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小编推荐]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同时,受传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也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金融同业合作交叉性较强,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也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资金分布不均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等都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暴露出来。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以及资金注入影子银行体系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2013年以来,银监会出台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13年2月起将开始执行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将系统地对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并为避免同业业务风险的产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放心保)公司互为客户及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同业业务发展初期,仅有浅层次的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形式,但随着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同业间可以进行资金清算、债券投资、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更多种类的业务合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从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租合作等六个方面来开展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这些年也在一直不断的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
同业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
2009~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的表现最为抢眼。以同业业务发展最快的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为例,2012年其同业资产和负债在总资产和负债中的占比均超过30%;民生银行2012年的同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5%和173%。其中,买入返售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34.3%大幅升至近70%,兴业银行升至77.4%。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同业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外商业银行来自金融同业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3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收入为10%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在合理范围内逐年提高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同业业务近年快速扩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原因:
在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形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的套利空间。在央行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只有存款利率还存在管制。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业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大多数大型企业成立了财务公司,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
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网络、服务以及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就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潜在风险及隐患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存款来看,存款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2013年以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为“冲时点”、做大规模导致银行存款月末、季末前后波幅加剧。存款剧烈波动加大了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进而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贷款来看,信贷规模的持续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渠道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从中间业务来看,受利润的驱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同业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更多地投向经过包装的信托、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虽然规避了监管,但使得同业业务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面。
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013年6月末,因央行拒绝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而导致短期利率飙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升至30%以上,而央行此举的初衷就是部分银行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大增。
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存在天然的“逆向性”。两者的“逆向性”集中体现在对期限错配偏好的反差上——期限错配对于同业业务盈利尤为重要,而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则在于对期限错配的严格约束。不仅如此,这种“逆向性”还进一步反映到了具体行为驱动上的差异。一般地,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银行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会严控资金外流,并通过主动负债、变现资产等措施调整短期流动性。而此时恰恰又是市场利率迅速上扬、全力拓展同业资产业务的大好时机,银行同业业务部门存在巨大的资金运用需求。两者的行为截然相反,反之亦然。
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例如,以个别商业银行“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就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
监管力度加大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使同业风险浮出水面。3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之后,6月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即“金融国十条”),8月银监会也发布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
在这些规定中,央行及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规范理财资金投资,提高流动性管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强调应进一步完善同业业务管理制度,将标准化、透明度作为规范和加强同业业务管理的抓手,健全相关考核和监管机制,引导其在规范基础上稳健发展。
近期银监会有关部门起草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即“9号文”,以下简称为《办法》)将于2014年2月开始执行(注:文章写作截稿时间为1月底)。《办法》是国内首份银行同业融资业务指导办法,针对银行“类信贷业务”的新一轮监管动向,意在促使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去杠杆、斩断银行类信贷业务的扩张冲动。
对于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提出了“业务期限”、“集中度管理”的量化标准,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同业融资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计算资本和拨备。针对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风险,《办法》对同业资金融出业务期限做了规定,要求按照审慎原则“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且到期后不得展期”。针对各家银行开展同业业务的管理、流程任意性较大的现状,《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要建立全行统一的同业融资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融资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融资业务。《办法》还对同业融资业务提出了资本占用和拨备的计提要求,规定同业融资业务应该计算资本占用,且根据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和减值影响因素,对存续期内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但是并没有明确计提的比例。
对于市场颇为关注的集中度管理,银监会列出了三项具体比例。《办法》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法人金融机构融出和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净额的100%;单家商业银行对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净额的25%,单家商业银行对全部法人金融机构的融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各项存款的50%。《办法》还规定,办理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业务,正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这就意味着买入返售资产要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占用风险资产。
我们预计,《办法》出台后,部分商业银行将受到较大影响。2013年初以来,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将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为代表的同业业务开展得“热火朝天”。在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后,大多数银行已经意识到监管层可能将对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因此在同业业务的扩充上有所收敛。但根据上市银行2013年三季报来看,尽管有“8号文”规范理财业务在前,部分银行同业资产依然不降反升。《办法》出台后,对于同业业务,特别是买入返售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是非常大的冲击,对于个别银行的净利润影响也很大。
银监会将出台的《办法》体现了未来监管方向。目前银行同业投资降低了资本占用和风险评估,而《办法》将风险还原,有助于银行改变风险偏好,重新配置资产。
从国家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同业业务的风险,还是要从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和资产证券化这两大方面下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利用可转让存单规模可控、交易便利、信息透明的优势,扩大同业资金市场中长端产品种类并提高交易活跃性,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优化中长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合规手段,既是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减轻资本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潜在风险】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潜在风险】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
编者语: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同时,受传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作用,也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暴露出来。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以及资金注入影子银行体系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孙含越(工银国际研究部)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互为客户及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同业业务发展初期,仅有浅层次的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形式,但随着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同业间可以进行资金清算、债券投资、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更多种类的业务合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从银银合作、银保合作、银基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租合作等六个方面来开展业务。银行同业业务这些年也在一直不断的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同业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交易对手为金融同业,整体风险较低;可成为生息业务盈利的有力补充,因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较为迅猛的增长。
2009~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百分点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的表现最为抢眼。以同业业务发展最快的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2012年其同业资产和负债在总资产和负债中的占比均超过30%;民生银行2012年的同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5%和173%。其中,买入返售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34.3%大幅升至近70%,兴业银行升至77.4%。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同业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外商业银行来自金融同业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3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收入为10%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在合理范围内逐年提高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同业业务近年快速扩张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原因:
在信贷规模调控下,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形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存贷比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或其他金融公司平台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利率双轨制创造了同业资金的套利空间。在央行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只有存款利率还存在管制。但因为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定价同时并行,就有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不同类别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融通需求。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实施了分业监管。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发达,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业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社会资金主要向银行集中,银行可运用资金规模巨大。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证券、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需求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向银行体系融入资金。同时,商业银行与信托行业、证券行业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获得中间收益,也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大多数大型企业成立了财务公司,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使部分公司存款也转化为同业存款。
金融机构竞争优势差异催生了同业业务需求。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每一家商业银行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在支撑,但由于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规模、网络、服务以及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就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
潜在风险及隐患
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存款来看,存款过度依赖同业资金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2013年以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为“冲时点”、做大规模导致银行存款月末、季末前后波幅加剧。存款剧烈波动加大了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进而埋下了风险隐患。从贷款来看,信贷规模的持续收紧使得商业银行借助同业业务渠道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从中间业务来看,受利润的驱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同业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更多地投向经过包装的信托、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虽然规避了监管,但使得同业业务逐渐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面。
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013年6月末,因央行拒绝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而导致短期利率飙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升至30%以上,而央行此举的初衷就是部分银行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大增。
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存在天然的“逆向性”。两者的“逆向性”集中体现在对期限错配偏好的反差上——期限错配对于同业业务盈利尤为重要,而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则在于对期限错配的严格约束。不仅如此,这种“逆向性”还进一步反映到了具体行为驱动上的差异。一般地,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银行流动性管理部门往往会严控资金外流,并通过主动负债、变现资产等措施调整短期流动性。而此时恰恰又是市场利率迅速上扬、全力拓展同业资产业务的大好时机,银行同业业务部门存在巨大的资金运用需求。两者的行为截然相反,反之亦然。
增加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将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也大幅提高,客观上导致金融分业体制下的防火墙作用出现净漏损。比如金融市场发生的局部风险事件,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且传导速度更快、更隐蔽,一定程度增加了宏观金融的不稳定性。例如,以“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就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完)
第三篇:同业监管下银行同业业务走向
同业监管下银行同业业务走向
进入2017年4月份以来,银行业“疾风骤雨”般地刮起了金融风险防控风暴,一系列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多个专项治理工作正同步展开。中国银监会相继对外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等文件,针对十大重点风险领域分类施策,尤其剑指发行量激增的同业存单、规模庞大的委外业务。
具体来看,同业业务整治将从四方面入手,即控制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严查违规行为,以根除“多层嵌套”,严控交叉性金融风险。
一、银行同业业务的类型
同业业务的业务类型以及交易模式有很多种,但大都可以归为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
(一)从资产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存放同业
存放同业(Nostro)是商业银行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从期限上来看,以活期款项和一年以内的定期款项为主。127号文明确规定存放同业的期限只能一年以内。
此处的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是银行间为了各类业务往来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而存放的。
2.同业存单
同业存单是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在同业拆借交易中心交易。
同业存单有具体的期限额度限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6月30日颁布的《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对同业存单进行了期限上的限制。法规要求:“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即需要将额度在央行备案,期限1个月到3年,但未要求有评级。
3.拆出资金
拆出资金是金融机构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关于拆出资金的期限和额度在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7月3日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第二十五条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限制内容要求拆出资金的最长期限为交易对手能够拆入的最长期限;额度中资行存款余额8%,或外资行资本金的2倍,或券商净资本的80%,信托净资本的20%。
拆出资金通过在同业市场融通,以获得盈利。依据同业拆借,目前逐步形成了中国银行间短期利率曲线,并广泛应用,即SHIBOR。
4.买入返售
买入返售是指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o卖出方的票据、债券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买入返售的额度不受限制,但其期限受返售市场的约束。
5.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接受金融机构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分为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
127号文基本禁止了境内同业代付业务:“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6.同业借款
根据127号文定义: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且期限不超过3年。线下借款合同,无额度限制;同时又不属于3+1贷款约束范围,不受资金流向审查。
7.同业投资
同业投资,也是在2013年理财非标之后大幅兴起的新型业务类型,是当前混业资管反映在银行表内的最主要形式。127号文明确定义了“同业投资”:指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目前同业投资成为银行表内绕监管最主要渠道。如果穿透需要按照底层资产计提资本,但鉴于目前跨监管核查困难,穿透能力有限。
(二)从负债端出发的同业业务
1.同业存放
同业存放是指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本业务对应于资产端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是指接受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而产生的负债。以第三方存管资金为主(其中协议存款计入一般存款,不计入同业存放,纳入存贷比考核,缴纳存款准备金)。同业存放并无期限和额度的控制。
2.拆入资金
拆入资金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对应于资产端的拆出资金。指通过同业拆借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实际操作中分为线上线下交易两种,期限以3个月以内为主。
3.卖出回购
卖出回购,根据回购协议按约定价格卖出金融资产从而融入资金,以及为证券借出业务而收取的保证金。对应于资产端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当于有抵质押的拆入资金,一般以利率债或票据作为抵质押品。主要是债券、股票金融资产的回购。127号文对该科目做出了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同的投资标的及担保物规定。
二、近年来国内同业市场发展特点
(一)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市场扩容明显
2016年债券回购、信用拆借交易量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存单发行量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2016年末,银行业存放同业余额1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万亿元。
从规模增速来看,2015年底至2016年年中,主要大中型银行的同业往来资产增速为11.9%,分别快于总资产增速和生息资产增速4.6和4.5个百分点,为贷款资产增速的1.65倍。
利润贡献度方面,以同业业务为标志的非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增加,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完成同业及投资类利息净收入27.6万亿元,占全部利息净收入的34.6%。
(二)顺应金融监管形势,同业业务标准化和透明化提高
2014年央行等多部委联合出台127号文、140号文,规范同业投资业务发展、引导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2016年央行进一步推出MPA考核体系,规范同业业务发展。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近三年网上市场相继推出同业存单、匿名回购等标准化产品,2016年末,匿名回购交易量27.5万亿元,占比约4.8%。
网下业务呈现向网上转移的趋势。2016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资产端存放同业余额3.19万亿元,近三年增速分别为11.6%、1.8%、0.8%,显示网下资产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与之对应的是,近三年来中资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量每年分别增长2542.8%、490.6%和144.3%。
(三)市场杠杆率仍较高,“资产荒”推动委外业务蓬勃发展
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借助反复加杠杆套取更大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是当前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加速了资金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
以托管量/(托管量-待购回余额)计算,截至2016年底,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整体杠杆率约1.1,其中交易所市场的实际杠杆率达到1.34左右。一旦资金市场发生波动,去杠杆极易引发资金的集体踩踏和风险的链式传导。
持续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环境,倒逼金融?C构自营和表外资金通过委外模式扩充资产运作渠道。2016年以来,各类银行、保险等资金富裕机构,通过非银机构的产品通道,间接购买标准型和非标准型等各类同业资产,丰富资产配置结构,成为大资管时代的新型投资方式。
三、未来同业业务的走向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开展的是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而国际市场的同业业务一般是指更为宽泛的、基于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业往来。
(一)向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银行业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进程,并通过规范流程和信息披露、增加参与主体以及丰富证券化资产品种等方式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并将证券化额度循环使用,投入政策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中去。
(二)拓宽同业业务的经营内涵
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结构相对单一,有所失衡,收入来源主要为同业投资业务利息收入,受市场和监管环境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建设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将传统同业业务、代理业务和清算结算类业务线上化,服务同业客户,增加渠道销售收入、代理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提升收入占比,降低市场波动和监管约束对经营计划的影响。通过平台集中化运营同业业务,能够优化业务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做大做强同业业务,丰富同业业务经营内涵。
(三)发展同业网银
各商业银行早已推出了个人和对公网络银行渠道,而且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同业金融机构客户已不满足现有的线下服务模式和效率,同业业务“触网”大势所趋。“同业网银”整合商业银行同业板块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通过流程重构和流程优化,“搬到”线上,同业客户从互联网渠道获取产品和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同业业务线上化后,标示商业银行业务全面线上化,是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同业市场的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17-3.
第四篇:金融同业业务风险报告
【封面报道】同业解连环
财新网-新世纪2013-07-30 07:56 我要分享
0 条评论
[导读]资产在银行表内表外腾挪,风险未离开须臾。同业业务自我救赎之路,必须通过破除隐性担保
【财新《新世纪》】(记者 张宇哲 凌华薇 李小晓)仅仅在两三年间,银行同业业务急速膨胀。到2013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11.6万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近13%,为2006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1.6万亿元的近10倍。按13%的比例估算,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同业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
银行同业业务最初限于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这是“同业”概念的溯源。从2010年以来,同业业务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成商业银行利用同业拆入资金或吸收理财资金,扩大各种表外资产,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同业业务,科目不断变化,除了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同业票据转贴现,又衍生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入返售等各种“创新”。
不用纠结于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名词之含义。究其根本,不过都是银行信贷资产的出表利器。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这是规避监管资本要求、拨备成本、绕开存贷比硬杠杠,大幅“节约监管成本”,是不可能不做、不得不做的科目游戏。至于6万亿元信托也好,近2万亿元证券资管也罢,再或产权交易所挂牌个近万亿元,都仅仅是过一下手的通道业务,银行始终是主角。
银行资产出表,吸纳的资金何来?还是银行自己。2010年后规模呈级数递增的银行理财产品,截至2013年6月底,已达9.85万亿元,成为承接这些出表信贷的主要买家。
个案更惊悚。一家贷款规模仅300多亿元的广西北部湾银行,资产可以做到1200亿元,奥妙就在同业科目下。这样长袖善舞的城商行,已非个别现象。为了满足监管当局对上市、跨区域经营所规定的资产规模要求,一年多花几千万元成本吹大资产负债表而已。
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则超越了资产出表的初级阶段,进入下一重境界。它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36%,但是来自同业业务的利润已经占到全部利润的一半。玄机不玄,兴业银行搭建银银平台,左手是中小银行的理财或同业拆借资金,右手提供买入返售的同业资产,兴业银行坐收中间业务收入。
如果不是存在业内担心的隐性担保问题,兴业银行表面上几乎已经达到了西方银行财富管理的境界:无风险对冲。
问题恰出在隐性担保,整个银行业的问题,同业业务的风险点都出在这里: 如果没有银行信用的隐性担保,就没有刚性兑付的理由,银行理财何以几年间就蓬勃至10万亿元?如果没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违规提供担保的“抽屉协议”,那些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投资等信贷政策频频限制的项目,如何能被制作成买入返售产品,顺利出售给资金泛滥的农商行、农信社?
资产在银行体系表内表外腾挪,风险没有离开须臾。
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失效、风险没有分散、甚至那些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限制型的信贷政策,也是失效的。是否构成系统性风险?观察者自有答案。
201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要求央行和银监会关注同业资产和银行理财的问题。
监管当局首先采用总量控制的办法遏制这一势头。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理财非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5%。有多家银行同业业务占资产的比例远远高于13%这样的平均数,超过了30%。
2013年6月发生在银行间市场所谓的“钱荒”事件,再度暴露同业市场资金价格易大起大落,个别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
此后有消息称,央行正在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酝酿出台规范同业市场业务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可能要求中资银行的同业业务“解包还原”,无论是表内投资还是出具的各类担保,都要按照表内的同类型业务标准计提拨备;银行将同业业务审批的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
同业现象已提出抉择:是让银行变幻科目做不规范的假出表,还是应该走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国务院6月19日的文件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常态化,已经作出了回答。
银监会有关部门透露,监管当局正在拟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有关政策,很快出台,这将成为银行的一项常规业务,未来不再受试点的额度限制。目前还需一事一批,将来审批方式有望变成资格审批。
与监管赛跑
几乎每出台一个监管政策,都使得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几个月后,又会再度扩张 同业业务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最初仅限于银行间的短期资金拆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银行对证券机构资金的托管起步,同业范围已从银行扩展到信托、证券、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自2009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而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资金大量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叠加同业业务的持续创新,商业银行已相继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同业部门,近年同业资产规模不断膨胀,同业业务量、收入、利润等,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占比和贡献明显提高。
“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暴增,造成银行业对资本金的严重饥渴,各种表外融资手段层出不穷,银行没有正规的资产出表的渠道,创新只能围绕着表内资产搬表外。”一位银行人士说,这些“创新”的实质仍是银行突破存贷比限制、节约风险资本、表内资产表外化。
2010年、2011年,由于融资类银信合作、票据贴现等“绕规模”的手段相继监管限制,同业代付成为资产出表的主要操作模式,尤其被中小银行广泛采用,至2012年更迅猛扩张。
同业代付业务是指委托行根据其客户的申请,以自身的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他行代付款项本息。
在2012年4月银监会发文规范同业代付业务之前,同业代付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自监管机构要求同业代付入表、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后,同业代付业务规模持续收缩。此后银行开始大量运用买入返售科目。
信托受益权的买入返售快速增长,主要始于2011年下半年。这是因为2011年7月银监会禁止银行理财产品投向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资产等,要求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的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三项于2011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照规定计入风险资产和计提拨备。
2013年3月底,银监会下发8号文规范银行理财的表外非标资产,但很快,银行同业资金以单一信托购买信托收益权规模大涨。
买入返售机器
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可以是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什么都可以 买入返售业务,创新始于被业内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2012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7927.97亿元,其中一半买入信托受益权,有3947亿元。同年,同业业务增速更高的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买入信托受益权也分别达到967.7亿元和969.68亿元。
2012年底,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1.17万亿元,占总资产36%,在16家上市银行中高居榜首。其同业资产规模已经基本等同于贷款规模;同业利息收入最大,占公司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达38%,已经接近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
同业买入返售,其本质与逆回购无异,是协议约定先买入,到期再按固定价格返售,实际是资金融出的过程。买入返售一般放在应收款项类投资,或可供出售类资产科目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配置范围,包括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什么都可以,期限较短,二年以下、一年期限为主。正常情况下,一般同业市场的利率在4.5%-5%,银行理财的成本也在这个范围内;银行出表信贷的收益6.5%左右,信托融资成本在7%-8%之内,此外,信托或券商资管,收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通道费。
与债券相比,买入返售产品与理财产品的期限更为匹配,更加灵活。当然,比起要公布资产负债表,要经过一系列审核程序和达到发行条件的债券产品而言,买入返售的标的更容易暗箱操作,也蕴含更高风险。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从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结构来看,2012年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例达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同业资产结构中,存放同业占比(即拆出资金)较高,而股份制银行中买入返售资产占比较高。
今年6月,巴克莱对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风险作出警示,指出其在利用信用风险资产(票据和信托受益权)的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打擦边球,而这些资产的违约风险,要远高于以债券为标的的逆回购和回购的风险。
从今年的信托资产规模排名来看,去年位于前三甲的外贸信托和平安信托已经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来自“银行系”的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两者分别为建行、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兴业信托2011年被兴业银行收购后更为现名,2012年底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
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激增的主要原因,即信托受益权这类通道业务的猛涨。比如,有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兴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下属兴业信托给它发个信托贷款,资金也可能由其他银行提供,做成信托收益权的买入返售,通过兴业银行打造的同业“银银平台”卖给其他银行,兴业银行坐收中间业务费。
票据为王
大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大行签票-中小银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票据买入返售,实质上是变相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
与兴业银行主要做同业业务中的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不同,民生银行主要抢占了贴现票据买入返售。票据常用于贸易结算。当企业贸易背景得到银行认可后,支付20%-100%的保证金,银行便为票据签署付款承诺,即为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一般在30天至180天。票据买入返售是指,开票行将票据权利卖给另一家银行获得贴现资金,并在票面到期日之前的某个日期重新将票据买回。
某大行计财部人士表示,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开具承兑汇票的签发行,开具承兑汇票并不纳入信贷规模,然而一旦贴现,就要纳入信贷规模,属于表内业务,同时受到存贷比的限制。于是,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便和大行形成了“默契”,通过票据买入返售帮大行削减信贷规模。
据财新记者了解,大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大行签票-中小银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即大银行赚取利息和保证金后,为了削减信贷规模将票据转卖给中小银行,之后大银行会从中小银行手中逆回购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同样不计入信贷规模。
在票据市场上,可以看到票据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的两个交易对手方群体,一个是股份制银行以此帮大行削减信贷规模,另一个是农信社、农商行等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小金融机构,以此帮城商行削减信贷规模。
民生银行成为银行界的票据大户。2012年末,民生银行同业生息资产规模为10489亿元,其中买入返售票据资产规模大幅增长近于翻4倍,达376%,余额达6168亿元,占比高达84%。2012年公司买卖票据价差收入为42.24亿元,对营业收入贡献占比达4.1%。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告诉财新记者,对买入返售的贴现行而言,并不存在风险。“我们就掌握一条,票据是大行出的。我们有同业之间的评审,谁的票可以接,接多少,都有量化标准。”
对于民生银行和大行之间的票据业务,洪崎解读道:“对大行来说,在市场中把散在外面的票据收回来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我们给这些票据做托收,最后几天都集中到我这里,我帮他们兑付后,再交给他们。等于是我们不怕麻烦,愿意帮大行做他们最后两天不愿意做的事情。通常从收到还,也就是三五天的事情。”
中信证券研报统计,2012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全行业票据买入返售规模 2.4万亿元,较2011年翻倍增长,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增长较快。过去几年,银行票据承兑量已从季均约2万亿元的规模飙升至4万亿元。
国信证券邵子钦认为,目前票据买入返售业务虽然形式上属于同业业务,但实质上是变相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是曲线满足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只要存在需求,那么即使不通过票据,也会有其他的同业资产负债形式满足需求。” 国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邓婷则认为,和兴业银行主要做的买入返售的信托收益权相比,民生银行的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风险更小。兴业银行信托收益权平均久期有九个月,票据的久期则比较短,因此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更好,其负债和资产都能较快重置。
资金提供者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十分激进,成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购入同业返售资产的重要金主
一般认为,国有大行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往往是同业市场的资金净借出方,而其他银行是净借入方。但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也十分激进,成为重要的资金拆出方。
全国农信社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共约2300家,其中农信社1858 家、农商行247家、农合行173家。各省市级农信社平均贷存比约在60%-70%之间,多数农信社贷存比不到50%。与邮储银行一样,在商业银行因为贷存比红线而焦头烂额之时,农信社长期苦恼的是如何实现资金有效运用,提升业绩。
重庆农商行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6月很多银行闹‘钱荒’,我们银行没有。那时招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高,曾找我们拆借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农信类机构存款余额约12万亿元,贷款余额约8万亿元。除了上缴准备金1万多亿元,还有两三万亿元的资金运用空间,投向包括同业存款、票据、债券等,而其可以投资的债券不过万亿元。为了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票据、银行理财产品,都成为农信社的主要渠道。由于能力有限,一些农信社出现了资金市场部整体外包的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兴业银行 “银银平台”上,合作的小银行有几百家,其中农信社最多。
兴业银行自2007年搭建的“银银平台”,为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信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同业往来业务、代理各项理财产品、承担IT承包业务等。初期以清算服务为主,近年来更多资金交易乃至资产配置。这些小机构把钱放在央行作为超额准备金利率很低,只有0.64%,而作为同业存款存放在兴业银行,利率可达2%-3%,如果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则收益更高。
据财新记者了解,山西临汾尧都农商行也在尝试“银银平台”模式,冠之以“农信同业理财”,主要面向山西省的农信社,提供尧都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尧都农商行集中资金之后委托给保险机构资管部门,投资方向分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债券、货币市场的产品;另一类是全国范围内高收益的非标资产。
知情人透露,运行不到一年,尧都农商行同业资产余额已达100亿元,占其总资产三分之一强。尧都农商行是山西省内惟一一家监管评级达到二级的农信社,市场份额在当地占60%,远超当地的建行、工行。
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已成为银监会监管风险排查的重点。
2011年6月底,银监会下发了197号文(《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其叫停与农信社双买断的违规票据会计处理业务由于农信社监管和审计不严格,往往将“信贷类票据资产”和“拆借类票据业务”统一记账,导致这一部分资金不计入“信贷”而计入“同业”,将信贷转移至同业项下,规避监管。
2013年5月,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份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不顾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违规开展票据业务,银监会再次下发135号文排查,检查其是否通过复杂合同安排为其他银行腾挪和隐瞒自身信贷规模。
据平安证券估算,2012年以来,银行买入返售同业科目中可能通过票据回购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11年农信社违规业务监管之后的3000亿元,再次回升到2012年底的1.2万亿元。
城商行魔术
通过票据买入返售做大资产规模,是一些城商行做大资产规模的“会计魔术”
如果说上市银行做大同业表外业务是受资本市场压力,做大中间业务收入,规避资本金等监管约束;备战IPO的城商行,则为了符合上市标准,借同业资产扩张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城商行,在过去的一年中表现惊人。
城商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通常有三种:增加贷款、增加异地支行、同业业务。前两者太难,后者则相对容易,即通过发行银行理财资金或拆入同业市场的短期资金,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形式,做大资产规模。
2012年,在A股低迷、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多数城商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其收益率要比市场平均高出0.4%-0.6%。在个别地区,城商行理财产品销量超过了当地的股份制银行。以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78家城商行中,同业资产与总资产的占比超过30%的有9家,分别是泸州市商业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厦门银行、苏州银行、南充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邯郸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超过20%的则达30家,绝大多数都提出了拟上市计划。
排名前三的泸州市商业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厦门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分别高达到56.81%、49.38%和39.35%,远高于上市银行同业占总资产比例最高的兴业银行。
139家城商行中,总资产超过千亿元的达24家。很难想象,其中包括2008年成立的广西北部湾银行。北部湾银行2008年的总资产仅为160.67亿元,同业资产合计为5.62亿元,占比仅3.5%;到2012年底,该行总资产达1217.16亿元,快速增长的同业资产占到一半,达600.97亿元,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457.64亿元。
2012年7月联合资信评估报告显示,北部湾银行同业资产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票据,同业客户主要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余额583.25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4.81%,其中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为大头,达到503.12亿元。
如果要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北部湾银行2012年发放贷款及垫款仅350.14亿元,存款余额仅365.37亿元。据知情者透露,北部湾银行同业资产猛增的原因之一是其激励机制灵活,给金融市场业务团队的激励是利润提成5%,而业内惯例是1%。
“2011年,广西北部湾银行计划在两年内即2013年实现A+H股上市。”一位接近广西北部湾银行的人士称。根据此前监管掌握的标准,城商行总资产要超过700亿元方可提出上市申请。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等,也大多以资产规模为限设定门槛。
抽屉协议
“不出事的话,谁也不会拿出来。”这样的隐性担保有多大规模,恰是业内最关心的要害
无论是信托收益权还是票据的买入返售,都暗含了一个重要环节银行担保,否则并无可能做得如此轰轰烈烈。
申万研报认为,计入同业项下的资产,由于被认定为对手方为银行信誉,因此不用计提“风险减值准备”,但实际上,对应的资产多数为信贷类资产,且通常为资质较差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到贷款的企业,潜在风险更高。
那为什么还能做得起来?因为有抽屉协议,隐性担保。
当各地分行或支行开展同业信托收益权业务时,为了解除对方银行的担忧,会提供一个密封好的信封,里面装有分支行提供的承诺函,对方收到后放进保险箱,“不出事的话,谁也不会拿出来,这就是抽屉协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这样的承诺函,实质是担保性质,或是一份有瑕疵的担保。因为一旦这个信托受益权出现了风险,银行到底承担什么责任,会存在法律纠纷。
总行是否给予分支行必要的授权,提供这样的承诺函?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证实了现实中存在上述做法,但并不愿透露是否总行出具了授权。如果分支机构没有得到总行的授权,意味着这样的承诺函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因为分行并非二级法人。但是,如果总行给予了授权,这样的担保势必要计入银行的风险资本。
如果没有授权,这就是一种隐性担保,脱离了总行的监控,也没有风险资本的约束。这样的隐性担保规模到底有多大,恰是业内人士最担心的。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银行同业买入返售的暗保现象很普遍,很多分行、支行都在这么做;总行是在内部审计之后,诧异地发现:“怎么还有这么大一块资产!”
另一位较大规模城商行的人士则透露,当时行内做了评估,认为法律风险很大,最后决定不参与交易。如果买入行接受了这种“抽屉协议”,说明自身风控不严,也说明双方其实达成了心知肚明的默契。一旦发生个案风险,提供承诺函的一方息事宁人认赔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风险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将分支机构人员以违规操作为由,一开了事。
北部湾银行管理层就在年报中认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较小。但联合资信评估公司发布的评级报告称,北部湾银行由于同业资产和负债占比比较大,该类负债波动性较大,稳定性下降。监管风向
“今年试行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提高了同业资产的风险拨备,再提高不太可能” “商业银行的同业科目太多太复杂了。”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对此叹为观止。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博文认为,巴塞尔协议对同业科目定义就较为宽泛。
相比于贷款业务,监管政策对同业业务相对宽松,比如对同业资产的风险资产权重系数仅为25%。同业业务中,即使资金的实质用途与贷款相同,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对同业资产也不必计提拨备等。
贷款的行业投向面临严格的监管约束,同业资产的投向则灵活得多、长期的地方融资平台、地产项目,可以投向一切正规渠道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
业内预计,银监会将进一步提高风险资本要求,以控制同业资产的杠杆率。但银监会人士称,“今年试行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提高了同业资产的风险拨备,再提高不太可能;而降低杠杆率,更多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问题。”
今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调高了商业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计提风险权重,三个月期限之内和三个月期限以上的风险权重分别从此前的0、20%,分别提高到20%、25%。
此外,虽然部分同业存款被纳入M2,但并未纳入贷存比考核,因此不必上缴存款准备金,未来如果这部分被纳入M2的同业存款,计入贷存比考核,则可能会相应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应细分同业业务资产类型,20%风险权重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同业资产的风险,比如同业存放与买入返售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应厘清哪些业务是银行之间正常的头寸划拨,哪些则是对接了“非标”资产。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同业非标资产也应视同贷款全额提足风险资本。
2011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业务及票据业务进行了多次监管,先后发布197号文、201号文、286号文、206号文。几乎每出台一项监管政策,都使得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几个月后,又会再度以一个新的名义扩张。“这和堰塞湖一样,不能只堵不疏导。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的需要、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央行人士称,走标准化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路是必然选择。
这就不难理解,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向他曾就职的证监会发出邀请:欢迎证券公司来帮助商业银行做信贷资产证券化。希望借券商之手,帮助银行真正把风险分散出去。尚福林在2011年10月前担任了十年证监会主席,期间从未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松口。
风险不怕,不良资产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定价是否合理,支持定价的整个交易体系、信息披露能否足够公平透明。这是资产证券化制度在英美资本市场推出的初衷。中国离这套体系太远,摸到了皮毛而未取其精髓。资产证券化一轮又一轮的试点,谨小慎微,但最关键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本刊见习记者吴红毓然、实习记者林姝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金融同业业务有哪些?
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同业拆入、信贷资产卖出回购、票据转出 资产业务:存放同业、同业拆出、信贷资产买入返售、票据转入
中间业务:基金、年金等托管、代理清算、代理开票、代开信用证、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代理信托理财、代理债券买卖、代理金融机构发债等
资料来源:财新记者采访整理
第五篇: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风险防范、监管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风险防范、监管
摘要: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金负债、创新金融产品与拓展利润增长的主要方式。文中主要讲述的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特点、同业业务风险点分析以及防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提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以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随着金融行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同业业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同业业务的发展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具有代表地位,监管机构在进行监管过程中,所面临的是多种形式的同业金融创新,如何做到有效的管理又给足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是现代金融管理机构面临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征分析
(一)同业业务规模增长速度快
通过同业业务规模增长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至2013年期间,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同业资产规模增速达到总资产增速和贷款增速的两倍,同业负债规模的增速也达到总负债增幅和各项存款增速的1.5倍。随着所占规模的逐渐扩展,同业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的占比逐渐提升,直至2013年中旬,银行同业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与同业负债在总负债的占比为11.3%与12.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同业业务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
(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
传统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本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并不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随着商业银行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如信贷资产转让、银信合作理财、票据、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等等,这些创新产品通过一系列交易结构设计和会计处理,将非标准化资产藏匿在同业科目或表外,实质是对信贷等融资类业务的一种替代。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一)同业业务的市场风险
同业业务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性风险。国内金融市场开放为同业合作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现阶段逐渐发展为以银行合作为主导的银信、银基、银保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的并存状态。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与其他机构紧密联系,使得风险在市场之间不断蔓延。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常以低价融入短期资金,以高价配置长期同业资产,通过短债长投的方式进行利益的获取,但也伴随着流动性风险的存在,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使得流动性风险激增,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增加。
(二)同业业务的监管风险
同业业务的监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容易粉饰会计报表,影响监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通过“通道业务”绕过监管方,可以将信贷资产和投资资产、表内和表外科目相互转换,达到调节各类指标的目的。二是操作风险。同业业务在操作中较为复杂,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的偏差,则会造成操作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升经营规范性
提升经营的规范性首先要完善授权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切实的规范机构内部各部门的授权体系与权限管理,有效的进行同业授信,严格把控项目风险、重视复查与监控,定期进行授权与评估审核。其次是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按业务实质对同业业务进行有效的分类,保证业务投向符合政策相关要求。
(二)优化同业业务监管制度
首先要提升后续监管力度,同业业务所涉及到的机构较多,具有复杂性和不断创新的特点,监管部门需要紧跟形势,加强沟通协调,提升自身监管水平,从业务实质出发科学设计监测指标,加强数据统计、监测和分析力度,避免商业银行腾挪规模、人为出表等不规范行为,同时对同业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活动进行监管,控制资金通过同业业务流传至“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信贷政策不支持的高风险领域。其次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监管部门需要推动建立同业业务信息共享平台,统一同业业务统计项目口径与报表体系,客观的反应同业业务总量、结构、项目类型等。
四、结束语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种类不断更新,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导致同业业务风险的控制难度逐渐提升,需要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同步进行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完善各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有效的避免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祝继高,胡诗阳,陆正飞.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基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6,02(01):66-82
[2]宋军.改进金融同业业务监管[J].中国金融,2014,03(08):18-20
[3]林志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3,08(1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