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阳光征收 规范审批使用
依法阳光征收 规范审批使用
张店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及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我镇深入贯彻依法治育,文明执法,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社会抚养费管理使用效益,根据省、市文件及县相关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对全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自查总结如下:
一、社会抚养费依法征收,规范管理
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均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征收标准和征收程序及有关要求。对于群众缴纳的社会抚养费出具省财政部统一的社会抚养费票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所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及时足额上缴县财政局专户。通过对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情况检查,没有出现截留、挪用、贪污和私分社会抚养费的情况同时严禁坐收坐支。
二、具体做法几点如下: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用途是为了适当补偿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经费,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政策外生育。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是成立了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计生站及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加强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二是制定目标,责任分解,细化到村、到组、到人;三是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镇领导利用早点名和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了解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处理直到落实;四是积极改善计生工作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根据“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依法行政基本要求,通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在各村委会设置宣传公示栏、粘贴标语、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册、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政策,使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宣传与“5,29”关爱女孩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突出宣传重点,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范围。
(三)依法征收,规范程序。一是依法依规,照章办事,严格遵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国务院关于《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规定和要求,按照立案、调查取证、调查报告、明确征收处理意见、事先告知、下达征收决定书、送达回执等程序操作,并统一票据,一人一卷,规范建档;二是严格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采取“专票专用、以旧换新、票款两清”的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所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及时足额上缴县财政专户,坚决杜绝挪用、挤占等违纪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过程中,在各村设立宣传公示栏,对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使用情况都进行公示,自觉将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四)强化管理,加强队伍。镇实际党委、政府着力在提高工作业务能力、加强工作纪律和依法行政水平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对宣传员的业务培训,坚持每月召开2次计生工作人员例会,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二是在社会抚养费征收过程中,严格遵循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宣传教育为重点,注重对违法当事人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使其对违法行为有所认识,强化教育引导,使他们自觉依法交纳社会抚养费;三是严肃纪律,认真贯彻“七个不准”和“两项纪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决杜绝人情关,优亲厚友,征收数额随意减少等违规行为。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经过自查,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积极推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落实,为全镇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在下步工作中不断解决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宣传特别是法规知识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自觉缴纳社会抚养费意识淡薄,征收行政成本较大。在下步工作中,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选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发放宣传资料、街道集中宣传等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工作规程。严格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社会扶养费征收管理使用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切实规范征收程序,取之于民,用于计生事业。
2011年8月22日
第二篇: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
一、建设项目确需使用林地的条件和范围
(一)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应当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35号,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或者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省级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的建设项目,确需使用林地且不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可以先调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再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手续。因项目建设导致自然保护区、森林 公园等范围、功能区调整的,根据其范围、功能区调整结果,可以调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再办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手续。
(二)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按照国家林业局公布的范围执行。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林地由各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确定。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包含其批复的有关规划中的,或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
(四)建设项目类型界定
1.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电力、通讯、能源基地、国家电网、油气管网等。
2.公共事业和民生项目,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市政公用、乡村公路、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
3.经营性项目,包括商业、服务业、工矿业、仓储、城镇住宅、旅游开发、养殖、经营性墓地等。
4.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为依据。5.大中型矿山,不包括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等,以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为依据,国土资源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出台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五)临时占用林地类型划分
1.工程施工用地,包括施工营地、临时加工车间、搅拌站、预制场、材料堆场、施工用电、施工通道和其他临时设施用地。
2.电力线路、油气管线临时用地,包括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和其他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
3.工程建设配套的取(弃)土场用地,包括采石、挖砂、取土等和弃土弃渣用地,以及堆放采矿剥离物、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压占用地。
4.工程勘察、地质勘查用地,包括厂址、坝址、铁路公路选址等需要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探矿、采矿需要对矿藏情况进行勘查。
5.其他确需临时占用林地的。
二、建设项目申请材料
(一)建设项目有关批准文件
1.审批制、核准制的建设项目,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批复等;备案制的建设项目,提供备案确认文件。其他批准文件包括,需审批初步设计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供初步设计批复;符合城镇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乡村建设项目,按照有关地方规定提供项目批准文件。其中,符合乡村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供乡村规划许可证或者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符合乡村规划的证明文件。
3.批次用地项目,提供有关人民政府同意的批次用地说明书,内容包括用地范围、用地面积、开发用途(具体建设内容)、符合城镇总体规划或近期建设规划情况或乡村规划情况。
4.勘查、开采矿藏项目,提供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和项目批准文件。5.宗教、殡葬设施等建设项目,提供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6.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属于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提供其所属主管部门的意见材料;属于其他森林经营单位的,提供被使用林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利益相关人出具的意见材料。
(二)林地证明材料
1.没 有权属证书的林地或者政府统一征地的,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出具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县级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出具林地证明。其中,出具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的,有关林地权属证书应在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存档;出具林地证明的,国有林地应当明确到具体的 经营单位,集体林地应当明确到具体的村(组)。
2.拟使用林地存在争议尚未依法解决的,应当提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关于争议林地基本情况、争议林地补偿费用处置情况的证明材料。
(三)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或者林地现状调查表
提供符合《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LY/T 2492-2015)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或者林地现状调查表。
(四)其他材料
1.临时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用地单位应当提供原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方案或者与林权权利人签订的临时占用林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协议,包括恢复面积、恢复措施、时间安排、资金投入等内容。
2.建设项目因设计变更等原因需要增加、减少使用林地面积或者改变使用林地位置的,用地单位应当提供有关设计变更等的批复文件。其中,新增使用林地面积部分还应当按《办法》第七条规定提供材料,减少使用林地面积部分应当对不占范围予以说明并在附图上标注。
(五)申请材料要求
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申请材料是复印件的,应当在复印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实无误”字样并加盖印章。
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的受理
(一)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后,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认真核对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凡是复印件未注明“与原件核实无误”字样并加盖印章的或者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当场或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使用林地申请,指派2名 以上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查验。现场查验人员应当重点核实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使用林地的条件,是否存在未批先占林地行为,并填写《使用林地现 场查验表》。现场查验人员要对《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的真实性负责,凡提交虚假现场查验意见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行政责任。
重点国有林区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进行现场查验,国家林业局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应当对现场查验情况进行监督。
(三)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拟使用的林地组织公示,公示情况和第三人反馈意见要在上报的审查意见中予以说明。公示格式、公示内容由各省林 业主管部门规定。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组织公示公告的,林业主管部门不再另行组织。涉密的建设项目不进行公示。
(四)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建设项目,下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除图件材料外留存一套申请材料后,正式行文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有审核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使用林地的,应在使用林地现状图等图件上加盖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公章后,逐级将图件材料返还下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用地单位。
四、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的管理
(一)根据建设项目批件,一个项目使用林地,用地单位应当一次申请,不得随意分为若干段或若干个子项目进行申请。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不得化整为零,随意分级、分次进行审核审批。
(二)同时有占用和临时占用林地的项目,经有审核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使用林地后,有关下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才能办理临时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占用和临时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权限是同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可以一并办理。
(三)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符合使用林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林地定额管理规定。
(四)有审核权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作出准予使用林地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在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中明确需要采伐被使用林地上的林木,可以依据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建设用地预审意见,按规定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
(五)建设工期超过2年的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航道等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需要延续使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在批准的临时占用林地期限届满前3个 月内,向原审批单位提出延续临时占用林地申请,并提供原临时占用林地批准文件、项目批准文件,以及用地单位与被临时占用林地的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 个人新签订的使用林地补偿协议或者其他补偿证明材料。准予延续的临时占用林地建设项目不再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临时占用林地累计延续使用时间不得超过项目 建设工期。
(六)用地单位申请办理控制性单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先行使用林地审核手续,除批准文件提供项目有关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外,还应当按《办法》第七条规定提供其他材料。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处理。确需使用林地的,办理使用林地手续时应附查处报告。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用地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等欺骗手段取得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的,原审核同意或者批准机关应当依法撤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十)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应对作出的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评价报告或者林地现状调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建立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不良信誉记录制度,国家林业局或者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定期公布因使用林地现状调查评价报告或者林地现状调查表存在弄虚作假、质量低下等问题的设计单位。
(十一)国家林业局审核同意或批准的使用林地项目,应当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抄送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有关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国家林业局派驻的森 林资源监督机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使用林地项目,应当将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抄送国家林业局派驻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有关县级人民政府林业 主管部门。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使用林地项目要抄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公开的使用林地项目,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 主管部门和国家林业局派驻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要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拟使用林地建设项目要提前介入,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必要性、选址合理性和用地规模等提出审查意见,引导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加强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服务和指导。
第三篇:依法使用控制措施
依法使用控制措施
19战术三区
陈炜豪
22号
摘要:警察如果不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或者盲目是用武力手段,将会给相对人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
关键词:依法;规范;控制措施
今天下午观看了依法使用控制措施教学录像,受益匪浅,视频中有真实事件反映出依法使用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国际警长协会对武力手段作出如下定义:即武力手段指的是警察为了迫使不服从嫌疑人服从所必要使用的手段。按照我国出台的《人民警察使用器械与武器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在执法现场中,警察所使用的武力手段一般指的是对武器与警械的使用。其中包括徒手强制、警棍使用、化学制剂使用、驱逐性警械使用、约束性警械使用以及武器使用等。在《朗文字典》中将武力定分类为气力、暴力、势力、影响力、权力、说服力、迫使、强迫、强制、突破、强行与强作。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通常警察出现现场或用言语进行警告劝说就可以让嫌疑人服从命令,使用警械武器也能够起到震慑与制服犯罪嫌疑人的效果,例如利用警械截停与盘查嫌疑车辆就是一种软性的武力手段。因此广义上的武力手段定义为不仅包括身体力量控制、武器与警械使用,还包括思想上的影响,例如警察着警服出现执法现场等。我我我警察对武力手段的使用必须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暴力抵抗程度决定,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与武器条例》中第4条规定:人民警察使用武器与器械,应当以制止犯罪行为,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基本原则。在实际执法中要准确评估犯罪嫌疑人的暴力程度、对抗手段、危害后果以及现场紧急程度,然后进行决定使用武力手段的等级与级别。呜呜呜
依法使用武力也是一门学问,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近年来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制造贩卖、走私、盗窃抢劫枪支的犯罪愈演愈烈持枪杀人、抢劫拒捕甚至持枪公开与执法人员对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一类的犯罪行为给警察依法履行职责带来严重的现实威胁。据最新的资料统计,2005-2007三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387人英勇献身,19410人负伤;平均每年有400多民警英勇牺牲。这说明犯罪分子的凶残暴戾,使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时随时都面临着流血亡牺牲;由于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在打击制止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保卫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负有特定责任,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武器对于人民警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我我我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现状:
某地区目前近三百名警察的手中竟没有一支手枪,这并非装备不足,而是因为全国一些地区屡屡发生警察胡乱开枪致人死亡的惨剧才使他们手中的枪支被全部上交。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情形还不仅仅是局部地区。众所周知,警察职业充满着生命危险,其主要职能就是社会控制和打击犯罪,紧急情况下,面对的多是亡命之徒,而为了实现这一职能和制服犯罪,警察就必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是在社会治安严峻的今天,警察无枪,岂不慌张?如果警察自身处于赤手空拳的尴尬处境,不要说在危急关头制服犯罪、保护群众,到时,就连警察自身也无法保护。无疑,不给警察佩发枪支,不仅是对人民和公共利益的严重不负责任,也是对警察自身生命的亵渎。人民警察佩带枪支,不仅是警察的职业需要,也为我国法律所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依法阀行职责时,有必要使用枪支的,可以配备公务用枪。从这条总则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佩枪的基本条件:一、依法履行职责;二、有必要使用枪支。笔者认为,对此条款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并非每个警察必须配枪,而是根据警种和工作需要有所选择、有比例地配枪,也并非是要求警察每时每刻配枪,而是根据需要适时配枪。
公安民警为完成任务、履行职责的紧急需要,依法享有武器使用权。使用武器关系到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生命健康权,公安民警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武器,如果不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武器,不仅会造成他人的生命健康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自身不免也会锒铛入狱,这就应了那句“开枪之前是民警,开枪之后是罪犯”的在警界似乎无可奈何又耐人寻味的话了。所以,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也为了保护公安民警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提高公安民警依法使用武器的水平和能力。目前,对公安民警使
用武器所进行的训练包括使用武器的技能性训练和依法使用武器训练两部分。前一部分强调的是技战术问题,通俗而言就是打得准的问题;后一部分强调的是合法性问题。这两部分应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而不是互不关联的两部分,即使用武器的技能性训练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设计,使用武器相关法律规定应贯穿于公安民警使用武器训练过程的始终。因此,掌握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正确理解法律的规定就成为使用武器训练的关键。
教学团队是提高依法使用武器训练水平的前提条件。在武器使用训练的内容明确之后,要将训练内容变为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组织科学的教学团队。过去,对于武器使用训练法律规定部分,无论是由射击教练讲授,还是由相关法律教师讲授,都会存在法律规定与技能训练不能紧密结合的问题,解决这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打破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由射击课教师与法学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研关究、共同进行武器使用训练。
第四篇:排污费征收规范
排污费征收规范
一、排污收费依据
(一)排污收费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
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
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二)排污收费法规
5、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69号令)
6、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第31号令)
7、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第17号令)
8、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财综[2003]43号)
9、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排污申报与排污费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14]80号)
10、重庆市排污费征收管理程序及办法
二、排污收费程序
1、排污申报:排污者在每月或每季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向负责其排污费征收管理的环境监察机构进行申报,同时提供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资料。建设施工单位必须在动工15个工作日前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申报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重庆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和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产生者(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按规定的内容和时限如实申报。”。
申报内容:《排放污染物基本信息申报表(试行)》和《排放污染物动态申报表(试行)》
2、排污费核定。接到申报20个工作日内,环境监察机构进行审核核定,送达《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并予以公告。
环境监察机构根据监测数据、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日常现场监督监察记录及有关资料,核定各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量。环境监察机构应当依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按照下列规定程序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
(1)排污者按照规定正常使用国家强制检定并经依法定期校验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2)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监测方法监测所得的监督监测数据;
(3)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计算所得物料衡算数据;
(4)设区市级以上环境监察机构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餐饮、娱乐、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小型排污者,采用抽样测算的办法核算排污量。
3、依法征收。排污者接到决定书7个工作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发出通知的环境监察机构申请复核;环境监察机构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之日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核决定;也可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重庆市环保局或秀山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或在6个月内直接向秀山县人民法院起诉。
对逾期未缴纳排污费的,环境监察机构从逾期未缴纳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排污者下达《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书》,责令其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加收2‰的滞纳金。环境监察机构在决定书送达之日起6个月内下达《督促履行义务催告书》,拒不缴纳的,在《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送达之日起9个月内将应缴纳排污费金额及滞纳金一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
4、对限期催缴无效者,进行行政处罚。参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5、环境监察机构根据《一般缴款书》回联和《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核对每一笔排污费缴库金额。
三、排污费立案查处
1、立案。环境监察机关对排污者违反排污费征收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立案。
2、调查取证。收集《调查询问笔录》、《排污核定说明》、《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送达回执单》、《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书》、《排污费限期缴纳通知书送达回执单》。
3、告知、听证。案件调查终结,环境监察机关依法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或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在作出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和没收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4、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5、履行或强制执行。
(一)处罚履行完毕,结案归档。
(二)对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催告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或者无法直接送达当事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提供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排污核定说明》、《排污核定与排污费缴纳决定书》等排污费的核定、缴纳通知等相关材料和送达回证等;
(三)行政机关的催告情况,环境监察机构在申请强制执行前依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四条提前履行催告程序,《督促履行义务催告书》及送达材料;
(四)其他立案时需要提交的申请主体及被申请执行人相关主体性质的材料。申请人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被申请企业的相关工商注册信息等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五篇:使用规范范文
微信使用规范
使用手机号码注册 进入个人信息资料填写
设置头像(生活场景、真实头像等)
必填:昵称、性别、签名(正能量)、地区(随意选择)微信号暂不设置
二、首次登录
1、发朋友圈
资料完成以后,请大家自己上传一张图片,发一些文字在自己的朋友圈。要求:题材不限,积极、正面。
2、添加新的朋友
设置一句打招呼的话:
添加自己的微信号(便于观测账号异常)、相互添加、目标添加
3、隐私设置
添加我的方式,将所有选项打开
4、账号与安全
选择应急联系人,将通讯录中
设置为应急联系人。
5、实名认证
通过身份证或银行卡方式进行实名绑定。
三、日常操作使用
1、朋友圈
保持至少每两天发布1条有质量的文章和图片
为他人朋友圈信息点赞,保持每天至少10个
2、交流发言,文字、图文表情均可
保持至少每天与3个朋友交流发言,每个不低于2条内容。
3、好友添加
要求:每天5个新增朋友,来源不限。
4、应用使用
红包转发,群主会不定期进行红包发放,抢到的红包请大家互相赠发。游戏应用,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其他:如收藏、表情包等功能随意。禁用:附近的人、摇一摇
四、注意事项
1、优先单独使用旧手机,注意日常的使用记录。
若出现问题,及时截图发布至群内。
2、目标号码添加可以先录入通讯录,再使用通讯录匹配
3、不要发布营销、微商链接等内容
4、自助解除登陆或功能限制
进入微信右下角 “我”选项—“设置“选项 —“关于微信”—“帮助与反馈”—”微信官网”—“自助解除登陆或功能限制”—输入被封微信账号—输入验证手机号码——输入验证码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