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防范商业贿赂犯罪需注意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防范商业贿赂犯罪需注
意的问题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控机制外,还应当着重从五个方面健全完善与权力运行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以及打击和预防腐败的专门法律制度。
防范商业贿赂犯罪,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企业自律机制。
(三)严肃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增强法律震慑力。
(四)扎实开展预防工作,筑牢惩防腐败体系。
治理商业贿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农村信用社治理商业贿赂要结合行业特点、针对工作性质、立足岗位责任,突出“四抓”:
一、抓学习教育。治理商业贿赂,一些职工认为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还有极少数职工思想上存在怕惹人、怕责任追究、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思想。个别信用社主任怕开展商业贿赂会冲淡业务工作,因此工作不积极主动,被动应付现象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治理商业贿赂有关文件精神,帮助引导职工提高思想认识,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工作要点,增强搞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自觉性。
二、抓重点排查。治理商业贿赂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农村信用社要抓住人、财、物等环节,重点排查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基建工程、营业网点装修、大宗物品购置、中间业务、不良资产处置以及财务收支、劳动用工等环节的商业贿赂。排查要采取职工自己查,单位帮助查,发动群众查,信访举报查。通过深入细致的排查,使职工灵魂深处受到启发教育,使商业贿赂无生存空间。
三、抓内控建设。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商业贿赂的重要举措,要结合信用社行业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建立健全贷款发放、财务管理、基建维修、大宗购置等容易发生商业贿赂案件的配套规章制度。要建立信访工作制度,公布举报电话,畅通信访渠道。要通过建立完善各种制度,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铲除商业贿赂滋生的土壤。
四、抓综合治理。治理商业贿赂,不能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一是要加强职工管理,经常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开展警示教育,对职工队伍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要勤打“预防针”,勤下“毛毛雨”,勤念“紧箍咒”,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经常开展查隐患、堵漏洞、防
案件专项行动;三是加强业务基础规范化操作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认真做好会计达标工作,把规范操作贯穿于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四要加强稽核管理,跟踪监督,明确责任,发现问题严肃查处;五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和纪检监察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好,敬业意识强的职工队伍。通过综合治理,使商业贿赂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农信社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防范商业贿赂之路还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浅谈商业贿赂犯罪的侦查谋略
文章标题:浅谈商业贿赂犯罪的侦查谋略
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是侦查工作的术语,是指经营者以非法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索取、收受或支付他人财物等不正当利益,以及充当媒介、促成上述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受刑罚处罚的经济犯罪类案件。具体包括商业行贿犯罪与商业受贿犯罪,《刑法》第163、164条
分别作了规定,商业行贿犯罪是指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犯罪,是个人、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商业受贿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犯罪,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将刑法第163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将刑法第164条第一款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打击和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坚定决心和严肃态度。司法实践之中往往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是两种相互对应和依存的对合行为。
当前在办理商业贿赂案件中,怎样做好案件的侦查至关重要,本文拟就此问题浅淡个人的看法。
一、遴选案件来源
由于商业贿赂犯罪案情复杂,嫌疑人身份特殊,为了能够使此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提高打击犯罪的精确率,减少人力、物力、警力的无端空耗,拟定初查方向,确立犯罪目标,及时查明案情,据此,着实需要我们对涉及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来源有个精选的过程,精确的把握、精心的组织。对于各种举报案件线索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案件线索,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归纳筛选,选定选好选准所要纳入侦查视线的案件。
1、对署名的举报材料,应首先询问举报人,通过询问了解举报人的一般情况,如举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业、工作单位、职务、爱好、现在住址、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关系,包括:何时何地怎样认识被举报人,平时与被举报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这种关系的发展的变化情况,为什么要举报被举报人,所举报控告的事实来源,还有何人何故与被举报人有何关系,以及举报人所知道的与此有关的其他情况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核对举报材料之可靠性。
2、对匿名举报材料,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通过被举报人单位及有关的知情人了解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例如:被举报人的工作职责、职务、工作态度、现实表现、平时与什么交往,在交往中有什么异常表现,家庭生活有无突出变化等;二是通过对有关情况的充分了解和详尽分析,尽量找到举报人,进一步掌握案情,挖掘线索。在此基础上感悟是否有初查价值,确定是否可能有涉嫌商业贿赂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厘清相关的政策界限和法律依据。
3、对各项举报材料,要让举报人或单位如实陈述行贿的原因,事实的原委始末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事实和情节,并让他们尽可能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
4、侦查人员在办案中发现了解到的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必要时,可让举报人根据谈话内容写出亲笔材料。由于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然,决定了在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要注重和尊重证人的作证心理和特定因素,录音笔等高科技记录载体要恰如其分地予以应用。
二、确定初查方略
初查虽然只是立案前置的一个非必经环节,但如果运用得当,会在侦破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制定严密可行的初查计划,对整个初查活动的完成、决定是否立案、能否顺利突破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初查计划是一种预测判断和思维推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我们的侦查人员在核对举报人材料,并作了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初查的任务、方向、范围、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而选择案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大多都是以人立案,先人后事,所以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就是初查方略的重中之重,就商业贿赂犯罪案件而言,即确定行贿、受贿的事实是否存在,这既是初查的切入点,又是后期转入侦查的突破口,同时也是确定是否立案侦查的前提。通常需要纳入总体设想、重点分析的初查方略的问题有如下
:
1、行贿的原因,行贿的原因从客观上讲,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行贿人急需取得对方公司、企业所给予的某种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对行贿者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甚至是必须的;二是获取某种利益的方式,一般用正常的手段,渠道及现有关系、条件而又无法实现或取得的。
2、受贿人是否得到贿赂钱物,只有受贿人实际
得到了贿赂钱物,贿赂犯罪案件才能成立,行贿人为谋取利益,必须设法把贿赂款物送到受贿人手中,为达到此目的,行贿人往往在行为发生之前先作些必要准备,一是要选择对象;二是要摸清受贿人的为人处事,生活方式等;三是选择时机和方式,分析研究行贿的准备和贿赂款物送达的方式,是确定行贿、受贿行为的重要情节。
3、行贿人对受贿人是否提出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如果只是送了物品,没有提出取得某种利益的要求,那可能只是一种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如查行贿人确有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而受贿人利用职权为实现其利益制造了条件和实施了某种行为,且情节严重。这样,行贿受贿案件即可成立。
三、获取贿赂证据
在查处贿赂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犯罪嫌疑人百般抵赖,形成证据“一对一”的状况,同任何其他犯罪有所区别的是以“一对一”形式进行的贿赂犯罪,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给侦破工作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难度,但只要侦查人员坚定信心,做出大量艰苦、细致、扎实的侦查工作,案件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不妨可以借鉴的经验有:
1、集中力量先突破行贿一方,从行贿、受贿人双方的心理分析,他们这些都是怕问题暴露,都有抗拒和畏罪心理,相比较之下,一般情况受贿人抗拒的心理强于行贿人,因此办案中先集中力量突破行贿一方,获取证据,为查情全案铺平道路。
2、利用矛盾,因人而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巧妙运用证据,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灵活方法,打破行贿、受贿双方的侥幸心理和精神防线,迫使向其交待问题方面发展。
3、追赃与取证同步进行,一方面物证起到做证作用,另一方面防止其翻供、串供。对获取贿赂犯罪证据中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侦查工作。
1、询问行贿人,应逐项弄清下列问题:(1)何时何因经何人介绍,用何物何款向何人行贿;(2)行贿受贿交易是怎样达成的,双方都讲了什么话,有什么约定,何时何地向受贿人交付贿赂款物;(3)贿赂款物的来源,包括形状、面额、品名、数量、价格以及贿赂款物,存放在何处,物品和资金的去向等等。对行贿人所得利益,也要一一询问清楚,并详细记录在卷。或复制、或拍照、或查封、或提取实物,要尽量设法获取保全证据。
2、询问受贿人。商业贿赂犯罪作案在般都是两个人面对面,应对侦查却又是背对背,极少有第三人参与,作案指向相对很少能够留下痕迹,不同于其他经济犯罪案件有查帐、现场堪察、银行查询等可供实施的侦查措施,此类案件的侦破主要依赖于询(讯)问的侦查手段,一定程度地说询问的突破,就是案件的侦破。询问受贿人要充分准备,要先作些调查研究,查清一定事实,获取一定证据,并写出详细询问提纲,然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不要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但也不易把准备时间拖得过长,以免发生订立攻守同盟,毁来或伪造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等情况,给侦查工作造成不应有的困难。
询问受贿人应紧紧围绕据以定罪的事实和情节、有重点、分层次地展开。行贿、受贿的提起,行贿人获取某种利益的要求,事情的发展和经过、情节、受贿的次数、数量、物品种类、价值、赃款、赃物的使用情况及去向,受贿人是如何利用职务便利为行贿人谋取利益,获取到什么利益等。要令其逐一交代清楚。同时,要动员其主动交出赃款赃物。
3、适时引入调查。对于不便于触动行贿、受贿人的案件,可以先从受贿人利用职权为行贿人谋取的利益开始调查。一般地说,这种利益暴露得比较明显,问题比较清楚,比较容易突破。如行贿人获取的是物质性利益,可查清相关财务账目;如非物质性利益,可以从审查获取该项利益的有关证件、手续开始,等掌握了一定的情况和线索后,再找行贿人和有关知情人核对事实,获以证据,最后接触受贿人。在侦查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技术侦查的作用,必要时可利用各种包括耳目、跟踪守候、窃听等侦查手段,突破案件。
4、适时使用证据。使用证据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有计划、有意图地使用已获取的证据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狡辩和虚假供述,摧毁其抗拒心理,促使其如实供述。一般使用证据的方法有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两种。直接使用是指口头说出证据的内容或者当面出示证据,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直接使用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或者相关的录音录像等。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自以为犯罪行为极其隐蔽,又达成攻守同盟,所以难免常会百般抵赖,直接证据展示在面前,对犯罪嫌疑人刺激强烈、震慑威严,可以给犯罪嫌疑人的抵抗心理强有力的打击,敦促其是不得不交代犯罪事实。间接使用是指点出证据的来源或已印证的某个情节,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商业贿赂犯罪隐蔽性的特点决定了证据少,不全面、确证性差,所以在讯问中间接税使用证据,既不易暴露侦查人员掌握证据的真实情况,又能给犯罪嫌疑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错觉感和强烈的连锁反应,无疑具有相当的隐蔽证据、核实证据的策略功效。例如,根据群众举报对某汽车维修站商业贿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侦查。该站对来站维修汽车的驾驶员发放联系卡,年底按卡累计金额的5给付驾驶员,通过假身份证开户的银行卡支付驾驶员。至查获时,该站累计共支付回扣款8万元。维修站负责人到案后拒不交代犯罪事实,当侦查人员说出他曾与一名驾驶员因假身份证无法取款发生争执的事实后,其马上就交代了犯罪事实。在实践中要针对不同案件、不同证据情况、不同对象,不同时机,有有的放矢地进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择用,切实发挥预定的获取证据效果。
总而言之,侦查人员必须十分明确,查处商业贿赂犯罪自始至终都要以获取证据进行,而要获取扎实可靠证据,固定证据,必须体现一个“快”字,立案要快,行动要迅速,动作要快,采取措施要果断,不能给犯罪嫌疑人任何活动的机会。其次要保密,任何泄露侦查信息,都将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阻力和破坏;再次,工作要深入细致,侦查中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轻易采取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把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证据都要逐一查个水落石出,只要我们侦查人员对商业贿赂案件的每一步侦查工作做得缜密、严谨、扎实,就完全可以及时地侦破案件,有效地打击和惩罚商业贿赂犯罪。
《浅谈商业贿赂犯罪的侦查谋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商业贿赂犯罪的侦查谋略。
第三篇:关于农村信用社治理商业贿赂的思考
农信社治理商业贿赂的调查研究
[摘 要]主要论述了农信社商业贿赂特征、形式,治理商业贿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商业贿赂;农信社;治理
一、农信社加强治理商业贿赂背景及意义
商业贿赂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治理商业贿赂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业贿赂现象在很多行业和企业滋生蔓延,诱发出许多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案件,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和交易规则,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经济的发展。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几年来,商业贿赂的治理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但商业贿赂行为仍然存在,其原因在于一定程度上商业贿赂为一种潜规则存在。农村信用社属于金融行业,又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以县级法人为主体,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是诱发商业贿赂案件的高发部门。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建立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这既是维护公平竞争,改善经营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信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
农信社干部队伍新风尚的需要。正确认识农信社从业人员商业贿赂行为,分析其成因, 揭示其本质, 探索治理对策,对于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信社商业贿赂现状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以来,全省农信社各级各单位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自查自纠不正当交易行为、排查商业贿赂案件、专项检查和巩固提高等开展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以前存在的一些不正当交易行为得到纠正,案件高发的势头得到遏制,防治商业贿赂的机制正在形成,为全省农信社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2011年末,农信社实现各项存款余额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亿元,取得贷款规模和存贷总量均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的佳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业务快速发展,规模效益猛上台阶的同时,农信社体制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行为在某些领域和交易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诱发了个别案件和个别腐败问题。个别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败坏了党风党纪,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从查办的案件看,XX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共发生案件XX件,涉案金额XX万元。贿赂案件XX件,占比XX%,涉案金额XX万元,占比XX%,其中5万元以上XX件,100万元以上XX件。从2011年的信访反映看,接到信访件XX件,信访反映问题XX个,主要涉及受贿索贿、贷款发放、资产处臵、人事劳资、大宗物品采购、基建装修、违规经商办企业等,当前诱发商业贿赂案件 2
几率还很大。分析已发生的贿赂案件和信访反映的情况,农信社商业贿赂具有以下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是贿赂案件隐蔽性强,都是相关案件连带发现。二是贿赂犯罪作案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三是商业贿赂案件中职务犯罪十分突出。四是贿赂案件涉案金额大。五是商业贿赂犯罪易发多发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农信社商业贿赂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货币资源稀缺性引发出商业贿赂。当前社会,资金作为社会一种稀缺资源, 是大多中小企业、个体老板为寻求发展而追逐的对象。农信社以县为法人,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三农,其资金供应量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业县,农信社可以说占有垄断地位。这就使农信社扮演起所谓“ 财神爷” 的角色。这在客观上驱使一些企业和老板将农信社相关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作为行贿的主攻对象, 在信贷规模受控,贷款发放偏紧时期尤为突出,而农信社一些缺乏抵抗力的高管人员和员工成就成为受贿者。
二是经营指导思想、考核机制等存在偏差和缺陷。个别联社还存在着“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外部拓展、轻内控管理, 重员工业绩考核、轻廉政文化建设”等偏差, 对经营走向缺乏理性的分析, 片面强调市场份额或占有率, 片面追逐黄金客户,经营粗放, 服务同质化, 结构性竞争过度。而这些又与不科学的内部考核指标等有直接关系, 这就 3
为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三是内控机制不健全易引发商业贿赂。农信社网点分布广,点多线长面广,加之农信社内控机制还不够合理、不够完善, 尤其是对重点岗位和高管人员的制约还较为乏力,这些都为权力寻租、造租创造了机会,使个别人的商业贿赂行为得以实现。
四是少数高管人员自身还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作风不正、原则性不强等问题。个别高管人员由于缺少主观意识的锤炼和党性锻炼,价值观念是非不清,对“权钱交易”视作正常现象,漠然视之。当看到他人贿赂犯罪行为屡屡得手,住洋房、坐好车,心里不平衡,思想发生波动,甚至仿效跟进,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从而出现腐败案件。
五是外部制约因素的作用。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又受经济、社会等诸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是: 改革和市场化、法规完备和法制健全程度, 外部监管有效程度,社会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完善程度。比如, 目前市场竞争不规范和不充分, 信用环境欠佳, 这就为资金市场中的暗箱操作桌子下交易提供了温床。
六是商业贿赂已作为社会错误意识而存在。贿赂是毒害社会的不正当行为,应为千夫所指,但是在经济领域,对于商业贿赂,一些人认为其并非严重问题,为商业客户送礼品、拉关系对于开展商业经营实属正常,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当做“潜规则”。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治理商业贿赂的社会氛围未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商业贿赂治理的 4
强度和成效。
三、农信社治理商业贿赂存在的问题
农信社在治理商业贿赂中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有的县级联社负责人对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感不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治理走过场、搞形式,没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抓落实;二是个别从未发生过商业贿赂案件的地区或联社盲目乐观,有抵触情绪,轻视此项工作;三是有的联社负责人对治理商业贿赂意识淡薄,不能摆正治理商业贿赂与业务经营的关系,还存在“妨碍经营和发展”的“妨碍”思想、“谁先自查谁吃亏”的“吃亏”思想,致使自查自纠工作简单化,表面化。
(二)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到位。一是随着农信社业务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需要新的制度,同时,有的规章制度已不符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治理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贿赂作案手法隐蔽,不易挖掘线索,排查难度大,个别单位有畏难情绪;二是有的联社在查找问题上做得不深、不细,对不正当交易、商业惯例和商业贿赂的政策界限把握得不够准确,致使一些潜在的不正当交易行为没有查出来、摆出来。有的联社怕查出问题影响单位形象,对发现的突出问题不及时处理甚至隐瞒或对案件线索没有进行跟踪排查。三是自查自纠、案件排查和长效机制建设没有有效地衔接,做到同步推 5
进。
四、治理商业贿赂的对策和举措
治理商业贿赂是党中央、国务院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坚持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统筹谋划部署,稳步有序推进;明确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严格把握政策,维护发展大局”的指导原则,要求既着力抓好当前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和贿赂案件的排查、查处工作, 又注重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在这样一个总的思路下,持续做好治理商业贿赂,构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筑牢反商业贿赂思想防线 一是各级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教育对防治商业贿赂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纪委要将防治商业贿赂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员工教育的总体规划,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组织员工学习治理商业贿赂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和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促进农信社改革发展上来,以此增强员工治理商业贿赂的责任感,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二是抓员工教育,防微杜渐,提高全体员工治理商业贿赂的思想警戒。要把反商业贿赂教育与廉政教育、诚信教育 6
和法纪教育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形式,改进教育方法,探索推进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现代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把正面舆论引导和负面舆情处臵结合起来,形成反对商业贿赂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利用通讯、专栏、反商业贿赂手册、网站宣传、手机等多种方式面向员工进行反商业贿赂宣传,并通过组织文章、撰写评论、专题征文等,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可适时公布查结的典型商业贿赂案例。
(二)加强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做好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着手研究制定一些治理新措施,把着力点放到防治商业贿赂的制度建设和执行等问题上,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商业贿赂问题。把治理商业贿赂的要求寓于重大改革措施之中,从源头治理上堵住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漏洞,使改革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逐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健全内部审计、监察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内部自我防控能力。
二着力建章立制,防范风险和漏洞。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切实使制度管得住、行得 7
通、有实效。对现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废止其中隐含许诺、诱导商业贿赂的内容,增加抵制商业贿赂的规定,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招标评标、大宗物品采购、基建装修工程、不良资产处臵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认真按照中央、省联社文件规定,做好“小金库”,公务用车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查找廉政风险点,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
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重研究带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改革中体现防治商业贿赂的要求,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如何将治理商业贿赂深入到各业务领域,打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如何把握新形势下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行业特点和变化趋势,创新治理商业贿赂方式方法。研究、探索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常态化机制,保证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持续、有效、深入开展。
(三)突出重点,保持治理商业贿赂强劲态势 一是把查办案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大惩处力度。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是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促进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力保证。要突出重点,重点围绕存款、贷款、资产处臵、资金业务、中间业务、IT项目建设等易发商业贿赂案件等关键环节和关键人员深入开展排查工作,加强对违规贷款、不良贷款及不良资产核销处臵的核查,加大对大宗物品采购、基建装修工程等环节存在问题 8 的查处力度。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办案合力。自查自纠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并配合做好办案工作。系统内部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专业案件查处的协作配合,形成有效突破大案要案的整体合力,检查中发现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等原因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特别是收送商业贿赂的,坚决严肃查处,严格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责任。畅通信访举报渠道,重视群众的信访举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查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益。不断从行业自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线索,从正在查办的案件中挖掘新的案件线索。同时,各级农信社要加强上级对下级机构办案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深入整改突出问题,巩固及扩大专项治理成果。结合查办案件,下大力气解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中的突出问题。对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标围标,低价协议出让、虚假评估,违法违规场外交易及内幕交易等问题。加强对重点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开展“回头看”活动,促使整改措施的落实和有关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加强日常风险隐患排查,梳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防止发生新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结合廉政建设工作,增强专项治理综合效果 一是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把治理商业贿赂的有关精神寓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树立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加强党 9
性修养和实践锻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抵御和坚决反对商业贿赂。
二是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相结合。要在治理“小金库”取得成效基础上,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整改落实,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做好“贷款和资产处臵中要回扣占股份,招评标和采购消费谋私,违规经商办企业,违反干部人事和劳资管理政策原则,党务社务不公开或不善于公开,作风不实弄虚作假”等专项治理工作。要在党务公开基础上,全面推进党务社务公开,促进权力依法公开运行,防止暗箱操作。要持续开展“阳光信贷”工程,通过多种方式公示贷款条件和贷款操作流程,将所有程序臵于阳光之下健康运行。
(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提高防控能力
一是要大力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是促进合规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合规文化重在教育,重在培养、重在行为养成。结合“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对高管人员和员工进行法纪法规教育,让每一个高管人员都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合规创造价值、合规创造效益”的理念,要让每一个岗位的员工处理每一笔业务都自觉把合规作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把合规能力当作自己的基本要求、自己的品牌。要建立合规经营文化、职业道德操守、风险管理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制度。
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健 10
全明确而完备的反商业贿赂要求的内控体系,提高内部岗位监督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加大审计检查力度。对大额贷款信贷、财务费用、资金往来业务进行序时审计或帐管帐的管理,对基本建设项目、购臵大宗物品、出售资产等实行内外调查和集中进行全面稽核,从经办手续的合法合规上切实防控商业贿赂的出现。
五、治理商业贿赂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相应完善的商业贿赂治理体系。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系统腐败案发生后,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 ,对整个社会反商业贿赂的总体布局和走向,形成一些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农信社商业贿赂的产生与政府职能尚未转变到位、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有内在关系。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限制垄断,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抑制和清除权力造租、寻租行为。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诚信文化,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要求的金融市场秩序。农信社商业贿赂行为要治根本,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诚信文化。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将治理商业贿赂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诚信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自然人、法人的不正当交易和贿赂问题纪录作为信用评价的要素。对自 11
然人、法人的不正当交易和贿赂行为纪录,要与信用状况或等级一同记入信用档案,提供社会查询,并给予惩戒性处理。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风气,充分发挥信用建设引导商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依法治贿,进一步完善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制度。商业贿赂的法律治理是商业贿赂防控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建立了多位阶的法律规范商业贿赂,形成了包括行政处罚、刑事处分在内的多种制裁体系,一定时期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从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内容看,还比较粗疏,许多调整商事组织行为的规范没有制定,有的虽已制定,但操作性差,对商业贿赂的规制作用难以发挥。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情的反商业贿赂立法并使其有机运行。在加大惩治商业贿赂的力度时,要加大对行贿者的打击力度,严厉惩治公司包括私企的行贿行为。
建立完善治理农信社商业贿赂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形成监管合力。目前,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中存在多头监管的情况,既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督,也有银监会系统的行业监督,同时还有税务、公安、检察等机关的监控。如何协调和配臵上述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形成治理商业贿赂的合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CXP 12
参考文献: [1]丁寰翔,穆伯祥,陈兵.商业贿赂治理的结构、范式与中国之选择[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宫杰.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J].今日中国论坛,2006,(10)
[3]邓中文.商业贿赂犯罪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4]马兆瑞,穆伯祥.商业贿赂治理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胡燕,覃守云.浅析商业贿赂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3
第四篇:银行法律风险之防范商业贿赂犯罪(一)法律解读
银行法律风险建议之防范商业贿赂犯罪
(一)商业贿赂犯罪法律与重点提示
一、商业贿赂概念与表现形式
商业贿赂是指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的给予对方或者个人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式:
1.在帐外暗中给付和收受回扣。即经营者暗中从帐外向交易对方或其他影响交易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秘密支付钱财或给予其他好处的行为。
2.给付各种名义的手续费。主要是货币现金包括人民币、外币等,手续费名目繁杂,形式多样。如劳务费、信息费、咨询费、顾问费、辛苦费、奖励费、赞助费、红包、礼金等。
3.提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股票认购券、代金券、信用卡、高级娱乐场所会员卡、折扣券等。
4.报销费用。给对方代理人(经办人)报销各种不该报销的费用。
5.提供其他各种物质利益。如提供住房、汽车、工艺品、收藏品、高档生活用品,送干股,进行经济担保,设立债权,提供豪华旅游等。
6.非法附赠。《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不得向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附赠现金或者物品,但按照商业惯例赠送小额广告礼品的除外。违反前款规定的,视为商业贿赂行为。”因此,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向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附赠现金或者物品的,数额超过正常数额的,为商业贿赂。
7.非法佣金。中间经办人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不能接受佣金。这一特征是划分佣金和商业贿赂的重要依据。例如,“医托”取
得的“佣金”不能算作佣金,该行为只能属于商业贿赂。此外,给予和接受佣金都必须如实入帐,不如实入帐的,也可以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8.提供各种非物质性利益。如性贿赂,帮助介绍职业,调动工作,迁移户口,提供出国机会等。其中性贿路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而且比较典型的形式。但对于采用非财产性利益进行贿赂的案件能否认定构成贿赂犯罪,理论上与实践中均存在不同认识。
二、商业贿赂涉及的罪名(从受贿行为角度)
1.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三款: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受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二款: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受贿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论处。
刑法一百八十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3.单位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构成单位受贿罪。
三、认定标准
1.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标准
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利,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不属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2.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标准
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如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体请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而收受其财物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
当行为人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实施贿赂犯罪时,应注意必须是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3.对“财物”的认定标准
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具体数额以实际支付的资费为准。收受银行卡的,不论受贿人是否实际取出或者消费,卡内的存款数额一定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
4.犯罪主体身份的认定标准
商业贿赂方面的犯罪属于身份犯,即构成受贿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特殊主体。一般而言,构成受贿罪的主体应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或在国有单位从事公务,或接受国有单位委托在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则包括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1)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① 国家工作人员;
② 国有公司、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③ 国有公司、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非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
(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①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四、追诉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
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3)强行索取财物的。
前述“不满”是指接近该数额且已达到该数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量刑标准
法院在对犯有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被告人进行量刑时,充分考虑犯罪数额和犯罪情节等因素,并在司法实务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理思路。
一般而言,个人受贿5000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犯罪情节严重的,以5万元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七年,每增加84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受贿5万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五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受贿10万元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2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索贿的,比照受贿重处10%。
以上文件仅供与贵行交流学习使用,不具有正式法律意见或法律建议的效力,若存不当,请贵行指正。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
二〇一一 年 五 月
第五篇: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防范
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防范
[文秘网站的龙头____理论文章:/article/hbth/sxxx/Index.html]
在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存在领域遍及各行业。大到企业转制、规划审批、资质核准,小到广告设置、占道经营、评估检测、档案管理,从审批、交易、中介、建设、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各环节,均有商业贿赂滋生的“温床”。从商业贿赂的存在形式看,也日益多样化,隐蔽性也更强,从传统的权钱交易、帐外回扣,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的“红包”、购物卡,发展到接受企业或个人资助到境内外旅游,收取所谓的“讲课费、评审费、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等,当然更不乏利用赌博送“贿”。因此,对商业贿赂查处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但如果从商业贿赂的成因入手,还是可以作出防范措施,减少违法行为的。
一、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主要成因
综观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种种表现,虽面广点多,但仍有脉络可寻,无论是容易滋生贿赂的领域,还是导致贿赂的原因,总跳不出几个方面。这里借用香港廉政公署的调查分析结果,置之建设系统,虽不中,亦不远矣。
其一,“选择性执行任务没有落实执行的法例及不清晰的政策。”意思是法律及行政政策规定不清,给商业贿赂者 有选择法律适用,从而规避法律制约的机会。建设系统比较典型的有多种规划方案的选择,因缺乏明确的标准,使有权者可以选择有利于行贿者的方案;更多的还表现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规划容积率的规定,到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因规定不明,造成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
其二,“滥用职权,监管不足及指示不清。”意指监管机制不健全或者监管不力,以及缺乏对权力的制蘅,对滥权的打击力度不大。目前,更多的体现在制度不完善、制度不落实上,特别是对错误行为缺乏责任追究。
其三,“行政延误繁复及不必要的程序。”指行政程序繁复,存在过多的行政审批环节,给商业贿赂有更多的用权机会;也即办事环节延伸越长,越容易产生商业贿赂。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投入使用有法定环节几十个,在加上各单位自设的延伸环节,如明明市本级可以直接审批的项目,还要申请人到村、乡镇、县层层审批,多次重复提供资料,或毫无必要地要求中介机构介入,导致商业贿赂的产生,这是建设系统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串案”、“窝案”多发的原因之一。
其四,“机密资料外泄缺乏足够管制措施。”意指对应当保密的资料没有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导致机密外泄。建设系统比较多见于招标投标领域和商品采购领域,既发生与企业与监管人员之间,也多见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不正当 竞争与商业贿赂的竟合。
其五,“公众对其权利及义务认识不足,政策及工作程序缺乏宣传。”就是说对有关政策、法律的宣传缺乏力度,工作缺乏透明度,使公众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缺乏认识,进而使公众对政府行为产生有“暗箱操作”的怀疑,导致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一个建设项目到底需要经过哪些手续和材料,少有人完全明白,更不用说普通群众。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制造了权力滥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公众因无知而不断违法,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这是建设系统应长期致力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把建设系统商业贿赂的成因简化为三点:
一是权责不清。权责依据不清、职责不分明、行使权力的程序混乱、条件混乱,权力主体混乱。
二是权力缺乏制约。包括监督检查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缺乏力度,甚至缺乏有效手段。
三是社会心理缺陷。主要是指社会对诚信的重视度下降,特别是政府公信里下降导致公众对治理商业贿赂缺乏信心,参与治理意识明显缺乏。导致“关系网”、“保护伞”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以上三点,最难解决,也是治理商业贿赂最大的障碍还是第三点。
二、商业贿赂防范对策
不能说建设系统对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视程度不高,只能说治理工作缺乏针对性。这里,再次引用香港廉政公署针对五条成因分别提出的对策,同样适用于建设系统。
其一,“检讨法例并制订实际可行的政策。”也就是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定期评估,分析有关条款规定存在的合理性,并根据社会反馈适时修改或废止。简单地说就是,不合理的条款应及时修订。
其二,“执行监督人员问责制度及订下清晰的指示及权责。”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重点推行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即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并切实落实,明确执法职责、依据,明确执法条件、程序,并将所有权责、流程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当然,执法责任制规范的是政府行为,而本对策也可应用于企业管理。
其三,“简化程序,订立服务标准及监察进度。”简化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将缺乏法律依据的程序删除,并依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减少环节。同时,明确每道工作程序的工作时限及标准,对不符合该标准的行为及时进行监察指正。据悉,法院系统建立了一套时效控制系统,从立案之日起,电脑开始倒计时,如不能按期完成各道程序的工作,电脑会发出警告,非经法定延期手续,将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通过程序控制,有效控制了审判人员通过拖延时间获取不当 利益。类似的制度在建设系统推广并无难度。
其四,“制定适当的机密资料保安措施”。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以外,政府行为以公开为原则。但建设系统企业却有许多的商业秘密需要保护,接受贿赂后透露商业秘密,同样是治理商业贿赂的一个重点。对此,关键是完善的制度控制,尽可能缩小涉密人员范围。作为政府公职人员,还存在如何不介入商业秘密的问题,对执法监督过程中监督的内容也需要合理的界定。
其五,“提高政策工作程序的透明度”。简单地说就是实行政务公开。从该对策的效果看,一可以增加透明度,二可强化群众监督,三可引导公众遵纪守法。目前,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对政府信息公开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但如何落实还是未知数,特别是各地的办法中对不公开缺乏有效的制约将是执行的“软肋”。
上述廉署的对策是从制度层面出发设计的,对于法治社会来说,以上对策基本可应付治理商业贿赂的需要。但在法治建设仍在不断探索进程中的大陆建设系统,还存在一个对策如何落实的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体制配套、立法权限、监督机制、惩治力度等。因此,香港的对策应多借鉴,大陆的对策更要有特色。从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角度出发,可以补充以下对策:
第一,深化改革。一是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则。重点是规范中介机构,使之彻底与政府机关脱钩,提高其信用度。政府机关不应插手技术性、经济性活动,真正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二是机制变革。完善工作流程,形成制约机制,合理组合或分解权力;三是责任追究。对行政滥权或玩忽职守的应追究责任,防止因无法追究商业贿赂罪责而放纵行政违法;四是人事交流。实行干部轮岗和交流制度。
第二,查找问题。一是执法检查。从不合法的程序操作或行政决定中发现问题;二是借助舆论。通过舆论披露的信息发现问题;三是信访联络。通过信访反映发现执法中的问题;四是监督举报。重视每一条线索反映的问题。
第三,及早查处。作为纪检干部,应是人民的卫士,干部的贴心人。对商业贿赂查处得越早,越是对干部的爱护。查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追究刑事责任,更重要的是防范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样,及早查处有利于减少国家和单位的损失,发现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有效降低商业贿赂的发案率。
除此以外,教育、制度等对策不可少,可同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