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纳税评估为核心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源监控体系
以纳税评估为核心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源监控体系
在“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新的征管模式背景下,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完善,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了《纳税评估规程》和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纳税评估工作在日常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强化管理的有力手段。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法及时进行评定处理的管理工作。它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经过约谈举证、检查或稽查,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并对异常申报等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为征收、管理、稽查提供工作重点和措施建议,从而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收征管工作一次“质的飞跃”,是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税收内部基础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结合本地实际,我局制定了纳税评估工作办法,初步建立了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并在部分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中进行纳税评估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可以说,纳税评估在实际征管工作中已开始发挥其积极效用,为建立以纳税评估为核心的税源监控体系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纳税评估是当前税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经济形势和税收政策的剧烈变化要求引入科学的税源管理手段。当前,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改制,国有经济逐步淡出,纳税人经济性质、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混合化,纳税人开业、歇业、停业、重组、兼并、破产、连锁经营等情况不断发生,税源变动激烈、频繁,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调控政策对地方经济乃至税源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从“软着陆”到宏观调控,从再就业税收优惠到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等等,税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税源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上都提出新的课题。面对上述纷繁多变的情况,税务部门税源管理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相对滞后,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从旧有的模式中脱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税源管理不到位、税源状况掌握不清等实际问题,对组织收入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税源管理中的不利因素需要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不全面。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掌握只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资料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及 2 行业类比等最具征管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掌握比较少,缺乏全程动态管理。二是掌握企业信息不完全真实。目前的税源管理信息源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申报和上报税务机关的财务报表,一方面少数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虚假申报、报表造假,向税务部门提供不真实信息,录入计算机后产生税源数据与事实偏离;另一方面由于征管软件的缺陷和税收管理员未及时更新维护机内纳税人基础税源信息的缘故,造成信息不实、监控无效的后果;第三方面的原因是目前要求纳税人提供的税源信息面过窄,信息采集仅停留在营业收入、应纳税情况等一些基础数据上,没有对纳税人的资本和资产变化情况、成本费用列支情况、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等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录入,局限了对税源的管理深度和广度,阻碍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经营和发展情况的了解。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近年来,税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仍然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征管应用软件与纳税人通常使用的财务软件不相兼容,信息数据不能实现自动传输,给信息采集增加不必要的环节,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
二、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确立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中心环节,它处于申报征收之后税务稽查之前。对于申报征收,通过纳税评估可以根据评析结果,确认纳税人非法申报的存在可能性,分析、发现并揭露问题,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纠正申报错误、引导纳税申 3 报的健康发展;对于日常管理,通过纳税评估对户籍管理内容进行动态审核,提出税源监控的具体目标和管理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对于税务稽查,通过纳税评估,以纳税人具备违法嫌疑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合理避免稽查与纳税人盲目接触,公平、科学地选择稽查对象,明确稽查目标,有效发挥事后监控的作用。总之,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税源情况进行监控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纳税评估是提高税源管理能力的科学手段。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税务机关对各类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而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易行,又直接影响到征管的效率。在纳税人数量逐渐增多、税源结构复杂多变、税收管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加强纳税评估是提高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必不可少的措施。纳税评估犹如税务部门实施管理的“雷达”,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全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向其他管理环节传递排除疑点的意见,使各项管理措施环环相扣,防范偷逃骗抗税行为的发生。
(三)纳税评估是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能的有效方法。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管理工作中唯一的能动因素。加强纳税评估有利于税收管理员职能的全面发挥。在基层,设立税收管理员旨在有效解决 “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现代税收管理对税收管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管理区域内税源状况的掌控和各项税源的监管成了税收管理员的必修课,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税源“五清楚”的目标和全面掌控税源的目的。面对众多而复杂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4 能够通过指标分析、约谈、举证等各环节抽丝剥茧式地审核,迅速揭露问题所在,找准管理的主攻方向,让税收管理员从繁杂的事务性管理中摆脱出来,开展管理性检查,剖析有疑点的纳税行为,找出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巩固管理基础。
三、以纳税评估为核心,建立科学的税源监控体系
(一)建立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责任。税源监控体系的建立,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鉴于税源监控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应设置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具体负责监控指标的建立、监控范围、监控手段的确立、监控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坚持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做到精通业务、掌握政策、熟悉财务,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同时,制定和完善税源监控工作的制度和工作规程,加强责任制考核,积极发挥税收管理员、“一窗式”、“一站式”管理制度在税源管理和监控工作中的应用和作用,在明确各岗位税源管理和监控工作中职责的同时,也要使征收、评税、稽查等部门及人员的税源监控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
(二)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税源监控业务流程。一是税源的事前监控管理,通过对户管责任区划片管理的方式,由税收管理员通过巡查等日常管理方式,逐户掌握纳税人基础情况并及时完整实行“一户式”储存。通过这一环节的监控,能对所辖区域税源户管情况有清晰的掌握,不仅能有效提高纳税人信息的真实、全面、可靠性,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漏管户,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二是税源的事中监控管理,通过申报审核、催报催缴、差异性评估等方式,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应税收入的真实准确情况进行监控。通过这一环节的监控,能将对纳税人应税 5 收入的产生、分布及增减变化情况最大限度地纳入可控范围之内,以便监督和促进纳税人诚实申报、依法纳税。三是税源的事后监控管理,通过分级、分类、分行业全面实施纳税评估,对税源向税收收入的转化以及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进行控管,以保证税源监控的最终实效。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应当综合反应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整体情况,尽量贴近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实际。指标应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销售(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销售(营业)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资产负债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定性指标主要包括纳税人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资本变化、一贯经营状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差异以及零(负)申报次数等方面。变化值应该以上月、上年、上季等多种时段为基期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对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应用指标对下期的应纳税额进行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不断改进数据模型。
(四)实行分类监控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纳税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实地调查和税控装置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合理确定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应纳税定额。
(五)实现监控手段现代化。一是开发符合实际的应用软件。要以征 6 管软件为依托,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以各行业相关税收预警指标为参数,结合税收征管实际,开发出符合税收征管实际的纳税评估软件,提高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要在不增加纳税人负担的前提下,制定纳税人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以“一户式”储存为载体、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以税银库联网为基础、以税控装置为辅助,形成全面高效的信息采集系统,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第二篇:建立纳税评估体系 构建税收管理新格局
建立纳税评估体系 构建税收管理新格局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法及时进行评定处理的管理工作。它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将“纳税评估”引入当前税收征管模式,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全面实行纳税评估制度,以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较为合理的、科学的税收管理新格局。
一、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纳税评估体系,是当前税收征管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环境不甚理想,税源监控乏力,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不发达,现金交易普遍,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2)一些社会中介机构、会计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申报信息失真严重,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3)社会各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支持、协助不够,没有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氛围,社会舆论对税务工作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4)税收法律体系尚需完善,税收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强;(5)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较低,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日常征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监控功能远未发挥。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重点掌握,而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现行不够健全的税收征管体制,需要纳税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1)把税收工作重点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环节,征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2)税务部门提供涉税服务有限,税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联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心中无数,知之不多,从而丧失了对税源变化的有效监控;(3)机构设置不合理,征管岗责划分不清晰,征管各环节不能紧密协调,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职责不清,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的信息传导机制,造成相互扯皮、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败,出现“有事没人管,有人不管事”的局面,征管查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纳税评估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申报质量,淡化征管矛盾,融洽征纳关系。(1)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环境下,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及时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2)纳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非常有效的途径;(3)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对案情分歧而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4)纳税评估通过计算机对纳税人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能力,税收各环节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执法合力。(1)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的税收征管形式,它共有前瞻性、及时性、反馈性,因此它不但能发现、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起到督促、监控和检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2)纳税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有效载体。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稽核,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续”,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挡,做到了申报资料的最大利用,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方面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不仅可使稽查选案环节避免随意和盲目,而且可使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另一方面,纳税评估有利于稽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并对稽查实施产生制约,有利于发挥税务稽查中规范纳税行为、完善税收征管、形成法制威慑,增加税收收入的整体效能。
二、纳税评估体系的总体框架
纳税评估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一糸列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纳税人做出税收方面的评价,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评估,指出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各地实践情况和纳税评估工作的要求看,评估工作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纳税评估的组织体系
1、专业的评估管理机构。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2、有效的评估协作体系。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监控手段穿税收征管的始终,需要各环节都派员参加,因此需要建立机制明确各环节之间的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限制和责任,以约束各岗位间的传递和衔接,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密切协作的循环系统。
(二)纳税评估的方法体系
1、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内容。税务机关应广泛收集纳税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确定相关指标,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计算方法,测算有关指标(如行业税负率指标、零负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实现对指标异常纳税人的及时控管。
2.科学界定工作步骤,确定评估工作流程。根据各地实践,纳税评估工作步骤具体可分为搜集整理评估资料、确定评估对象、审核分析、举证确认、评定处理、成果反映六个阶段。(1)收集整理评估资料是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申报附列资料、财务资料和税务机关日常掌握的资料和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和按评估内容进行初步整理;(2)确定评估对象就是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当期纳税申报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筛选,确定形成待评估对象;(3)审核分析是指评估人员利用纳税评估系统,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及人机结合分析等手段,对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税收信息资料进行比较、控制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评析,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4)举证确认是在审核分析、充分掌握纳税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存有疑点的问题,要求评估对象通过约谈、自查举证等形式,进一步确认疑点及问题性质;(5)评定处理是对举证确认的疑点问题,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和事实依据,依照权限作出评估结论或移送稽查作为必查案件处理;(6)成果反映是指对纳税评估工作和征管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对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3、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纳税评估系统实现评估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纳税评估要求占有纳税人多方面、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各项指标综合测算分析,单靠手工粗放式工作操作方法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应走现代化管理道路,坚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发挥计算机系统计算数值快,精密度高,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判断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重点发挥网络资源的威力,为纳税评估的监控、决策提供优越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纳税评估的岗责体系
1、根据纳税评估系统业务流程的要求,设置评估资料受理岗,评估资料管理岗、评估岗等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
2、依托计算机管理,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强化评估考核,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健康运行。纳税评估工作程序的微机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估结论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问题,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三、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管理制度,大部分国家都已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和税收评估模型,纳税评估工作更是新加坡等国家的税务局的核心工作。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从1999年青岛市国税局通过试点正式提出纳税评估概念开始,目前一些省市开始使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为把纳税人大量的一般性申报问题解决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促进了纳税人的真实申报,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要求对照,尚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纳税评估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1、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无章可循。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有关规定,仅有一个2001年12月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规章文件,且解释较为简单,操作难度大。
2、对纳税评估缺乏统一认识,各地工作开展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对纳税评估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如何开展纳税评估概念模糊,致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或根本没有开展。有些地方虽已开展,但由于认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评估工作操作性差,致使纳税评估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提高。
3、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当一些地方认为的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头的税务审计,不能实地进行评估,对疑点问题的确认也可由稽查环节代替,评估工作人员没有税务检查证,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评估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二)纳税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评估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纳税评估岗位设置没有统一做法,岗位设置差别较大,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存在多头管理情况,有的地方评估机构受上级四、五个业务部门领导,且部门间各有各的要求,造成增值税、所得税评估软件不同,数据不能兼容,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2、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工作中与其他环节的联系、联动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三)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1、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信息量不足。资料信息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从各地运行情况看,目前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受条条影响较大,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国税、地税之间缺乏交流,税务部门与商业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不够,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没有得到收集和确认,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仓库”。
2、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也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四)纳税评估的范围、方法有待进一步扩大、提高
1、纳税评估实施的范围有限,目前纳税评估的范围基本局限在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申报分析上,对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的评估,对进出口企业的免、抵、退情况等评估进展非常缓慢,对税款流失严重,监控难度大的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迫于信息等原因还不能有效开展评估。
2、计算机依托不足,大量数据需要手工录入,评估文书复杂,可操作性差。(1)目前全国广泛推广应用的中国税收征管系统(CTAIS系统)是基于SYBASE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而金税工程软件是在ORACIE基础上开发的,一些报税数据、评估软件还是在FOXPLO数据库基础上开发的,数据库的不统一,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大量的评估信息搜集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下,差错率高;(2)文书繁多,有些税务机关仅专设的评估岗位文书就有20多个,其中不少税务文书内容重复,有的则与评估意义不大,容易使人产生敷衍态度,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健康发展。
3、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四、完善纳税评估体系,构建税收管理新格局的对策与思考
(一)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鉴于纳税评估强大的税源监控作用,为统一认识、规范操作,国家税务总局应制定统一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的范围、内容、岗位职责、执法方式、工作规程等予以明确,在适当的时机,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征管法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地要在总局的具体要求下,统一认识,健全评估机构,完善评估管理体系,开展工作。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优化配置,合理配备评估人员。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2、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
3、加大干部考核工作力度,强化干部队伍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4.建立激励创新机制。(1)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2)实施能级管理,根据干部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并实行业务能级与待遇、职务挂钩,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立足岗位、系统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工作手段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税收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2)开展多税种评估,拓宽评估的范围。要在增值税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评估方法,使纳税评估系统涵盖所有税种,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实现征管业务的全面监控。
2、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1、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提供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
2、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1)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2)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3、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构建税务数据仓库。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纳税人分散于CTAIS税收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外贸进出口退税系统、生产企业免抵退系统和工商、海关、质量技术监督局、经贸局、商业银行等内部、外部系统的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共享、抽取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实现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资金运用情况等各类涉税信息的全面掌握。
(五)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第三篇:对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理解
对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理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税收收入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殷勤期望,而税收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税源的不断增加。然而面临当前艰巨的税收征收工作,且我们税务机关的人力资源又非常紧缺,要完成税收收入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税源的应收尽收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税收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对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这三者关系的认识度。所以作为我们税务职责人员,去学习、理解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税收收入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一、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含义
税源监控是指通过对纳税人经济活动中有关信息和数据的掌握,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发展变化,规范涉税行为,为税收收入的组织管理和税收政策提供决策支持的税收管理活动。税收分析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税收与经济税源、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措施建议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法及时进行评定处理的管理工作。
二、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区别
三者的对象层次不同,税源监控是对某一区域的税源进行监控;税收分析是对整个经济数据、整个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纳税评估是针对具体企业进行评估。三者的作用范围不同,税源监控是掌握信息,查找问题的过程;税收分析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纳税评估是汇总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三者的意义不同,税源监控是提供征收决策,防止漏征漏税,使税源近同于税收;税收分析是反映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状况、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纳税评估是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
三、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联系
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的无形手,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税源监控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税收分析为主线,促使将税收从潜在税源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为税收分析提供信息依据。税收分析作为税收管理的眼睛,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税收分析是在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税收分析采用税源监控所提供信息,根据税收收入与预期收入作对比,通过税收与宏观经济源分析,分行业分析,寻找征管中的薄弱环节,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
理的大脑,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是汇总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纳税评估根据税收分析的线索和导向,评估出重点纳税对象,为税源监控提供税源信息。然后对特殊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将分析成果反馈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环节,以改进税收分析方法,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发现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开展税收管理工作,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这三者的含义和关系,使得我们在税务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四篇: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互动制度
地方税务局
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
互动工作制度
(讨论稿)
第一条为加强税源管理,防范执法风险,维护纳税人权益,促进信息管税机制的形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互动工作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机制,建立一个以税收分析为导向,税源监控为目标,纳税评估为手段,税务稽查为保证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互动机制明确责任与分工,确定信息双向反馈方式和要求,做到实时反馈和定期反馈相结合,实现市局、管理单位和稽查局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四条市局收入规划科要加强数据分析,按期将分析整理的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税负及分析数据等资料予以发布。税政科要加强区域、行业、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按期发布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征管科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业务数据和外延相关信息的管理,按期采集第三方信息,协调互动工作,指导分析和评估。
第五条管理单位根据征管工作实际,结合市局工作要求和任务,参照已掌握的有价值信息和资料,召集相关人员开展税收
分析,对重点异常问题组织纳税评估,彻底查明出现异常的原因和事实,依程序处理,并完善本单位税源监控办法,同时,将结果反馈市局征管科。
第六条稽查局根据市局或管理单位通过纳税评估反馈的情况和移送的案源,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将结果反馈市局征管科和管理单位,并提出完善税源监控的征管办法。
第七条市局技术管理科要协助各部门开展数据分析,为数据的提取、筛选、加工、比对提供技术保障。
第八条互动机制包括“市局统筹、内部互动、管查联动”三种运作方式。
第九条市局统筹是指征管科通过整合各类业务管理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启动部署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特殊行业清理等税源管理工作。基层单位重点抓好落实,及时反馈工作结果。
第十条内部互动方式是指各管理单位紧紧围绕工作重点,整合内设资源,实现税源控管一体化运转。即:管理单位要在税费服务科设置专门的税收分析岗,开展辖区内的税收分析工作,按照管理工作的负荷程度,确定纳税评估任务,并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纳税评估人员依程序开展纳税评估,收集资料,撰写评估报告,并提出完善税源监控的征管办法。管理单位按月开展评估审查会,确定处理意见,落实税源管理责任,健全税源管理制度,移送违法案件。税源管理人员及时维护征管信息,做好税源的管理和监控。检查考评人员对已完成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情况组织复核,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管查联动是指稽查局按照“内促征管”的工作要求,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活动中,通过对行业典型纳税人的解剖分析,向市局和管理单位反馈行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管理单位有侧重的开展分析和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市局机关业务部门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开展好互动工作,对工作措施和完成情况将纳入绩效考核。
第十三条管理单位和稽查局未按本制度规定开展互动工作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并按照业务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扣分。
第十四条市局将按一定比例对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情况组织抽查复核,经复查有问题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制度涉及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具体的工作过程、执法程序和使用文书,应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的相关政策法规、规程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各县(市)局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监督考核办法,报市局备案。
第十七条本制度自2010年*月*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思考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税收经济调研
第三十四期
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11月25日
关于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国税局局长 刘景溪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经济便捷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推动纳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有赖于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一、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现实意义
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对一定时期的纳税服务工作状况给予评估评价,即对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反馈的过程。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切实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按照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要求,通过考核评估体系激励各
---1---
部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实现税法宣传咨询及时准确到位、办税服务方便快捷经济、纳税人权益保护合法有效完善、社会协作充分协调顺畅的目标。
第二,有效推动纳税服务工作落实。《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已经下发,这个规划的实施需要纳税服务、征管、政策法规、人事、教育等部门相互配合。这些工作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需要协同推进。要通过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确保各部门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使各部门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增强约束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规划的落实,也有效地促进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全过程。
第三,大力增进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指导和激励。纳税服务工作不是新生事物,但使税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实践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彻底转变,还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推动。通过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检验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监督纳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指导。
第四,积极促进征纳良性互动。纳税服务绩效必然要通过纳税人的评价来反映。税务部门通过纳税人的参与和监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纳税人的需求及时做出响应,并主动采取措施来改进服务,有利于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税收工作,从
而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共建和谐征纳关系。
二、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主要内容和途径
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应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运用等。要保障考评体系的客观科学,就应在内容选择、程序设计、标准设定和成果利用等方面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一,评估主体应多元化。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其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性。所以要确保绩效评估的全面客观公正,应保障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从上级、同级、社会各界尤其是纳税人等不同角度、多项指标对纳税服务进行评估,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第二,评估标准应统一化。按照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4E 理论,可以从经济、效率、效果、公平等四个方面来评估服务质量。具体与纳税服务工作相联系,可从征纳成本指标来考虑经济标准,从服务的及时性和取得的成效等指标来评估效率,从纳税人的满意度最直接地反映效果,从纳税人的权益保护、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和实现征纳双方平等等方面来体现公平。
第三,评估指标应细化。应在评估标准框架内,找出与之对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评估指标越细化,越能够真实地反映服务
情况,有利于对服务的改进和指导。例如从经济的标准来考虑,可具体设置通过电子渠道提供纳税服务的比例、纳税自助服务率、税务部门征收成本等等,由此多方面评价服务是否实现了经济的标准。
第四,评估方法应多样化。一是应坚持内外相结合。从税务系统内部而言,要求被考核部门根据工作要求明确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由内部考核领导小组综合确定并考核。从税务系统外部而言,主要根据纳税人、社会各界以及第三方的评价来检验服务质量和效果,更为客观地反映和评价被考核部门的工作成效。二是应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施定性评估主观随意性较大,要保障评估的客观公正,应尽可能地进行定量评估。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可采取定性的方法,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应建立健全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议评价制度,主要以纳税人满意度为标准设立指标,以量化的数据来反映纳税服务情况。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取相关数据,作为定量评估的依据。三是应坚持阶段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沟通协调并加以改进,定期考核旨在对相关部门既定目标进行检验评价,通过两者的结合保障工作的进展和任务的完成。
第五,评估结果运用应合理化。通过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总结纳税服务工作经验和不足,制定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纳税服务工作质量。按照激励创优原则,将纳税服务绩效考核
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的总体目标考核的重要部分,实施纳税服务目标考核与绩效评价联动,充分调动相关部门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基本取向和要求
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应体现出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为此,必须做到三个兼顾:
第一,考核服务质量的同时兼顾考核部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考核的是服务质量,但促进服务质量提高的责任最终还要落实到相关的部门,由此才能推动税务部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所以在建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时,应在设置考评服务质量指标的同时,兼顾部门考核,把考核服务质量的结果直接作为考核相关部门的依据,督促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考核现在的同时兼顾发展。不能为了评估而评估,把绩效评估简单地认定为对现在工作的总结和评定,而应同时着眼于增强未来绩效,使绩效评估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绩效评估查找不足和差距,把重点放在工作绩效的持续改进上,保障绩效考评的持续性。只有将绩效评估看作是提高绩效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时,人们才可能从中真正发现问题,认真加以改进。
第三,注重正向激励的同时兼顾负向约束。美国学者曾引用许多实践案例,对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做了这样的说明:若不测定效果,就不能辨别成功还是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给予奖
励;不奖励成功,就可能是在鼓励失败;鼓励失败的结果是产生荒谬的刺激,导致组织绩效每况愈下。因此在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中,必须将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相结合,一方面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增强约束,从而推动税务部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纳税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考核评估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就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保障纳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服务措施落实到位,服务范围贯穿全程,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形成相关部门和相关环节各司其职、协调顺畅、共同推进的纳税服务工作新局面。
报:局领导(发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地税局;局内各单位(只发电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