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地方志工作的一些问题思考
关于地方志工作的一些问题思考
发表单位:方志办 发表时间:2007-01-12
佛山市高明区史志办公室 陈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哲学家张载的这几句话,今天用来概括我们的地方志工作,最为合适不过。作为一种特殊体例的历史资料性著述,地方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学术价值。编史修志,是绵延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通过编史修志,记述民俗淳风、灿烂文化、英杰人物,为人民群众树碑立传,抑恶扬善、去伪存真、弘扬美德,可以陶冶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然而,“地方志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工作”,各级政府对修志工作的态度、重视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修志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届修志工作开展以来,我国的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空位”、“松位”、“移位”、“偏位”、“错位”等现象。联系到国务院新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笔者觉得,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第二届修志工作,值得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前编史修志工作的经验启示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地方志编修工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中央及诸侯国都设立史官负责记言记事,史官将其编纂成书,便是诸侯国的历史。周朝设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东汉是方志的发展时期,时有叫兰台(中央档案馆性质)的机构,保存了不少郡国的志书、地志。自西汉开始,地方志便一直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了解掌握政情、民情、地情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魏晋南北朝,私修地方志蔚然成风,反映一些风土人物、各种形式的地记接踵而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方志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明令禁止私人编史,实行官修志书制度,大规模、有组织的纂修地方志从此开始。唐朝由朝廷编纂全国性志书,地方志剧增。自宋代以后,方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设置“九域图志局”,命令全国各地编修图经,报送志局,地方设局或馆修志,成为制度。到了元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特别修“一统志”,开了历代之先例。明代方志编纂更为兴盛,从朝庭到地方官吏,都极为重视,明开国之初即着手修志,整个明代全国修志2890宗(广东有224种)。清代是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编修规模、成书数量以及辑出旧志和方志规模、研究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康熙、雍正、乾隆等对修志更是重视,三修“一统志”,并多次下令,要各地修志,在官府中一般都设有志局(馆),由地方官府行政长官自任主修或聘请文人学士或地方乡绅进行编纂工作。民国时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也编志,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曾通知各地纂修地方志,有些省也由此成立了通志馆(局)。但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修志工作实际停了下来,只有少数地方修成志书。1929年,国民政府内务部通知修志,规定各省设立通志馆。1934年,要求省志30年一修,市志和县志15年一修,各省市县都要设立修志馆。民国时期的方志,共有1705种。
综观志书编修的历史,在春秋战国起源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至两宋乃趋于成熟,体例比较完备定型,到了明清两代得到迅速发展。民国时期,沿袭历代修志传统,在方志学研究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修志工作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古人对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的认识和“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治国安邦经验之谈使得地方志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朝政重视、设立专门机构、官修方志,才能使修志工作很好的传承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修志传统的继承、发扬。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把搜集和研究地方志作为了解中国国情和地情的重要途径提出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郭沫若、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提出“早日动手修地方志的建议”;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中提出过编纂地方志;1957年3月、7月,全国人民代表和政协代表又先后在有关大会上提议做好修志工作;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要重修地方志;1958年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后转入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加强领导,1959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档案局联合成立中国地方志小组。之后,虽有少数几个省(湖南、湖北、海南、广西、四川等)陆续成立省志编纂委员会和通志馆,并编出一批简志、初稿,但由于大跃进的原因,初稿质量不高。从全国总体来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1983年,全国修志工作中断。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次年7月,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肇始,迎来了新方志工作的曙光。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在一封群众来信上批示:“大力支持在全国开展修志工作。”1980年4月,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地方志,指出:“我国有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今天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会议期间,联系17省、市与会代表,组成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筹备组。1981年7月25日至8月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中国地方史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学研究大会上,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关于方志学研究的建议(草案)》和《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26条哲学社会科学部分,把地方史志列为社会科学发展重点之一。1983年4月8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这是政府把方志工作纳入政务和方志工作领导机构到位的重要标志。1985年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同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个报告并明确要求各地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做好修志工作。从此,正式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修志工作(1984~2000年)。方志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有位了,因而有了作为: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形成了一支拥有2万专职、8万兼职的修志人员队伍。据最新的资料统计,截至2005年11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暂未统计)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6000余部,已出版5000余部。其中,省级志书规划2615部,已出2176部,完成83.2%;市级志书规划288部,已出261部,完成90.6%;县级志书规划2506部,已出2371部,完成94.6%。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总共完成了规划任务的88.8%。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编辑出版了4万多种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名山大川志。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
二、政务空位对修志工作的不良影响。综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修志工作,成绩是令人满意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我们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政务空位对修志工作的不良影响。第一届修志,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一些地方或某些方面,也出现政府不重视或不到位致使地方志工作的不顺利、不协调现象:一种是只注重全力抓经济发展,无暇以顾方志工作;另一种是认为地方志工作无关紧要,无关大局,不作为,上行下效;再就是方志工作囿于修好一部志书就误认为完成了历史使命,缺乏服务当代、服务现实的创新思想和做法。修志工作是长效的,但往往一部志书出来时,其间主政领导已经变换,对修志工作的重视缺乏连续性,逐步出现了“松位”、“移位”,以至“空档”的情况,致使方志工作难以作为,甚至出现方志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被人忽略的尴尬局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次是认识的偏差、错位。由于自抗日战争以来的近50年中,我国基本上中断了编修地方志传统,中断时间太长了。当第一届修志时,人们对地方志也陌生了。第一届修志时就或多或少忽视了政府修志工作政务的行政性,偏重学术性,配备领导忽略行政型、偏重专家型,忽视通才型,且人员偏老。误以为第一届志书已经编辑出版了,大功告成,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二十年修一次地方志,可等过二十年再临时动议,组织写作班子再搞突击行动。这种政府对方志工作认识的松位、移位,使方志工作难以作为,由原来的“领导重视”,变成了方志工作者争取“领导重视”。前者是主动、到位的,后者是被动、松位的,以致出现一些所谓介绍争取领导重视的经验材料。这些材料“讲起来生动,听起来感动,做起来难动”,如遇上开明的领导还好办,但遇到领导本身就松位、移位就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了。
第三是修志工作被淡化。一些地方未把方志工作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并未把方志真正列入政府工作的要务之一,大多数地方连政府工作报告也只字不提史志文化工作。当然政府工作报告“写了不等于重视,没写不等于不重视”,但至少反映了政府对这项工作有“松位”现象。在松位、移位的情况下,只能提出“有位才有为”,并想方设法通过“有为才有位”来取得重视,但权弱言微,“有为才有位”的倒过来哲学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位有为,有为显位,在其位谋其政。
第四是机构不统一。一些地方把原本就定位不准确的方志部门机构随意合并、降格,并减编,弱化了方志部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科研能力。仅以我们广东为例,目前,在县(区)以上100多个方志机构中,就有1/3多的方志机构被松位、移位,这里还不包括定级、归属不当问题。甚至出现编制部门对方志部门的设置可有可无、可降可并、归属随意、随意移位。既使是保留原级别、原归属综合领导机关的,也存在削弱的问题,配备领导,考虑照顾性的多,不愿把素质高的人员调入方志工作部门。
准确定位,保证方志工作顺利开展
地方志工作既然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官修志书”又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修志体制,理应受到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而且,编修地方志是一项代代相继、需要长期规划的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因而需要有稳定健全的组织机构、学有专长的工作人员,必要的物质投入。同时,修志是一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的文化建设工程,每轮修志,省市县三级、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参与,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而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再者,修志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志书作为“一方之全史”,内容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编纂必须严格规范记事断限、体例编排、内容详略、记述方法等;资料收录必须全面、系统、准确,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这就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文字水平、热爱地方志事业并精通地方志业务的修志队伍。但从实际情况看,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历程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尽管早在1996年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提出:“编纂地方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修志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修志工作的性质、地位、机构设置等敏感内容都没有涉及。2006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467号令,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条例》的颁布,对指导各级政府解决修志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将有巨大的实际意义,我们也期望能通过《条例》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志工作的困难,保障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明确地方志工作的性质、地位,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应该为地方志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使地方志事业顺利发展。
《条例》第四、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这些内容,对修志部门的性质、经费支出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针对实际情况,对方志工作机构的设置还必须进一步细化、明确,必须要符合工作的实际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应把史志工作真正作为政务的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列入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准确到位,纠正“松位”、“移位”甚至“空档”不作为的倾向,避免犯历史性的错误。政府设置的方志机构应是政府组成部门同级的必设机构,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和方志工作职能的机构,不是可设可不设、随意可高、可低、可并,组织配备方志工作部门领导应配既具有一定履行政务的行政能力,又有方志工作业务能力的行政型兼通才型的干部,要给方志部门确定一定人员编制数,调入高素质的人才。编制部门必须发一有关方志系统机构(名称、职能、级别、人员编制)的文件,以利各地执行,使史志系统规范化。作为基层方志工作者,我们更期望通过这次立法,能真正理顺方志工作的人员机构设置,使方志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要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地方志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地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篇: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
地方志是分门别类记述一定地域范围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的著述,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地方志文献收藏不同于一般图书收藏,它是自成一体的历史典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做好地方志文献收藏是地方志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现结合**县地方志文献收藏实际,对地方志文献收藏
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县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县志办)自1983年成立以来,不仅收藏本办编纂出版发行的《**县志》、《**县地名志》、《富州县志点注及资料辑录》和《**县普阳煤矿志》、《**一中五十年》、《**县外事志》、《**县国土资源志》、《**县交通志》、《**县扶贫志》、《**县林业志》、《**县政协志》等16部志书以及8部《**年鉴》,还收藏了《中国党史大事记年表》、《中国共产党60年大事简介》、《光辉的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旧志名家论选》、《云南省志》、《天文气候志》、《地质矿产志》、《城乡建设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百色市志》、《腾冲县志》、《玉溪县志》、《路南县志》等地方志文献461册。同时,收藏有中国地方志、云南史志、广西地方志、文山史志等杂志合订本58册。
二、存在问题
当前,县志办收藏的地方志文献虽然为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成为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但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落实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不善。一直以来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藏书管理比较混乱,连基本的藏书目录、借书登记簿都没有,造成资料遗失。经2008年底清理登记,资料不配套,残本较多,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已丢失。
2、藏量不足。除了省内地方志书较全外,其它相关文献资料较少,尤其是缺少志书以外的其他地方文献资料。近年来,基本没有添置新的地方文献,藏书量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志书的面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藏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管室不配套。多年来,文献管理室一直与其他办公室混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配套完善的馆室,这也是造成地方志文献大量流失的原因。同时,现有的书柜书架都是六、七十年代用木头制作的柜子,陈旧老化、高矮不
一、规格不合,不具备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等功能。
4、收藏意识不高。由于对地方志文献资料收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存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是第一轮修志购置,自九十年代以后就很少添置,就连本办编纂的第一部《**县志》、《**县地名志》、《**县地名图》和历年编发的《**县地方志通讯》都没有收藏,查阅较困难。2002年以来每年发行《**年鉴》以没有很好建档入柜,有的年份全部发完而没有留档,为资料查询留下了断档。
三、意见和建议
地方志文献资料收藏是一项利国利民而又长期艰巨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应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
1、提高收藏意识。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地方志文献收藏重要性的认识。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地方志文献收藏的重大意义。要把研究、开发和利用地方志文献工作提升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当作一个重要的、长期的任务来抓,真正使地方志资源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明确收藏范围。对于县级方志部门来说,地方志文献收藏应以本县地方文献资料和邻县的文献资料为主以及上级方志部门统一发行的地方志文献资料。同时,收集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其它文献资料,如年鉴、史料、地方名人著作、谱牒、方志理论、工具书等。另外,还要收藏所辖范围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特别是口碑传承资料。
3、强化馆室建设。一是改善办公条件,做到专室、专库、专柜管理;二是制订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地方志文献资料进行管理,逐步减少手工的或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电子化、网络化。
4、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要建立统一的地方志文献征集管理制度,明确地方志文献藏书重点、范围、征集和管理办法,建立起以收藏本地区地方志文献为主,补充以各地地方志文献为辅的地方志文献资源库。二是资金保障。要多渠道的开辟资金的来源,保障地方志文献资源库建设所需的资金。要加大宣传,扩大地方志文献馆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方志文献馆建设的支持,力保地方志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5、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是提高地方志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保障。要加大学习的力度,强化管理人员现代化技术在地方志文献管理中应用的学习,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普遍提高管理人员现代化知识水平,努力实现地方志文献资源管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第三篇:地方志宣传报道问题调查报告
地方志宣传报道问题调查报告
自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按照县委开展“六个一”活动要求和本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安排,本人在认真学习、强化认识的基础上,为切实达到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县各级各部门近年来在地方志宣传报道这一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并就当前如何扩大地方志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好志书“存史、资治、教化”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地方志宣传报道的现状
**县自1983年开展首轮地方志编修工作以来,经过26年的努力,共编纂出版发行了第一部《**县志》等17部志书,以及《**年鉴》等11部地情资料,全县地方志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开展修志工作中,广大修志工作人员通过撰写诗、词、调研理论文章、信息简报等形式,大力讴歌修志工作的艰辛,宣传报道修志工作的目的和重大意义,推广修志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先进典型,全县撰写的修志理论、调研文章在国家、省州方志刊物上发表46篇。这些资料不仅加深了公众对地方志工作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学会读志、用志,而且也为全县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积累了全面、翔实的史料。同时,在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后,县地方志办公室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通过采取现场咨询、张贴宣传标语、出宣传栏、编发信息简报等形式,积极认真宣传《条例》的重要意义及相关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地做好宣传工作,在全县上先掀起了学习贯彻《条例》的热潮,促进了《条例》的贯彻落实,逐步营造全社会认识、关注地方志工作的氛围,为推动全县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宣传报道,地方志书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在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电力、能源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地方志宣传报道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宣传报道,全社会认识、关注地方志工作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地方志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地方志书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从新形势对地方志工作的要求来看,当前我们对地方志工作的宣传尚显薄弱肤浅,还不够全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志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1、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少数乡镇、部门对修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领导重视还不够,特别是对地方志工作的性质没有根本的了解,甚至存在地方志办仅是编编几本书,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是个很清闲的部门的模糊认识,对地方志办公室安排的工作不太引起重视,认为只要能上交材料,交差了事就行。以及对《条例》和地方志法规的认识不够,不仅社会公众绝大部分不能认识了解,且在我们修志队伍中也有许多人还不熟悉相关内容,在工作中也就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并且在平时的宣传报道中也只是注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面,而没有注重对修志工作的宣传,从2006年7月启动全县第二轮修志工作以来,乡镇、部门在宣传报道上做得很不够,几乎没有对修志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社会公众知晓率很低,造成修志工作仍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2、修志人员队伍极不稳定。部分乡镇和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协同配合意识不强,随意变动修志人员。由于修志是一项连续性比较强的工作,时间跨度大,如没有稳定的队伍,就难以修出比较客观实际的志书。部分乡镇和部门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把握好队伍的稳定,随意变动修志人员,造成了工作上的断层,部分修志人员业务不熟悉,对志书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无从下手,也没有及时做好信息反馈。目前,各乡镇和部门参加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培训会的人员已基本上全部变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工作的脱节。
3、宣传报道方式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是形式比较单一。在贯彻落实《条例》、地方志法规和修志工作中,宣传报道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也仅限于张贴标语、编发简报的手段,没有采取如广播、电视等让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公众能够容易接受,致使宣传的层面不广、效果不明显。其次是宣传对象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分层次对象进行宣传,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再次是宣传主体不明确,地方志工作宣传的主体毫无疑问就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因为他们处在地方志工作的第一线,最熟悉地方志工作的意义、任务和作用等,由他们进行宣传,既方便又有说服力。目前,大部分修志工作人员往往只注意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宣传,使地方志工作在电视上无影、广播里无声、报刊上无字。
4、读志、用志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针对领导干部而言,不仅只限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宣传,读志、用志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因为通过读志、用志,让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思想上就能引起高度的重视。目前,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在平时忽视了读志、用志的重要性,志书似乎只是当作一种摆设,到用时才拿出来翻翻,未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三、扩大地方志宣传报道的对策建议
当前,正值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要利用一切时机,动用一切途径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宣传报道,促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方志工作有更加全面、正确、深刻的了解,提高人们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从而得到全社会的更广泛地理解、重视和支持,促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一时期的修志工作,不单单是编一部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借鉴,真正做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要看到它是代表、宣传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为党立言、为人民立言和为改革开放立言的政治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项事业。能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全社会对地方志工作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确保能编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
(二)明确宣传报道内容。地方志工作宣传的内容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在宣传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每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的重点选择合适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宣传内容大致围绕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基本任务、法规和地方志的作用四个方面去开展。首先,地方志工作的意义是宣传的首要内容。通过编史修志、读志用志,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史为鉴,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做好地方志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也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对于方志工作的这些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积极认真地做好宣传教育。其次,地方志工作的基本任务宣传。通过对地方志工作基本任务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地方志部门所做的工作,社会上每个人都应为地方志工作做些什么事情,从而在社会角色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自觉地配合地方志部门做好工作。再次,地方志工作法规的宣传。当前,主要是宣传《地方志条例》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以及在修志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确保依法依规修志。第四,地方志的作用也是宣传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让人们了解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让人们通过读志用志获得益处,才能真正提高人们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也才能取得人们对地方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地方志作用的宣传,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宣传就是向社会公众宣传地方志的“资治、教化”作用。微观宣传就是方志馆要向社会公众介绍馆藏内容,让社会公众了解该馆收藏了那些地情资料,如何查阅。通过宏观和微观宣传,使社会公众对地方志的作用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了解,有利于地方志工作的开展,便于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
(三)准确把握宣传对象和主体。地方志工作宣传的对象是社会公众,但是在宣传中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宣传的内容,确定每个时期宣传对象的范围。首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是地方志工作宣传的主要对象,因为地方志是“官书”,它对政府机关和领导的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资治作用,地方志的“官书”性,决定了它的读者对象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各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都认识了地方志的作用,重视了地方志工作,地方志工作就容易开展。其次是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地方志具有教化作用,而其教化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让社会公众了解地方志,读地方志,这就必须面向社会公众做好地方志的宣传,宣传既要有点、更要有面。只有抓住重点,找准“难点”,扩大层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地方志工作宣传的主体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真正把地方志工作宣传搞好,必须发动全体地方志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去影响、扩大宣传主体,并逐步吸纳社会上一些领导、知名人士以及一些科技、文化工作者参与地方志工作的宣传,使地方志工作宣传队伍不断壮大,并呈现层次性、多维性和广泛性。
(四)改进宣传报道的形式。地方志工作宣传的形式,决定着宣传的效果。地方志工作宣传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化,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文件与领导讲话的推动力。利用期刊、工作动态或简报等形式,编发各级领导的讲话、谈话和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地方志的方针、政策,获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二是结合各种会议、专题汇报等去呼吁。在召开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志书首发式、表彰会、展览会、评比会、评议会、培训会和专门汇报会上,向上呼吁领导重视和支持,向下宣传修志工作的形象;三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成就,宣传形象,宣传作用,宣传社会地位,扩大知名度;四是结合县域经济、文化建设主题,开展课题研究,靠作为来加深人们对其价值乃至整个地方志工作的认识;五是配合各种各样的活动,推出有地方志特色的配套工程,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反复宣传,让听者“不厌其烦”,使他们慢慢接受,从而增强人们对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作用的认识。
(五)部门联动搞好宣传报道。地方志宣传报道不仅只是地方志办和修志工作人员的职责,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来完成。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共同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抓宣传报道的格局。通过广播电视和在《八角飘香》、《**政务网》上开辟专栏,大力宣传报道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修志工作中的典型亮点,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字,进一步扩大宣传层面,提高公众对地方志工作的知晓率。为切实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县地方志办专门制发了《**地方志通信》,既为广大修志工作人员交流经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创造了宣传报道工作的载体。
地方志宣传报道是整个方志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地方志事业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
第四篇:地方志工作流程图
张家口年鉴编纂流程图
拟定《张家口年鉴》篇目框架设计及撰(供)分工意见报市政府主管领导审核报市政府办公室会签,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张家口年鉴》组稿通知按照分工督办各单位报送《张家口年鉴》入鉴资料按照时间要求完成《张家口年鉴》初稿各责任编辑对《张家口年鉴》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报副主编审定报主编审定定稿排版校对印刷出版
《张家口市志》编纂流程图
拟定《张家口市志》篇目框架报送市主管领导、编委会有关领导审核将《张家口市志》篇目初稿下发各有关承编部门征求意见对《张家口市志》篇目进行修订、完善呈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报市政府办公室会签,以政府办名义下发《<张家口市志>编纂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市志编纂动员大会,部署修志任务对《张家口市志》各承编单位撰稿人进行培训,征集入志资料对《张家口市志》各承编单位提供的入志资料进行审核、补充、完善对《张家口市志》入志资料进行统编、完成初稿对《张家口市志》初稿进行总纂召开《张家口市志》志稿评审会,邀请省、市领导及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张家口市志》志稿进行审定根据评审会意见,修订完善、形成终审稿报送省地方志办公室终审根据终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定稿排版校对印刷出版
第五篇: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相关范文 编辑:露露 发布时间:2015-6-12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章?没关系,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写作团队,为您提供快速的高质量的原创文章量身定制写作服务。原创文章定制写作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按照市志办**主任和**主任的安排,我就《**年鉴》工作开展谈一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我在县志办工作28年了,从《**年鉴》创刊到现在,我一直都是全程参与的。从年鉴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到主编,所有的环节我都经历了。对于年鉴工作个中的甘苦我是深有体会。我今天在这里,就把我在做年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作交流。争取领导重视,为年鉴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领导重视是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县志》出版发行。县志出版发行后,县志办到底何去何从,成为当时的志办负责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县志》后,机构就撤销了)1992年5月17日,**县政府举行《**县志》首发式。时任**省副省长**同志出席了首发式。会后,**同志就同志办的主任**同志交谈,询问志办志书出版后有什么打算?**主任说,中指组有个精神,就是在志书完成后,应该开展年鉴工作。有的地方志书出版后,也是开展年鉴编纂工作。我们也打算开展这项工作,这样县志办这个机构也可以保留,有事干。当时有县委书记陈定国和县长张润德都在场,王省长说,这个事很好,书记、县长要支持这个事。县长当场表态每年给两万元的经费补助。(**同志当时是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副主任,省政府分管地方志的领导)。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1993年,**年鉴编纂工作启动。以后,县政府每年给予两万元补助。不过这两万元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要向县政府写报告。2005年后,这笔经费才纳入了财政预算,不需要再向县政府打报告了。到2009年,财政补助增加到7万元。在年鉴工作开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比较重视。书记、县长为年鉴题词,写序。特别是县政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最初的几年,县政府分管的副县长**同志对这项工作认识非常高,非常支持。县政府每年年初都召开年鉴工作会议,总结表彰上一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县长每次都出席会议并讲话。而且,**县长还在很多场合宣传年鉴工作,为县志办呼吁。对年鉴工作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1994年在全县年鉴工作会议上,**县长就做了题为“办好**年鉴,促进两个文明精神”的主题讲话),如“提出要创新办年鉴,不仅要为过世人物立传,也要为生人立传”。“要丰富年鉴内容,图文并茂”;“年鉴设立天南地北**人栏目,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风云人物树碑立传”等等,他还亲自为县志办拉赞助,介绍老板等。由于有这样的好领导支持,所以,**的年鉴工作迅速打开局面。1995年,**地区年鉴工作现场会在**召开。**县志办在会上介绍了年鉴工作经验,地区志办在全地区推广**年鉴工作经验。以后,**年鉴工作就这样一年一年开展,一卷接一卷顺利出版,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2卷。我县年鉴工作开展在全市是最早的,在全省也算是比较早的。在领导支持地方志工作这方面其他县市如黄梅、麻城、市包括市志办也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县委、县政府对年鉴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每年年鉴的组稿、发行都由县政府办发文(近几年由两办发文)。每年年初召开一次组稿会,年末召开一次发行会。这项工作现在全县各地各单位及广大干部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把年鉴工作当成了县政府的一项工作,而不是县志办没事找事。由于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所以近五年来,我们再也没有年初召开组稿会,年末再召开发行会,而是由政府办或两办发个文件,组稿、发行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绝大多数单位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组稿和发行工作任务。特别是国务院《地方志条例》和《**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出台后,我们大力宣传,使年鉴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精心组织,确保年鉴工作顺利开展。
**年鉴工作开展时,县级编纂年鉴的还不多,如何开展年鉴工作,如何办好年鉴,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开展年鉴工作。按照邓小平的说,摸着石头过河。年鉴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稿到编辑、出版、发行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1、做好年鉴工作规划。包括制订工作方案,科学设置年鉴栏目、明确撰稿要求等等。栏目设置是基础,组稿工作是关键,撰稿工作是保障。
2、召开年鉴工作会议,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每年年初县政府召开年鉴工作会议。最初几年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分管领导和县直八大口分管领导。后来有几年参加会议的人扩大到全县所有局级单位。年鉴工作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主持,县政府分管的副县长讲话。会议对上年鉴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牌和奖品。还请县电视台记者录像,在电视台新闻中播放。如此一年一年,扩大了县志办和年鉴工作的影响。年末,还召开年鉴发行会议,县政府发文,还下达发行任务。在发行过程中,我们对发行者给予一定的发行费用,发行费用根据发行数量、缴款时间制定不同的政策,鼓励多发行,早缴款。我们与各乡镇办公室主任和县直单位办公室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很多乡镇的主任到县城办事都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我们都热情接待。同样,我们下去,他们也是很热情的接待。
3、加强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在年鉴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利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年鉴组稿、内容选取、如何撰稿等进行指导。我们还将上一年鉴中质量比较高的稿件乡镇和县直各选一篇,作为范文供参考。
三、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提高年鉴的质量,促进年鉴工作健康发展。
1、年鉴栏目设置要科学。要按照志书的体例要求,科学设置栏目。我们的栏目也是在不断的调整,逐步地完善。栏目设置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一是要全面,要涵盖所有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有缺失。二是分类要科学。以事分类,而不是以行政隶属关系来分类。这样比较顺眼些。如地方志和党史编研可以归到文化里面,也可以分别归到政府和党委工作中,但是如果放到文化中还是比较合适。三是要保持延续性。各卷年鉴的栏目设置要尽量保持一致,要有连续性,这样便于记述。
2、内容要全面、真实、客观。年鉴记述的内容要全面。作为全县来说,通过栏目就可以看到,是不是能够反映一个县里的全貌。作为一个乡镇来说,是不是能够反映这个乡镇的全貌。在撰写乡镇概况时,有些要素是必须要反映的:乡镇位置、版图面积、所辖村(社区)、人口、耕地面积、工农业生产情况、农民纯收入,教育(学校数量、在校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文化(文化站)、卫生(医院、病床)等等情况。县直单位必须内容应该是反映行业而不只是单位本事的情况。其要素应该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工作内容,应该按照工作职能进行全面反映。这里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失全局性的内容,反映的内容仅仅限于单位的情况。我举个例子。如地方志工作,仅仅就是反映县志办的工作,而对于全县地方志工作情况缺少记载。如有些乡镇、单位也开展了年鉴编写,但是在地方志工作中没有反映。还有如侨务外事工作,缺少侨情的内容,只是记述多年做了些什么事。所以,很多信息没有记载。年鉴成了一个全县各单位的工作总结汇编,而不是一个地方的县情资料库。内容不完整,在二轮志书编修时,我们深有体会。我们在查阅资料时,有些单位的资料有用的信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用,我们需要的东西没有记载。这就是我们在年鉴组稿编辑过程中忽视年鉴内容全面性的结果。
真实这个就不用说,真实是年鉴的生命。对于年鉴来说,时限只有一年,而且是刚刚过去的一年,要求真实这一点应该不难。客观也是一样。
我们一定要注意严格把关。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我们有的单位撰稿人严重不负责,将上的稿子改个年份,交上来应付了事。所以在收到年鉴稿件时一定要注意。不合格的稿子要打回去。
3、突出特色。应该说各地各个工作总体来说是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但是各级政府也在打造亮点,也就是所在创新。那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在栏目设置上也应该有所反映,这就是特色。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尝试。如国企改革、农村税费改革、96年和98年的抗洪救灾、2003年的抗击非典、近几年的县委县政府在新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力度很大,我们都浓墨重彩地进行记载。为了准备这次发言,我把历年来出版的年鉴翻阅了一遍,过去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犹如一副副历史画卷在我的眼前展现,历历在目,时代特色十分鲜明。
突出特色主要是通过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采用专题形式进行记述。采用全景式的反映,完整地记述重大活动、重点工作。96卷年鉴设有“防汛抗灾特辑”下面有两篇稿子:人定胜天,——96全县防汛抗洪救灾纪略;历史的丰碑——永固支堤抢险纪实。98卷**年鉴在特载里就记载:防百日大汛,保百里江堤——98**县防汛抗洪综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开展招商引资,建设滨江新区和北城新区,力度空前,建设速度很快,被市委刘书记誉为“**速度”。为了展现这一重大特色,我们连续几年设置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栏目,下面记述有“跨江联合开发、滨江新区建设、北城新区建设、社区事业发展、旅游经济开发、农业经济开发、招商引资”等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县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
4、要注重图片资料的采用。我们在每卷年鉴都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图片资料的运用不仅直观地记述了历史事件,还活跃了版面,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上述重大活动如96年、98年抗洪救灾,我们都用大量的图片进行了展示。近几年的滨江新区建设、北城新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等,也都是在前面配有多版面的图片专辑。图片包括公益图片和广告类图片。公益图片注重社会效益,主要记述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领导视察等。广告类图片主要反映单位、企业的风貌。图片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公室工作人员待遇和为地方志事业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要注重文稿的规范。表述规范,运用志体语言。(**主任要讲,我不多说)
6、要注重数据的运用。(同样)
7、要注重创新。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必须是根据需要而创新。在栏目设置方面,我们基本上是每年都有个新亮点。93卷设置有“十强村、十强企业”、“科技致富100户”;96卷设有“依托大京九,建设新**”(沿铁路乡镇)、“总结八五,大干九五”(县直局级单位)、“九五创辉煌,基层挑重担”(管理区、村);99卷设置有“抗洪救灾,江堤岁修”;“继往开来谱新篇”(干部调整后)、“风流人物看今朝”(各级劳模);2000年设有“继往开来话十五”(县直单位),“新世纪、新乡镇、新发展”;2001年设置有“实践三个代表,搞好优质服务”、“招商引资谋发展”;2002年设置有“农村税费改革”、“招商引资促发展”、“践行三个代表,服务地方经济”;2003年“重大记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2003年**县防治非典型肺炎活动纪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纪实;2005年设置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一城三基地”;2012卷和2013卷均设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三万活动纪略”等。为了反映新时代**人民的风貌,还设有“五湖四海弄潮人”、“天南地北**人”等栏目,记述各行各业、县内县外的有所成就的**人的事迹,突破了生不立传的限制,**成功人士点赞。
我们的年鉴工作在开展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得到全县各地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省市志办的精心指导,各兄弟县市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志办的同志甘于清贫,但是不甘于平庸,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县志办多次获得省市志办的表彰,多人多次获得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在全省举行的三次年鉴质量评比中,两次获得综合类特等奖,一次获得综合类三等奖。
我们的年鉴工作虽然起步早,时间久,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体例还不是十分规范,内容方面还不是很完整,资料的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推敲,特别是统计数据口径不一,互相冲突。语言不够精炼,校对工作还是做的不好,每年都会出现错误。图片资料彩页较多,而随文图片很少。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需要继续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对做好年鉴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要突出资料性。既要有宏观、概括性记述,也要有微观的记述。记得在一个资料上看到,当年日本人在入侵中国时,在之前是做足了功课。他们编写的中国地方志,内容之全面、详细,令人折服。特别是关于地理方面的记述,特别清楚。
二、年鉴还是应该一年一卷。由于时间跨度短,有利于真实、全面的反映我们所要记述的历史。
三、年鉴要为现实服务。服务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记录下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部署。还要为劳模、英雄、好人树碑立传。
四、年鉴是官书,要严肃,要有权威性。对入鉴内容还是要认真把关。
五、及时记录下历史,记住乡愁。如城市和乡村的变迁。随着城镇化进程,很多乡村逐渐消失。对历史的符号要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我们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东西记载下来,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编辑: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