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2 01: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村民小组建设

筑牢社会和谐之基

——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村民小组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和细胞,村民小组长虽是中国农村最小的“村官”,但他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连接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推进,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建设好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村民小组长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掌握高桥乡村民小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切实筑牢社会和谐之基,充实农村管理力量,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近日,高桥乡综治委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全乡7个行政村、部分村民小组和农户家中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就如何加强村民小组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当前村民小组建设的基本情况

1、村民小组工作条件。我乡辖7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均是沿袭人民公社时期以自然地形划分而来,每个村民小组大小不一。现有村民小组长65人,95%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一般任期3年一届。

2、村民小组长人员结构。全乡65个村民小组长中,男性64人,女性1人,分别占总数的98.5%和1.5%;从年龄结构分析,30-39岁的24人,占总数的36.9%,40-49岁的30人,占46.2%,50-59岁的9人,占13.8%,60-69岁的2人,占3.1%;从文化程度来看,具有高中学历的1人,占总数的1.5%,初中文化55人,占84.7%,小学文化9人,占13.8%;从工资福利方面看,年工资为400-800元不等,平均工资为每年每人585元。有60人自费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乡村两级以多种形式每年对村民小组长进行了农村政策、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为1-2天。

2、工资待遇低。村民小组干部的工资标准,由各村“两委”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各村根据自村的收入及村人口等实际情况,各自制定了村小组干部的待遇标准,但基本上每个村的村民小组干部年工资一般都是400到800不等。

3、工作意愿不强。目前,由于生产生活基本以家庭个体存在,村内的领导与被领导意识淡化,而在取消了农业税之后,村民小组长报酬低,做工作的过程中牵涉到利益问题时还容易得罪人,造成小组长工作积极性不高,有许多小组长只承担为村里散发通知和开会的义务,不愿承担计划生育等较难干的工作,因而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濠洲村的9个村民小组长中,有2人明确表示不愿干,因为一年到头的工资还不如做几天的零时工的报酬,并且在化解山林纠纷中与当事人沟通解释无效,还受到村民的误解。因为大多数的村小组集体经济薄弱,平均年集体收入仅有1000元,是名副其实的“穷家难当”,导致许多事情办不成,村民小组长在村民中没有威信,自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尽职尽责了。

4、工作能力有限。总体来说,当前全乡村民小组长队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能力偏弱,导致他们在接受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时难免吃力,在传达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时也有困难。绝大多数村民小组长不明确职责,不知道如何扮演这一角色,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特别是在对现行政策的理解、掌握社会动态的速度、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难以较好地发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因此,很多村民小组长只能从事上情下达的简单工作。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民小组长工作积极性和村小组建设。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松散,部分村民小组长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经常出现遇事找不到人甚至任期内外出务工现象,严重影响工作开展;三是教育培养不够。相比村干部,村民小组长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当缺乏,村民小组长接受教育或业务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尤其是非党员村民小组长,这与现代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之间的差距将不断加大。

4、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制度番篱逐渐被打破,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力流动性增强,通过务工、经商致富的机会很多,许多年轻人乐于到外地打拼,闯荡市场。相比之下,担任小组长所得收入很低,每年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巨大的利益落差客观上降低了村民组长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四、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村民小组长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促进农村基层发展和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新形势下村民小组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把加强村民小组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选拔培养、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严格选任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在选人上要坚持“四有”标准,即要有一颗为民做事的奉献之心;有一副健康的体魄,精力充沛,长期在家,熟悉民情;有一身正气,办事公道,群众信赖;有一定的科技知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选人方式上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程序,通过采取个人自荐与民主推荐相结合、全体村民直选的“两推一选”方式,确保选人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在选人范围上,一是要从退伍军人和经过锻炼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二是要从群众公认的在实际工作中有突出成绩和威信高的人中选;三是要从务工返乡人员和致富能手中选。通过这些措施,把一大批思想

相关会议,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增强整个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树立正气,推动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要加强政治关爱。要建立“把党员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把村民小组长培养成党员或村干部”的机制,把那些比较优秀的村民小组长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加以重点培养,从而有效地激发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4、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要将村民小组长培训列入乡村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突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村组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村民小组长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二是建立“组账村管”制度。在“村账乡管”的基础上,推行“组账村管”。在保证组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组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基础上,对组级财务实行“统一资金结算、统一会计结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统一财务公开、统一支出报销程序”的管理。对于村民小组长来说,这既是对其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三是建立考评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小组长年度考评办法,作为绩效补贴发放和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联系帮带制度。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村“两委”成员分别联系2名村民小组长,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加强与村民小组长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指导和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村民小组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村民小组建设刻不容缓。

2012年8月24日

第二篇:关于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的思考

关于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的思考

一、加强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变得更强尤为重要。把农村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能实现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可以形成“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了党员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示范表率作用,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把党支部建到村民小组有以下五个优点:一是便于党组织活动;二是决策容易形成集中;三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格局;四是可减少村级党组织活动接待经费支出。五是能够有效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然,也要认识到村级组织调整,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次党组织设置的升格,它是一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系统工程,面临着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的整合和创新。需要理顺、规范、探索出一条在新时期农村 1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村民小组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1.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村党组织设置。基层党委要就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设置形式、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支委的配备、村民小组党支部职责定位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2.因地制宜,灵活设置村民小组党支部。必须依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根据各村的区域特点、经济规模、党员人数和职业分布等因素,坚持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

3.建章立制,推进村民小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结合村党组织设置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将村民小组党支部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防止村民小组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好、软弱涣散。一是规范与行政村党组织的关系。二是规范组织生活。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基本工作制度,规范村民小组党支部的运作。三是规范活动场所。按照“有活动室、有设备、有党旗党徽、有规章制度、有书籍报刊”的“五有”标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的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逐步把活动场所建设向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延伸。(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一是规划上超前制定。二是推进上逐步实施。(3)拓宽渠道,广泛筹资。一是抓项目整合。二是抓资源盘活。三是抓协调争取。四是抓社会动员。(4)管用结合,发挥作用。着重抓“三个好”,使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强党建、聚民心”的主阵地作用。一是功能定位好。二是设施配套好。三是活动开展好。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是适当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二是状大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建设,增加经济收入,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需要的经济来源支持。

5.提升村民小组党组织队伍综合素质。随着党组织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管理的重点也下移,要防止农村党组织职能因虚架于村民小组党支部而减弱战斗力,要对村民小组党支部负责人的个人管理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提升,才能保证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党组织负责人队伍的培训教育和考核机制。

第三篇:关于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

关于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村民小组长是中国农村最小的“村官”,是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日益繁重,建设好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民小组长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掌握峡江县村民小组长队伍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全县村民小组长队伍现状展开了全面调查,并就如何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当前村民小组长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下辖11个乡镇85个行政村,现有993个村民小组,均是沿袭人民公社时期以自然地形划分而来,每个村小组大小不一,大的有上百户,小的则仅有不到十户,目前全县共有村民小组长967名,在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县村民小组长队伍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

1、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当前的村民小组长队伍现状来分析,男性多、年龄高、学历低、超稳定的特点,基本概括了当前小组长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967个村民小组长,其中党员385人,男性有950人,女性17人,分别占总数的98.24%和1.76%;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的仅有77人,而50岁以上的有289人,年龄最大的有71岁,老龄人数占了较大比例;在文化层次上,仅有2人接受过大专教育,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有49人,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916人,占94.7%);从任职年限来看,平均7.9年,最长达40年。

一支年龄结构老化的队伍,其创新精神和闯劲势必不足。教育程度的低下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小组长的视野,不仅造成他们自身的职业层次低,也决定了在带动其他村民致富上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数十年不变的超稳定状态毫无疑问则制约了队伍的活力,不少村民小组长都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长一直做到现在,过长的任期阻碍了队伍的更新,新鲜的血液难以补充。

2、工作意愿不强。

目前,由于生产生活基本以家庭个体存在,村内的领导与被领导意识淡化,而在取消了农业税之后,村民组长几乎是无酬工作。没有报酬,又会影响小家庭的生产创收,做工作的过程中牵涉到利益问题时还容易得罪人,这就使得许多的村民小组长存在心理障碍,工作态度很难积极起来。

在仁和镇新陂村的23个村小组长中,有2人明确表示不愿干,因为一年到头没有报酬,并且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挨家挨户沟通解释无效,还受到村民的误解。而其他的21名组长中,有一半以上是以“轮流坐庄”或者抓阄的形式任职的。其余就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长一直干下来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的村小组集体经济薄弱,平均年集体收入仅有1000元,是名副其实的“穷家难当”,导致许多事情办不成,村小组长在村民中没有威信,自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尽职尽责了。

3、工作能力有限。

总体来说,当前全县村民小组长队伍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导致他们在接受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时难免吃力,在传达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时也有困难。不少村民小组长不明确职责,不知道如何扮演这一角色,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特别是在对现行政策的理解、掌握社会动态的速度、处理纠纷的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等方面,难以较好地发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很多村民小组长只能从事上情下达的简单工作。

二、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选举制度不完善。

目前,全县村小组长的选举大致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些集体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富裕的村组,因为利益的诱惑会产生职位的吸引,出现“争着抢着当组长”的现象。事实上,每一个村民组内,基本都是以一个或者两个姓氏为主,这其中不可避免牵涉到一个宗族势力的问题。血缘关系决定了这是一个熟人的圈子,村民们也不是个体的,而是形成了各种势力的集结,于是会出现一些“抱团选举”的现象,这样选出来的村民组长往往就会是那些内部支持更多的“大族”,而其任职的目的却并不是出于公心,只是一种利益驱使。还有一种情况就正好相反,在那些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中,因为没有职位吸引,所以没人愿当,所以就年年选年年换,或者干脆就通过抓阄或者“轮流坐庄”的方式产生新一任组长。

选举制度的不完善,结果就造成一种是无论怎么选都高票获胜的超稳定局面,另一种则是年年选年年换的“走马灯”现象。而无论哪一种,对于工作都是十分不利的。

2、权利义务不对等。村民小组长不仅要协助乡村干部办理各种上面交办下来的事情,而且需要处理大量村民小组内的事务,尤其是在牵涉到村民利益问题时,处理稍有不妥,必遭群众责骂。而与之相对的,在村级组织中,村民小组长的声音却是十分微弱的,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权利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无地位、无权力、无待遇而只有义务的尴尬状态下,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很受打击。在巴邱镇的121个村组中,因为修建高速公路以及城区扩建,给许多村组增加了征地拆迁工作,其中如岭上、新田、四汾、柘源等村组,村民小组长都表示在征地过程中受到来自村民和上级的“夹板气”,多数时候都是“吃力不讨好”,如果不是凭良心在做事,压根就不想当这个村民组长。

4、管理制度不到位。

一是组织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村民小组长及其工作得不到高度重视,在对村级后备干部和党员的培养上,村民小组长也往往被遗忘,由于看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村民小组长缺乏相应的工作动力;二是权利职责不明。现有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对村民小组长职责和权利的明确规定,大部分村民小组长对工作并没有主动的认识,只是在被动完成上级布臵的任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缺乏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导致管理松散,部分村民小组长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经常出现遇事找不到人甚至任期内外出务工现象,严重影响工作开展;三是教育培养不够。相比村干部,村民小组长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当缺乏,村民小组长接受教育或业务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非党员村民小组长中,十多年没进过课堂的人不在少数,这与现代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三、关于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严格选任标准,优化队伍结构。一是严格选配标准。在选拔标准上注重参照“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标准,切实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民小组长的队伍中来,提高村民小组长队伍中党员和妇女所占比例,切实改善和优化结构,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要健全任期轮换制度,小组长的任期应当与村委会的任期同步,在村委会换届后应进行改选。要重视村民小组长的培养工作,打破传统宗族影响,积极探索从村民小组长中培养选拔村级干部的用人机制,及时交任务,压担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履职行为。一是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积极向村民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法规,传达县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部;二是当好村民致富带头人。组织引导村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双带”作用,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三是当好民情民意代言人。注重加强与民的沟通联系,了解掌握村民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积极向村“两委”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四是当好促进和谐稳压器。负责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关注基层各类矛盾苗头,积极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做到“事不出村”,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五是当好公益事业服务员。牵头抓好本组道路建设、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等,配合村“两委”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六是中心工作协管员。积极协助做好防汛抗旱、水利兴修、土地征收、重点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认真管理好本组的资产、资源、资金,及时制止和汇报各类违法建设。

3、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内在动力。一是要落实报酬。村民小组长的报酬可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两部分组成,基本报酬应由县财政统一按照标准实行专列专支,考核报酬办法由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制定,并负责考核结算;二是要注重精神激励。乡镇、村每年可进行评比活动,表彰一批优秀村民小组长,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或相关会议,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增强整个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树立正气,推动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要加强政治关爱。要建立“把党员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把村民小组长培养成党员或村干部”的机制,把那些比较优秀的村民小组长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加以重点培养,从而有效地激发村民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4、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要将村民小组长培训列入镇村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突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村组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村民小组长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二是建立“组账村管”制度。在“村财乡管”的基础上,推行“组账村管”。在保证组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组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基础上,对组级财务实行“统一资金结算、统一会计结算、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统一财务公开、统一支出报销程序”的管理。对于村民小组长来说,这既是对其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三是建立考评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小组长考评办法,作为绩效补贴发放和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联系帮带制度。各乡镇(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村“两委”成员分别联系2-5个村民小组长,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活动,加强与村民小组长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指导和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范文)

村民党建工作与村民意识形态建设思考

——张村驿村官

刘文洋

党建工作是我党的特色,党建工作搞的好,具体实际工作不仅能开展的有声有色,还能从实践中巩固队伍,发展自身。因此,党建是一名政府公务人员时刻都应该明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党建工作做的好了,不仅对单位,对工作都有好处,更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党建工作就好比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份如履薄冰的提醒是党员应时刻谨记的事情。

村民党建工作

说起村民党建,我觉得特点很明显,意义重大开展困难。

一、意义重大,我党的党建工作有两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一个是在军队基层连级部队设立党支部加强战士的思想建设,另一个是在民间村一级设立党支部。这两个成功的举措成就了我党今天的局面。村级党支部的意义在于,利用地方优势,尊重村民自治的同时,帮助村民和政府中间的联系沟通顺畅。因此我认为,村民党建工作,以党建精神为指导,着重和加强,村民党员的沟通服务意识。说的直白些,党建工作就是培训工作,培训我们的新农村党员,怎么去跟村民沟通,怎么去把国家的政策给他们宣传到位,怎么去把村民的合理诉求反应给有关部门。这是重中之重,如果把这个方面抛在后面,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村级党支部的设立意义。

二、开展困难,通过一年多的基层体验,我真心觉得基层党建开展十分困难,由此我对先辈们的敬佩之心又重了几分,更促使了我思考如何做好的心思。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普遍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其实文化程度单独拉出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村级沟通,工作的开展,这个影响不了太多,但是如果和收入低挂钩来看就成了重要问题。人常说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干工作,我们的村民党员也是一样的。工作开展的好,村民生活有资有色,邻里融洽,那么任何生产都会发展迅速(这在后面我对村民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中有分写),那么收入自然会稳步提升。但是这个理解过程是需要文化程度做依托的,在知识接受度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在一个没做好的情况下去思考关联性,就好比改革初期修路的问题一样,要想富先修路,当时的村民甚至干部都很难理解投资巨大去修路,跟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但是慢慢的通过无数的事实、事例证明,修路和经济确有正向关联。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化程度低与工作开展的关联事例。结合以上思考,我觉得村民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党员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做好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还是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群众富起来,这两个工作是必须同时进行的,哪个都非常重要。至于其他的,形式上的东西,应该适当的放一放。

村民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个很虚却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东西。村民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村民收入的高低。举个十分恰当的例子,我走访了说多不多的几十家村民,后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谁家不管房子家具的新旧,只要家里摆放的整齐,收拾利落,那么这家日子一定过的不会差,不一定很富,但是一定不穷,谁家里乱七八糟,那么这家就算有点钱,日子一定有问题,要么婆媳关系很紧张,要么生活压力很大。这是一个典型的意识形态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科学的解释就是,房子收拾的整洁,那么这个房子的住户,一定精神状态好,情绪高,这样他的生活工作一定也会好,生活的好反作用于精神和情绪,这是马克色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最真实的体现。我们的群众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如何如何,但是他们一定能通过最质朴的语言说出来。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因此,我认为村民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党建工作一个切入点。对村民宣传和鼓励什么,通过合适的方式就很可能得到有利于发展的结果。正所谓水滴石穿,以点带面,我们完全可以从细小的方面慢慢的牵引村民的意识形态走向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完全可以从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开始。

张村驿村官

刘文洋

2015年1月29号

下载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桥乡关于加强村民小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村民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共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各地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

    关于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以来,我不断尝试采用双向五环的模式上课,力求达到高效,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困难重重,难以控制的还是学生怎样做怎样说,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怎......

    ,对于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五篇模版]

    2 篇 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一: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

    关于加强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思想政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重视和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兴隆乡关于盱眙县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兴隆乡关于盱眙县农村小城镇建设的 调查与思考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关键。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农村摆脱贫困、走......

    关于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关于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一、功能界定 学习小组是班级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其功能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以隐形的和显性的形态渐次呈现。新马的学生学习小组功能有这样......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灵璧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题目:搞活小城镇建设提升大发展水平 ——关于高楼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姓名:杜新祥学号:0934004466282 指导教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余县樟斗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刘燕平学号:***10 摘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尽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