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

时间:2019-05-12 00:5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

第一篇: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的智库报告。本文系国发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僵尸企业课题组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对中国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研究。

首先,人大国发院报告提出了新的识别僵尸企业的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相对于官方标准和学界流行的CHK标准,这一方法能够较好地减少僵尸企业识别过程中的“漏网之鱼”,又可以减少“误伤”。

其次,本报告描述了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全貌。(1)分年份来看,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30%,此后呈下降趋势,并在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2005-2013年的工业部门僵尸企业比例大约为7.51%。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是在逐渐缓解的。(2)分行业来看,利用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我们发现: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僵尸企业比例最低的五个行业是:银行(0.00%)、传媒(4.12%)、非银金融(4.65%)、计算机(5.23%)和休闲服务(5.88%)。(3)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比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4)分所有制来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民营企业和港澳台及外商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相近,且远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5)分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数比较小,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小型企业。(6)分年龄来看,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三十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都是僵尸企业。

再次,我们梳理了导致僵尸企业的五个主要原因。(1)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这使得本来不是僵尸的企业变成了“僵尸”、已经是“僵尸”的企业更加难以清理。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更多补贴、或者冗员更多、或者是国企,那么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就更高。(2)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国家将某个行业列入重点扶持范围,地方政府就一拥而上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在该行业出现大量僵尸企业之后,地方政府又纷纷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来支持当地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扶持”来“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许多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业救助时直接规定只救助一定数量的大企业,这直接造成了企业间“竞相做大”的囚徒困境。(3)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2008年11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中国政府推出了投资总量约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四万亿投资计划在一些行业引起了过度投资、盲目扩张,埋下了产生僵尸企业的隐患。(4)外部需求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减少,使得出口依赖型行业和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订单不足、商品滞销、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方撤资,许多原本发展良好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甚至沦为僵尸企业。(5)银行的信贷歧视。2008年以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利润率在波动中下降,但负债率却逐年增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润率一直比较稳定,但负债率却有所下降。虽然国有和集体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却更容易获得贷款;虽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非常稳定,但却更难获得贷款。

最后,我们提出了减少僵尸企业的五条政策建议。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地方政府要减少对企业运行的干预,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要给辖区内企业施加超出其负担能力的就业压力和财税压力,不要给缺乏效率、生存无望的僵尸企业提供各种补贴或迫使银行发放贷款。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要警惕最后的结果是国企光是“做大”而没有真正“做强”和“做优”。如果国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产能扩张的囚徒困境,必然导致更多产能过剩,从而产生更多僵尸企业。第三,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一是要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二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性。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可以考虑将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政府或者帮扶的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进一步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哪类国企要承担政治和社会功能,哪类国企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对于前者,限制数量,当做特殊企业来对待;对于后者,加强市场化考核,鼓励做强做优。

第二篇: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预览

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的智库报告。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28篇文章

自媒体 28 篇 另一个视角,另一种声音

第三篇: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一)20**年2月24日至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部分法院依法处置僵尸企业调研及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介绍了下一步人民法院开展破产案件审理、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近年来,普通民事商事诉讼案件数量激增,人民法院整体上面临“案多人少”困境。很多法院都将有限的审判力量全部投入到普通案件审判中,未建立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所以在破产工作中就形成了“由于没有专门的审判组织,所以法院不愿或不会处理破产案件;由于不处理破产案件,就更不需要专门的破产审判组织”的不良循环。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开展“僵尸企业”司法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只有广东深圳中院、浙江温州中院等少数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实践证明,设立专门审判庭的法院,处理企业清算和破产事务的积极性高、效果好。专门审判庭是企业清算和破产审判工作专业化、常态化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破产审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法院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根据中央要求加紧研究制定有关方案,并将与中央编办协调推动这项工作。这次会议结束后,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切实担负起职责,监督指导辖区内中级人民法院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各中级人民法院要尽快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启动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设工作。省会城市、较大的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中级人民法院,要率先将建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立即协调地方编办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在地方编办未审批之前,要调剂使用现有编制,先把专门的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成立起来,立即开展工作,不能因审批而耽误工作。

从目前开展企业清算与破产案件审判工作的需要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应承担以下11项职能:1.企业破产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立案;2.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3.依法处理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的善后事宜;4.负责企业破产案件、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的有关调研;5.对下级法院企业破产案件和企业强制清算案件审判工作进行业务指导;6.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法院之间的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7.破产管理人的管理和>培训;8.高级人民法院对本辖区内下级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9.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与贯彻实施;10.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企业破产大要案审理的监督指导;11.破产档案的管理。上述11项职能是否科学全面,可以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建立专业化审判机构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同步推进破产审判法官队伍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有专门破产审判法官的法院,要加强对在任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将纪律意识强、业务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同志配备到破产审判岗位,实现破产审判新生力量补充常态化;要结合破产审判工作特点,做好“传帮带”工作,组建成熟的破产审判团队,切实避免“一人离岗、工作皆停”的情形。目前尚无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法院,要加紧发掘、培养专门人才,确保专门审判人员及时到位。同时,在当前司法改革推进法官“员额制”过程中,各地人民法院必须将专门审判庭作为一项内容特别考虑,要在各方面为下一步工作预留空间。各高级人民法院要将当地专门审判庭、破产审判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情况,在今年8月1日前报告最高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建立后,企业清算、破产案件的管辖会相应发生变化,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着手研究,并将适时予以明确。

二、做好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工作。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13条至515条规定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原则,解决了法院内部执行转破产的程序启动问题,拓宽了破产案件受理渠道。对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重庆、深圳、温州等地部分中级法院已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具体规定。当前,在适用上述规则时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执行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及时发现、整合分散在不同法院的针对同一“僵尸企业”的多起执行案件信息。执行法院及其上级法院要依法尽力创造集中管辖、集中执行等有利条件,促进“僵尸企业”及时、顺畅转入破产程序。

二是判断当事人同意移送破产的时间点,既可以是执行不能时,也可以是当事人申请执行时。同时,不仅要考虑债权人的同意,也要关注债务人的申请,尤其要充分考虑债务人对企业重整的申请。在同意的形式上,应采取书面形式。

三是要注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执行法院对依法应当移送破产的执行案件要及时移送,不得故意拖延。破产法院要克服对破产案件的“畏难情绪”,应当依法受理的破产案件要及时受理,切实避免在受理破产案件上“踢皮球”。

四是执行法院将案件移送破产时,应当中止执行程序。企业破产法第19条已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也作了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还有相当一些地方法院未严格遵守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在破产程序启动后继续对被执行人进行执行和保全。这种情况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依法办事。

三、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破产工作的质效。人民法院要加强破产管理人队伍指导和管理,提升破产管理人队伍素质。破产管理人队伍建设既要严格依法也要解放思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适应企业重整需要的破产管理人才的吸收,把破产重整的需要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乃至科技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加大破产管理人工作程序规范化建设。当前,应当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破产管理人队伍人才的积聚。人民法院要引导担任破产管理人的传统中介机构吸收擅长>企业管理、熟悉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确保对企业破产重整、破产清算能作出准确有效评估。同时,对破产管理人如何管理,各地法院可以以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原则积极进行探索。

二是要试行破产管理人分级管理制度。破产案件个案之间差异较大。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事务繁重,而有的小微企业破产则相对简单。从近年破产审判实践情况看,对管理人分级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破产案件从不同级别、资质的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既有利于确保破产案件质量的提高和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又有利于管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升。管理人的分级管理应是当前人民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管理方面的工作重点。

三是要试行管理人的淘汰、增补和升降级制度。从多数地区情况看,管理人名册自2007年建立后就一直未发生变化,既未增加一些符合条件并具有一定破产管理水平的中介机构入册,也未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管理人予以除名。这种状况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尤其是在实行管理人分级管理之后,要根据业绩和水平采取管理人的增补、除名、升降级措施。

四、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很多“僵尸企业”停工停产多年,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费用中的诉讼费部分虽可减免,但律师等破产管理人的报酬部分应当支付。目前,务必要克服“僵尸企业”因无力支付破产费用而无法进入破产程序的问题。建议财政部门拨出资金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人民法院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补充企业破产案件中的破产费用缺口,要保证管理人能够按劳取酬,激发破产管理人工作积极性。已经建立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人民法院,要依法依规妥善利用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要在使用破产费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开源节流,适时推动建立政府财政援助的常规机制,同时逐步探索企业正常经营中自行提取破产费用资金等措施。

五、慎重适用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相当一批企业会采取破产重整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在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时,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重整中的市场参与者协商和谈判,最终重整计划力求由当事人表决通过。“僵尸企业”重整一般应包括债务重组和营业整合两方面内容。如果“僵尸企业”重整计划草案只规定债务重组的有关内容,而不涉及营业整合和资产重组,人民法院在批准这类重整计划时应当谨慎。因为这类重整计划草案可能并未解决导致企业破产的深层次矛盾,企业经营前景和市场空间并不明朗,重整的目的和作用可能只是削减债务,不能真正实现重整让企业提档升级、更加适应市场的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应当坚持重整计划由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按照企业破产法第87条第2款的规定,通过自由表决决定。如果重整计划未经利害关系人表决通过,人民法院不宜行使强制批准权。

六、积极探索破产案件快审快结程序。破产案件尤其是破产清算案件,要注意快审快结。快审快结包括两个方面要求:第一,对于有挽救希望的企业进行重整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既不能一味图快,也不能久拖不决;第二,对于没有挽救希望,不需要进入重整的企业,要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尽快结案。浙江法院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如简化审理程序,当事人之间对财产评估已协商一致的可以不再鉴定等,其他法院可以学习借鉴。

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涉及的问题面宽、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法院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依法积极稳妥开展各项工作。上级法院要针对企业清算破产工作特点,依法依规采取审级监督、审判管理、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等综合手段,加强对“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有关工作顺利进行。目前破产案件审判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地法院要克服畏难情绪,抓住工作机遇,把破产案件审判工作抓实抓好,开创破产审判工作新局面,力争相关各项工作都取得丰硕成果。

僵尸企业调研报告

(二)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统计局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政府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政府,但现在是政府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政府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政治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政府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主权。政府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融资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第四篇:国资委摸底僵尸企业(推荐)

国资委摸底僵尸企业:总数超2000家 资产3万亿

2016年11月20日00:25 经济观察报

日前,经济观察报获悉,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刚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一家资源性央企,已经向国资委上报了22家待处理僵尸企业。与该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的相关央企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于两家企业兼并重组前就存在的僵尸企业,目前正在共同商议处置措施。

在上述央企人士看来,目前乃至明年处置僵尸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三点: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和资产瓶颈。

资金瓶颈欲解

涉及的3万亿资产,真正处置起来并不容易。

一家矿产央企人士表示,以自己所在企业为例,在资本金上,自己所在企业是转型而来,资本金非常少。今年以来,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去产能的企业,需要清理的僵尸企业,大多数经营极度困难,面临债务问题、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困难等多重现实难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更加到位的资金支持。

另外一家煤炭央企的打算是,推进子公司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从而推进困难企业减亏脱困,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下一步将认真研究总部定位、部门设置,拟定方案,择机推进集团总部、子分公司“瘦身”,严格控制煤矿、电厂、车间等用工人数。

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除了“人”的问题,另一个挑战便是债务问题。

前述矿产央企人士透露,集团内部在处置僵尸企业前达成的共识是,自己所在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强周期行业,但绝不是夕阳产业,现在处置僵尸企业,剥离相关资产,进行债务重组,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等待下一个可期待周期的到来。未来几年,考虑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行业产能出清周期较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预计集团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刻。该人士还表示,自己所在企业正在完善相关的债务重组方案,但是目前来看,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希望上层能给企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细项操作建议。

这家矿产性央企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破产企业的后续处理上,这家央企希望能让僵尸企业顺利进入正规的破产渠道。不过,推进也不容易。该央企内部人士表示,集团下属的一家地方僵尸企业,便不愿意进入司法渠道,剥离起来困难重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认为,解决此类企业的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近期,建议各地尽快摸排统计本地区内停产超过1年且复产无望的企业数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地方国土、劳动、法院、银行等相关机构协同配合,集中处理一批停产企业破产。远期,应逐步完善土地、债务、职工安置、企业破产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去产能初见成效

被率先纳入供给侧改革中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已初见成效。经济观察报从国资委获悉,中央企业已经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83万吨,完成率达到67.2%,分流安置职工2.5万人,完成率达到91%;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642万吨,完成率达到83%,分流安置职工2.6万人,完成率达到69.9%。

其实,一些央企能够较好完成去产能及人员分流安置的目标,原因之一在于早有规划。前述煤炭央企下属子公司从2013年起,就开始为减员增效做铺垫,该煤炭央企内部统计显示,集团的用工总量已经由2013年初的4万多人减少到了目前的3万人左右,累计减员超万人。

为了核减现有用工,上述煤炭央企“彻底清理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目前,这项工作还在逐步推进中,截至目前,这家煤炭央企已经通过清理管理和技术岗位劳务工实现减员314人。同时,这家央企还在绩效考核层面发力。比如试用期考核的标准更加严苛,按照企业自己的说法,“不合格人员予以辞退,不胜任工作岗位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或辞退”。

另据了解,目前,各地和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按照验收办法开展去产能完成情况的验收工作,有的地区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结合各地验收工作进展,国家层面的抽查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行业发展状况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第五篇:最新《2016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2016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6月21日,《2016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在京发布。《研究报告》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和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研究发布,旨在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价物业服务企业的综合实力,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物业服务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促进产业资源优化整合,激励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指导行业做好“十三五”时期的物业管理工作。

《研究报告》以百强企业作为固定的样本数据,分别从管理规模、经营绩效、服务质量、发展潜力、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地分析,呈现以下特征:

(1)从管理规模看:企业管理面积达49.59亿平方米,占全国物业管理面积(174.50亿平方米)的28.42%,较2014年(19.50%)提升8.9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从经营绩效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5.61亿元,同比增幅达27.24%,其中物业服务收入总值945.67亿元,增长33.23%,多种经营收入总值189.94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16.73%,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

(3)从服务质量看:企业营业成本率为79.96%,较2014年(87.28%)下降7.32个百分点;人均产值10.39万元,增长20.22%;人均管理面积4538.77平方米,增长38.67%;物业费平均收缴率达到94.09%。互联网+与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企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手段。

(4)从发展潜力看:企业储备面积达到3.63亿平方米,连续四年增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34%,较2014年(6.15%)增长2.19个百分点,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收入总值70.83亿元,为挖掘社区经济打下了基础。(5)从社会责任看:企业纳税63.14亿元,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779个,房屋面积1.14亿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数量105万个(带动外包就业岗位38万个),操作人员平均工资仅为38612.11元/年,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指出,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第一年,物业管理行业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让物业服务更有价值。

一、区域分布:中南与华东继续主导,华北与西南逐步崛起

图1:2014-2015年百强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全国区域分布呈阶梯状,其中,中南与华东分别以75家和70家企业持续引领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华北和西南分别有31家和29家企业,同比分别增加1家和6家企业,加速向中南与华东地区看齐;西北与东北共有5家企业进入百强阵营。对比2014年来看,中南、华北与西南地区进入百强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分省市来看,广东省以54家企业领跑全国。深圳市36家,北京市24家,上海市24家,持续荣获前三甲。

二、管理规模:加速扩张,百强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8.42%

1.管理面积复合增长率达33.90%,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管理面积整体情况分析)

图2:2012-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面积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管理面积总值达49.59亿平方米,占全国物业管理面积(174.50亿平方米)的28.42%,较2014年(19.50%)提升8.9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百强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快速扩大管理规模,尤其是排名前十企业的兼并收购面积和数量均占据百强企业兼并收购总数的一半以上,管理面积同比大幅增长74.84%;其次是百强企业自身的实力不断壮大,促进规模提升。

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均值为2361.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76%,连续三年持续上涨,2012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达33.90%,管理规模扩张明显。

图3:2014-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分层级情况

按管理面积层级划分,2015年管理面积在5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百强企业有17家,比上年增加6家;3000-5000万平方米有23家,增加10家;2000-3000万平方米有25家,增加4家;1000-2000万平方米有67家,增加14家。整体来看,管理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百强企业大幅增加了34家,呈现明显的规模化发展趋势。

2.住宅增长最快达60.12%,是最重要的管理业态(分业态管理面积情况分析)

图4:2014-2015年百强企业分业态管理面积情况

分业态来看,百强企业2015年住宅物业管理面积总量达到35.45亿平方米,同比2014年(22.12亿平方米)大幅增长60.12%,增长迅速;办公物业管理面积总计4.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2.94%;工业物业管理面积总计2.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9.57%;商业物业管理面积总计1.98亿平方米,同比下滑2.07%。

图5:2014-2015年百强企业各业态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住宅物业管理面积占比71.49%,同比提升2.69个百分点。住宅物业仍是百强企业最主要的物业服务业态。一方面,住宅仍是房地产增量市场的主力军,2015年住宅竣工面积达7.38亿平方米,占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的73.75%;另一方面,百强企业重视基础服务业务的发展,加大力度开拓住宅市场,有效增加了住宅管理面积;同时,由于社区经济的持续火热,住宅物业管理的价值进一步凸显,百强企业的兼并收购企业也以住宅管理项目为主,助推了住宅物业的占比提升。

3.管理项目数量大幅增长31.94%,城市分布更为广泛(管理项目城市分布情况分析)

图6:2014-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与进入城市数量

百强企业2015年管理项目总计32401个,较2014年增加7843个,增速达31.94%;百强企业进入城市数量均值为27个,较2014年增加3个,区域覆盖更为广泛,其中进入城市超过30个的企业有40家,占比达19.05%,全国性综合布局态势尽显。2015年,百强企业注重对进驻城市的深耕,在单个城市的管理项目总量达到1200个,同比增加177个。

图7:2014-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省市分布情况

按省份分析,2015年,百强企业在广东省的管理项目达到6462个,同比增加1475个,既是唯一一个管理项目数量超过5000个的省份,也是管理项目数量扩充最为迅速的省份,继续领跑全国;百强企业在浙江省与江苏省管理项目数量均在3000个以上,分别为3234个和3215个;值得一提的是,百强企业在湖北省、广西省和海南省的管理项目数量分别为1214、628和300个,同比增幅均超过50%。

图8: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城市分布情况

从城市分布结构来看,百强企业2015年在一线城市管理项目7393个,占比22.82%;二线城市管理项目13783个,占比42.54%;三四线城市管理项目11072个,占比34.17%。

4.兼并收购200余家物业服务企业,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企业兼并收购情况分析)

百强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有效扩大管理规模,百强企业2015年总计收购200余家物业服务企业,收购物业管理面积总计为3.85亿平方米,占百强企业全年管理面积总增量(17.41亿平方米)的22.11%,成为百强企业管理规模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如彩生活自2011年以来,先后并购多家物业服务企业,其中2015年更以3.3亿元并购深圳开元国际100%股权,并购面积达3170万平方米,占彩生活管理面积的10.45%,此次收购有效扩充彩生活管理规模的同时,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表1:部分百强企业兼并收购情况

5.资本市场成企业规模发展助力器,企业总资产大幅增长32.43%(总资产情况)

图9:2014-2015年百强企业总资产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资产总额为901.42亿元,同比增长32.43%,企业资产均值达4.29亿元。其中,资产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36家,较2014年增加3家;2-5亿元的企业76家,增加15家;0.5-1亿元的企业33家,减少10家。整体来看,百强企业的资产规模增长明显,一方面百强企业积极筹划进入资本市场,部分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和新三板,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大跨步增长;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百强企业加速兼并收购,有效提升企业的资产水平。

2015年,百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不断拓展管理规模,形成规模化运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经营绩效:固本守正促营收增长,降本增效助利润提升

1.物业服务收入快速增长带动总营收增速超27%(营业收入及构成情况分析)

图10:2014-2015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构成及变化

2015年,在物业管理行业进入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百强企业紧抓历史机遇,大胆创新实践,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总值1135.61亿元,均值达54076.96万元,同比增幅达27.24%,实现快速增长。首先,传统物业服务领域,在企业大举兼并收购和积极外拓项目的驱动下,物业服务收入增长明显,2015全年物业服务收入总值945.67亿元,均值为45032.04万元,同比增加11232.84万元,增长率为33.23%,业绩贡献达到83.27%,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在做好“守正”经营的同时,百强企业大力创新、拓展多种经营服务,2015年多种经营收入总值189.94亿元,均值为9044.92万元,增长率为3.94%,占营业收入的16.73%。随着百强企业多元创新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其业绩贡献度将不断提升,助力企业构建多元共赢的经营模式。

图11:2014-2015年分层级营业收入的百强企业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营业收入超10亿以上企业24家,同比增加8家,强者恒强之势明显。百强企业中,2015年营业收入3-5亿元、5-10亿元及超过10亿元三个层级的企业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3-5亿元规模企业增幅最高,达到16家;小于2亿元企业数量继续减少,由54家减少至50家。

图12:2014-2015年百强企业各类业态物业服务收入占比对比情况

基础服务领域,百强企业依托过硬的专业能力,实现多业态管理百花齐放。百强企业2015年住宅物业服务费收入506.50亿元,占物业服务费总收入的53.56%,同比2014年(301.34亿元)增长68.09%,是企业发展的坚固基石;办公物业服务费收入和商业物业服务费收入的占比分别为22.34%、6.80%,工业园区物业收入占4.75%,占比明显增加。

延伸服务领域,百强企业开展多种经营业务涵盖社区服务、顾问咨询服务及企业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开设的其他多元特色服务。百强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嫁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业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数据,发掘物业服务有效需求。

2015年,百强企业社区服务收入总值70.83亿元,均值3372.78万元,占多种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37.29%;其中,房屋经纪服务和社区电商服务是大部分百强企业开展多元业务的重要方向,两者在多种经营收入中占比分别为6.68%和5.42%。同时,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百强企业开展的顾问咨询业务全年收入727.10万元,占比为8.04%;此外,百强企业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多维度拓展其他服务种类,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4.67%。

2.净利润同比增长48.99%,基础服务盈利贡献近七成(净利润及构成情况分析)

图13:2012-2015年百强企业净利润均值及变化情况

2015年,百强企业净利润总值82.26亿元,盈利规模持续扩大;均值为3916.93万元,同比增长48.99%,2012年至201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61%。百强企业2015年平均净利润率为7.43%,同比增长1.24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持续处于上升通道。2015年,物业管理市场各方正能量持续发酵,百强企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由内而外对传统经营思路和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从各个环节强化成本管控,提升人均绩效,进而推动利润率的提升。

图14:2014-2015年分层级净利润的百强企业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中,2015年净利润在三千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90家,较2014年增加31家,且净利润超过五千万的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23家增长为48家,而净利润在一千万以下企业比例由2014年的35.50%下降至22.38%。百强企业整体盈利规模提升显著。

图15:2015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结构和净利润结构对比

从盈利结构来看,呈现以物业服务为主体,与多种经营业务相辅相成的盈利模式:百强企业2015年物业服务净利润均值为2699.67万元,占企业平均净利润的68.92%,是净利润的主要贡献力量;多种经营净利润均值达1217.26万元,占比31.08%。对比来看,多种经营在为百强企业创造利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方面,百强企业不断优化管理项目的服务质量,在管理项目的承接方面,主动退出盈利能力差、发展潜力低的亏损项目,保持物业服务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在多种经营服务领域,积极融合渗透新技术,开展附加值高的多元业务,为整体盈利能力改善培育新增长点。

3.新技术应用有效降低成本和提升人均绩效(营业成本和人均绩效分析)

图16:2015年百强企业内部分层级营业成本率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经营成本总值为908.04亿元,均值为43239.94万元,同比2014年(37096.84万元)增长16.56%,经营成本虽有所上涨,但由于营业收入的增长更为显著,因此营业成本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营业成本率为79.96%,较2014年(87.28%)下降7.32个百分点。这主要在于:一方面,百强企业通过新技术对传统物业服务在软硬件方面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设备设施进行实时全远程监控、自动维护及节能改造等,大幅降低企业管理、运作、能耗及物耗方面的成本,实现基础物业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引入,使复杂业务和重复性作业变得扁平化、智能化和标准化,降低企业人员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从百强各层级企业成本控制表现来看,排名前十的企业营业成本率低于百强企业,得益于其对高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及在智能化方面的有效投入。

图17:2014-2015年百强企业成本构成情况对比

从成本构成来看,人力成本占比依然过半,是百强企业营业成本主要构成。2015年百强企业人员费用占比56.79%,较2014年小幅增加0.32%,主要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导致企业人力成本比重增加。物业共用部分共用设施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占比为9.62%,清洁卫生费、秩序维护费和绿化养护费占比分别为8.38%、5.08%和2.45%,较2014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办公费用、物业共用部分设施设备及公众责任保险费用、其它费用占比分别为2.75%、1.02%和13.92%。

图18:2014-2015年百强企业人均管理面积和人均产值变化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人均产值为10.39万元,同比增长20.22%;人均管理面积4538.77平方米,同比增长38.67%,企业人均绩效实现稳步提升。新技术的应用是百强企业提升人均绩效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百强企业借势“互联网+”东风,将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到物业服务中,实现设备设施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通过统一的应用平台系统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服务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投入使百强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改善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四、服务质量: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水平,高品质管理实现项目增值

1.加大基础业务外包力度,专业专注提升品质(业务外包情况分析)

图19:百强企业基础业务外包人员情况

百强企业通过将基础业务外包,利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优质低价服务,实现专业化、集约式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提升专业服务水平。2015年,有169家百强企业将部分基础业务交由专业外包企业管理,比2014年(159家)上涨6.29%。对比企业员工与外包人员数量来看,百强企业2015年外包员工数为38.00万人,占一线员工的26.55%,比2014年(27.93万人)增长10.07万人,增长达到36.05%,外包单位投入人数大幅增长,其中设备维修养护业务外包人数比2014年增加了1.61倍,绿化业务外包人数比2014年增加97.58%,秩序维护业务和清洁业务外包人数同比分别增加27.07%和5.96%。

图20:2015年百强企业各类业务外包项目数量占比情况

百强企业充分利用外包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把需要人员较多且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外包,集中精力提升核心业务水平;同时,物业服务企业可以站在专业公司和客户之间,对服务作出客观评价,良性的互动和评价机制会使服务更加完美,使客户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015年,百强企业外包项目中,清洁业务外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38.16%,绿化业务外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26.55%,设备维修养护和秩序维护业务分别占24.11%和19.16%。

2.成立业委会加强企业与业主良性互动(业委会成立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管理的32401个项目中,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有4760个,占14.69%。分业态来看,在17896个住宅样本中,有3548个项目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占住宅项目总数的19.83%,上海、浙江、湖北等地业委会成立比例较高。成立业主委员会为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使企业和业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表2:2015年百强企业各地住宅项目业主委员会成立情况

3.以优质赢得优价,百强企业“务”有所值(物业服务费分析)

良好的物业管理质量是企业增加客户黏性的基础,百强企业通过不断细化基础服务和拓展多元化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图21:2014-2015年百强企业物业服务费标准及变动情况

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平均物业服务费为4.28元/㎡/月,与2014年平均物业服务费基本持平,各业态平均物业服务费除商业物业外,比2014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住宅物业与办公物业的平均物业服务费为2.24、7.89元/㎡/月,比2014年分别上涨了6.05%、1.22%;医院物业、场馆物业和其他物业分别为6.79、7.56和6.36元/㎡/月,比2014年分别上涨9.71%、15.48%和28.62%;工业园区物业和学校物业为3.77、3.70元/㎡/月,涨幅分别达到了48.72%和40.05%;商业物业平均物业服务费为6.96元/㎡/月,比2014年(8.55元/㎡/月)下降了18.56%。

图22:2015年百强企业不同城市平均物业服务费标准

从城市分布情况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的平均物业服务费为6.51元/㎡/月,高于二线城市的平均物业服务费3.69元/㎡/月和三线城市的平均物业服务费3.50元/㎡/月。一线城市的各业态平均物业服务费均高于二三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住宅物业、学校物业、办公物业和其他物业收费标准与三线城市相差不大,其余业态二线城市均高于三线城市。

服务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能否得到业主的认可,关键在于“质价相符”。百强企业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业主多元化、便捷化需求,使业主感受到优质服务;同时深入解决业主需求痛点,赢得业主的信任与支持。在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市场定价原则下,百强企业平均物业服务费相对较高,是市场竞争下百强企业不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的成果,也是业主自愿选择优质服务的必然结果。

4.品质服务保障企业收缴率与续约率稳居高位(收缴率和续约率情况分析)

图23:2014-2015年百强企业物业服务费收缴情况

优质的物业服务是百强企业提升业主满意度、增加客户黏性的基础,百强企业通过建立质价相符机制,为业主提供物有所值的品质服务,物业服务费收缴率位于较高水平。2015年,百强企业的物业服务费平均收缴率为94.09%,比2014年(93.02%)上涨1.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物业、办公物业、工业园区物业和其他物业的平均收缴率分别为91.3%、98.01%、98.88%和97.18%,比2014年收缴率分别高出1.91%、2.03%、1.15%和4.92%;医院物业、场馆物业和学校物业的平均收缴率为99.62%、99.15%和99.65%,与2014年收缴率基本持平;商业物业收缴率为93.49%,较2014年略降1.37%。

图24:2012-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平均续约率情况

优质的物业服务为百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增强业主与百强企业持续合作的信心,百强企业管理项目续约率保持高位稳定。2015年百强企业管理项目平均续约率为98.80%,近四年的项目平均续约率都保持在98%以上,体现了业主对百强企业优质服务的认可。

良好的物业服务质量是物业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优秀物业服务企业主动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高水准的物业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物业服务费处于较高水平,收缴率和续约率也居于高位;同时重视客户的感受与需求,以业主需求为中心完善服务体系,赢得了业主的好评与信任,与业主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发展潜力:项目储备持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1.储备项目连续四年增加,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合同储备项目情况分析)

图25:2012-2015年百强企业合同储备项目情况

百强企业2015年的合同储备项目总量为14736个,均值为70.30个,同比增长15.82%;合同储备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6290.10万平方米,均值为172.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2%。百强企业的合同储备项目连续四年增加,企业承接项目的能力不断获得市场认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扩张提供了有效保障。

2.优化人员结构,助力企业服务升级(人才结构及薪资结构分析)

人才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人才战略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2015年,百强企业不断增加管理人员支出,在吸引人才方面加大资金支持,保障企业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

图26:2014-2015年百强企业人力资源情况对比

2015年,百强企业从业人员总计105.10万人,较2014年(98.32万人)增长6.9%,管理层人员15.43万人,操作层人员89.67万人。从学历情况看,其中本科以上人员8.77万人,占比8.34%,比重增长2.19个百分点;大专学历人员18.05万人,占比17.17%,增长1.99个百分点;中专学历人员24.10万人,占比22.93%;高中以下人员54.18万人,占比51.55%,下滑2.94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百强企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增长明显,为企业开展多元业务提供人才保障。

图27:2015年百强企业员工工资支出分布情况

2015年,百强企业员工工资总额为466.76亿元,其中,秩序维护人员工资总额为157.12亿元,占比33.66%;管理人员工资总额为120.54亿元,同比增长14.80%,占工资总额的25.82%,同比2014年(105亿元)提升了0.82个百分点。

图28:2015年百强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情况

百强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为44412.07元,同比上涨8.72%。其中经营管理人员工资78114.12元,同比上涨8.71%;操作人员工资38612.11元,同比上涨3.87%。经营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工资为268944.84元,项目经理为124313.71元,管理人员为60554.87元;操作人员中工程维修人员、秩序维护人员、清洁工、绿化工和其他工种的工资分别为47955.79元、41681.79元、28758.75元、33366.40元和39663.17元。

整体来看,百强企业通过加大储备项目数量和优化人员结构,助力企业未来发展,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支持,为百强企业的平台化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六、社会责任:广泛吸纳社会就业做贡献,扩大保障房管理面积促和谐

1.提供就业岗位超百万,新增保障房管理面积超四千万平方米(就业岗位和保障房管理情况分析)

伴随物业管理行业的扩张和升级,物业服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5年,百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数量105.10万个,同比增长6.90%,提供外包岗位38.00万个,其中绝大多数为秩序维护、保洁、绿化等技术含量较低岗位,在解决社会人员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9:2014-2015年百强企业员工总数和外包岗位总数

同时,百强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2015年,共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779个,房屋面积11429.43万平米,同比增加4315.79万平方米,增长率达60.67%,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政府排忧解难。

2.积极纳税总额超60亿,踊跃捐赠践行社会责任(纳税、捐赠情况分析)

图30:2014-2015年百强企业年纳税额分布情况

百强企业持续注重依法纳税,为国家税收做出贡献。百强企业2015年共纳税63.14亿元,纳税额均值为3006.85万元,比2012年增加1076.85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93%。其中,27家企业纳税总额超过5000万,年纳税额在500-2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50.95%,相对集中。此外,百强企业积极进行社会捐赠,践行社会责任,捐赠总额达到14406.89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0.13%。

2015年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十三五”改革发展的规划布局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物业服务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紧紧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重大机遇,整合资源,以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为发展支撑,努力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优质规范便捷的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借助资本的力量,依托兼并收购、城市拓展和深耕战略,管理规模取得新增长;经营绩效方面,营业收入再上高峰,成本率下降与人均绩效提升双管齐下助推百强企业净利润的高增长;服务质量方面,百强企业重塑工匠精神,为业主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得到业主的积极肯定。放眼未来,物业服务企业因智乘势,深挖物业服务消费蕴含的巨大潜力,让物业服务更有价值。

参加本次活动的企业,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最优秀的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发展战略、品牌塑造、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为行业争得了美誉。中国物业管理行业TOP100研究组通过“2016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研究”,发掘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服务品质高的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并将大力推广优秀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行业内企业共同进步;同时,将通过对品牌企业的宣传,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行业的社会认知度。

下载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概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煤炭行业基本情况概括

    中国煤炭行业基本情况概括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牛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

    物流各企业概括

    1. ①浙江川山甲 A.企业概况 公司致力于为制造业、贸易企业、产业集群区、物流产业链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的定 位是通过物流金融与现代物流的结合,做好供应链管理。......

    企业研究报告

    企业研究报告 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严峻。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保存实力、求得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企......

    僵尸企业清算义务人法律责任解析

    僵尸企业清算义务人法律责任解析 作者 贵州一苇律师事务所 郑应江、刘其鑫律师 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目前我国公司就处于这样的现状,依法设立公司容易,但依法退出市场的......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探索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探索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非市场因素生存的企业。“僵尸企业”本身已不符合市场......

    国发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聂辉华等: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国发院反腐败与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聂辉华等: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mzy ,作者是人大国发院副院长聂辉华、国发院研究员江艇、经济学院张雨潇和首都经贸......

    2016中国房地产、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2016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 1. 销售额增长19.4%,市场份额达36.7%,再创新高 百强企业2015年销售额增速达19.4%,市场份额上升至36.7% 在房地产市场两极分化趋重、市场运行风险......

    僵尸企业的成因与处置策略

    “僵尸企业”的成因与处置策略 作者:黄群慧 李晓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3日 15版) 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僵尸企业”的主要成因 “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y/zombie firm)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