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是否科学发展、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这一提法在此背景下迅速受到社会各方重视。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城镇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城镇化进程是人口流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产业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过程,它对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完善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特大城市盲目扩张,由于城市容量有限,导致城市出现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公共服务配
套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城镇化不仅没能解决农民身份问题,还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显然不符合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一是要坚持大城市适当扩张,常年务工农民真正适应城市生活,尤其是农村的80、90后,同时,公共服务配套跟得上,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二是中等城市适度扩张,通过适度扩大产业规模解决部分农民进城生活问题;三是小城市有条件地扩张,根据小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民就近转移,完善公共配套,融入城市生活;四是加快发展场镇和新农村,通过场镇扩容来扩大场镇居民规模,让新农村成为转移农民的载体。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对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两大提升”,推进城镇集群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从而真正构建起和谐幸福宜居的生态田园体系。
(三)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与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是要通过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集聚、交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涵养、公共服务等方面,以加快发展场镇和新农村为主线,构建起中心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生态城镇体系,进而形成功能互补、发展有序、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新格局。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正是为了加速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城镇体系建设能解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就地安
臵问题,而且,农村新社区建设能改变农村存在的“散、脏、乱、差”的现象,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民生,同时有利于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田园城镇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进而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中心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经过60余年的长足发展,已经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生有效改善、社会民主进步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也给我国带来了整体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同样无法回避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镇化而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当前城镇化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要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又面临着如下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产业支撑;资源匹配不足;发展优势流失。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指导。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大中城市的发展规划,对小城市和城镇的指导和关心不够,导致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配臵失当、功能分区不明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同时,文教、卫生和福利等设施相对薄弱,广场、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仍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
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企业的能力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差距比较大。
(二)城镇化进程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核心是化农村为城市,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非农产业,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是大部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经济大都依靠租赁商业收入、农业经济收入为主,经济结构层次低,非农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规模特色主导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弱,经济发展后劲普遍不足。由于不足以成为城镇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后劲缺乏,严重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许多村民变市民后,仅靠房租收入或者小商小贩养家糊口,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
(三)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资源匹配向中心城市倾斜。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村民变市民后在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方面也没有享受市民应有的权利。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小城镇居民增收速度又明显低于中心城市的居民。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小城镇和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是发展迟缓,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支出与中心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此外,教育差距也成为城乡差距中较为隐性和深层次的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教师结构不合理,进城务工子女受歧视等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的
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发展优势流失。在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非农化速度将加速进行,有限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出于粮食安全、日后生计保障等因素考虑,再加上农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不愿或无法转让其承包的农地,造成了较大面积的土地抛荒现象。
同时,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三、我乡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的进程中,我乡按照旅游度假区就是新型城镇化的理念,采取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乡域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方式来推进新型城
镇化建设,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田园城镇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规划设计,明确发展定位。一是注重规划的统领性。坚持规划先行,摒弃城乡分割的规划体系,在高度对接区委“五区”发展战略基础上,按照生态田园示范区要求,根据川西民居风格,突出山区乡镇个性风格。二是体现规划的科学性。立足现有的全乡总体规划、场镇新区规划、新型社区规划等,遵循生态化和人本化的原则,通盘考虑全乡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旅游等多种资源,因地制宜,逐步构建起空间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镇—村—新型社区”四级体系。三是突出规划的融合性和前瞻性。将国家级旅游区规划、龙泉山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产业聚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系网络、燃气网络、公路网络、电网)、全域土地综合整理、低保户土坯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生态移民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确保规划的融合性和前瞻性,有效指导全乡产业发展。
(二)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承载能力。
一是强化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全力配合成都二绕高速人和段顺利施工,加快推进村道建设,打通对外连接通道,加快农用地整理村组道路建设步伐,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全乡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完善能源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全乡已建成的8个人工湖基础上,加快后续人工湖建设,增强蓄供水能力、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鼓励利用太阳能、沼气
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加大农网改造力度,提高全乡供电质量和稳定性;加强与区自来水和天然气公司的对接,争取水、气尽快完成入户建设,使我乡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样安全便捷的饮水和天然气服务。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植被恢复,在合理利用政策资金的同时,引进社会资金植树造林,使全乡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缔境内污染企业,严厉打击偷盗树木行为,关闭非煤矿山;结合健康步道以及自行车休闲绿道的建设,打造健康绿道网络体系,鼓励当地农民在绿道周边地区开设绿道驿站、农家乐、农家旅馆、农特产品市场,将生态环保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
(三)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围绕油桃、沙参、条枣、樱桃、花卉苗木、有机蔬菜等八大传统优势产品,大力开发有机特色农产品,申请有机品牌认证,打造山区特色品牌。
二是示范推进现代农业。按照既是农业园区又是观光园区的思路,着力打造三元油桃基地、黎明条枣苗圃基地、新民大学生创业园、车站“六合馨园”等现代农业园区,试点推进“家庭有机农庄”建设,发展“庭院经济”。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充分利用好“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举办地和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的金字招牌,将体育运动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利用每年4-11月的人和乡生态旅游季系列活动,引进社会力量举办各
类赛事活动,并在三元村高标准建设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山地运动休闲基地,打造户外运动综合体,努力形成特色旅游品牌。
(四)充分利用资源,增强发展内涵。
一是注重开发和保护文化古迹。按照功能集聚、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思路,将文化特色突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与现代休闲旅游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石城寺、张家兵洞、摩崖石刻等乡域内69处文物古迹开发新途径,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格局。
二要注重夯实文化发展载体。积极建设文化地标,持续加大旅游休闲度假区、多功能运动休闲广场等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丰富乡镇文化内涵、提升山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大力引导群众行为文明化、居住环境优美化,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出形象、出品位。
三是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融。在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快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群众素质,使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变,使农村真正融入城市。
(五)注重配套管理,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设施建设。在场镇重点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农民新型社区,拟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
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二是提高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结合治理,健全场镇管理制度、保洁员制度,创新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场镇和新型社区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进管理信息化,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规范化、人性化、高质量服务。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以扩大社会保障面为重点,做好进城务工的农民,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有序引导和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六)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
一是建好景区。用好用活龙泉山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政策,依托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现有产业布局,按照旅游度假区就是新型城镇化的理念,高标准建设“一带一环四区”功能布局的仁和森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是完善配套。按照AAA景区标准建设场镇新区和三元副中心,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打造特色老川西古韵小街,发展短线城郊型休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场镇建设、农民安臵共同推进,整合开发运动养生、果品养生、中药养生、温泉养生等旅游产品,打造森林生态环境养生度假。
三是促进就业。利用旅游度假区建设之机,加快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通过建立各类功能区、综合配套区等措施来增加就业岗位,促使农村人口向场镇新区和三元副中心集中,形成新的消费群体,拉动经济增长,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
第二篇:(20110517)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本报讯2011年是东阿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之年。年初,东阿县住建局对县委、县政府谋划安排的城市建设项目分解为46项主要工作事项,明确了牵头领导、主要承办单位,并排出了时间表。目前建设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之中。
该局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切实加强县城规划与管理工作,科学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燃气、热力等专项规划。编制洛神湖地区控制性详规,力争县城新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加快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三违”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和完善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加大县城创建力度,着力改善市容市貌。
东阿县住建局还通过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继续提升年”活动,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按照高标准、精细化、高效果的工作标准,4月底已全面完成今年的城区绿化再提升工程,7月底,完成所有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资料的整理及各项准备工作。游泳馆、图书馆已竣工,规划展览馆也即将进行建设,预计10月底即可竣工;污水再提高及资源化工程近日已顺利完工,项目运行可每年减排废水1095万吨,中水利用率真正达到100%;城区主干道路面维修已完成工程施工方案,正在进行全面施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按预定的时序进度要求正在加紧施工之中;老干部活动中心、杂技团、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将适时开工建设;洛神湖二期工程中一大批科教文卫重点工程和机关单位综合楼项目正加紧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曲宗琪)
第三篇:以光明新城建设为重点 加速兴文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光明新城建设为重点 加速兴文新型城镇化进程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
近年来,兴文县委、县政府按照“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通光明通道,建设光明新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新型城镇化
光明新城开发区位于县城西侧,与旧城区以光明通道相连,是以旧城区为发展基础,向西拓展形成的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为一体,并具有现代气息的宜人、宜居、宜商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县委、县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以“建设具有僰、苗文化特色的川南休闲旅游县城”为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光明新城。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规划应借助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做到“百年不落后”,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统筹考虑城乡一体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构筑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拉开城市道路框架,形成布局合理、交通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对外交通真正融入宜宾、泸州一小时经济圈;要在彻底调查清楚光明新城及周边情况后,进一步优化光明新城的规划设计,打造好新城东入口和西入口,提升新城重要节点形象。二是坚持“阳光下”调整规划。对于规划的调整,要在人群集中地进行公开公示,并将这些规划制成小册子、图解甚至模型,向公众解释,使更多的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三是坚持严格执行规划。不论是城市概念性规划,还是城市总
体规划,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随意修改,从根本上避免乱拆乱建和重复建设。
二、以经营城市为平台,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城镇建设的主导作用,采取市场运作的有效模式,着力经营城镇。城镇化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是难以全方位开展的,必须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坚持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
(一)用活用好城镇资源资本。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统一组织开发、出让、拍卖,以地生财,以地建城。当前,引进了四川龙腾地产集团对光明坝进行开发,引资建设华瑞基大酒店、修建会展商务中心,积极探索“经营城镇,以城养城”的路子,采取资本置换实现城镇的低成本扩张,扩大资本积累,加速推进城镇的开发建设。
(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投资。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一是项目融资。要发挥好县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二是政策融资。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经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四是负债借资。借鸡下蛋,借钱生钱。适度的、必要的负债建设,可以达到“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效果,助推城镇建设。
三、以僰、苗文化为特色,打造精品城镇
光明新城建设中,要以高标准建设为抓手,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思维,运用市场规律,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精品城镇。
(一)坚持新城建设彰显“僰、苗”特色。要把“僰、苗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来精心运作,加快僰、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注重在城镇重点景观、城镇亮化、园林建设和自然山水中融入僰、苗文化元素,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提升城市品位。
(二)坚持城市设计彰显城市个性。街区环境缺乏人性化设计、单体建筑造型比较平淡、新老景观落差较大等,是造成我县城市景观断裂的主要原因。整个城市设计要充分结合兴文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文化元素和旅游休闲城市形象等,切忌不顾实际、简单模仿。要极力避免低水平的投入,大到高楼大厦,小到街头绿地、雕塑小品,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尤其是城市主要景点设计既要有时代气息,又要有僰、苗文化特色。
(三)坚持区域特点做活山水文章。光明新区四面环山,森林密集,有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要把“绿色”作为城市的生命,大力实施城市造绿和绿化环境治理工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彰显“绿荫”特色。要把“山水”作为城市的眼睛,利用依山、森林密集的自然优势,依山建城,引水造景,彰显“山水”特色,大力做活山水文章。
(四)坚持成片开发推动整体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以优化城市布局为着力点,实行整体成片开发和梯度开发,扩大城镇容量,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使光明新城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增长点,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四、以市场体系建设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而是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城镇聚集。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生产要素聚集程度,决定城镇人口规模。没有产业的城镇是一个空壳,不会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城镇化也并不等同于城市建设,关键要发展产业,形成产业支撑,以产业推动城镇化进程。兴文在推进光明新城建设中,通过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聚,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加强统一安置。安排拆迁安置农民集中居住,并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市场。同时对被拆迁农户进行门市安置,确保了其后续生活来源。二是合理规划市场。根据新城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建设建材、煤炭、汽摩配、农资、物流、家居等专业市场,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不仅提升餐饮、住宿和批零商业等传统服务业,更进一步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使城乡居民同享现代文明成果,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五、以创新体制为动力,构筑城镇化的发展平台
进一步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构筑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平台,完善城镇发展政策。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经商人员与当地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二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健全其他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回乡创业工程”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城镇就业空间。三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四是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同时,适度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城镇内用地结构,增加居住、道路、绿化和公用设施用地。五是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权出让中招标和拍卖的比例,完善城镇基准地价评估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逐步完善土地租、税、费,以及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六、以加强管理为保障,打造文明城市
科学的管理是城镇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建管并重,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一要推行城管综合执法。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规建、国土等执法资源,变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二要提高城管执行力。建立规范公开透明公正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者的执法行为,保证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三要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强化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培养群众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四要提升创建水平。巩固省级卫生城市和市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果,继续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规范化工作,着力构筑优美整洁、自然生态、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第四篇:推进高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推进高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高县政府副县长 李宏斌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惠民生、促统筹的重要载体,对于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县、城乡统筹、项目驱动、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全域范围和更高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城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该县城镇化率达到29.6%。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统筹城乡规划。根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原则,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要求,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编制集产业发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景观塑造、土地利用等为一体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构建以“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为重点的功能配套、以大带小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一是完成《高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设计评估报告》,正在修改总规修编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单位遴选方案。二是完成东区控详规、城市景观设计和滨河景观设计初审,正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管网系统、亮化系统等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三是完成月江、嘉乐控详规初审,及沙河、来复、罗场、大窝、可久控详规设计任务书。四是完成50个村庄建设规划、可久高岭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设计任务书和《高县新村建设农房设计图集》。五是对消防大队、法院、档案局等20多个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和选址方案提出了控制性要求。
(二)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县城。按照“东拓西进,构筑主轴,建设中心,打造景观”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的城市框架,全力提升城市形象品味。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显雏形。硕勋大道、石门大道、东升大道一期工程和骆家防洪沟工程已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加快推进西区九条道路油化改造工程和硕勋公园整治工程,预计在10月底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庆符东区“财富畔岛”开发;开工建设防洪堤景观打造、迎宾广场景观打造、硕勋路和翰笙路分车绿化带景观打造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启动滨河大道建设和滨河景观打造工程。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成效。东升家园A区工程建设已全面完工;曹家坳改造工程和新建108套廉租房工程开工建设,硕勋公园倒迁安置房工程完成立项审批、地勘、施工图设计、预算送审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东升家园B区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三是房地产开发成规模。金盾小区、阳光小区、筑景园、玫瑰园、经典润苑、锦绣名都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锦绣名都二期、高洲国际花园、地华祥和家园、荣运房产工程按计划进度全力推进,泰豪家园建设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三)集约发展重点小集镇。根据“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建设,规范管理”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原则,突出“一镇一特色,一城一风貌”的建筑风格,努力建设集约型宜居宜业小集镇。一是突出重点,全力打造特色小集镇。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全县19个乡镇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规模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集中打造南以“三化联动”为示范的罗场镇、北以工业园区为示范的月江镇两个示范小集镇,力争在短时间内把两个示范小集镇打造成为集镇功能完善,商贸服务业发达,特色产业鲜明,人口聚集明显,建筑风格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精品小集镇。截至目前,月江镇已投入街道整治资金212万元,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1600万元,雅筑小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罗场镇完成商住房开发约4000㎡,正在全力推进占地面积约100亩的华盛大道建设工程相关工作。二是资金引导,分类支持。根据全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把全县所有乡镇分为三类,每年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土地纯收益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给乡镇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单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但忽视了另外两个产业发展所需条件,产业间良性互动关系未形成,导致产业结构失调,特色产业不优、优势产业不强,群众就业空间狭小,择业需求难以满足,人口聚集效应未能完全显现。
(二)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一方面,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一直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资金主要是通过拍卖土地、收取城镇建设配套费和公用事业附加费获得,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这部分收入已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要求。另一方面,省市在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的投融资政策上未能完全放开,无形之中抬高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的“门槛”,导致一些有意愿投资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无法通过现行政策将资金合规合法的投入城市建设,致使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三)建设用地供给矛盾突出。新《物权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以来,由于更多的体现了民生意愿,在动拆迁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向个人倾斜,赋予了个人在动拆迁中更多的权利,导致在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很难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征地拆迁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致使城市建设项目用地不能及时提供。
(四)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工矿企业逐渐增多,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镇人口在短时间内陡然增加,导致城镇现有的防污、治污设施已无法满足治污需求,致使周边环境受到破坏,城镇环境承载压力受到挑战。
(五)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需求。随着城镇化人口不断增多,场镇现有的水、电、气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由于老化、供应不足等因素,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广大群众需求。
三、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按照“规划不完善,决不开工;规划不深入,决不讨论;规划不超前,决不实施”的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全县城镇发展规划。一是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一系列的城市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全覆盖。二是积极探索“四规叠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基础上,按照“编制相互衔接、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思路,推进“四规叠合”。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在规划审批上,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加强规划审批管理。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一是优先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水、电、气、防污、治污等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城镇承载力。二是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县城和重要乡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竞争力,促进人口向县城或重要场镇聚集。三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成贵高速铁路高县段工程,争取宜叙、宜昭高速选线经过高县和早日开工建设。力争市上启动庆符—镇舟快速通道建设、庆符—巡场快速通道建设,全力以赴加快宜庆路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点、以高速公路为支撑、以国省干线为骨架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增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三)强化乡镇产业支撑,坚持错位发展。依托城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形成产业链条,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促进产业向重点乡镇集聚,坚持产业和城镇互动,提高工业集聚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园一产业、一镇一特色。文江镇继续发挥“黑白工业”特色,全力推进高洲酒业百亿生态园、十里酒城建设,加快怀远二号煤田开发;大窝镇(双河乡)依托长江国际温泉城和中国第一白酒庄园项目,主动融入宜宾城区,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承接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宜宾“后花园”;月江镇围绕工业集中区,打造工矿型经济强镇,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沙河镇依托福沙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一体化产业、特色豆腐产业,打造精品小城镇;来复镇依托南广河水利资源,以水电站为配套基础,以北部同城化发展的大窝—双河休闲度假生态园为支撑,对接发展水上休闲旅游项目;罗场镇(蕉村镇)重点依托南部区域性专业化商贸物流城的规划和建设,以煤炭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支撑,打造南部重镇,构建县域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物流的次中心。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配套完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形成开放、公正、合理、有序的户口迁移制度,创造条件使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依法享有城镇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匹配的义务,逐步弱化和剥离附属于户口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二是建立健全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镇人口管理制度,以常住人口为基准进行科学规划,重新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探索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面向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四是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五)创新投融资体制,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瓶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的原则,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四个转变”机制:即在城市资产定位上,由公共财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在城市建设定位上,由公益事业行为向资本经营行为转变;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由出资人身份向经营者身份转变;在投入思维定位上,由“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就筹多少钱”转变。一是积极推进多元化融资。首先鼓励和支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招商引资、BOT(建设—经营—移交)、BTO(建设—转让—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BT(建设—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现代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经营;其次通过包装城建项目向银行争取贷款等形式加快城市非经营性设施建设;其三鼓励采用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二是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资源。对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可经营资源,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建立供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新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缩小城乡差别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缩小城乡差别
一、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去年底以来,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扩内需的重要依托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近期,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首先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二是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第三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二、我市城镇化工作的现状
2003年以来,伴随着奥帆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青岛城市建设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2009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4.7%,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但客观地看,尤其与一些几乎同时起步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城市对比,我市城镇化建设总体推进不快,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比较弱,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据统计,2009年青岛市GDP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10位,但是,我市城镇化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列第32位。县域五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最高的胶南市列第25位,而城镇化率胶南市在全国县级市中仅列第73位。17个重点镇进入全国千强镇的只有5个,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深层次分析,我市城镇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镇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规划是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各区市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区市驻地规划上,存在着重点镇规划编制层次较低,镇域规划覆盖面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城乡同籍管理难以落实。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就近就地”特征,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本区市、乡镇范围内务工经商的占85%以上。这些农民由于户籍身份难以转移,办理落户的“门槛”相对较高,使这部分人口处于“半城半乡”的状态,从而导致了镇域人口集中度不够的状况。
三是镇域经济实力薄弱,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我市镇域综合经济实力不高,乡镇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多数镇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全市乡镇各类园区较多,园区投资强度又明显不足。
四是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由于新增城建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区市驻地,重点镇、中心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对接,成为影响城镇化推进的薄弱环节。
五是财政投入捉襟见肘。由于目前的财政体制,市里很难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城镇化建设,而五市自身投入不足。作为乡镇一级,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扣除各种刚性支出后,真正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三、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核心是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工作目标,解决好上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提高城镇规划编制权限,完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2010年底前,编制完成《青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中心镇布局规划》,确保实现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骨干、中心村和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扩大规划覆盖面,力争到2012年底前全市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修订公众参与制度,完善规划实施的检查、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把县城做大做强。目前青岛所辖五市驻地已具备较完善的城市功能,完全有条件做大做强。到2020年应向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口在30万至60万的现代化大中城市的目标奋进。
三是加快重点镇规模膨胀。把大力发展重点镇作为城镇化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培育”的原则,加快实施重点镇培育工程。对于《青岛市城镇化意见》中确定的首批10个重点镇,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整合力度,实行重点镇政策“直通车”制度,凡是市以上赋予重点镇的各项政策措施一律直接到重点镇,有效化解政策兑现的递减效应,实现扶持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在产业培育方面,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周边镇产业向重点镇集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在项目用地方面,建议对重点镇用地指标实行单列,戴帽下达到各镇,不占用区市用地指标,各镇通过土地挖潜获得的土地复垦指标也全部用于当地建设。在行政管理方面,要从全市范围内抽调选拔发改、城建、规划、金融方面的人才到重点镇任职;积极扩大镇级管理权限,在重点镇设置综合执法派出机构,通过直接下放、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各镇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乡镇合并工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生产要素集聚,合并后重点镇辖区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进一步增强重点镇的承载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市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会议三年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任务要求,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来高度重视,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水、电、热、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力。二要创新农房建设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对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可通过引进有实力、专业化的公司垫资建设,腾出的旧村土地进行招拍挂,所得资金用于兑付前期建设费用。对有条件的村,可探索成立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负责村庄住房改造建设。积极创建农村住房建设融资平台。三要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安置补偿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要鼓励在解决好当地农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将在当地工作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纳入农民经济适用房销售对象管理,让他们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五是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放开、公正公平、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快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市内七区,在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的基础上,降低落户门槛,加快实现常住户口在七区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迁移。对县域五市,建议全面放开户籍迁移政策,真正实现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办理落户手续。要以深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抓紧研究制定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使其与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效衔接,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促使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针对部分社区和农村务工人员在户籍转移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对落户社区的外来人员,明确不参与迁入社区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由各区市设立临时居委会方式进行管理,其社会保障待遇纳入各区市范畴统一考虑;另一方面,本市农村务工人员户口转移到城镇后,一定期限内仍可在计划生育、宅基地、土地承包收益等方面享受原户籍所在地政策。
六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市本级财政对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对城市无形资产的挖掘使用,如户外广告经营权、道路桥梁冠名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等,都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为城镇化建设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