对有国际协议或日本政府向外国政府发出的通告规定不需日本领事官等签证的外国人的护照,及根据第26条规定获再入境许可者的护照,以及根据第61条(2.6)规定获难民旅行证明书者的该证明文件,不需要日本领事官等的签证。
第2项:前项正文中的外国人,必须在希望登陆的出入境港,按法务省规定的手续,向出入境审查官提出登陆申请,接受登陆审查。
第7条(1):入境审查官的审查
第1项:入境审查官在接到前条第2项的申请时,需审查该外国人是否符合下列各款(而按第26条第1项规定获再入境许可或按第61条(2.6)第1项规定持所获得的难民证明书登陆的外国人,适用下列第1款及第4款)规定的登陆条件。
第1款: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所持护照和签证进行的签证必须有效。
第2款:申请必须真实地表明在日本从事的活动,或从事附表第1下栏所示活动(而5表下栏所示活动仅限于法务大臣事先通告规定者),或作为附表第2下栏所示身份与地位(定居者下栏所示地位除外,定居者下栏所示地位仅限于法务大臣事先通告规定者)者从事相关活动,且从对日本的产业及对国民生活的影响或其他情况考虑,欲从事的附表第1的2表及4表下栏所示活动符合法务省规定的标准。
第3款:申请滞留时间适用以第2条(2)第3项规定为基础的法务省令的有关规定。
第2项:接受前项审查的外国人必须自己证明符合该项规定的登陆条件。
第3项:法务大臣在制定第1项第2款的法务省令时,要事先与有关行政机构长官协商。
第7条(2):滞留资格认定证明书
第1项:如希望进入日本的外国人(欲在日本从事附表第1的1表短期滞留一项下栏所示活动者除外)事先提出申请,法务大臣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向其发放说明其符合前条第1项第2款所示条件的证明文件。
第2项:前项申请可指定接受该外国人的机构职员或其他法务省令规定人员为代理人代为处理。
第8条 :进入船舶等
入境审查官在进行第7条(1)第1项审查时,可以进入船舶等。
第9条 :登陆许可的印鉴
第1项:入境审查官经审查后,如认定外国人符合第7条(1)第1项规定的登陆条件,必须在该人的护照上加盖允许登陆的印鉴。
第2项;在前项情况下,对于是否符合第5条第1项第1款及第2款规定的认定工作,应在厚生劳动大臣或法务大臣指定医师作出诊断后方可进行。
第3项:在加盖第1项的印鉴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就该外国人的滞留资格及滞留时间做出决定,并明确写入护照。但当外国人根据第26条第1项规定获再入境许可或根据第61条(2.6)第1项规定获难民旅行证明书登陆时,则没有这一限制。
第4项:除按第1项规定加盖登陆许可印鉴外,入境审查官为按下条规定进行口头审理,可将
该外国人引渡给特别审理官。
第5项:除第4节的特别规定外,外国人登陆时必须按第1项、下条第6项及第11条第4项规定加盖登陆许可印鉴。
第2节 口头审理与提出异议
第10条 :口头审理
第1项:特别审理官按前条第4项规定接受引渡时,必须迅速对该外国人进行口头审理。
第2项:特别审理官在进行口头审理时必须制作有关口头审理的记录。
第3项:该外国人或奉命到庭的代理人在接受口头审理时,可提出证据或询问证人。
第4项:经特别审理官同意,该外国人可由一名亲属或友人到庭陪同。
第5项:特别审理官根据权限或该外国人的请求,或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可以命证人出庭、宣誓、作证。
第6项:经口头审理,如特别审理官认定该外国人符合第7条(1)第1项规定的登陆条件,应立即在其护照上加盖登陆许可印鉴。
第7项:前条第3项规定适用于前项加盖印鉴的场合。
第8项:经口头审理,如特别审理官认定该外国人不符合第7条(1)第1项规定的登陆条件,要迅速告之理由,并通知其可按下条规定提出异议。
第9项:在接到前项通知时,如该外国人服从此项变更,特别审理官应让其在记载有不提出异议的文件上签字,命其离开日本,同时通知此人乘坐的船舶等的长官或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业者。
第11条 :提出异议
第1项:接到前条第8项通知的外国人,如对此项认定存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向主任审议官提交记载不服事由的书面文件,向法务大臣提出异议。
第2项:主任审查官在接到前项异议时,必须向法务大臣提交有关前条第2项口头审理记录及其他有关文件。
第3项:法务大臣在受理第1项规定的异议申请时,应对提出的异议是否合理做出裁决,并将结果通知主任审查官。
第4项:主任审查官在接到法务大臣“提出的异议合乎情理”的裁决通知时,应立即在该外国人的护照上加盖登陆许可印鉴。
第5项:第9条第3项规定适用于前项加盖印鉴的场合。
第6项:主任审查官在接到法务大臣提出的异议不合情理的裁决通知时,应迅速通知该外国人,命其离开日本,同时通知该外国人乘坐的船舶等的长官或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业者。
第12条 :法务大臣裁决特例
第1项:法务大臣在作出前条第3项裁决时,即使认定异议的提出不合情理,但在该外国人获得再入境许可或法务大臣认为存在允许其特别登陆的情况时,可特别允许其登陆。
第2项:前项许可在适用于前条第4项时,可以等同于“提出的异议合乎情理”的裁决。
第3节 临时登陆等
第13条(1):临时登陆的许可
第1项:主任审查官如认为该章规定的手续中有特别必要的情况,则可在登陆手续完成之前,允许该外国人临时登陆。
第2项:在给予前项许可的情况下,主任审查官要向该外国人发放临时登陆许可书。
第3项:在给予第1项许可时,主任审查官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对该外国人附加一定条件,如:限制住处与活动范围、义务到庭接受传唤等等,并用日本货币或外国货币交纳法务省规定的不超过200万日元的保证金。
第4项:在该外国人根据第10条第6项及第11条第4项规定获登陆许可时,或根据第10条第9项规定及第11条第6项规定接受离境命令时,前项保证金要退还给该人。
第5项:如获得第1项许可的外国人违反第3项规定的附加条件,主任审查官可在其逃跑、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时没收全部保证金,其他情况下没收部分保证金。
第6项:如主任审查官有足够理由怀疑获第1项许可的外国人有逃跑的嫌疑时,可以发放收容令,让入境审查官将该外国人收容。
第7项:第40条至第42条第1项的规定适用于前项规定的收容情况。此时,第40条中“前条第1项收容令”可用“第13条第6项收容令”替代;“嫌疑人”可用“获临时登陆许可的外国人替代”;“嫌疑事实”可用“收容事由”替代;第41条第1项中“定为30日以内。但主任审查官认为存在不得已的事由时可以延期,但延长日期不得超过30天”可用“第3章规定的登陆手续完成之前,主任审查官认为必要的期间”替代。第41条第3项及第42条第1项中“嫌疑人”可用“获临时登陆许可的外国人”替代。
第13条(2):接受离境命令的外国人可以停留的场所
第1项:特别审查官或主任审理官分别按第10条第9项、第11条第6项规定,命外国人离开时,如该外国人因船舶等航运原因或因其他人的责任无法立即离境时,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允许该外国人在指定期间内,在出入境港附近指定设施处停留。
第2项:特别审查官或主任审查官在做出前项指定时,必须通知该外国人及其乘坐的船舶等的船长或运输业者。
第4节 登陆特例
第14条 :停靠港登陆许可
第1项:乘坐船舶经日本到日本以外地区(乘务员除外)的外国人,如希望在船舶等停靠的出入境港离境之前的72小时之内在该出入港口附近登陆,如果船长等或运输业者提出申请,可以允许该外国人在停靠港登陆。但如有第5条第1项各款情况之一的,不得登陆。
第2项:在做出前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在该外国人所持护照上加盖停靠港登陆许可印鉴。
第3项:在做出前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可按法务省令,对该外国人做出登陆时间、行动范围及其他必要的限制。
第15条 :过境登陆许可
第1项:乘坐船舶的外国人(乘务员除外)在船舶在日本期间,因临时观光,在船舶停靠的日本其他出入境港口提出过境返回船舶的希望时,可以允许该外国人过境登陆。
第2项:乘坐船舶等的外国人,经日本赴其他地区(乘务员除外),在登陆后三天之内,为了从出入境港口周边其他港口乘坐其他船舶离境而提出过境要求,如船长或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者提出申请,入境审查官可以允许该外国人过境登陆。
第3项:在做出前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在该外国人所持护照上加盖过境登陆许可印鉴。
第4项:在做出第1项及第2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对该外国人附加登陆期间、行程路线及其他必要的限制。
第5项:前条第1项但书的规定适用于第1项及第2项的情况。
第16条 :乘务员登陆许可
第1项:外国人乘务员(包括在日本成为乘务员者。本条以下同)为换乘船舶(包含乘坐船舶)、休养、购物及其他类似目的,希望在不超过15天的时间内提出登陆希望时,如该人、其乘坐船舶(包含该人应乘坐的船舶等)船长及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业者提出申请,入境审查官可按法务省规定的手续,给予该人乘务员登陆许可。
第2项:入境审查官承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给予符合下列条款规定的乘务员登陆许可。
第1款:在日本和日本以外地区之间的航路上定期航行的船舶,及频繁在日本出入境港口停靠的船舶,如其外国乘务员自接受许可之日起一年内,多次以休养、购物或其他类似目的在该船在日本期间提出登陆希望,按法务省规定的手续,由其乘坐船舶的船长及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业者提出申请时。
第2款:在日本和日本以外地区间的航线上定期飞行的航空公司所属外国乘务员,自接到许可起1年内,作为同一航空公司飞机乘务员以每次从同一出入境港离境为条件,多次以购物或其他类似目的在不超过15日(自到日本之日起)的范围内提出登陆希望,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该航空公司提出要求时。
第3项:在给予前2项的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向该乘务员发放乘务员登陆许可书。
第4项:在给予第1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可按外务省令规定,对该乘务员的登陆期间、行动范围(包括行程路线)等进行必要的限制。而且,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让其按押手印。
第5项:第14条第1项但书的规定适用于第1项及第2项的情况。
第6项:接受第2项许可的乘务员欲根据该许可登陆时,如入境审查官得知其符合第5条第1项各款情况之一时,可立即取消该项许可。
第7项:除前项规定的情况外,如果登陆审查官认为继续给予接受第2项许可的乘务员该项许可不妥时,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取消该项许可。此时,如该乘务员在日本,可指定必要时间让其返回船舶或离境。
第17条 :紧急登陆许可
第1项:如乘坐船舶等的外国人因疾病或其他事故需要治疗而需紧急登陆时,可根据该外国人乘坐的船舶船长或负责船舶运营的运输业者的申请,经过厚生劳动大臣或法务大臣指定医师的诊断,在上述情况解决之前,由入境审查官向该外国人发放紧急登陆许可。
第2项:在给予上述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向该外国人发放紧急登陆许可书。
第3项:在给予第1项许可时,该项船舶的船长等或运输业者必须支付获紧急登陆许可者的生活费、治疗费、丧葬费及其他紧急登陆的一切费用。
第18条(1):遇难登陆许可
第1项:船舶遇难时,为救护乘坐该船的外国人或存在其他紧急情况时,入境审查官可根据海难救护法(1899年法律第95号)规定,基于进行救护的市町村长、救护该外国人的船舶船长、该遇难船舶的负责人及该遇难船舶所属运输业者提出的申请,可以给予该外国人遇难登陆许可。
第2项:在警官和海上保安官引渡前项中所指的外国人时,即使有该项规定,入境审查官也可给予此人遇难登陆许可。
第3项;给予前2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将遇难登陆许可书交予该外国人。
第4项;在给予第1项、第2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对该外国人的登陆时间、行动范围等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18条(2):临时庇护登陆许可
第1项:如乘坐船舶的外国人提出申请,入境审查官认为其有可能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者,可给予其临时庇护登陆许可。
第1款:因难民条约第1条A(2)规定的理由或其他适用此规定的理由,从有可能损害其生命、身体、人身自由的领域逃离,进入日本的人。
第2款:相当于临时登陆的人员。
第2项:在给予前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必须将临时庇护许可书交予该外国人。
第3项:在给予第1项许可时,入境审查官可根据法务省令有关规定,限制该外国人的登陆时间、住所、行动范围,或附加其他必要的条件。而且在认为有必要时,可让其按押手印。
第4章 滞留及出境
第1节 滞留、滞留资格的变更及滞留时间的变更
第19条(1):滞留
第1项:凭附表第1上栏的滞留资格滞留者,除获得下一项许可的情况外,不得从事下列各款所示的活动:
第1款:凭附表第1的1表、2表、5表上栏的滞留资格滞留者:
从事与该滞留资格不相适应的赢利性活动或有报酬(不包括对非职业性演讲的酬金、日常生活的临时报酬及其他法务省令有规定者。以下同)的活动。
第2款:凭附表第1的3表及4表上栏的滞留资格滞留者,从事赢利性工作或从事有报酬的活动。
第2项:凭附表第1上栏的滞留资格滞留者,如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提出希望在不损害与其滞留资格相适应的范围内从事不属于此类活动的赢利性事业或有报酬的活动,如法务大臣认为该项申请合理,可以予以准许。
第3项:获得第16条至第18条规定的登陆许可的外国乘务员,即使被解雇不再是乘务员,在日本期间仍可视做乘务员。
第19条(2):就业资格证明书
第1项:如果滞留日本的外国人提出申请,法务大臣可按法务省令的有关规定,向该人发放证明其有能力从事赢利性工作或从事有报酬活动的证明文件。
第2项:任何人在雇用外国人时,如果能明确此人有能力从事赢利性事业或有报酬的活动,就不能以此人是否出示前项文件为由,给予其不利的待遇。
第20条 :滞留资格的变更
第1项:拥有滞留资格的外国人可以允许其变更(包括变更法务大臣对拥有特定滞留资格的外国人特别指定的活动)滞留资格(包括变更滞留时间,以下第3项以前同)。
第2项:根据前项规定希望变更其滞留资格的外国人,必须根据外国省令规定的手续,向法务大臣提出变更滞留资格的申请。但如希望变为定居者这一滞留资格,应以第22条(1)第1项规定为依据。
第3项:在接到前项申请时,法务大臣根据该外国人提交的文件,只有在有充分理由认定该滞留资格的变更合乎情理时,方可予以准许。但对凭短期滞留资格滞留者,如不是出于万不得以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予准许。
第4项:在给予前项许可时,法务大臣可命入境审查官在获得许可的外国人所持护照上记载新的滞留资格及滞留时间,对没有护照的外国人可向其发放记载新的滞留资格、滞留时间的滞留资格证明书,或者在已经发放的滞留资格证明书上记载新的滞留资格及滞留时间。此种情况下该项许可连同记载的内容可在记载或交付时生效。
第21条 :滞留时间的变更
第1项:滞留日本的外国人可在不变更现有滞留资格的情况下,变更滞留时间。
第2项:希望按前项规定变更滞留时间的外国人,必须按法务省规定的手续,向法务大臣提出变更滞留时间的申请。
第3项:接到前项申请时,只有在法务大臣根据该外国人提交的文件,有充足理由认定该滞留时间的变更合乎情理时,方可予以准许。
第4项:法务大臣在做出前项许可时,如该外国人持有护照,可令入境审查官在其护照上记载新的滞留时间,如其没有护照,可向该外国人发放记载滞留资格及新的滞留时间的滞留资格证明书,或者在已发放的滞留资格证明书上记载新的滞留时间。此时,适用前条第4项后段规定。
第22条(1):定居许可
第1项:在欲变更滞留资格的外国人中,如有希望变为定居资格者,要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向法务大臣提出定居申请。
第2项:在接到前项申请时,如法务大臣认定申请者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且其定居符合日本利益时,可以予以准许。但下列三种人的配偶或孩子无须满足下款条件:①日本人、②获定居许可者③基于与日本的和平条约脱离日本国籍者等出入境管理特例法(1991年法律第71号,以下称“和平条约脱离国籍者等登陆特例法”)规定的特别定居者(以下称“特别定居者”):
第1款:品行善良。
第2款:拥有维持独立生计的资产或技能。
第3项:法务大臣在给予前项许可时,可令入境审查官将该外国人所持护照上记载的滞留资格、滞留时间注销,在此基础上加盖定居许可印鉴,如其没有护照,可向其发放记载定居许可内容的滞留资格证明,此时该项许可可在盖章或交付时生效。
第22条(2):滞留资格的取得
第1项:脱离日本国籍者或因出生或其他事由未经办理前章规定的登陆手续滞留日本的外国人,尽管有第2条(2)第1项的规定,仍可在脱离日本国籍之日起,或在出生之日起,或发生其他事由起60日之内,继续以无滞留资格的身份留在日本。
第2项:前项规定中的外国人如果希望在日本延期滞留,可在脱离日本国籍起或出生日起或在出现其他事由起30日以内,按法务省令规定,向法务大臣申请取得滞留资格。
第3项:第20条第3项及第4项规定适用于前项规定的申请取得滞留资格的手续(取得定居资格的申请除外)。此种情况下,第20条第3项中“滞留资格的变更”可用“滞留资格的取得”替代。
第4项:22条(1)的规定适用于22条(2)第2项规定的取得滞留资格的申请中取得定居资格的申请手续。在此种情况下,22条(1)第1项中“变更滞留资格”可用“取得滞留资格”替代,“变更为滞留资格”可用“取得滞留资格”替代,22条(1)第3项中“将护照上记载的滞留资格及滞留时间注销,在此基础上加盖定居许可印鉴”可用“在护照上加盖定居许可印鉴”替代。
第22条(3):
第18条(2)第1项规定的获临时庇护登陆许可的外国人中,希望以附表第1或附表第2上栏的滞留资格滞留者,同样适用前条第2项至第4项的规定。此种情况下,前条第2项中“脱离日本国籍之日起或出生日起或其他事由起30日以内”可用“有关该登陆许可的登陆时间”替代。
第2节 滞留条件
第23条 :护照或许可书的携带及出示
第1项:滞留日本的外国人必须随时携带护照、临时登陆许可书、乘务员登陆许可书、紧急登
陆许可书、遇难登陆许可书或临时庇护许可书。但外国人登记法(1952年法律第125号)中携带外国人登记证明书的情况不在此之列。
第2项:入境审查官、入境警备官、警察、海上保安或其他法务省令规定的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职员在执行公务时如要求出示护照或许可书,前项中的外国人应予以出示。
第3项:前项规定中的职员要求出示第1项中的护照或许可书时,必须携带证明身份的证件,在被提出请求时,应予以出示。
第4项:第1项正文的规定不适用于不满16岁的外国人。
第24条 :强制离境
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的外国人,可按下章规定的手续,强制其离境。
第1款:违反第3条规定进入日本者。
第2款:未获入境审查官登陆许可进入日本者。
第3款:删除。
第4款:滞留日本的外国人(获临时登陆许可、停靠港登陆许可、过境登陆许可、乘务员登陆许可、遇难登陆许可者除外)中有下列所列情况之一者:
1)被查明违反第19条(1)第1项规定从事赢利性活动或专门从事有报酬的活动者。
2)未更新或变更滞留时间延期滞留日本者。
3)及4)删除。
5)因犯第74条(1)至74条(6)罪行或第74条(8)罪行而被判刑者。
6)违反外国人登记的有关法令规定而被判处监禁以上罪行者。获缓期执行宣判者除外。
7)《少年法》中规定的少年在1951年11月1日以后曾被处为期3年的劳役或拘禁者。
8)1951年11月1日以后,违反麻药及神经类药限制法、大麻限制法、鸦片法、兴奋剂限制法、在国际合作下为制止助长与限制药物有关的不正当行为等而限制麻药及神经类药品法等特例相关法律,并被宣判有罪判决者。
9)除5)至8)中规定者外,在1951年11月1日以后曾被处以无期或1年以上劳役或拘禁者。但宣判免予执行者除外。
10)从事卖淫及介绍、劝诱卖淫、提供场所及其他与卖淫直接有关的行为者。
11)其他外国人非法进入本国,以及煽动、引诱以及协助上陆者。
12)企图或主张使用暴力破坏日本国宪法及其下成立的政府以及组成或加入有这种企图或主张的政党及其他团体者。
13)组成或加入下列政党及其他团体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者:
(1)以对方为公务员为理由而对公务员施以暴行以及鼓励杀死伤害公务员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2)非法损毁以及鼓励破坏公共设施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3)停止废止工厂事业场所的保持安全的设施的正常维持及运行,以及鼓励构成妨碍的争议行为的政党及其他团体;
14)以发展第12)及13)规定的政党及其他团体为目的,而制作、散发、以及企图展示印刷品、电影及其他文书图画者。
15)除1)、2)及5)至14)中所列举者外,法务大臣认为其进行了损害日本国的利益及公共安全的行为者。
第5.1款:获临时登陆许可,违反第13条第3项规定的条件、逃走、以及无正当理由不听传唤者。
第5.2款:根据第10条第9项以及第11条第6项的规定而被命令离境者,不立即从本国离境者。
第6.1款:获靠港地登陆许可、通过登陆许可、乘员登陆许可、紧急登陆许可、因遇难登陆许可以及为临时庇护而登陆许可者,超过其护照以及相应许可证所登记的期限而滞留本国者。
第6.2款:根据第16条第7项的规定被指定期限者,在相应的期限内未回船以及出境者。
第7款:第22条(2)第1项规定者,因同条第3项中适用第20条第3项及第4项的规定以及第22条(2)第4项中适用第22条第2项及第3项的规定而未获许可、超过第22条(2)第1项规定的期限滞留本国者。
第3节 出境
第25条(1):出境手续
第1项:因打算去日本以外地区而出境的外国人(乘务员除外,含按第26条规定获再入境许可的外国人。以下同),应在该人离境的出入境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接受入境审查官的出境确认。
第2项:前项外国人必须接受出境确认后方可出境。
第25条(2):对出境确认的限制
第1项:滞留日本的外国人欲赴日本以外的地区而出境时,如入境审查官从有关机构处得到该人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的通知时,应在办理出境确认手续后24小时之内,对该人的出境加以限制。
第1款:因犯下相当于死刑、无期徒刑、3年以上长期徒刑或监禁罪行而被提起公诉者,或因上述犯罪嫌疑而被发放逮捕令、拘捕令、拘留令或鉴别拘留令者。
第2款:被判监禁以上徒刑、未获缓期执行者,在刑期结束之前,或徒刑未被执行之前(获准假释出狱者除外)。
第3款:根据逃亡犯人引渡法(1953年法律第68号)规定被发布临时拘禁许可或拘禁许可令者。
第2项:入境审查官根据前项规定限制有关人员出境时,应立即向发出上述通知的有关机构通报。
第26条 :再入境许可
第1项:如滞留日本的外国人(获临时登陆许可者及获第14条至第18条规定的登陆许可者除外)在其滞留期限(无滞留期限规定者为可在日本滞留的时间)结束之前以再入境为目的希望离境时,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根据本人的申请,允许其再入境。
此种情况下,如法务大臣认为其申请合乎情理时,可给予其重复入境许可。
第2项:法务大臣在给予前项许可时,可让入境审查官在该外国人所持护照上加盖再入境许可的印鉴,如因没有国籍或其他事由无法取得护照时,可按法务省令规定,向其发放再入境许可书。此种情况下,该项许可在盖章之日起或再入境许可书记载之日起生效。
第3项:法务大臣在给予再入境许可(包含重复入境许可)时,可将其有效期定为许可生效之日起3年以内。
第4项:对获再入境许可的出境者,如法务大臣认定其无法在许可有效期限内再入境理由充分时,可根据其申请,在不超过1年、且许可生效之日起不超过4年的范围内,允许延长许可的有效期。
第5项:前项许可应记载在护照上或再入境许可书上,该项事务委托日本领事官办理。
第6项:对于获重复入境许可的外国人中的再入境者,如法务大臣认为继续给予其该项许可不妥当时,可在其滞留日本期间取消该项许可。
第7项:根据第2项规定发放的再入境许可书,在凭该入境许可书上的登陆许可进入日本时,可视作护照。
第5章 强制离境手续
第1节 违法事件的调查
第27条 :违法事件的调查
如有外国人可能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时,入境警备官可对该外国人(以下称为”嫌疑人”)进行违法事件调查。
第28条 :违法事件调查所必须的审讯及报告的要求
第1项:入境警备官为进行违法事件调查可以进行必要的审讯,但如果不是本章或第8章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可采取强制行动。
第2项:入境警备官在进行违法事件调查时,可照会公务所或国家、私人团体,要求其报告必要事项。
第29条 :要求嫌疑人到场或进行审讯
第1项:在进行违法事件调查时,如有必要,入境警备官可要求嫌疑人到场,对该嫌疑人进行审讯。
第2项:前项情况下,入境审查官要将嫌疑人的口供记录在调查书上。
第3项:在制作前项调查书时,入境警备官应让嫌疑人浏览、阅读、签名,入境警备官自己也要签名。
第4项:前项情况下,如嫌疑人无法签名,或拒绝签名,入境审查官要在调查书上附加记录。
第30条 :要求证人到场
第1项:在进行违法事件调查时,如有必要,入境警备官可要求证人到场,对该证人进行审讯。
第2项:前项情况下,入境审查官要将证人的口供记录在调查书上。
第3项:前条第3项、第4项的规定适用于前项情况。此时,前条第3项、第4项中的“嫌疑人”可用“证人”替代。
第31条 ;现场检查、搜查及查抄
第1项:在进行违法事件调查时,如有必要,入境警备官可在获得管辖所属官厅所在地的地方
法院或简易法院法官的许可后进行现场检查、搜查及查抄。
第2项:前项情况下,如事情紧急,入境警备官可在获得应进行现场检查的场所、应搜查的人或物、应查抄的物品所在地的地方法院或简易法院法官的许可后做出同样处理。
第3项:入境警备官在请求给予第1、2项许可时,必须同时提交下述资料:嫌疑人有可能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对嫌疑人以外人员住所及其他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时有足够情况表明该场所与违法事件有关;对嫌疑人以外人员身体、物品、住所及其他场所进行搜查时有足够情况表明欲查抄物品与违法事件有关;查抄嫌疑人以外人员的物品时有足够情况表明该物品与违法事件有关。
第4项:在提出前项请求时,地方法院或简易法院的法官应记录现场检查的场所、搜查的人和物、被查抄的物品、请求人的官职姓名、有效期及法院名称,并将自己签名盖章的许可书交给入境警备官。
第5项:入境警备官可将前项许可书交给其他入境警备官,让其进行现场检查、搜查、查抄工作。
第32条 :必要的处理
入境审查官在进行搜查或查抄时,如有必要,可拆除门锁、去除封条,或进行其他必要的处理。
第33条 :携带证件
入境警备官在进行审讯、现场检查或查抄时,要携带证明身份的证件,如有关人员提出请求时,要出示证件。
第34条 :搜查或查抄时到场
入境警备官在对住所、其他建筑内进行搜查或查抄时,必须让所有者、租赁者、管理者或能做其代表者到场。如其无法到场,必须让邻居或地方公共团体职员到场。
第35条 :时间限制
第1项:如许可令上没有可在夜间执行的记载,入境警备官不可在日出前、日落后进入住所或其他建筑内。
第2项:如入境警备官在日落前开始搜查或查抄,日落后可继续进行上述工作。
第3项:在下列场所进行搜查、查抄时,入境审查官不需遵循第1项的规定。
1)经常发生伤风败俗行为的场所。
2)旅馆、饭店或其他夜间仍有公众出入的场所。但仅限于开放时间。
第36条 :禁止出入
入境警备官在进行取证、现场检查、搜查、查抄时,可以未经任何人的许可出入上述场所。
第37条 :查抄手续
第1项:入境审查官在进行查抄时,必须制作目录,并交给所有者、持有者、保管者或能做其代表者。
第2项:入境审查官认为查抄物没有查抄必要时,应立即加以返还。
第38条 :制作调查书
第1项:入境警备官在进行现场检查、搜查、查抄时,必须制作有关调查书,并让在场的人浏览、阅读、签名,警备官本人也要签名。
第2项:前项情况下,如在场者不能签名或拒绝签名,入境审查官应在调查书中附加相关记录。
第2节 收容
第39条 :收容
第1项:如入境审查官有足够理由怀疑嫌疑人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可凭收容令将其收容。
第2项:前项收容令是应入境审查官的请求,由其所属部门的主任审查官签发的。
第40条 :收容令的方式
前条第1项收容令中,必须记载嫌疑人的姓名、居住地、国籍、嫌疑事实要点、收容场所、有效时间、签发日期及其他法务省令规定的事项,并由高层审查官签字盖章。
第41条 :收容时间、场所及拘留委托
第1项:凭收容令可以收容的时间为30日以内。但如主任审查官认为存在不得已的事由,可以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天。
第2项:凭收容令可以收容的场所为入境人员收容所、收容站及法务大臣或其委任的主任审查官指定的场所。
第3项:如主任审查官认为有必要而提出要求时,警察可将嫌疑人扣留在警察署。
第42条 :收容手续
第1项:入境警备官根据收容令收容嫌疑人时,必须向嫌疑人出示收容令。
第2项:如入境审查官不持有收容令,但事情紧急时,可将嫌疑事实和已发放收容令一事告知嫌疑人后将其收容。但收容令应尽快向其出示。
第43条 :紧急事件
第1项:如入境警备官有足够理由相信等待签发收容令会使明显符合第24条各款情之一者有逃跑嫌疑时,可以不等待发放收容令,将其收容。
第2项:进行前项收容时,入境审查官应迅速将理由向主任审查官报告,请求其发放收容令。
第3项:前项情况下,如主任审查官不同意第1项的收容,入境审查官应迅速将其释放。
第44条 :引渡嫌疑人
入境警备官根据第39条第1项规定收容嫌疑人时,应在查抄起48小时之内,将该嫌疑人连同调查书和证物一起引渡给入境审查官。
第3节 审查、口头审理及提出异议
第45条 :入境审查官的审查
第1项:入境审查官在根据前条规定接受嫌疑人时,必须迅速对该嫌疑人是否符合第24条各款规定之一做出审查。
第2项:入境审查官在进行上述审理时,必须制作有关审查的记录。
第46条 :嫌疑人的作证责任
接受前条审查的嫌疑人中,符合第24条第1款(有关第3条第1项第2款部分除外)或第2款情况者,必须自己证明其不符合该款规定的情况。
第47条 :审查后的手续
第1项:入境审查官经审查后认定该嫌疑人不符合第24条各款任何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释放该嫌疑人。
第2项:如入境审查官经审查后,认定该嫌疑人符合第24款各款情况之一时,必须迅速以附加理由的书面形式,通知主任审查官及该嫌疑人。
第3项:做出前项通知时,入境审查官必须通知该嫌疑人,他可以请求进行第48条规定的口头审理工作。
第4项:在第2项的情况下,如嫌疑人服从上述认定,主任审查官可让其在不要求进行口头审理的文件上签名,并迅速发放以第51条规定为根据的强制离境命令。
第48条 :口头审理
第1项:接受前条第2项通知的嫌疑人如对该项认定存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日之内,以口头形式请求特别审理官进行口头审理。
第2项:入境审查官在接到前项的口头审理请求时,必须向特别审理官提交第45条第2项的调查书及其他有关文件。
第3项:特别审理官在接到第1项中的口头审理请求时,应将时间、地点通知嫌疑人,并迅速进行口头审理。
第4项:特别审理官在进行前项口头审理时,应制作有关口头审理的调查书。
第5项:第10条第3项至第5项的规定适用于本条第3项的口头审理手续。
第6项:特别审理官经口头审理,如判定前条第2项的认定违背事实,应迅速将嫌疑人释放。
第7项:特别审理官经口头审理,判断前条第2项的认定无误时,可迅速通知主任审查官及该嫌疑人,同时通知该嫌疑人可按第49条的规定提出异议。
第8项:在接到前项通知时,如该嫌疑人服从此项判定,主任审理官可让其在不提出异议的文件上签名,并迅速发放第51条规定的强制离境命令书。
第49条 :异议的提出
第1项:接到前条第7项通知的嫌疑人,如对此项判定持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日内,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向主任审查官提交记载不服理由的书面文件,向法务大臣提出异议。
第2项:主任审查官在接到前项提出的异议时,必须向法务大臣提交有关第45条第2项审查的调查书、前条第4项口头审理的调查书及其他相关文件。
第3项:法务大臣根据第1项规定受理异议申请时,应对提出异议是否合理做出裁决,并将结果通知主任审查官。
第4项:主任审查官接到法务大臣裁定提出的异议合理的通知后,应立即将该嫌疑人释放。
第5项:主任审查官接到法务大臣裁定提出的异议不合理的通知后,应迅速将有关内容通知该嫌疑人,同时发放以第51条规定为依据的强制离境命令。
第50条 :法务大臣裁决的特例
第1项:法务大臣在做出前条第3项的裁决时,即使认定异议的提出不合理,但如该嫌疑人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仍可特别允许其留在日本。
第1款:获定居许可时。
第2款:曾作为日本国民拥有日本国籍者。
第3款:其他法务大臣允许其特别滞留的情况。
第2项:前项情况下,法务大臣可按法务省令的规定,对其附加滞留时间及其他必要的条件。
第3项:第1项许可适用于前条第4项时,可视同为异议的提出合乎情理的裁决。
第4节 强制离境命令书的执行
第51条 :强制离境命令书的方式
根据第47条第4项、第48条第8项、第49条第5项规定,或根据第63条第1项规定办理强制离境手续时,应在发放的强制离境命令书上记录强制离境者的姓名、年龄、国籍、强制离境理由、发放日期及外务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由主任审查官签名盖章。
第52条 :强制离境命令书的执行
第1项:强制离境命令书由入境警备官执行。
第2项:如入境警备官人手不足,主任审查官认为有必要向警察或海上保安官提出请求时,可由他们执行强制离境命令。
第3项:入境审查官(含根据前项规定执行强制离境命令的警察或海上保安官。该条以下同。)在执行强制离境命令时,应向被强制离境者出示强制离境命令书或其复印件,并迅速将其遣送至第53条规定的遣送地。但根据第59条规定由运输业者负责遣送时,入境审查官应将强制离境人员移交给运输业者。
第4项:在前项的情况下,接到强制离境命令书的人员,如愿自己负责自己的离境,那么入境人员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可根据其申请予以同意。
第5项:入境警备官在第3项正文的情况下,如无法迅速将被强制离境者送至境外,在能够遣送前,可将其收容在入境人员收容所、收容站或法务大臣指定场所,或法务大臣委任的主任审查官指定的场所。
第6项:在前项情况下,如入境人员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明显无法遣送被强制离境者,应对其住所和行动范围附加限制、附加接受传唤的义务,或附加其他必要的条件,然后将其释放。
第53条 :遣送地
第1项:被强制离境者应被遣送至其国籍或市民权的所属国家。
第2项:如无法遣送至前项国家,可根据本人希望,遣送至下列国家之一:
第1款:来日本前居住的国家。
第2款:来日本前曾居住的国家。
第3款:乘船来日本前乘船的港口所属国家。
第4款:出生地所属国家。
第5款:出生时其出生地所属国家。
第6款:其他国家。
第3项:除法务大臣认为会明显损害日本的利益或公共安全的情况外,前2项的国家不包括难民条约第33条第1项规定的国家。
第5节 假释
第54条 :假释
第1项:接到收容令或强制离境命令的被收容者或其代理人、保护人、配偶、直系亲属或兄弟姐妹,可按法务省规定的手续,向入境人员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提出假释请求。
第2项:入境人员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根据前项的请求或其职权、法务省令的规定,考虑接到收容令或强制离境命令的被收容者的情况、成为假释请求理由的有关证据、该人的性格、资产等情况,可以令其缴纳不超过300万日元的法务省令规定的保证金,并对其住所及行动范围附加限制、附加接受传唤的义务、或附加其他必要的条件,然后可以将其假释。
第3项:如入境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认为合适,可以允许用接到收容令或强制离境命令的被收容者之外的人出具的保证书代替保证金。
保证书中必须记载交纳保证金或随时交纳保证金的内容。
第55条 :取消假释
第1项:入境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在获假释者逃跑、或有足够理由怀疑其逃跑、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违反其他假释附加的条件时,可以取消假释。
第2项:在取消前项假释时,入境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应制作取消假释书,连同收容令、强制离境命令一起,交给入境警备官。
第3项:在入境收容所所长或主任审查官因假释者逃跑、或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而取消假释时,可将全部保证金没收,其他原因时可将部分保证金没收。
第4项:入境警备官在有人被取消假释时,可向其出示取消假释书、收容令、强制离境命令,并将其收容在入境人员收容所、收容站、法务大臣指定的场所或法务大臣委任的主任审查官指定的场所。
第5项:如入境警备官不持有取消假释书、收容令、强制离境命令,但事情紧急时,可将取消假释的内容告知本人后将其收容,但取消假释书、收容令、强制离境命令应尽快向其出示。
第6章 船舶等的负责人及运输业者的责任
第56条 :合作的义务
进入日本的船舶等的负责人及经营船舶等运营的运输业者,应对入境审查官实施的审查或履行的其他公务提供合作。
第57条 :报告的义务
第1项:进入或离开日本的船舶等的负责人,在船舶等停靠或离开的出入境港入境审查官提出要求时,必须提供乘客名单或乘务员名单。
第2项:如进入日本的船舶等的负责人得知没有有效护照或乘务员手册的外国人乘坐该船舶时,应立即向出入境港的入境审查官报告。
第3项:进入日本的船舶等的长官,在获第16条第2项许可的乘务员乘坐该船舶等时,在船舶等每次到达出入境港时,都要迅速向出入境港的入境审查官报告该乘务员的姓名或法务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4项:离开日本的船舶等的负责人,在船舶等离开的出入境港入境审查官提出要求时,应就下列事项进行报告:根据第15条第1项规定获过境登陆许可者是否返回船舶、获乘务员登陆许可人员中应该乘坐该船舶者是否已经乘坐、是否有违反第25条(1)第2项和第60条第2项规定的欲离境人员乘坐。
第58条 :防止登陆的义务
进入日本的船舶等的负责人如得知前条第2项规定的外国人乘坐其船舶时,应阻止该外国人登陆。
第59条 :送还义务
第1项:符合下列各款之一的外国人乘坐的船舶等的负责人或经营船舶等运营的运输业者,应利用其船舶等或属于该运营者的其他船舶等,并承担责任与费用,迅速将该外国人遣送至日本以外 的地区。
第1款:根据第3章第1节或第2节的规定被拒绝登陆者。
第2款:符合第24条第5款至第6款情况之一而被强制离开日本者。
第3款:除前面各项规定的人员外,在登陆后5年内因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而被强制离境的人员中,在其登陆时该船舶等的负责人或运输业者判明存在强制离境理由者。
第2项:在前项情况下,如该运输业者无法用该项规定的船舶等将该外国人送还,应承担费用与责任,并迅速将其送至其他船舶等。
第3项:尽管有前2项的规定,但根据这些规定船舶等的负责人或运输业者应承担的责任与费用中,持有效护照获日本领事官签证者的下列费用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符合第1项第1款规定的外国人在法务省令规定的指定设施停留而伴随的费用(该指定设施是第13条(2)第1项规定的可以滞留的场所)。
第7章 日本人的出境及回国
第60条 :日本人的出境
第1项:欲赴日本以外地区而出境的日本人(乘务员除外)必须持有效护照,并在出境的出入境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接受入境审查官的出境确认。
第2项:前项日本人如得不到出境确认就不能出境。
第61条(1):日本人的回国
从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区回国的日本人(乘务员除外)须持有效护照(如无有效护照时则应有证明拥有日本国籍的文件),在该人登陆的出入境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接受入境审查官的回国确认。
第7章(2)难民认定等
第61条(2.1):难民的认定
第1项:在日本的外国人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提出申请时,法务大臣可根据其提交的资料,对其进行难民认定(以下称“难民的认定”)。
第2项:前项申请须在此人进入日本之日(在日本成为难民者,自获知有关事实之日)起60日以内提出。
但存在不得已的情况时,不受此限制。
第3项:法务大臣在进行第1项认定时,应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向该外国人发放难民认定证明书,如没有认定,则可用附加理由的书面文件,通知该外国人。
第61条(2.2):取消难民认定
第1项:滞留日本的外国人中,获得难民认定者符合下列各款情况之一者,法务大臣可以取消其难民资格。
第1款:符合难民条约第1条C(1)至(6)的情况之一者。
第2款:被认定为难民后,又出现难民条约第1条F(a)及(c)所示行为者。
第2项:法务大臣根据前项规定取消认定的难民资格时,可以用附加理由的书面文件通知该外国人,同时发布该外国人难民认定说明书、难民旅行证明失去效力的官方公报。
第3项:接到前项规定的取消难民资格的通知后,持有难民认定证明书、难民旅行证明书的外国人应迅速将这些证明书返还给法务大臣。
第61条(2.3):调查事实
第1项:在法务大臣仅凭第61条(2.1)第1项规定提交的资料可能无法恰当进行难民认定时,或为进行难民认定或取消难民认定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让难民调查官调查有关事实。
第2项:如有必要进行前项调查,难民调查官可要求有关人员到场接受询问,或提交有关文件。
第3项:关于第1项的调查,法务大臣或难民调查官可照会公务机关或公共、私人团体,要求其报告必要事项。
第61条(2.4):提出异议
不服下列处理的外国人,可分别在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之内,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提交记载不服理由的书面文件,向法务大臣提出异议。
此种情况下,可根据行政不服审查法(1962年法律第160号)提出不服申诉:
第1款:未被认定为难民。
第2款:根据第61条(2.2)第1项规定取消难民资格。
第61条(2.5):难民定居许可特别规定
如被认定为难民者提出第22条(1)第1项的定居申请,尽管有该条第2项正文的规定,即使不符合该项第2款的规定,也可予以同意。
第61条(2.6):难民旅行证明书
第1项:滞留日本的获难民认定的外国人如欲离开日本,法务大臣可按法务省令规定的手续,根据其提出的申请,向其发放难民旅行证明书。
但如法务大臣认为该人有可能做出损害日本利益或公共安全的行为时,不能向其发放难民旅行证明书。
第2项:前项难民旅行证明书有效期为1年。
第3项:获第1项的难民旅行证明者,可在该证明的有效期内进出日本。
此种情况下,入境时不需要第26条规定的再入境许可。
第4项:前项情况下,如法务大臣认为有特别的必要,可在3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范围内,为凭难民旅行证明入境者规定期限。
第5项:对于获第1项难民旅行证明的出境者,如法务大臣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其无法在证明书有效期内入境,可以根据本人的申请,延长该证明书的有效期,时间不超过6个月。
第6项:上述延期工作应委托日本领事官等办理,并在难民旅行证明书上加以记载。
第7项:如法务大臣认为获第1项难民旅行证明者有可能出现损害日本利益或公共安全的行为时,可在其滞留日本期间,按法务省令的规定命其在一定期间内返还所持有的难民旅行证明书。
第8项:按前项规定返还的难民旅行证明在返还时失效,未在期限结束前返还的在过期时失效。在此种情况下,如未能在期限结束前返还时,法务大臣可发布官方公告宣布该难民旅行证明失效。
第61条(2.7):发放强制离境命令时伴随的返还难民认定证明书等工作
滞留日本的外国人中获难民认定者,如根据第47条第4项、第48条第8项或第49条第5项规定,或在办理以第63条第1项规定为基础的强制离境手续时收到强制离境命令,该外国人应立即将所持有的难民认定证明书及难民旅行证明书退还给法务大臣。
第61条(2.8):法务大臣有关难民裁决的特例
如第49条第1项规定中提出异议者为获难民认定者时,除第50条第1项规定的情况外,法务大臣在进行第49条第3项的裁决时,即使认定异议的提出不合情理,也可特别允许其滞留日本。
此种情况下,适用第50条第2项及第3项的规定。
第8章 补充规则
第61条(3.1):入境审查官
第1项:在入境人员收容所及地方入境管理局应设入境审查官。
第2项:入境审查官应处理以下事务:
第1款:有关登陆及强制离境的审查及口头审理工作。
第2款:发放收容令及强制离境命令。
第3款:临时释放收到收容令和强制离境命令而被收容者。
第4款:调查难民认定工作的有关事实。
第3项:地方入境管理局设置的入境审查官可在必要时,在该地方入境管理局辖区外执行公务。
第61条(3.2):入境警备官
第1项:入境人员收容所或地方管理局应设入境警备官。
第2项:入境警备官应处理以下事务:
第1款:调查有关入境、登陆、滞留的违法事件。
第2款:执行收容令及强制离境命令时,收容、护送、遣返有关人员。
第3款:守卫入境人员收容站、收容所及其他设施。
第3项:前条第3项规定适用于入境警备官。
第4项:入境警备官在适用国家公务员法(1947年法律第120条)的规定时,称为警员。
第5项:入境警备官的级别在以国家公务员级别制定的相关法律(1950年法律第180号)为基础的职务分类确定之前,由政令决定。
第61条(4):武器的携带与使用
第1项:入境审查官及入境警备官在执行公务时可携带武器。
第2项:入境审查官及入境警备官在执行公务时,在对事态做出合理判断认为有必要时,方可使用武器。但除下列各款情况外,不得对人造成危害。
第1款:符合刑法第36条或37条情况时。
第2款:收容令或强制离境命令的被执行对象对执行公务的入境审查官或入境警备官进行抵
抗,或第三者为使其逃跑对入境审查官或入境警备官进行抵抗时,入境审查官或入境警备官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没有别的手段能够加以防止时。
第61条(5):制服及证件
第1项:入境审查官及入境警备官在执行公务时,除法令有特别规定的情况外,要着制服,并携带证明身份的证件。
第2项:当公务被执行对象提出要求时,必须向其出示上述证件。
第3项:第1项中的制服及证件样式由法务省令规定。
第61条(6):收容站
地方入境管理局应设置收容那些收容令被执行对象的收容站。
第61条(7):被收容者的待遇
第1项:对那些被入境人员收容所或收容站收容的人员(以下称“被收容者”),要在不妨碍入境人员收容所或收容站安全保障的范围内,给予其最大的自由。
第2项:应向被收容者发放一定的寝具及一定的粮食。
第3项:对被收容者的供给要适当,入境人员收容所或收容站的设备要卫生。
第4项:入境人员收容所和地方入境管理局局长从入境人员收容所和收容站安全或卫生角度考虑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被收容者的身体、所持物品或衣物进行检查,或将其物品或衣物扣留。
第5项:入境人员收容所或地方入境管理局局长从入境人员收容所或收容站安全角度考虑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被收容者收发的信件等进行审查,或禁止收发、或加以限制。
第6项:除前面各项规定外,被收容者待遇的必要事项,由法务省令规定。
第61条(8):有关行政机构的合作
第1项:法务省内部的部局的设置由政令规定,入境人员收容所和地方入境管理局局长可要求警察厅、都道府县警察、海保厅、海关、公共职业稳定所及其他行政机构,对出入境管理或难民认定事务提供必要的合作。
第2项:前项规定中被要求提供合作的有关行政机构,应在不妨碍执行本职任务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其要求。
第61条(9):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
第1项:法务大臣为对出入境进行公正管理,而制定外国人入境及滞留管理基本措施的有关计划。(以下称“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
第2项: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规定的事项如下:
第1款:有关入境、滞留的外国人状况的事项。
第2款:外国人入境及滞留管理的方针。
第3款:除前两项中的事项外,有关外国人入境及滞留措施的必要事项。
第3项:法务大臣在制定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时,应事先与有关行政机构负责人协商。
第4项:法务大臣在制定了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时,应及时公布其概要。
第5项:前2项规定适用于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的变更。
第61条(10):
法务大臣应努力根据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对外国人的出入境进行公正管理。
第62条 :通报
第1项:任何人在得知有外国人可能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时,都可以通报。
第2项: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职员在执行公务时得知有外国人符合前项情况,可以通报。
第3项:劳教改设施负责人(包含分所及分院负责人,以下同),在第1项的外国人接受处罚时,如因刑期届满、停止服刑或其他原因(临时出狱除外)被释放时,或受《少年法》第24条第1项第3款或《防止卖淫法》(1956年法律第118号)第17条处分后退院时,应立即加以通报。
第4项:如地方改过自新者保护委员会对受第1项处罚的外国人,或受《少年法》第24条第1项第3款处罚的少年教养院在册人员、或受《防止卖淫法》第17条处罚的妇女感化院在册人员做出同意假释或临时出院决定时,应立即通知他们。
第5项:前4项通报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辖区内的入境审查官或入境警官提出。
第63条 :与刑事手续的关系
第1项:对于符合第24条各款情况之一的外国人在办理刑事诉讼法令、刑罚执行法令、少年教养院或妇女感化院在册人员待遇法令等所规定的手续时,即使没有将其收容,也可以根据第5章(第2节及第52条、第53条除外)的规定办理强制离境手续。此种情况下,第29条第1项中“要求嫌疑人到场”可用“可要求嫌疑人到场或自愿前往”替代;第45条第1项中“根据前条规定接受被引渡的嫌疑人时”可用“进行违法事实调查后有足够理由怀疑嫌疑人符合第24条各款情
况之一”替代。
第2项:根据前项规定,在发放强制离境命令时,在刑事诉讼法令、刑罚执行法令、少年教养院或妇女感化院在册人员待遇法令规定的手续办完之后,可以执行强制离境命令。但即使正在执行刑罚,如总检察院院长或高等检察院院长许可,仍可执行强制离境命令。
第3项:入境审查官在进行第45条审查时,如有充分理由确信
第二篇:坏账准备个别认定法
一、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坏账准备核算方面主要的区别在于,在使用备抵法核算的前提下,《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估计坏账准备可以用三种方法,即赊销百分比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在这三个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个别认定法”。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是指在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时,应针对应收账款总账所属的各个明细账户上的欠款客户逐一进行偿债能力和信用度调查,据以估计各个欠款客户的偿债概率(或者可收回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据测算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进而确定本期期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个别认定法区别于应收账款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的主要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坏账准备计提的依据不再是销货总额或赊销总额,而是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二是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不再是所有的欠款客户都用一个相同的比例,而是信用状况不同其适用的比率也不同。只要调查清楚了每个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再据此确定每个客户的计提比率和欠款数额,就能核算坏账准备。
(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一是机构设立信用,如资本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企业是否按照会计法、统计法、税法等法规规定进行会计、统计和纳税等相关的登记;是否定期进行工商年检等。二是整体管理素质信用,如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信誉、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企业守法经营的承诺等。三是经营管理信用,如是否严格履行商业合同(含按期偿还货款);有否被起诉或存在其他纠纷、是否按期提供各种资料(项目计划书、财务报表等)。四是财务及资金信用,即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按期偿付租金,交纳各项费用;是否按期分红、派息;资产质量及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五是技术信用,即拥有的知识产权或技术是否符合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创新程度。六是道德信用,即提交的各项资料是否真实;商业往来中是否蓄意欺诈等。
(二)企业信用等级与坏账准备的计提 在企业信用指标建立以后,就可根据信用指标对企业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评价企业信用等级,将企业信用等级以相应的百分数来表示,然后再用其期末应收账款总额与该信用百分数相乘,就可得出该期坏账准备计提数额。一般可以采用信用评定机构在评估其它有价证券时采用的三等九级制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为简洁、实用的信用等级。
二、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优点
首先,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数与坏账可能产生的范围一致,保证了因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的相关费用能与其费用产生的期间和收入严格配比,克服了计提坏账准备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传统会计实务使用备抵法进行坏账处理时,以应收账款余额为基数,这种方法扩大了坏账的产生范围,因为现销不会产生坏账,只有赊销才有可能产生坏账。个别认定法克服了这一缺陷,以本期发生的赊销金额作为计提基数,强调收入与同期费用的严格配比,为如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打下了基础。
其次,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与坏账可能产生的概率更加接近,使计提的坏账准备数额与其后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更为相符,这不仅避免了企业在总体上,或者在结构上“多提”和“少提”坏账准备,抑制了“坏账准备”变成企业一个变相的、合法而不合理的调节企业利润的工具,使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更趋真实;而且从单个欠款客户来说,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也因各自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而不相同,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不同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客户使用相同的计提比率,其风险与收益也不配比的缺陷,使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管理更具针对性,其风险识别也有了更为直接的依据。传统的会计实务在计提坏账准备时,笼统地使用一个或几个计提比例,而没有考虑企业信用这一主要因素。账龄分析法虽然考虑拖欠时间这一因素,但未对客户的经营状况、以及欠款还款情况等予以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最后,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改变了传统会计实务被动地核算应收账款的管理方法和被动索要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消极索账为积极应对的信用政策,通过欠款客户的个别信用状况调查和偿还能力分析,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在不影响销售额,甚至在扩大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防止坏账的发生,为客户提出信用方面的建议和警示,帮助客户偿还其债务。这是一种全新管理方法和核算形式,不仅能减少坏账发生的概率,更能促使债权债务双方达成双赢的局面。
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现实性
一是运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要求按应收账款明细账上的客户逐一进行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调查,然后确定各欠款客户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由此给企业采用个别认定法核算坏账准备设置了障碍。而小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小,销售业务少,发生的应收账款也较少,相应应收账款的明细账户即欠款客户数量也少,这克服了个别认定法核算成本大的缺陷,为小企业使用个别认定法核算坏账准备提供了前提。而大中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销售繁杂,客户众多,从而使其应用个别认定法进行核算不具有优势。因此,小企业运用个别认定法进行坏账准备的核算具有其现实可行性。
二是小企业运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具有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企业会计制度》强调只能用备抵法核算坏账的同时,对坏账政策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没有规定可以运用个别认定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鉴于个别认定法的优越性而采用了个别认定法,可能面临着政策上的风险和制度上的障碍。而小企业则不同,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坏账政策未作明确的规定,并且给出的估计坏账方法中包括“个别认定法”,这为小企业运用个别认定法核算坏账准备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前提。
三是由于《小企业会计制度》自2005年始实行,使小企业运用个别认定法核算坏账准备具有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不存在因新旧核算方法上的转换而发生的调整、结转等账务事项,会计人员也不会因为在核算方法上存在所谓的“路径依赖”而产生对个别认定法的抵触,企业也不会因此在核算方法上多支付“转换成本”。这些都为小企业使用个别认定法核算坏账准备提供了支持。
四、个别认定法需要完善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要建立企业信用调查的网络技术平台。在传统会计实务中,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仅是由企业内部建立客户档案决定的。由于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搜集相应信息的渠道有限,要完成对客户的全方位信用调查几乎不可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客户信用的信息量收集提供了前提,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搭建一个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企业信用网络平台,公布全国或地区性企业的信用状况,供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其信用状况的查询、登记、公布及投诉,大大减少了单个企业进行信用调查的成本,也扩大了社会对企业信用状况信息需求的来源渠道,提高了企业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在防范和监督上的疏漏。企业信用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登记的强制性。企业建立之初在进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的同时还要到该网址进行信用状况登记,否则不得开业经营,从而解决企业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问题。二是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权威性,包括信息采集机关和发布机关的权威性。工商机关主要采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及资本到位、经营管理者信息、重合同守信用信息和不良经营的记录等信息。税务部门采集企业税务登记情况、纳税情况和处罚情况的信息。银行采集企业贷款及还款、抵押及担保等融资方面的信用状况及其不良记录等。海关采集企业外贸进出口记录及违规处罚等不良信用记录。技监采集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情况以及产品质量情况。打假办采集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情况、生产假冒伪劣被处罚记录等情况。三是企业信用网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信息使用者可以就以下一项或若干项进行检索,如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工商注册号、国税登记号、地税登记号、经营范围、海关注册号、注册资本及各信用信息渠道提供的信息。
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及管理机构。虽然企业信用网站可以建立信用评估模块,自动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对注册企业定期完成信用等级的评定,但企业信用网站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可对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查证,以防一些不实或者假的信息对企业信用信息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还可在各个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部门中间起沟通、联络和协调等作用。所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及管理机构非常必要。
当企业信用网建立起来以后,企业既可以在赊销前到该网站进行潜在客户的信用检索,以便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也可以利用网上信用评估系统,根据最近时期客户所归属的信用等级,确定坏账计提的比例。还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与消费者、管理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息共享、交换与收集。
第三篇:日本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
日本《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
2005-05-11 15:51
Ⅰ绪言——社会的变化与出入境管理
今天,我国入境、在留的外国人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很多方面外国人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紧密而不可分,外国人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因此,仅仅对每个外国人进行入国·在留资格的认定,将难以正确、顺利地施行出入境管理政策,有必要制定并实施更加综合、更加有计划的政策。随着整个社会对外国人的关心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外国人人数的不断增加及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要求出入境管理行政部门给出一幅在我国社会中日本人同外国人如何共同生活的蓝图。
因为上述实际情况,法务大臣决定制定《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以修改平成元年制定的《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昭和26年政令第319号,以下称“入管法”),在明确我国入境·在留的外国人的实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指针以及其他必要政策(入管法第61条第9小条)。本基本计划的目的是:在确立我国出入境管理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将本基本计划告诸国内外,通过按照它制定的各项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平成4年制定的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以下称《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贯彻“顺利的接收外国人”和“排除不受欢迎的的外国人”两大政策。出入境管理政策以促进我国社会健全发展、促进国际协调为基本观点,以“促进人才的顺利交流”和“处理非法就劳的外国人问题”为主要课题,这些正是出入境政策的使命所在。本次计划也不会改变《第一次出入境基本管理计划》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政策以及其中应该重视的课题等方面,有必要反映最近社会的要求,做重新认识。
当今世界,在国际化的同时,通信·运输手段的发展以及经济系统自由化的发展使全球化现象越来越显著,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个面向国际社会的更加开放的社会中谋求国民生活的稳定和繁荣。所以,我们必须创造一个使人才交流能够顺利进行的环境,尤其要针对我国经济的特点,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和企业行动变化性的弹性人才活用的需要,进行正确并且平稳的出入境管理。
更进一步,我国将进入少子老龄社会的时代。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预计人口将开始减少。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的减少我们该如何处理?如何处理才是合理的呢?人口减少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将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这是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然阶段,并且认同它。在推广保证国内劳动力的政策的同时,必须提高每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生产力来面对它。而另一方面,社会中有一种想法,用外来人口来补充减少的人口,以此来保持国内的繁荣。
但是,考虑到我国的历史以及日本人的社会文化思维和感受性,一下子接收大量外国人入境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逐渐地、周密地调整接收的范围(何种行业需要外国人)、条件(拥有何种经验和背景的外国人才能和日本人共同生活)、待遇(提供给接收的外国人何种社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平衡,在不给社会带来摩擦的基础上进行接收工作,以此来保持社会的活力,追求社会的有形和无形财富的增加。在人口减少的时代真正到来之前,我们有必要展望未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准备我国的对应方法。本计划也将确认这一点。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也同时要求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形式,能够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安全。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全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社会的国际化,促进外国人的顺利接收。但是,我国社会仍然有大量的非法滞留者存在,仅官方的统计就有约27万人,加上偷渡者的人数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最近几年与“偷渡”有关的国际犯罪组织也在暗中渐渐活跃起来,这些组织引发的案件的有组织化和巧妙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日本的外国人的犯罪的深刻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次计划 1 将讨论如何更有力、更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
出入境管理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的实施,维持社会的安全与秩序,在尊重人权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外国人的接收,努力实现社会的合理化,建设一个日本人和外国人都能安居乐业、共同生活的社会。
最近国内外情况变化迅速,并且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本计划的制定以今后五年为目标。
Ⅱ与外国人入境·在留相关的情况
外国人入境·在留情况有许多变化和倾向,在此仅指出最近几年引起社会关心的现象和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现象。
1、入境·在留外国人总体的增加与主要在留资格的动向
随着战后我国经济的复兴、国际交流的活跃以及国际航空路线的发展和完善,外国人入境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昭和25年仅18,000人,昭和53年100万人,昭和59年200万人,平成2年突破了300万人。
最近几年受日元的急剧升值、阪神·谈路大地震及沙林事件等的影响,平成7年入国人数有所减少。但是平成8年突破了400万人,再次显示出增加倾向。平成9年创纪录达到4,669,514人。平成10年虽略有减少,仍然超过了450万人。外国人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反映出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
平成10年日本人的出国人数为15,806,218人。在日本人和外国人的出入境中日本人明显处于 “出超”的位置。
在外国入境者中旅游观光客等短期停留者占了九成以上。“在日本生活”的中长期停留外国人近几年来以平均每年2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根据外国人登录者统计数字(外国人登录者包括一部分非法滞留者和旅游观光者),平成10年底共有l 512,116人,创当时最高纪录,约为开始实行外国人登录制度的昭和22年(639,358人)的2.4倍。这个数字约占平成10年我国人口总数(总务厅统计局《日本统计月报》推算人口约12,648万人)的1.2%。
另外,外国人登录者中以在留资格划分的话,拥有特别永久居住权的在日韩国人、在日朝鲜人最多,为533,396人,占全体的35%。这些相当于永久居住者的外国人在战后到昭和30年之间约占9成的比例,从那以后由于大量外国人的涌入,整体比例减少了4成。这些统计数字如实反映了我国社会在留外国人数的变化轨迹。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确实看到我们的新邻居在不断的增加着。
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在此我们将各国外国人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做一下比较:瑞士约为19%,德国约为9%,英国约为4%(以上三国为1997年的统计数值),美国约为5%(1990的统计数值)。在发达国家中我国的外国人口比例绝对不能算高。
(1)以就劳为目的的外国人的入国·在留的变迁
对于入境·在留的外国人中的“外国劳动者”的变迁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现行的出入境管理以在留资格(根据入国·在留的外国人的行动、身份、地位划分为不同类别)为根本制度。平成10年中以就劳在留资格(入管法别表1和2所示在留资格,但“外交”及“公务”除外)新入境的外国人登录者为101,891人,约占新入境总人数的3%。截止到同年末,以就劳在留资格入境的外国人登录者为118,996人。约占外国人登录者总数的8%。
但是实际上,持有无在留活动限制的在留资格的外国人(如以日裔为主的“日本人的配偶者”,“定住者”等在留资格)、在旅游的同时可以工作的劳动旅游(WorkingHoliday)制度的利用者、以及获得资格外活动许可的留学生等都可以就劳。所以“能够劳动”的外国人的比例实际上要更大一些。
更进一步,在后文中我们还将提到,现在国内至少有大约27万的非法滞留者以及未包含在其中却非法入境、非法登陆并进而非法在留的大量夕L国人,如果将他们也看作“非法就劳者”,实际上“正在劳动”的外国人的数字将会更加庞大。我们甚至可以将他们统称为“外国劳动者”。
虽然我们很难掌握这些“能够劳动”和“正在劳动”的外国人的精确人数,但是只要概观一下以“能够劳动”在留资格在留的外国人的动向,就不难发现,虽然我国经济正处在低谷,其人数仍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中,以外籍职员在留资格(“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企业内调动”)入境·在留的人数从平成九年开始增长。这一点充分证明这几年我国的外籍职员正在稳步增加。如果以国籍(出生地)来划分入境者,我们会发现在任何方面都是美国人最多,同时来自中国、印度的在留者明显增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需求的一个方面。以就劳在留资格入境的外国人,受突发事件影响时偶尔会有增减,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一个增加的趋势。我们灵活运用当前政策所规定的接收形式,引入了具有技术、技能或知识的外国人。
(2)研修生、技能实习生的稳定增加与研修制度、技能实习制度的巩固
由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许多企业从昭和四十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由此产生了接受外国人进行技能研修的需求。在国外发展的企业将当地法人或有业务关系的日资企业的雇员送到日本,这些雇员在我国修得有关技术后再回到当地企业,在当地的企业中活用所学技术成为骨干。
之后,应产业界的接收要求,我们决定扩充发展这项制度,不仅仅面向某个企业,而是从为世界作贡献的角度出发,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在以平成2年6月实行的《修订版入管法和出入境管理及难民法》的第7条第1项第2号为基准制定的法务省令(以下称“基准省令”)中,增补了“研修”在留资格及其标准。
然后,平成5年,又设立了技能实习制度,允许经过研修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外国人与接收企业签订雇用契约,于研修结束后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技术。平成9年4月又对其在留期限作了延长。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不断扩充这一制度。
平成6年以前以“研修”在留资格新入境的人数一直呈减少的趋势,之后便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平成10年中以“研修”在留资格新入境的人数为49,797人。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企业对扩大接收研修生规模的热情。
另一方面,自平成5年实行技能实习制度以来,技能实习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平成10年中从研修转入技能实习的人数为13,066人,是平成9年的2倍还多。技能实习制度正不断在我国社会巩固着它的地位。
(3)学生,就学生的接收状况及接收的正规化
在昭和58年制定了“留学生10万人接受计划”后,政府已将推进外国留学生的接收作为一个基本的方针。
平成2年施行的修订本入管法中增加了“留学”(在大学、短期大学、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学习)和“就学”(在高中以及其他学校学习)的在留资格,从出入境管理政策上明确了接收的标准。我们致力于通过有秩序的接收留学生·就学生,积极的促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平成10年中新入境的“留学生”为13,478人,“就学生”为14,540人。如果以国别(出生地)来划分的话,中国留学生为4,522人,约占总体的34%,然后是韩国,美国。中国就学生为6,518人,约占总体的45%,然后是韩国,台湾。
仔细观察近几年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平成4年新入境的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1万大关,之后 3 每年都保持在1万人左右;就学生新入境人数在平成4年为27,367人,平成5年却为18,127人,骤减了约1万人,之后仍然在不断减少,直到平成9年才转为增加,平成10年为14,540人。这是由于以就劳为目的的日语学校的激增致使入国审查变得更加严格,导致就学生人数骤减。平成9年以后的增长说明日语学校的运营步入了正规化。
另一方面,对伪装成学生而非法就劳的非法在留者(已计入外国人登录者数)的强制遣返也是导致以就学在留资格入境的外国人登录者人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成9年起新入境人数开始增加,平成10年的外国人登录者数也开始增加。
在这些留学生中,大学毕业后选择在我国国内企业就业的学生也在增加。自平成6年起,获得“技术”、或“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等在留资格的留学生人数每年保持在2,500人左右。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企业对了解日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又有海外关系的外国人的活跃的期待。
(4)日裔入境的增加及与我国社会有深厚关系的外国人的增加
近几年来,日裔的入境已成为一大社会现象。日裔的大部分以 “日本人的配偶者”或“定住者”的在留资格入境·在留。持有以上在留资格的外国人都“与我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我国有血缘关系”。而“定住者”在留资格则是在平成2年施行的修订版入管法中新增加的。由于这些在留资格在活动上不受入管法的限制,所以有许多南美出身的日裔带着亲属来到日本,不是想常住,而是以就劳为目的。
以“日本人的配偶者”在留资格入境的新入境者近几年一直在增加,日裔入境者也在增加,这些说明我国的国际结婚现象也在增长。但是,平成10年突然比平成9年减少了22%,为24,572人。今后的变化很是让人关心。还有,在实际情况中,在入境后再与日本人结婚,将在留资格变更为“日本人的配偶者”的事例也不少。截止至平城10年底,持有“日本人的配偶者”在留资格的外国人登录者人数为264,844人,约占外国人登录者总人数的17.5%。
另一方面,平成10年持有“定住者”在留资格的新入境者数为21,501人。其中巴西人为12,543人,约占总人数的58%,之后是中国、秘鲁、菲律宾。在平成7年之前这个总数的增长一直很平缓,但平成8年已变为12,773人,约是前一年的1.9倍。平成9年激增至33,353人,为前一年的3.6倍。平成10年则为21,501人,比前一年减少了38%。导致平成8年开始的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平成8年9月份,如果在圣保罗总领事馆申请签证,当地日裔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签证。
截止至平成10年末,持有“定住者”在留资格的外国人登录者人数为211,275人,并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巴西人为115,536人,约占总人数的55%,其次是中国人和秘鲁人。
平城10年末持有“永住者”在留资格的外国人人数比平成5年末翻了一翻,达到93,364人。除在日韩国·朝鲜人外,其他的外国迁入者人数也正逐年稳步增长。
这些以“日本人的配偶者”或“定住者”在留资格在留的外国人(特别是日裔)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定住·永住的意图,但是不可否认“同我国社会关系紧密”的外国人数一直在增加,并且定住·永住化的趋势也在增强。
2、入管法违反者的变迁及各种问题
根据入国管理局的电脑统计数据,截止至平成11年7月1日,我国潜在的非法残留者数为268,421人,比上一次统计(平成11年1月1日)的271,048人减少了2,627人(约1%),比过去最多的平成5年5月1日的298,646人减少了30335人(约10.1%)。之所以会减少,一方面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低迷以及入国管理局与有关机关共同施行的有效的处理非法就劳政策的结果,同时这些政策也减少了以入境·在留为目的的假外国游客的流入。但是另一方面,以非法就劳为目的、以船只为工具的偷渡事件却屡禁不止。这些非法残留者的具体 4 情况如下。
(1)入管法违反者的变迁
截止至平成11年7月1日的非法在留者中,韩国人最多,有63,848人,约占全体的24%,其次为菲律宾、中国、泰国、秘鲁。近几年变化的特征是:过去一度最多、现在仍然很多的泰国人和马来西亚人在减少,而韩国人在增加。
在这些人中入境时的在留资格为“短期滞在”的人数为200,388人,约占75%。即4人中有3人伪装成游客入境。平成4年5月1日以“短期滞在”在留资格入境的非法残留者约占非法残留者人数的84%,之后一直在减少。最近以“兴行(演出)”等在留资格入境企图非法就劳的外国人人数有增加的倾向。
手续较简单的“寄港地上陆许可”以及“船员上陆许可”等特殊上陆许可制度是针对有临时上陆要求的外国人的。有人利用这一特殊制度取得上陆许可后便不法在留,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另外,据推测,有不少外国人虽然手持正规的在留资格却进行违法的资格外活动,或以“短期滞在”在留资格反复出入境,从事非法就劳。
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动向。自平成8年开始,中国等近邻国家的轮船集体偷渡事件频繁发生,急剧增加。由于这些外国人没有办理正规的入国手续,所以我们很难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看看被出入境管理局强制遣返的非法在留者的人数。昭和50年代数字较小,平均每年在500人左右,从那以后一直在增加,平成10年激增至7,472人。非法滞在期间也正在向长期化的方向发展。造成这一事实的主要可能原因是:由于实施了入国审查制度并暂停了免签制度,那些企图到我国非法就劳的外国人通过正式手段入境变得困难,于是就只好坐轮船集体偷渡,或者购买国外犯罪组织制造的假护照入境。尤其是集体偷渡事件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专门以帮助企图非法入境的外国人偷渡为生财之道的国际犯罪组织异常猖獗。犯罪组织经常保持偷渡两国之间的联系,有组织的确保偷渡费的回收,建造隐藏偷渡船只的仓库,将非法入境者在海上偷偷转入渔船,其手段越来越恶劣、越来越巧妙。
利用飞机非法入境、登陆的案例也发生过不少次。这些事情大多有伪造、改造护照的蛇头的参与。
针对这些蛇头,平成9年修订的入管法中增加了与集体偷渡有关的罪名,并加强了取缔。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非法入境者依然不断涌入。
(2)入管法违反事件的特征
①非法就劳期伺的长期化以及非法就劳的零星化和扩散化
被强行遣回的入管法违反者中8成以上为非法就劳者,而这种就劳期间正在变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法就劳者向地方扩展以及同一地区非法就劳者人数的减少(零星化);(2)随着我国入国·在留外国人数和非法滞在者数的增加,我国社会对外国人存在的特殊感变淡,导致信息提供量减少,使取缔工作的效率降低;(3)由于登陆审查的严格化导致再次入境变得困难;(4)经济不景气导致收入减少,不容易在短期内赚够目标金额,致使在我国继续非法就劳的人口增多。
②与有组织的蛇头相关的恶性化·巧妙化案件的增加
入国管理局一直在严格登陆审查,加强取缔,努力减少非法滞留者。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与被称为蛇头的中国人偷渡中间人等国际犯罪组织有关的非法入境案件、与从事护照、外国人登录证明书等伪造的中间人有关的各种造假案件和有组织的假冒日裔案件等犯罪案件的增加,非法入境的各种手段正走向恶性化、巧妙化。
(3)非法滞在者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非法滞在者中的绝大多数都参加非法劳动,这一点不仅可能威胁到作为我国出入境管理政策中心的在留资格制度的根本,而且在不同的行业里也会同日本人发生竞争,抢走本采就被工作危机困扰着的日本人的工作机会。在经济上,雇用低薪的非法劳动者的雇主会比雇用合法劳动者的雇主有更强的竞争力。非法就劳者的存在会妨碍经济竞争的公平性。
投诉在日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呈增加趋势,给我国的社会治安产生了恶劣影响,这一点已经到了不可坐视的地步。在投诉的外国人犯罪的案件中非法入境者和司非法滞留者约占6成,并且有些非法滞在者有可能以籍贯·血缘结成团体,进行有组织的恶性犯罪。有时也会使事态深刻化,于当地住民之间产生裂痕。
另一方面,由于为非法劳动者介绍工作的蛇头得到了过多的非法利益,使这些劳动者受到剥削。也可能因为雇主方面的原因而得不到劳灾补偿和必要的医疗,得不到人权保障。
而人权问题上再加上由于非法滞在者而发生的未支付医疗费用的问题,将会给雇主、医疗机关、地方公共团体之间带来深刻矛盾。
Ⅲ 出入境管理政策的主要课题及今后的方针.
根据Ⅱ中所总结的近几年我国外国人入境和在留的情况,担任出入境管理的入国管理局在分析了国内外局势的前提下,致力于制定有效、高效的政策,使政策能够顺利、正确的施行。
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根本是正确实现出入境管理的两大使命:(1)顺利接受外国人,(2)排除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今后要展望二十一世纪初社会发展的方向,适应时代的各种要求和国内外的具体需求,更加准确的进行出入境管理。
当前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为:(1)顺应国内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顺利接收社会需要的外国人。(2)进一步保障社会的安全,用现实并且有效的方法处理非法滞留者问题。(3)放松管制,使手续更加合理化。同时要建立国际性的协调体制。另一方面,在施行这些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外国人的人权。
针对各项课题,出入境政策的方针和具体政策如下:
1、响应国际化与社会的要求顺利实现外国人的接收
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我国应该以建设更加开放的经济社会为目标,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定与繁荣。
当今的时代,通过产业结构、企业行动等社会领域的交流来取得国际上的相互理解极其重要。顺应社会需求,顺应我国国际化的要求,比以前更加主动地、顺利地、稳步地接收外国人的要求日益强烈。
但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我国要接收移民,大范围的、一步到位的接收大量外国人。我们必须充分地分析接收环境和其他国内外实际情况,积极活用各种现行的制度,适应社会的需求,灵活地接收外国人,避免给社会带来摩擦或动摇。
在中长期的计划中,应继续探索今后社会的合理形态,同时要达成社会共识,决定接受实现这一合理形态所必需的外国人的范围和应为其提供的待遇。
我国要实现对外国人的顺利接收,应从以下几个课题入手:
(1)顺利接收我国需要的外国劳动者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关于接收以就劳为目的的外国人,一方面表示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允许其登陆并可视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对于简单劳动者的接收则一直抱着慎重的态度。这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政策。但是其中有几点仍需要重新讨论。
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企业内调动”最长滞在期限5年的限制;整理“技能”的对象范围;如何正确使用“兴行(演出)”这一在留资格等等。其中取消“企业内调动”最长滞在期限 6 这一条。一方面是希望本国商人更有作为的外国政府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进规制缓和计划的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激化,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导致对拥有高度专门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经济活动的管制放松使企业的活动更加灵活,需要一个更为有弹性的人才来源。国际上也要求商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自由流动。总之,从现在开始世界将进入一个物资、金融、信息以及人才、企业全球性流通的时代。
②今后的方针
由于上述情况,今后的出入境政策必须在保持我国社会的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满足上述要求,创造一个更加顺畅的接收外国人的环境。例如国内外众多企业提出要求制定“投资.经营”在留资格的标准,就长期出差等商业活动作出讨论。
因此,有必要适应社会的要求来制定出入境管理政策,维持包含劳务市场在内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不断进行管理、协调,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促进国际商业人员流动,接收有专业技术的外国劳动者,同时为接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扩大接收。尤其现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出入境管理要保证这方面人才的交流。
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社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还有可能从文化方面增强社会的活力,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扩大选择范围。另外,通过技术交流支援亚太地区经济也将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积极的接收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就应该重新制定最低工龄、接收范围、以及在留资格的范围的标准。同时,社会上现在有一些需求的形式没有与之完全匹配的在留资格,如果我们判断其应该接受,就应该增加相应的在留资格,使这些外国人,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又不会给日本劳务市场和社会生活带来恶劣影响。
从中长期来看,今后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的不足。现在就有人提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看护劳动行业的需求越来越高,有必要探讨在此行业内接收外国人劳动者。
对于专业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公认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接收,同时将分析社会的需求,从以下几点分析是否接收:(1)提供劳动力的外国人的入境·在留不会给我国社会带来社会问题;(2)在保证技术或技能的基础上等价提供劳动力;(3)这些技术人员或技能人员对其他各国的必要性。还将重新分析与在留资格相对应的职种,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对我国产业和国民生活的影响,制定出一项能够灵活调节外国人入境者数的接收方法。
(2)研修制度以及技能实习制度的正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充实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以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为基础,平成五年创立了以通过研修掌握了一定技术的人员为对象的技能实习制度。即为了使研修人员能够在研修结束后进一步巩固修得的技术,将更加高级的技术带回国家,允许研修人员和研修所在企业签订雇用协议,进一步研修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作为学习的“研修”和在雇用关系下学习技能的“技能实习”来有效的保证技术的转移,其主旨是通过接收研修生,实现技术转移,造就人才,为世界做出贡献。因此这项制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制定技能实习制度时规定,技能实习和研修的滞在期加起来不得超过2年。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人士反映:要学得预期的技术水平“2年以内”不一定够。同时结合社会各界的要求,将通过2年的研修和技能实习后能够达到预期技术水平的职种定为技能检定基础1级职种,并将其作为本制度的对象之一。而对于技术含量高的技能检定基础3级职种则将研修和技能实习合计2年的滞在期延长到3年,并从平成9年4月开始实施。由财团法人国际研修协力机构根据公益法人所实施的检定·资格考试的标准来进行评定,从研修转向技能实 7习后,其在留资格也从“研修”变为“特定活动”。
作为技能实习制度的对象的技术也考虑到研修生送出国的要求,通过完善公正的评定制度,将技能实习制度的对象职种从制度开始施行起的17种增加到平成12年2月的55种。总共有约3万人的研修生转成技能实习生,进一步学习技术。但是,在技能实习制度巩固、发展的同时,研修生、技能实习生的失踪、逃跑事件以及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接收团体、接收企业、研修生本人、技能实习生本人以及外国的送出机关并没有完全理解作为学习的“研修”以及雇用关系下的技术实习制度的主旨和目的。
针对这些事态,平成11年2月制定了《研修生及技能实习生入境·在留管理指针》,用以指导、启发致力于相关制度正式化的有关人士。
另一方面,虽然技能实习制度的对象职种正在渐渐增加,但是现在能够转成技能实习的职种还只限于55个职种。有意见指出,对要求学得比技能实习更高的技术的研修生以及接收机关的要求还没有充分考虑。
②今后的方针
出入境管理政策一直贯彻通过接收外国人为国际作贡献,促进国际协作的基本方针。今后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它,要在国内创造一个便于接收研修生、技能实习生的环境。
研修生制度以及技能实习制度是在上述各方面的期望下创立,运行的,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技术转移,做出国际贡献,应该进一步完善、充实这些制度。由于接收培养研修生也会促进企业的国际业务和加强企业活力,接收机关对此制度的期望也在增加。要有计划的进一步充实完善广受各方面好评并不断巩固着的研修生制度和技能实习制度。
为此,首先要消除、改善本制度施行过程中日益显著的各种问题。必须继续按照上述指针对接收机关进行指导,防止出现失踪等现象。在灵活、正确的运用本政策的同时,重新探讨本政策,使其不断完善。
具体的,首先在实施研修和技能实习政策时要在确保正确合理的管理的基础上简化、合理化现行手续,使接收更加顺利。
其次,要进一步促进对研修制度以及技能实习制度的宗旨的理解。实行研修制度和技能实习制度,使研修生可以通过研修掌握基础技术,并允许掌握了足够的技术、能够有效果地进行技能实习的研修生与接收企业签订雇用合同,转入技能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更高的技术。为此,首先要创造可以让研修生掌握基础技术的充实的研修环境。同时要与有关省厅共同探讨这二项制度的具体方针,使研修和技能实习能够最有效的施行,使修得高级技术成为可能。
技能实习的对象职种范围一直在渐渐扩大。现在仍有呼声要求将技能实习范围扩大到农业、水产加工业、宾馆服务业等行业。今年后将与有关省厅协作探讨一个方案,对希望通过技能实习进一步掌握更高技术的研修生和接收机关的要求做出迅速、合理的回答。
在重新探讨这一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与有关省厅一起商讨创设独立在留资格的需要,为这些制度创造一个法律的基础。同时为了防止非法滞留者的非法就劳,要强化对接收机关的指导和与送出机关的合作。
在政府直接指导的同时,作为技能实习核心的财团法人国际研修协力机构也将建立一个能够更实现其充实机能的体制。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使不断巩固·发展着的研修制度和技能实习制度得到国际上的理解,适应它们各自的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3)推动学术、文化、青少年交流,积极接收留学生、就学生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为了保证学日语的就学生按照其在留资格进行活动,根据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按照 8 重新审查、探讨基准省令的方针,就如何正确接收就学生作了讨论。平成6年制定了《我国日语留学生的在留状况及接收方针》,要求对于有问题的教育设施要严格处理;要严格审查就学生学习日语的意图及其基础能力。
接收留学生、就学生是国际学术交流和青少年交流发展的强烈要求,加强在留管理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接收。由于社会各界的要求,近几年来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为了减少留学生问题、减轻申请者的负担,与“就学”在留资格对应的在留期限从原来的“6个月”延长至平成9年4月后的1年。
其次,原则上不允许留学生在完成专门学校的课程后在我国就职。但是自平成7年1月开始,对完成某些专修学校课程的留学生授予“专门士”称号,在明确、巩固了专门学校的职业实务教育机关的位置的前提下,允许其为就职而变更在留资格。
另一方面,原来从专修学校升入大学要求专修学校的学习内容一定要与大学的专业内容有关联关系,现在对其进行改革,允许只以继续学习为由更新在留期间。
平成11年重新探讨在留期限时新增加了“2年”的“留学”在留资格,给留学生带来了方便。
②今后的方针
学术·文化·青少年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培养合作协调意识。各种青少年交流也是双方未来国际交流的主力人材之间的交流,应该有预见的推进它的发展。争取理解我国国情的外国青少年,强有助于我国将来的国际发展。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希望进一步积极接收留学生、就学生,因为他们是我国和他们的祖国的未来。应该进一步推进留学生的接收制定出能够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留学生的方案。
具体的,将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施行促进留学生、就学生以及研究者的接收的各项政策,并通过体育运动、商业活动、打工旅游等制度支援这一交流。
日韩将共同举办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为了确保这次国际大赛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保证人才的顺利往来,另一方面也要阻止有可能带来问题的人的入境。
留学生的接收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知识性的国际贡献”。应该与有关省厅共同协调接收,改善包括有可能成为留学生的就学生在内的对我国抱有兴趣、勤奋好学的外国学生的接收环境,完善教育环境。
作为其中的一环,‘为了学生的便利和在留的合法化,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育机关应该对留学生、就学生的合法在留负责。
另外,出入境管理政策也将做出政策上的支持,考虑到留学生就职等完成学业后的去路问题,增加来我国留学的吸引力。即今后将积极承认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留学生因就职而引起的在留资格的变更。这是因为,留学生是已经熟悉了我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的外国人,可以在完成学业后在我国作为研究者或公司职员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在产业界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也将支持外国学生在我国企业进行的就职体验计划,为外国学生体验、理解我国的商业文化提供机会。
(4)长期在留我国社会的外国人的定居的顺利化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现在我国入境•在留的外国人中拥有“永住者”、“日本人的配偶”、“定住者”在留资格,或者持有其他在留资格但长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社会的一员滞在的外国人数正在增加。他们与我国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外国人能否在我国安居乐业的重要性也随之不断增加。
出于这些考虑,平成8年7月开始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有日本籍子女、希望一个人在我国监护·教育子女的外国人家长以“定住者”在留资格在留。
另外,为了促使外国人在留的安定化,平成11年10月开始将27种在留资格中的21种在留期限从原来的“1年”延长为“3年”。
永住许可使外国人能够得到最安定的法律地位。这一许可将比以前略有放松。
②今后的方针
今后我国社会如果接收如上述(1)、(3)所示的外国人才,就应该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且在多方面加以支持,努力创造一个日本人和外国人共生、共存的社会。
为此有必要探讨“永住权”、“定住者”在留资格的应用,使成为我国社会不可缺少的外国人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社会地位。
对于作为我国社会的定居者和社会成员的外国人,今后要将现在不连续的政策改变成综合的、整体的外国人政策。
例如自平成2年起至今来日本的第2代、第3代南美日裔,给日本的教育机关、地方共同体等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后有必要同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就定住者的接收范围和接收后的各种政策进行探讨,做出综合的调整。
从政策为外国人服务的观点出发,对待作为日本社会的构成者、居住者的外国人,要保护他们的人权,在生活方面给予同日本人一样的支持。这时就要求与有关省厅,特别是与居住者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公共团体或者NGO(非正式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协调体制,使得在办理外国人入境·在留手续的入国管理局中也接收其他与政府有关的咨询,然后再转达给有关机构。
2、关于非法滞在者的现实并且有效的对策
出入境管理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正确的接收外国人保持我国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了更加顺利的接收外国人,就更有必要进一步改善现在的司非法入境、非法滞留者的情况,整顿接收体制。非法滞在者大多进行着非法就劳,放任非法就劳者,就会使接收非法就劳者的雇主违反我国有关的劳动法规,也会产生许多人权问题。
所以出入境管理部门要在进一步增强力度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制定更加现实的解决方案。其主要课题以及具体政策如下。
(1)实行强有力的、有效的非法滞在者对策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为了防止以非法就劳为目的的外国人的入境和非法就劳的外国人的定着化,以减少以上事件为基本方针,施行了以下政策。
从平成五年开始提高了伪造、变造文件的识别技术,强化了登陆审查、取缔制度,加强了实际调查,扩充了收容设施,完善了护送遣返体制,确立了与国内外有关机关的协作关系。这些措施并不是无关联的,是在刑事司法部门的协作下进行的一个令企图非法就劳的外国人“不想来→不能来→不能入境→不能在留→强制遣返”的综合措施。
加强取缔机制,具体说就是增加机动取缔小组,增加对付复杂、恶性案件的专门小组,动员全国入境警卫官进行首都圈等范围的大规模取缔。
另外,平成元年修订的入管法增加了以非法雇主、蛇头为对象的非法就劳助长罪;针对平成8年以来轮船集体偷渡的猖獗,平成9年修订的入管法增加了与集体偷渡有关的罪名;平成11年为了加强对非法入境、非法登陆、进而非法在留的外国人的处理,增加了非法在留罪,并将被遣返后的再次入境申请限制期从1年延长至5年。通过对入管法的修订增加了处理非法滞在者的法律措施。②今后的方针
我国出入境管理秩序的维持是在在留资格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最高目标是,严格的排除现实中未拥有在留资格而在留的外国人,减少违反入管法的人数。
尽管近几年来非法滞留者人数逐年减少,其数量仍然很庞大,非法就劳时间也有增长的趋势。并且,现在以非法就劳为目的、以船舶集体偷渡等为入境手段、然后在我国非法滞留的非法入境者人数激增。这些非法在留行为不仅妨碍了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给我国的社会、经济、治安等方面带来了恶劣影响。鉴于这种情势,这次修订将增加非法在留罪,同时将建立24小时及时处理体制及时将外国人出入境记录和外国人登陆情况提供给有关机关。继续坚持取缔非法滞留者,严格入境审查,确切把握在留状况,积极开展教育活动,综合、有机的展开非法就劳对策。
今后的基本方针是:努力使靠有限的人力实现有效的取缔成为现实,重新修订制度,增加有效的强制遣返手段,利用高科技管理信息、使用信息,在加强同国内搜查机关的合作以便及时处理国际犯罪的同时,创造一个国际合作的环境。
在严格、公正的执行这一系列强制遣返手续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外国人的人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整顿环境,提高职员的思想。
A信息管理与技术革新
信息管理要更加迅速的取得并管理外国人的出入境情报,正确的掌握实际情况,以便展开更加有效的从入国前开始直到归国后为止的综合性的管理政策。
现代的管理要求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在瞬间收集掌握各种情报,并进行有效的运用,这对于身负维持日本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的出入境管理部门来说尤其重要。但是实际情况中仍然有些未能及时处理的情况,所以今后要推广使用可机器读取的护照和签证,完善硬件和软件体制。
另外,作为技术革新的一个方面,要发展对伪造、变造文件的鉴别技术。在伪造技术急速高度化的今天,尤其要增设高技术部门加强与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要整体提高入境检察官和入境警备官的知识技术水平。
B加强取缔
入管法违反者不仅正在零星化、扩散化、长期化以至固定化,还在广泛化、恶性化、巧妙化,有些还在组织化。为了处理这些情况,必须要在具备了专业知识、技术、机动力的基础上展开广泛的取缔活动,尤其要针对与扰乱法纪的蛇头等有关的有组织的恶性案件、关系全国的复杂疑难案件、以及长期司非法滞在者作重点取缔。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恶性罪犯以及与非法滞在者有关的蛇头的情报,灵活有效的利用这些情报。
为了减少入管法违法者,就要正确的掌握外国人的在留状况,积极取缔,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充实预防工作,防止违法的雇用,防患于未然,配置负责防止违反入管法的专门职员,对雇主进行启发教育。
C灵活使用收容设施和早期遣返
要实现顺利的强制遣返,就必须完善并灵活有效的利用收容设施。在扩充东京入国管理局的收容所的同时,灵活有效的利用3处入国管理中心,完善减少入管法违法者的后援体制。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同各国驻日使馆的合作,尽快取得遣返归国所需的护照,早日实现遣返,以促进积极的取缔活动。
D确立同国内有关机关的合作体制
为了严厉打击非法在留罪、集团偷渡罪、非法就劳助长罪等犯罪行为,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国内要强化与警察厅、劳动省、海上保安厅等有关机关的合作,同时灵活运用区域网络、因特网接收情报,构建新的情报收集体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违反入管法事件的发生,与有关机关建立紧密的信息交流、共享,必要时可共同行动以取得更好的取缔效果。
国际方面,在配合国内有关机关工作的同时,积极同有关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机关及有关机关 11 取得联系,建立相互合作的体制并进行信息共享。
(2)在考虑到不法滞在者与我国社会的关系的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中已经明确表明,对于非法滞在者我国不采取有的国家施行的豁免政策。豁免政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承认非法滞在者的合法地位的政策,是为了维持法律秩序而施行的例外措施。即使“只此一次”也会导致那些期待着下一次的外国人的流入,诱发非法滞在的长期化,并不是解决非法滞在问题的良策,反而有导致事态恶化的危险。
所以我国对于非法滞在者,除司非法务大臣认定其有特别在留必要的时候允许其特别在留外,一律按照入管法强制遣送回国。
得到特别在留许可的外国人大多与日本人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在各方面已为将来在我国的生活打下基础的人。比较具体的有,同日本人结了婚,存在着婚姻关系的事实,除了入管法之外并没有违反其他任何法律。
对于特别在留许可,法务大臣要综合考虑每件案例的在留理由、外国人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平时表现、人道主义的必要以及对其他非法滞在者的影响等各方面情况,如果此外国人同我国社会关系紧密,将其强制遣返将会产生重大的入道主义问题,则考虑允许其特别在留。
对于包括非法滞留者在内的滞留者,今后在原则上将按照(1)所述的方针,努力争取早日清除。对于那些个别的同日本人、永住者以及特别永住者有紧密关系,同我国社会关系密切的外国人,将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酌情处理。
3其他主要课题
(1)由限制的放松和体制的完善而带来的人才交流的顺利进行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第一次出入境管理法鉴于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促进人才的交流。另外在整个社会推进规制缓和计划的形势下,要求政府各部门放松限制的声音不断强大,出入境管理部门也有必要实施一些具体的措施。
出于以上要求,在很大范围内放松了限制。平成6年趁关西国际机场开始运行的机会,完善了其审查机制,完善了地方机场国际化所需的审查机制,重新研究了促使其业务扩大化的审查机制,简化了申报文件,扩充了代理申请制度,扩大了免签、数次签证的对象范围。平成10年的修订入管法承认台湾护照为有效的入境护照。平成11年的修订入管法将允许再次入国的有效期限从1年以内扩大到3年以内。同年10月又开始实施修订后的在留期限政策。
应该进一步完善体制,加强对能够降落国际航班的地方机场的出入境管理,使政策能够为居住在全国各地的外国人服务。
②今后的方针
根据上述情况,今后的政策要继续维持我国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进一步促进人才的顺利交流。同时,也将积极响应规制缓和计划,公开信息,减少行政支出。
具体的将探讨继续放宽如平成11年施行的延长再入国许可有效期、延长在留期限等管理制度的可能性。同时要大力推广可机器读取护照的使用,促进业务的自动化。
另外,为了保证预计平成17年开放的中部国际机场的顺利启动为了适应地方机场的国际化,必须完善现在的审查体制。同时,为了建立起一个高效率、完整的管理体制,就必须继续调整办事处,强化其机能。
对于在留我国的外国人的在留手续,一直是将有问题的案件和没问题的案件区分处理的。今后将进一步明确区分标准,对于有问题的案件要彻底查清,努力做到更加公正,使审查更加顺利。同时要尽量将审查方针公开化,使行政管理进一步透明化。
关于手续的简单化、合理化,将鼓励对代理申请制度(委托熟悉手续的有关人士代替外国人办理申请手续)和事前检查制度(精通入管政策的团体在事前对申请文件进行检查)的有效利用,并讨论使用邮件、电子邮件申请的可能性。具体的例如:如何使飞机、轮船的工作人员的登陆手续更加合理化。
为了使政策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要积极开展活动,向人们提供有关信息,增加现有的咨询窗口,通过因特网等媒体扩大信息的提供量。同时开展公听制度,积极听取我国人民和外国人对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放宽限制、完善审查体制,将使手续更为简单迅速,有助于外国人滞在的安定化,改善其人权状况。另一方面,要施行这些手续,就必须提高职员酌思想意识,尊重外国人的人权。
(2)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第一次出入境管理基本计划将与外国的出入境管理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交换作为非法就劳处理对策的重要一环,这些信息包括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外国剩余劳动力的情况,关于国外蛇头组织动向的情报等内容。
按照这一方针,对存在越国境人口移动问题的国家政府提出了解决问题或者改善状况的具体意见。同时,为了和同样被国际犯罪组织困扰的其他国家的出入境管理机关交换情报和意见,主办了“出入境管理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另一方面,考虑到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出入境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这一地区人才的正常交流,召开了专门研讨会,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我国的伪造、变造文件的识别技术和出入境管理信息的自动处理技术。
②今后的方针
随着当今世界国际交流的活跃化、复杂化,各国出入境管理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协作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性。世界范围、亚太地区的出境管理的协作关系正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集体偷渡、非法移民蛇头、买卖妇女儿童等与国际犯罪组织有关的事件不断发生,从保护人权的观点出发也迫切要求建立国际性的合作体制(制定国际组织犯罪条约及有关协议书)。
我国在与有关各国的出入境当局交换情报、共同作战、交流技术、尽最大努力推进国际合作的同时,要同有关各国建立紧密的联络体制,继续开办“出入境管理研讨会”,摸索建立国际出入境管理网络的方案。
我国应该采取以上的措施,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继续自己的任务。
(3)合理应用难民认定制度
①至今为止的情况
我国认为对难民提供国际性的保护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加入难民条约(昭和56年条约第21号)及其协议(昭和57年条约第1号)后,逐渐建立了必要的体制。但是,近几年来国际形势变化迅速,伴随着地区纷争及各国国内形势的不稳定,我国的难民认定申请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社会的关心也越来越强烈。
难民认定遵守难民条约,根据难民条约中对难民的定义来进行认定。自制度实行到平城10年共有1,703人作过申请,其中227人通过认定,1,090未通过认定。
另一方面,对于虽然没有通过难民认定但根据其国家的现状实在难以归国的特殊情况,有弹性的在认定其为非难民之后仍给予其在留资格。到平成10年共有156人得到此种在留资格。
②今后的方针
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可以预料将不断的有难民流入。所以要努力发展信息的收集和调查技术,以便在有难民申请的时候能够迅速、正确的进行认定。迅速的处理案件不仅能够尽早保证真正的难民的稳定的社会地位,而且可以减少诱发滥用难民认定制度行为的可能性。
对于虽然没有通过难民认定但根据其国家的现状实在难以归国的申请者,将继续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处理。
注:
平成元年=1989年平成2年=1990年平成3年=1991年
平成4年=1992年平成5年=1993年平成6年=1994年
平成7年=1995年平成8年=1996年平成9年=1997年
平成10年=1998年平成11年=1999年平成12年=2000年
第四篇:出入境管理
出入境管理行政许可事项
一、公民申请因私出国护照初审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
2、条件:具有即墨市常住居民户口的居民、非法定不准出境人员
3、程序:本人到出入境管理科持相关材料当面口头提出申请,工作人员经对申请人所提供申请材料核对无误后,将申请人信息录入微机,采集申请人现场照片,打印《因私出境证件申请回执》,经申请人核实无误后予以签收,当场办结申请受理。
4、数量:
5、时限:当场办结申请受理(从受理至发证需15日)
6、所需提交的材料:
①、填写完整的“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二份 ②、近期正面免冠背景为白色的彩色二寸光面照片二张 ③、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复印件
④、由劳务公司办理的出国劳务人员,须提交有外派劳务经营权的劳务公司出具的劳务项目的说明、劳务外派经营资格证书
7、表格:《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
8、收费标准:
首次申请护照:200元/证
护照换发:220元/证
补发护照:420元/证
9、受理机构名称、办公地址:
即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即墨市振华街152号
10、办理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1、咨询投诉渠道
咨询电话:88523569投诉电话:8851206
2③、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二份,复印规格为A4;提交18位的身份证编码)。
二、公民往来港澳通行证初审
1、依据:《往来港澳通行证和签注受理、审批、签发管理工作规范》
2、条件:
①、具有即墨市常住居民户口的居民
②、申请赴港澳商务签注,申请人所在公司须在即墨市本地 ③、非法定不准出境人员
3、程序:本人到出入境管理科持相关材料当面口头提出申请,工作人员经对申请人所提供申请材料核对无误后,将申请人信息录入微机,采集申请人现场照片,打印《因私出境证件申请回执》,经申请人核实无误后予以签收,当场办结申请受理。
4、数量:
5、时限: 当场办结申请受理(从受理至发证需15日)
6、所需提交的材料:
①、填写完整的“内地居民赴港澳申请审批表”二份(请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②、近期正面免冠背景为白色的彩色二寸光面照片两张(照片大小:48×33mm,头部宽度:21-24mm,头部长度:28-33mm)。
④、内地居民申请赴香港或者澳门商务,须由其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受理。“受单位派遣赴香港或者澳门商务”中“单位”是指:经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或者在国家税务部门办理了税务登记且有生产经营的单位以及境外企业常驻内地代表机构。申请3个月或者1年多次商务签注,所在单位须事先向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在本市工作的外地人员申请材料受理后,需根据《往来港澳通行证和签注受理、审批、签发管
理工作规范》的规定向申请人常住户口所在地地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发函核查有关情况。申请商务签注须提交所在公司年检过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凭证并提交复印件和派遣函(法人代表签字),申请一年多次签注的还须提交上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纳税证明;申请一次和三个月多次签注的,可免交公司纳税证明。派遣单位在为申请人出具的派遣函上必须明确载明:(1)申请人是否为本单位工作人员;(2)赴港澳商务项目;(3)港澳接待单位名称;(4)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以及产生的后果由本单位负相应法律责任的声明;(5)单位负责人签字及联系方式。
⑤、申请赴港澳探亲,须提交在港澳亲属身份证及回乡证或外国护照复印件和亲属关系证明。探望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就学或者就业的亲属。“亲属”是指:配偶,父母或者配偶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申请人的配偶、子女可随同申请。
⑥、申请赴港澳旅游,须交验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指定旅行社出具的全额旅游费用发票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⑦、经香港或者澳门有关部门批准在香港或者澳门就学、就业、培训的人员及其亲属可申请逗留签注。(1)赴香港就学、就业、培训人员及其亲属,须交验香港入境事务处出具的相应进入许可原件,并提交复印件。(2)赴澳门就学,须交验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出具的《确认录取证明书》及澳门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原件,并提交复印件。赴澳门就业,须交验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出具的《受雇非本地劳工预报名单》或者澳门社会文化司或者经济财政司出具有申请人姓名的批准文件原件,并提交复印件。赴澳门就业人员的亲属,须交验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出具的批准通知书原件,并提交复印件。(3)通过劳务经营公司申请赴香港或者澳门就业,还须提交商务部《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劳务合作项目审批表》复印件。(4)所持往来港
澳通行证上逗留签注有效期届满,继续申请在香港或者澳门逗留。其中,在香港就学、就业、培训人员及其亲属,须交验香港入境事务处出具的延期许可原件,并提交复印件;在澳门就学,须提交澳门高等院校出具的在学证明;在澳门就业,须交验经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核准的有申请人姓名的续期名单表或者澳门社会文化司或者经济财政司出具的有申请人姓名的批准文件原件,并提交复印件;在澳门就业人员的亲属,须交验澳门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出具的批准通知书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⑧、因治病、奔丧、诉讼、应试、处理产业、学术交流等特殊事由申请赴香港或者澳门的,提交与从事该非公务活动相应的证明材料。
⑨、申请赴港澳定居,按《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定居审批管理工作规范》执行。
7、表格:《内地居民赴港澳申请审批表》
8、收费标准:往来港澳通行证100元。一次签注20元,二次签注40元,三个月、一年多次签注100元。(注:香港澳门签注分别收费)
9、受理机构名称、办公地址:
即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即墨市振华街152号
10、办理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1、咨询投诉渠道
咨询电话:88523569投诉电话:8851206
2三、公民前往台湾通行证初审
1、依据:《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签注审批签发管理工作规范》
2、条件:
①、具有即墨市常住居民户口的居民
②、非法定不准出境人员
3、程序:本人到出入境管理科持相关材料当面口头提出申请,工作人员经对申请人所提供申请材料核对无误后,将申请人信息录入微机,采集申请人现场照片,打印《因私出境证件申请回执》,经申请人核实无误后予以签收,当场办结申请受理。
4、数量:
5、时限: 当场办结申请受理(从受理至发证需15日)
6、所需提交的材料:
①、填写完整的“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审批表”二份(请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②、近期正面免冠背景为白色的彩色二寸光面照片二张(照片大小:48×33mm,头部宽度:21-24mm,头部长度:28-33mm)。
③、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核对原件存留复印件二份,复印规格为A4;提交18位的身份证编码)。
④、《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旅行证》原件、复印件。⑤、因公赴台的,提交国台办批件。
7、表格:《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审批表》
8、收费标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通行证30元。签注20元。
9、受理机构名称、办公地址:
即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即墨市振华街152号
10、办理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1、咨询投诉渠道
咨询电话:88523569投诉电话:8851206
2四、台湾居民往来大陆签注延期
1、依据:《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
2、条件:持有合法证件来大陆探亲的台湾居民
3、程序:本人或委托代理人到出入境管理科持相关材料当面口头提出申请,工作人员经对申请人所提供申请材料核对无误后,当场给予受理
4、数量:
5、时限:当场办结申请受理(从受理至发证需4个工作日)
6、所需提交的相关材料:
①、提交填写完整的《台湾居民签注延期申请表》一份。②、提交本人合法有效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7、表格:《台湾居民签注延期申请表》
8、收费标准:20元/件
9、受理机构名称、办公地址:
即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即墨市振华街152号
10、办理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11、咨询投诉渠道
咨询电话:88523569投诉电话:8851206
2五、行政事业性收费
1、项目:台湾居民一次有效来往大陆签注收费
2、依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改价格[2005]1460号
3、标准:20元/每件
第五篇:出入境管理
中国现行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本文所称中国出入境管理体制是指作为中国主体部分的中国内地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出入境管理体制在内。与世界各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相比较,中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但具有国际出入境管理体制的一般复杂性,而且具有中国的特殊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国际出入境管理与国内出入境管理、因公出入境管理和因私出入境管理互相交织,导致大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复杂性
出入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是指出入国境。因为这些国家的边境和国境是一致的,出入边境就是出入国境。据此,出入境可通俗理解为跨越本国和外国国境的活动。由于出入境涉及本国、前往国以及途经国的领土主权,所以更明确地说,出入境是指一国公民经本国政府主管机关批准和前往国家或地区许可,持规定的有效出入境证件和签证,从本国出境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或者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返回本国的活动。而在中国,由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内地与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澳门和尚未与内地实现主权认同统一的台湾地区的人员往来仍然属于出入境行为。不过,按其性质划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的“境”只能理解为狭义的“边境”,即国家之内的非主权边境,而非国家之间的主权边境。由此,中国公民的出入境行为就可分解为出入国境和出入边境或者国际出入境和国内出入境两大类别。中国公民往来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不属于国际出入境行为,只能看做是国内出入境行为。另外,按照出入境事由划分,在中国还有因公出入境和因私出入境之分,而且因公、因私的内涵在不断演变。现实的演变趋势是:因公出入境是指受本国官方的派遣,办理官方事务的出入境行为;因私出入境是办理单位民事事务和个人私事的出入境行为。
现实的做法是中国公民(主要指中国内地公民)的国际出入境(出入国)行为,需持外交、公务护照的,由外交(外事)部门签发和管理;需持普通护照的,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内地公民因公往来港澳地区的出入境证件由中央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私往来港澳地区和港澳居民往来中国内地的出入境证件则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公、因私往来台湾地区则全部由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此外,参考国际惯例,中国海员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又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授权的港务监督机构负责。由此,中国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分属于公安、外交(外事)、港澳办和交通四个系统。中国现行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本文所称中国出入境管理体制是指作为中国主体部分的中国内地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出入境管理体制在内。与世界各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相比较,中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但具有国际出入境管理体制的一般复杂性,而且具有中国的特殊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国际出入境管理与国内出入境管理、因公出入境管理和因私出入境管理互相交织,导致大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复杂性
出入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是指出入国境。因为这些国家的边境和国境是一致的,出入边境就是出入国境。据此,出入境可通俗理解为跨越本国和外国国境的活动。由于出入境涉及本国、前往国以及途经国的领土主权,所以更明确地说,出入境是指一国公民经本国政府主管机关批准和前往国家或地区许可,持规定的有效出入境证件和签证,从本国出境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或者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返回本国的活动。而在中国,由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内地与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澳门和尚未与内地实现主权认同统一的台湾地区的人员往来仍然属于出入境行为。不过,按其性质划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的“境”只能理解为狭义的“边境”,即国家之内的非主权边境,而非国家之间的主权边境。由此,中国公民的出入境行为就可分解为出入国境和出入边境或者国际出入境和国内出入境两大类别。中国公民往来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不属于国际出入境行为,只能看做是国内出入境行为。另外,按照出入境事由划分,在中国还有因公出入境和因私出入境之分,而且因公、因私的内涵在不断演变。现实的演变趋势是:因公出入境是指受本国官方的派遣,办理官方事务的出入境行为;因私出入境是办理单位民事事务和个人私事的出入境行为。
现实的做法是中国公民(主要指中国内地公民)的国际出入境(出入国)行为,需持外交、公务护照的,由外交(外事)部门签发和管理;需持普通护照的,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内地公民因公往来港澳地区的出入境证件由中央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私往来港澳地区和港澳居民往来中国内地的出入境证件则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公、因私往来台湾地区则全部由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此外,参考国际惯例,中国海员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又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授权的港务监督机构负责。由此,中国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分属于公安、外交(外事)、港澳办和交通四个系统。
中国现行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本文所称中国出入境管理体制是指作为中国主体部分的中国内地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出入境管理体制在内。与世界各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相比较,中国的出入境管理体制不但具有国际出入境管理体制的一般复杂性,而且具有中国的特殊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国际出入境管理与国内出入境管理、因公出入境管理和因私出入境管理互相交织,导致大出入境管理体制的特殊复杂性
出入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是指出入国境。因为这些国家的边境和国境是一致的,出入边境就是出入国境。据此,出入境可通俗理解为跨越本国和外国国境的活动。由于出入境涉及本国、前往国以及途经国的领土主权,所以更明确地说,出入境是指一国公民经本国政府主管机关批准和前往国家或地区许可,持规定的有效出入境证件和签证,从本国出境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或者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返回本国的活动。而在中国,由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内地与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澳门和尚未与内地实现主权认同统一的台湾地区的人员往来仍然属于出入境行为。不过,按其性质划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之间的“境”只能理解为狭义的“边境”,即国家之内的非主权边境,而非国家之间的主权边境。由此,中国公民的出入境行为就可分解为出入国境和出入边境或者国际出入境和国内出入境两大类别。中国公民往来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不属于国际出入境行为,只能看做是国内出入境行为。另外,按照出入境事由划分,在中国还有因公出入境和因私出入境之分,而且因公、因私的内涵在不断演变。现实的演变趋势是:因公出入境是指受本国官方的派遣,办理官方事务的出入境行为;因私出入境是办理单位民事事务和个人私事的出入境行为。
现实的做法是中国公民(主要指中国内地公民)的国际出入境(出入国)行为,需持外交、公务护照的,由外交(外事)部门签发和管理;需持普通护照的,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内地公民因公往来港澳地区的出入境证件由中央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私往来港澳地区和港澳居民往来中国内地的出入境证件则由公安部和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中国公民因公、因私往来台湾地区则全部由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和管理。此外,参考国际惯例,中国海员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又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授权的港务监督机构负责。由此,中国的出入境证件的签发和管理分属于公安、外交(外事)、港澳办和交通四个系统。(二)坚持上下贯通原则,对地方出入境主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
目前,中国地方公安出入境管理体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统一、名称机构不规范、人员编制无标准、上下领导不垂直、日常管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就机构和名称来说,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机构设置为两种模式,即按副厅级单位设置和按处级单位设置,出入境管理机构有些名为“出入境管理局”,有些名为“出入境管理处”。地级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有些叫出入境管理处,有些叫出入境管理科。县区级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有些叫出入境管理科,有些叫出入境管理股。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国地方出入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存在着随意性。为了适应出入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便于与各国使、领馆交流和交往,应统一和规范全国地方出入境管理机构名称和人员编制标准,上下实行垂直领导,日常管理做到统一。
(三)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实现出入境主管部门的独立化、系统化
第一步,尽快完成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全面改制工作。把尚未实行职业制的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由兵役制改为职业制,暂划归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直接领导。尽管此项工作难度较大,但应抓紧进行,尽早结束出入境边防检查双轨制的局面。
第二步,在口岸城市设立暂由公安机关领导的出入境管理局。边防检查站全面改制后,与口岸城市的出入境管理局合并,并扩大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形成出境审批、发证、签证、验证一条龙的出入境管理新体制。
第三步,实现出入境管理部门的独立化、系统化。建议全国人大通过立法设立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总局,直接由国务院领导。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区三个层次上设立出入境管理局,并实行直线型的上下垂直领导,使全国出入境主管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四)坚持互相配合原则,加强出入境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的有效合作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任何体制都有利有弊。独立化的出入境管理系统,其利之处是统一、规范、专业化程度高。其弊之处是独立、封闭,容易造成监督不力,与其他部门的合作难度增大。我们如果只看到独立化出入境管理系统的有利的一面,而忽视其有弊的一面,就不是全面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鉴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对出入境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合作问题略作阐述。
中国现行的公安出入境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出入境管理体制。公安出入境管理机构既具有出入境管理职能,又具有警察职能和外事职能。具体来说,出入境管理职能表现在本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的签发与管理、本国公民和外国人的出入境检查、外国人在华居留旅行管理、本国公民和外国人出入境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警察职能表现在在华外国人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外事职能表现在与外国驻华机构就涉外案(事)件进行交涉。这种混合式体制的最大优势有两点:一是可以通过庞大的警察基层组织把出入境管理职能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把外国人在华居留旅行管理落到实处;二是把在华外国人出人境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与在华外国人一般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在体制和二为一。出人境管理部门从公安部门独立出来后,尽管仍属于执法部门,但其原有的警察职能将丧失。外国人在华居留旅行管理、在华外国人出入境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仍将归属于出人境管理部门,而在华外国人一般违法及其他犯罪行为查处则归属于公安部门。这样,出入境主管部门在体制上失去了警察基层组织的支持,在打击在华外国人出入境违法犯罪这一问题上与公安部门出现体制性分离。因此,必须通过刚性制度、有效沟通、有效协调,建立起出入境警察部门与公安部门双方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