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1: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

一、保险欺诈的概念

保险欺诈是伴随着保险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诈骗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保险欺诈的历史几乎同保险业一样悠久。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现象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保险业的最大威胁之一,保险欺诈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保险欺诈包括投保人方面的欺诈和保险人方面的欺诈,具体表现有投保人利用保险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保险人在拟定保险条款、保险费率过程中欺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行为,以及非保险业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狭义的保险欺诈专门针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而言,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致使保险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向其支付保险金的行为。我们这里所讲的保险欺诈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上述狭义的保险欺诈。二是指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 从而骗取保险金的。

二、保险欺诈的特点

(一)极强的隐蔽性

首先,保险欺诈者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或关系人,与保险人之间存在着合法的保险合同关系,保险欺诈行为往往被合法的保险合同所掩盖,难以引起社会公众和保险人的怀疑;其次,保险经营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保险人不可能对每个投保人都进行详细的调查;再次,保险欺诈者实施欺诈行为的时间十分充裕,不仅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内,而且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和订立时,均可实施欺诈行为。由于欺诈行为都是经过欺诈者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策划,保险人即使发现,也很难收集到有关欺诈的证据。

(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保险欺诈不仅侵犯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整个社会财产的严重侵害,更主要的是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人身保险中,有的投保人、受益人,为了谋取巨额保险金,不惜铤而走险,故意杀害被保险人,造成了极大社会危害。为此,各国法律除规定保险欺诈的民事责任外,还规定了保险欺诈者的刑事责任。

三、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

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据保险欺诈的具体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制造假象,将损失“转化”为保险损失,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保险诈骗形式。表现为当未参加保险的财产遭受损失后,欺诈者将其“转化”为保险标的,并提供有关证据向保险人索赔。如某个体户的一台东风牌卡车并未投保,但肇事后,却将其换上另一辆已投保的汽车的牌照,以假乱真移花接木。此外,当保险标的发生的损失是由于除外责任所引起的,被保险人往往提供虚假证据,将其转化为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以骗取保险金。如某工厂出口产品时,投保了海洋运输货物保险,后来由于自身质量问题而发生霉变损失较大,该厂就制造了运输途中遇雨受潮的证据,以货损属保险责任为由,向保险人索赔。

(二)超额保险,即投保人投保的保险金额高于保险标的实际价值。主要发生在财产保险之中,因为在人身保险中,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不存在超额保险的问题。投保人利用超额保险实行诈骗的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夸大保险标的物的实际价值,把别人的财产当作自己的财产投保,或者谎称受委托保管有他人的许多贵重物品,并提供一些虚假的证据和证明,以期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获得高于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保险赔偿。

(三)重复保险,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我国《保险法》第41条并未禁止重复保险,但是要求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并且明确规定重复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除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利用重复保险进行保险欺诈,是指投保人违背《保险法》的上述规定,进行重复保险是故意将此情况不通知各保险人,再保险事故发生后,又持各保险人签发的保险单分别索赔,以获取多份保险赔款的行为。由于欺诈者蓄谋已久,保险人对重复保险的情况往往较难发现,欺诈者的成功率较高。应该注意的是有些重复保险并不是因为投保人的故意,而是由于其对保险不甚了解或者为了寻求所谓的“更保险”而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区别对待。

(四)伪造或夸大损失,伪造损失是指在保险期限内,保险事故并未发生,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却故意编造许多假象,使保险人确保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从而获取保险金的行为。如投保人投保汽车保险后,先偷偷地将车卖掉,然后谎称汽车被盗,要求保险人赔偿;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的投保人,将财产私下转移,然后制造遭盗窃的假现场等都属此类。夸大损失是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被保险人制造伪证,虚报损失,企图获得更多赔款。被保险人制造的伪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有关单位为其出具假证明。如某车主投保机动车辆保险后驾车肇事,造车车辆损坏,再送到修理厂修理时,将本来不需要更换的部件也予以更换,扩大了修理的范围,增加了损失金额;二是有被保险人自己擅自涂改有关单证,提高损失金额。

(五)伪造投保和出险时间,保险人只对在保险期限内因保险事故所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因此,投保的时间和保险事故发生的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了骗取保险金,往往伪造投保和出险的时间。如某汽车司机在其出租车保险期满后的第二天出现,为了取得保险赔偿,让交警队在交通事故裁决书中把出险时间提前两天。又如某人并未投保家庭财产保险,后因为灾祸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再来补办保险手续等。这种保险欺诈虽然大量发生,但只要保险人严格承包手续,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是能够防止的。

(六)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还有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等人身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四、保险欺诈的危害

(一)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危害

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主要造成了经济危害:

一是减少保险公司的盈利收益。美国保险业务专家会议曾公开承认: 保险欺诈已被确定为当前对保险业盈利构成威胁的最大部分。根据我国《金融保险业会计规则》规定, 保险企业利润由三部分构成: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支出和提转责任准备金差额。公式中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保费收入等, 营业支出主要包括赔款支出等。保险欺诈导致保险公司赔款支出的增加, 必然导致营业利润的减少。

二是降低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险赔偿基金与实际支付赔款的差额越大, 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就越不稳定, 而应付这种偏差需要的偿付准备金就越大,反之, 则越小。如果赔款支出(包括欺诈赔款)得不到有效控制, 必然导致总准备金的减少, 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立业根基———偿付能力。

三是影响保险费率的合理制定, 既不利于市场竞争, 也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保险公司在厘定保险费率时, 迫不得已地要将欺诈风险作为一个变数适当将其考虑在内。如果某一保险公司对欺诈风险控制不力,过高地调高保险费率, 将会影响其市场竞争能力(指相同保险责任而保费高处于劣势)。同时, 费率的提高最终以保险费(价格负担)的形式转嫁到广大投保人(消费者)身上。

(二)对社会的危害性

保险欺诈不仅对保险企业造成经济侵蚀, 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它使人们的道德观念沦丧, 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商业保险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订立及履行保险合同时最大诚信原则, 与人们奉信的诚实、信用行为准则是一致的。保险欺诈的不当得利示范作用, 使人们的善恶标准发生变异, 从而污化社会风气。也许正因为如此, 美国联邦政府1994 年将保险欺诈列为除毒品之外第二大社会公害。1996 年10月, 我国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 并把“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作为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战略任务来抓。

二是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削弱了保险职能作用。保险欺诈形成了投入(交保费)与产出(索得赔付)隐蔽的另类经济类型, 在一定程度上就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经济补偿职能受到保险欺诈的削弱, 保险对稳定社会再生产、安定社会生活的作用也颇受影响。如保险公司为了识别欺诈风险, 不得不延长承保和理赔调查时间, 推迟或减少支付保险赔偿金等。

三是巨大的获利机会, 使人铤而走险, 诱发各种犯罪活动。部分保险受益人面对保单巨额获利机会,施行种种骗术, 甚至不惜杀人、纵火、自残、毁车沉船⋯⋯制造保险责任事故,保险欺诈已成为某些恶性犯罪的诱因, 影响社会安定。

五、保险欺诈的成因

由于保险业自身的特点,可以说保险业的历史有多久,保险欺诈就有多久。保险欺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欺诈的内在成因

保险业产生的动因是,借助多数人的力量减轻单个个体所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其实现机制是通过收取众多投保人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以此补偿投保人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由于意外事故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保险人而言,如果约定的保险事故未发生,那么他就白交一笔保险费,而一旦发生了保险事故保险人就要向被保险人支付一大笔保险金,被保险人由此也获得了相应的补偿。因此,保险活动具有赌博或彩票的性质,人们也将保险合同称为“射幸合同”。从表面上看,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但实际上,在保险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双赢的局面。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而言,保险活动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以较少的投入(保险费)获得奇高的回报。保险活动的这一内在机制是造成保险欺诈的重要现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下列因素是保险欺诈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1.保险价值的不确定性。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都需要将保险标的货币化,即用一定的货币量表示保险标的的价值。在财产保险中,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而且保险标的应当对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然而,如何确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保险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保险人一般是以投保人取得该财产时的价值(多以发票上标明的价值为准)作为保险金额的,并以此作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但是,当该财产经过多年的使用后,财产的实际价值会发生改变,当投保人以这样的财产参加保险时,该财产的保险价值是不易确定的,如果保险人仍然愿意以该财产取得时的价值(即原发票上的价值)作为保险金额,这就为投保人、被保险人进行保险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

2.保险标的价值的可变性。在财产保险中,要求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的部分无效。但是,这一规定只能理解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保险合同签订后,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标的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在2000 年4 月份,29 英寸的国产彩电的市场价格是4600 元,34 英寸的彩电是9000 元;而2001 年5 月份却只有1990 元和4000 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这样的财产作为保险标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可以通过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毁坏等方法,骗取保险公司的保险金。在保险欺诈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欺诈是这样发生的。

3.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衡量的人为性。保险事故发生后,需要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进行估计和测定。但是,要客观、公正、准确地确定财产的实际损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造成财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造成被保险车辆的部分毁损,对毁损的零件是修理还是更换? 如何避免被保险人利用保险事故之机对没有发生损坏的旧零件换成新的? 发生火灾后,究竟有多少被保险的财产被烧毁? 在这些情节上,都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

4.保险标的的可移动性。在财产保险中,许多保险标的都是可移动的或可转移的,保险标的的这一特点,使得保险人很难对保险标的进行有效监控,很难确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是否对保险标的尽了安全防范义务。在许多情况下,投保人、被保险人可能故意毁损旧的、无价值的财产,然后再以新的、有价值的财产受到损失为由,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在盗窃险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也可能故意将保险标的隐藏起来,然后向保险人谎称保险标的被盗,从而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相反,在不动产的保险中,保险欺诈现象较少发生。因此,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的可移动性是导致保险欺诈发生的原因之一。

5.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险合同涉及多方当事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主要涉及两方当事人,即以保险人为一方,以投保人、被保险人为相对方。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保险人总是希望以较少的保险金支付,获得较高的保险费收入;而投保人、被保险人总是希望以交纳较少的保险费获得较高的保险金额。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总是希望给付较少的保险金,而被保险人总是希望获得较多的保险赔偿。也就是说,保险人与保险合同的相对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被保险人为获得更多的保险利益,难免发生保险欺诈行为。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要涉及三方当事人,即保险人一方、投保人、被保险人为另一方,受益人为第三方。保险人同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是对立的,被保险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也是对立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可能会采取欺诈手段,骗取保险人的保险金;受益人为获得保险金也可能故意导致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因此,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保险欺诈得以发生的原因之一。

6.保险欺诈行为的非暴力性。虽然严重的保险欺诈行为也可以构成犯罪,但是,同其他犯罪行为相比,保险欺骗犯罪多数属于非暴力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也较少,其侵害的客体又是财力十分强大的保险公司,正如一个小孩打了大人一下通常不被追究一样,对于非暴力性保险欺诈行为,除了保险公司以外,人们一般是不会介意的,尤其是对国有的保险公司而言,保险欺诈行为更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由此可见,保险活动从产生时起,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点,为保险欺诈的发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二)保险欺诈的社会原因分析

从整个社会来看,保险欺诈得以发生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原因: 1.公民的道德素质不高。由于保险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极易诱发保险欺诈的道德风险。诚实信用原则,是一切民事活动最基本的原则。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活动,不仅要求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在保险活动中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而且要求当事人以最大诚信原则参与保险活动。但是,由于“诚信”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度量的,因此对于那些道德素质不高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来说,他们常常利用保险合同讲究诚信的这一先天缺陷进行保险欺诈。

2、公众对保险及保险公司的误解。因对保险缺乏正确认识而进行欺诈也时有发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保险的性质,有的投保人认为交付保险费后,如果在保险期内没有发生保险事故得不到赔款,自己就受到了损害,因此必须力争获得保险金,于是就选择了欺诈的手段。还有处于报复保险人,也可能进行保险欺诈,由于对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存有成见,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利用保险欺诈来报复保险公司,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3.社会对保险欺诈者的宽恕或怂恿心态。与其他诈骗相比,保险欺诈的受害者是保险公司,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成员。在财产保险中,如果保险事故的发生导致被保险人的财产遭受损失,人们当然要求保险公司予以赔偿。有时,即使发生了非保险事故,如果造成了被保险人财产的重大损失,人们也希望保险公司予以一定的补偿。例如,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的发动机明明没有受损,但是被保险人趁机将破旧的发动机换成新的,对此修理厂一般也不会反对,这种对保险欺诈行为的宽恕或怂恿心态,刺激了保险欺诈行为的频繁发生。有些人是完全错误地理解了保险业, 骗保就像逃税一样是可以谅解的, 骗取保险金只是与所交保费一种“扯平帐务”的方式, 并无损公众利益。美国保险研究委员会在1996 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 保险骗赔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认可。这也许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代价。

4、司法机关对保险欺诈打击不力。作为民事活动,当投保人、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发生民事纠纷以后,法院在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时,如果当事人对保险合同条款的理解产生异议,人民法院将作出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的解释。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造成某一零件轻微损坏,对此是应该进行修理还是进行更换? 如果保险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被保险人就可以利用格式合同的特点,将已经旧了的零件换成新的,并通过正常的途径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在刑事审判中,人民法院对那些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予以严惩,而对那些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只能予以较轻的处罚。在通常情况下,被保险人欺骗的保险金额对保险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被保险人的欺诈行为多数人是可以容忍的。因此,发生保险人被欺诈后,保险人多通过调解或民事诉讼的方式,索要不应支付或多支付的保险金,而不是通过刑事诉讼的复杂方式索要保险金。况且,在司法实践中,对保险欺诈案件的定性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一台彩电,发票价格是5000 元,市场价格是2000 元,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获得了5000 元的保险赔偿,对被保险人的行为是认定为不当得利还是正当得利? 是合同纠纷还是保险欺诈? 对此是不容易下结论的。除巨额保险金欺诈或有命案存在的保险欺诈外,司法部门对保险欺诈的案件介入不多,绝大部分涉嫌保险欺诈的人都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对保险欺诈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也刺激了保险欺诈行为的频繁发生。

(三)保险公司内部的原因

保险公司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做好反保险欺诈工作,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保险欺诈行为。如果保险公司自身管理存在缺陷,就极易促成保险欺诈的蔓延。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存在的下列缺陷容易诱发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1.保险合同条款的局限性。保险合同条款一般是由保险公司事先拟定的,并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保险公司在制定保险条款时会尽力避免保险欺诈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在保险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使得保险合同条款很难约束所有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很难估计被保险人可能提出的种种索赔要求。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疏漏,容易为保险欺诈提供可乘之机。

2.保险公司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是保险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有效预防和杜绝保险欺诈现象的发生,保险公司不仅要谨慎、周密地制订保险条款,而且要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保险公司重视保险业务的招揽而忽视保险理赔工作,保险事故发生后,有时仅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一面之词,就为被保险人办理了索赔手续;有时因为人员不足不进行现场勘验,使保险欺诈顺利得逞。总之,保险公司管理制度上存在的这些缺陷,使保险欺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参与骗赔。俗话说,家贼难防。由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使得保险欺诈的频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保险欺骗,不仅使得反欺诈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也使得保险欺诈的行为很难被发现,因此其危害性也十分严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保险骗赔,是保险欺诈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巨额的保险欺诈都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有关。在最严重的保险欺诈案件中,有80 %的案件涉及到保险公司的雇员。欧洲保险人协会在1994-1995 年对其25个成员国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出现了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卷入保险欺诈的事件。

4.保险公司过于重视自己的形象。由于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保险公司出于树立公司形象的需要,有时会对一些本不应赔付的赔案作出协议处理,从而舍弃了一些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毕竟,过分严格的索赔条件和索赔手续会影响投保人投保的积极性。因此,为赢得保户的信赖和支持,许多保险公司向保户推出优良服务的承诺,其中有些措施就忽视了道德风险识别,降低了保险索赔的条件,为保险欺诈的产生创造了更有利的空间。

5.保险公司的相互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是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保户提供更便捷、更优良的保险服务。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在开展保险业务时难免出现一些不正常竞争的行为,甚至出现高手续费、高退费、高回扣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保险公司之间互相不通气、不合作,使得犯罪分子往往骗过这家保险公司,又去骗另一家保险公司。当保险公司发现了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有欺诈行为后,为了避免反保险欺诈对公司业务发展的负面影响,通常是拒赔或追回赔偿了事,不愿意进一步加大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以致对欺诈者姑息养奸。

6、保险公司调查取证难, 给防范和查处增添重重障碍。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尚没有规定保险公司享有何种调查权, 因此许多公安、司法、医疗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保险公司的调查取证不支持配合。保险同业间出于竞争理由也互相保密客户资料。不少疑案往往因取证核实困难而不得不“通融”赔付, 欺诈成份大量参杂其中在所难免。

总之,保险欺诈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保险欺诈行为屡禁不止,屡见不鲜。

六、反保险欺诈的对策

世界各国为应对保险欺诈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无论是在反保险欺诈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还是在反保险欺诈的技术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国外反保险欺诈的对策与措施

作为保险业的一块通病,各国保险公司都认识到保险欺诈的严重危害性,都在一致坚持不懈地同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

1953年,欧洲建立欧洲保险人联合会,是由欧洲25个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保险公司所组成的跨国界保险联合体。自1992 年欧共体统一市场形成以来,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保险业也形成了统一大市场。欧洲保险人联合会成为全欧洲保险人的唯一代表机构,并成为欧洲保险反欺诈的枢纽组织。为了应对跨国保险欺诈行动,欧洲保险人联合会明确了机构宗旨:加强各国保险市场的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促进各国保险业界分享反欺诈的成功经验;当欧洲颁布的某些法律(如个人档案保护法等)不利于保险人的反欺诈行动时,采取措施维护保险人的利益。自1992 年以来,欧洲保险人联合会着手建立起一系列覆盖全欧洲的计算机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开始组建“理赔与承保交换网”(Claimsand Underwriting Exchange,简称CUE)。该网络最重要的数据库主要涉及承保和理赔两个环节。通过在投保和理赔两个环节进行审查、发现并制止恶意投保、确认诚实保户、建立理赔的历史档案以防范潜在的欺诈者等行动,有效应对保险欺诈。随着网络的全方位运作,保险人还能从数据库中调出过去三年中不良索赔案的全部信息,从而在承保和理赔两个环节进行卓有成效的风险防范。

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是较早采取健全和先进的措施用以防范保险欺诈的国家,其具体机关是英国保险人协会。虽然英国反保险欺诈的历史较长,但90 年代以后,英国加强了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1995 年7 月,英国保险人协会在伦敦成立了“防止犯罪和欺诈办公署”(Crime & Fraud Prevention Bu2reau ,简称CFPB),专门为公众、保险公司、警察局和社会安全部提供信息服务。CFPB 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反保险欺诈组织之一。该组织得到了各保险公司的大力支持,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其日常性工作主要有:接受咨询;制作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宣传资料;国际合作;开办反保险欺诈的研讨会或专题讨论。世纪80 年代,德国的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行为予以进一步的关注。1983 年,有的保险公司在向投保人赠送保险公司决算报告书,就附上一本名为“保险欺诈”的手册,该手册对广大保户提出忠告:为了维护多数投保人的利益,更为了维护和提倡健康的保险思想,对于保险欺诈行为的打击光凭刑事制裁等手段还不够,必须仰赖投保大众的理解与相关机构的协助。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无疑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保险公司为避免经营风险,在拟定保险费率时,也不得不将保险欺诈的风险考虑进去,使得保险费率上涨,最终损害了众多诚实投保人的利益。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美国就成立了一家名为“全国反保险欺诈公署(National Insurance CrimeBureau ,以下简称NICB)。NICB 是一家由保险公司、投保人和政府有关成员组成的联合体,与各家保险公司、执法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保险公司的调查员和执法机构的官员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保险欺诈的警惕和识别;为保险公司的调查者提供培训机会;与联邦和州政府的立法者加强联系,支持政府对保险欺诈的立法制裁。NICB 还对发生在美国的保险欺诈大案、要案进行统计,并予以公布,以警示有潜在欺诈意图的人。自1996 年开始,NICB 努力提高办案速度和效率,扩大了高新技术工具的使用范围,配备了一支由200 名代理人组成的调查队伍,接受公众对保险欺诈的举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美国还于1993年成立了全美保险反欺诈联盟,这是一家由政府机构、保险公司、执法机构、学术机构以及消费者协会等共同成立的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协助社会各界不遗余力地与保险欺诈作斗争,协调全美的保险反欺诈工作,减少因保险欺诈给消费者、保险人、政府与各类商业组织带来的损失。美国大多数州通过立法要求保险公司设立保险欺诈调查机构,州保险欺诈局和全美保险欺诈犯罪署,专门进行保险欺诈调查和起诉工作,为反保险欺诈提供组织保证。美国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提高社会公众的反保险欺诈意识和提高反保险欺诈的能力。重视反保险欺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在反保险欺诈中的运用。美国保险界普遍认为,从保险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应当坚持与欺骗分子作斗争。1993 年,美国保险公司挽回保险欺诈损失566 亿美元;1994 年和1995 年分别为584 亿美元和688 亿美元。

南非保险业为避免因保险欺诈频繁发生而造成的保险费率的提高,专门成立了短期业务保险赔款登记处,该处由保险人协会管理。保险人协会将对那些有保险欺诈行为的人进行登记,并通知各保险公司,以免这些人再到保险公司进行欺骗。

(二)我国反保险欺诈的措施与对策

保险欺诈的预防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针对保险欺诈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各种原因,在借助国外反保险欺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反保险欺诈的斗争中,可采取下列措施与对策:

1、加强对保险欺诈问题的研究。保险欺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公开的资料难以收集,因此对保险欺诈行为产生的损失和影响难以评估,我国目前还缺乏对保险欺诈问题的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决策,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对我国保险欺诈问题的系统研究,建议由中国保监会牵头,联合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执法机构组建课题组开展研究。

2、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 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反保险欺诈组织。目前, 我国保险界对付保险欺诈活动都是各自为战的, 在这方面, 欧美国家同行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成立了许多反保险欺诈的联合组织, 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可资借鉴。联系我国现状, 是否可考虑由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政策引导, 保险同业公会牵头组织, 各保险公司参与, 公安、检察机关配合, 联络各保险中介组织, 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保险欺诈调查协会”之类的松散型组织, 制定工作章程, 规定各成员的权利义务, 统一行动纲领, 从立体层面开展综合治理。

3、建立专门的保险欺诈调查机构。由于保险欺诈所涉及的领域较多,调查、取证的专业性较强,反保险欺诈的专业性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在各级保险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设立反保险欺诈调查机构,具体运作可仿效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部门的模式,同时在保险公司中也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对可以投保和索赔案进行先期调查。

4.提高人们对保险欺诈危害性的认识。保险欺诈活动对保险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并对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带来很大威胁。据一些国家对保险业务的统计分析,因欺诈而导致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一般估计占保险费收入的10 —30 % ,多的可达50 %;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估计,美国每年的保险骗赔额超过1000 亿美元。从表面上看,保险公司是保险欺诈的真正受害者,也是唯一的受害者,其实不然。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普通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欺诈的危害性都是十分巨大的。从最终的危害结果来看,广大的保户是保险欺诈的最终受害者。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经济组织。保险公司所经管的资金,除一部分是自有资金外,绝大部分资金是投保人所交纳的保险费。保险欺诈无疑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保险公司为降低经营风险,保持正常的盈利,会迫不得已提高保险费率。这样,因保险欺诈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最终由保险公司通过提高保险金费率将此风险转由投保人承担。如,近几年来,美国的保险公司一般将保险费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0 % ,以此来弥补保险人被欺诈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除保险公司外,社会各部门都应加强对保险欺诈危害性的宣传,使社会公众都能充分认识到保险欺诈的危害性,认识到保险欺诈对广大保户利益的侵害,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反保险欺诈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保险欺诈的战斗力,才能使保险欺诈者不能为所欲为。如果我们对保险欺诈行为听之任之,采取宽恕、怂恿的态度,就很难有效预防和遏止保险欺诈行为的蔓延。

5、加大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保险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保险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直到1997 年,新修订的《刑法》中才明确规定了保险欺诈的刑事责任。在这之前,对于从刑事上打击保险欺诈行为的法律依据是1995 年6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尽管刑法上明确规定了保险欺诈所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涉嫌人员都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尤其是涉及较小金额的保险欺诈,往往都是不了了之。对保险欺诈打击不力,不仅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助长了其他投保人、被保险人的犯罪欲望。加大对保险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能有效预防和制止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一方面,通过对保险欺诈犯罪分子予以刑事制裁,剥夺、限制其自由或其他权利,使其遭受一定的痛苦,受到一定的损失,从而体现对他们的惩罚。对大多数犯罪分子是能够通过刑事惩罚使他们成为守法的公民,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犯罪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保险欺诈犯罪分子的刑事制裁,对那些试图以身试法的犯罪分子也能起到警戒作用,预防和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通过对保险欺诈分子的刑事惩罚,也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教育人们自觉地同犯罪分子做斗争,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因此,加大对保险欺诈分子的打击力度,是预防和遏止保险欺诈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6、除上述从刑事上加大保险欺诈(即所谓的“硬欺诈”)的打击力度外,为了从根本上逆转保险欺诈蔓延的态势,通过立法应对大量涌现的“软欺诈”(比如像夸大或虚报损失索赔的情况等)是当务之急,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改时完善对“软欺诈”的处罚规定,等时机成熟时再制定反保险欺诈法。

7、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医政部门以及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 发挥各自特长。在目前条件下, 合作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既包括高层合作, 也包括基层单位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是个案合作, 也可以成立相应联络机构。合作内容可包括编辑保险欺诈案例、交流和传授保险欺诈侦破方法、发现保险欺诈时应采取的措施、防止保险欺诈的方法和案件的协同侦破工作, 及时沟通保险欺诈动向等。由于涉外货运险业务具有国际贸易性质, 因此要加强与各国海事调查组织的合作与信息交流, 共同打击跨国保险欺诈活动。

8.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保险公司是保险欺诈的直接受害者,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是有效预防和制止保险欺诈的重要环节。为此,保险公司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员工反保险欺诈的素质,不给保险欺诈分子以可乘之机。保险公司要提高反保险欺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投入,为反保险欺诈工作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从制度上规范理赔工作的程序,对保险欺诈行为要一抓到底,决不姑息迁就,构成犯罪的一定要及时向司法机关通报,配合司法机关对保险欺诈犯罪的查处,使一切犯罪分子都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保险公司应杜绝内外勾结骗赔事件的发生。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内外勾结进行保险欺诈,不仅降低了保险欺诈的犯罪成本,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犯罪风险。因此,如何杜绝保险公司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或伙同外部人员共同实施保险欺诈,是保险公司预防和减少保险欺诈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办理保险理赔时,应当实行回避原则,避免“关系赔”、“人情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理赔程序,建立核赔制度,实行理赔监督,把好理赔关,有效预防和杜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保险欺诈。

第三,保险公司要把好各个险种的设计关,承保关。把好保单的设计关、承保关也是预防和减少保险欺诈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在设计保单时,要慎重考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所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要尽量具体、明确地规定保险责任的承保范围和责任免除条款,防止有人利用法律对格式条款的规定进行保险欺诈活动,尽可能减少保险欺诈产生的机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时,要根据有关规定,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标的等进行认真审查,使投保人、被保险人充分认识到他们应尽的义务,明确告知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和责任免除条款,争取他们对保险公司工作的支持、理解和合作,避免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第四、保险公司应做好出险现场的勘验工作。做好出险现场的勘验工作是确保理赔工作准确无误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在财产保险还是在人身保险中,保险公司接到出险通知后,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保险事故现场的勘验工作,遵循主动、迅速、正确、合理的原则,作出科学正确的勘验结论,为保险理赔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避免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经验证明,许多保险欺诈案件都是因为勘验人员没有对出险事故、出险损失进行认真审查造成的。如果勘验人员对每一保险事故进行认真审查,就会大大降低保险欺诈的成功率,就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

9、加强对代理人等中介人的管理。在我国,许多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三分之一以上源于保险代理。现实问题是代理机构良莠不齐, 代理业务员素质普遍不高。代理人往往为了得到保费收入提成佣金,与保户串通, 隐瞒标的真相, 骗取保费或赔偿金。整治的重点是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保险人都要严格执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具体做到“四个掌握”。即:掌握代理机构的经济有限责任和合法经营资格情况,掌握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的来源和展业情况, 掌握承保和给付的真实来路、去向和掌握单证发放、回收、保费划转、印章使用情况。另外, 要依法加强对保险评估中介人的监管。

10、探索引入公估制度,保证财产损失鉴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与保险公估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对一些损失较大、疑难案件或有异议的案件协助调查和评估,逐步走向公估代理的路子,避免客户对保险公司“运动员兼裁判”身份的质疑,处于中间人身份的公估公司也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鉴定损失情况。在建立评估机构代理业务的条件尚未成熟之前,通过考评,聘任一些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常年技术顾问,对重大损失进行技术鉴定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11、加强信息收集与交流。各保险公司要联合起来,共同与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各保险公司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行业合作,停止并禁止恶性竞争,共同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通过保险业协会或其他形式,加强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收集与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各保险公司在反保险欺诈中的有效措施和技术,交流各自在反保险欺诈方面的经验和资料,共同维护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七、我国现行法对保险欺诈法律责任的规定

1、《中华人们共和国保险法》中关于保险欺诈的规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进行保险欺诈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二)未发生保险事故而谎称发生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三)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四)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人身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或者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第一百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保险诈骗罪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所列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一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3、《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中关于保险欺诈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 保险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被依法追纠刑事责任者,终身不得再从事保险工作、保险代理工作或保险经纪工作。

第二篇:合同欺诈的成因与对策

合同欺诈的成因与对策

王 克

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5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合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合同欺诈便是其中一种。本文对合同欺诈的概念和种类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对合同欺诈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合同欺诈的防范也提出了独到见解。

关键词:合同欺诈成因 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任何经济交往离不开合同,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最基本的法律形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连接的纽带,小到家庭主妇上街买菜,大到政府部门代表国家采购国外商品;小到几块钱的买卖,大到国家每年几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合同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下,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根据需求自由的在市场中流动。合同的特征正是平等蕾体之间自由意志的体现,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以合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以信用为基础的合同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负面问题——合同欺诈。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合同欺诈等现象较为严重,它侵犯国家、企业、个人的财产权,践踏市场公平交易与诚实信用法则,与我们目前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合同欺诈损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动摇社会的信用价值体系,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是我们搞好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大敌,危害如此严重,怎样才能化解和避免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合同欺诈有个全面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本文试图通过对合同欺诈的概念、种类、方式以及成因的伞面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

1.合同欺诈的概念和种类

1.1合同欺诈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欺诈是以签订合同为幌子,以虚构事实或制造假象掩盖真相为手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蓄意骗取公私财物占为已有为目的的不法行为。合同欺诈的关系中,合同欺诈者和被骗者对合同的了解是不同的,合同欺诈者正是利用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故意编造事实,或者隐瞒某项事实,来实施欺诈。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自愿的履行合同。合同欺诈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方主观有欺诈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由于一方的欺诈行为,诱使对方陷入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被欺诈方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做出了违反其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1.2合同欺诈的种类

合同欺诈按照划分标准的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消费性合同欺诈和生产性合同欺诈。消费性合同欺诈的主体一方应当是消费者,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欺诈;生产性合同欺诈的一方主 体应当是生产者,是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欺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时,所遇到的欺诈属于消费性欺诈,应当说消费性欺诈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多一些,感受更深一些。生产性的合同欺诈,因为一方的主体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以普通的消费者对此接触可能少一些,但是它的危害性同样大,因为合同的顺利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财富相当部分体现在合同中,如果在合同环节出现问题,出现欺诈,对企业的营利,甚至是生存,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2)根据合同欺诈所承担的责任之不同,可以把合同欺诈分

为合同民事欺诈和合同刑事欺诈洽同诈骗)。在现实生活中,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刑事犯罪)很容易混淆,但是对他们的区分是很有必要的,从事合同民事欺诈者承担的是民事责任,被

处罚的:E要是财产权,而合同刑事欺诈承担的是刑事责任,被剥夺的将是人的自由权和财产权。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别:

(1)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具体行为。利用合同犯罪的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无履行合同的诚意,其只是利用合同这一方式骗取对方财物,属于诈骗犯罪的一种类型。诈骗者考虑的是怎样积极创造条件将对方合同定金、预付款、押金、货款或货物骗到手,其根本不去为履行合同创造条件,属于空手套白狼;而合同民事欺骗中的行为人也具有夸大履行能力的言行,那是为了增强对方的信任感,促使合同签订,这种情况下,合同本身是真实的,行为人具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和行为。

(2)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利用合同犯罪行为人在诈骗行为得逞,财物到手后,一般不会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是找准机会逃之天天,合同民事欺诈者虽然夸大了履约能力,但是在签署合同后,一般会努力创造条件履行合同义务,即使在现有条件和状况下履行约定有困难,也会千方百计创造履行条件,以避免承担违约责任。

(3)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处分财物的行为。合同刑事诈骗者在获得对方支付货物、款项后,常常会进行消费,娱乐,据为己有。不会考虑自己的合同义务。而合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人,在 获得货物后为按时履行合同,支付货款,并将签订合同取得的资金用于生产或经营支出上;如果是加工合同,会把从对方当事人那里取得的货物进行加工、生产以履行合同的义务。

(4)从主观角度看两者的区别在于,合同民事欺诈者还有一定的合同履行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履行意愿,只是在履行的质量等方面,存在欺诈;而合同刑事欺诈中。欺诈者自始至终都 没有履约意愿,合同仅仅是其非法获得财物的手段。合同民事欺诈的社会危害性要小于合同刑事欺诈,所以它承担的是民事责任,而合同刑事欺诈的社会危害性要大,其承担的是刑事责任。刑法第266条规定.欺诈公私财务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j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以罚金或没收财产。

2.合同欺诈的手段和新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法分子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由过去的一般纯欺骗型向高智能欺骗型转化。欺诈花样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识别。合同欺诈的基本原理虽然很简单,但是方式可算得上是五花AI'-J,无奇不有,欺诈者为了让被骗者上钩,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使对方信以为真,要识破合同欺诈的骗局,必须对这些五花AI"I的手段有所了解,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华丽的外表,看到真相,力求避免欺诈者得手。

2.1放长线吊大鱼

先履行几个小合同,求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再进行大额诈骗.被骗者往往因为以前几次交易形成的信任,而认为对方信誉良好,轻易就范。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方法又有了许多的改进,一般的欺诈延续时间不长,因为时间长了,骗子们就会露马脚,但是现在的骗子反其道而行之,一个骗局往往会隐藏一年半载。最近发生的金佛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案件发生在2007年,刘女士是外籍华人,三年前结识了深圳的一个张姓朋友,几年来双方一直都有电话来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女士渐渐把对方当作可以信赖的朋友,2005年的一天。刘女士接到这个朋友的电话,说有一批金佛想出手,价值百万,但是国内黄金管制,不能兑换成人民币,想卖给她,到了2006年,刘女士正好到大陆办事,便和对方联系上,等把金佛买到手后,才发现是假的。原来刘女士所谓的朋友其实是诈骗团伙的成员,为了博得刘女士的信任,几年前就以各种理由,和她套近乎,骗局早已埋下。这个诈骗集团,专门收集社会上名流富豪的名片,然后以朋友或客户的名义和对方联系,寻找诈骗对象,慢慢求得对方的信任,再进行行骗。

2.2伪造身份,假冒主体

诈骗者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演技高超的演员,为了让被骗者相信自己的身份实力,费尽心思,编造各种各样的情节;为抬高自己身份不惜血本,包装自己,以求得对方信任,从而骗取巨资。其中2006年发牛的一起诈骗案件中,骗子竟然骗过了在商场上摸爬滚打20多年的商人,事情是这样的:李先生是京城一家房地产老板,他有一个地产项目虽然前景很好,但是缺乏资金,一直无法实施,于是李先生想寻找合作伙伴,这时候—个姓张的经理和他联系上了,此人仪表不凡,谈吐文雅,自称是美国投资集团驻中国的负责人,看中了这个项目,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李先生是经验丰富的商人,开始调查这个公司的实力,通过调查发现,:J二商局确实有该公司备案,而且还在北京一个高级写字楼租有办公室,月租金四万元,公司的保安非常正规,李先生还亲眼看到了刘经理出示的公司在一银行的帐户,显示几百亿美元。所有这些细节让李先生相信刘经理所说非虚,所以当对方提出由他支付200万元作为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手续费时候,李先生满口答应。得到资金后对方逃之天天,李先生这才发现上当.后悔莫及,原来李先生所注意的细节都是骗子挖空心思制造的骗局。Z.3狠狈为奸

这是由双方或多方欺诈人共同实施的一种欺诈手法。这种欺诈手法由数人分工合作,而不是一般的单枪匹马,先由一拨欺诈人假扮买方,高价在被欺诈者面前购买某项商品,让人误以为此种商品供不应求,利润奇高,然后由另一拨欺诈人再出现,假扮卖方,低价销售某种商品,让人误以为有利可图,被欺诈人因此上当。在这种欺诈中,骗子利用的就是人们的盲目从众心理。此种欺诈多出现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人们常常称之为演双簧。

2.4传真诈骗

即欺骗方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先行发出订货要约,然后恶意利用外地汇款的时间差,先通过银行向对方汇去少许款项,取得盖有银行印鉴的汇款单后,再用刀片或涂改液更改为大额汇款。用传真机发往供方,或者与金融部门不法分子相勾结,伪造承兑汇票,供方收到传真来的汇款单或寄来的汇票时即发货,当发现受骗时,诈骗者在提货后溜之大吉,失主追悔莫及。

2.5移花接木

关于移花接木。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案例,李经理是某废品回收站的经理,一日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企业的负责人,称新引进了一批进口机床,需要淘汰一批旧机床,作为废旧金属低价卖掉,李经理将信将疑,于是提出看货,对方于是领着李经理来到仓库。仓库壁确实有成堆的废机床,仓库的看守还和负责人打招呼,眼见为实,李经理相信了一切,为防止别人抢到生意.凑足了lo万定金,交给工厂负责人。第二天,当李经理兴高采烈的来到仓库的提货时候,却遭到拒绝,并且仓库空空,这才发现中了圈套:仓库厂房都是租别人的,货物已经被他们连夜运走,骗子也没了踪影。

2.6设王语言陷阱

欺诈方设置语言陷阱,让对方受骗后也有口难辩,在合同条款的语言表达上,故意留下歧义。在签约时作一种解释,在履约时又作另一种解释,让对方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自认倒霉。如分期供货合同中“货到全付款”是货全到了才付款,还是货一到就付全部款,就有多种解释。

2.7俏货引诱法

利用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或者一些人或者单位急需一些紧俏商品的心理,投其所好,谎称能低价提供钢材、水泥、煤炭、名酒等畅销商品,使对方贪图小利,放松警惕,急于签约,从而骗取定金或者预付款。

3.合同欺诈产生的原因

合同欺诈产生的原因很多,从个人的因素来说,和人的心理、性格、情绪、智商密切相关;从社会角度来说,和整个社会的风气,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关系;从制度制定的角度来看,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以下从人的因素、社会角度、企业管理角度对合同欺诈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3.1个人心理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各色人等组成的,要完成一件工作、或者一项事业,离不开人们的相互信赖,通力协作,这种信任来源于相互的接触了解。对于交往次数很少,相互了解不多的人与人之间,存在防范和猜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因为彼此并不了解,对于合同签订者来说,和陌生人订立合同,如果丧失必要的防范、警惕心理,被表象迷惑,轻信他人,很容易让诈骗者得逞,所以轻信和麻痹心理是合同欺诈产生的重

要原因。

虚荣心理也是产生合同欺诈的重要原因,最近发生的合同诈骗案件很多,但是真正向警方报案的受害者并不多,这主要是虚荣心理在作怪,很多当事人担心向外界透露后,会引起周围人的嘲笑,会影响自己在单位或者公司的形象和前程。结果是诈骗者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放纵了犯罪分子,无形中纵容了合同诈骗的发生。

3.2社会因素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资源配置,公司、企业、个人在市场中依靠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社会中却流传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神话。一些人不是想着怎样脚踏实地的创造财富,而是幻想一夜暴富,电视、网络、报纸经常竭力宣扬一夜暴富的故事,比如某人买彩票中了数亿元,某人淘宝花几块钱买到几百万的珍贵古董,人们信以为真,这些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钱至上,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影响了一部分人,骗子们正是利用了某些人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一次次的实施着诈骗。

其次,有关市场主体资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不完善。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很多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具体的实施也不充分,一些职能部门执法不严、查处不力。对合同欺诈案件,司法部门执法不力、处理较轻,破案率低。作为合同行政管理机关的工商部门,对根本不具有开业条件,没有履约能力的皮包公司不加认真审查就核准登记,发放营业执照,使合法营业执照成为欺诈分子用以证明自身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的一张王牌,造成了市场的准入门槛过低。

3.3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很多公司、企业,建立时间短,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得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的日常事务,缺乏有效监管,对合同公章、文书缺乏必要管理。再加上一些管理人员有章不循,管理疏漏,马虎麻痹,给行骗者以可乘之机。有关的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水平低下。有些单位的合同的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水平低下,对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经验不足、武断行事、麻痹大意;甚至贪图享受,唯利是图,中饱私囊,不惜损害所在单位利益。据报道,2004年,印度同意以8亿美元的价格向俄罗斯购买前苏联时代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这一价格包括修复费用。然而施工开始后,俄罗斯人以工作量增加为由多次要求加价,费用迅速飙升至29亿美元。现在,通过调查发现,当时参与购买航母谈判的印度方面关键人物辛格准将显然中了俄方的“美人计”,把印度的谈判价格底线,提前私下透漏给了俄国方面,给国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4.如何防范合同欺诈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相互的经济交往中,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只要做交易,就需要签合同。签合同就有可能出现合同欺诈,但并不能因此就不进行经济活动,更不能因此也以欺诈手段对付欺诈行为,应该有—个正确防范方法。防范合同欺诈可以从两个大方面人手,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合同欺诈的原因在于,全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不够,合同欺诈正是社会诚信度不够的集中表现,要避免合同欺诈就应当从根本人手,提高社会诚信度,形

成诚信风尚。第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亡羊补牢,被欺诈者自身要有所防备,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防止合同欺诈:

1)保持冷静的头脑,放弃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心态。通过劳动赚取合理利润,如果签订某一合同能赚取不合理的超额利润,就一定要保持冷静判断,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因为利润越 大,风险越大。

2)合同签订过程中防止欺诈的注意事项

(1)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不轻信对方,不和来历不明或未加证实的一方订立合同。(2)在签订合同时,严格审查合同内容。(3)企业签订合同时,应严格考查对方的履约能力。

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制订一套比较完善而又严密的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

4)建立诚信档案

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整合工商、海关、商务、质检、金融、税务、劳动、司法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用网络监管体系。按照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和实施分类管理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防范体系,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监管平台,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时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企业信用的自律功能。国内外任何经济组织和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上网查询任何企业的信用等级、资信状况和不良记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合同法是保护市场主体之间正常交往的实体法。因此,各市场主体应该学习,研究和执行经济合同法。在此基础上也应该了解合同欺诈的含义,种 类、手段,以及防范方法,以达到未雨绸缪,增强自身免疫力,免受合同欺诈危害之目的。参考文献:

【ll洪斌,李少壁主编.常用合同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M】.暨南

大学出版社.

[2】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IM】.中国法制出版社.

[3】王利明,姚欢庆,张俊彦编著.合同法教程[M】.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提单欺诈及对策

随着国际贸易事业和海上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单作为海上运输货物的重要凭证之一,见证了国际贸易从早期的易货贸易到如今的单证交易的历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单证,它在国际货物买卖、结算、运输等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和航运的日益繁荣,提单欺诈亦疯狂的蔓延起来,已经危及到整个提单的正常运作机制,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单欺诈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提单的概念入手,对提单欺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通过对提单欺诈相关定义的比较分析,为后续的探讨欺诈的对策作必要的理论铺垫。

一、海运提单的含义和作用

1、海运提单的含义

海运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海商法》第71条)简称B/L,在对外贸易中,运输部门承运货物时签发给发货人的一种凭证。收货人凭提单向货运目的地的运输部门提货,提单须经承运人或船方签字后始能生效。是海运货物向海关报关的有效单证之一。

2、海运提单的三大作用:(1)货物收据。

对于将货物交给承运人运输的托运人,提单具有货物收据的功能。承运人不仅对于已装船货物负有签发提单的义务,而且根据托运人的要求,即使货物尚未装船,只要货物已在承运人掌管之下,承运人也有签发一种被称为“收货待运提单”的义务。提单作为货物收据,不仅证明收到货物的种类、数量、标志、外表状况,而且还证明收到货物的时间,即货物装船的时间。

(2)物权凭证。

对于合法取得提单的持有人,提单具有物权凭证的功能。提单的合法持有人有权在目的港以提单相交换来提取货物,而承运人只要出于善意,凭提单发货,即使持有人不是真正货主,承运人也无责任。谁持有提单,谁就有权要求承运人交付提单载明的货物。(3)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成立的证明文件。

是托运人与承运人的运输契约证明。承运人之所以为托运人承运中有关货物,是因为承运人和与托运人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以提单作为运输七月的凭证。

二、海运提单欺诈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1、海运欺诈概念:

提单欺诈是海运欺诈的一种,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海洋运输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提单欺诈案件也越来越多,欺诈也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

根据《海商法》的规定, 如果提单表面无误, 承运人就必须对提单持有人付货。承运人仅与提单发生关系,而毫无义务对卖方所提供的提单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就使欺诈者有机可乘, 尤其是提单来源于卖方时, 卖方动手伪造提单是很难被买方识破的。

提单欺诈是指利用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进行等海运欺诈行为,这种欺诈行为成为目前海运欺诈最主要的欺诈行为。近年来,提单欺诈案件频频发生,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危害之大,令人震惊。如何有效打击这种欺诈行为,成为摆在世界各国的一道不容忽视的问题。

2、提单欺诈产生的原因(1)欺诈者的贪婪

欺诈的主要原因是它比诚实地做买卖能够更快地赚钱, 且省气力。国际贸易是以诚信为基础, 互相信任而进行的商业交易活动。除洽谈和签订合同时, 双方有见面的机会外, 履行合同中, 从备货、装船到付款等许多环节都是靠相互交换单证来进行的, 如一方不顾商业道德, 有意欺诈诚实的对方, 是举手可捞、极易下手得逞的。(2)国际贸易不景气

国际贸易不景气波及航运业并使之萧条, 海上商业活动形势的变化酿成海运欺诈的条件;船舶闲置和拆船的数字上升;超龄船和适航能力差的船,以最低运费承揽业务;航运生意利润低,甚至亏本,促使一些船东和租船人转向诈骗活动;一些长期在海上待卸船只上的船员滋生作案意图, 以求发横财。(3)法制不健全、管理不严格

海运欺诈无不与各国的进出口制度和所采取的防范与打击措施有关。在一些政局稳定、法制健全、管理严格的国家和地区 , 发生海运欺诈的案件相对较少,而在一些政权频繁更迭或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的国家和地区, 海运欺诈活动就较为突出。(4)发展中国家业务知识缺乏、信息闭塞

国际贸易活动中实行契约自由原则, 在此原则下,发达国家有较丰富的经验,能免受或少受欺诈之苦,即使碰上也能尽早发现,并准确掌握信息,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挽回全部或部分损失。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对国际贸易和航运不熟悉,往往被价格、租金、运费或货物成本的表面上讨价还价的现象所缠住, 未注意切实提防。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没有充分的背景资料就给予对方过分的信任。案发后,由于业务人员素质低, 处理问题不及时、不得力,加之信息不灵,丧失了许多有利时机。

三、海运提单欺诈主要形式:

1、倒签提单ANTI-DATED B/L是指承运人应托运人的要求在货物装船后,提单签发的日期早于实际装船完毕日期的提单。

这样做,承运人是为了是提单上记载的签发日期符合信用证关于装运期的规定,以便结汇,这种做法掩盖了提单签发的真实情况,对买方不利。

2、预借提单ADVANCED B/L因信用证规定装运期和结汇期到期而货物因故未能及时装船,但已在承运人掌握之下或已开始装船,由托运人出具保函要求承运人预借的提单。

简而言之,就是指提单在货物尚未全部装船时,或者货物虽然已经由承运人接管但尚未开始装船的情况下签发。

签发预借提单归责原因,在于船方未能及时派船,导致实际装船日迟于信用证规定装运日期,因此由托运人出具保函要求承运人即船方预借此提单。

四、海运提单欺诈对策:

(1)重视资信调查

掌握和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是防止上当受骗的最根本措施。我们的许多教训都是由于轻信熟人朋友的介绍, 或受某种政治因素的影响, 而忽视了对对方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 甚至觉察到疑点也未进一步追查,结果出了打问题,以至破产。所以,做生意时切不可以在此问题上掉以轻心,尤其是不能被运价低、金额高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这一重要问题。(2)争取我方派船

纵观我国所发生的海运欺诈案, 研究国际上的案例, 尤其是大案,绝大部分发生在对方派船的情况下。因为这是诈骗犯最好利用、也是他们惯于利用的机会, 一旦发生诈骗很难弥补挽救。所以签订合同时尽量争取我方派船。

在班轮订舱的情况下, 买卖双方应使用信誉好具有现代先进船舶的船公司, 而避免与那些资本小、船舶条件差的船公司打交道。在租船情况下, 买卖双方, 特别是船东, 必须核查租船人或二船东的证件, 如有可疑之处,应拒绝与其进行往来。船东亦可要求预付租金, 要做到这一点, 只需提出以信誉好的银行担保即保证支付所有预付租金的条件来换取租船。这样,倘若租船人或二船东违约,船东可寄希望于银行。

(3)减少中间环节

在一次交易中,尤其是大宗商品的大额交易,尽量争取不要中间商,因为中间商越多,越容易被诈骗犯钻空子,尤其要警惕香港个别不法分子,因为很多苦果是他们酿成的。(4)派人监装监卸

对于对方派船或对方装封的集装箱货或成套设备或批量大或价格昂贵的货物,最好派人监装监卸,或委托装港代理进行监装,有的甚至还需委托当地检验机构进行装船前的货物检验,这对防止海运欺诈极为有效。(5)掌握船舶动态

通过货运代理、船务代理等机构,合理安排运输。随时掌握载货船舶的动态,不断监督船舶位置有助于早日觉察诈骗迹象, 如果船和(或)货过期未到,必须立即报告保险人、警方、承运人代理、卖方(或买方)及他们的律师。时间是最重要的,几小时的延误就可能是完成欺诈行为所需要的一切。(6)杜绝欺诈行为

在业务工作中,应杜绝预借提单,尽量避免倒签提单,或为签发清洁提单而出具 / 接受非善意保函,因为这些已被认为是欺诈行为。只有船长(船东雇用的)或经船长授权的人方可签发提单, 否则会导致在提单上的虚伪声明, 从而加大了船东对收货人的责任。各船公司的空白提单应妥善保管好,以免被诈骗犯利用。此外,只有船长和他的船员才有权处理货物以及在船上核对货物。

第四篇:保险欺诈和应对措施

论保险欺诈的种类、原因、应对措施

保险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经济补偿形式,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险既是社会的稳定器,又是社会的助动器。从世界范围看,社会整体保险意识提高,社会对保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保险业己与银行、证券并列成为当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尽管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但自1979年我国保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保险行业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多年里每年都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可以说,保险市场作为我国新兴市场一分子,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保险市场。

然而,在我国保险业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同时,保险欺诈现象亦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当前保险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据《中国保险报》报道,我国保险公司开办的某些险种因被欺诈导致的赔款支出最高可达保费收入的50%,全部业务被欺诈导致的赔款支出估计约为10%.30%,由于有一部分保险欺诈行为没有被发现,所以实际的被欺诈金额更高。保险欺诈的频繁发生,已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保险欺诈行为不仅会使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受损,同时会影响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在保险欺诈中受到最大伤害的将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和正常的公共社会秩序。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骗赔现象层出不穷,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产生保险欺诈这一负面效应,我认为有以下2个主要原因: ①是不良动机者恶意利用保险内在运行机理的特殊性质。保险运行的基本原理是组织社会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忧虑者,分险种类别组合成各个基本同质的群体,并按各类风险出险率以及损失平均值计收保险费,从而筹集起相当规模的保险基金,用以补偿或给付少数遭受灾难者,实现“一人困难,众人分担”,这本是极有意义之事。然而保险对个别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而言,其交付的保险费是很小一部分,而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则可获得众人的帮助,最终可获取莫大数额的保险金。保险制度的这一运行机制特点不可否认会被不良用心投保人恶意利用,企图谋骗保险金。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300%的利润,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事实也正如此,保险发展的历史表明从近代人身保险制度诞生的第一年起就发生了这类风险。而保险业也正是在与保险欺诈的斗争中发展、繁荣和普及壮大的。

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能消除经济犯罪。保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此经济背景下,保险才得以积累起全社会范围的基金规模,才得以具备足够抵御不可抗力可保风险 的偿付力,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保障。而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险种的增多以及保险金额的迅速提高,保险欺诈一旦得逞的诱惑力更大。况且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法制建设都还未能达到消除经济犯罪的地步,保险欺诈也基本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

一、骗赔案件的种类

1.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保险人承保,而后伺机骗取保险金。如已发现或确诊严重疾病和不治之症,却故意隐瞒不作申报,竭力建立保险合同关系;已办好住院手续而后投保疾病保险,不作如实告知;已发生保险事故再行投保,并伺机等待恶劣气候,擅改事故发生日期等等。

2.不具有可保利益投保,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私下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或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认可保险金额,甚至篡改保险金额骗赔,如未婚夫妻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有的还蓄意涂改保险金额,而后制造意外事故,加害被保险人,骗取保险金。3.故意制造损失和意外事故。有的企业经营亏损,却故意高额投保,并在保险期间纵火,或造成机动车辆损毁;有的被保险人乘暴雨之机有意将滞销商品浸湿,企图以保险赔偿金弥补经营亏损。人身险中投保人或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或伪装第三者杀人和自然死亡,或伪装交通事故和其它意外事故死亡;有的被保险人自残,或除外责任期后自杀谋取保险金。

4.故意扩大损失程度。保险标的遭遇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部分损失,被保险人不仅不积极施救,而且还故意将库存积压品损毁,企图获取更多赔偿金;有的投保健康险,虽已痊愈仍不肯出院,诈领额外保险金和医疗补贴。

5.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捏造保险事故,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投保人以无经济利益的他人车辆、财物虚报为己有经济利益的标的投保,或将其它非保险标的损毁伪装成保险标的损失,或将他人尸体混充为被保险人尸体,或伪装自杀等手法骗赔。

6.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或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如虚列损失清单,伪造死亡证明,伪报失窃物品数量和价格;被保险人自然死亡伪称意外事故死亡,谋取双倍保险金。而国内保险欺诈的种类主要表现为:

①制造假象,将无端“损失”转化成保险损失

②超额保险

③重复保险

④伪造或夸大损失

⑤伪造投保和出险时间

二、预防保险骗赔的对策

一直以来,骗赔就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恶疾。骗赔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要防范骗赔案件的发生,保险公司就必须强化承保理赔机制,完善各项理赔管理环节,把被动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主动的“事前预防”,尤其对疑难赔案,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与公安检察等机关建立的联络机制的作用,加大对骗赔案件的调查、侦破和打击力度,真正对骗赔者构成威慑。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要树立正确的参保观念,切不可怀有投机心理。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要严把各个关口,不为骗赔者提供便利。

应对骗赔案件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保险公司内部防治保险欺诈的建议

保险公司应该充分认识到保险欺诈的危害性,把保险欺诈风险纳入整个经营 重要环节加以管理。

1、加强核保检验工作,提高承保质量

加强承保前的风险评估,提高承保质量,是防止保险欺诈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当投保人提出投保申请后,保险人应严格审查申请书中所填写的各项内容和与保险标的有关的各种证明材料。保险人还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保险标的与投保人是否具有可保利益。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 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因保险标的完好、健在而存在,因保险标的损毁、伤害而受损。保险人在承保之初认真审核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存在可保利益,对保险人做出正确的承保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保险需求的合理性。保险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或单位对保险保 障有经济能力的有效需求,也是保险市场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安全,稳定和秩序的需要。

第三,对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的险种,保险人在审核时要格外谨慎。

2、建立科学的理赔程序,保证保险信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建立科学的理赔程序,是防止道德风险,杜绝欺诈行为发生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理赔管理:

第一,迅速反应,现场勘查。保险人在接到被保险人关于保险事故发生的通 知后,应尽快地进行现场查勘,弄清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损失情况。勘查受损的实际情况,可以威慑住原本拥有信息优势潜在欺诈人。

第二,提高理赔调查人员素质。增强理赔调查人员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加 强理赔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既懂保险,又懂医学、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建立理赔制度,实行理赔监督。建立起理赔制度,保险公司的各级理赔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理赔,每一起理赔都必须经过主管领导或上级公司的审批,必要时还应经过专家论证。

二、对外部防治保险欺诈的建议

保险欺诈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从保险公司内部着手加以控制,还需要外界各方面的努力,为防治保险欺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加强保险法制建设

社会经济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待在民法 和刑法的基础上,尽快完善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2、加大对保险欺诈案件的打击力度

尽管保险欺诈越来越猖獗,但是当事人被司法机关处罚或定罪的很少。这一 方面与我国保险欺诈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司法人员在执法时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执法人员在处理保险欺诈案件时,应与保险公司内部人员互相配合,加强部门联动,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防治保险欺诈的工作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3、加强反保险欺诈的宣传教育 投保人进行欺诈与否,通常受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是非观以及伦理或宗 教的影响。我国在宣传反保险欺诈知识及提示保险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方面所做的工作,可谓乏善可陈。由于我国人民特殊的国民心理,总认为交了保费而没有发生赔案,没有得到赔款有点吃亏,因此对保险欺诈不是深恶痛绝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姿态。事实上,保险赔款是来源于广大保险消费者所缴纳的保险费,保险欺诈无疑会增加保险公司的保险赔付。为了避免自身的经营风险,保险公司只能将损失转嫁给广大的投保人,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欺诈赔款最终会通过提高保险费率的形式分摊到所有消费该险种的保险消费者身上。保险欺诈损害的其实是众多诚实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保险欺诈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从保险公司内部着手加以控制,还需要外界各方面的努力,一起为防治保险欺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保险公司保险欺诈风险管理办法

XX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欺诈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XX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欺诈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国保监会《反保险欺诈指引》等法律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欺诈,是指假借保险名义或利用保险合同谋取非法利益的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主要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

本办法所称保险欺诈风险(以下简称欺诈风险)是指欺诈实施者进行欺诈活动,给公司、保险消费者及社会公众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的风险。

欺诈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监测与计量、处置与报告。

第二章 总体规划与政策

第三条 公司欺诈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划是:

欺诈风险管理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通过建

立欺诈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总经理室负实施责任、监事会监督评价、欺诈风险管理负责人直接领导、反保险欺诈(以下简称反欺诈)职能部门组织推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定期审计、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操作规程,强化贯彻执行,提高信息化水平,有效管理公司欺诈风险。

第四条 公司欺诈风险管理的总体政策是:

在公司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下,围绕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特点,以风险为导向,通过健全内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操作规程,强化贯彻执行,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欺诈风险管理体系,采用恰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对欺诈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监测与计量、处置与报告,以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效防范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和公司合法权益,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五条 公司董事会承担欺诈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确定欺诈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和总体政策;

(二)审定欺诈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监督欺诈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有效性;

(四)审议管理层提交的欺诈风险管理报告;

(五)根据内部审计结果调整和完善欺诈风险管理政策,监督管理层整改;

(六)审议涉及欺诈风险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在本办法修订前,董事会授权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上述第(三)、(四)、(五)、(六)项欺诈风险管理职责。

第六条 公司总经理室承担欺诈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欺诈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和总体政策,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二)制定欺诈风险管理制度,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三)建立欺诈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和权限,确定欺诈风险报告路径;

(四)对重大欺诈风险事件或项目进行处置,必要时提交董事会审议;

(五)定期评估欺诈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并向董事会提交报告;

(六)建立和实施欺诈风险管理考核和问责机制;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公司监事会对董事会及管理层在欺诈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八条 公司指定合规负责人为欺诈风险管理负责人(以下

简称负责人),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解欺诈风险管理责任,明晰风险责任链条;

(二)组织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与内控建设措施;

(三)监督欺诈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的实施;

(四)为公司欺诈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政策和程序提出建议;

(五)审核反欺诈职能部门出具的欺诈风险报告等文件;

(六)向保监会报告,接受监管质询等。

公司应当将指定负责人的情况书面报告保监会。负责人未能履行职责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应当向保监会提供书面说明。负责人因岗位或者工作变动不能继续履行职责的,公司应在10个工作日内另行指定负责人并向保监会报告变更。

第九条 公司指定风险管理及合规部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设立专职的反欺诈管理岗位,组织推动公司欺诈风险管理工作。反欺诈职能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定公司欺诈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总体政策、基本制度,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二)协调相关部门拟定欺诈风险管理的具体政策、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报总经理室批准后执行;

(三)协调相关部门设计欺诈风险标准和建立欺诈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报告流程;

(四)协调相关部门将现有信息系统嵌入欺诈风险识别、计 量、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功能;

(五)协调其他部门执行反欺诈操作规程;

(六)监测和分析欺诈风险管理情况,定期向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和保监会提交欺诈风险报告;

(七)牵头组织反欺诈培训,开展反欺诈经验交流,建设欺诈风险管理文化,进行反欺诈宣传和教育;

(八)牵头负责欺诈风险外部报告;

(九)负责对接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做好欺诈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十)总经理室交办的其他欺诈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条 各分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内设机构作为反欺诈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欺诈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并按照赔案数量、保费规模、风险特征、机构数量等指标明确反欺诈专岗或兼岗人员。各分公司应当以书面形式将反欺诈组织架构和负责人报告当地保险监管机构。

第十一条 公司运营管理部工作职责包括:

(一)牵头建立并实施公司欺诈风险识别机制,设计欺诈风险指标,对关键业务单元面临的欺诈风险进行收集、发现、辨识和描述,形成风险清单;

(二)牵头建立实施公司欺诈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欺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三)牵头制定并执行标准统一的业务操作规程,将欺诈风

险管控覆盖到机构设立、产品开发、承保和核保、理赔管理、资金收付、单证管理、人员管理、中介合作及保险业务相关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等关键业务单元;

(四)定期开展欺诈风险指标分析;

(五)建立欺诈风险内部报告机制,明确欺诈风险以及反欺诈有关信息的报送路径、频率和流程;

(六)做好单证管理、承保核保、理赔管理、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第三方外包服务等领域欺诈风险管理工作;

(七)建立欺诈举报制度;

(八)组织开展反欺诈调查和风险排查;

(九)牵头组织开展反欺诈宣传;

(十)制定欺诈或疑似欺诈信息的标准、信息类型,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级保存和管理;

(十一)依据保险业标准化和保险业务要素数据规范等规定的要求,建立基础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报送责任机制,确保欺诈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规范;

(十二)总经理室交办的其他欺诈风险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公司运营技术部的工作职责是牵头将现有各信息系统嵌入反欺诈相关功能,确保实现欺诈风险的有效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

第十三条 公司业务拓展部的工作职责是负责业务拓展、中介合作过程中的欺诈风险管理工作,根据欺诈风险管理要求完善 业务拓展制度、流程,并在选择中介业务合作对象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资质、财务状况、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

第十四条 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管理领域欺诈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一)针对欺诈风险管理建立明确的内部评价考核机制;

(二)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营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三)在员工入职前遴选和在岗履职检查中应设置相应的欺诈风险评估内容;

(四)对可能涉及到欺诈的敏感岗位,应明确岗位职责和反欺诈责任,并实行流程监控、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等制度防范欺诈风险;

(五)协助开展反欺诈培训;

(六)做好反欺诈工作人力保障服务。

第十五条 公司产品精算部负责产品开发领域欺诈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产品开发环节欺诈风险管理机制,在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对欺诈风险产生的影响,从前端产品开发环节提高公司欺诈风险管理能力。

第十六条 公司财务部负责资金收付环节欺诈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资金收付操作规程,有效防范欺诈风险。

第十七条 公司战略企划部负责在设立新机构和新业务部门前做好欺诈风险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评估其对欺诈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

第十八条 公司办公室负责保险欺诈类声誉风险识别、监测、报告和处置。

第十九条 公司定期开展欺诈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定期审查和评价欺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向董事会报告评估结果。审计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且应涵盖欺诈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欺诈风险;

(二)欺诈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完善;

(三)欺诈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

(四)相关机构、部门和人员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欺诈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第四章 欺诈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二十条 欺诈风险识别流程包括:

(一)监测关键的欺诈风险指标,收集风险信息;

(二)通过欺诈因子筛选、要素分析、风险调查等方法,发现风险因素;

(三)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按照损失事件、业务类别、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归类,形成风险清单,为风险分析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 欺诈风险评估基本流程包括:

(一)对识别出的欺诈风险的发生概率、频率、损失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对应欺诈风险威胁,对公司制度、流程、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三)对公司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依据欺诈风险计量的方法及风险等级评价原则,结合行业标准,确定风险的大小与等级;

(五)确定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

(六)对公司欺诈管理投入的资源、经济效益做出总体评估,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缓释等相应措施。

第五章 欺诈风险处置与报告

第二十二条 公司针对欺诈风险的类别和性质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欺诈风险性质和危害程度、经营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规定及对公司和行业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风险处置策略和工具,控制事件发展态势、弥补资产损失,妥善化解风险。

第二十三条 公司可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一)反欺诈内部立案调查;

(二)发布书面风险提示、培训与宣导等;

(三)进行持续关注,并根据后续风险情况调整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改进、优化、完善有关制度、流程和系统设置;

(五)根据欺诈行为的具体情节,采取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协商减损、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以及移送司法部门等措施。

第二十四条 各分公司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发现风险线索可能涉及多个案件或团伙欺诈的,应对线索进行串并,必要时应提请总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审核与串并。涉及其他机构或其他地区的,应报请各地保险行业协会或反欺诈中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风险线索进行审核与串并。针对发现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各分公司应积极组织开展风险排查,做好风险预警。

第二十五条 各分公司在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的同时,有初步证据证明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应立即书面向总公司报告,在收到总公司批复后移交司法机关。

第二十六条 公司风险管理及合规部牵头负责欺诈风险信息和报告的对外报送。包括:

(一)欺诈案件和重大欺诈风险事件报告。对于已经由公安、司法机关接受处理的欺诈案件或危害特别大、影响范围特别广的欺诈事件,应根据保险案件相关的监管规定向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告。

(二)欺诈线索报告。通过风险识别发现欺诈风险和线索,可能引发保险欺诈案件的,应依据相关规定及时向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进行报告。

(三)欺诈风险定期报告。公司应定期分析、评估本机构的 欺诈风险情况、风险管理状况及工作效果。公司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保监会报送上一欺诈风险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公司反欺诈风险管理设置和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履职情况;公司反欺诈制度、流程建设情况;反欺诈自主评估和审计结果;重大欺诈风险处置结果;其他相关情况等。各分公司按照保监会派出机构的要求报送欺诈风险定期报告。

(四)涉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司应当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五)及时向保监会报告欺诈风险管理负责人指定和变动情况。

第六章 宣传培训与统计分析

第二十七条 公司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反欺诈宣传。通过汇总整理反欺诈案例和反欺诈成果,开展案例通报、警示宣传、发布风险提示、印制风险提示语等措施定期进行反欺诈宣导,提高保险消费者对欺诈的认识,增强保险消费者防范欺诈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十八条 公司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反欺诈培训。针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应包括有关保险欺诈的法律责任、公司内部反欺诈制度和流程、员工职业操守、疑似欺诈报告以及欺诈案例等内容。针对承担反欺诈职能的员工还应进行欺诈监测方法、欺诈手法、关键指标、内部报告等培训。

第二十九条 公司应每季度分析欺诈风险趋势、欺诈手法、异动指标等,指标分析应包括:

(一)总体情况指标。反映在公司制度、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欺诈风险应对能力的总体情况指标,包括欺诈案件占比、欺诈金额占比、欺诈案件的追诉率、反欺诈挽损比率等,用以衡量公司欺诈整体状况。

(二)分布特征指标。主要包括行为分布特征、险种分布特征、人员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特征、金额分布特征等,用以更好地制定欺诈风险的防范和识别措施,提升欺诈风险管理的经济效果。

(三)趋势性指标。将不同时期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综合、直观地呈现欺诈风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

第三十条 公司通过将现有核心业务、财务等信息系统嵌入相关功能,实现有效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欺诈风险。其功能至少应当包括:

(一)记录和处理与欺诈风险相关的数据;

(二)识别并报告疑似欺诈客户及交易;

(三)支持不同业务领域、业务类型欺诈风险的计量;

(四)采用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评估欺诈风险并进行风险评级,监测欺诈风险管理执行情况;

(五)为行业反欺诈共享平台和保险业征信系统提供有效数据和信息支持;

(六)提供欺诈风险信息,满足内部管理、监管报告、信息 披露和共享要求。

第三十一条 公司建立欺诈举报制度,并通过官网对外公布举报渠道、方式等,并采取保密措施保证举报信息不被泄露。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二条 发生保险欺诈案件的,按公司问责管理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欺诈案件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因反欺诈工作组织落实不力或报告不符合要求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致公司遭受监管处罚或造成较大合规风险隐患的,公司按问责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有关机构及负责人予以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各分公司应根据所在地监管规定和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公司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XX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和修订,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欺诈的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构建支农保护体系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保险反欺诈相声剧本:生财有道

    乙:今年那,咱们举办了奥运、又逢改革开放三十年,真是举国欢庆啊!甲:“含悲忍泪往前走……”乙:哎!腊月天的你哭个什么劲儿呀?甲:“往前走……”乙:下边我给大伙说段相声……甲:“往前…......

    反保险欺诈信息报告5篇

    XX年度XX中心支公司反保险欺诈信息报告 XX年XX中心支公司在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严格履行反保险欺诈义务,提高公司员工和营销员的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

    车险领域反保险欺诈犯罪的难点与对策[精选合集]

    车险领域反保险欺诈犯罪的难点与对策 车险领域反保险欺诈犯罪工作已经受到财险公司内部和社会各界关注,但是关于车险领域的反保险欺诈犯罪的实践理论研究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本......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

    个人信息泄露成因及其对策

    个人信息泄露成因及其对策 1、现象描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民众的担忧。买了新车的朋友经常接到电话推销保险;孕妇也经......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 伴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

    浅议信贷违规行为成因及对策

    浅议信贷违规行为成因及对策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业务迅猛发展,特别是信贷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信贷风险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